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因为题材太悲伤,而是因为除了悲伤只有悲伤。
这几乎是一部情节没有起伏的电影,因为主人公不是在哭就是在酝酿哭的路上。
哭之前让人感觉压抑,哭之时让人觉得悲伤 ,哭之后悲伤不会消解进而转化为更沉痛的悲伤。
并不是因为我对失去孩子的母亲缺少同理心,所以对她的悲伤“无动于衷”,而是2个小时的剧情对爱、理解、包容、挣扎、温情的描述太少了。
几乎只看到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如何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在与所有的人的相处中表达自己几乎要溺亡的悲伤。
虽然观影过程我一直泪流不止,但却没有哪个情节真的打动我,甚至连全度妍那样撕心裂肺的嘶吼都没能让我找到一点共鸣。
还是导演讲故事的功力不够强啊。
我认为是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被刻画的很奇怪,应该是没能打动我的原因。
母女关系:失去儿子确实对母亲是无比沉重的打击,但是对于一个还有年幼女儿需要照顾的母亲来说,振作精神真的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吗?
如果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是同等的,失去儿子之后,难道不应该更珍惜眼前这个更弱小更需要保护的女儿吗?
就算是因为没有接到儿子生前打来的电话,感到遗憾和愧疚,也不会只给死去的儿子买衣服而忽视活生生的女儿吧?
我的理解是,母亲的爱即便不是均等的分给两个孩子,也不会厚此薄彼到为其中一个完全失神,甚至已然耗尽了所有活下去的勇气(那场响彻街坊邻里的哭戏,母亲边哭边说希望和儿子一起死去)母子关系:这是我第一次对全度妍的演技提出质疑,我认为她和儿子的互动不像母子,更像是恋人。
尤其是以下我要讨论的这场戏。
母亲通过窗户看到儿子放学已经走到了楼下,立刻躺在沙发上假装睡着,等儿子回来后嬉笑着揭穿母亲装睡的小把戏,接着母亲凑近儿子身边去嗅烟味,嗔怪儿子是不是抽烟了。
这场戏让我感觉极度不适,一般家庭很难看到如此这般相处的母子。
儿子可以体贴懂事,但是不会和母亲如此腻味。
母亲也可能从心理上很依赖儿子,但也不至于”装睡“和亲昵的凑近闻烟味来表达这份亲密。
或许导演会解释,之所以这么刻画是因为后文也有交代,父亲的缺位导致儿子要把更多的关心和爱给母亲,这是儿子成熟有担当的表现。
我不排除自己对全度妍有些狂热的“刻板印象”,但是她在《杀死福顺》和《浪漫速成班》里饰演的母亲却没有让我产生不适,反而是亲切自然的母亲形象(都是母女关系)。
儿子就是儿子,不可能取代父亲,那种亲昵的举动可能是八岁男孩对母亲的表达方式但不太可能来自高中生。
还有就是,生日会那场戏的结尾处,以儿子的口吻对母亲说了几句话,其中就包括儿子自认是母亲的“情人”。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里的情人和”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表达含义接近,但我还是觉得这种定位透露出一种极为不适的”诡异“之感。
母亲对儿子是难以割舍的亲情,是痛彻心扉的思念,是无法释怀的遗憾我都理解,但影片用当初的“亲昵”来解释母亲如今的状态,我觉得毫无说服力甚至让人反感。
夫妻关系:父亲的缺位是因为要赚钱及坐牢,不是因为不爱这个家(至少影片没有描写夫妻二人有什么不爱的证据)。
所以母亲为什么对父亲如此冷漠呢?
难道不应该认为多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吗。
或者有可能母亲将儿子的死亡与父亲的缺位强行带入因果关系,所以对老公充满的怨恨,反正电影里看不出太多描述。
俩人情感的变化似乎也不是导演要刻画的重点。
母亲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因为儿子的不幸遇难导致她筑起了一道墙,将自己和儿子封存在墙的一边,其他人在另一边。
可是在儿子出事之前,母亲生命中也不是只有儿子啊,为什么儿子的离去就像带走了她全部生的希望,似乎这世界除了儿子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人和事呢。
一味的催泪真的很不高级我们想看的是有表达的电影,真诚的表达,而不是用催泪情节堆砌的剧情,眼泪流的还不够吗?
那就再哭一会吧
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发生在2014.4.16、一艘载着476名乘客的轮船在4.16沉入大海、而这476名乘客中大部分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满心欢喜的被爸妈送上游轮准备开始一段美好的修学旅行、灾难总是在你没有正经历美好的时候发生、476名乘客其中304人在这场灾难中离开、而这304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这意味着304和家庭因此破碎、而今天推荐的电影《生日》就是根据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灾难发生之后对于一个家庭的伤害、从痛彻心扉的难以接受到渐渐治愈、灾难过去很多很久了、孩子也不在了、但是有些人即使不在也从来不曾消失、继《素媛》《那家伙的声音》之后真的被薛景求的演技折服、每一次饰演的爸爸的角色都让人心疼、那种克制压制的情绪让人难过、电影围绕着因为世越号沉船而去世的儿子的生日开始、刚出生的时候躺在产床上的妈妈担心生出的孩子不会哭、孩子不哭妈妈哭的却厉害、等到孩子哭了之后妈妈却笑了、而现在再怎么哭再怎么笑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电影的节奏很慢很慢、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压制、努力的压制、在孩子的忌日遇难家属都去墓地看望孩子、内心早已满目疮痍却要努力的露出笑脸、他们给孩子举行了聚餐仪式、孩子的照片放在桌子上、家长们围坐一圈、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脸上笑着内心有多么痛苦想必只有自己知道、那颗早已碎了一块一块的心、再怎么安慰治愈也不在完整、电影中的妈妈始终走不出孩子离开的事实、天冷了照旧给孩子买暖和的衣服、会在儿子的房间自言自语、甚至出现幻觉儿子回到家里、情绪崩溃到了边缘号啕大哭、整个小区都是一个伤心妈妈的哭声、小女儿因为哥哥死于大海沉船以至于不敢面对大海、幼儿园的孩子去海边捡贝壳、而女儿死活都不敢向大海靠近、甚至都不会在浴缸洗澡、电影中的几个片段还是非常感人的、特别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遇难孩子的家长围在一起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的时候、看着孩子从出生到离世前的照片、有人哭也有人笑、笑也好、哭也好、笑着哭也好、哭着笑也罢、那都是对于孩子的爱和思念、妈妈歇斯底里的崩溃大哭、爸爸泣不成声的自责、整部电影的高潮片段在后面、关于世越号纪录片我看过几个版本、从事件发生都是比较关注、是政府的无能、同时也更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沉船事件、感兴趣的可以看下纪录片《那天 大海》这部纪录片以更加专业理性的方面阐述着世越号的悲剧、不管是阴谋、还是关于邪教掌控、愿那些遇难的孩子在天堂都能幸福、离开那冰冷黑暗的大海、
《生日》在画面颜色的选用其实别具巧思,色调并非是冷色系,取而代之的是十分暖和的暖色调,有着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室内灯光,但其实在这看似美满的颜色底下,能隐隐约约看到一股巨大的悲痛情绪,一个心灵受到严重掏空且被悲伤给吞噬的罹难者家属,而这也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温暖色调显得格外讽刺。
全程都是以悲痛为主,也让观众身处其境的感受到难者家属的心情。
一部从头悲到尾的剧,给观众强性的余韵情绪。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内容关于世越号事故后遗嘱和活着的人的生活,其次薛景求和全度妍两位演技咖合作。
前两天出资源了,立马下载,今天周五花了两个小时时间看完,世越号带给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很深的影响。
儿子的房间一直保持着原样,是不是这样可以欺骗自己一切都还没变?
妈妈每天忙碌着,但却还是会抽空给儿子买新上的衣服,挂在儿子房间,崭新的皮鞋放在鞋柜,会在夜间抱着你的衣服嚎啕大哭。
从国外回来的爸爸对于女儿来说是陌生的,但毕竟血浓于水,他带着她吃甜点、一起去玩、帮忙修理家里的灯,慢慢熟悉了。
代表提出要给儿子举办生日,他感觉记忆中陪伴儿子真的太少,了解的也太少。
他去儿子的房间翻到了护照,这是儿子想要陪妈妈一起去越南找爸爸而办的,但却一次没有用上。
爸爸拿着护照去求工作人员盖章,我看到这一幕眼泪止不住流。
生日那天,一群人聚在一起,观看视频,同学妈妈说着你的趣事,朋友也诉说着你一起的糗事,获救的同学也哭着说是你救了她,一屋人笑着笑着便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爸爸和妈妈的眼泪越积越多,妈妈哭着说出事那天早没有接你的电话,爸爸也哭着说一直见到你,说让你回家回到妈妈和妹妹身边,隐忍的哭声终于放肆的大哭了出来。
亲爱的孩子啊 妈妈会给你买最新款衣服 爸爸会为了你求人在你的护照上盖章 妹妹吃华夫饼的时候会想着到一半给哥哥 朋友会去你曾经想去的越南旅游。
好多人都记得关于你的事情 看!
你活在这些人的心中呢!
《生日》在画面颜色的选用其实别具巧思,色调并非是冷色系,取而代之的是十分暖和的暖色调,有着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室内灯光,但其实在这看似美满的颜色底下,能隐隐约约看到一股巨大的悲痛情绪,一个心灵受到严重掏空且被悲伤给吞噬的罹难者家属,而这也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温暖色调显得格外讽刺。
全程都是以悲痛为主,也让观众身处其境的感受到难者家属的心情。
一部从头悲到尾的剧,给观众强性的余韵情绪。
简介李四要过60大寿了,不料却空盼了一天,于是独自进城寻亲。
三个儿女为了生存各自奔忙,都没想起这天是父亲的生日,执拗的李四不愿提醒儿女,抱怨离开。
李四偶然结识了破烂王父子老胡和胡来成。
一场交通事故,老胡猝死。
悲愤难抑的李四想看看儿女的反应,于是将身份证与老胡的骨灰盒一起放在儿女家门口,陪胡来成过起日子。
儿女们全慌了。
哥哥坐船发生事故遇难后妹妹不敢下海,也不敢用浴缸妈妈买新衣服,只买了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但妈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并没有察觉到女儿不愿吃饭的真实原因丧子已成事实,痛苦难以避免若你不想活,就趁早干脆死去若你不想死,就收拾心情生活着面对离去的人,哪一个不悲不痛与身边的人好好活着,就是件造福社会的善事悲伤要一起分享一个人闷着会憋出病来让离去的人知道活着的人对他们的怀念就好悲伤不可比有的人表现强烈有的选择放在心底重要的是不要给活着的人带来二次伤害且行且珍惜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
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
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
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
“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多希望这世上可爱的人们都可以得到幸福啊。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客轮从仁川港驶向济州岛,那是韩国安山市檀园高等学校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旅行。
但在当天上午8:50左右,“世越号”却于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海域发生沉船事故。
船上总共载有乘客476人,其中304人遇难,142人受伤,9人至今依然失踪。
对于大胆的韩国影视从业者来说,这次惨案成了绝佳的题材。
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世越沉船案”作品。
比如,去年的纪录片《那天,大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部纪录片着重记录事件经过、寻找沉船的真相,揭露韩国上面的不作为和媒体的虚假报道。
而今天迷叔给大家推荐的,是根据这起事故首次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5年后遇难者家属的生活。
《生日》
主演全度妍、薛耿求。
前者凭借《密阳》摘得戛纳影后,后者凭借《素媛》摘得百想影帝。
《密阳》里,全度妍饰演因失去儿子而崩溃的母亲。
《素媛》里,薛耿求饰演感人至深的素媛父亲。
在电影《生日》里,他们饰演一对夫妻,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哥哥秀浩和妹妹艺瑟。
事故发生的时候,大儿子秀浩正好就在船上。
善良的他没有选择逃出去,而是把自己身上的救生衣交给了旁边的女同学,而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
妈妈看到最后一条求救短信的时候,已经收不到任何回复。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瞬间击溃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五年来,她一直处于丧子的悲痛中。
秀浩的父亲长年在国外工作,在大儿子出事的时候,自己却因为某些原因被关进监狱三年。
他不仅错过了整个家庭最无助的时间,而且错过了两个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
关于儿子,正日能够记得的事情很少,为数不多有关联的记忆可能就是一张几年前的露营照片和一本空白的护照。
痛心的母亲、把哥哥挂在嘴边的妹妹,还有包含最多自责的父亲。
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这次伤痛。
秀浩的妹妹年纪尚小,却因为哥哥的离世,父亲不在身边,不得不变得懂事,经常帮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哥哥出事后,她甚至开始害怕有水的地方,连浴缸都不敢进。
这都是爸爸不知道的。
电影中他们只是众多遇难家属中的一家,其他遗属们为了寻求慰藉,会在自己孩子生日时举行一个聚会。
他们一起回忆受害者生前的样子,在嬉笑中表达对他们的的思念。
但对于这种可以谈笑风生的聚会,片中的女主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她一直后悔自己没有及时回复儿子的消息,陷在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痛苦。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尾快要结束时,强忍了一整部电影都没有哭的父亲,也在最后爆发出来,哭得撕心裂肺。
其实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最让他们无法释怀的,还是因为小事与儿子失之交臂,一下就变成的永别,他们优秀的儿子,还没来得及成为更好的人啊。
电影没有叙述很多关于案件的细节,更多的是描述家属们的丧子之痛,导演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希望家属们能早点从悲痛中走出来。
全片没有任何关于案件的噱头,却一次次让屏幕前的迷叔湿了眼眶。
这也是电影名字想表达的第二个含义,除了儿子的生日,也是无法从失去亲人的遇难家属的重生之日。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提到的。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会经历三次死亡,分别是心脏停止跳动,生物学上的死亡、葬礼上社会地位的死亡,以及最后一个人将你忘记。
举办生日其实就是不愿意忘记。
伊藤润二的漫画系列里面有一篇——《绵长的告别》,里面是这样讲的:漫画中主角的家族失去亲人后,会给亲人做出残像,所谓的残像,既不能让人死而复生,也不是召回他的灵魂,然而残像却依然可以触摸到,也可以和人交谈,然而残像会随着时间慢慢的变淡,变模糊,大约20年左右,残像就会渐渐消失掉。
20年的时间当做缓冲期,让失去亲人的悲痛慢慢得以平复。
如果用漫画里的方法20年来告别的话,他们的心情会比较释怀吧。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影迷】后台回复“生日”,即可观看
这部电影在韩上映之时,从微博上看到两条印象深刻的信息。
其一,是一位遇难者男孩的母亲给儿子写的亲笔信,妈妈因为当天没有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每天生活在愧疚之中,这一辈子恐怕都无法心安了。
二是,电影上映期间,观众们发的欢迎感受,是九宫格的各种晒纸巾。
有关世越号的资料看了不少,大多是以官方角度、调查者角度、民众角度去看待这场事故,而从遇难者家属的视角,这还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世越号沉船的相关画面,没有官方、民间对这起事故的责任认定,也没有介绍过多的遇难者,单单只选择其中一个男孩的家庭来讲述。
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离家到越南工作,儿子在家替父亲照顾母亲,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在讲述这个过程中,这个男孩的印象一直是模糊的。
只有游学前原封不动的房间,桌上摊开的算草本,熨烫整齐的校服;还有母亲格格不入的伤心,走不出来的抑郁;从国外回家的父亲被母亲拒绝走进家门;懂事的妹妹时时刻刻想着哥哥,就连吃个蛋糕也要分哥哥一半打包带回家。
男孩生前最好的同学朋友、同班同学,对门的邻居小弟……无一不沉浸在对他的思念和愧疚当中。
不过也有很多疑问,父亲为什么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不回家,留下母亲一个人面对痛苦?
母亲为什么走不出阴影?
好朋友们为什么对他避而不谈?
这些都紧紧揪着我的心。
随着故事的推进,那个品学兼优、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爱父母亲人的秀浩才渐渐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热爱音乐,懂事听话的阳光大男孩,这是一个懂得尊重,富有责任心的高中生,他的存在给所有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终于给他过了生日,亲朋好友的缅怀,父母的痛哭救赎,对他的愧疚,最终才走出阴霾,勇敢面对新的生活。
全度妍这个母亲的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因为自责,所以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当中,甚至忽略小女儿的感受,例如,为儿子买打折的衣服,女儿不高兴不吃饭,于是她拿儿子再也无法吃饭来责骂女儿,事后又后悔地抱着痛哭。
还有歇斯底里哭到影响邻居女儿两次高考落榜,吃精神科药物控制情绪,昔日儿子最要好的朋友碰到她也要绕着走。
如果说全度妍的母亲是一个自责的母亲,那么薛景求的父亲,就是一个愧疚的父亲。
好久没看到薛景求如此正常的角色了,没有戏谑,没有阴暗,没有染发,没有不正经,这个父亲如此的接地气,所以让人非常有好感。
因为自己在越南工作,错过了儿子的成长,又因为坐牢,错过了与儿子的诀别,陪妻子度过痛苦的日子。
所以他回家后一直是隐忍的,那么小心。
因为记不起儿子的模样,所以并没有那么悲伤,反而更加理性,但是,他那种小心翼翼,让人看了后更加心痛。
尤其生日那天失控的痛哭,简直是演技的大爆发。
这部电影让人产生共鸣的还有,当面对这种灾难时,作为当事人的痛。
外人都可以轻描淡写的学会遗忘,而家属永远都不可能忘掉悲伤,正如电影中秀浩姑姑说的,“经历那种事还没事的话,那才叫不对劲儿吧!
”当所有自责与愧疚丢开时,才是面对新生活的开始。
秀浩虽然走了,但是还会永远和家人在一起,门厅突然亮的灯就是他回家的呼唤。
全程泪目,一定准备好纸巾,一个人观看……
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儿让我们记起逝去的亲人,痛哭一场,往后余生,带着这种不经意的悲痛,笑着走下去。
眼泪根本止不住,哭到脱水。#HKFilmart Market Screening
闷片。两星给演员的。故事弱,人死不能复生,丧子的妈妈不能好好照顾妹妹吗,不能再生一个儿子么,整天停留在过往,去死掉好不啦。再弄一帮人聚会回忆悲伤,是不是扯淡。
保护好回忆请别让内心荒芜
从《素媛》里走出来的薛景求和从《密阳》里走出来的全度妍,联袂演绎了这部电影中又一丧子家庭不能被时间所修补的破碎。刻在两位演员骨子里的阴郁隐忍仿佛天成,不觉得故事或表演刻意煽情。未曾为人父母,永远理解不了那种意外丧子的灭顶之痛,以及对一个家庭的毁灭性打击。更何况孩子命殒于悬而未决的世越号,这其中有多少“人祸”造成的悔恨遗憾和“未完成”。可惜此中伤痛大概率不会被几场“生日”的仪式感所治愈,只会被渐渐拨正的生活轨迹短暂掩盖。
故事太生硬造作了,导演水平太次,完全靠薛耿求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
勉强两分。以岁月号沉船事故为背景,但主要聚焦薛景求和全度妍饰演的遇难者父母心理疗愈这块儿了。对事件本身无直接介绍,不了解背景的话会有点理解障碍。全片摄影最差,构图和调色都很随意,本身它依赖两位主角没完没了哭唧唧的表演来煽情,单镜头时长被拉长,导致剪辑环节也无法救场,两口子在楼下惨兮兮大眼瞪小眼移动聊天时被中位的电线杆遮住的镜头我都看笑了,这么业余的场面调度你敢信。剧本也很差,它展示的是一个家庭失去长子后会有哪些变化,而群体如何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个设定等于是把岁月号事件基本剥离了,而两位主角只是哭丧着脸沉浸在悲苦情绪里,看着单调又乏味,表现女儿不敢下海的应激反应那场戏都拍的很尬,最后半小时的冥诞聚会只是由故交们讲长子的故事,那些故事并没什么内容,长子前女友的角色出现的莫名其妙
像全度妍在里面的哭声一样,直白而让人厌烦。
1.全度妍的演技show(正面意思)母亲的形象演得非常立体,悲恸执拗,怨恨痛苦,以至于神经质,压抑发泄后悔不断循环 2.放到追思视频,和女孩自白说世浩推了她一把她才能活下去,现在她继续着和朋友的约定,眼泪就开始掉,也被男生们有些无厘头的回答(台风天就想起他)而逗笑,这段编剧功力很足,在前面压抑的情绪铺垫后来了个高潮。3.一想到男孩那么善良光辉用尽全力地活过,就恨不得把世越号失事负责方抽筋拔骨,如果真的是邪教献祭的话,前总统真的是没有良心。4.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要抚恤金去投资的伯父,怨恨隔壁丧子母亲的深夜号啕大哭的高复生。
感觉拍成了纪录片 导演还是差了口气 全度妍哭的撕心裂肺真的难受 老父亲其实更可怜 谁知道他一个人在越南三年牢狱生活是怎么熬过的 小心翼翼的爱最是卑微 最后的爆发真的心疼 薛景求是神
每个人接受和克服离别的方式以及节奏都不一样,哪一种都不该被指责。这个世界上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往往有人要求遇难者家属闭嘴,要他们赶紧接受事实,要他们不要打扰旁人,要他们接着去过生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只能是当事人自我安慰的言论,而不应该是旁人的声音。整个故事一直在表现秀浩妈妈的不肯放下,其实只因为幸存者最容易产生罪恶感。最后的生日会全程催泪,就是那种哪怕你知道它是故意的但还是忍不住跟着难过。因为这不只是电影,这就是那些遇难者学生家属余生的真实悲痛。
你哭完我哭,嘛呢
非常生硬,让我怀疑导演是个新手
世越号沉船遇难者的遗属的故事,一对丧子的父母,母亲一直自责于漏接了儿子生前的求救电话,父亲多年来在外工作疏忽家庭。影片的表达并不克制,多年来妈妈在想念你的时候悲恸的哭声响彻天际,或者哪怕是遗属们围坐一圈只是沉默着,我都没办法感受不到那种悲伤。家里还保留着你存在过的各种痕迹,妈妈依然给你买新衣服,爸爸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替你的护照盖章,朋友们替你完成心愿……你说,玄关的灯偶尔会亮起,那是你隐形地回家了。
设定一般,剧情一般。
人祸之后,人家的父亲好歹回来了尽力弥补创伤,而我们的到现在连人影都看不到。
哭了一包纸巾。去年在韩国留过学的姐姐问我 “这么喜欢你爱豆,为什么不考虑去韩国?” 我说“我不喜欢韩国啊,只是我喜欢的人刚好是韩国人而已。” 她就问为什么不喜欢韩国,我说“发生过世越号事件的国家,心里好像总是过不去……” 好难受,人祸比天灾还要难以接受。遇难者的家属就像活在地狱里,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忍受无尽的煎熬。看完电影立刻播放《Spring Day》来听,在我心里一直认为这首歌是写给世越号的孩子们。
强行催泪,薛景求+全度妍黄金组就剩下飙哭戏的感觉,无论是默默流泪还是号啕大哭对他俩都太easy了吧,故事非常单薄完全没有戳到我。
结尾真是哭成狗了。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过不去就是过不去,对一个妈妈来说,怎么过得去
将视线投到因人祸灾难失去儿子的中年父母身上,一直无法走出来的母亲以及因无法及时赶到身边安抚支持母亲的自责的父亲。除了赔偿抚恤金,没人真正关心这些受难者家人的精神状态。哀伤的气氛从头到尾,男女主角全部在线,撑起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