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剧情方面】从剧情角度,这类日常生活向的番,往往没有什么比较扣人心弦的主线。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的好看,一定得是剧情有趣。
不谈KON,而是看看日常番的其他几个代表,比如齐木楠雄,辉夜大小姐,龙女仆等,在脑海中回想一下,这几个番的剧情都配得上“有趣”二字。
而孤独摇滚我认为它的剧情显得太平淡、单薄了。
首先一点是它的故事不够有趣,也不够丰富。
番剧就是在讲故事,但是你会发现本番中有趣的部分,并不是番里面发生的什么故事,而是几乎都是用来展现波奇酱的各种表现手法,这就有点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
其次是角色的刻画不够立体鲜活,四个人都很“标签化”。
这一点像极了某二字国产3A大作,逮住某个特点一直凹,这导致角色不够全面、不够立体、不够完整。
然后是作为一个四个人的小团体,对于她们之间友情的刻画也不够深刻。
所谓“友情”,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我难以感受到四个人之间浓浓的羁绊、角色与角色之间层层的联系。
最后,作为一个乐队,对于她们训练的部分也是轻描淡写,我并没有看到她们与乐器、她们与音乐之间的感情与联系,没有体现出“音乐的力量”。
综上所述,整个番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吃一道盐味不足的菜——咸味这一底口不够,其他的所有酸辣甜就都是飘着的。
【演出方面】在演出方面,我想着重探讨一下对于波奇酱的演出。
首先我认为制作组在刻画波奇酱的时候,过多过猛地采用了“表情包系演出”这一手段。
作为一个有效增加画面戏剧性、画面张力的优秀手段,该方法被大量番剧所使用,就比如阿妮亚的那个经典坏笑。
而本番在刻画波奇酱的孤独的时候,使用了太多太多的这个方法,以至于让我有些审美疲劳。
也正是这一点,有点令我感觉,制作组对于生活中孤独、内向的波奇酱并没有什么同情心:把波奇酱内心的孤独与内向完全娱乐化、甚至抽象化,给屏幕面前的观众观赏、把玩、图一乐。
如此的表达方式,大部分观众看了会发笑,少部分和波奇酱相似的社恐观众看了会有共鸣。
但是,没有观众看了会对波奇酱产生同情。
【音乐方面】对于本番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歌曲,另一个是bgm。
先说歌曲,这方面我认为是十分优秀的。
尤其是她们那次台风天举办的第一场对外演出,面对场内几个冒雨前来的观众,无论是背后凌乱不合拍的鼓点,还是喜多酱紧张的演唱,都很真实、很令人身临其境。
也很令我印象深刻。
同时本番中几首歌曲的抓耳程度也是可以的。
然后是bgm。
努力回想,我的脑海中居然没有任何旋律,也就是这个番的bgm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仿佛bgm不存在于本番一样。
有人说大音希声,感受不到bgm恰能说明它的好。
我觉得不然。
我是一个对bgm极其敏感的人。
优秀的bgm是非常能渲染氛围、衬托人物、调动观众感情的。
如果本番中存在这样的bgm,我一定能感受到、记住它。
所以我认为本番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
【作画方面】作画角度,从作画风格上讲,一个主角是四位青春可爱的妹妹的作品,使用的线条却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有点几何感、尖锐感的,我觉得这不是很合理。
另一方面,从我个人所喜欢的作画风格来讲,我个人觉得它的作画过于简洁了,人物就几个直来直去的线条与简单色块,以至于给我造成一种有点接近于糊弄的感觉。
【其他方面】波奇酱的性格真的是内向、社恐吗?
哪个内向社恐的人随地发病、大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小到在自己朋友面前做出各种夸张且引人注目的举动?
真正的社恐不会希望有人关注自己。
所以波奇酱是否就是单纯的自我意识过剩?
ep1救命啊这不就是我吗!!!
不过因为学习过程很枯燥完全没玩了后来。
宝宝好可爱!!!!
凉也好喜欢!!!!
初中的时候我也喜欢被叫怪咖的呜呜呜,又想做特别的人,又想合群🤣ep2凉真的好像我hhhhhhh,看热闹专业户🤣小波奇和我真的好像,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就会很兴奋!
怎么办啊凉和波奇都和我太像了好喜欢!
我的虹夏在哪里快来领养我!
社会好可怕真的虽然现在是成年人了还是时不时有这个想法555555姐姐好漂亮好有魅力!
ep3波奇宝宝蹲着流泪吃饭团好可爱!!!
喜多和凉也好好磕呜呜,波奇说亲切感消失的样子也和我好像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喜欢!
大家在一起太幸福了😿😿😿ep4喜多也太恋爱脑了吧555555不会拍照这一点也和我好像哦呜呜呜,真的好喜欢bocchi,凉也好有魅力哦😿ep5大家一起度过审查日真的好感动😿😿😿😿ep6哈哈哈哈哈哈哈菊里也好好玩ep7朋友来自己家玩真的好可爱ep8首次演出真的好感动😿bocchi燃烧自己后死灰的样子好像su55555凉欺负喜多真的好可爱好好磕呜呜呜,逗完之后一脸认真看着喜多也好好哦ep9喜多拼命忘记凉大脑空空的样子好可爱5555宝宝真的好可爱,许实现不了的愿望也没关系呐ep10bocchi直接变身梵高画真的好可爱55555ep11喜多真的凉推100%🤣虹夏真的好队长啊!
ep12啊啊啊啊啊啊啊大爆笑了,好幸福的结尾
我观察到社交网络对BTR的角色刻画有两极分化的倾向。
有一部分人觉得很真实,甚至太真实了;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波奇这个角色是通过刻板印象设计出来的,没有触达ta们形象的真实。
这两种意见分歧可能部分来自于“社恐”这个标签在当代中文互联网中过于自由和随意地使用。
甚至在有些场合“社恐”被散漫地和“性格内向”划了等号。
当我们说btr是一部描述“社恐”主角的作品时,不同的读者脑子里唤起的可能是不同的意象。
其实这一点在剧内就短暂提及过。
波奇以为自己和凉是同类人,但却发现自己是真的对社交生活有生理恐惧,而凉学姐则是主动选择“更喜欢一个人”。
从作品的描述来看,凉学姐的很多性格特点,比如说特立独行,脑子只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遇到自己喜欢的话题会喋喋不休谈论,人际交往上缺乏合适的分寸感,更接近ADHD或轻微的自闭症谱系。
她更符合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内向”或者在温和,散漫意义上所说的“社恐”。
而波奇的情况和可以说和凉学姐完全不同:我们的后藤一里大人是真真切切的有病,而不仅仅是一句“阴角”可以概括。
抛开剧中那些脑洞大开的夸张。
波奇的状况很符合DSM-5中定义的“社交焦虑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狭义上的“社恐”)其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自我认同和社会功能发展,并且对此她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和困扰。
剧中一些她看似妄想的场景如果深究的话是很黑暗和现实的。
无法工作、升学都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面临的真实困境。
而和很多焦虑和抑郁患者一样,SAD患者很容易陷入酒精和药物滥用,从而进一步恶化ta们面临的问题。
按照广井大姐的那个喝法,现实来说,她离英年早逝已经不远了。
创作者对这个暗示显然不是没有认知,大姐第一次出场解释自己为什么是酒鬼一笔带过的就是现实里无数人沉溺substance的真实心态。
只不过作品基调还是轻松搞笑,这方面不能细说。
从字面意义上心理疾患的角度出发去看待BTR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比如它很巧妙地指出帮助SAD患者改善社会功能,缓解其困扰所需要的支持环境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当然是从家人到朋友的包容、善意与关怀,这一点没什么稀奇的。
第二点比较可贵的就在它没有浪漫化心理障碍,没有把这种病态当成主人公积极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40k里撕肉者的Seth就觉得极限建军新补充的Primaris Marines没有他们祖传的基因缺陷Black Rage(其实还是有的)是违背祖训,不是货真价实的flesh tearers. 别的脑子正常一点的人看他们就像看神经病。
本作令人很舒服的一点就是波奇并不觉得自己这个主观状态是令人满意的,是某种骄傲的象征,而是切切实实在给她带来麻烦和苦恼,阻碍她实现自己生活与才华的潜力。
她身边的人,尤其是乐队和live house的同伴,长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自然成熟,就是接纳和考虑她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去一起做她内心希望但却迈不开脚步去做的事。
很多时候SAD患者的焦虑来源来自感到自己被过度的关注和重视,感到自己不希望暴露的负面特征被他人察觉且评判。
而这时ta们的社会支援环境保持微妙的分寸感和距离感就显得比较重要。
这正好是波奇的家人和乐队同伴和她互动中传达出的信号:我们不会去过多评判你的“负面”特质,但我们会欣赏和支持你身上一切可能闪光的“正面”特质,帮助你更积极地定义和看待自己。
只要我们作为一个乐队的整体在成熟发展,我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小小的怪异之处和内心小剧场,尽可能留给你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很多人嗑波喜多,波虹,不管是怎样一种关系,大家和波奇建立起联系是因为乐队和音乐这件特别具体和实践性的中介,而不是因为她有病。
这让btr的叙事指向和人物互动具有一种向上和开放的结构。
很多人说虽然btr是芳文社轻改,但是给人感觉人物之间的交往非常清爽,不黏糊油腻。
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真是一个挺纯粹的关于“音乐”的作品。
对比来看,比如说《利兹与青鸟》,音乐在其中是折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它本身的重要性是要放在第二位的。
那么受众的体验自然也会有不同。
这就进一步谈到,剧中大量的视觉表现与内在独白的篇幅分配给了一里犯病的描绘,甚至贡献了大部份笑点,这其实是有一定危险成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真实世界中人群伤口上撒盐的冒犯和伤害。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部作品整部剧的笑点80%是由男主或女主的身材问题引发的生活困境贡献的,多少人会感到温馨感同身受,多少人会觉得难受。
这种潜在的“冒犯性”没有演变为现实中对作品广泛的恶评与反噬离不开制作组对作品基调的把握。
主创对波奇的病态既没有“恶意”但是也没有“抬高”,在把它当成一个表现重点的同时,不忘记通过人物成长和与别的角色的互动强调她本质上是个“英雄” :在涉及乐队、音乐的问题上,她是高度可靠、进取的,和她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波奇的病态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搞笑反派”的角色,而波奇的障碍大部分时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而不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巨大困扰,这就又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冲突点。
观众因为明确感受到波奇的形象具有一种根基上正面和向上的英雄气质,那么ta们在带入角色,去看作品把社交障碍做一些夸张和搞笑处理的时候,就更不容易认为自己是被侮辱与被伤害的。
这可能是BTR与《丧女》之类同样描述“阴角”的作品高下立判的分界点之一。
这么来看,btr花大把力气去把音乐做好,把各种细节努力还原,也就不难理解了。
音乐要素是这部作品的“拱顶石”,有了它整个作品的激情、巧思和犯病才整合成一个完整且积极的建筑架构。
很多人把BTR和K-ON做对比,但实际上,从音乐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来看,它和《京吹》(本篇)的相似,要远胜过和K-ON之间的相似。
孤独摇滚特别特别特别好看社恐们可以看看,每个片段都戳中我这个资深社恐的心,简直是我的翻版,现实中我连食堂都不敢去(太多人了)每次都麻烦同桌帮忙带饭。
一般人走路都是挑近的路线走的,而我是挑人少的路线走。
我也会在跟不熟的人说话时声音发抖脸红(不分雌雄都会脸红)。
一次在班里做中考前放松小游戏轮到我时全班都看着我,我想保持微笑但脸部肌肉太僵硬就开始自己抽搐抖起来了(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我也会因为第二天要当众讲话(做课前分享、演讲啥的)前一天洗冷水澡吹空调拼命想感冒发烧躲过去。
我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是因为要和医生交流害怕就没去,也想过紫砂,这样的人生太窝囊了。
总体来说这部番特别真实,心理描写也完全符合社恐的特征,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好友会帮助你克服社恐,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呃,豆瓣影评区并没有书评区那样的“读书笔记”可发,所以只能把这样发癫的内容直接当影评发出来了。
虽然本文的主题只能评为“发癫”,但我觉得发癫也未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人发癫也可以发得有理有据,引人深思!
昨天凌晨三点也没睡着,在B站上乱刷视频,于是刷到了如下四个视频:(1)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专 业 分 析】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_哔哩哔哩_bilibili(2)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正经论述】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3)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专 业 分 析】我把你当兄弟,你却……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4)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真实系】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孩子的名字好像还没取……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本来以为这都是纯发癫视频,看完以后反而觉得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很大启发,而且还学到了一点心理学,所以不如我现在也开始幻想一下吧!
(幻想时间立刻开始!
)(幻想时间火速结束!
)我本来真的认真幻想了一下,然后也真的想认真写一下,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不免太死宅而无聊了。
而且,每个观众肯定都对角色性格有自己的思考(发癫),关于如何与每个角色结婚也有自己的幻想,这种隐秘的幻想留在自己脑子里就好了,何必互相分享?
那过程就不写了,直接写结论吧。
无论怎么幻想,我的幻想最后总会遁入现实,开始考虑各种严肃无聊的现实问题,比如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我自己毫不掩饰的个性到底有没有可能追求到任何一个人,以及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在幻想中,我也并不认为追求任何一个角色会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想办法成为她们的朋友应该没那么难。
至于恋爱结婚,那真是只能看缘分了。
但说到底,为什么要幻想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二次元角色呢?
一,因为她们非常可爱,幻想这件事令人十分愉快。
从三维现实中俯视屏幕中的人物时,任何人都会显得很可爱;何况还有画风加成。
二,带着所有已知信息去攻略扁平的二次元角色基本就是俯视和碾压,这样确定性的攻略很爽,比追求现实人物爽多了。
而且,我也想走进作品中那种轻松的高中生活啊。
三,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想要用这种方式宽慰自己。
有时我觉得我也像后藤独一样社恐,或像虹夏一样背负了很多沉重的压力,所以,尝试为她们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和安慰,就像是在现实中真有人这么帮助我,我可以依赖他们了呀。
当然,最终还是得自己靠自己,想这些并没有用。
四,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其他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在幻想中做一个救世主,用这种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现实中我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内心最深的困扰,更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样的鼓励,并适时地推他们一把。
我帮不了自己,更帮不了别人,在这两方面,我都一样遁入幻想。
五,回到现实——我觉得这些幻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以至于现实中的人性和恋爱关系,这使我能够更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心灵境界可以借此获得提升。
在本作所有角色中我觉得追求虹夏是最难的,因为她的生活很充实,就一个高中女生而言,已经非常成熟而忙碌,要为家人、事业和朋友负责,在恋爱中恐怕已经没有什么追求。
那其他的就不多写了吧,就这样。
偶然看到一些评论观点是:孤独摇滚既不孤独也不摇滚。
1.孤独摇滚是bocchi the rock的翻译,bocchi是后藤一里的外号“小孤独”的音译,在标题为孤独摇滚的一话中,虹夏说小孤独的摇滚也就是孤独摇滚,所以这里的孤独是波奇的意思,而波奇叫小孤独是因为“她有社恐,表现得很孤独(从小孤僻,遇见乐队成员之前身边是没有朋友的)”。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孤独摇滚所说的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故事。
波奇有支持理解她的父母(并且家庭可以说是富裕了),有自己的实力吸引到的网络粉丝,有无恶意的同班同学,有互相鼓励的乐队,只是她有“社交恐惧症”,并没有发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认为有些人因为标题而造成一些印象偏差,发现主人公其实并不“孤独”,未能引起共鸣。
而且这部番大致走向是轻松、生活、抽象玩梗,(个人认为)重点是乐队的成长和抽象的搞笑,后藤并不“惨淡”的背景也很合理了。
当然其实我不太认可“这就是社恐人的写照啊”的发言,虽然波奇的内心独白、幻想和举动是很贴切的,但是大部分人很少有她这样的条件吧。
我作为一个社恐,确实没有她那么强的吉他技艺,我并不会什么才艺,并且念书也是普通中流,也不能很帅气地临场发挥,遇到突发事件会着急手足无措,但波奇能做到,她在进步,她在克服自己的社恐,这很打动我。
2.对于音乐一切专业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摇滚并不只有死核那种吧,jrock给我的感觉就是结束乐队所呈现给我的那样的。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一编:动画将原作提升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
以音乐为主题的漫画,没法100%发挥出这种主题的潜能。
二编:怎么说呢,一切都太套路化了,虽然相比之前的音乐番来说确实有些不同,作者比较着重从社恐这一点切入,但也仅仅如此了。
如果从神作的标准来看的话,感觉还是差了一些东西。
没有考虑恋爱问题,成长方面也不复杂深入,作者有意避开现实中很多复杂的因素,对于创作来说,就只用紧紧盯着日常、个性、成长、搞笑这几个方面就行,其他完全不考虑,这样就很容易想出该怎么作画,但丢掉了复杂性这一点,就注定了它不会产出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孤独摇滚从哪方面看都很优秀,但也仅此而已了。
没有太多比较有令人瞩目的创新,也没法达到艺术级动画的高度。
它很完美的迎合了工作繁忙、学习劳累的社畜学生想要看的内容。
再精简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作品。
不够摇滚的摇滚漫。
三编:也许正是因为现代人太缺少精神生活,孤独摇滚的魅力才那么大吧。
萌妹子搞乐队这个配方目前在番剧领域还没有失败过。
每个原画师都可以当自己负责段落的演出家,一种 indie anime 思路在商业动画的运用,这种放权的“アニメ遊び”能否称得上是一种统一释放的形式风格,是需要打个问号。只有角色设计层面那穿透头发色块的眼睛成了唯一的恒定,还好,观众还能在这些瞬间的缝隙中确认,后藤一里演奏时坚定的视线确实能穿透她们的中心,并以闪烁银光的断弦作为视线的具象延长。
人物塑造得太扁平了
实在看不下去了。其实也就两点不好:第一它不孤独,第二它不摇滚。
好吵,受不了主角异常繁多的内心活动。
实在不喜欢女主的性格,现实里也有又做又孤独又想获取别人关注的时刻,但女主内心戏实在太多,我只觉得聒噪,也变相理解了这样的自己有多令人讨厌
以为是下一个轻音结果可能是下一个beck,第五集吉他与孤独与蓝色星球继承了同god knows相似的震撼演出。另外搞笑的部分处理得很有意思,这是个相遇相知的故事,共鸣太多了
少女组乐队题材很容易腻,本片加上社恐元素,增加了很多颜艺乐趣。小孤独的内心世界,四人的互动很有趣
创造力在有限区间的题材内做到了卷积般的延展和填充!乐队题材的任何作品可能在我看来都是雾里看花,差强人意。当然 BTR 的美好和有趣与音乐无关,与乐队更无关,任何摇滚乐或者 band 模式的音乐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艺术形式的转变而得到超过其本身价值的展示,音乐本体就是直通最高维度的存在,不需要歌词甚至不需要嗓子这种人肉工具。但 BTR 的精彩和闪光之处是人之内心,弥散于聊赖的角落里,折射在晨曦的露珠边缘。它作为作品有缺陷但独一无二,更不提 #BTRbandparody 这个 hashtag 标签下大家乐此不疲的玩梗和二创,追番还能追二级衍生文化同好交流 2333
不要再拿社恐美少女来欺骗我这种老鼠人了
主要是想来听歌但其实歌不是很多live也没多少 歌还行但也不是特别出彩 live实在太少了效果也比较一般 本以为是个音乐番但其实主要还是看萌妹日常 很多演出还算有趣 但同为社恐人感觉有些部分用力过猛 可能我不是真正的社恐吧 可能也和预期的有很大差别的问题 总之感觉比较中规中矩
应该也不会看完了。就这样吧。少女玩摇滚,我真的指望它能讲出点什么靠谱的东西。
至少是近年来少见认真讲故事的好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成长(虽然效果有待商榷),成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组建乐队和练习的行为,而不是仅以此为噱头卖弄美少女的人设……再为优秀的作画加一分
@@@(2022-10-08)ぼっち·ざ·ろっく!(孤独摇滚!)(1-12)(类似于《轻音少女》的题材,多少也有点废萌的影子,但音乐元素不重。重度社恐患者玩乐队。第8集才第一次正式演出。第9集被猛禽抢冰淇淋并暴揍。结尾依然社恐。)
补,很遗憾不是受众
為什麼動漫總是要把女的畫成這樣?
飞扑那一下真的把我笑死。对我而言确实悸动不如十几年前初看轻音那么深。但是现在做做乐队梦我觉得也不迟!
非常舒服的观看体验
12 日常音乐番 社恐人怎么用音乐交到朋友。脑洞大开的故事。
写作摇滚、玩成Indie样式,但是每首单曲单拿出来都充满着一种“The First Take”味儿,索尼音乐各厂牌派出所谓的豪华阵容也让整部作品的Genre不固定得像新时代的单曲模式。它终究是2022年的、日本动画企划者创作者所理解的“摇滚”。如果是山田凉自己评价这部作品的音乐,恐怕要说得比我难听多了。动画是好看的,但正如xie3所说,它既不孤独(但是妄想),也不摇滚(但是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