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Les Miserables

主演: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阿曼达·塞弗里德,萨莎·拜伦·科恩,海伦娜·伯翰·卡特,埃迪·雷德梅恩,艾伦·特维特,萨曼莎·巴克斯,丹尼尔·赫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悲惨世界》剧照

悲惨世界 剧照 NO.1悲惨世界 剧照 NO.2悲惨世界 剧照 NO.3悲惨世界 剧照 NO.4悲惨世界 剧照 NO.5悲惨世界 剧照 NO.6悲惨世界 剧照 NO.13悲惨世界 剧照 NO.14悲惨世界 剧照 NO.15悲惨世界 剧照 NO.16悲惨世界 剧照 NO.17悲惨世界 剧照 NO.18悲惨世界 剧照 NO.19悲惨世界 剧照 NO.20

《悲惨世界》剧情介绍

悲惨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贫苦的冉·阿让(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饰)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潜逃,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开始新生活。但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却一心要找他麻烦。在得知了芳汀(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的悲惨遭遇后,他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饰)。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和他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他的沙威又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诞玫瑰犯罪现场调查第十季我在古代当萌探小小安妮第一季电锯惊魂7热血男儿2乡愁边城破晓B:起点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再会!方舟热血时代我思,故我行A2Z寂静之地少林僵尸醉恶邻居房非人之恋维京传奇第四季所有死者龙套王之冒牌总裁妈妈的乖孩子伏击美国恐怖故事第七季印度女孩佛罗里达饭店盗墓寻龙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第一季撩动你心孤宅绝境

《悲惨世界》长篇影评

 1 ) 刷了三遍总得写点啥吧

=====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泰囧》之后新学了个词儿,叫“报复性观影”,是指大家没片可看时疯狂扎堆的现象。

我觉得我刷了三遍《悲惨世界》就有点儿这意思。

一是为了报复我一原剧粉一直看不到现场的怨念。

二是为了身在美帝看不到宗师的怨念。

两种“看不到”导致了逮到一个就报复性狂刷。

两遍IMAX一遍普通场,总共花去了差不多五十美刀,看个边边现场都够了。

作为一个雨果爱好者+LM音乐剧死忠+Philip Quast叔脑残粉+Russell Crowe忠诚度四颗星的影迷,这电影预告一出来我就开始翘首。

说来话长,早先看原著的震撼就可以掠过不表了,这应该是我看得第一部那么厚的小说,里面很多无关情节的描述,对照现世,只觉得雨果想我所想,替我说了那些我说不出的话。

那时候看书的感觉还很单纯,蛮喜欢冉阿让,甚讨厌珂赛特,觉得德纳第两口子都比珂赛特招人待见些。

都说珂赛特是这书里作者唯一留下的希望和美好,看来我这番看法,扼杀了这最后一点亮色,悲惨世界真是悲惨到底了。

后来看音乐剧栽进了Dream Cast里沙威蜀黍Philip Quast的坑,套用科波拉选角的那句话——我现在一翻开书看到沙威,就能看见PQ叔的脸。

自我分析了一下这种三观扭曲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俺实在太稀饭PQ叔那浑厚苍凉的声线了……嗯,其实稀饭沙威也不算三观不正(还有比沙威更“正”的人了吗),沙威是个好同志。

但这事儿的玄妙就在这儿了,当年看PQ叔的沙威后搜PQ叔别的东西来看,觉得Russell Crowe和他年轻的时候长得还有点像。

后来到了墙外我搜了下油管,PQ叔早年的一个视频下面有人留言说PQ叔跟Russell长得像,有人回——这也忒抬举Russel了(That's a compliment to RC)。

所以你们能想象我在影院第一眼看到trailer里面Russell穿着那身儿警服时候的崩塌感吗吗吗吗吗吗吗!!!!

还看过PQ叔90年代的一个剧集,里面Russell还打了个酱油。

日子不禁混啊,当年的酱油已经开始演主角的代表作了……(贵圈真乱)说到Russell,我真不想再黑他,见他被黑得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我都不好意思再吐槽了。

好歹我N年前就老鼠挖洞介翻出来过他玩乐队的时候录的一些歌听,没什么特别惊艳的感脚,但那些歌还在我随身听里扔着,也就是说还没不堪入耳到我想删了它们。

印象里他嗓子是很肉很厚的,随便唱唱玩玩还成,穿透力啊表现力啊什么的就无从谈起。

trailer基本上都没怎么放他的唱,现在想来应该是有意回避,因为他唱得实在是……基本可以用惨不忍听来形容。

被PQ叔的Stars惯出来的耳朵怎么可能容忍那种软绵绵有气无力简直可以用柔情似水来形容的Stars,满脸黑线的我注意力还被走边边这个梗吸引掉大半——沙威一直半只脚在里半只脚悬空地在高空行走,风大点儿估计都会给刮下去。

不明白这个老是给脚特写是什么用意,是暗示沙威是边缘人群?

还是他战战兢兢像在高空走钢丝?

还是暗示他心理斗争过于强烈老是在活/不活之间选择?

这里就可以扯出这版电影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特写独唱一刀不剪,真的是一!

刀!

不!

剪!

你能想象半个IMAX屏幕上全是海瑟薇那爬满了苦涩的脸,动都不动长达上百秒么。

其实这版的布景我还蛮喜欢,写实又不乏舞台气息,这样真是太浪费了。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导演想突出“这真是他们现场唱的不是唱坏N次了等着我剪的!

”据说Russell童鞋有重唱四十几次的记录,不太清楚是哪首(有人说是芳汀arrest那首?

求证),如果是独唱估计唱四百遍也就那样了,如果是Confrontation这种估计唱四十多遍狼叔都抓狂得要弹爪子了吧= =而且最后几句还是不全的,只有警察的声,居然还是只有警察的声……………………另外唱坏了的Bring Him Home就不说了,大家有耳共听,简直把高潮唱成了尿点,看他唱得累的,我都替休叔可怜。

总体来说休叔表现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功力+号召力,休叔这样的人选也算难得,舞台功底好,知名度高,又起码不会让人想捂着耳朵逃走。

我还蛮喜欢新加的suddenly,从休叔的眼睛里能看见光亮和希望,对比他衣衫不整(大雾)地站在珂赛特房里那段,这段suddenly还是新鲜又惊艳的。

艾潘妮的On My Own很好,小雨处理得不太喜欢……而且Little People为啥要改这样呢,一共也没几句,完全可以留着。

这版的俩小孩儿我都好喜欢,声音好演得也够味。

说说几个喜欢的地方吧。

第一个是寇叔出场(喂你是看电影去的么),哇,那简直是浑身散发和谐慈祥的光辉,宛如上帝下凡(囧),看得人都要化了。

而且寇叔唱了,声音仍然美翻了,满满地全是爱啊。

第二个是I DREAMED A DREAM,成功戳了泪点,眼泪根本不听话蹭蹭自己就往外跑我真是没辙……第三个是Do You Hear the ppl sing,又成功戳一泪点,血管里血都在烧,几乎哭成SB……第四个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唱得尊素不错,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脚把握得很好,除了phantoms没出现……电影里明明可以把舞台上这段phantoms出现消失的力度加强的,但是没有,估计导演觉得诡异?

中间还有几个地方觉得不错,一个是小G孩儿死掉的那块,处理得很煽情。

还有大E挂掉时候那个从窗口倒挂拉着红旗的部分,精准还原舞台,灰常震撼,虽然他本人唱得完全路人。

最后的大合唱仍然热血,总之一合唱我就激动,包括at the end of the day都能点燃。

当然One Day More除外,Russell那充满违和感的嗓子往里一加我就想找地洞……好了,总结一句,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刷这么多遍属于脑残行为请无视)。

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在于拉人下水木!

有!

之!

一!

电影走得永远比剧场远,欢迎各路看了电影的盆友去看10th,25th,各种原卡and原著,如能给原著原剧多来几个粉,倒也不负恩泽

 2 ) 八个最——Les Miz观感

观看Les Miz电影版真是个痛苦的过程,必须得时时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大声吐槽爆粗,不能站起来喝彩拍手,激动时不能大笑,感动时更不能放声大哭。

一部电影能让人入戏到这等程度,已经算是成功,即便满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于是在此将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而无法抒发的情绪,化作撰写review的力量。

该电影版总体而言,既不像之前观trailor留下的恶劣印象所想象的那么糟,也显然也有硬伤使其减分不少;本文将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点可圈之处。

电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刚柔并济的Stars,唱尽铁血男儿心中一片热血与那别样的丝丝柔情。

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独白,令多少观众为剧中的大反派而倾倒,却被Crowe唱成了不温不火,好像一盆凉了的洗脚水的味道,你对得起导演苦心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么?

简直是千古罪人!

与25th anniversary中一样烂得没争议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后者是那种畅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则糟得有些暧昧不清,说不清楚究竟哪儿不对劲,可总是浑身不适,似乎没有一处在对的位置上。

他的嗓音粗粝豪放,本就不适合舞台剧,又缺乏改进的天赋。

于是他就像是个误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虽然卯足了劲但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小警察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后陪着一块儿挨骂,这才是真爱啊呵呵后。

作为诸主角中最具舞台剧经验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饰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无亮点形同路人,不仅大失原剧水准,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准。

不知是演多了金刚狼还是怎么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状态,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兢兢业业中规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时候,就像这首Bring Him Home一样,我甚至觉得一开嗓导演就该喊“Cut!

”了吧。

虽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们不曾奢求超越的经典,但将一首悲天悯人的内省独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样义愤填膺,实在有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

真的好想问问Jackman,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被粗着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么?

电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约是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缘故,这两首歌曲的戏剧性不如原剧那么强烈,低声无措的自问与之后的高潮转折形成的对比总觉得不够鲜明,可是这两首歌的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正在于灵魂撕裂的张力啊!

没有了这些戏剧效果,Jackman只是走过场一样将应当表达的人物性格转变与剧情发展交代完毕就了事了,可没有了这两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让Valjean这个角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讲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损不少。

电影中最酱油的歌曲: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剧迷对电影版演员的表现最失望的大约当属Samantha,On my own这首在25th被萨妹子演绎得如此甜美感伤的情歌在电影中却真正成了首不咸不淡的过场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个场景和气氛都根本不合拍,于是两人再怎样落力演出,都显得有些无厘头,观众可能已经涌上心头的莫名情愫却也不知该安放何处(导演万死都不该连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

)让萨妹子藏纸条这个细节上的改动不知是否为了照顾剧情节奏,但真正是牺牲了Éponine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了原剧中虽然卑微却因爱情而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戏份只将她塑造成一个为爱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

真想为萨妹子喊冤,多么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为她可惜,以她的实力和表现明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纯吐槽部分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来谈谈让我欣赏的部分。

电影中最突破原剧的歌曲: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问我此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是谁,Anne!

一定是Anne!

绝对是Anne无疑!

听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简直就想掐死导演,那该死的trailor实在太忽悠人太埋没了Anne的演技。

首先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为好过原剧的安排,原剧中Fantine在赶出工厂时唱这首歌时的情绪似乎不过是出于对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当嫖客从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两个小钱时,她也是无动于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There was a time...”,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她想起生活怎样摧残了她的梦想,她的爱情怎样变为噩梦,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颤,而更让她疼痛的是,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即便身陷地狱之中,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这最后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时,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见。

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沉浸在她的歌声中,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

看到这里,只有能以浓浓的朗诵腔说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中改编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剧迷在看了trailor之后都会吐槽导演对one day more的低调处理,这首歌曲在我看来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一刻,剧中人物的众生相栩栩如生,正是这种既圆满又充满山雨欲来的紧张期待感叫人热血沸腾。

而在电影中,这首歌却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运用不当的镜头切换和寒掺的群众场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劲,于是纷纷质问导演你到底在干什么。

看过全片之后才知道,导演对Les Miz的节奏处理和舞台版很不一样,比如将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场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后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许是为了方便电影观众跟上剧情节奏,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来说,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场戏,若是做成一个万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则后面该如何顺利衔接过渡下去便成了问题。

导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间加了一场出殡戏,也是合情合理,毕竟舞台张弛有度的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足够了,但对电影来说让故事合情合理讲下去的细节桥段则必不可少,于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不仅必须呈现也显然得是个高潮,所以其实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给匀到了这场戏上去,使剧情能顺利过渡。

在ABC咖啡馆没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感觉少了半口气,而放在这里实在是一个亮点,军警拉起的警戒线中黑色的灵柩慢慢行进,拥挤的人群一片肃穆,虽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却已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空气中的愤怒已经膨胀得就像干柴一样亟待引爆燃烧,这时一两个学生低沉压抑的声音响起,轻声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坚定得不容打断怀疑,于是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军警们慌了神,Enjolras冲进警戒线挥起红旗,更多的人冲破人墙占领了马车,站在灵柩上的学生们满脸都写着骄傲与自信,带着挑衅的眼神俯视着与之对峙的军警,战火的号角就此响起。

这一幕让人心跳加速,而看着这生动的场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学生们竟不是那么遥远了,他们不仅仅活在19世纪或小说书中,今时今日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不也总在上演,不也总活在我们真实的记忆中么?

这葬礼,这哀悼的人群,这年轻稚嫩却无所畏惧的孩子,还不令人熟悉么?

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惜你们不知道在前头等着你们的是什么。

电影中最佳视觉效果歌曲:The Final Battle: 这次的影片中,我想导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诠释与表达的大约还是学生戏吧,这一幕几乎和原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如果说舞台板的battle是学生们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么电影版呈现的就是现实中这场革命真实的面孔。

当影片镜头的上帝视角恰到好处的那么一拉时,在观众眼前的是偌大的一个巴黎城,大得无法想象,黑压压的一片,这时才意识到,这些学生们的街垒是多么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么渺小,渺小的几乎变得可笑了。

于是这场革命不再是想象中理想主义者的奋起与斗争,不过是以卵击石,蚂蚁绊大象,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怜,几乎可笑。

于是连army officer的喊话都像是带上了一丝无奈的怜悯与劝解:孩子们,你们肯定完蛋了,还是别闹了,救救自己吧。

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实的意义,因为这才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

影片中凸显的张力不在于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更在于学生们革命的意义,他们牺牲的意义,在final battle之前,他们怀疑的不是胜利的可能,而是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的意义,人民的冷漠与叛逃,这零落不成气候到几乎可笑的尴尬场面似乎在质问着他们,你们这么做有谁领情,你们要拯救的世界与人民根本就不赞同也不需要你们。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还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导演充分利用了这些在短短几分钟内定义了他们的信仰,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正在于那以血肉之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胸膛扑向子弹,此刻的站立与坚定便是意义。

而与舞台上交错的灯光与偶尔的火光迸射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带来的抽象效果不同,电影自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看见学生们怎样在街垒前倒下,怎样在绝望地拍打着紧闭的大门向居民求救,怎样退入ABC咖啡馆手足无措惊惶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我们看到,军队对抗的并非揭竿起义的革命者,不过是握着几杆枪却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们目睹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我想这是导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理想幻灭,这不过是一次以卵击石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学生不是我们会崇拜向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们怜悯的无辜的孩子,每个年代的人们看待学生运动与革命都会有不同的视角,而我想这大约更贴近这个时代所认同的定义吧。

于是我几乎谅解了导演对Enjolras的淡化处理,几乎原谅了他把Enjolras只写成一个普通的学生领袖,如此亲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后当Enjolras带着无畏的表情看着那对着他的十几个枪口的时候,导演还给了他一个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着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许因为导演想写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悲剧英雄,不过是一群志气相投而彼此相守的伙伴们。

然而总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最终导演还是给了他那个倒挂的身影与血红的旗帜。

特别想补充的是,剧场版远远强过电影版的一处绝对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终记得在电光火石之后的那突然的万籁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诉地响起,观众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究竟发生了什么?

胜利了?

失败了?

有没有人生还?

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静,独有一支双簧管唱着忧伤的歌。

当街垒渐渐转向正对观众时,交响乐忽然排山倒海地响起,人们看见Enjolras,像个殉道者一般倒挂在街垒上,身下的红旗像血泊一般将其包围,全死了,所有的学生们,他们全死了。

那种厚积薄发的张力与感染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当导演煽情地让Jarvet将勋章摘下颤抖着放在Gavroche的遗体上时,我在脑中忍不住出现的还是那触目的血红与Enjolras。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歌曲: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位小雀斑是让我最惊喜的角色,几乎做到了演与唱俱佳的地步。

不仅是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几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让人沉醉而赏心悦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痴情,in my life中的紧张激动与深情,还是valjean离开之后几处的担当与果敢,他让Marius从只识谈恋爱的小白脸变得立体饱满,每一个场景中所能表现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紧紧抓住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直叫人眼前一亮。

而他的演技大爆发莫过于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经罪恶地总是忽略的歌曲,他没有滥于以煽情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悲伤,一开始他压抑而麻木地如同游荡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馆中,忆起昔日的时光却有一丝讽刺与迷茫,怀念旧友他的愤怒悔恨难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泪却诉尽了一个未亡人那难言的遗憾与伤痛。

电影中最忠实原剧的歌曲: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一首终曲,果不其然,从感情到表达上便是对音乐剧的一次完美复制,忠实传达了原剧所要表达的意义。

而最值得一提的两个亮点,一是在Valjean的灵魂离开躯体走向天堂的时候,在圣堂的门外,那一如片首的烛光闪烁的小圣堂前,我们看到主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着Valjean,这个细节虽是煽情,却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场天路历程,最终的归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

第二点是我一直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最后的群众合唱,他会为天堂里的灵魂塑造一个怎样的归宿呢?

我没想到的是竟那么简单,不过就是巴黎的广场,人们站在街垒上,就好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一切都未曾改变,不过是天空变得洁净光亮了,人们的脸上有了希望与微笑,我喜欢导演这最后的定调,天堂不是存在于他世的寄托,不是个超越现实的别处,它就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当下。

天堂的再临,是降临于人们的面容之上。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后的吐槽,从一个音乐剧粉的角度来看,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变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酒店老板跟老板娘就跟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纯粹在浑水摸鱼,Stars与Bring Him Home被彻底毁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心里头一路吐槽,可眼泪还是哗哗得留个不停,被感动到很没用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脱离舞台,仅仅靠歌词和音乐都足够丰富的一部音乐剧,这大约也是电影版依旧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

然而这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个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呈现版本。

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音乐和故事,呈现出一个他所理解想表达的版本。

至于这个版本如何?

他的特点鲜明,一喜欢苦情,二喜欢苦情,三还是喜欢苦情;对于学生戏的演绎发挥空间最大,至于效果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就是见仁见智;而对于我听剧中最着重的Salvation与Redemption这条线,他却几乎没有着重,发挥相当有限。

可至少,相对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达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圆其说的对Les Miz的呈现。

于是最后我问自己会给这部电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想当我要给别人推荐Les Miz的时候,我会不会推荐这部电影,还是会像对待POTO电影版一样赶紧撇清关系,我想我会推荐的。

这,便足够了。

 3 ) 请!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一部有原著的电影都会有原著党和电影党,通常原著党人都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扛着“你没看过原著你懂啥”的大旗攻城略地无往不胜,喊着“导演你怎么可以这样蹂躏XX在我们心中XX形象”的口号那叫一个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在原著党眼里被改编的电影没有好的,哪怕有几句赞美的话语通常后面也都跟着一个大大的“但是”。

任何一部被改编过的电影也都会有原版党和新版党,且势力往往是原版党占有压倒性优势。

什么?

你没有看过原版?

好吧,那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经典;什么?

你看过原版,且作为原版党人的你看过原版再看新版且找不出些许bug槽点来,那么就是你就太浅薄太没有判断力了。

发现了没?

Tom Hooper的这部音乐电影恰恰两样都占了,而我恰恰既看过原著又看过老版电影又看过音乐剧,而且每一样都看过好多遍。

所以我有足够的资本可以以RPG的方式来引出各种类型的讨论:总结概括一下,围绕我以上讨论的原则,所有写评论的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情况角色扮演1:没看过原著(或电影),没看过音乐剧,直接来看电影的最有可能的评价:好像……没怎么看懂嘛……这时间跨度也太大了,怎么刷一下八年过去了,屌丝变市长了;怎么刷一下又十年过去了,法国大革命了……角色扮演2:看过原著(或电影),没看过音乐剧,直接来看这部电影的最有可能的评价:这个片儿……是宝莱坞改编的吧……角色扮演3:没看过原著(或电影),看过音乐剧,然后来看这电影的最有可能的评价:嘿!

这有段音乐剧里面没有来……那谁谁唱得不如XX版本音乐剧里面的谁谁好……窃以为,让Tom Hooper考虑到这所有人的用户体验,那绝对是mission impossible……之所以明知会受到各种各样理由口水的狂喷还是出力不讨好的完成了这部电影,是因为,《悲惨世界》一部值得人们记住的著作,《悲惨世界》是一部能够打动所有人的音乐剧,《悲惨世界》是一部让所有人怀念的电影,《悲惨世界》伟大到足以影响这世界上每一个人;翻拍它,只是因为它值得让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翻拍,一遍又一遍的怀念。

所以,还是回到作品本身来吧,无论是文字、电影还是音乐剧,都只是作品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的载体。

看过这部剧后,应该做的是多审视一下自己的灵魂,多审视一下身边的人,多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

明明看完电影后哭的梨花带雨,跑去洗手间洗好脸补好妆然后开始大谈谁谁帅的要死谁谁唱得不好,你敢说剧中的旋律没有在你心中绕梁三日吗?

难道你忘记让我们感动的Jean Valjean、Fantine、Eponine了吗?

难道你忘记让我们振奋的Enjolas、Gavroche了吗?

难道你忘记让我们悲悯的Javert了吗?

那个从你口袋里顺走手机的小偷,你是将他暴打一顿,还是像神父一样去感化一个曾经对自己为恶的人呢?

这个社会,又有多少执法者,从事着像Javert一样的工作呢,不近人情,是他们的错吗?

有人在为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振臂高呼,你是参与其中,还是在一边围观一边冷言冷语呢?

路边有老奶奶跌倒了,你敢去扶吗?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我想,这才是这部剧的真髓!

为什么这个没有人提到呢?

也许剧中的酒店老板和老板娘,才是我们这些活得不好不坏,有饭吃有网上,看完这剧后还能在这里讨论谁帅谁唱的好的这些人的真实写照吧……

 4 ) 关于Les Miz的非专业人物吐槽(我爱这版的Marius)

后记写在最前写完这篇影评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旋律也终于沉寂下来。

没想到国内的电影上映又迎来了一大波讨论的逼近。

这篇影评,其实也不算是影评,应该说是关于影片中的人物角色以及选角过程的八卦集锦,是看完电影后特别想和友邻分享的一些周边。

我知道和专业级的豆友们相比,知识储备依然相形见绌,但是还是很感激有那么个机会可以抛砖引玉,听到那么多深刻或者有趣的见解,甚至和评论豆友最后成为友邻。

虽然是吐槽,但是我想说我爱这部音乐剧我也爱这部电影(严格说这部电影就是音乐剧的实体场景版),我曾在中途哭得头皮发麻,我也在电影结束后的三个礼拜内完全沉浸在OST中无法自拔。

有一次深夜一个人从lab出来因为觉得作业太多生活凄苦于是不自觉地哼哼there is a castle on the cloud……我爱每一个演员的表现,哪怕快被媒体和影迷黑出泪的Russell Crowe我也越抱着同情的心态越看越觉得萌。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说Tom Hooper导演最后用的全部都是现场的同期声而非事后配音,那让我觉得演员有这样的表现力实属惊人。

而观影时我在Ottawa某个小影院里听到的雷鸣掌声已经说明了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可。

那天听一个老同学说看Les Miz国内场的时候遇到了三分之一的人中途退场,也有人评论像是看了2小时的国外京剧。

好在除此之外我听到的几乎都是褒奖,甚至还看到了用当初刷复联的精神反复刷Les Miz的真爱粉。

我还是相信音乐的感染力可以在国内聚集一批Les Miz剧迷或者音乐剧观众群体。

毕竟没有市场基础,Les Miz的音乐剧中国版进驻大舞台依然只是个计划或者说是梦想。

Valjean -- Hugh Jackman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

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

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另外电影里开创性地添加了一个新的唱段——在Valjean救出小Cosette后在马车里的那一曲suddenly(这个词在雨果的法语原著中以brusquement反复出现),这个音乐剧中没有的唱段很好地刻画了Valjean突然变成了一位父亲的心情变化,填补了音乐剧里Valjean面对小Cosette的感情空白。

而休叔在和小Cosette对话时满眼的慈爱,也预示了他未来那些年对于这个女孩的责任。

当然,对于一部从头唱到尾的电影来说,我们无法忽略演员的音乐表现力。

当年托尼奖颁奖礼上休叔和Neil Patrick Harris一起又唱又跳anything you can do的时候让人惊叹休叔的能歌善舞,oscar的主持秀也证明了他的舞台才能。

不过仅仅停留在主持水准的唱功能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撑起所有男主角的唱段,毕竟Valjean这么经典的角色已经有太多的音乐剧大师演绎过了,超越并非易事。

休叔最后交出的答卷令人满意但是却并非完美,例如那首争议颇多的bring him home。

看过25周年版Les Miz的人应该都记得,那一版的encore曲中有各个时期音乐剧中的Valjean大合唱,大合唱的第一个选段就是技巧要求极高的bring him home。

当时每一个Valjean都表现出了千回百转的音色,而那种开始祈祷然后悲悯最后赴死般的情绪,却在电影里被休叔全部处理成了从头到尾都是缺少层次感,甚至让人感觉是一直都吊着嗓子的平铺直叙。

说起25周年的bring him home合唱版,那就说一下那曲的第一嗓——寇爷Colm Wilkinson。

电影里一个很大的惊喜是发现Bishop的饰演者是Colm Wilkinson,他曾是1985年伦敦首演版和1987年百老汇首演版的Valjean,十周年里的主唱,2002年的上海站也是他扮演的男主。

至今我还记得寇爷那经典的略带沙哑的God on high, hear my prayer,娓娓道来,如泣如诉。

如果看过剧院魅影,那么你会发现25周年一群phantom合唱时,最慈祥的老phantom还是他。

寇爷那种平和的救赎的笑容配合着教堂内温和的光,总有种让人觉得安心的感觉,请他担任Bishop的角色真的是再合适不过。

既然老版Valjean和休叔演了对手戏,不知道这位老前辈会给休叔的演唱怎么样的评价。

Javert -- Russell Crowe如果说这次电影版的选角最会引起音乐剧粉吐槽的人物,那么Russel可能就要浑身都是枪眼了。

Russel适合很多的悲情英雄角色,例如曾经的Nash,例如曾经的角斗士。

但是与这些绝对的正面角色不同,Javert这个悲情人物特殊在他的前半段始终是国家机器的形象出现,若要好好演绎那个警察的冷硬与坚持,Russel显然不能用之前的英雄经验来诠释这个角色,但是他的表演惯性似乎让他满脸写着潜台词“其实我是好人”。

前期人物性格如果没有到位,那么后期坚韧不拔的追捕的动机就变得牵强。

唱功上,曾经玩过乐队的Russel音域似乎很窄,于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他唱歌有念歌词的感觉。

走出影院地时候我不住地感慨这个Javert是说唱歌手么,也有豆友评价说他唱得充满了摇滚腔。

Stars和最后的suicide这两段本是Javert内心独白高潮戏的唱段,因为电影中独特的布景设置,观影重点很容易变成:咦,他怎么那么喜欢走边边?

他真的不会掉下去么?

喂走里面点好么,哦不用担心他掉下去了,这次他真的跳下去了……印象中最贴近我的想象的Javert是10周年里Philip Quast。

不同于25周年里Norm Lewis表现的从头到尾的愤怒,Quast的声音更加坚硬眼神也更像一只鹰,尤其是他唱出了原著中Javert的那种自成与固执。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观看下面这个金刚狼和角斗士在pub里斗唱的the confrontation,Russel的马步以及摇滚腔调在他自high的时候显得非常有趣:http://www.youtube.com/watch?v=0fB6LIsntpgMarius -- Eddie Redmayne相信大多音乐剧粉心中的Marius的声音只有Michael Ball一个。

25周年最后老版演员登场合唱one day more,Michael Ball的浪漫而又华丽的声音出来的时候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顿时甩了同场的那个90后Nick Jonas扮演的Marius几十条街(YouTube上神评论:The audience is cheering loudest for Michael Ball because this was the only time the whole night they got to hear the part of Marius sung properly)。

Nick Jonas是pop歌手出身,虽然有过broadway经验,但是他的嗓音和肺活量的局限总让他的唱腔充满了随时会断气的吃力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观众听他演唱时更加费力的感觉。

幸运的是,电影版里小雀斑Eddie Redmayne没有再让人失望。

在观看电影Les Miz之前,我对Eddie的全部的印象就是他在My week with Marilyn里的呆萌的笑容(请不要说他是托雷斯好么),所以我并不确定他是否合适去演一个热血青年。

而这次的Eddie给我的最初感觉是声线迷人但是表情茫然,不过随后恋爱中的深情被这个在伊顿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毕业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最精彩的表演是在战争结束后那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在一个采访中Eddie说当时看到剧组正在招人拍摄Les Miz的消息后,就用iPhone录下了自己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然后发给了他的经纪人显摆了一下自己挺能唱。

结果他的经纪人在没有告知他的情况下又把这段发送给了Les Miz的制片人,就这样他获得了Marius 的角色。

Eddie本身的声线就很容易让人一见倾心,引用一篇豆瓣剧评里的话,Eddie有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让人心碎成渣的音质。

那句there’s a grief that can’t be spoken响起开始镜头给了他的侧脸很长时间的特写,从空虚到悲怆。

最后唱着oh my friends, my friends, don’t ask me,眼泪下滚的那一刻姑娘们心都颤了。

在ABC小合唱的时候,Eddie足够有辨析度的嗓音也撑起了整个演唱,唯一的遗憾是Marius光芒太强而压住了他的死党,那个本该是阿波罗般发光的男子,革命青年领袖Enjolras。

Enjolras -- Aaron Tveit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最后天亮了,Enjolras他们发现全城只剩他们在战斗,他们守护的人民最后抛弃了他们,然后这个时候小男孩儿唱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然后是慢慢响亮的合唱。

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之后我就很少遇到从头到尾都鼻子酸的电影了,但是我没有想到眼泪最集中爆发的一刻会是这首歌。

最惨烈的那场搏杀结束后,是很经典的那幕Enjolras身批红布倒挂在木头横栏上的情景,感谢电影保留了这个。

话说看过Gossip Girl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个Enjolras的扮演者Aaron Tveit客串过Nate的表兄。

其实这家伙是真正的broadway演员,在当红音乐剧catch me if you can里担任主唱(75和77楼同学推荐他的“Next to normal”)。

不过Aaron Tveit的嗓音太显柔软,激情和力度似乎并不足以胜任Enjolras这样的英雄角色,在red and black里他尤其表现得缺乏底气,最后都被Eddie的声音盖住了。

另外由于电影的编排关系,这里的Enjolras存在感很低,也许大家会发现小男孩Gavroche比他更像革命首领。

25周年里的Ramin Karimloo是个人最喜欢的一版Enjolras,他当年在最后的one day more大合唱中,站出来在一群前辈中唱出那句One more day before the storm时,表现力不亚于其他的老版唱将。

2011年开始Ramin在Queens Theatre里演唱Valjean,声音非常美但就是略显年轻。

当然Ramin在25周年版的剧院魅影里的表现就已经足够惊艳了,而且个人认为他是那么多版的phantom里最英俊的一个。

鉴于他的外形和声音都很适合舞台之外的地方,电影没有邀请他来饰演Enjolras有点可惜。

Eponine -- Samantha Barks几天前我在豆瓣推荐电台里那首on my own的时候就预感自己会在这首歌的时候把持不住泪崩。

Eponine在一片漆黑中抱着胳膊缓缓地唱着I love him, l love him, I love him, but all is on my own时,有一种笑着哭的甜美和绝望。

25周年的时候,非科班出身的Samantha Barks把那种经典的女二号情绪演绎得那么到位,以至于让人觉得她的表演丝毫不逊色于10周年时的Lea Salonga。

大概是因为对她的期待太高,于是在观影时有点小失望,电影里Samantha的表演相比舞台表演略显僵硬,特别是弥留时期的那首a little fall of rain没有唱开,她的牺牲被淡化了,而这本是一个可以挖掘更多表现力的角色。

而关于Eponine角色的竞争者据说还有Scarlett Johansson,Taylor Swift 和 Lea Michele。

关于前两者,扶额感慨制作组是怎么想的居然会考虑巨波妹子SJ和女巨人TS去演骨瘦如柴的Eponine,那简直和选Bieber去演Marius一个档次啊。

至于GLEE的女主角Lea Michele,在她在还是枚小萝莉的时候就已经表演过Cosette,必须承认那首castle on the cloud非常动听,不过长大后的Lea总给人一种唱歌情绪过度饱满的感觉,她的on my own中很难听到凄楚只有悲怨。

或许还是春醒中那样的角色更适合她。

感激电影最后选了Samantha,大牌明星和银幕熟脸并不能保证一个角色的感染力。

Cosette -- Amanda Seyfried由于一直都不喜欢公主型姑娘,所以我始终不能对成年后的Cosette有好感。

剧中的她在经历了童年的不幸之后变成了故事里唯一幸福的人。

她可以拥有母亲付出生命的嘱托,可以拥有Valjean十多年的父爱,可以拥有Marius的“I didn’t live until today”一见钟情。

而她是唯一什么都不需要付出的姑娘,不用担心生计,不用为情敌送信,不用在枪林弹雨中陪着心上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听到Valjean唱起bring him home的时候,就觉得是Cosette拖累了他。

不过在电影的最后,看到Valjean死前在教堂里看着Cosette露出笑容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姑娘存在的意义。

她是整个悲惨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发无伤,纯洁无暇,她需要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结尾,这样她才可以带给Valjean或者说整个故事一点希冀和慰藉。

所以她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去幸福去爱就够了(评论7楼的姑娘说得特别好大家可以直接skip去看她写的那段)。

关于Cosette的角色,Amanda够美够花瓶,她在街头回头一笑的时候我是女人都荡漾了。

因为之前在broadway过一段时间,而且有过Mamma Mia的经验,她的唱功也能撑起这个角色。

据说Amanda其实想演Eponine,果然花瓶人物连她自己都爱不起来。

不过有传言当初Emma Watson曾加入了Cosette的候选竞争。

虽然Emma和Eddie都曾是Burberry的模特, 并且都合作过梦露那部电影,以及Emma长得也足够花瓶,但是从她的声音来看,不知道如果她演Cosette会不会有人愤愤地跳出来喊Ten points from GryffindorFantine -- Anne Hathaway最初知道Anne能歌善舞是在奥斯卡上看到了她和休叔的表演,而真正听到她的歌声,是在一个多月前在影院里看到Les Miz的预告片的时候。

当寂静的大厅里响起那首I dreamed a dream 时,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首被苏珊大妈用来秀肺活量的歌可以有这样的凄楚演绎。

电影里的Fantine边唱边流泪,昏暗的光把她脸上的伤痕映衬得格外触目惊心,支离破碎的声音赤裸裸地传递着她的绝望和痛苦。

Anne的发声并不专业但是胜在感情充沛,最后那句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be出来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全世界的悲苦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曲终的那几秒钟的寂静里,我听到了影院里满场的啜泣声。

题外话表达一下对Anne的祝愿,这两年Anne劳模般地奔波在几乎每一部电影里,赶场似的看着她扮演单恋女,扮演公主,扮演蝙蝠侠的女朋友,还有被剃发拔牙的单身妈妈,真的是太辛苦,希望这次可以提名最佳女配拿到小金人。

这里附上25周年版Fantine的扮演者Lea Salonga写的影评,她给了Anne好高的评价:http://entertainment.inquirer.net/74609/miss-saigon-dont-miss-les-miz, 以及Anne曾经有过的演唱集锦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AKEdHJO4E(你们知道她还会唱rap么?

)Thenardier夫妇 -- Sacha Baron Cohen & Helena Bonham Carter不管是哪一版的Thenardier夫妇,这俩大神出场的时候都会是全剧最轻松的时刻。

Master of the house出现的时候的我本想和全场一起打拍子的,结果没有人动弹我只能作罢然后自己默默用脚踩拍子。

那个悲催的Santa太适合圣诞了……电影里的戏剧效果做得好出彩,这里的Thenardier先生(Sacha Baron Cohen,大独裁者的男主,Hugo里的警察,所以知道为什么眼熟了对吧)虽然年轻了好多但是那种无赖的市井气息依旧,每次喊错Cosette名字都会引起爆笑。

Helena,没有看电影前光听OST以及看她在Sweeney Todd里的表现,会觉得她的声音太软没有黑店老板娘的范儿,不过电影里她画着浓妆顶着爆炸头出场时,只一个眼神就补上了声音里缺失的气势。

不过大概是Helena疯女人演得太多了,有种感觉无论她演谁她都是在演Helena自己。

默默怀疑她是不是已经不太会接正常人的角色了。

说到这里,才发现这次卡司的真心丰富,因为很难在其他场合遇到金刚狼,猫女,角斗士和贝姨在一起唱歌给你听。

tips:1. 鉴于回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里小补充说明一下,舞台上的Les Miz是音乐剧(musical)是区别于歌剧(opera)的,两者特点可以wiki也可以参考98楼同学的举例,以及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60160/discussion/51176148/ 这个讨论中响箭同学的回复。

2. 由于纪念场的卡司都不尽相同,文中所说的25周年和10周年版均指的是被录成DVD的那两场。

3. 如果观影后遗症严重的话,看完LM后的两天内,你会不断地哼哼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看完LM的两周到三周内,你会反复听OST或者各种纪念场,然后开始能哼唱各个选段;这种大脑被洗脑的症状在一个月后基本可以完全解除。

4. 看到这篇关于选角八卦集锦的硕/博士生们,如果你们想跟唱grad school版的Les Miserables,欢迎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259082525/观影感受本来打算首映的时候就去看的,结果首映的时候我们还在Quebec的高速上奔跑,所以拖了一下,这一拖就从2012的圣诞拖到了2013的新年。

新年第一天电影院里依然几乎满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看过当年同样把音乐剧搬上大银幕却失败的Phantom in the opera之后,我并不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去影院看Les Miz,但是电影效果却大大地超出了预期。

如果大家不是特别纠结于电影与音乐剧的比较,那么drink with me,one day more和epilogue这些需要合唱的小高潮都被导演处理得很漂亮。

之前看了很多很多遍的25周年和10周年的DVD,以至于很多唱段可以跟着唱了,包括Thenardier夫妇那段经典的快板。

后来在场外遇到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路过我身边的时候在哼唱bring him home,听到人家第一句God on high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学得太业余了连fan都称不上,于是观影过程中也很识时务地没有张口。

电影的泪点太多,我做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依然中途哭得头皮发麻。

庆幸的是自己没有收拾就出门是对的,在洗手间看到一群姑娘顶着哭花了的眼线在补妆。

今天影院里有很多头发花白的老人,互相扶持着来或者和子女一起来。

所有观众都很安静,会在演出结束的时候很有秩序地从前到后慢慢退场,没有喧哗,但是在电影落幕的那一刻会鼓掌。

渥太华是个英法双语区,在开场前我听到了不同语种的低声聊天。

故事结束掌声响起时候,我突然很羡慕把这两种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法国人讲述了这个故事而英国人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他们任何一方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为悲惨世界这部作品自豪。

而我只保留最微薄的希望,希望国内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完整地保留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就像当初看10周年版最后的17国大合唱时,希望出现中国声音一样。

-后记,2013年冬天的时候终于在Toronto的Princess of Wales Theatre看到了LM的Mirvish Production: Ramin Karimloo唱Valjean,Earl Carpenter唱Javert,Melissa O'Neil唱Eponine,Samantha Hill唱Cosette,卡司和后来的2014Broadway production很相似。

毫无意外地,再次泪流满面,走出剧院在寒风中也哭成傻逼……

 5 ) 那些年,我们撸过的《悲惨世界》

追根溯源,从原著开始撸起。

法国之所以会成为今日的法国,因为伏尔泰、卢梭和雨果。

末一位文豪,小说写得其实不怎么讲究,然情怀深沉悲世怜人,故影响颇深远。

《悲惨世界》是个“爱一人便爱世界”的劝世故事,当然中间拉里拉杂有建筑物和历史故事乱入(老娘当年全凭一股子蛮力才看完的),但是整体上始终“善举与恶行”明暗并进“大爱与小爱”双线交织,烘托出“人道与秩序”之间的平衡取舍,一分二,二合一,在结构上算得很完满。

Jean Valjean和Fantine都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人,因为一次“小失足”后,所遇之人对待其过错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

前者有幸遇到神父赠予银器得到新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爱对社会有用的大好人。

而后者……设若酒馆夫妇不是如此贪得无厌,工头不是如此残酷无情,设若在她卖掉头发卖掉牙齿的过程中有一双如神父般的手将之扶起,Fatine也不至一步步往深渊中越发堕落。

所幸在生命的最后遇到了Jean,Fantine可以带着安慰与希望,而非无尽的怨毒与憎恨,离开这世界。

这世上的恶人,是被无处不在的恶意所催生出来的。

倘如人人都似神父,不好说个个有黑历史的都会变成Jean Valjean(毕竟酒馆夫妇这样的恶棍也是有的),至少不会有Fantine的悲剧。

不仅是因为对辞退Fantine一事感到责任,也是在她遭遇中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Jean方才对“完成对Fantine的承诺”一事如此执着,从而使得Cosette成为全书中最完满最幸福的角色。

她的美丽、聪颖、纯洁、善良,是这个“悲惨世界”的希望。

Jean最初入狱的罪是为了“救姐姐孩子去偷面包”,而Fantine泥足深陷的动机也是为了“救我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下一代。

纵观全书中的亲世代,天真而悲苦的如Fantine,狡诈而无良的如酒馆夫妇,冷酷而坚韧的如Javert,心中都再没有“爱”的位置。

即使Jean Valjean所有的,也是大爱,是怜悯与责任与赎罪与感恩交织的驱动力,直至他找到Cosette——虽然被遗弃被虐待,却年幼天真,只要妥善保护未来仍然可望幸福的Cosette——才生出久被遗忘,却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

他对Cosette的父女之情,是小爱。

这种在亲世代中寻迹无踪的平凡的小爱,却是子世代的主线。

Marius和Cosette之间的爱情,Eponine对Marius的单恋,革命青年间的友情。

这些小爱,相比于大爱,有不安嫉妒限制争吵猜疑。

而最终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正是这些小爱。

Marius带着对Cosette的思念视死如归,Eponine为了保护爱人摆脱了她自私自利的父母私赴前线,Jean为了保护女儿的爱人加入战局……始终抱持着崇高革命大爱Enjolras虽然是领袖,但是参加革命的人更多是出于小爱,如银桑所说“每个人都有拼死也想要保护的东西”。

当这些小爱汇聚到一起,这场战争所流下的血就不只是暴戾仇恨杀气斗心,而是为了对抗这个世界的冷漠无情残忍自私,是为了下一代的希望。

而这个希望不是轻易得来的。

Enjolras死了,Gavroche死了,Eponine死了,Marius九死一生伤痕累累。

但是Jean保全了Cosette,不仅是她的生命她的生活,还有她的幸福她的爱情她的纯真她的荣誉。

她正是Jean和Fatine所憧憬的,Enjorlas所奋斗的新世界:忘却了曾经所受的凌辱欺压,通身都是爱与美。

是Hugo是与同时代人所向往的法国。

对神恩敬的大爱是一种向善的意愿,舐犊之情的小爱催发了人类心底的温情,最后就变成我们现在说的“人道关怀”。

与之相对应的正是Javert的“恶法亦法”原则。

Javert并不是坏人,在革命时他也觉得学生无辜想要劝退他们,去找Cosette时他会担心Jean并非良人恐对孩子不利。

他死咬着Jean不放非为私仇,而是“法律自如此,执法者当如是”。

他不听理由不信借口不管苦衷,无论动机如何是否情有可原,犯法就是犯法,法律说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因自己的生活成长环境,看书的时候我就喜欢且敬佩Javert的偏执顽固弃而不舍:这绝对是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汉子。

如果世上的执法者都像他,这世界就太平了——当时我是这么想的,简单粗暴但自有道理。

自然这些年面对社会上的人与事多了,想得深了,才理解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这句话也不全是询私。

“人道”与“法制”之间要如何平衡,是个艰难而微妙的题目。

譬如美帝现在讨论正欢的“非法移民合法化”主要争议就集中在此——非法闯国境做黑户当然是不对的,当受处罚不可鼓励;然而一刀切把人都赶回去,又是不人道的,不给人留活路的。

现时而言,神父,这个世界是需要的,Javert,这个世界也是需要的。

所以Jean Valjean只是惧之畏之躲之,却没有恨过——Javert做的事不尽人情,但是从法理上来说是绝对正确的。

而在小说中,规则的守护者Javert却被Jean所动摇,最终沉入塞纳河底。

那是Hugo当时代的需求,“恶法非法”,相信人性本质的善良以人之追求幸福的本能,恳求居位者不要墨守陈规,呼唤在野者勇敢反抗,让旧的世界随历史洪流而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人人互爱互助的明天。

音乐剧的改编,在前两层上遵从了原作的结构与精神。

开头的合唱是亲世代/旧世界的悲愤哀号,在起义那一幕里和people sing轮唱实现了时代的交替历史的更革,结尾则用people sing激扬希望。

Fantine和Jean Valjean在离世时,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最后的安慰,一旁有美好安然的Cossette相伴,只不过Fantine所见的是她幻想中的年幼的Cosette,而陪伴着Jean的是真实的成年的Cosette,实现了保护与救赎的承诺。

然而Jean和Javert这条贯彻始终的线索,就处理得相当不得体。

《悲惨世界》原作问世之后,在法国内得到的最多批评就是其中的“宗教意味”。

当时乃法国的“光明时代”,向往着理性民主平等,共产主义萌芽初生。

尽管如前文所说,Hugo最终用以推翻“悲惨世界”的是小爱,但是神父那一段情节已经足够被左派知识分子诟病。

而音乐剧不但放大了人的恶(Fantine被逐那一幕,她的工友被刻画得过于冷酷),更放大了宗教主题,动辄呼唤上帝之名,更有一段唱词是Javert自诩“代替上帝惩罚你们”,投河前更是举头问天,大大削弱了这个人物与Jean对立,两人相爱相杀……咳,是追逐较劲几十年的象征:本来应该是民众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与现有制度之间的冲突,到了音乐剧里似乎变成信上帝的和不信的之间的问题,Javert小鸡肚肠得理不饶人。

至于“小爱”的部分,Marius与Cosette一见钟情,Cosette向Jean探问真相,都只一两段唱词了事,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个人物令人怜惜爱慕的特质,导致这个“圣斗士的雅典娜”的女神形象空洞无趣,尤其与苦命的Eponine对比,好像一个把好处占尽的白莲花。

电影改编音乐剧,除了场景的自由之外,当然情节的串连和颜艺的表演,都是体现电影这一手段优势的地方。

但是本片似乎还忘了一点:相比于百老汇的场地和乐团编制,电影是studio配乐,可以使用大交响乐团和大合唱,这一层在音乐编排上的自由在本片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或许是有意要保留百老汇特色?

)。

《悲惨世界》音乐剧一头一尾的两段合唱应该尽显“史诗”气质,片尾的people sing使用了军鼓和小号,相对应的片首是纤工合唱,两者在力度上应该一样才能体现“推翻”的意象。

在百老汇舞台上,人声有限,打击和钢管乐器不能过份。

搬到屏幕之后,明明可以重新编曲配器,然后用百人大合唱渲染出如贝九一般的气魄,却偏偏把开篇大合唱改成了轮唱……另外采用“真唱实拍”的手段,好让演员带情境入歌,而观众能同步看到演员在唱歌时的真实表情。

为了极大呈现这个“创举”的效果,全片的特写不断,除了几个外景之外,镜头几乎就是在各个的上半身穿梭,酒馆那一场戏看得人几乎头晕。

而真说到用表情给演唱加分的也只有硬是把自己饿成零码的Anne。

音乐剧中的Fantine因为是大号嗓,唱出来总是怨气过胜怒意过强,一股子要报复社会的劲头。

Anne演来就是百般无助楚楚可怜,充分体现了“把美好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定义。

Eddie明显受过良好的声乐训练,好处是他以一副风吹即倒的小身板和一张清秀瘦(受)弱的脸倒是能发出厚实的声音,在对Cosette款款细语和随Enjolras高呼革命之间切换自如。

坏处是这种训练造成了他一抬共鸣腔就振头的动作,给人太过明确的“演唱”印象,好像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被拍成视频的音乐剧(这两者之间绝逼不应该是一回事)。

只有empty chairs那一幕中,镜头长对着他的侧面,那些振头跟歌词中的悲恸倒是奇妙地刚好结合。

至于像饰演Eponine和Enjolras的本是百老汇演员,同步演唱时又过于分心在表演这一层上。

Eponine用较弱的声音唱a little fall of rain是为了符合情节需要——在舞台上可以大声,但是在电影镜头中,一个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女子还肺活量啪啪叫地唱歌就显得很怪异。

但还是可以看出Samantha在唱这一段时有点两头顾不全。

至于Aaron,他的声音太重书生味,完全没有煽动性。

如果是配唱,至少Aaron可以做多些激昂的面部表情来补足他声线的轻柔,但是因为是同步唱,他在控制声音的时候表情当然也是一副“老子在控制”的尴尬样,导致在和Marius合唱那一段,无论声音还是颜艺都被Eddie盖过去,所谓“领袖”的魅力荡然无存。

而对于Ammanda来说,这不是两边顾不全,而是两头不着落了。

音乐剧用来弥补Cosette这个角色单薄的手段就是把她设定为高音,她是全剧中唯一需要用美声去唱的角色,以此来体现她的“女神”属性。

如果光听调子,那就是得年轻的莎拉·布莱曼来唱——如月光般皎洁,如初雪般轻柔,飘飞于人世的苦难之上。

Ammanda唱到高音别说轻盈缥缈了,简直是让人分分钟担心她破音或者断气……Cosette,Marius和Eponine的三重唱特别明显,高音部几乎完全听不到,于是这个人物变得更加没有存在感。

而在顶高音的时候,Ammanda脸部肌肉紧张,眼中几乎难掩“害怕”和“用力”,于是她整部电影的表情就一直很焦虑。

于是出来的效果就是“明明占尽了好处,还总是一副心有不足的表情”ORZ当然问题最严重的是两位亲世代男主角。

狼叔一向唱功无碍,又唱又跳也不在话下。

这次不知怎么回事,总好像嗓子打不开。

在听完前两段之后,我心里的OS是“这个Jean Valjean真娘炮”……说得难听点,狼叔这部剧里,尤其到了高音部分,唱出来的是“太监声”,说好的男中音呢?

难道Jean Valjean对Cosette说“我既做你的父亲,也是你的母亲”是指这个意思么?

而且狼叔有一个地方还唱错表情了,收到Marius的信之后,Jean先是苦恼纠结“他将带走我生活中唯一的光和安慰”,当下是恨那臭小子,但是一念及“他可能会死”,就立刻放下私情,决定去救人,这跟他嘱咐Gavroche远离战场一样是保护下一代。

但是给狼叔演出来,到了“他可能会死”那一句,不知怎么给人一种“巴不得”的感觉,甚至引发了观众窃笑……至于罗叔演Javert,从听到casting之后就知道会是个悲剧,有心理准备之后,倒没有狼叔给我的打击来得大。

罗叔这种大白嗓的唱法,七情上面,再加上他磁性的荷尔蒙攒动的声音,对Javert这个角色简直是致命一击。

把愤怒不满焦虑这种情绪全放出来唱,还配合各种皱眉低首撇嘴的小表情,这货还是面无表情心如铁石的Javert么?

更坑爹的是电影还按排他没事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楼上走边边,然后还跑到塞纳河上走边边,再配上神马“代表上帝处罚你”啊“星星你告诉我”啊之类的歌词,这个Javert在大叔的外表下是藏着一颗怎样的少女心啊,我勒个去!!!

姐可没想要萌他和Jean Valjean的西皮啊!!!

最后夸电影一句,就是Gavroche之死一段,无论英语版还是法语版的音乐剧都是往苦大仇深革命小将的方式处理,未免太煽。

电影中的Gavroche却分明还是个孩子,分明害怕,却唱着歌朝枪口走过去……姐唰一下眼泪就出来了。

PS:在法国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别处无可比,毕竟这个故事是关于他们的祖辈为了争取平等与自由所付出的血和泪,而这些先辈们所向往的共和国至今仍然在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还有许多斗争需要继续……反正现场是可以微妙地感受到观众汹涌的脑电波

 6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昨晚終於抽空看了Les Misérables.Les Miz一直是我最愛的影片之一。

我曾因為它定下要學法文看Les Miz原版小說的人生目標。

先說說這個Poster.以小Cosette做封面。

被風吹得淩亂的頭髮。

看似面無表情卻又讓人萬分痛惜的神情。

配上海報上的四個字。

Fight. Dream. Hope. Love.是這部片所有的主題。

還有什麼比這更完美。

說了這麼多。

我想表達的是。

我很愛這張海報。

回到影片本身。

請原諒我接下來的非專業評論的碎碎念。

關於Cosette.不管是98版的。

12版的。

又或者是日本動畫版的Les Miz.小Cosette都是我最愛最愛的角色。

所以雖然只出場了短暫的十幾分鐘。

我一眼便愛上了小Cosette的扮演者Isabelle Allen.說到Cosette. 之前不知道原來是由Amanda Seyfried來演。

所以小小興奮了一下。

關於Marius. 當他和Aaron Tveit一起出場時。

我還以為Aaron Tveit演的是Marius.誰知Aaron Tveit演的祇是和Marius一起革命起義的學生Enjolras. 不開心!

Aaron Tveit那麼帥就應該演Marius才對啊!

還有就是Jean Valjean. 這是Les Miz我最愛的角色之一。

可惜這個版本中我沒看出Jean Valjean的亮點。

對他有點失望。

而最後。

Fantine.由Anne Hathaway演繹的Fantine贏得了很多人的歡呼掌聲和讚美。

有人甚至說她演出的25分鐘每分鐘都是精華。

首先。

我喜歡Anne Hathaway. 對她演繹的Fantine也表示絕對的認可。

祇是。

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內吧。

其實整部劇看下來。

我最愛的一段是勇敢的小男孩Gavroche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一段。

1小時58分。

短短的一分鐘。

這才是精華!

被雨水淋濕了的火藥。

沒有得到群眾支持的孤獨抗戰。

就在大家的士氣消退之時。

Gavroche的歌聲突然劃破大家的沉靜和絕望。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雖然小Gavroche壯烈的犧牲了。

我相信他依然活在大家的心中。

他那永遠相信希望的笑容。

永遠活在所有人心中。

四星的電影。

沒有太大的感動和震撼。

儘管如此。

我還是有點後悔當初一心只放在Twilight身上不知道Les Miz上映沒有去電影院看。

只為看小男孩Gavroche的最後那一分鐘也值了。

And still I dream he'll come to me.That we will live the years together.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be.

 7 ) 一个现场看过11遍音乐剧的粉丝的推荐

虽然我现场看了11遍音乐剧,但是这个数目绝对不算很多,据说在英国有个女人看了200遍呢。

这个剧我看过很多版本,女王剧院的日常演出版、11年特别巡回演出我在芭比肯剧院也看过,还有就是25周年的音乐会我也现场看过。

可以说,基本上2011年25周年班底大换血前后的伦敦西区的主要演员的表演我都看过了。

(美国百老汇的那些版本我没有现场看过,无法做出评论)。

作为一个对这部剧比较资深的戏迷(就算研究的不多,起码在中国人里面算是看的场次比较多的了),我想说几点:1。

这部剧不是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原著的演绎,而是对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绎。

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你只看过原著,可能对这部电影还没有一个完全的认识。

音乐剧是重新编排,重新写剧本,重新写歌词和情节的。

英国的音乐剧大师卡梅隆(几乎世界上几大著名音乐剧都是这哥么编的)在两个法国剧作家对雨果的《悲惨世界》重新编排以后,把这部音乐剧搬上舞台。

这部音乐剧可以说在英语语系的国家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几乎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英国,几乎人人都可以哼几段。

相对于原著而言,音乐剧作了很多省略,而且故事情节也有改编,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个性更加鲜明,渲染感更强,有一种近乎于“夸张”的效果。

如果说原著是含蓄的,那么音乐剧就是张扬的,而这种张扬,更体现在歌词和曲上。

如果要我点评悲惨世界音乐剧最美的地方,我要说,是歌词。

我问过很多英国人,对于剧院魅影和悲惨世界的区别,他们的评价一致都是,歌词让悲惨世界更加有深度。

所以,我建议看这部电影前,最好能够看看音乐剧。

起码能够看看10周年,或者25周年的演唱会(网上都找得到)2。

《悲惨世界》音乐剧的地位:伦敦西区常年上演很多部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真爱不死(剧院魅影的续集),狮子王等等,唯有悲惨世界是25年以来从来没有下架过的音乐剧。

几乎每天上映(我记得好像礼拜六不演)而且几乎是每天都是一票难求,票价也高于一般同等的音乐剧。

如果说《剧院魅影》是一部类似美国大片的动作片,你看不懂字幕光听声音和效果就够了,那么悲惨世界就是一部带有深刻内涵和承载和很多情感的史诗片。

如果你看不懂字幕就完全不能领略这部剧的风采。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翻译,境界最高的是台湾版的翻译(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被套用了李登辉的演讲稿(就是他那篇在美国大学里发表的著名的台D的演讲词),翻译成“民之所愿,可在你心”)。

届时,我不知道电影是由谁翻译,但是如何能够翻译的好,的确是一个重大挑战,这部歌剧的英文歌词之优美,如果能够展现给国内的观众,也是很有难度的。

3。

最后,希望各位有机会都能去伦敦的女王剧院现场感受一下这部充满魅力的音乐剧。

看过了音乐剧,也许你才会对这部电影的演绎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最后,给大家带来一篇日记,是记录我当时现场看25周年演唱会的经历。

那天经历了地铁罢工,全城瘫痪。

但是最后地铁工人特地为我们这些看悲惨世界演唱会的人留了几班地铁回家。

(下面的链接是豆瓣上的那篇日志)http://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5579902/

 8 ) 历史·文学·音乐·电影——你是如何了解大革命后的法国?

关于法国大革命,许多人最开始知道的是历史。

我们被告知法国大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之后众多革命中的一个,也是最惨烈的一个。

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使得很多人对革命绝望甚至生活在更加混乱无序的痛苦中,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最先呈现的。

而直到后来,包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很多史学的研究都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初期,带来的大面积死伤惨剧是法兰西人民应付出的代价吗?

革命之后一切令人失望的惨剧是否迎来了专制之后另一种“多数人的暴政”?

而在雨果的文学作品中,从法国大革命到后来的巴黎共和党人起义,这些历史大词消失在普通人的经历之中。

雨果的《悲惨世界》发表于书中最后一个事件——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爆发的30年后(1862)。

对于当时刚好60岁的雨果,起义的枪声在他意气风发的青壮年时期响起,他在人们对革命、起义的回忆和口耳相传中成长。

就像电影表现的妇女们一边洗衣一边对死去共和党人的窸窣议论,这种记忆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支撑雨果这部文学创作的关键。

正如出身贫民的警官对他心目中法律的深深信仰,归根结底信仰是否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专制?

身处大历史变革中的一个人物,在他的笃定与纠结中充分展现了在观念和现实同步转型的时代,信念的模糊、残留、延续和变异……这恰恰是许多史家竭泽而渔、孜孜追求的结论。

文学上,善于凸显张力和烘托氛围的雨果将其本领发挥到极致,跌宕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描写让空洞的历史名词回到夸张凝聚的故事上,鲜活的人物在雨果的笔下舞出一段紧凑、具体的历史。

音乐的形式成为这部电影在阐释历史或文学时的一把利器。

若非用歌唱的形式,相信很少有人能接受从头到尾演员如此饱满的情绪,而这样一部情节跌宕的长篇巨著要浓缩成不到3小时的电影,若非这种不间断的充分释放,如何能让人体会原本能有的震撼?

此外,合唱使得不同人物充满冲突性的感受在同一时刻迸发,情感迥异的歌词却用音乐巧妙的和声放在一起,哀伤与喜悦、失落与幸福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显得更加鲜明。

而实际上,这也为电影和观众节约了时间。

与舞台上表演的歌剧不同,电影和新技术使演员的舞台充满无限可能。

这部作品恰恰是最需要这种大场面的,工业革命后的新动力巨型船只、随着欧洲一大批城市崛起却缺乏秩序的巴黎、宏伟的桥梁、起义者脚下杂乱却巨大的防御工事,和站在前线呐喊的激昂人群……都通过电影技术得到了的表现。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音乐和画面的优势,将这部充满历史感的巨著,挟着更强的冲击力地带到更多人面前。

 9 ) 关于《悲惨世界》——爱、恩典与救赎

1815年10月初,法国南部小镇迪涅。

一个光头长须、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异乡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门。

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尽辱骂与恐吓。

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刺过衣裤的破洞,从四面八方袭击他。

他有一张黄色身份证(当时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一百零九法郎积蓄,以及一个在痛苦与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异乡人。

“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

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

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

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

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

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

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

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

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这样,苦役犯冉阿让的救赎之路开始了。

《悲惨世界》是怎样的作品?

童年时候,以为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直至今日,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

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

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悲惨世界》开篇,大段描写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开启整部作品的钥匙。

雨果将这部构思四十载、完成于晚年的百万字巨著,称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创作灵感,缘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

在1801年的法国,彼埃尔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

出狱后生活维艰,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仿佛永久烙身的该隐记号,将他从整个社会隔绝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仅仅谴责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悲惨世界》将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于愤怒的作品。

书写苦难只为控诉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难的深重?

更宽阔的小说,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开始搜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

他想让现实中的彼埃尔,与现实中的米奥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相遇。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胚胎。

它将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

写作的准备工作极其扎实。

雨果参考了好友维多克年轻时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大量材料,参观了土伦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监狱,并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这样的扎实体现于细节。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惊讶:雨果讲述每一个社会局部,都有着新闻记者似的准确,田野调查般的详实。

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狱的“大苏”(即将一个苏的硬币纵向剖开,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纹,再置入一截弹簧);又比如匪徒间的黑话,黑话的流派、变种、口音特色、使用者个性……叙述得有条不紊,错落生动。

《悲惨世界》描写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写滨海新兴工业城镇,但花费笔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

它几乎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可以目睹监狱、街垒、贫民窟、下水道……还能看见粗鲁但善良的野孩子,圣洁却刻板的修道院,诡诈而不择手段的犯罪团伙,以及如蛆一般活着、似牛一般劳作的苦役犯。

我们随着雨果,徜徉在街道,迂回于巷弄,呼吸每块砖瓦的气息,触摸每扇百叶窗背后的秘密。

《巴黎圣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鸟瞰》;《悲惨世界》中,充满对巴黎街景的不厌其烦的描述。

这些文字恍若情书: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细部、巴黎的白昼、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楼房、巴黎的路灯、巴黎的酒馆、巴黎的看不见的地下世界……在饱满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沧桑、衣衫破旧的中年女人,散发着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

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让的巴黎。

雨果的写作既恢弘、又细腻,经得起显微镜似的审读:历史→时代→人物→细节,无论置于哪种倍数之下,《悲惨世界》都是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资料,小说构思已然清晰。

但真正开写,要到二十年之后。

在此期间,雨果完成了其他几部长篇,一些诗歌和戏剧。

是什么使他一再搁置?

是否他已意识到,这将是一部伟大作品,必须给予更多时间、深虑乃至磨难,等待它成熟和丰富?

1845年11月,雨果动笔,初命名为《苦难》。

创作至近五分之四,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

小说于1848年2月停笔,一晃又是十二年。

在大西洋的盖纳西岛,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难,重拾《苦难》。

经过大幅修改增添,于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

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

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铁卢战役,与叙述主线游离得较远,且在情节推动上,产生了一个强行中断。

但雨果宁愿牺牲流畅感,为的是完成阐述历史的野心。

当然,雨果的野心不止于历史。

他时时放下冉阿让,错开笔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讨不同议题。

他谈革命、战争、拿破仑、起义与暴动……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却不鼓吹暴力,他说:“人民,深爱着炮手的炮灰”;他认为无知与罪恶是硬币之两面,却依然心怀同情:“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多多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

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悯的人道主义者,又是虔诚的基督徒。

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的本质就在其中。

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

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

神如同白昼。

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

(他留给母亲的只有1.2万法郎)”人道主义与基督信仰矛盾吗?

不矛盾。

人道主义反对教会桎梏、宗教迫害。

但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

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关系;宗教则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罪恶。

在《悲惨世界》中,论及僧侣制度,雨果有过精彩的评论:“每次当我们遇见道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时,无论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总会感到肃然起敬。

圣殿、清真寺、菩萨庙、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人类心中的静观和冥想是了无止境的,是照射在人类墙壁上的上帝的光辉。

”人的内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

无论在圣殿,还是在街头,无论在监狱,还是在警所,人性永远是灰色的、暧昧不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雨果笔下,野孩子伽夫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喜欢小偷小摸;爱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如圣女一般为他牺牲,同时又出于嫉妒,将他诱入街垒同归于尽;冉阿让在从善之后,也曾因发现养女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而产生嫉妒、幸灾乐祸,与疯狂的占有欲;甚至那场悲壮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写混水摸鱼、瞎凑热闹、怨气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集体冷漠。

“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

”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现在沙威这个人物身上。

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

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以律己的。

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

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惊又迷惑,对救命恩人冉阿让喊道:“您真使我厌烦,还不如杀了我。

”(他第一次下意识地对冉阿让使用“您”)此后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敌的好机会,却帮忙救送马吕斯,并最终放走冉阿让。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所有人物内心独白之中,有两场最为惊心动魄:一场是冉阿让受卞福汝主教感动而由恶变善;另一场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

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

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

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为迥异的世界。

雨果写道:“他(沙威)有一个上级,吉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想到过另外那个上级:上帝。

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乱。

”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

“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

”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

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

为何“黑暗”?

因为没有光,这光就是爱。

《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

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

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在此意义上,《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

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赛特令他懂得爱,隐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谦卑,救护马吕斯让他战胜恶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

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

愿更多中国人喜爱《悲惨世界》。

写于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10 ) 在悲惨世界里歌唱人性和正义

  就表达情感而言,音乐、绘画和文字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都是殊途同归。

因此,即使这部电影相当于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自己却没有感到丝毫拖沓与无聊,反而被铺天盖地的配乐与歌声紧紧包围,犹如置身狂风暴雨,也像深陷咆哮的大海波涛,既有刹那间的情感迸发,更多的是如泣如诉的感动。

  雨果的《悲惨世界》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塑造的那些一根筋人物形象,都曾经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那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这部反应1805年至1832年法国大革命后那段复杂历史的小说,几乎包罗万象,信息量庞大得令人目不暇接。

从皇室到民间,从高官到贫民,从学校到修道院,从战士到苦役犯,上天入地,游刃有余。

  当然,作为一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剧,要想将雨果这部长达百万字巨著的所有内容完全反映出来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电影主角之间基本没有对白,全部是演唱,一叹三咏的音乐表达,无形中让电影的节奏缓慢了下来。

不过,电影用歌唱塑造人物,用歌唱推动剧情,直接削掉很多情节,还是保留了原著的精髓,那就是在悲惨世界里歌唱人性和正义。

在导演水平高超的调控下,整部电影竟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美和情感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穿透人的灵魂。

《悲惨世界》短评

无限大特写看得人头晕,镜头语言无比匮乏,整个故事给中学生做名著普及还差不多;作为音乐剧,这一班名角的渣唱功还让人无比出戏,40分钟时海瑟薇的芳婷一挂就没了看头。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

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五星,没有丝毫的客观,我不管。哭得无法自已……finale真是心被击得粉碎。艰难时世,悲惨世界,可是爱是多么伟大多么美好啊。

12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力荐

实在不喜欢这样唱来唱去的《悲惨世界》。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去掉唱的部分,剧情只有半小时了吧,原来雨果只说了这么点故事。

13分钟前
  • 卡拉不见太阳
  • 较差

对音乐剧实在不感冒。。虽然特写很多,不过场景很好。。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各种人物混搭乱入,角斗士,金刚狼,X战警,成为简奥斯丁,小天狼星的姐姐。。。(喂,够了!)话说很久没看过音乐剧了,前面有些无聊,后面都挺精彩,可以当作法国历史片段来看,如果没记错<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共出现四次,最后一次哭了,相信舞台剧的效果更好

22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力荐

你遇见谁你就变成谁

23分钟前
  • 那谁
  • 推荐

在电影院看差点儿咬舌自尽 每次刚要入戏就被踩了猫尾巴一样的歌声拉出来 想你好 吃了吗 哦 嗯 哈哈 这样的台词真的不用唱出来我了个擦!!

24分钟前
  • 董食肉
  • 较差

对不起,是我太土怂,不识您的美,158分钟听尽了毫无旋律美感和演唱美感的奢华曲目简直是煎熬。

27分钟前
  • 玉藻前烬
  • 较差

何必要唱呢

30分钟前
  • mr.tall
  • 较差

你們真的不覺得無聊嗎?

32分钟前
  • 超大杯兔兔冰
  • 较差

我实在是欣赏不来啊。

37分钟前
  • 重返61号公路
  • 很差

启蒙系。

38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看此片前强烈建议你上youtube免费看悲惨世界百老汇25年特辑音乐剧!(有字幕)让你在剧院看戏不会因为音乐剧英语消耗量太大而苦恼.

39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音乐剧,有点长

4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较差

导演你读过原著吗?把《悲惨世界》改编成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意淫你觉得有意思吗?就差再来一首《爱的奉献》了。

49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音乐剧的形式讲述名著,但对于英文欣赏不了,突出优点是多人合唱可以讲不同的话。旅店老板夫妻最逗人了,他们的女儿Eponine算是唱功最好的了吧。罗塞克劳扮演的警察居然因为三观崩溃而自杀了

50分钟前
  • mmhh
  • 还行

Anne今年絕對封神了……電影最大的成功就是Anne演Fantine然後最大的失敗讓她演一個那麼早就挂掉的角色……Anne唱I dreamed a dream那段秒殺了之後所有人的獨唱和表演……以致于之後的兩小時都在回味這一段而其它人的表演只讓我覺得索然無味。當然作為一個潛在的革命楞唱自由花那段我還是很感動啦。

51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54分钟前
  • Fung
  • 力荐

当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在一起时,身后鬼父黯然离去,街边的女屌噙泪倒下。所谓爱情多么残忍。当高富帅转身迎娶白富美时,地上的血迹仍未擦干,正太的笑容还未凝固。革命为了什么?为自己无愧于心,所谓为人民为民主自由全是放屁。杀了国王一切就会好么?昨日的革命者就是今日的国王,你说呢?

59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尼玛怪不得这片那么长,都把心理OS唱出来了,还唱得极难听,情节和角色也没有可以挖掘和回味的地方。因为胶片都用在唱歌上了,结果人物单薄感情肤浅,特别是RC的警官塑造的极烂,导致那个个人结局简直莫名其妙。电影不是歌剧的附属,有时间唱歌不如多拍点对手戏给角色多点血肉。

60分钟前
  • 小黄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