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
主演:阿迪亚·莫达克,阿伦·德拉维德,苏米特拉·贝夫,迪皮卡·比德·巴格瓦,基兰·亚德诺普维特,阿比舍克·卡拉,内拉·赫德卡,马卡兰德·穆孔德,克里斯蒂·班纳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马拉地语,印地语年份:2020
简介:沙拉德·内拉尔卡毕生致力于成为一名印度古典音乐歌手,并努力遵循前辈们、大师和父亲的传统理念和教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沙拉德开始怀疑他所追求的卓越是否真的现实。详细 >
7.2:看到最后居然被打动了,叙事方式真是巧思,这可能是印度最需要的文化输出
不跳舞的印度片
2.5。威尼斯的評獎品味真是越來越令人費解。最出彩的或許只有當主角每度騎行上路時,極富儀式感的慢動作鏡頭帶著萬籟俱寂的空靈,耳畔迴盪著大師的慧詰體悟,那個當下彷彿在與神對話。除此之外,瑣碎庸常的敘事並未能真的拉近觀眾與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距離,而主角輾轉於音樂夢想/生活現實、卓越/平庸之間的掙扎,也顯得有點老生常談了。
天赋一般的男主在少青中时间线下追寻音乐梦想的心路历程。精神信仰的支撑与打破,世俗与理想的撕扯,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化,这些都融在电影里,透过日常来展现。从音乐人转商人的身份变化,时间长河中的渐变。结尾车厢卖艺人寻梦者之歌,男主无疑是五味杂陈。导演给足空间想象和体会。
中段有个zoom in的长镜头和「拉格」很搭。
对音乐的追求/古鲁的信仰并在坚定践行自我信念,人世一生苦短而不能尽力达到的境界,必须要屈服和牺牲换取,用本世的宿命换取下一世的继业,唱曲之间仍然是关于对“梵”的认知,“歌曲展示了通向神的道路,因此印度古典音乐变成了永恒的追求”
时间线的设计和介质的切换都是极佳的妙笔,一部音乐非常难听却有物哀之思的音乐片。
3.5,导演完全可控的方面已经很优秀了,观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些叙事情境中,演员们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出现了若干个“王小帅情境”。
像一把射出的箭,保持着均匀的速度与力度,但缺少正中靶心的时刻,箭手(摄影机)的心如止水也弱化了起伏。关于艺术的不合时宜,单个段落能听到信仰碎裂的声响,段落间则更偏向于不断施重的意志瓦解,靠突现的幽默和介质的变化消解愁苦,但显然不够顺滑。
看到结尾泪流满面。正在奔四的路上,十分共情。对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的恐惧,对自己的失望,理想远去了,剩下的只有无力和无言。
2个小时就是不停的重复的情节,唱歌+无聊对话+慢速骑摩托车。试图神神叨叨但是失败了。
从学习传统音乐的学徒到传承其发展不忘初心的人生的信徒 #77威尼斯最佳剧本+费比西奖#
成为异类,或者成为一个冷门,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挺完整的,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6.2/10
全片穿插着各种心灵鸡汤,对真实和虚假、艺术本质的探讨也较为浅薄,难以共鸣。结束得也有些仓促。另外,印度的传统歌曲一直“啊啊啊”真的难听。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剧本太棒了,里面的某些台词可以摘出来"全文背诵":即便处在那些优秀音乐家之间也无法使你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前半段是Sharad的音乐成长经历,拥有良好的嗓音资质和情感天赋的他在一次寻常的比赛上失了自尊心,陷入迷茫的境地,在师父带头的一次表演中回归正常——(此时电影正好进行到一半)黑屏,下一个镜头是成人时期的、已经小有名气的、发福并蓄胡的他拍摄肖像照,他慢慢走向幻灭。几次升格慢镜头的摩托骑行也是他不同心境的写照,当他摘掉耳机里播放的梅伊的演讲,或许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心死;两次自慰,一次是暂时失意后的欲望发泄,一次是他逃避现代化的宣言;电视里那个女孩就好像平行世界的他,从唱着传统歌谣到浓妆艳抹,唱着象征现代的舞曲。临近结尾的闪回多少让人感叹这就是年少轻狂、愤世嫉俗的自己。
一心想学习印度古典音乐的青年,在现实生活和音乐理想之间艰难抉择。
沉闷的80分钟后,才有点意思,片尾曲好听。
今年看过最喜欢的新片子,在我心里可以打五十颗星,拍得太好了,看完回味无穷,准备重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7.2:看到最后居然被打动了,叙事方式真是巧思,这可能是印度最需要的文化输出
不跳舞的印度片
2.5。威尼斯的評獎品味真是越來越令人費解。最出彩的或許只有當主角每度騎行上路時,極富儀式感的慢動作鏡頭帶著萬籟俱寂的空靈,耳畔迴盪著大師的慧詰體悟,那個當下彷彿在與神對話。除此之外,瑣碎庸常的敘事並未能真的拉近觀眾與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距離,而主角輾轉於音樂夢想/生活現實、卓越/平庸之間的掙扎,也顯得有點老生常談了。
天赋一般的男主在少青中时间线下追寻音乐梦想的心路历程。精神信仰的支撑与打破,世俗与理想的撕扯,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化,这些都融在电影里,透过日常来展现。从音乐人转商人的身份变化,时间长河中的渐变。结尾车厢卖艺人寻梦者之歌,男主无疑是五味杂陈。导演给足空间想象和体会。
中段有个zoom in的长镜头和「拉格」很搭。
对音乐的追求/古鲁的信仰并在坚定践行自我信念,人世一生苦短而不能尽力达到的境界,必须要屈服和牺牲换取,用本世的宿命换取下一世的继业,唱曲之间仍然是关于对“梵”的认知,“歌曲展示了通向神的道路,因此印度古典音乐变成了永恒的追求”
时间线的设计和介质的切换都是极佳的妙笔,一部音乐非常难听却有物哀之思的音乐片。
3.5,导演完全可控的方面已经很优秀了,观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些叙事情境中,演员们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出现了若干个“王小帅情境”。
像一把射出的箭,保持着均匀的速度与力度,但缺少正中靶心的时刻,箭手(摄影机)的心如止水也弱化了起伏。关于艺术的不合时宜,单个段落能听到信仰碎裂的声响,段落间则更偏向于不断施重的意志瓦解,靠突现的幽默和介质的变化消解愁苦,但显然不够顺滑。
看到结尾泪流满面。正在奔四的路上,十分共情。对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的恐惧,对自己的失望,理想远去了,剩下的只有无力和无言。
2个小时就是不停的重复的情节,唱歌+无聊对话+慢速骑摩托车。试图神神叨叨但是失败了。
从学习传统音乐的学徒到传承其发展不忘初心的人生的信徒 #77威尼斯最佳剧本+费比西奖#
成为异类,或者成为一个冷门,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挺完整的,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6.2/10
全片穿插着各种心灵鸡汤,对真实和虚假、艺术本质的探讨也较为浅薄,难以共鸣。结束得也有些仓促。另外,印度的传统歌曲一直“啊啊啊”真的难听。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剧本太棒了,里面的某些台词可以摘出来"全文背诵":即便处在那些优秀音乐家之间也无法使你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前半段是Sharad的音乐成长经历,拥有良好的嗓音资质和情感天赋的他在一次寻常的比赛上失了自尊心,陷入迷茫的境地,在师父带头的一次表演中回归正常——(此时电影正好进行到一半)黑屏,下一个镜头是成人时期的、已经小有名气的、发福并蓄胡的他拍摄肖像照,他慢慢走向幻灭。几次升格慢镜头的摩托骑行也是他不同心境的写照,当他摘掉耳机里播放的梅伊的演讲,或许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心死;两次自慰,一次是暂时失意后的欲望发泄,一次是他逃避现代化的宣言;电视里那个女孩就好像平行世界的他,从唱着传统歌谣到浓妆艳抹,唱着象征现代的舞曲。临近结尾的闪回多少让人感叹这就是年少轻狂、愤世嫉俗的自己。
一心想学习印度古典音乐的青年,在现实生活和音乐理想之间艰难抉择。
沉闷的80分钟后,才有点意思,片尾曲好听。
今年看过最喜欢的新片子,在我心里可以打五十颗星,拍得太好了,看完回味无穷,准备重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