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疯语:很不幸,再次想起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当初在纸上胡乱写的草稿已经扔掉。
记忆衰退的厉害,只能重新来过。
看《老兽》时,脑子里闪出了赵亮导演的纪录片《悲兮魔兽》的画面。
它记录了一座城市的从无到有,为鄂尔多斯这座在巨大工业体系下急速发展,喜极而衰的城市填补了精彩却近乎悲情的影像。
绿色的自然生命边界在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博弈下不断被欲望吞噬。
巨大的人工雕像与现代化工业低端作业(浪费大量资源,牺牲劳动力健康,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呈映出了另一番超现实景象。
产业链里最底端的工人们的大幅特写镜头是一种对命运使然的无爱可诉。
无人游荡的钢筋混凝土堆砌出的新兴城市,在曾经的草原中显的异常孤独。
这些白描着人类蚕食鲸吞般欲望的画面,是掌控者们牺牲所能掌握的一切,所换取的巨大经济利益。
而他们用贪婪和无知吹泡沫的场景却从未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里。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听混社会的朋友讲要跟着老大去鄂尔多斯开煤矿、建电厂,说那里牛逼的满地是钱。
没过几年,听说那里变成鬼城泡沫崩掉,还听说那帮朋友经常三五成群的去鄂尔多斯收豪车,因为破产的多了豪车都贱卖了。
在过几年,那里成了比特币最大的矿池,混社会的朋友已经几年不见,有的真成了老板。
鄂尔多斯同时散发着贪婪的兽性和衰败后的人性。
这座常被摆放在新闻头条风口浪尖的急速由胜及衰的城市,正是电影《老兽》的时空背景和脑补方向,主人公老杨的前史也在几处城市的大全景中被自说自话的交代出来。
老杨或许就是那个开了矿、建了电厂赚了大钱,投身房地产倾其所有却一无所获,最后把豪车低价卖给外地小混混的杨老板。
这位暴发过的没钱老混蛋,依旧能保持“挥金如土”,电动车骑出哈雷味,拿着二斤假牛肉去睡小姐,偷拿发妻治病钱与子女决裂的混不吝本色。
这正是电影文本赋予这个角色别致又有趣的地方。
从表层看,老杨有过钱膨胀过,而且一直拿着曾经的范儿,绷着那根牛逼的弦。
他没有像那些经历爆发又崩坏的人,更没有戳破自己吹起的泡沫,坐在加长豪车里的他和骑着电动车的他是一个人。
外界在默认的接受范围内给足了这个老炮面儿,尊称他一声杨老板,呼应过去的风光。
而世界往往总是在内部崩塌,老杨在办了一系列混蛋事后,子女们开始拒绝这位混账父亲。
他们在老杨这棵大树下汲取养分各立门户后,经不起父亲的作和养分倒流,轻而易举的撕破了父亲强行维系多时的面具。
久病的母亲,干尽混蛋事的父亲成了包袱,也成就了丈夫偷老婆救命钱,子女绑架父亲,父亲告子女的闹剧。
这场闹剧中,编剧避开了血亲直接冲突,把锅甩给了三个外姓始作俑者——嫂子、二妹夫和三妹夫,他们为了各自的现时利益怂恿丈夫和妻子们绑架父亲。
相信曾几何时,这三个外姓人都庆幸有这么一位有钱有范儿的公公、岳父,而现在骑着电动车的老杨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个老不死的,影响自己前途的,需要远离的老混蛋。
他们就像前面说过的小混混,拥抱过剧烈爆发的鄂尔多斯,就在它毫无价值后,立马开着低价收来的豪车离开。
《老兽》的问题不少。
抛开其他人的表演,偏尬的台词,电视电影质感和粗糙的摄影不说。
电影设置因医院无人收费,女儿把钱压在病人枕头,让老杨偷拿了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冲突的情节是个绝对硬伤。
单不说医院这生意都是24小时收费,就说把钱压在没有自理能力的母亲枕头下,是让老人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去缴费吗?
何况还有个劣迹父亲在医院。
生病的骆驼,被困洗浴中心的乌鸦,汽车上的鸡,孤单的白马,被买卖的牛和树林里风刮起的“魂”,这些刻意又玄虚的动物镜头,似乎在临摹贾樟柯的一些电影。
在整体电影感较差的前提下,加入这些没有新鲜感的宿命象征元素不如强化故事。
混乱的时间线。
治病救人筹钱、手术、出院很短的时间。
告人打官司是个漫长的过程,看过《秋菊打官司》的都知道,一场官司前前后后,是秋菊从怀到生的时间。
这两条线穿插交代让电影的时间线相当紊乱。
你也不知道是手术延期了?
还是司法程序为了老杨而精简了?
《老兽》其实还有更多难以绕开的自身问题,但还是要为这部个性鲜明的内地华语片感到欣喜。
涂门(老杨)的表演也得到了台湾金马奖的认可。
他把一个没落中道老人的情感表现的丰富立体,正像饱受争议传说的鄂尔多斯。
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座城里面的人们,更是众多人心中的城。
老杨远远的看着长大成人的儿女们离开,虚张声势的他并不忍心惩罚他们,得到的也仅仅是他们的一眼轻瞟。
只留下暗影里独自与妻子的对白。
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电影,一时间觉得这真的是个混蛋,但是评论却大都在于老杨共情,说什么不过是一个猛兽在无法接受垂垂老矣的自己所做出的挣扎,即使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很明显得想让观众体会这么一个看起来混蛋的人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难处,而导演却对他的子女没有过多的刻画。
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这么一个老兽的话,你可能会对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哀叹一个老兽的暮年,因此我拒绝去理解他、体会他。
老杨在外吃喝嫖赌,这不是年老之后才有的习惯,势必从他年轻时就是这样,而这样的人你希望他能为家庭付出多少呢?
还有人说他仗义,对朋友有情有义,可是我看见的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请朋友吃饭喝酒,不过是喜欢被朋友吹捧,因为他面对朋友的托付,毫不犹豫地就卖了朋友的病骆驼。
有人说老杨在法庭说自己照顾了病妻五六年,而子女们却没有付出,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展开很多,但是我并不认同很多人认为子女面对年迈的父母时拒绝赡养,因为在电影中,他的妻子为了喝一口水摔到地上,打电话给他时,他是在喝酒、赌牌、按摩;而最后发现并把他的妻子送到医院时是他嘴里那个不关心父母的女儿,在他的妻子送到医院后,三个孩子很快就赶到了医院,他呢?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嘴里不关心父母的孩子,虽有抱怨但还是凑齐了手术费,甚至都没有通知在城里的小女儿,可见子女在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推诿。
而他,却在这个时候偷走了妻子的救命钱,我不知道电影播到这里观众怎么可能还能对这个人物产生任何的理解,拿走妻子的救命钱,可能他并不是想致妻子于死地,但是最起码能说明一只老兽,却一点都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其实看到这里后面的情节我已经不想再看了,因为任何情节都已经不能挽回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了,可能是我的观点过于浅薄,但是我是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我不能也无法与这样的人产生共情。
写在后面:全篇我都以他的妻子来称呼这个家庭的母亲,一是因为我觉得夫妻关系是比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因为孩子最后都要离开家庭;二是因为这个妻子她病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就应该是她的丈夫。
作为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看到这个老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能他没有老兽这么凶猛,年轻时没有这么凶猛,老了也没有这么离谱吧,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生活在这只老兽的阴影下。
年轻时,自己在外吃喝嫖赌,却不肯拿生活费回家,现在却叫嚣着我没有让你饿死,你凭什么不给我钱?
可笑的是他要的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钱,而是要钱自己去买车,好在外人面前有面子,是不是像极了这只老兽?
有剧透——————————————————如果不是因为金马奖,或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部片子。
首先说结论,片子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压抑,非常压抑。
可能是太过真实,所以有种发自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空镜,粗糙干枯的树枝、黄昏时的芦苇荡、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苍凉。
剧情很简单,老杨是个落魄的中老年男人,赋闲在家。
老婆瘫痪在床,多年来由他照顾,他还养了个年轻的小三。
他有三个子女,都比较平庸,甚至说有点穷,也有点抠。
这可能是很多百姓在挣扎着生活的现状,有患病的家人、有生活不如意的儿女、有糟糕的家庭关系,他跟儿女并不亲近,更没有机会含饴弄孙。
我试图去分析老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首先,他的造型是头发花白、穿着皮衣、骑电动车、戴着墨镜,看起来还算体面。
和朋友打麻将的时候说,别人还欠他钱;打完麻将,去ATM机查询账户余额,显示只有七十五,可以说是相当穷困。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整部片子他会一直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从ATM机门口出来,老杨碰到了一个朋友,牵着一头生病的骆驼,想找兽医看病,结果兽医不在,就麻烦老杨帮忙照看两天。
他明明没有钱,却请朋友喝酒、洗浴,瘫痪在家的老婆打电话,他也不接。
第二天,他把电瓶车抵押在了洗浴中心,还跟朋友说是因为那儿不能刷卡。
两个人在一座烂尾楼里撒尿时,他说“曾经投过这个项目,结果折钱在里面了。
” 这是老杨的第一层形象——他曾经富有而现在穷困,落魄又很要面子。
在这里,想补充说明一下影片的背景。
鄂尔多斯是座曾经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神话的城市,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
(老杨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发了财。
)然而,随着2011年底煤炭量价狂跌,鄂尔多斯随即陷入债务危机,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人流车流稀少,“鬼城”头衔挥之不去。
(老杨又成了时代的受害者,投资的钱收不回,投资的房地产成了烂尾楼,他成了穷光蛋。
)这种心理落差感,可以解释老杨很多看似“混蛋”的做法。
其次,老杨是个精明市侩的人,却也有讲究道义的一面。
片中有个细节,他在ATM机查余额的时候,后面有个年轻人一直在催促他。
等老杨出来的时候,他试图把一张“白皮”扔进垃圾桶,没有扔进去,后来拾起来塞到ATM机门口的缝隙里。
这不仅说明了老杨打麻将的时候藏牌,还说明他想“坑”一下之前那个年轻人,小市民的市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
朋友前脚刚走,他就把骆驼牵了去卖掉,还告诉卖肉的,可以掺在牛肉里卖嘛,谁吃的出来?
卖了骆驼的钱,他去赎了电动车,买了件衣服和一些牛肉去看他的小三。
在小三家的沙发上,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做梦梦见白马,还有骆驼在治病,可能在他的心中,对“骆驼”有些抱歉。
这个时候,他的老婆在医院,等着做手术。
三个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术费凑齐了,女儿把钱放在妈妈病床的枕头底下。
在病房外面吸烟的老杨看到了这一幕。
他的朋友之前打电话说,兽医回来了,所以他要从牧区过来,带着骆驼去看病。
骆驼不会起死回生,但是老杨会想办法。
他偷偷从老婆的手术费中抽走一万块钱,买了头奶牛送给朋友,老杨说,奶牛的经济效益可比骆驼高多啦。
多年前,是老杨的这个朋友卖了两匹马,帮老杨凑齐了娶儿媳妇的彩礼钱。
这个恩,他一直记着呢,现在就当是报恩。
他当然不会告诉朋友,骆驼是为了变现才卖掉的。
朋友感激涕零,也不会计较病骆驼的去处。
这是他的第二层形象——精明算计,但道义尚存。
最后,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复杂,通过子女的描述,他成天在外面鬼混、赌博,养了个“狐狸精”,也不帮忙带孙子。
后来老杨试图改变自己,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爷爷,但是以失败告终。
故事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他挪用了手术费,子女们忍无可忍,所以经过商量,把他绑了起来,强迫他签订了一个协议。
他报警之后,在一气之下把儿子、女婿都告上了法庭,并且不同意调解。
后来,他搭车到榆林,一个人住在2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
到小女儿家楼下踟躇许久,还是上楼拿了备用钥匙进门,女儿女婿回来之后,看到他却像看到了不受欢迎的客人。
女婿说要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给小宝宝过生日,所以不能陪他,只能给他点钱,让他出去吃。
他依然很顾及自己的面子,所以说他等下要出去吃饭,有朋友在等他。
其实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跟小女儿借六千五百块钱,好给老婆动手术。
这笔钱的用处,小女儿后来才得知。
为了缓和与儿孙的关系,他想撤销起诉,他给孙子买了最爱的变形金刚,他答应儿女们以后好好照顾老婆、不再赌博,他找到当律师的侄子帮忙。
但是儿子、女婿出来之后,只和他远远打了个照面,没有人理他;儿媳把变形金刚扔到老杨面前,问他说你也配当爷爷?
他老婆的手术并不成功,影片以悲剧结尾,我觉得非常合理,我看到的是一头垂老的困兽,最后的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这是他的第三层形象——嘴硬又心软,痛苦又无奈。
片子里的人物,无法以好坏来衡量,他们的种种做法都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生存环境及金钱状况有关。
老兽说过:“做人的层次,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来决定的。
”他并没有回答,做人的层次是由什么决定的。
他像老炮儿一样在坚守一些东西,可是许多东西,像沙子,越握得紧越抓不住。
他被完全困住了,生活并没有给他变好的机会,而是把他吃掉了。
———————————————————有些朋友评论说,我是把老杨个人的过错推给了生活。
严格说来,片中老杨和他的子女都是过错方。
只是我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评断。
我主要是想着重表达生活经历、大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还有这个人物的复杂。
如果要说今年金马奖的黑马应该就是它了——老兽。
作为周子阳导演的处女作,却一举拿下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老兽话题并不讨喜,节奏也不适合院线,所以注定属于小众的电影。
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代表北方文化的电影,相较而言,南方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电影表现上更是集体失声。
老兽和老炮一样代表着北方父权文化的失落与彷徨。
其实,这种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广泛代表性,不过在北方更加典型。
老兽这部片没那么难懂,也没那么好懂。
绝不是简单描述一个执拗的不懂人情世故的落魄的老年小人物,把自己一步一步作死的故事。
他具有相当的表征和解构意义。
它和老炮一样讲述了父权文化的崩塌。
不善言语,我行我素,好面儿,强势,在儿女和亲人面前不作任何解释,不愿求人,讲究义气,喝了酒喜欢吹牛逼。
这其实都是那个艰难年代过来的父辈所特有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在特定的年代,那是一种安全感,而他们也习惯了不去过多解释,把一家所有责任扛在了肩上。
但儿女已长大,世界也发生了改变,老兽也老了,语境变了,评价也就变了,当老兽还试图去用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时,只能变的和社会格格不入。
这也是为什么老兽会去找年轻的小情人,因为她本身是洗浴中心的小姐,属于弱势群体,她是否回老家还让他拿主意,而老兽去看她还给她带上衣服和食品,在她身上老兽能找到虚假的被需要的感觉。
老兽在她身上要找回的不是欲望,而且被需要,这是大男子主义的最后挣扎。
异曲同工的,我们可以在《老炮儿》里看到冯小刚和许晴的一段戏,也是表达的如此。
老炮和老兽都老了,他们在女人身上都难以再现雄风,但是女人们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依靠,给足了他们心理满足。
同时,老炮和老兽都表现出了中国社会进入老龄社会的集体恐慌。
老人们虽然力不从心却还雄心勃勃,年轻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主力,能力远远超过了父辈,但是却和父辈观念冲突激烈。
年轻一代自觉压力山大,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忙着工作事业生存又要照顾老人,老人们还时不时给儿女添乱。
老人们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却发现时代早已不是他们的时代,他们已经悄然成了弱势群体,片中老兽和老炮都去试图和年轻人岔架,找回当年勇,又不可避免地都黯然败下阵来。
这是老炮和老兽们集体的悲哀和彷徨,也是为什么他们到最后不约而同选择了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
片中有段隐喻很有意思,老兽卖了骆驼换了奶牛。
骆驼老了也病了,却是全牧区唯一一头公骆驼,没了它牧区也就没了骆驼,奶牛虽然很多,但是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奶牛的经济价值却很好,还能下崽。
再看片中子女中的女性角色都挺有意思,都有娃娃,大嫂强势泼辣,二姐利落能干,三妹心善。
那头骆驼其实就是老兽,骆驼的困境也就是老兽们的困境,也是老去的父权文化的困境。
老兽成不了老炮,不是因为没有冰湖岔架的舞台,不是编剧没给他升华拔高,而是这就是普通老去的老人们的挣扎,他们和骆驼一样平常,肉都贵不过牛肉。
这部片子就是老兽的困兽之斗,结局在肉铺卖出骆驼的时候已经注定。
儿女都已独立,他自觉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老兽》还想讲述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鬼城啊,环保和牧民的关系啊,普法的问题啊等等。
让我不禁敬佩这位新人导演在处女作就能表现这么大的野心,不过好在没有用力过猛,冲淡了主题。
当然这并非一部不可吹毛求疵的作品。
有评价讲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有一个片段,老兽骑过一片树林,林中有一个全身白色的人形在扭动,我没能想出它的象征意义,同时全片是现实主义,这一段魔幻,显得有些突兀了。
就排片和上座而言,老兽却又代表着中国艺术电影的困局,叫好最后却不能叫座。
豆瓣评分也只有6.9分,也体现了观众偏好和专家口味之间存在着鸿沟。
在此前台湾电影金马奖上,涂们凭借自己在《老兽》中出演的老杨一角斩获了影帝,影片还拿下了最佳原著剧本奖。
《老兽》是周子阳的导演处女作,他从2013年就开始创作《老兽》的剧本,中间改过16稿。
涂们则是内地演员中老戏骨的代表,他饰演的央视版左冷禅,想必给很多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金马的肯定,一方面证明着大华语电影,在新老结合的状态下依然具有蓬勃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折服于《老兽》这部影片本身,把「生活的不堪面」全都撕开给你看的直接与坦诚。
这部由涂们一人撑起的影片,在老杨这个角色以及他的家庭身上,凝聚了生活的残忍与真实。
影片即将在12月11日上映,如果你去看的话,你就会发现,涂们这个影帝,的确实至名归。
《老兽》的故事被放在了遭受经济发展「过山车」之后的鄂尔多斯,有人可能听说过「鬼城」这个词,它指的是从2004年开始建设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
在煤炭资源变现的那几年,康巴什新区作为鄂尔多斯的接力区,消费和物价曾一度疯涨,街头巷尾都是一夜暴富的传奇,房价甚至飙升到过两万元一平米。
但不久之后,震荡到来,泡沫散去,康巴什新区留下了很多空置的住宅,甚至是还未修建完成的烂尾楼。
而涂们饰演的老杨,就正好是在这次经济过山车中,被抛到峰顶,又跌到谷底的那批人。
老杨喜欢赌博,大概是乍富那几年留下的恶习;他在牌桌上被人称作「杨老板」,或许也是从那些年沿袭下来的称呼;他外出时候总穿皮衣带墨镜,看起来颇有几分大佬的样子,甚至还包养了情人莉莉。
但与此同时,他却穷困潦倒,欠着别人钱,甚至要偷瘫痪在床的妻子的医药费。
这,是影片的现实层面。
与之并行的,是影片的荒诞层面。
有一天,老杨居然偷走了妻子凑来做手术的救命钱。
一直以来对他满腹怨言的儿女们终于忍无可忍,绑架了老杨,从他身上搜走了剩余的钱,还要他写下保证书。
老公坑老婆,儿子绑老子。
非常黑色幽默,但是你却一点儿都笑不出来。
据导演周子阳说,这是当年回到家乡目睹经济跌宕的他,听说的一起真实事件:儿女们因为经济纠纷绑架了父亲,按着他的手签字画押。
现实果然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这个真实事件也成了触发周子阳拍摄《老兽》的最初动机。
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这是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但困境,确实更能激发出人身上的恶。
《老兽》便用家庭这个小单位的困境作为试纸,去检校了人性中那种善与恶的「混合状态」,而老杨,恰好就是这种混合状态的最佳体现。
金马奖给涂们的颁奖词中,说老杨这个角色是「损人不利己」。
这里面的「损人」,说的自然是老杨坏的那一面,或者说,是他人性中劣根性的那一面。
老杨对瘫痪妻子的不耐烦,为欲望出口而包养的情人,拿走妻子的医药钱,都是无可辩驳的「损人」与「坏」。
但同时,他拿钱去帮助往日的兄弟卢布森,给小孙子买玩具,在昔日里对儿女的大力帮助,却又无疑是一种「利他」。
在这种非亲历者便无法体会的逻辑中,老杨对情人的包养行为,也似乎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是「支援城乡建设」,因为情人也只不过是一个同样穷困潦倒的洗浴城小妹而已。
当然,这是一个可笑而荒唐的理由,也是影片在剧作上的刻意和不成熟之处。
但它本身,却具备尝试去塑造出复杂性的勇敢,以及一种真实而含混的苦涩。
我们需承认妻子久病在床的男人的确欲念浮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自我粉饰、并非极恶的道义以及善恶夹杂的斑驳状态,略有同感。
有意思的是,影片几乎不曾真正在画面中出现过老杨对别人的帮助,他对儿女提携的过去,不过是在吵架的只言片语中闪烁;他给小孙子买玩具的爱意,只有一个小孙子在玩新玩具镜头的简单交代。
与这种刻意的留白所对应的,其实是子女们对老杨的「盲」与「遗忘」。
已经发生的过去,成为了看不见的过去;只有当下的不堪、当下的破落、当下的累赘,才成为唯一被看见的当下。
这刚好与影片故事背景叠印起来了,处于大时代变迁下的鄂尔多斯是这一切故事的背景与版图,在城市粗暴、迅猛、始料未及的变迁之下,过往的那些规则与准绳开始显得势单力薄,金钱快速涌进这个尚未准备好的时代,人们的主流判断标准和主流价值观,也只能被「金钱力量」和「现代进程」所拉扯,变成「只看钱」的、单一而粗暴的、却也被无数人认同有效的统一标准。
《老兽》片中的所有矛盾几乎都由「钱」触发,儿女们因为母亲医药费的摊分问题口角,老杨拿走医药费引发绑架,老友卢布森的困境同样也是因为钱。
老杨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台词,「人的层次高低,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才能决定的。
」这是一个曾经被钱决定「层次高」,而后又被钱决定「层次低」的人给出的忠告。
在这一高一低之间,是资本退潮后的遗留病症,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被现代进程撕碎的家与爱」。
影片中,也用随处可见的弃修的大楼、新起的楼盘、杂芜的棚户区,来作为这种「被撕碎」的外化影像符号。
这些寂寥的城市景观,被安放在每一个空镜头中,也被作为压制人物的背景。
在一个段落里,老杨和友人卢布森站在一栋废弃的大楼里,感叹着当年楼市投资的失败与时代的疯狂生长。
而那栋连外墙都来不及封上就在资本潮流中停滞的大楼,遍布窗口,连暖气片都装好了,它就是这个千疮百孔的城市和时代本身。
《老兽》的剧本原名叫《老混蛋》,给予了老杨这个角色一定程度上的定性。
现在改成《老兽》,则投射出一种困兽犹斗的顽抗感。
「老兽」当然是指老杨,但微妙之处在于,鄂尔多斯刚好也是一座与动物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
早期这里牧业发达,城市中随处可见骆驼、羊、马等动物的雕像,这也在影片的镜头中反复出现。
但现代化中对环保的要求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却让牧业处于式微的状态。
这让这座城市,多少也沾染上了几分「老兽」的气息。
而片中重复出现的动物意象,在构成周子阳的作者意图的同时,也强化和拓宽了「老兽」的意指。
被卢布森带来的骆驼,又老又病,最后换成了经济效益更好的牛;老杨梦到的马,后来我们得知这匹马和过去有着关键联系;从洗浴城的墙里抓出来的鸟,带有点魔幻色彩,却也是只受困的动物;而最后在雪地中漂浮的那个白色鬼影,其实是当地的风俗,人们会在雪天披着白袍子抓野鸡,这是一种动物给另一种动物带来的困境。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老兽只是指老杨吗?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其实都代表了处在不同阶段的困兽,被家庭状况牵制的儿女,被公司领导制度管束的女婿,因为产业变化而生存堪忧的卢布森,不得不重新规划未来的情人莉莉,乃至被爸妈要求不能和老杨来往的小孙子,何尝不都是困兽呢?
他们只不过是还没有老的老兽,而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有可能会成为老兽。
原载公众号“虹膜”
看懂这个片子需要知道些时代背景, 在煤炭羊毛的黄金年代时, 鄂尔多斯的GDP可是直逼香港的。
一下子出现了无数富豪和高楼大厦,但可惜煤炭的黄金期很短。
主角就曾经是富豪是受人尊敬的人,他的孩子也是孝子贤孙。
但没钱之后,他们都变成了禽兽。
在资本浪潮的冲击之下, 人情冷漠,大家都关心自己是否能过的更好,很在乎自己过的比别人更好一些。
而忘记了善良亲情,男主的消费行为如果是老兽的话, 那经济条件尚可的子女就是小兽。
由奢入俭难啊,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时代变了,左冷禅(老兽)老了。
投资失败的他,老了以后自然失去了自己的地位,钱和威严。
电影仿佛纪录片一样冷冷的看着这头“老兽”。
在年轻时儿女结婚,女婿工作,出钱出力的他是父亲是老丈人,老了,没钱没势了,就变成一头被打断脊梁骨的“老兽”。
就算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妻子,子女也觉得理所应当。
老兽为老不尊的一面,嫖、偷、打架惹事生非,暗示着老兽年轻时也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但是对于子女,年轻时的他还是尽到了责任。
道德标准能评判老兽的行为,但是不能作为父亲的笼子。
可能老兽的子女意识不到当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要变成一头新的“老兽”。
没有狗血的剧情,一切都如此写实,如此贴近生活。
老兽每次冲突后,眼神里面对生活的光,在一点点的慢慢消散。
也许在老兽眼里生活确实比活着更难。
没有一次次冲突,可能子女也只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着,无暇顾及他这头“老兽”。
子女也是不易,所以对于老兽关心,似乎也是生命里的奢侈品。
无奈最后选择的路,可能也是绝望到一定程度的唯一的选择。
如果要归类老兽和隐入尘烟其实可以看成一个类型的影片,全部都是素颜出镜。
一个城市一个乡村。
一个比一个绝望。
越写实越真实,越真实越绝望。
没什么大道理和口号,一切都在导演们的镜头里。
生活本就不需要多少笔墨去雕琢,越原汁原味越感同身受。
像面镜子好的坏的想看的不想看的全在里边,没有一丁点的美颜。
在鄂尔多斯,财富的直接源头是煤矿,间接源头则是征地。
鄂尔多斯从2004年开始了一轮大型征地,巨额的补偿让一些农牧民瞬间成了千万富豪。
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和不足,财富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鄂尔多斯人开始热衷于来钱快的放贷形式,他们靠钱生钱,靠投资房地产赚钱。
老杨大概就是其中一个,他富极一时,老杨帮着自己的儿女们买了房、娶了媳妇、也找到了工作。
然而,随着煤炭价格狂跌,鄂尔多斯陷入了债务危机,民间借贷频繁,房地产随之崩盘,鄂尔多斯人被一夜之间打回了原形。
在当时的鄂尔多斯,钱成了唯一衡量人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以老杨为代表的一群人在当年进行了盲目的投资和放贷,由于工地的停工,房地产的崩盘,放的贷收不回,他们又成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变成了穷光蛋,而他们对这个时代和家庭的变化,没有一点改变的能力。
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开始出现了崩塌,家庭和社会的矛盾开始出现。
老杨无法接受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了地位,他曾经风光过,在家庭中有着自己的威严,即使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的作风依然不改,做事不计较后果,不把钱当一回事,一切让他不舒服的事情他都会做出挣扎。
而这些,就使得他与家庭的矛盾也出现了。
可他身上的传统价值却不曾消失,他对孙子的疼爱,对朋友的仗义,对小情人的有情有义,以及在最后得知子女真的被连累后的愧疚和难过,比起那些总是试图规划老杨生活的子女来说,老杨反而显得更加有人情味,而子女却更像是丢失了传统价值观的人,那些传统的人情关系在他们心里已经可有可无,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看法只剩下金钱和利益,他们因为谁出钱的多少挣得面红耳赤,为老杨包养小三满足仅有的乐趣而感到不耻,他们全然不提过去老杨为他们所牺牲的一切。
老杨独自照顾瘫痪的老伴七八年,这其中的辛苦子女们都不曾去体会,他们只看到了老杨的做事出格,却从未在意过老杨的生存意义。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丢失的是人情。
老杨带着朋友去洗脚,看到了一只困在空墙里的黑乌鸦,我更想把它理解为老杨做的梦,而梦到的是自己。
他就如同那一只黑乌鸦,落魄而又不详,不被人喜欢,他被困在牢笼里出不去,他挣扎着嘶吼着,他渴望得到解脱。
于是,老杨把墙纸撕开救出了那只乌鸦,将它放走了。
而那匹出现在梦里的白马,它的白发在风中飘扬,仿佛依旧英姿飒爽风华正茂,可画面一闪而过,白马却正挂着吊瓶。
老杨认为自己还精力旺盛风采依旧,可事实是他已经在逐渐衰老,老杨不甘心想要挣扎,越是落魄越要去尽力抵抗,想要守护自己残存的自尊心,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杨偷治病钱去还欠下的人情,在他的眼里,面子比生命都重要,而治病钱是妻子的,妻子和他是生命共同体,他认为他的妻子也会同意他这样做,他认为儿女们也应该孝顺他,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错,但他也意识到了不该拿钱的那一点小错误,所以提出了以后要好好照顾妻子不再出去胡来,子女们都不相信他,但是对于他来说,他欠下的人情也已经还了,他喜欢的人也要离开了,孙子的愿望也满足了。
他需要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除了儿女和老伴,外面的世界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牵挂了,他也已经打算放弃挣扎了。
可他的子女们却没有打算放过他,他的威严一次次受到了挑战,他最在乎的尊严也在一点点被摧残,子女们的态度冰冷,亲情的淡漠让他既难过又心碎。
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在手术后反而病情恶化时,他已经失去了唯一的生存意义。
儿女已经长大,也不再需要他,妻子也在被病痛折磨着,他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了儿女的累赘,把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他,又怎么会再去低声下气寻求儿女们的帮忙呢,所以他选择了死亡作为自我解脱的方式。
影片取材于真实生活,带有一种很浓烈的压抑感,那些带刺的干枯的树枝,杂乱的充斥着整个画面,车辆驶过是飞扬的尘土,衰败破落的高楼林立却人烟稀少,荒凉的北风里芦苇丛在飘扬,超现实的塑料袋人艰难的移动着,这些都使得影片越发压抑。
影片把那个时代下的社会和家庭描述的非常到位,而老杨的落寞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下的一类人,暴富又归于平静后的迷茫让他们迷失了自己,而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来的痕迹,处处都是老杨的故事。
这篇影评,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吵架上瘾怎么办?
上瘾,在心理学的临床经验,是客体的缺失,需要马上满足。
就像烟酒,游戏网络,手机媒体,都可以马上建立一种连接,而且是高浓度的连接。
理智的讨论肯定达不到效果,需要激烈。
背后是一个孤独的人,抑郁的人,需要补偿性地填满所有的空虚寂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夫妻吵一辈子,就不分开。
这是他们最熟悉和擅长的亲密方式,通过吵架,感觉到一个客体的在场,自己不孤独。
有一天,两口子不吵了,那大概真的是要分道扬镳了。
我们常说的“杠精”,大概也包含这个因素,即时可以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亲密”的连接。
激烈的语言,代替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不再需要慢慢了解,从一个寂寞,甚至抑郁的状态,迅速转变为兴奋的、甚至躁狂的状态。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建立和维持亲近的关系,通常就会不再有类似强烈渴望。
包括游戏网络上瘾的孩子,如果父母回到身边,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上瘾自然会缓解。
看待这个问题时,也要参考社会背景。
资本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基础断裂或解体,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在电影《老兽》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强行捆绑了父亲签下一个“契约”,他们选择了新的“规则”,抛弃了父亲。
然后父亲告了孩子们,最后一家人形同陌路。
父亲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的代表,帮助孩子娶了媳妇,住进了大房子,找到了工作。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感恩,还了这些人情。
人情世故,也体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和相互的需要。
当我们理想化西方的契约精神时,也威胁到中国传统的人情。
这个过程如此之快,以至于像一个“捆绑”和“强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妥协和过渡的过程。
“老兽”站在他花钱买的烂尾楼里,他被困在那里了,望出去一栋栋烂尾楼,就像如今孤独的人们。
他看见谁都想吵一架。。。
1、老獸(2017)一片故事從主人公樹倒猢猻散的落魄開始,可這老傢伙的前半生該是多麼風光,至少從以下幾個點略窺可見:(A)人稱楊總、楊老闆(B)故事主人公感嘆欠債才是幸福,而自身為債主(C)廢棄樓盤中有男主角投資過的房子(D)風流作風與習性(E)交遊廣闊和請客的闊綽「姿態」(F)兒子的工作,女兒彩禮和房屋頭期款都由這名父親支持和負責(G)一口生意經2、老楊又嫖又賭,可所謂的「嫖」在妻子癱瘓後,所謂的「賭」在破產後,這並非為故事人物開脫,只是說明人物的生命歷程的起落。
起與落,在電影中,都歸結在人力所不及的外在環境變化上,楊先生並不是不努力,他也曾白手起家,可是幾個錯誤的房產投資、幾筆要不回來的借貸、幾經政府經濟產業政策轉型,他還是失敗了,不過那只是事業的低潮,不是個人的潰敗——他這個人不濫賭,懂得從麻將桌離開;他眷戀情人,贈以華服;他照顧孫子,讓孫子騎駱駝,買變形金剛;他對待朋友也講義氣,也顧念恩情,而故事從這裡開始。
3、老楊的行事作風其實仍然很老派,好聽是「互通有無,物盡其用」,難聽是「挖東牆補西牆」。
上一代認為搭順風車是一腳油門的事情,下一代則認為是欠了一筆人情——重「利」則薄「情」,是當代社會的特徵,從護士催款的語言、車掌拋物的動作上可知,年輕一輩的人甚至會對老人拳腳相向(暫不論原因),如今即便父子,也終究不講情面了。
所以,沒跟上社會節奏的老楊,更顯老邁和與時不合了。
4、「錢」的困擾貫穿了整部電影,然而「貧而樂」真的太困難了。
加上以上「外緣」之下,老楊又智慧沉澱不足,腦力趕不上衝動的性格,這成為他悲劇人生的「內因」,也就是電影片名「老獸」的「獸」字所表示,人盲目生存衝動下搏鬥的動物性,這隻「獸」最後因為「老」而沒有體力了,放棄掙扎了,在潦倒之中連求生意志也喪失了。
剧情编排好奇怪啊,感觉把老伴病倒整条线去掉会好些。有一些场次的进入点选择不好,导致有编排痕迹。老兽推倒三妹,离开,再切回来的时候三妹竟然还坐在沙发上捂着脸。
超现实部分太做作,剧本也有好多问题不懂怎么拿到奖的,整个片子完全靠涂们看下来,值一个影帝。
(看完很想帮这个有点cool的老混蛋爆粗口,但是豆瓣不让说)
比乌海更生猛尖锐(除了结尾
直男癌
这语境,再义气也是臭流氓
止于人伦,避重就轻。私心多,但又阉割了该挑明的问题。另外影片的文本不足以撑起院线体量,摄影师受累了。
现实真实虚幻虚妄
致我们既可悲又可怜的父亲,涂们演技真好,一个人撑起全片,挺感慨的;作为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很高,取舍得当,控制力很稳,难能可贵。
原名《老混蛋》
镜头无比贴近每个人物,用气吞山河的势头精准捕捉到现实和梦境碰撞出的强劲火花,现实主义在此被升腾到一种癫狂的高度。与[老炮儿]如出一辙的江湖气尽,肉体与灵魂合奏的靡靡低音最终也在家长里短的纠纷中悉数流尽,时代更迭之后小人物如你我到底魂归何处,万物万灵也没有答案。
影片基本靠男主角一人推动情节发展 前半段更像旁观者视角带入这场中国式家庭纷争 展现一连串不当行为激发罪有应得的指责立场 然而后半段诸多不经意间的争吵揭开老人内心世界 曾经的无私付出在本性难移的冲动作用下落得孤独收场 同时悲凉震惊的结局在家庭关系老人赡养问题上极具现实意义又充满讽刺意味
老兽稳,这是过去一年里个人印象最深的两个表演之一(另一是段奕宏《暴雪将至》)。结尾连续几段貌似递进实则并列,确实累赘了,可止于委托律师侄子搞定起诉后,因为老兽不能低下高傲的头。
今年我最喜欢的国产院线电影。抽丝剥茧地洞察到中国男性的普遍困境:父亲角色的缺位、萎靡蚀人的两性关系、无法割舍的男性尊严、长期失语的情感表达,最后演化为迟暮野兽的囹圄。无法像《嘉年华》或《相爱相亲》培育共情更体现出我们对男性成长持续停留在英雄主义的意淫,而没有察觉背后真切的危机。
这种很冲直撞的老头在北方不要太常见。越是年轻时乍富过,越是受不了年老后的落差。年龄、体能、财富、地位,每一样都把他击溃,退化成隔墙里的乌鸦,栓起来的马。变成龇牙咧嘴、唇齿流涎的野兽。
海报整挺好。
男主很好,表演是有呼吸的,四肢和脖子不长,但做出了气度,这也是人物来路赖以成立的基本。一场东北盲流,一场四川女人,皆过客,从头到尾的是好比发福而不能驭马却哑忍继续催动生活的骑手样的内蒙人。几个超自然的镜头摄影师完成的很好,留下了堪琢磨的意趣但我不能解。祝贺子阳,如此起步是光荣
华语电影里还有“老兽”这样的角色真是难得~
很喜欢老兽这个人物。孩们眼里他就是个混蛋,干的事都挺缺德的。实际上他又很有情义,不作假,硬骨头。 人们看人常常是单向的,标签化的。可实际上人都是复杂的,难以评判的,独一无二的。正是这个人物塑造的很丰满,才能把城市和时代的颜色,这个社会的图景映射出来。
不值得我下班就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