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是天堂

إن شئت كما في السماء,那里是天堂(港),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台),It Must Be Heaven,لا بد من السماء

主演:伊利亚·苏雷曼,阿里·苏莱曼,夸西·宋桂,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格莱戈尔·科林,文森特·马拉瓦尔,Holden Wong,Gabrielle Mankiewicz,Robert Higden,Sebastien Beaulac,Ossam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卡塔尔,德国,加拿大,土耳其,巴勒斯坦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必是天堂》剧照

必是天堂 剧照 NO.1必是天堂 剧照 NO.2必是天堂 剧照 NO.3必是天堂 剧照 NO.4必是天堂 剧照 NO.5必是天堂 剧照 NO.6必是天堂 剧照 NO.13必是天堂 剧照 NO.14必是天堂 剧照 NO.15必是天堂 剧照 NO.16必是天堂 剧照 NO.17必是天堂 剧照 NO.18必是天堂 剧照 NO.19必是天堂 剧照 NO.20

《必是天堂》剧情介绍

必是天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主播拯救世界警察任意依恋广告狂人第一季坏猴子第一季美国恐怖故事第七季追逐野马熟视无睹你瞅啥?外星人我本坚强第四季爸爸父亲爹幻城内向的老板北郊1936年蓝色项圈人鱼公主忘掉莎拉·马歇尔萌犬奇缘侠僧探案传奇之醉玲珑我黄金光辉的人生白发十字路口3:群众的正义准备去死太阳之歌红肥绿瘦乾坤镯纽扣战争危险警告办公室第二季极主夫道第二季

《必是天堂》长篇影评

 1 ) 部分画面解读猜想

蹲了一天也没有蹲到太多讨论,所以打算自己动手试一试!

没有全解析,只写了几个我有想法或是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呀!

巴勒斯坦部分奇怪的邻居偷柠檬,一开始感觉只是为了渲染巴勒斯坦奇怪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

抬水盆的女人抬一个放一个再折回来拿另一个,感觉是说巴勒斯坦的不知变通(?

就是繁复无用功之类的意思)但是男主回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多毛骨悚然,邻居是在很认真给树浇水,柠檬也结出来了很多。

女人抬水盆也正常很多,一次抬两个,一个用手一个顶头上,累了就换手。

所以感觉就是当你已经有偏见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都觉得奇怪,但当你以包容心态来看,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奇怪,看似反常其实都有些自己的理由。

包括最后的蹦迪应该也是为了显示多元开放的文化。

法国部分好像都比较明了,先保留。

美国部分,人人拿枪我一开始以为是参加什么变装集会(dbq)后来看了大家分析才觉得讽刺的真妙啊!

公园里那个天使,身上画了一面旗帜,按我的记忆回来搜了下,应该是巴勒斯坦的国旗(有可能记错了)如果真是的话,那NYPD一路围堵,最后她还能遁地不见。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真是鬼才了👍最后就是贯穿三个部分的警力问题,无论是巴勒斯坦拿着望远镜看却忽视眼前的不合规,还是美法再武装多少先进装备也抓不到人都…真有意思呢!

先想起来这么多了,有其他的再补充。

 2 ) 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这部电影也会让生活在巴黎的你笑掉下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本周开始前先总结一下过去一周,按照顺序我依次见到了中国导演刁亦男,法国影星伊莎贝尓.于佩尔(挨着坐一排一起看电影),中国导演贾樟柯,影人赵涛,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南方车站的聚会》导演见面会

和伊莎贝尓于佩尔在现场看《南方车站的聚会》

贾樟柯,赵涛在法国电影资料馆

《必是天堂》导演主演见面会这么密集的见明星影人,一般只有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现场才会发生吧。

但是,其实不然,在巴黎,你也可以,其实巴黎每一周都会有不少主创阵容出席的新片首映,而且提前预定并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本月接下来要出席首映的影人包括:中国导演刘苗苗,日本导演新海诚,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美国影星伊桑.霍克。

是枝裕和《真相》导演演员见面会怕不清楚时间地点吗,别担心,《耐观影》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公布明星和导演见面会的讯息。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入群”两个字。

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本周的电影推荐,就像本文标题所说,只要你在巴黎生活过,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说,这部电影也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

那就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新作《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英语名字It must be heaven的感觉就是必定会有一个地方像天堂一样完美,在那里没有烦恼,只有开心。

主人公并不满意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开始去尝试寻找他心中的天堂,在经历了巴黎和纽约以后,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他终于发现每个地方都不是天堂,如果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天堂。

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台词,尤其主演兼导演苏雷曼几乎只说了不到十句话,一直在用他的眉毛,眼睛,微表情去诠释剧情。

但是这种沉默方式展现喜剧的难度其实是高于用语言诠释喜剧的,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喜剧大师”憨豆先生“也是全程沉默,也是面部器官表情极其丰富,但是在他的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夸张的动作”和“特殊情境”的戏剧冲突引发观众的笑意。

这些在苏雷曼的影片中也是不存在的,他的电影是如何表达呢?

他是以极尽讽刺的方式给我们展现日常生活中的闹剧而自己保持全程镇静的状态,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强的喜剧效果。

比如一开场的宗教仪式,真的没在任何电影中看过这样的闹剧,或者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会让人哄堂大笑,比如在巴黎讽刺Parisien爱喝酒的场面,在纽约讽刺全民携枪。

他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几乎讽刺了全世界,我目前还记得的包括: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西班牙人等。

还有从上到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法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医生,急救人员,难民,无业游民,地铁逃票者,模特,清洁工,美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出租车司机,公园锻炼的带孩子的妈妈们,练太极的华人,

此外,他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如用一只麻雀隐喻法国人的喋喋不休惹人烦,以一个运水的妇女阐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以偷柠檬的邻居讽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国土的侵吞,

隐喻法国人的麻雀接连不断的场景切换也会让人想起另一部北欧电影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一样的非线性叙事,但是比较而言,《寒枝雀静》太高冷了,和观众有较强的有距离感,观看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无法代入自身。

《寒枝雀静》而《必是天堂》则更加生活化,更加观众友好,影片中所描述的人和事就真的是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只是需要用陌生的眼光才能发现,久了会习以为常。

所以我会说巴黎的你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找到超强的共鸣感,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曾经生活过。

《必是天堂》

《寒枝雀静》最后的结尾是在一家巴勒斯坦的酒吧中,在一群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也预示着巴勒斯坦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未来,那必然是天堂一般。

 3 ) 没那么糟

苏雷曼彻底过了把瘾,他继续扮演一个游走的局外人,没表情,没情绪,没话语,在一个个对称美学的固定画面里用一个个荒诞的奇遇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

巴黎、纽约、拿撒勒,各有不同,却也有相似之处。

初到巴黎时坐在街头欣赏来来往往的时尚女郎和大白腿,这是时尚之都巴黎带给所有人最好的见面礼,慢镜头搭配着变奏版《I put a spell on you》简直是完美凸显了所有男人此刻的状态。

空荡的巴黎街头荒凉至极,时不时的出现警察抓小偷的戏码,踩着滑轮的警察们看起来似乎也不那么嫉恶如仇。

医护人员热心的给街头打地铺的流浪汉提供食物和咖啡,但住宿问题似乎才是根本却没人提及,这样的慈善既真实又荒诞。

空中的战斗机和街头压马路的坦克时刻警惕着人们政治、战争、暴力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巴勒斯坦一样,就像《时光依旧》里那辆坦克一样。

环卫工人把废弃易拉罐当作高尔夫球打进下水道,却被电视里的阅兵仪式吸引。

喷泉池边上演的抢座大戏又好笑又讽刺,有抢走椅子给女人献殷情的,有骑着自行车跟拄拐老太太抢座的,这是苏雷曼荒诞现实影像最极致的体现。

美国,面对战争与暴力的恐惧,与巴黎的足不出户不同,纽约街头人头攒动,并且人人拿着机枪上街购物消遣,这个荒诞的景象也真实体现了美法之间处事的不同方式。

公园里的巴勒斯坦天使被一群警察追捕,她并没有做什么,却制造了恐慌,并且只制造了政府的恐慌,当她被抓住后却消失不见了,如同一个天使的恶作剧,让我们看看巴勒斯坦人在美国政府眼中是一个多么敏感的群体,甚至被符号化,一种威胁的符号,毕竟美国的爸爸是以色列......在占卜师的预言下,有生之年我们都不会见到真正的巴勒斯坦,一切都不会复原,对于一个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是一个悲凉但也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预言,看着家乡拿撒勒的酒吧里痴男怨女们纵情的狂欢摇摆,似乎也没那么糟。

 4 ) 天堂在不在

天堂在不在: 看完了电影《必是天堂》,觉得还是很不错的电影,电影充满了批判、诙谐、滑稽、烦恼、质疑、鞭挞、探索、呐喊、嘲讽。

电影里有两次对话最为经典,一次是小偷和他父亲的对话,全文如下: “小偷”“跟你学的”“混球”“你生的”“人渣”“你的人渣”“醉鬼”“也不瞧瞧你自己”“流氓”“以你为榜样”“败类”“拜你所赐”“拉皮条的”“记院你开的”“恶棍”“有其父必有其子”“表子养的”“你养的”另一次是路边躺着一个流浪汉,有人打了举报电话,然后一辆车过来巡逻,下来两个热心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个女工作人员上前和流浪汉对话,全文如下: “你好先生,你还还吗,不舒服吗”“没有”“头疼吗”“不,不”“心脏、腹部、腿发麻”“没,没有”“在吃药或接受什么治疗吗”“没有”“口渴了吗”“是的”“你饿吗”“饿”“牛肉还是鸡肉”“鸡肉”“意大利面、塔布勒沙拉、两样”“两样”“要配点甜品吗,奶油布丁、提拉米苏、巧克力”“巧克力”“茶还是咖啡”“咖啡”“你对生命过敏吗”“没有” 电影的导演、剧本、主演都是伊利亚·苏雷曼,电影属于全程经历和历险,也是见证和思考,更是种渴望。

电影有厚颜无耻的小偷,有脱离戒律的潮流,有想吃霸王餐的无赖,有街头打架的流氓,有欺负流动商贩的管理员,有绑架少女的劫匪,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狂热战争的清洁工,有持枪癫狂的群众,有乘地铁不想付款的低收入者,有到人间抗议的天使,有混入人类当中的魔鬼等等。

电影全程苏雷曼都没什么台词,除了眼睛就是眉毛,这是无声的艺术,似乎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或是被世界疏远和边缘,更像是被误解和特意淡忘。

或是电影的这种边缘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巴勒斯坦,电影也在表明,世界都一样不安宁,天堂也没有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可以存在任何一个地方。

真正的天堂就是人间以外,像是文学中说的世外桃源,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是非、烦恼、无奈,容易被物欲诱惑,污染,最后迷失本性本心本来。

现在的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汽车、空调都是污染,手机、电脑、信号基站都是辐射,导弹、枪支都是威胁,工业污染、环境破坏都是人类的掘墓形式,人类自己就是掘墓人,垃圾处理,气候处理都是难题,资源掏空,教育缺乏都是隐患,思想禁锢、文化压制、想象剥夺都是毒害。

几千年前屈原喊出了举世浑浊,佛教把人间比是欲界,五浊,基督教形容人生来就有罪,科幻世界形容地球是外星人的监狱,或是实验室,人类或是被放逐,或是一种产品。

基督徒的理念是信仰上帝,用自己的虔诚获得上帝的谅解,然后从肮脏的人间摆脱,到天堂去享乐。

道家说的是修仙,用成仙的方法试图摆脱人间的束缚,和死生枷锁,人身内有三尸,总会控制人的心志,诱发人堕落,糜烂自己的人生。

佛教承认有轮回,人只有行善才种得善因,可以有好的轮回,只有读经才有大功德,欲界之上还有色界,比欲界更淳朴,上面还有无色界,就更淳朴了。

工业社会,经济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难有天堂,就说农村,现在的农民也是一副唯利是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和心机,古代那种淳朴是很少了。

有钱被人羡慕、尊重,没钱被人嫌弃,讨厌的生活规律在农村也是经常有的,农村里的一些老人、大人都很残暴,他们像长不大的人,没有规矩和博爱,有时候会憎恨别人家的小孩,不是谩骂就是拳打脚踢,老不像老,大不像大。

造成这种过激是农村人缺乏文化,有文化才有道德,才有礼仪,有教养,有博爱,才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否则就是幼没人爱,老没人尊,富欺负穷,强压迫弱,这样的环境怎么会是天堂,不就是地狱和熔炉吗。

城市更不可能像是天堂,没钱寸步难行,朋友更多的都是利益关系,很多人买车买房都是贷款,目的就是获得别人的尊重,能体面活着,其他的是否有善,有素质都不重要。

古代还可以躲到没有人烟之外,过着垂钓的生活,或是在幽谷结庐,荷锄种兰,与世无争,摆脱繁文缛节,名利羁绊,任性于自然当中。

如果能像电影里对待流浪汉那样,以人为本,那么热心肠,那么专业,那么兢兢业业的服务别人,天堂还是存在的,前提是需要争取,把不人道的旧秩序变成有人道的新秩序。

 5 ) 心在哪里,哪里就是天堂。

这样的拍摄手法非常好呀!

导演可爱啦。

就好像是在以一种现身的方式、给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导演和拍剪视频时代的观众做出一种,想要拍好一部电影(视频)的示范和指导——用现实中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包括正在拍摄这部影片(视频)的真实片名出境于镜头之内——用旁观者的视角和身份,重新去观察和审视国与国之间(主要是自己国家与他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大家与大家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解开一直困扰于心的那个心结,包括可能的与自己和解的那团。

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他前往了巴黎、纽约,他的发现也是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与其自己祖国截然相反面的井然有序。

街道、公园、道路、交通、餐厅.....人与人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甚至于一起巡逻的警察、相遇在公园里遛娃的主妇们.....都井然有序到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或怀疑——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整齐划一?

(当然,电影有其需要渲染的成分)当然,与之同时这个国家正在失去的,也正正是因为这“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毫无无互动的绝对物理距离,以及绝对规则服从带来的——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的静谧空气和荒芜街区。

在这个时期看这部电影,多多少少带来一定的“现实共情感”和思考。

在极少的台词中,我记住了这么一句——“所有民族的人民喝酒都是为了遗忘,而你们巴基斯坦的人民喝酒是为了记住”。

 6 ) 瑣碎的一些

好像一不小心遇到人生影片了。

蘇雷曼觀察那隻小鳥的神態就是我看這部影片的神態。

小鳥跑到鍵盤上那段太可愛了,到底是小鳥還是小貓啊hhh但是他讓它飛走了。

剛剛走過一截低垂的樹枝,就好像蘇雷曼送鄰居回去的那個雨夜,撐著兩人的傘掃過低垂的需要修剪的樹一樣。

「我要跟你說一句抱歉。

全世界的人喝酒,都是為了遺忘。

但你們巴勒斯坦人,這個民族,是為了記住。

」好多好多酒。

白葡萄酒,威士忌,亞力酒,紅葡萄酒,啤酒,還有一種清淺乳白色的酒,出現了好幾次,蘇雷曼的朋友說這段話時,兩人碰杯的就是這種酒。

還有他在飛機上喝的,配著好看的矮腳杯。

還有酒吧壁櫥上的,街道上堆成山的空酒瓶,蘇雷曼離家前喝的。

他收拾行李的時候,牆壁上的老照片,兩側床頭櫃上的檯燈,聖母像,幫助老人行走的器具和輪椅。

這些物件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正如蘇雷曼本人,默不作聲,但自己就是故事。

說回酒,所以物件讓我對酒產生猜測,疑心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酒,都有各自的用意,但畢竟資歷尚淺,閱酒甚少,無法體會個中意趣。

「酒鬼」「看看你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很可貴的,雖然尚未理解開頭講述神父破門而入的故事有何用意,但是鄰居們敲開了蘇雷曼的門,甚至是心門,促使他離家來到巴黎。

巴勒斯坦又意味著什麼呢。

但是最最最不可思議的是,影片裏提到了劉別謙的《天堂可以等待》。

差點驚呼出聲,但最後還是剋制地捂住了嘴。

手機殼裏還夾著上週在大光明看的《天堂沒有煩惱》。

好想問問組織者是不是刻意放在劉別謙回顧展期間,讓我的串聯list又多一項。

驚喜的一項。

硬要說的話,還有一個就是今天去看電影帶了只剩一瓶底的黑皮諾。

醒過頭了,不澀但是喝完嘴巴裏留下一種奇怪的感覺。

好出戲噢,邊看邊想蘇雷曼應該是infp吧,至少很i也很p。

如果能像他那樣觀察世界並且表達出來就好了。

邊吃減鹽夜宵雞蛋炒河粉邊回來寫,又想到一個細節。

不得不說確實跟咕嚕咕嚕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結,一開始以為影片是法語(dbq滑跪道歉),又看到那麽多酒,感慨小周在法國唸書是有道理的,法國遍地都是好酒啊(是巴勒斯坦再次滑跪道歉)。

 7 ) it must be heaven

常常说国外作品价值观不同无法得到共鸣,但是回头发现在亚文化圈也缺乏深层次情感共鸣的作品,那些逻辑往往单调或者充满主旋律:相信人是善良的、努力就有回报、团结才能进步等等。。。

感动之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必是天堂却给予了一个新的思考起点:与其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倒不如让观众自己表达。

与我个人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将人类通性疑惑进行了解答,这个出发点是另我钦佩的。

“要了解耶和华,不一定要成为耶和华”,这是我认为是观影前恰逢其时的引用。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台词和剧烈冲击的镜头,犹如一个人回首往事时发觉很多剧烈之事不过如此而产生的的平静感。

剥离了多余的话语,留白的空间让主角退出了第一视角,把回答和想法留给观影者来填补,这种大胆的空白让我觉得很多事情“无声胜有声”,一辈子经历那么多事情,回想起来那么荒诞又无厘头,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从家乡中厌倦了人们的荒诞的言辞和千篇一律小把戏,枯燥而重复的行为后决定出走。

走到所谓的世界大都市,经过巴黎遇到业余的音乐家吹着五音不全的调子还声称这里是艺术文化之都,摇滚青年做着怪诞而空虚的行为在地铁上的空虚和浮躁的行为,巴黎警察像马戏团一样“训练有素”的做着流程化的检查;又失望的奔赴到纽约,发现每个人好像身上都背着把枪准备射杀靠近的人,NYPD就像跳恰恰舞一样进三步退三步紧盯着自己所谓的自由公民。

不难发觉,即使挂在嘴边吹嘘说此地特别出众,实际上全世界人都在做着如此类似的事情。

而唯一能使人解脱的,便是独立的自己。

走遍这么多地方看过那么多色彩斑斓。

最后不如在一处停下,给自己留下一处天堂。

不同于常规商业片,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引发人们思考和总结。

如果说没有独立意识只希望的获得嗟来之食甘愿做伸手党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其中的寓意?

 8 ) 《必是天堂》是一部得不到客观评分的电影,所以别介意我给了五星

这个导演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他很擅长用道具完成隐秘的叙事,用突兀、鲁莽、不合常理的行动轨迹去划破平衡和谐、宁静美好的画面,甚至于让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注视下变得怪诞与诡异,而最不屑于用语言加以诠释,以此来建立他所需要的符号。

是的,他摒弃了不同语境之间的交易,没有隐喻而充满象征,那只是带有强烈指向的某种间接的意象——对某些概念符号略显生涩的再定义。

为此,他可以把香榭丽舍直接装扮成时装周T台的模样,或者干脆把巴黎想象成一件祛魅的肤浅的当季时装。

他当然也可以把纽约窄化为布鲁克林区,夸张的镜头扫过满大街背着自动步枪的普通市民,在这种场景下,没有枪战、秩序井然反倒不同寻常……这些仅具有风格的意蕴——哦,原来也可以这样夸张,而不怎么显得尴尬。

严格来说,这称不上是一部电影,而是冷眼旁观以及借助于影像碎片的文学化的思考,一位一言不发肩膀上扛着一颗脑袋的旁观者(导演),过路,路过,思考也仅是围绕着人之归属:世上难民有的是,可哪有什么世界公民,即使不以土地来圈定,人的归属也该是唯一的,只是你对其有无觉悟以及是否确认而已。

种族?

信仰?

文化?

总有一种认同是你的归属之根。

接近结尾处终于闪出一个金句:他是巴勒斯坦人,不,他不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而是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

这种形式还比较吸引我,他在尝试新的玩法。

若打散了重构,你也许比他更能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至少故事逻辑更强些,但你承认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故事泛滥的时代,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怎么会是故事呢?

那是潜入深海的思考——潜入深海而不被溺毙。

但归根结底,故事还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猎人、老鹰与蟒蛇的故事,喜欢误入室内的麻雀,喜欢巴勒斯坦生活场景,喜欢追捕天使的纽约警察,也喜欢为巴勒斯坦人免单的纽约出租车司机……但我很不喜欢巴黎场景中强迫症式地追求对称。

复古的趣味不在于借助古板的行为来营造喜剧氛围,它原本也许是想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称相映成趣,却令我极度生厌。

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观感。

该片导演压根没指望得到任何“客观”评价。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9 ) 《必是天堂》导演访谈

采访 柳莺编辑 蘇打味写在前面苏莱曼从来都不是一个着急的创作者,作为巴勒斯坦导演,他的人生充满着离散与流亡的经历,而他正是从一段一段的旅行中,寻找创作素材,对异乡无尽的好奇感与对家园的留恋,构成他作品最原始的张力。

《必是天堂》(2019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竞赛单元费比西影片人协会奖)的三段式叙事由导演/主人公在拿撒勒、巴黎和纽约三地的经历组成。

拿撒勒是故乡,是他日常浇花,抽烟,和邻居交谈,观察院子里偷水果的人的地方。

这里充满着东方神秘的预言色彩,却同时也显得有些阴晴不定。

苏莱曼亦由此踏上寻找“天堂”的旅途。

飞上云霄,落地西方世界,迎接他的是越发不可捉摸的现实。

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这种荒诞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莱曼不惮于对日常段落的展示,虽然声称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他其实早已掌握了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魅力与魔力。

西方世界究竟是不是天堂?

在这部影片中,苏莱曼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

巴黎制片人对他说,他的电影作品不够“巴勒斯坦”,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刻板印象跃然银幕。

纵观当代影坛,像伊利亚·苏莱曼一般创作的导演屈指可数,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电影集体惨淡的大环境下,能够从卓别林、基顿到雅克·塔蒂处继承伟大喜剧传统,并将此类型用于针砭时事,乐中带苦地将当代生活的荒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苏莱曼实属异类。

他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出演角色,不仅仅是所有故事的创造者,同样也是观察者,甚至和观众一样“无辜且无知”,试图弄清身边发生的琐事。

以下的这篇访谈诞生于2019年11月在卡塔尔和导演的一次闲聊。

彼时,《必是天堂》在多哈Ajyar电影节作为开幕片进行了自己的中东首映。

苏莱曼频繁地出现在各个活动现场,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

映后,在电梯间撞上正要赶去参加大师班的导演,他开玩笑地问我,看完片子后有没有去看心理医生。

我回答道,“与其去看医生,不如给我安排一个采访”。

他答应了。

于是第二天,在他喝着当天第五杯咖啡的当口,我们聊了聊他和他的“巴勒斯坦电影”。

末了,他认真地问,“我的朋友拉巴基说《迦百农》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很好。

我的电影也被中国买家买走了,你说,它有没有可能在你们的影院里上映?

深焦 人们常常把“喜剧”和轻快甚至低俗的文化消费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更是如此。

为什么这种形式在您的创作中尤为重要?

苏莱曼事实上,有很多题材都需要用喜剧去表现,尤其涉及到沉重话题的时候,这种方式尤为有效。

纵观文艺创作的历史,已经有数量众多的成功作品摆在我们眼前。

而我所做的,不过是在目前普遍绝望的时刻,像挤海绵一样地从周遭的环境中萃取一点幽默的成分罢了。

当然,如果要我说,现在的情况真的很糟糕。

如果你非要计算多少人在动乱和战争中丧失生命,你会觉得眼前一片黑暗。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应该被观看、被传播。

当你着手视觉创造的时候——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部电影——你的目的是创造某种愉悦的时。

当然,“愉悦”不等于“肤浅”,观看的乐趣可以在多重维度展开。

作为创作者,我一点也不想教导观众如何发笑。

我希望他们在观影结束后进行提问,而在观影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尽可能地沉浸在自己的感官与情绪中。

《必是天堂》其实延续了我一贯以来的创作风格,它的诉求和我之前的作品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如果真的要说不同的话,大概这部电影反应了更多的绝望感,用了更多极端的幽默。

就像我常常说的,“世事愈糟,笑声愈盛”。

这是我创作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不知怎么做。

深焦 在创作阶段,您是如何将观察到的荒谬瞬间融合进剧本中的?

苏莱曼我想你也注意到了,我的每部电影之间都隔了很长时间,我的剧本创作周期是很长的。

因此,电影中的某一个片段可能来自我二十年前的一个灵感,它们好像红酒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

和很多创作者一样,我会随身携带笔记本,将点子记录下来,然后放在一边很长时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会试图把其中的某一些转换成电影语言。

你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的情节,都源于我对生活长时间的观察、沉思、想象和做白日梦。

不过和传统的电影创作不太一样的是,我电影中由每一个小点子转化而来的场景都是自成一体的,它们有独立的、自洽的逻辑,每一个场景都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而当我想要将其他故事加入其中的时候,我需要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接洽点和自然的剪辑方式,就像是在完成一幅拼图。

在电影的大叙事下,每一个片段都在进行它们各自的叙事,从而组成一种“多声道”的效果。

深焦 您的每部剧情长片之间基本都会间隔七到八年。

苏莱曼是的,不过在上一部长片《时光依旧》和《必是天堂》之间,我其实还去古巴拍了一部纪录片(注:《在哈瓦那的一周》,七位导演创作的短片合集。

2012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不过可能看到的人比较少。

《必是天堂》的筹备实际是从2017年开始的,这部片子的融资不是那么顺利,因为它的投资比我之前的作品更高,你也知道,这几年全球的电影业其实都不那么景气。

好在尽管困难重重,在多方的支持下,我还是开拍了。

(注:包括法国、德国、卡塔尔、加拿大在内的国家参与了此片的制作)。

当然,多国合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片子辗转三个(巴勒斯坦、法国、美国)取景,这在制片层面挑战很大,因此也吓走了不少制片人。

所以我很高兴,《必是天堂》能够作为卡塔尔多哈的Ajyar电影节的开幕片,多哈电影学会(Doha Film Institute)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影片的启动。

深焦 您反复提到观察和沉思,也提到电影创作是建构“连续画面”的过程。

在影片中,我们跟随着言语寥寥的主人公进行着环游世界的旅程,他沉默地探究,似乎并不倚赖对话与外界交流。

在您看来,比起言语,这种“观看” 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遭的世界吗?

苏莱曼“言语”只是“语言”的一种,而人们给予它的关注太多了。

事实上,大部分的时候里,我们在沉默中与自己相处。

其次,我认为“言语”有被滥用的趋势,在电影中尤其如此,因为它是一个如此便捷的工具,人们用它来建构叙事。

但这种使用可能是惯性的、不假思索的,它让叙事变得线性,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对电影语言的使用。

观众倾向于在观影过程中仅仅通过“言语”获得信息。

我当然也使用“言语”,但更多地是将其作为时间的标志,来创造一种明显的节奏感,好像打击乐器在乐队中的功用一样。

你会发现,我电影中言语大多以“独白”的形式出现,我试图削弱其传递信息的功能。

我认为环境音、音乐甚至沉默的使用,加以恰当的视觉形式,一样能传递我想表达的东西。

这对我来说,也更加迷人。

对于观众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民主的看片方式,导演不再是“君主”和唯一的意义提供者。

让观众加入到创作的过程中,也是我的一大乐趣来源,比把信息强加给观众有意思得多了。

这更贴近参观博物馆或画廊的体验,在那里,创作者不会把你摁在一幅画前停留十分钟,观看者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保证。

我不认为电影是“单次观看”的艺术形式,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将一个故事叙述得滴水不漏,而是如何为观众创造做白日梦的氛围,让他们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带走属于自己的记忆。

我将其视为更有效、更偏向精神层面的沟通。

当然我一点都不反对那种煽动性极强的影片,观众看完后恨不得手拉手抱成一团的那种。

当下社会也需要这样的电影,但这不是我的创作重心。

深焦 在电影的一个场景里,法国制片人对片中的导演说,他想表达的主题“还不够巴勒斯坦”。

我相信这是一个自反性的瞬间。

作为一位巴勒斯坦创作者,您的影片常常涉及跨国家与地区的合作,您与欧洲的渊源也很深。

您是否在用这个场景批判所谓的西方主流观众对于第三世界电影的刻板印象?

苏莱曼首先,西方主流观众并不是我这类影片的受众,他们更多地浸淫在商业片中,我在这里无意对他们的反应做出判断,他们是无辜的。

相反,我的矛头所指向的,其实是西方知识分子精英群体,他们才是后殖民话语的建构者,是体制催生了对于电影及其主题的分类以及随之而来的刻板印象。

我想将这个话题带入下一个阶段,在我看来,目前这样的窠臼已经不仅仅限于西方社会中,后殖民主义思维发展到今天,“自我殖民主义”更应当引起重视。

当政治正确成为主流话语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对巴勒斯坦、女性主义的强调,不过是把这些对象放置到另一个语言的牢笼中。

你提到的这个场景,的确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经历,当我在筹备处女作的时候,一位法国制片人对我如是说。

虽然这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但我认为它仍旧具有时效性。

后殖民主义乔装打扮之后,仍旧徘徊在我们的门口。

这实在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事实是,我不认为我们可以逃脱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束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套理论仍旧被很多人视为相当有用的工具。

个人的生活被市场经济全盘占领,身份的认知过程也仍旧充满着浓浓的隔离意味。

在这个意义上,《必是天堂》并不是一部“关于巴勒斯坦”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作为巴勒斯坦的全球”(the global as Palenstine)的电影,我的祖国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

深焦 巴黎部分中,您在室内和一只小鸟有相当精彩的互动。

这个场景的意义,也引发了我和我朋友相当多的讨论。

非常好奇,您会有怎样的官方版本的阐释?

苏莱曼你们的阐释是什么?深焦 我朋友说,这只鸟不就是“推特”(twitter)嘛,你要工作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想点开推特看一看。

苏莱曼哈哈!

我从来不用推特,也不用社交媒体。

我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

从我收到的反馈来看,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幕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觉得它或多或少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联系,但又说不清楚为什么。

我很喜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在剧本阶段,有些人对这个场景也颇有微词,他们问我其意义在哪里,也担心它会打破影片的节奏。

我对他们说,这个场景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读”的。

其实在这里,我的野心是,我试图呈现一个场景本身(to demonstrate a scene as what it is),鸟就是鸟,我就是我。

没有能指,没有隐喻,直至最纯粹的诗意,观众能够得到的,是观看的欢乐。

也许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

所以,这个场景的意义在于,它向观众展现了无尽的可能,它不受限于任何官方的解释,它是漂浮在空中的“失重的一幕”。

不过话说回来,用电脑合成一只一直动来动去的鸟,也老费劲儿了。

深焦 您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新一代青年人是世界的希望,《必是天堂》的结尾也展现出乐观、上扬的气氛。

苏莱曼我必须得说,我本来并非如此乐观,但在和这一代年代人接触,甚至冲撞的过程中,我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对于“何为巴勒斯坦”,他们有着更为有机的观点,而不是在狭隘的民族主义里打转。

他们正在成长为无政府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这与他们在种族和性别问题上的认知进步息息相关。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辗转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很多地方都被我称作“家”,但我却无时无刻都感到自己是多么得居无定所,即便是在我自己的国家,这种感觉也如影随形。

但这群年轻人,他们呆在自己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却与世界产生着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是如此的迷人,他们抱团的方式和理由也与意识形态无关。

他们庆祝“瞬间”,而这恰恰是最均有颠覆性的,因为你无法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因此,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你无法将他们关进定义或言语的牢笼中。

电影结尾出现的跳舞的年轻人,正是这一代人的化身。

他们是如此不可预测,以至于你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

这相当诗意,比任何标语和口号都来得有力。

 10 ) 无题

戏中戏,一部跟着导演兼主演苏雷曼用寥寥话语及所呈现的关乎于中东和平的“默片”式喜剧。

之所以评价其为“默片”,是因剧情极其特别及有趣。

异常对称的构图影像,加之苏雷曼几乎一言不发,肢体语言及眼神,将人物的内心,以荒诞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

全剧,苏雷曼唯一的一段语言对话,便是由巴黎抵达纽约后,于出租车上,对司机所讲的一句“拿撒勒,我是巴勒斯坦人。

”世事愈遭,笑声愈盛。

娱乐至死的时代,《必是天堂》所呈现的并非仅是喜剧意图。

中东与喜剧,这两者看似难以存在契合点的结合,实则是为一种被物化了的反抗与反讽。

主人公前往巴黎欲谈判的项目被拒,而后前往纽约又碰钉子,影片尾声,苏雷曼回答家乡拿撒勒,在一所夜店中,有节奏的阿拉伯民歌伴随着有节拍的舞蹈,西方世界究竟是不是天堂,导演至此已经给出了答案。

附录:影片尾声的阿拉伯歌曲歌词: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你如果爱上了我,你就闯祸了 我的心是玫瑰的囚笼 被一支天鹅绒长矛守卫着 我沉入你的眼神的汪洋中 是你的发丝编成绳索拯救了我 当我入眠,我的梦中都是嘴唇的甘露 我为你改变了我的心跳 好让我们心有灵犀 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必是天堂》短评

喜劇的定位沒有錯,太可愛了。

8分钟前
  • 珠江口德子
  • 推荐

6/10 到底是谁在看谁在被看。 一切都是陌生的,充斥着隔阂的,处在看与被看之中的。不太懂,太没文化了我

10分钟前
  • star
  • 较差

希望有退款和零分的选项

11分钟前
  • 安远
  • 很差

草帽一戴,谁也不爱,在充斥暴力偏见冷漠的世界寻找片刻宁静制造些许幽默,导演把自己的处世哲学变成了电影语言

12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一部涉嫌严重“辱法”的电影,在法国拿到了大奖。

1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visual comedies are the best

21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戛纳金棕榈奖提名电影没想到在电影节一点不畅销,可惜了佳作。主要讲巴勒斯坦人去巴黎和纽约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异乡人视角看这两个城市。和Les misérables Le chatouilles并列这次电影节法国现实主义比较推荐的电影。每个段落单拎出来看也很有意思

25分钟前
  • 一翊
  • 推荐

看到结尾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结束了….怎么会这么无聊,想浪费时间的可以看

28分钟前
  • 🥀
  • 较差

#SIFF22#全程面瘫脸冷漠看世界,而世界里的人们一张张扑克脸,机械的动作,可笑的行为。这就当今世界最形象的展现。电影的意识形态高分,导演的审美趣味也值得赞扬。最后结束放佛从迪厅走出来,踏着鼓点整个人都high了。这就是观影体验。

3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兜兜转转,远方即天堂;颠沛流离,此地亦他乡。

3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NPC之眼看世界 导演对轴对称构图有很强的执念

37分钟前
  • leeca
  • 还行

7.5 不了解巴勒斯坦的文化与政治,看起来有些困难。 看了一个解析才稍微理解一些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是是主角主观看到的看来大家都有认为美国是到处枪击很危险的想法。 看的过程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测试片,要不是这有质感的摄影我都很难看下去。 但我由衷尊重导演的表达,在那样的环境,能够替他的国家和信仰发一份声。

42分钟前
  • LIFE程胜为
  • 还行

SIFF22大光明和妈妈小爽,苏雷曼用他那一眉毛的惊讶审视着这荒诞的世界,各国警力大比拼之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西亚配乐的旋律独特又好听,极致的构图既有美感又带喜剧元素。热心种树的邻居,欺软怕硬的条子;米其林三星级乞丐救助,清洁工泰格伍兹,马队扫屎车;老美扛大枪等等桥段都让人捧腹。然而多环节没看懂,应该都是寓言吧:开场的教堂,戴墨镜的开车士兵,希腊上空颠簸的飞机,拖汽车和车底的花,拉行李箱认错人的日本男女,安检的带手套大叔,还有那前后呼应的仙人掌和虔诚的抬水妇人(故土情怀?)。后半部分有点跨,结尾的蹦迪也莫名其妙

47分钟前
  • nome
  • 力荐

有一句台词我挺喜欢:Are you a perfect stranger?——身处这个世界,但永远无法融入。就像电影里的苏莱曼。

50分钟前
  • 头大脑仁小
  • 还行

越看到後面越有意思,搶椅子和槍支社會那兩段太好玩了,最後結尾直接表達了導演想法:巴勒斯坦是亂,你們發達國家又好到哪去,都他媽不如一起去跳舞。

54分钟前
  • 江流
  • 力荐

男主让我厌恶,我相信不止我一个这样。

59分钟前
  • 微熙
  • 较差

开卷抄就抄了,别不好意思。

1小时前
  • B·B
  • 较差

别看苏莱曼在电影里不正经地戏谑,说起纯粹的电影感与画面,他依旧严肃深沉得好像一个寓言家

1小时前
  • 鸡头井。
  • 推荐

导演先生的假期,好似脱胎于塔蒂。我为猎奇向南方车站道歉,这个真的各种猎奇。全程没有说几句的苏雷曼老师贡献了年度表情包表演。今年有一种凝视叫苏雷曼的凝视,一如我们看屏幕,一如他从屏幕里看我们。身份表述不及同义词。

1小时前
  • 霸王吃🍵3050岚
  • 还行

(SIFF)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可惜巴勒斯坦人连一个自家的窝都没有。一脚踹开侧门的主教,乱入花园摘果子浇水的邻居,这些桥段反映出导演欲说还休的恨意。

1小时前
  • 天兵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