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

叔·叔,Suk Suk

主演:太保,袁富华,区嘉雯,卢镇业,胡轶心,林耀声,江涛,王晓怡,刘亭君,施魅力,黄国辉,翟紫筠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9

《叔·叔》剧照

叔·叔 剧照 NO.1叔·叔 剧照 NO.2叔·叔 剧照 NO.3叔·叔 剧照 NO.4叔·叔 剧照 NO.5叔·叔 剧照 NO.6叔·叔 剧照 NO.13叔·叔 剧照 NO.14叔·叔 剧照 NO.15叔·叔 剧照 NO.16叔·叔 剧照 NO.17叔·叔 剧照 NO.18叔·叔 剧照 NO.19叔·叔 剧照 NO.20

《叔·叔》剧情介绍

叔·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计程车司机柏(太保饰演),以及退休单亲爸爸海(袁富华饰演),即使大半生受尽传统社会的规范与约束,两人仍对多年来努力建立的家庭为荣。不过,两人没料到能在人生的最后这段路上,与彼此邂逅…。 柏与清(区嘉雯饰演)结婚45年,育有一子一女,可谓上一代传统香港人眼中「幸福家庭」的典范。海的太太早年离他而去,与儿子永(卢镇业饰演)相依为命。虽然海与儿子一家同居,却无法感受到家的温暖。而柏与海迟来的相遇,也翻搅起两人尘封心底的爱慾。面对「爱情诱惑」与「社会道德价值」的拉扯,以及内心「原始慾望」跟社会传统「幸福家庭」的抉择,两人究竟要回归最原始的自己?还是重返风平浪静的生活,继续守护社会价值观所认可的「美好家庭」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偷龙换凤Idolls!女人的碎片中华兵王之警戒时刻完美帝国极限职业响马太太罗格河听见下雨的声音恋上纯喫茶续篇鸳鸯楼·惊魂敌后武工队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独角兽长月烬明午夜之家巨蛇闯女校塞尔吉奥永在我心间复生实验不可能的婚礼把爱带回家你好,我是玛格丽特少女哪吒打破天顶周末父母英雄风云之五虎联盟向阳照相馆黑白密码自由之声

《叔·叔》长篇影评

 1 ) 他們的愛就如一碗港式糖水,溫潤,婉轉,細膩,苦在舌尖縈繞,細品又有回甘

這部片,從入圍金像獎,到太保拿下最佳男主角,期待了很久,又因為疫情,幾經轉折,終於有機會去hk的電影院支持。

看完的感覺,很像是喝了一碗香港九龍街頭的糖水。

溫潤,婉轉,細膩,苦在舌尖縈繞,細品又有些回甘。

跟其他LGBT的電影不同,這部片關注的是中老年人的同性議題,比起年輕人的轟轟烈烈,個性,張揚,敢愛敢恨,他們面對的更多是現實處境,那些因為生存處境被迫結婚的「直人」,伴侶,家人,子女,都並不能真正感同身受,家,帶給他們的又怎能是滿滿的溫馨呢?

於是只好把自己的慾望埋沒,隱藏,做自己,真是奢望。

回想,整部片的好多細節都異常真實,阿柏和阿海兩位主角的相遇,並不是理想故事中那個浪漫的場景——公共廁所。

一個眼神,互相便知道,是同類人,但都小心翼翼,生怕侵犯到對方。

「不如先做朋友?

」看得出,阿海實際上,是個對待感情非常認真的人。

「我送你回家,但你還是做後排好了」阿柏,其實在感情裡雖然有些畏懼,但也是個會照顧人的人。

這是香港一個很小眾的地方,在鲗魚涌海邊,立交橋下慢慢地,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就像所有愛情一樣,好感累積著累積著,慾望總需要一個出口。

在那個常人看起來有點齷齪簡陋,好似暗不見天日的同志場所,一對一對的互動又是那麼自然,正常。

我個人好喜歡那對後生仔和又老又皺的老胖子的同志,他們在一起十年了,還是說不出來由得相愛著,互相照顧著。

一桌同類人一起吃著簡單的燒味飯,有人說他們一看也應該在一起有十年了,兩人都低頭不語,心裡是說不出的滋味吧。

阿柏的妻子,和阿海的兒子的配角戲份,我覺得導演功力在這邊展現得非常到位。

點到為止的暗示,他們具體對他們親人的性取向了解多少,其實觀眾不得而知,卻留白給觀眾去猜想,因為他們的身分,就像我們每個「觀者」一樣。

我認為他們都是清楚知道的,阿柏的妻子對老伴的細微變化其實都看在眼裡,但不知內心更多的是難過與掙扎,還是有那麼一絲絲的欣慰呢。

而阿海的兒子一向對父親的言行舉止都有些嚴苛,最後隔著門聽到父親在聽立法會上Dior和阿超的發言,在門外輕聲提醒,「小聲點吧,Grace睡了」不知,是否也觸到他心裡少有的柔軟了呢?

最後接近片尾那一場蒙太奇,我個人也好喜歡,皮膚的紋理,焦外的纏綿,那個簡陋的小房,也有一扇小小的窗,透著不大卻溫暖的陽光,外面,現在也正陽光普照。

片尾credit看到張叔平作為剪接指導,難怪這一系列美學處理讓人覺得有所溯源了。

最後的結局,阿柏走進教堂,試圖踏入對方試圖釋放的好意,「我只是怕死了不知道在哪找到你」愛而不得,相知相遇,相逢相惜。

 2 ) 我們都會老的

華語世界終於有關注老年同志議題的了,可喜可賀.江老師的書今年夏天在hk就買了,一直沒忍心看.個人會覺得《叔.叔》比去年的《誰先愛上他的》更人動容,至少片中兩人相遇之後,我的眼淚就一直沒停過.同時也比較起從前看過的《愛很怪》,同樣在講訴老年同志.當放在華語世界時,它與家庭,責任,同直婚姻,兒女糾結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似乎只是“身前事已定,只能身後在來世相遇”.很慶幸導演最後選擇了愛而不得,讓更多的人能看到華語世界的老同現狀.在台灣同志熱線老同小組做志工時,總會聽到一號叫郭大姐的人物,一位70歲的女同志,她常說「這條路毋通走」.我們有路了,但還應走下去.目前兩岸三地,關注這個議題的是有大陸廣州同城的老年同志口述史小組,台灣同志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

 3 ) 被遮蔽的“实用”同志故事

香港这座城市,人口拥挤混杂,这个背景是很多电影故事的基底。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陈丽云送鲍起静的320元「冬菇」曾让许多观众,甚至导演翁子光,哭得死去活来。

这份来自香港上环「南北行」的干货,在来往馈赠中,发酵出专属于香港底层市民的芬香品质。

《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洗车、接孙女放学、炒菜、吃饭,讲述老年同性故事的《叔·叔》用开场的日常铺叙告诉观众,这不是两年前的《翠丝》,没有抓马、锋芒和爆炸,要讲的是同志,也是生活。

「人生的羁绊,不止老同志这个身份。

」《叔·叔》的导演杨曜恺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同志身份,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也让他很自然把「出柜」「做回自己」当作同志发声的基本要求,直到他回香港看到社会学家江绍祺书写的《男男正传:香港年长男同志口述史》。

书中将许多被新形式同性恋消费文化所遮蔽的年长同志经历浮现出来,那些被遮蔽的鬼魅个体让杨曜恺认识到,中国式家庭里的「房间里的大象」,有许多心知肚明的同志秘史。

「有个书中人(李叔)我没访问,因为已死了,但他从没后悔没出柜,因他认为自己从大陆游水到香港,两手空空建立家庭,返屋企有老婆煲汤给他饮、仔女又会给他零用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故事,没有遗憾,更不会离开屋企。

我们这一代人,才说『做自己』更重要,但我们是没权限可以判断他人成功与否。

李叔即是《叔·叔》里由太保扮演的柏的原型。

一方面,在前半辈子只把「同性之欲」压缩在公厕这个又脏又臭空间里的他,遇到一见钟情的海,也只懂邀请对方去公厕「解决」。

另一方面,无法逃避旧时代桎梏的他,却还是会对自己被迫组建的中式家庭催生出同样具有时代症结的关怀和责任感。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曾力赞太保的演出,「生活化的自然演绎,由抹车开始,举手投足完全进入角色状态。

从容淡定,低调内敛,欲望埋藏心底,又在蠢蠢欲动,暗暗试探......太保把传统家庭角色与个人情欲之间千回百折的心理挣扎,透过细腻的反应,精准拿捏,一脸沉默已叫人动容。

18岁进邵氏,跟着洪家班和成家班出演过许多绿叶反派的太保,委实长着一张很让人猜透的反派脸,当他紧缩、深陷的眉头盯着坐在长椅上的海时,最先让观众感受到的其实并不是一见钟情的欣喜,而是猎人寻觅到目标的隐秘的功利感,我们猜不出他在动脑筋还是发呆,这个人的深沉让人畏惧。

这确实是属于柏的功利感,半辈子没有「计较」自己的同性身份,让工作就工作,让结婚就结婚的柏,从新移民打工仔成为自给自足的香港人,他没有年轻的同志经验,他的中青年时代是香港历史宏观常规化的构成——模棱两可的实用功利感。

柔化这种功利感的海显然更投入,全片都被儿子揶揄的他,明确认识到自己缺乏的是情人和爱人,他心中比柏更少年,虽然他也对家庭不离不弃,但他有颗更想证明自己的心。

海在同志桑拿房向柏证明了自己的心,手搭在肩膀上、向前移动、触碰胸部,三段桑拿房的情欲戏,没有刻奇,也没有故作悲悯,在光影婆娑的局部身体展示中,年长男同志的正常情欲搭配着《微风细雨》的老歌,也自然地流露出写实浪漫的美感。

全片最活泼的戏份也发生在桑拿房的同志餐桌上,一众年长男同志在饭桌上以猎艳心态谈论各自经手的男人,好赌男的幽默、老少恋的深情、生猛的两性台词,将多元的中老年男同志的面向轻松展现出来。

现实远没有这么轻松,上了年纪的男同志除了会被「常规」社会歧视,也会被同同志圈子歧视。

杨曜恺对《男男正传》里一位老年男同志的经历忿忿不平:同志桑拿房的店员在闭路监控电视中不小心瞥见了老人「有碍观瞻」的身体,竟对他下达驱逐令,「解释」只有会员才能消费。

老年人本就是社会边缘,同志老年人只能被驱逐到边缘里边缘的。

同志餐桌上的菜肴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白切鸡、冬菇,这两个极具香港风味的菜肴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也可以是《叔·叔》的故事底料,抱团取暖在逼仄昏暗中老年桑拿空间的男同志,在这个仅存的舒缓空间里找到了自我身份的芬芳。

《叔·叔》在豆瓣电影的短评页面,也有许多不同声音,比如从道德面出发的「同妻」讨伐,「把别人牵连进来,就是不可原谅」。

作为柏的枕边人,妻子清对柏的同志身份一直引而不发,最明确的一次反馈也不外乎在女儿婚礼上短暂性地瞪了海几眼,并没有歇斯底里的第三者指控。

眉眼颇像鲍起静的清的饰演者区嘉雯此前并没有电影表演经历,退休前是个英文教师的她最终凭此角色获得202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的奖项。

上了年纪的人很少会触碰生命里的主要问题,只会对次要问题给予逃避的答复。

导演刻意设计的清和柏的吃蟹片段,就是清和柏对「房间里的大象」的逃避回复:儿子特意从北角买来高级螃蟹给两位老人,柏没意吃,清也不想一人食;柏知道清爱吃,又突然说要两人吃,最后柏特意把大的蟹黄分给清吃,清没有说谢谢,只是又把自己的一份给了柏。

一场吃螃蟹的拉锯战下来,两人没有爱情,但又有感情,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彼此都想守候住这份离奇的情感。

生活不是回合制的单机游戏,不是你来我往的战术「牵连」,生活在你还没开始经验它时,它就已经把你「卷」进了漩涡。

除了唯一一次在海家的情侣幽会,柏和海的约会空间从来都没有私密性,公园、海边、餐厅、桑拿房等空间,即使景框内只有海与柏,模糊的「外在世界」依旧以一种注视的眼光存在着,两位男主的情感发展除了家庭,也一路被这个外在世界推动。

海送另一位老同志超仔回家,这是电影里「外在世界」对同志群体的一次明确敌意,背景里模糊不清的领人面孔对超仔指指点点,只因超仔曾在同志运动中亮相。

道德判官当然可以按自我意愿裁制和验视出非黑即白的施害者和被害者,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泯灭所谓施害者多样立体的复杂面。

《叔·叔》的剧情,本来有杨曜恺取自《男男正传》的一个心心念念的原型故事:老人与男友一起三十年了,但家人一直蒙在鼓里。

他说死前会写封信叫家人不要来丧礼,因怕男友不懂处理那情境。

「这就是到死也不能让人知道,要计划到如此,即是他的内心盛载很大罪疚与羞耻感。

电影不是比惨大会,杨曜恺最终放弃了这段剧情,他和《色,戒》一样,让物是人非的床铺和树荫成为故事的留白。

海丢掉了自己同性生活的证据,柏归还了海的定情信物,柏和海最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家庭,这段迟暮的中年之爱,注定在遗憾和罪咎感中,归于香港城市的日常。

 4 ) 老了就可以自私地做自己了?

本来对这部片子期待挺高的,结果看完之后懵了,如果同性恋都是这样的话,那我这个喜欢男人的男人,不是同性恋!

如果说这样烂漫的夕阳恋很美好的话,那么我只想说,这样的美好很肮脏!

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很多人年轻时,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前途……选择假装做直人,所以到老了,父母离世,老伴先走,儿孙绕膝,可以完全自由地做回自己了,可以大大方方地做同性恋,不需要再看其他人眼光了。

可是这些人真有自己说的那么伟大吗?

为了生活?

大方地做个同性恋就活不下去了吗?

我们国家虽然会有歧视,但不至于给你判死刑吧?

还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

贪图安乐享受?

这还不是为了自己?

为了家庭?

为了什么家庭?

为了妻子和孩子吗?

既然你当初选择了结婚,选择了娶妻生子,那么就应该承担起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

一直到老,到老伴离世,到儿孙不在,才可以做自己!

否则你勇敢的做自己,妻子该多痛苦难受?

儿孙该被多少人歧视看不起?

他们的内心该多愤怒?

说是为了家庭,还不是为了怕他们翻脸不认你?

还不是怕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被所有人看不起?

是为了家庭吗?

还不是为了自己?

为了父母?

大多数人的借口基本上都是为了父母,说什么自己是多少代单传,说什么自己是家里的独苗,要传宗接代,要怎么着怎么着……更有甚至,说什么父母以死相逼!

你的父母真的用死来逼你结婚了吗?

说什么为了父母,还不是自己内心也在渴望,拥有一个异性恋的普通家庭,让世俗接纳你,同时自己还可以出去偷吃,一举两得,这是为了父母?

努力学习也是为了父母,也没见你通宵达旦地考上清华北大啊?

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

为了前途?

谁的前途?

当然是你自己的!

所以咯,这个就赤裸裸明白白地说了,就是为了自己!

伪装成一个直人,结婚生子,所以很多工作都不会因为你是同而百般刁难甚至辞退,你可以有正常的上升通道,可以一步步高升!

对,你选择做个直人,看上去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前途,为了这个为了那个,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

影片最后,两个人终究还是错过了,也许无数人不胜唏嘘,觉得遗憾,觉得心痛,但是他们的痛苦,其实远远没有爱他们的那些人多!

你身上破了一个皮,只是冒了一点点血,可是在爱你的父母或者爱人心里,却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想带你去医院,连忙帮你包扎,尽管你觉得一个创可贴就够了,完全不用大费周章,那是因为你的痛,在爱你的人心里会无限放大!

如果他们两个人都选择做自己,那么柏的妻子怎么办?

他的儿子女儿怎么办?

不说他们能不能接受,心里有多痛苦了,难道外界的人不会因为他们丈夫或者父亲的身份而责难他们?

就好像早就知道父亲是同的海的儿子,一听到父亲说要跟一个老同事出去玩,立马脾气暴躁,因为他猜出来了父亲是出去找人约,他觉得接受不了,所以才气愤!

这还只是默默忍着,彼此心知肚明都没挑破,如果挑破了呢?

儿子媳妇离婚都有可能!

也不是不让他们做自己,如果做自己,请从一开始就做自己,既然选择了做直人,就请一条路走到头,你勇敢地做自己,虽然过得很艰辛,很困难,但至少你理直气壮,这样的同,的确值得所有人同情、尊重,值得所有同性平权的斗士为你抗争!

可是你既想享受家庭的温馨,又想享受做自己的自由,半路改道,还想让人同情,让人理解与尊重?

你无形中伤害了那么多人,你是凶手,是杀害家人幸福的罪犯,而他们是受害人啊!

你还想全身而退,无罪释放?

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应该理解尊重同性恋,可是有很多我的同类,其实并不值得尊重和理解!

他们伤害了别人,还心安理得,觉得是这个社会,是这个世界欠他的,他们这样做是被逼无奈的!

可是杀人凶手在杀人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对的,也觉得自己很委屈很无辜呢!

我更喜欢《翠丝》里大雄的选择,是的,你当然可以做自己了,但是请跟家人说清楚,在此之前,请做好一个丈夫和父亲!

讲清楚之后,再去勇敢做自己,而且之后自由做自己的同时,也请尽力弥补自己对他们造成的伤害,而不是离开之后就可以毫无负担地逍遥了。

他们的那些伤那些痛都是你造成的,这些烂摊子你不收拾谁来收拾?

也许很多人觉得惋惜,他们也是被生活逼的啊?

同性恋选择假装直人也都不是自己愿意的!

但是身为一个同志,我可以自信地说,估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比我过的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跟家里出柜的难度没我高,我一个本科毕业六年的人,如今三十岁了,落到了一个当保安的境地,我当然知道人生在世不容易,我比大部分人都更有体会,所以身为同的我,更能明白他们内心的想法。

对,这一切就是他们自己愿意的!

如果他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他们!

你父母以死相逼,那你有以死逼回去吗?

他们选择假装直人,还不是因为在生活面前临阵退缩,不敢去过同性的艰苦人生,看到同性生活的艰难,他们选择当个逃兵,假装直人,想过更简单更容易的生活。

既然如此,没人怪他们,但是到老了要做自己,这多自私?

嘴上说得好听,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

这些人就是自私!

同性是该理解、尊重、支持,但支持的是同性的不易,是同性的不受歧视,而不是支持你劈腿出轨到处快活地约约约!

无论任何时候,做选择前,都请想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无法承担,就会伤害别人,那么就不要轻易做这样的选择!

不要以为到老了就可以做自己,觉得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家人,是时候给自己放个假了,如果你的放假,是要伤害家人,你还要自私地坚持给自己放假吗?

 5 ) 一场真实又无奈的爱恋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

没有过多刻意的煽情,人们的真情实感,就慢慢蕴藏在他们的生活过的细节当中,等待我们,随着光影,一点一点地去发掘。

如果一不注意,可能这种细微的情感,就从缝隙中流逝,被埋藏在琐碎的生活中了。

这是一段无力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令人唏嘘,但符合常理。

中老年同志,他们所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太多。

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们仿佛是隐形的,不存在的。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隐藏自己的情欲,怀疑自己,克制自己,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规范,成家立业,最终隐身于一个个家庭里。

一段爱情电影一开始,柏叔洗车,然后接孙女,回家吃饭。

我们看到了他的圆满的家庭,陪伴多年的妻子,孝顺的孩子。

有了孙辈,某种意义上,柏叔已经步入老年,即使他还不舍弃工作。

柏叔,苦惯了。

从一无所有来到香港,他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奋斗啊奋斗,人到老年,苦尽甘来,香港有房,孩子各自独立,抱孙女,可以安享晚年,不愁吃喝了。

直到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开始忍不住内心的悸动。

想要得到什么。

情欲?

要不要进去?

|直面欲的邀请在公园,从他和海叔的第一次见面。

“你要不要进去?

”直接了当。

想要,想做。

“不如先做朋友吧?

”,海叔说。

“那下次吧。

” 对于柏叔来说,这种对情感,欲大于爱。

他的身体需要某种宣泄。

要不要进去。

观察,试探。

说明他也不是第一次在公园的厕所里,寻找安慰了。

在两人感情的开始,柏叔是试探的,担忧的。

他不喜欢海叔晚上给他打电话,不让他坐他的副驾驶。

他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有同性朋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怕的是自己内心的顾忌,怕被发现,怕爱上他。

在两人慢慢了解对方(性爱)后,他们也陷入了爱情。

对于柏叔来说,这是某种初恋,他从开始谨慎,尝试,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一步步地被引入禁忌之爱。

而对于海叔,我们可以猜想到,他有过很多无疾而终的爱恋。

柏叔可能只是他这一阶段的恋人。

他也知道,和有家室的人恋爱,不会有好结果。

他看似被动,但实则才是一开始主导的那个人。

他们去了廉价的同性浴室。

只属于同性爱人们的隐秘天堂。

那里有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老年人的性爱,不可言说的隐蔽,羞愧,在昏暗的室内呈现。

其实一切也都不是不可说的。

一切也是真实感人的。

他们谈着曾经的过往,感概度过的人生,相互爱抚依偎。

老年的爱欲紧接着,我们看到了许多他们的同伴。

柏叔在这样一群人里,终于做回了自己。

他完全放松,露出来笑容。

(在电影中,只有和海叔在一起的时候,柏叔才难得有笑容)

浴场晚餐|他们像一对相守多年的恋人柏叔和海叔,他们像一对相濡以沫,相守多年的恋人,一起吃饭,聊天。

旁人都说,你们有十年了吧。

十年。

不过几天而已。

他们的爱情是否真的坚固?

其实不过是包裹在层层制约下的易碎美物。

而悲伤的是,他们都知道。

这份感情会忽然戛然而止,忽然消失不见,只能随着自己死去,永远不能言说。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两人在海叔家做饭的画面。

他们躺在沙发上,像一对多年的恋人,对望,亲切自然。

柏叔主动靠上去,又如初恋般地亲吻。

爱意奔涌,平淡又浓烈。

爱的对望他们爱情的美好在于,既有需要经年累月形成的那份默契,又有纯真的,热烈的,小心的试探的初心。

婚礼于现实而整部电影中最悲伤的莫过于在两人情感的顶峰之时,也就是在海叔家过夜之后。

一个美好的邀请,让他们的感情直转急下。

因为爱海叔,所以希望他可以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这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也是希望爱人可以陪伴左右作为见证的时刻。

于是,柏叔郑重地向海叔提出邀请。

但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份隐秘的感情,会在婚礼后被撕碎。

也许本身,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份爱情是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考验的。

婚礼代表了现实,他们必须回到自己本身的社会身份中。

海叔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

柏叔是孩子们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

婚礼|柏叔一家人影片中多次给了柏叔手上戒指的特写,预示着家庭,对于他的束缚。

婚礼上的一家人,父亲形象再次出现,男子气概和同性之爱格格不入,他望向海叔,藏不住的爱意,但他是爸爸,是合照需要坐在中间的人,他要握着妻子的手。

柏叔作为父亲、丈夫的身份和爱人的身份在婚礼上冲撞,充满矛盾的两股力量在对抗,然后身份破碎。

于是,他们的感情也就到头了。

海叔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个过客。

毕竟在他们的年龄,想要再怎么冲出规则,作出不同的选择,太难了。

因为限制,可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充满无奈,但是也无可奈何。

婚礼|海叔而海叔,看似潇洒,却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自己的性取向,是他对家人最大的秘密。

无论是想要被送去普通老人院,因为如果去了同性老人院,就等于向家人出柜,暴露出了自己隐瞒了一辈子的秘密。

他还是丢弃了与曾经恋人合照的盒子。

告别过去,或者是,就这样永远埋葬自己的取向。

这样自己行动不便之后,就不会有人拿出盒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婚礼过后,两人的爱,两人的梦,就这样戛然而止。

好似初恋,从互相试探、到热恋,然后就各奔东西,无疾而终了。

信仰海叔在儿子的影响下,信了教,他觉得,只要信了教,就不会失去儿子。

他说,只有这样死后,儿子才能找到他。

才可以和家人团聚。

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他把十字架送给柏叔,希望他也来教堂,这样他们死后才会相聚。

他希望不要失去他们的联系。

也许可以通过教堂再次连结吧?

柏叔收下了,又退还了。

他说他不需要,他只相信自己。

这是他们在影片中的最后一次会面。

其实我觉得柏叔虽然隐藏了半辈子,但是他反而更像是能做出选择的人。

不需要十字架,其实是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隐瞒在虚无的信仰中,不需要去逃避。

最后,柏叔去了教堂,仿佛在缅怀他们逝去的爱情。

开放性结局。

他们会不会再见呢?

还是这场梦就这样结束了呢?

柏叔还是去了教堂留白,也许未来的世界会更好,也许一个更好的世界,可以让这些老年同志们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6 ) 《叔·叔》:人到老年还不能做自己?

在此,首先恭喜演员太保和区嘉雯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大奖,两位都是实至名归!

我不想简单将这部电影定义为LGBTQ电影,因为除了描写两位主角如何相识相知,这部话题之作更是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下,老年同性恋者对生活与情感的抉择。

比起2018年上映的《翠丝》,电影所表达的情感更隐忍,也更无奈。

《叔·叔》

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中,《叔·叔》都入围多项大奖,其中,两位男主角更是同时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大奖,可见这部电影在表演层面上备受肯定,也让电影主题得到很细腻的呈现。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分别是阿柏(太保饰)和阿海(袁富华饰)。

阿柏是计程车司机,年轻时移居香港,与妻子结婚40年,育有一子一女,还已经有了孙女,家庭美满幸福。

阿海则是已经退休的单亲爸爸,数十年与儿子相依为命,如今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也依然跟父亲阿海住在一起,饭桌上三代同堂的情景看似美好。

这两个人在香港活过半个世纪,令他们自豪的,是一手建立的家;但暗藏在他们身体与心底的欲望,让两人在老年遇上彼此。

刚开始,他们俩都只是互相试探,并不敢逾越界限,因为彼此都谨记着自己是有家庭的。

尤其是阿柏,第一次要载阿海回家时,没让对方坐在副驾驶,似乎要刻意保持距离。

可是后来相处久了,简单的聊天、逛街、做饭都能让他们感觉到愉悦,令他们逐渐正视自己心底的欲望。

其实退休后的阿海经常出入同志场所,认识许多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同志,但他知道儿子是虔诚的宗教徒,当初也拉他入教,肯定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是同性恋者,所以一直都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而阿柏与妻子相濡以沫这么多年,虽然两人话已不多,但老年也该相互依靠,如果让年迈的太太知道他是同性恋者,恐怕是承受不住这个晚年的打击。

他们虽然都想进一步发展恋人关系,但回到家里面对家人,他们也一再迟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叔·叔》是一部亲情为主的电影,他们最终所做出的抉择,更多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下,出柜与否不止是个人的抉择。

对于老年同性恋者来说,他们作出的决定可能会为家庭带来麻烦,惹来社会对家人的偏见,这都是一直为家庭付出的他们所难以接受的。

因此,他们宁愿隐藏自己的渴望,也不希望家人受到伤害,这是他们对家庭最深沉的爱,但这在观众看来,确实很无奈。

年轻时,传统成家立业的观念让同性恋者只能选择“正道”;而人到老年,他们依然因为社会和家庭无法做回自己,到底他们的人生需要经历多少世俗的束缚?

《叔·叔》没有波澜的故事情节,只是缓缓道来阿柏与阿海的情感和困惑,并关注着旁人的应对。

阿柏的妻子阿清显然早已察觉丈夫的秘密,阿柏不时流露的悲伤深情,在女儿婚宴上与阿海的互动,以及夜里独自站在阳台的情景,阿清都看在眼里。

但阿清也不过是传统女人,她不敢去想象丈夫为追求幸福而离开的结果,只能保持沉默,陪伴着丈夫,假装一切无恙,继续老夫老妻的平常生活。

阿海的儿子阿乐也该早就猜到父亲的性取向,只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别人的眼光、如何去跟年幼的女儿解释,所以他当年让父亲信教,大抵是希望宗教能让父亲回归“正道”。

这些微妙的家庭关系,可谓尽显东方文化的特点,令观众更能理解片中每个人的抉择,投入到细腻的情感中。

两位资深演员太保与袁富华要在电影里演绎暧昧的关系,实属很不容易,但他们均奉献出精彩的表演,都能传递出角色对自己爱情取向的压抑。

太保精准展现出了阿柏抗拒接受自己身份但又渴望爱情的矛盾,而袁富华继去年在《翠丝》展露动人演技后,这次又以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无论是看着阿柏时悲喜交集的眼神,或是与家人相处时的沉默和暗淡,都令人信服。

《叔·叔》触及老年同性恋者的欲望与困境、世俗眼光的压力、为自我发声的难度、亲情的可贵与束缚等内容,值得认真体会与反思。

如果你是电影里的橘色,你会如何抉择?

他们应该有怎样的结局?

 7 ) 老去之后:尝试个人叙事的最终失败。

人总是会陷入对未来的焦虑,对自己想要拥有的,或者迟早会降临的,很难淡然处之,笑面「花开花落自有时」。

这不,似乎我还没安然度过「中年焦虑」,对老去的恐惧就先来预演。

香港电影《叔叔》如期而至,让我管窥一下老年同志的人生。

我喜欢看「真实」的文本,没有宏大叙事的真实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主角是两个结过婚的「同志」,因为电影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叙事讲的比较清晰,所以就很难用非黑即白的道德框架来评价是非对错。

因为真实,所以不管是丑陋的或者残忍的部分,都变得温柔起来。

抛开道德框架,每个鲜活的具体的人,都是人生海海里面卑微的人罢了。

一代人,老年人和以往总将镜头对向年轻同志的困惑不同,《叔叔》所叙述的主角是两个退休后的老年男同。

对于情欲的部分,和活色生香的鲜肉表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那些已经速朽的身体并不丑陋,那是我们每个人终将到达的肉身存在状态。

导演并不避讳呈现老年人身体情欲的部分——老年人也有权利去享受情欲。

而和所有同志题材的电影一样,情欲部分亦是两人的感情重大转折的象征。

太保饰演的阿柏从家中走出来,除了丈夫、父亲、爷爷、司机的身份之外,他还有一个隐藏的身份:老年同志。

他走到公厕,毫不避讳的对他的「猎物」进行「凝视」。

这是具有一代人特征的描摹:在他年轻的时代,是不存在交友软件的,而在电影里所呈现的同性恋世界和我们日常在社交媒体看到的也截然不同,除了家庭场景会出现子女这样的年轻人之外,电影所呈现的同性恋世界几乎都是老年人。

这些老年人还不熟悉互联网时代的同志交友法则,他们仍旧流连于公厕、公园、据点以及浴池,与年轻人的世界像是平行世界一般。

阿柏期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寻欢。

当第一次在公园遇到阿海,阿海希望能做个朋友先,而不是立马就「进去里面」,阿柏转身就走。

第二次又在公园偶遇,是什么让阿柏愿意「交个朋友」的,我想并不是缘分,而是阿海也在等孙女放学:他也有个孙女。

两个结过婚、生活的具体处境是「家庭」的两个老年同志,终于建立起了连结。

阿柏看起来更加的孤独,不似阿海平和。

在第一次「欢愉」之后,他们开始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在阿海家「平常夫夫的一天的柴米油盐之后」,他们像是未成年做错事、在父母不在的房子里偷情一般,他们深情的望着对方又温柔缱绻,又进一步逐渐将自己更深层的故事讲出来。

他们不是和平年代长大的人,生在乱世,阿柏更是从内地「游」到香港的。

从搬运米工,到出租车司机,从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到一辆出租车、一套体面的楼房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他为自己挣来的个人叙事。

如此,在老家(内地)人看起来他不再是「失败者」;如此,他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也拥有了体面的、令人羡慕的生活。

一次欢愉后,阿柏说阿海的皮肤很光滑,两个老头子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然而事实上,那个看起来更加苍老的阿柏是受了一生的苦,脸上和身上的褶皱都在讲述着他苦难的人生。

这些苦难让他看起来如此平和,如此难以亲近,又如此孤独。

阿海不是这样。

阿柏的生活方式,除了家庭和职业生活之外,像是一座孤岛。

阿海有同志社群的朋友,有可以相处搀扶看病的老基友,熟稔香港同志生活的他应该一直都没有「闲着」。

他心情落寞的时候秘密的翻出自己的旧物,那是年轻时候去台湾游玩的照片,照片上分明是两个精神抖擞的年轻男人,他也曾经拥有过自己风华绝代的青春,在他乡「台湾」纵情欢乐——人在老去之后,总是依靠旧物来凭吊自己失去的人生。

阿柏和阿海是有类似经历的,而且都是上进的人,都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体面的人生。

但可以看出来,出租车司机阿柏过得更加富裕,家庭地位更高。

他用完全燃烧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在内地所不可能拥有的机会、财富和尊重。

但他们一个是孤岛(阿柏),一个是享受人生的人(阿海),他们的出身又决定了他们青春时代的人生走向。

因而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阿柏拒绝了阿海,阿海更加可怜,我却更加同情阿柏:他苦了自己一生,并且打算继续这样苦下去。

父权、子权电影想要讨论的绝不仅仅是香港老年同志的生活状态。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究竟谁能活得体面、有尊严?

阿柏所能调用的哲学理论依据往往源于佛教,他提到观世音、菩萨等,但他说年轻时候一起「游」来香港的时候,那个拼命挂护身符的人死的最早,他只相信自己(并不信仰宗教)。

阿海则在儿子的说服下加入了天主教,儿子的理由是,希望进入天国之后能找到父亲,用亲情的方式将父亲绑劳。

佛教、儒教与天主教,一东一西,横亘在香港这个国家化大都市、亚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里,东、西都对同性恋唯恐避之而不及,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社会文化处境。

在东方传统的交流方式里,互相深爱对方的家人之间对最敏感最不敢触碰的事情讳莫如深,若非矛盾爆发不得不解决,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但都静默无声,并希望彼此保持默契继续假装这只大象不存在。

阿柏的夫人敏锐的感觉到丈夫的出轨却不追究,只在默默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

但枕边人最懂得彼此。

明事理、深沉、忍耐、奉献精神等东方「女德」在这个女性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阿柏也毫不示弱,有了心事在默默的发呆,望向远方,从不曾讲出自己的心事,不管是对枕边人妻子,或是那个爱情里的另一方。

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的阿海则活在了儿子的权力之下。

他怕什么呢?

说白了没什么好怕的,但他就是怕,他怕「儿子知道自己是同志」。

但儿子不知道吗?

儿子当然知道。

但儿子就是要在笃信的框架下希望父亲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是一个「正常」的父亲。

所以在这里我才明白,并非儿子对自己养育之恩的父母出柜难,父亲对自己养了一辈子的儿子出柜也难。

这里我们看到「父权的倒置」,所以真正的父权并非父亲所拥有的权力,只要能占据道德制高点,拥有权力的那一方也可以是儿子,在这个家庭里,真正将父权落实了的是「儿权」。

豆瓣有人写《甄嬛传》的评论里说的精辟:「在绝对权力面前,所有人都是女人」。

在一个同性恋是错、是罪的社会里,儿子才是你爹。

阿海的故事有点不同。

在饭桌上,他永远都坐在「主位」,象征着一家之主的绝对「父权」。

而这个父权,就像一个骡子一样,一生都在奔忙。

儿子成家之后,小夫妻俩没有时间去接小孩放学,他就去;女儿奉子成婚,女婿没钱办酒席,刷卡的是他爹,女婿没工作,他爹还要把自己一生的创业再传给女婿,充分的诠释了「爹」这个词在中华文化里的全部最佳想象:要想做个好爹,就要燃烧自己,甚至杀掉自己,将整个家托起来。

这个爹不是攫取的爹或要求子女服从的爹,而是奉献的爹,完美的践行了东方式的「爹德」。

很显然阿柏也是中意阿海的,但为何他又无法回应阿海的爱呢?

除了社会层面的问题之外,电影所呈现的又是「子权」。

退休后的阿柏还要继续挣钱,儿子以孝敬的方式给他爹零用钱花,让他爹带着母亲旅行,享受晚年人生。

这里的「父权」以一种看似绝对政治正确的方式进行了言说,那就是子女的「孝心」,这样的孝心让本来想要进行重新自我身份论述的阿柏有了恻隐之心,「孝心」胁迫他放弃了寻找「自我」的旅程。

一种文化里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政治正确,又行使了他的「爹权」。

丢不掉的旧衣服《叔叔》看第一遍的时候还会感动于两个老人的爱情故事,或者家长里短的生活场景。

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每个人都有类似完美家庭的伦理想象,不论是爱情的部分,抑或是亲情的部分都感人至深。

但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会知道,这部电影是非常残忍的。

举个例子,阿柏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家官宣要结婚前,先去买了半只烧鸭,售价 50 元,掏钱的还是阿柏的女儿阿芳;阿海带着心爱的人到自己家来过「寻常夫夫的一天」,两个人一起买菜,阿海对售价 128 元的石斑鱼也大方出手,只想让爱人常常自己的手艺——子女对父母之刻薄,老年人爱起来却像初恋般澎湃在日常买菜这件事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阿柏却回答,吃个番茄牛腩就很好,两人的关系走向已经给出了回答。

在一个同性恋是错、是罪的社会里,所有人按照既定的、规定好的范式去爱才是对的,只要超出这个范式,哪怕再真诚的爱,也是错的。

老婆对阿柏说你的衣服破了,要不要扔掉,阿柏阻止;后来阿柏又翻出那件旧衣服问怎么没扔,老婆说你不是长情吗;阿柏为了女儿婚礼去定做的衣服又被老婆说不要浪费,不要乱花钱。

很显然,谁不喜欢穿新衣服呢,但新衣服是西装,穿起来并不那么舒服,舒服的还是那件虽然破,但穿起来舒服的旧衣服。

西装是阿海,旧衣服是老婆。

在这里导演早就预告了电影的走向。

电影还对「独居老同志」进行了一些描写,他们很显然从经济阶层上(居住的房子)与阿海和阿柏无法比,老了生病还需要同志朋友进行照顾,在医院或者社区还要经受别人的议论,独居老同志实在太惨,当然结婚生子是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但在彼时的香港,社会 movement 常有爆发,而在平权这件事情上努力的人,是年轻人,他们常常带着一种不解的情绪来看这些老人,他们不理解你们为何要这样过人生?

当然还能「抛头露面」的却又成了这些独居的老同志,他们没有儿女、在社区被人唾弃,但他们在公共场合讲出来你心里的话,你在半夜偷偷看手机里他们演讲的视频百感交集,终于觉得自己的内心被人说了出来感到了一阵暖意和感动,然而门外还有你的儿子却冰冷的敲门提醒你在家庭的角色只是一个「孙子」,你要调低音量,不要影响隔壁真正的孙子睡觉——百感交集终于变成触目惊心。

我常在想一个人经历什么才能变得内心清明?

是生死吗?

还是浮浮沉沉的人生跌宕。

看起来都不是。

像阿柏,经历了生死经历了一生如骡子般的「效命」之后,终于想要尝试为自己而活,我以为,最大的难题在于身体速朽、青春不再,导演给出的图景证明了我的幼稚,当你活过一生,终于想要尝试进行一番关于自己的身份论述,或者更卑微和直白的来说想要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觉得没有白来这人世间一回的时候,你的尝试终将失败。

因为从根本的处境上来说,你的存在就是错误的和罪孽的,你的合法性只能建立在当一个「正常」的「爹」的叙事框架之下,否则,你的儿子才是你的「爹」。

所以导演想要讨论已经不是「同婚」这种议题本身了。

同妻可怜吗?

当然可怜。

但那个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人生论述的同志也很可怜。

在「绝对权力」面前,每个人都是女人、是同志、是儿子和孙子。

但在具体的处境上,当然已婚有家庭的老年同志又会俯视那些单身独居老同志:你看吧,至少我有儿子,有人跟我送终。

当然他也担心自己会被儿女送去老人院,只是他即使被送去老人院也不会去同志老人院,因为他有一个「儿子」其实是他的爹,而他连在半夜看自己想看的视频都要看他「爹」脸色。

 8 ) 当「耽美」不再局限于「美」,你我是否还能为他们站台?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故事流畅,人物刻画细腻到位,很多情节里都点到为止,细节处又恰到好处。

尤其是两位演员的演技,自然到不像是在看电影,而像是你生活中认识的叔叔一样,很生活很写实,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虽然如此,我也知道这算不上一部满分电影,可我还是给了满星,多出来的一颗星就给题材吧。

给这一群早就应该被我们看见的人。

我们需要看见这样的群体,看见他们的隐忍,看见他们的压抑。

同性恋一词在现如今的社会也不是一件能让普罗大众不带偏见轻易接受的事,所以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或许因为孝顺,或许顾及父母要把自己装进正常人的套子里,好不容易挨到退休,到了老年、到了知天命、到了随心所欲的年纪,却因为子女伴侣更不能戳破自己亲手织就的谎言。

他们只能隐忍度日,内心真实的情感哪怕已经暗流涌动却也仍然只能封存在心里。

电影里很多幕都很让我动容。

叔叔们在同志浴场里,一个枕在另一个的大腿上,诉说着自己年轻时打拼的不易,受人白眼后的默默努力,对方也并不多言语,只是静静地摩挲他的头发。

还有在浴场里和其他的叔叔们同桌吃饭时,自然流露出的爱意,比如夹向碗里的菜肴,比如听到旁人问「你们在一起应该不止十年了吧」时的对视。

叔叔们去菜市场买菜也是我很爱的一场戏。

聊的都是生活琐事,无非是菜市场和超市买菜的贵贱,无非是讨论一会儿中午做什么菜,你喜欢吃番茄牛腩还是罗非鱼。

一家家逛过去,挑选,称重,砍价,他们不像小情侣一般拉手,只是两个人并排走着,可自然的真像是在一起过了一辈子的夫妻一般。

我一直很喜欢「烟火气」三个字,这一幕就让我想到这三个字。

两人唯一一次在家里吃饭,像是伴侣,像是老友。

我越来越觉得,爱情真的无关性别,无关年龄,无关经历,无关任何任何事,爱情就只是我这个个体爱上了另一个个体而已。

任何需要考虑,需要犹豫,需要计算我和对方匹配与否的爱情,其实都不是爱情。

爱情只是两个灵魂的碰撞而已。

沙发上的对视,爱意逐渐蔓延,然后是两个人情到深处的爱抚和接吻。

他们的爱一点不因为年过半百历经沧桑而显得复杂,反而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纯粹。

记得大一打过的一个表演赛,辩题是「耽美文化的盛行是思想的包容还是病态」(现在想来很感谢学校在7年前能让我们公开讨论这样的话题,并且还邀请了全学院的老师同学一起来观看。

我是正方,还记得当时在准备辩题的阶段,一个学长问了我一个问题:「耽美的落脚点其实还是在于“美”,现在盛行的被许多女孩子所热捧的耽美文化,无论是漫画也好,言情也罢,都是两个帅气英俊的年轻男孩之间的爱情。

可如果换成是两个大叔呢?

一个大腹便便,一个油光满面,那现在所谓喜欢耽美的“腐女”是否还能依旧热捧两个“油腻”外形不那么好看的中年大叔之间的爱情?

」所以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下回忆起7年前学长问的这个问题,我想这部电影已经很好的回答了学长的问题。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我打了满分的原因:我们从接受杂志漫画里的「完美同性恋」,到接受身边的普通朋友的性取向,再到接受老年人、叔叔们的性取向,是一次又一次社会的包容和思想的进步。

电影里最开始有一段浴场里的情欲戏,其实和别的电影里大尺度戏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有皱纹的,肌肉松弛的叔叔,我没有任何的不适,因为他们就和世间所有相爱的人一样。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我们有什么接受不了的?

 9 ) 关于suk suk的随想

“人家有老婆在的 注定没什么好结果”…第一次看这种聚焦年长群体的同志片 什么是同志的时代跫音 大概就是哪怕你知道自己是同志 知道自己和同性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 但是还是会以社会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摆渡回“正常”的模样///看了一些影评 发现还有好多蛮有深意的细节 比如儿子其实早就知道了但是他也很矛盾 还有阿海扔掉的是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初恋决定与柏厮守但是最后却被还回了十字架 柏在儿子给家用的那晚上想的可能是为儿女的责任放下了 但是对妻子的还没有放下 于是才决定和海了断 还有柏身上是有着很多身份的 丈夫 父亲 岳父 爷爷 压抑了半辈子的同性 还有年轻时拥有香港梦的打拼过来人///又想了一下 那句死后不知道去哪里找你道出了老年同志的困境 一方面是孤独和对家庭的愧疚和羞耻 一方面是不能和同性爱人厮守 生的时候不能在一起 只能死后相会… 这是一部反现代西式同志文化的电影 没有青春和肉体 没有纵欲和放荡 更没有激进的反同斗士 只有一套厚厚的枷锁 自己给自己套上了

 10 ) 受伤最大的是海吧?

海的付出是全身心的,扔掉了陪伴大半辈子的初恋记忆,想与柏厮守下去,但柏最后的转身实在决绝。

被儿子发现了之后黑暗中躺在床上的场景,让人觉得莫名的孤独。

另,有人说音乐太出戏,我觉得很好。

出租车上,微风细雨一响起,我哭了,虽然那是个甜蜜的场景,但歌声中一股淡淡的忧伤,让人明白这甜蜜的短暂。

比较两位男主的演技,我觉得袁老师更胜一筹,初见时的笑、一起做饭时的笑、拿回十字架时的苦笑,都很有感染力。

《叔·叔》短评

虽然我知道这样的同性片更贴近社会现实,但看到两位老年人的床戏还是有强烈的生理不适~

6分钟前
  • Gerafield
  • 较差

看出了日式家常的味道。看完例行焦虑单身养老前景。

7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还行

恶心至极,不是完成片单根本不会看

8分钟前
  • 何欧点益
  • 很差

做基或跟异性结婚你只能选一样

13分钟前
  • 大可
  • 很差

他們之間的確存在(過)愛,只是在一開始就已經太晚了

17分钟前
  • Ellen
  • 还行

(流水账,不好看)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造成的同志“骗婚”可以理解,但明明是出轨行为却要营造一副温柔长情的气氛大可不必,事实就是他的举动对母亲造成了二次伤害……为什么欲望这个东西一套到同志头上宽容度都特高,直男可以退休时候包养个翘臀大波妹吗,直男的欲望不是欲望?

18分钟前
  • 银丝华鸡扎
  • 较差

“我们”老了怎么办啊,在大陆这是一个比在香港更悲观的未来。我们没有影视作品展示,我们也看不到少数族群在法律保障上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光明,但不想在黑暗中期待光明,因为我们享受不到光明的权利。

20分钟前
  • 木水
  • 还行

太不行了

22分钟前
  • 栅栏间隙偷窥你
  • 较差

8行啊,基于那么好的文本素材结果拍得这么学院派。如果不是原版故事那么好,这故事也就是个学生毕制,各方面都好拉跨。看着香港台湾把这类议题都拿出来了,真的很酸。

26分钟前
  • παρατηρ
  • 较差

虽然最后落入无尽的落寞与无奈,但是相比《光棍儿》已经好多了,浓浓港味叙事节奏和光影构画都非常舒适,情感处理也恰到好处,很棒。

29分钟前
  • 三水
  • 力荐

可能是说明了社会上一些问题,但个人不喜欢

33分钟前
  • 草将春水告
  • 较差

纯属好奇,还是无法理解,看得尴尬不已

38分钟前
  • 澍苒
  • 较差

情深緣淺,寄望往生後天國相認,這種溫存、内敛又飄忽的感覺令人心悒。袁富華演得真好,尤其婚宴謝客那幕,前一秒與柏深情對望,下一秒面對柏妻又面帶尷尬和內疚。現在才知道《昨夜的渡輪上》國語版叫《微風細雨》,「漫步青青草地 小草也在輕輕低語 訴說無盡秘密 讓我們共尋覓」,對應羞澀躲藏的情慾,或許有點俗氣,但俗得恰到好處。因為騙婚情節打低分的人,這不是你的道德教材,這是真實存在的生活狀態。

42分钟前
  • 梁記冰室
  • 推荐

为了面子而活,到老都不能做自己。唉。

47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很生活,很暖

52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还是同妻最出彩啊~老港基事。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有种读口述历史的感觉。既拍出了这一群体最真实的道德、情感、家庭困境,也表现了他们守望相助、争取权益的社会意识。最难得的是影片的tone始终很平稳,一切都是娓娓道来,没有什么声嘶力竭的血泪控诉。

54分钟前
  • m89
  • 推荐

平实生活里的一点细碎温情。不仅关乎老年同志群体的生存状态,更多地展现当代人深陷世俗桎梏的那种困顿与无可奈何。东方式家庭责任与亲缘维系太重,临到老也无法心无旁骛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自知是没有结果的感情,只能在每次短暂的温存里寻得一丝慰藉。人生长路漫漫,失去是底色,孤独是常态。今生未了情,来生无处寻,说到底不过都是生活的囚徒。

55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难看到极点 摄影音乐全方位的烂 所有人差不多都是一副相同的写满不耐烦的便秘脸 畸形的社会畸形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偷情关系 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身体灵魂被掏空 看他们脸上挤出个笑真是比看他们哭还难看 开出租这位没品味没颜值没钱没势什么都没有到底是在拽个毛 而且我很想问不结婚是会死还是怎么?卖什么惨!一堆人对着这些畸形剧情在那感动 到底是你们有病还是我冷血?看球不懂了

59分钟前
  • 虾条
  • 很差

所有感情都是感情是不是 的士叔叔的老婆知道他的性取向却没有戳破 依旧照顾他 他不想吃大闸蟹却为了陪老婆说我现在又想吃了 退休叔叔看到的士叔叔拍拍妻子的手 眼里有一丝湿润 最后大家为了子女都心照不宣… 所有专注的爱都是保护而不是占有吧 他们没有新一代的张扬和愤怒 没有离经叛道的观念 他们都在小心的维持着某种平衡 不能说是怯懦 其实他们更懂得爱和感恩。如果世界少点歧视 这些好人就有更快乐的资格。(不过话说现在00后 你没有一个gay蜜你都不够时髦 你是个gay排面都不一样了 这也有点太过了哈哈哈)

60分钟前
  • 該用戶無法顯示
  • 推荐

真没想到2019年看的最唯美的同志性爱戏和最甜蜜的同志爱情戏竟然是两个满身赘肉、加起来一百多岁的大叔!电影没有设置明显的戏剧冲突,而恰是这种平淡的写实最残酷。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华语同志电影的切入视角已经从“面对自己”、“面对父母”过度到了“面对家庭”、“面对社会”,主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和思辨性,本片可以说是《翠丝》番外篇。两位金马男配凭借本片双双入围金马男主,除了特殊原因外,两人的确奉献了精湛的表演,细节处理非常精妙,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太保叔比富华叔演的更好。这些垂暮老者风轻云淡一句“我什么时候能做自己”真的问得人振聋发聩!

1小时前
  • 六条叔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