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言
The Testament,Haedut
导演:阿米查伊·格伦伯格
主演:Ori Pfeffer,Rivka Gur,Hagit Dasberg,Orna Rotenberg,Emanuel Cohn,奥里·雅尼夫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奥地利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简介:45岁的约埃尔是大屠杀研究方面的国际专家,他花了超过15年的时间努力研究纳粹在奥地利和匈牙利消灭犹太人的方法。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偶然间发现了一些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暗示他的母亲生活在假身份之下。他确信这是一个错误,但他越深入研究,就越怀疑他母亲的犹太身份。这是关于一个人愿意冒一切风险去寻找真相的故事。详细 >
拆掉身份的牢笼,让自负无以为器,他人的力量便会流进来和你融汇为一体
#SIFF2018 以色列佳片pick一下。对圣经发源地一直有种敬畏和向往。犹太人屠杀的话题第一次深入,故事片亦像纪录片,铺垫部分略沉闷但之后渐入佳境,男主母亲没有过多台词,透过零星采访片段才是她内心的真实流露
选题好,但呈现差,所有想要讨论的点都浅尝辄止。
探知真相的过程中,一方面男主被自己的思维局限困住,一方面对母亲丧失信任,对失去犹太人身份的焦虑,同时转嫁焦虑给儿子。研究工作者,在真相面前的勇气和坚持!最后录像里母亲转达父亲的话,被触到。生死面前,让那些教条见鬼去吧。知识点:如果母亲不是犹太人,子女就不是犹太人,不管父亲是否是。
电影立意其实是有小惊喜的,因为并非单一叙事只强调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但我认为在影片最后男主发现自己的母亲并非犹太人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彩蛋,因为有太多可以深入的点,犹太人在历史和宗教中的挣扎,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男主信仰崩塌后的余震与迷茫等等等等。。。但是影片居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赘述男主如何"秋菊打官司",拍得极为沉闷,最后的反转太过短暂跟草率
2018电影节看的,先mark一下。有地方线索的出现感觉不是很贯连,比如教堂什么时候发现是移动过位置的?没交代啊…
故事以寻找历史真相为主线,在逐渐接近真实的过程中,揭露出的真相也冲击着研究者的人生观,引发了对人生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敬那些失去所有,还继续选择生活的人。
致敬失去一切仍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的人们。
@Spazio Oberdan: È veramente un capolavoro.
挖不到的坟,找不到的魂终于是认清自己的来处,放下苦寻的认同,踏踏实实为200位亡灵觅得遗骨,算是不枉安身立命的教授之职有点以色列老塔的味道?
追求真实用什么身份不重要,真实不可变,要么接受,要么否认。最后十分钟非常精彩了。好片是好片,容易看睡着🤣
#Venice2017# 片名应是[证言]。极为成熟老道的讲究剧本,大屠杀的数据库(耶路撒冷的,德国的,红军档案馆的),执拗的主角与自己机构和奥地利人的对抗,历史-记忆的关系,最后对自己身份之谜的挖掘。片中幸存者/见证者的证言颇似[浩劫],极有感染力。
故事性太差了,又不甘心作纪录片,还以为挖出一个什么大瓜
几乎隔绝了所有商业元素 纯粹且安静 如果觉得苍白 那去了解下历史和宗教 再来看一遍 感受下真相和真相碰撞的力量
感觉看了半部好片。前半部分很讲究,对真相的执念和对身世的怀疑次第铺开,生活中的矛盾逐个激化。然而即便如此,镜头和节奏依然井然有序,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比较难得。后半部分从生活的冲突转向了更大的真相和普世价值,似乎有点跑题。男主一出来还以为是本金斯利。
考古学家对抗泥土层,历史学家对抗时间,他在挖掘真相中对抗信仰。对儿子成年礼祷文的发音苛求,对母亲外邦人还是犹太教徒的身份刨根,对朗斯多夫屠杀的细节究底。当他站在埋葬累累白骨的村庄十字路口,才觉悟认知的偏差。最浪漫的是那天毒气管故障,你提着皮鞋走来说,来吧当我新娘,我们是天作之合。
2018.6.18 siff “In honor of who lost everything but chose life” 施害者和被害者已经和解,但历史依旧有难以发现也难以治愈的隐疾,然而真相和信仰都不是解药。
SIFF2018第五场。
犹太人+大屠杀固定组合,很难拍出新意。虽然导演也略微改换了方向,但仍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