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发生女生频繁遭老师辱骂的视频里,印象最深的是当这个女生在被老师辱骂后告诉家人时,家人都不相信,然后她只能通过录音来证明。
当时就在想,我们生活中有时真的忽略了孩子的诉说,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别说发生被老师骂的事情,就是被打好像都不太敢回家跟父母说,因为说了父母会说老师是为了你好,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和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可以打,所以至今可能我的爸妈都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好多事不愿和他们说。
在看完《小委托人》这部韩国电影的时候,这种感触更加深刻,多彬和弟弟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陪伴他们长大的只有父亲,而父亲的角色只是想从他们身上捞钱,在遭到后母毒打后的多彬听到了父亲和后母的对话,原来她的出生只是个意外。
所以当多彬和弟弟被后妈进行虐待的时候,她没有去找最亲的爸爸,而是去警察局求助,但是警察却说现在的小孩很可怕,只是被妈妈打了几下就报警,多彬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从小受到教育就是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告诉警察叔叔,但是当她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向警察求助的时候,得到的却不是保护,多彬开始怀疑自己,难道自己做错了吗?
唯一告诉她没有错的就是最后拯救她的律师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一直不明白,有困难找警察叔叔,直到后来发生的事,我的钱包丢了,里面到是没有多少钱但是有我好多的证件,我就报警了,要求查看录像,可是警察说记录下不派警力,当时在报警电话里至今记忆尤深的是我哭着说不是有什么事都找警察就可以帮忙吗,当时警察跟我说不是什么事都能找她们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实背道而驰……所以看到这里的时侯我也是感同身受了。
这是多彬被打后第一次向她认为最可能帮助她的人求助,但是换来的不是保护而是后母的再一次毒打。
后来多彬又向学校的老师求助,但是话还没说出口,被老师突如其来的电话打断,这里有个细节,老师明明看见了多彬脖子上的伤痕,但是却没有主动询问多彬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多彬的第二次求助再一次把她打回了现实。
当律师问多彬为什么偏偏找他时,多彬说因为其他人只会嘴上帮忙。
楼下的邻居听见了多彬被打的声音,只是甩出别人家的事儿不要管
旁边的邻居听见也只是感慨
多彬感受到了太多来自大人的忽视,所以最后即使亲眼目睹了后母打死弟弟,将罪名推卸给她时,她对谁都不敢说,因为她知道别人都只是嘴上帮忙~
直到律师一步步开导她才说出来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最能改变一个人性格的时间就是孩童时期,因为她用眼睛、用身体、用整颗心去接触人、环境、事情来成长。
弗洛伊德也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孩子每一次的诉说,不要去忽视她们……番外:除了以上的观后感,此电影的两处细节也是值得思考,帮助多彬的律师在电影的开篇去律师事务所应聘,因为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没有被录取。
在电影的中间,当有新的机会时,律师去首尔的事务所面试,这次面试官再一次问了律师一个问题,律师顺应了面试官的说法,当场便获得了录取。
成年人的世界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但是任然希望在道德伦理、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初心❤️
3星,这几天新闻报导英国夫妇打死了自己的6岁男孩,所以奔着热度看了这部片子, 故事本质就是鱼找鱼,虾找虾。
中年冷血丧偶带娃男,找了一个大龄剩女粗暴劳改犯。
绝配啊,但凡其中一个条件好点,也凑不到一块去。
还说留着孩子就是为了领点育儿金。
怪男人怪女人怪政府。
怪穷,都可以。
古有易子而食,今有易子而杀。
唯一不能怪的就是:人与资源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的名言。
不能因为拍了社会敏感题材就说是部好电影。
男主面瘫演技,女孩程式化哭泣。
小女孩和小男孩的性格和生活处境实在是产生不了共鸣。
在一个从小没有妈妈,爸爸也是漠不关心,并有一点点狠他老婆的情绪下,小男孩多少应该有点自卑吧。
后妈的变态为什么不深入的挖一挖,现实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变态。
人民高举大棒,打倒变态的时候,是否想过,变态就在人民群众里。
男主的成长刻画太单薄了,所以反转的时候,显得让人觉得尴尬。
看到有人“有理有据”地打2-3星就登号打一下分:1,导演明确告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邻居是无动于衷,只有好人叔叔正常那么一点。
所以小委托人只能是好人叔叔以及他的亲人好友。
2,小胖男孩的戏份非常多,非常关键。
且不说开篇带头给多彬打CALL,从足球场跟弟弟的金刚互动、金刚随着弟弟衣物被扔眼前、姐姐被打后被政烨背走哭惨。
弟弟被打死后,他是不可能相信是多彬所为。
拿着弟弟的玩偶去送给好人叔叔,即便他不确定能不能帮上忙。
这个逻辑没那么牵强。
等你做导演,跟编剧讨论也能过。
3、努力找人的各种铺垫,万人血书造舆论情节——直接结果是受理上诉(女主法学人设,污点满满却玩转律法收到的制裁降到最低,虐童致死已经以姐姐失手杀死弟弟结案的前提,重新立案属不易)。
4、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areyoukiddingme??
一串证书是摆设?
法律书如数家珍,大律所面试秒过,表现好老板送车....再加上姐弟商业互吹那段,你告诉我男主成长太快,你是要在独立办公室那里忙碌的画面上打字幕写出来都是很牛逼的案子提示观众他成长吗)这里有人说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操盘社会大案不妥我就想笑!退一万步,男主跪拜的姐是大佬级别,幕后坐镇也是足够了。
5、韩国电影工业体系很完善了,高压的大陆是追不上了。
这么成熟成功有社会意义的片子注定载入电影史,十年二十年后还是有人论及。
而我们的那些互相骂街的评论显得可笑至极。
又是韩国,又是推动社会进程,又是根据真实情况改编的电影——《小委托人》。
故事主题围绕“虐童”展开,讲不得志的律师郑烨(李东辉饰)被姐姐嫌弃没工作,先暂时去儿童福利机构干几天,在来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金多杉(崔明彬饰)和金珉钧(李柱原饰)姐弟俩遭受到家暴的事情。
姐弟俩出生在不幸福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也不愿照顾这个家庭,尽管如此,姐姐担负起了母亲的职责,将弟弟照顾的很好,两个人虽然家庭贫苦,但生活的依旧很幸福。
但这份宁静在后妈出现的那一刻便发生了崩塌,从因为不会用筷子开始,到睡觉吵闹,但凡不符合后妈的心,都要遭受暴打。
但这一切虽然邻居、警察、班主任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肯说出来,就连姐弟俩都非常信任的郑烨叔叔也只是为了能保住这个工作敷衍对待。
最后,是弟弟的死唤醒了郑烨的良知,唤醒了班主任的惊醒,众人联合找证据起诉,最终扳倒后妈,为孩子赢得幸福的未来的故事。
本片主题找的特别好,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电影一公映就受到一片好评,什么“第二个《熔炉》”“改变韩国的电影”“中国拍不出来的故事”等等观点蜂拥而至。
但实话来讲,在看电影之前我是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来看的,但看来之后除了反思目前虐童案的危害及社会现状之外,对电影本身印象真的不深刻,唯一深刻的可能是姐姐的演技,小姑娘年纪不大就这么会演戏真不错。
但剧情本身较为拖沓,很多地方都没讲明白,如果不是这个主题加分,我估计这部电影都不可能上7分。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可能很多人为了这个主题就打五星,各人喜欢电影的角度不一样,这不置可否,但自己的态度还是要亮出来的:这是部好电影,但达不到我心中五星的要求。
但刨除影片本身的水平,这个主题就够我们讲好久的。
本片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局,假妈妈被判16年,生父被判5年,姐姐终于能够幸福的生活。
但正如影片开始所讲“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事件比电影中呈现的更为骇人,这便是著名的“漆谷虐童案”:2013年8月,在韩国庆北漆谷郡,一名8岁的小女孩腹痛难忍,死在了去往医院的路上。
她的身上有多处伤痕,手臂还不自然的弯曲,种种迹象表面,她生前常被虐打。
医护人员还证实了她的死因是“外伤性腹膜炎”,也就是说,她是被人暴打狠踢腹部,直接被打死的。
而就在警察调查死因时,女孩12岁的姐姐却出来自首,说是因为与妹妹抢玩具,才动手打死了妹妹。
这震惊众人的“自首”,自然是被怀疑的。
且不说案情逻辑上的漏洞,一个12岁的女孩真的有足够大的力气可以踢死比自己小几岁的妹妹吗?
警察调查后,发现了事实真相,8岁女孩是被继母家暴致死的,且邻居也可以证明,两姐妹挨打是家常便饭。
除了打骂,继母还做出了一系列毫无人性的虐童行为:逼迫两姐妹吃辣椒;逼她们吃下沾有自己排泄物的卫生纸;逼她们脱光拍裸照;还会把她们的头硬压在装满水的浴缸里……而12岁的姐姐会自首,也是因为恐惧,担心继母也会杀了自己,不得不这样做。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叫“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部分抄录如下:“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不能只生不养,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也不能对孩子实行暴力。
只生不养,何以为家,暴力抚养,何以为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惹祸等行为打骂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不打不长教训,我们不能让孩子在蜜罐中娇生惯养,但同样也不能让他们在暴力中成长。
面对“家暴”,尤其是对孩子家暴的问题,很多人表示“我们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出息”等等,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可以的,但暴力施虐你还配作为父母,你还配作为一个人?
在批评虐童行为的同时,我们还应思考,发生虐待儿童的行为之后,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挽救?
目前,我国在保护儿童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家庭暴力法》。
但是前者是指导性、原则性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后者是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但由于缺乏制度配套,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有虐待行为的父母,要追究其责任,剥夺其监护人资格,门槛还比较高。
如果受虐儿童经法医验伤没有达到轻伤或轻微伤的话,一般对其父母仅仅是批评教育。
就像本片中,如果弟弟不死,如果没有金刚里面的视频证据还原,凭假妈妈在法庭上的惺惺之态就可以规避处罚,回去时候孩子面临的将会是更严重的虐待。
我们总说韩国电影是能够推动社会进程的,这话一点不假,当这部电影出来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肯定会持续关注虐童问题,如果好一点,还会出台相关文件或者法律法规来维护权利,就像“熔炉法”一样。
所以我们在关注这部电影,关注这个话题的同时,自己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我们不求能放开对电影的审核,也不求我们自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只求我们能加强对虐童问题的关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幸福的蓝天之下。
我们需要的是改变!
爷服了这片子能上八分,前两幕看起来像个7分的片子,从熊这个道具一出现整个第三幕就一直在尬演,导演扯着嗓子喊,快看正义要打倒邪恶了,都给我爽啊。
题材和孩子演技各一颗星,这么好的题材挖掘的也太浅了,主题除了惯用的表现男主人物成长之外,只是肤浅地反应了儿童家暴的现象,批判下社会冷漠,完全没有对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只是单纯煽动情绪,套用小人物主持正义,帮助弱小击溃邪恶的模板。
完全是依靠儿童家暴这种极端设定突出弱小来吸引同情,只引导观众情绪却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更有意义的主题输出是可怕的。
换句话说,只要表现社会问题,煽动情绪,题材包含妇女儿童拐卖,政府腐败,政治敏感事件,性侵,网络暴力等题材,消费观众同情,如果只是卖惨并强调这种事儿不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群体不行,是非常低级的。
创作者一定要走在观众前面,思考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及出路,不然不是蠢,就是坏。
闺女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非常严厉,之前有上一届家长跟我说过。
孩子每天早上上幼儿园时都哭得厉害,老公说刚开始都这样,让我别焦虑。
大概每一个自己带大孩子的母亲,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都有过我这样的情况吧。
慢慢的习惯了,闺女发现哭没有用,就安静地去上幼儿园了,但是临睡前会说起一些在幼儿园不开心的事。
有一次她说到她的好朋友吃饭时吐了,这个王老师让那个女孩继续吃她吐的食物。
我听了以后很崩溃,就在家长群里说了这件事。
然而,家长们不敢说话,有一位家长还把我说的话转给了这位王老师。
可想而知,家长会上,王老师不点名地说了某位家长在家长群造谣的事,她说她等着这位家长前来解释,因为她每天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心里都不舒服......老公责怪我,让我赶紧去跟老师道歉。
于是我去了,说是误会,承认这么大的孩子会胡乱说话,不该相信她的。
可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知道,她从没有说过谎话。
但是这一次,我撒谎了。
我也想过换班,但是老公说,你能保证换的班班主任就好吗,老师之间都相互沟通,像你这样投诉过老师的,谁敢要?!
我选择了沉默,让孩子继续在这个班里上学。
孩子最后一年幼儿园换了班,换了班主任。
这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老师,到现在我还时常会想起她,虽然她并没有对闺女特殊过,但是她对每个孩子都很好,闺女在她手里,才第一次敢在幼儿园大便了。
之前全部都要憋回家。
这些和这部电影无关。
只是我想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年人,会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希望我们都能善待孩子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电影《小委托人》是由张圭声执导的,由李东辉、柳善、崔明彬等出演的,于2019在韩国上映。
全片时长114分钟,是让人窒息压抑的两小时。
律师正烨从小失去父母,由姐姐抚养养大,一心想着功成名就,对于儿童救助中心的工作只是应付了事……多彬和弟弟敏俊幼年丧母,每天幻想着母亲的样子,一天父亲带回一个女人智淑,说以后这个人就是她们的妈妈了,姐弟俩还很开心,却不想噩梦已拉开帷幕……遭到继母毒打的多彬和敏俊移送到儿童救助中心,正烨负责这个案件,但也只能是走访一下而已,他并没有更多的法律依据来干涉别人家的事情。
多彬和敏俊都十分喜欢信任正烨,正烨却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姐弟俩,远赴首尔到自己盼望已久的著名律师事务所工作。
不久后,正烨得知弟弟敏俊去世了,而报道说凶手是10岁的多彬。
正烨知道真相,他不愿意再袖手旁观,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开始努力争取多彬的原谅,并帮助她起诉无良父母,为多彬洗清冤屈,还敏俊一个公道和真相……该片根据2013年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即韩国漆谷虐童案。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事件曝光越来越容易,这些年类似的报道其实很多。
由于拍摄要顾及观众感受,电影中真正展示的虐童画面并不多,而生活中,真正的虐童案都是血淋淋的:开水浇头,打断肋骨、牙齿,烟头烫伤,拔掉指甲……大部分虐童案其实都是父母做的,其中一方可能是继父或继母,另一方却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母亲,但他们却选择了默许,甚至是加入。
并不是能生出孩子,就算是合格的父母了。
当下,做什么都要考核一下,唯独当父母什么都不用考察,这一点本身就很可怕。
且不论为人父、为人母的慈爱之心有没有,当他们扬起手准备打那瑟瑟发抖的弱小身躯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啊。
其实关于虐待儿童的讨论已经很多,而这样的事情却从未停止,甚至是今天、此刻,仍在继续发生,这真让人有点心灰意冷。
人性之恶,法律也不能真的约束,还能寄希望于何处呢?
在斥责禽兽父母的同时,这个电影也在质问每一个路人:你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电影的开头,其实就已经抛出了这个问题:受害者在众人面前被活活杀死,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到底有没有罪?
作为社工的正烨,幼稚园的老师,楼下的邻居……很多人都知道姐弟俩被虐打,但他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他们真的对敏俊的死亡,没有一丝丝责任吗?
也许从法律的讲,他们的确没有罪,但在灵魂的审判席上,他们真的一样可以无罪释放吗?
易地而处,也许我们都曾做过这样的怯懦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鞭子没有打在自己的头上,即便再响亮,也可以捂住耳朵,装作听不见。
《圣经》里,上帝说:你们每个人都有罪。
蓦然自省,也许我们确实罪孽深重。
电影里的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
最令人恐惧的电影,不是鬼片,也不是现实主义题材。
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那些时常被我们忽略、遗忘的事实真相,却被韩国拍成了电影。
最近的这部高分新片,又再度直戳内心——小委托人
豆瓣8.0,仅有2000多人看过进行评价。
小委托人 (2019)8.12019 / 韩国 / 剧情 犯罪 / 张圭声 / 李东辉 柳善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类似的童年。
尹政烨(李东辉 饰),小孩子们口中的“大叔”,大人们嘴里的“废柴”。
双亲去世,全靠姐姐拉扯大,即便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却也依然学不会拿筷子,更过不好生活。
同样从小缺失母爱,姐姐多彬和弟弟珉俊,却连亲生母亲的模样都不曾知道。
父亲是游乐园保洁员,脾气暴躁,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
撑起这个家的,只有姐弟自己。
即便家徒四壁,凉水泡饭,但他们依然苦中作乐,对未来有着无限梦想。
很快的,多彬和珉俊的家中迎来了一位,自称是“妈妈”的女人。
她长得漂亮,有着一头长发,会做饭,也会给多彬扎头发,还会陪着珉俊一起玩。
“妈妈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多彬和珉俊一度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没有人敢想象,等待多彬和珉俊的,确实无穷无尽的苦痛深渊。
和尹政烨大叔一样,多彬和珉俊也从没学过怎么拿筷子。
在一次极其普通的饭桌上,珉俊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
孩子们不会知道,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妈妈伪装的温柔,而是泄愤的暴躁。
只有10岁的多彬被妈妈掐住了脖子,毫无反抗之力。
一次,两次,三次……暴行愈来愈频繁,多彬也就愈来愈害怕。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就照着学校教导的“有事找警察”,跑到了警察局,企图寻求帮助。
令人寒心的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她的话。
不过只是家长教育小孩,至于报案吗?
"现在的小孩未免也太可怕了。
"
警察不想管,把烂摊子甩给了儿童福利中心。
儿童福利中心想管也管不了,只能上门家访。
循例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调查和询问,就连“别打孩子”这句话都说的极其卑微。
人家的家事罢了,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干涉呢。
被姐姐安排到儿童福利中心工作的尹政烨,就此认识了多彬珉俊两姐弟。
原本只是无心的一瞥,未曾想却被这俩姐弟黏上了。
尹政烨的出现,似乎给了多彬和珉俊一些生活的希望。
叔叔不仅会带他们吃麦当劳,带他们到游乐园,还会给他们零花钱和手机,还告诉他们妈妈是什么感觉。
多彬这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吃汉堡,是可以边吃边掉渣的。
原来妈妈,就代表着幸福和温柔。
原来多彬,也是可以拥有爱的孩子。
但这种爱,她却从未体会过,带来的甚至是无穷尽的绝望。
对于多彬而言,可能是一生中仅剩的快乐,弟弟珉俊死了。
医生鉴定,珉俊死于「外伤性腹膜炎」。
而在口供中却写道,是由于姐姐的多次殴打而导致死亡。
所有的新闻舆论,全都压在了多彬一个人身上。
直到事情发生,包括尹政烨在内的,曾经的那些旁观者们才意识到,多彬所承受的暴力,绝非普通的“家长教育孩子”这么简单。
他们能做的,唯有把孩子从这个人性泯灭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影片中出现的,有太多撕心裂肺的场面了。
孩子被拉扯的长发,撞击浴室地板的声音,嘴边的血迹,脖颈上的勒痕,以及那一声声“我错了”的绝望呼救。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在法庭之上,没有铁证一般的殴打视频,没有代表着依靠的金刚娃娃,没有废柴叔叔的坚持,虐待儿童的真相是否会被就此淹没。
原本象征着未来和希望的儿童,却在成长之初,永远被封禁在现实的残忍之中。
“大人是不能信的,说出来又能怎样呢。
”
真相只会永远的被掩盖,而那些看起来充满戏剧性的假新闻只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阴影。
可悲的是,直到最后,“妈妈”也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
在她看来,孩子是我的,人生是我的,我想怎么做,有谁能管得着呢?
即便是把孩子打死了,也是我自己的事,没有人有资格插手我的人生。
这样看上去荒谬的辩解,实际上并非个例。
抛开片中“后妈”的特殊身份,有多少父母总是以“教育”的名义对孩子实施暴力。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深信不疑,“打几下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太不听话”。
选自影片短评什么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什么才配称之为“听话”呢?
“打是亲,骂是爱”的体罚式教育,真的还能被称作是“爱”吗?
这不是爱,这是对幼童人格和自尊的践踏。
更是把子女当做物件、所有品的极端自私和扭曲。
真正的父母之爱,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在妈妈的关怀下,学会喜怒哀乐、也学会成长,仅此而已。
”
比起父母的执迷不悟,更让人可悲的,还有许许多多围着“看热闹”的旁观者们。
回到影片的开头,律师事务所面试时提及的经典案例——基蒂·吉诺维斯案。
案发的30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
这38个旁观者于法律是无罪的,但人性之上到底有没有罪?
置之不理的老师,撒手不管的警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邻居。
其中但凡有一个人在听到孩子求救时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制止,或许就不会产生弟弟的死亡。
电影里的多彬,是幸运的。
她抓住了叔叔这根救命稻草,找回了失去了的爱。
但现实里有更多的人,都是像老师、警察、邻居那样装睡的坏人。
即便出现了死亡,人们也只会选择相信案件中的怀疑结论,而非选择对暴力虐待进行控诉。
孩子们在这个人世间承受着多少的苦痛,这个世界也就有多冷漠。
有不少人将影片称之为第二个《熔炉》,也有更多的人对故事的表达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理性来说,这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电影,逻辑欠缺,叙述也过于刻意。
但我们都得承认,电影正在试图以它的影响力努力改变世界。
“从2001年到2017年,虐待儿童举报增加了10倍,绝大多数施暴者被判缓刑或者罚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为父母。
”
虽然影片的呈现有些偏激,故事也比较单薄,但勇于提出问题、发起思考,或许也真的能唤醒更多的“旁观者”。
光是愿意记录苦痛,并为之呐喊,就已经是反抗的第一步。
醒醒吧,冷血的成年人。
别再做那个,旁观的刽子手。
*本文作者:阿呆
最近你开心吗?
如果你开心的话不妨看几部韩国电影,让你的心情瞬间down入谷底。
看韩国电影最怕什么?
最怕影片一开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出现了这句话,意味着影片中主人公所受的苦痛现实生活中都有人曾经遭受过,甚至犹有过之。
不是又泼国产的凉水,整个2018年国产电影能够有反应现实的,《暴裂无声》,《药神》,《无名之辈》,就算这样还不得不把道理七拐八弯的绕的不能再绕,似乎说实话是件偷鸡摸狗的事情。
韩国的电影是能够迫使**改变法律,而国产电影则能够使电影撤档删减或者把“伟大”改为“小小”。
(听说最近游戏出了个分级?
18+不能出现暴力色情,那18+了干嘛?
1+就可以了不是)影片主要讲述的虐童案件,主体是虐童案,实际上还有其它的分支。
个人认为看电影是绝不能抱着“一定对或是一定错”的想法去看。
继母是恶的代言人,她所犯下的罪行令人咬牙切齿,但其实错误从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开始了。
由于缺失了母爱,导致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如今殴打多彬,谁能知道她小时候是否也遭到过同样的事件呢。
假如多彬的事件没有律师的介入,谁敢保证多彬不会成为下一个“继母”呢?
而律师的善,其实更多的建立在多彬的悲惨境遇上,他和周围的邻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区别,就像一开始“路人无罪”的论证观点一样。
假如他没有直面多彬的悲惨遭遇甚至弟弟的死亡,他依然无动于衷。
所以你看,大善的背后,也依然有着小恶。
隔壁的邻居看似关心,但每次都只是嘴上说说,事到临头一句“别人的家事”轻松的说服了自己,但是她就很可恶了吗?
现实中有多少人,甚至会觉得这样“吵死了”呢?
打这段的原因是,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失去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似乎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
但是所有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啊。
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记得去年还是前年的一个新闻,一个孕妇由于一个小男孩在旁边吵闹而故意伸出脚导致男孩受重伤。
当时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谩骂孕妇,怎么难听怎么来。
其实孕妇有错吗?
当然有错,错大了。
但是难道男孩甚至男孩的父母就不用承担一丁点的责任吗?
男孩接二连三的跑进跑出将帘子打在客人身上,父母不见踪影。
但是那段时间,无数人似乎落地成佛了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谩骂。
其实在我心中,这些人比那个孕妇,甚至这个继母,更加可怕可恶。
说回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部分我认为是不及格的,转折非常生硬,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几乎通过口述硬生生塞在你的眼前。
而且我认为弟弟也太“工具人”了吧!
就失去弟弟的时候,给我更多的反而是“恩,剧情要推进”的感觉...这部电影能够拍出《熔炉》的高度,但是还是差了一些。
优点在于秉承了一贯的细腻情感。
其实在前半段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啊,我能撑住不哭,但是当满天星的礼物打开的那一下就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以及韩国一贯的黑暗系风格和对当下社会的血淋淋的探讨。
看过
好的题材剧本能被写成这样 导演能拍成这样也是服了
这种题材就别往狗血了拍啦……
【C】克制住没给一星,又是一部被韩式煽情刻意毁了的片子。
8.1_小委托人 어린 의뢰인 孩子的自白 My First Client (2019),两对姐弟,正烨和姐姐,多彬和敏俊。后母的变态凶狠,邻居的冷漠无情、警察的漫不经心、法律的空白缺失,都是敏俊致死的罪魁祸首,真实事件改编,这种令人发指的亲爸后妈杀害幼儿的罪恶在国内何尝不曾上演,23年的重庆姐弟坠亡案还历历在目,而电影里的正烨这样的人物只能是杜撰却不可能真实存在于当下的国情,也没有相关机构和个人可以接触到类似的案例,爆出来的罪恶被惩戒,那些还在阴暗中的罪恶却不知道还有多少,买卖妇女儿童、为私欲杀害亲生子女,这些恶魔潜伏在某个角落也许正在实施犯罪,电影的结局还算慰藉,但想到现实却仍然不寒而栗!
最后有点夸张了 庭上能这样搞?临时证物怎么上来的 但剧情真的还挺震撼的
人性的恶劣至极,路人的冷眼旁观,这都是现实的一种。
2019年看过忘了做记号,为了做记号写观感看第二遍,还能看,更多是看剧作失败处。前面都还挺好,从男主交出奔驰车钥匙过早作决定,这个失败处开始,后面出现很多剧作偷懒处。小男孩表演好于姐姐,男主作为职业律师在法庭上哭腔表演有点过,孩子父亲表演不错,可惜戏份少,如果给他也来一个类似后妈扎头发的设计,那存在感就有了。相对最好的表演是后妈,但她在法庭上听到女孩不敢说真话,只敢说自己打弟弟时,当众微微一笑有点拉垮,瞬间让人出戏。导演功力不够,浪费了一个好题材,错过拍出类似各方面处理近乎完美的佳片《熔炉》的机会。 8.1/5.8万 短评1.77万条 %73/22/5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儿童家暴,怎么能不哭……可是世上偏偏有这种丧心病狂的人,真实事件改编啊……
太凄惨了!孩子一再地问大人“我做错了吗”,但在冰冷社会中,汲汲营营讨生活的人们哪会有耐心去听一个孩子的呐喊?当我们在质问片中邻居、老师、警察、社工的冷漠时,其实将自己代入同样的情境,未必会比这些人表现得更有几分人情味,这也是片头被抛出的案件的意义所在吧。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要自惹麻烦上身,将“明哲保身”这一套玩得如此熟练的成年人,该怎么心安理得地面对孩子纯洁如黑宝石般的眼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韩国电影这些年来能把社会话题改编的非常好搬上银幕,现实远比电影里更多触目惊心的事情。从2001年到2017年,虐待儿童举报增加了10倍,绝大多数施暴者被判缓刑或者罚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为父母。看《何以为家》让人感叹无人知晓的悲剧,看《坡道上的家》让人反思现代育儿观念,这部电影则让我感叹家庭暴力发酵后周遭人陌生的冷眼旁观,警察、邻居、甚至家人都可以无视。这个社会的底线到底是什么?
导演拍的什么垃圾啊?李东辉你去演喜剧他不好吗?就这?来个韩式标准开头就能8.1?
第一,儿童虐待与正常家长打孩子是两码事,现在的观念容不得打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打几下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太不听话。第二,本片中关键证据是视频,如果没有视频呢?现实中将会有百分之99的案件没有这个视频。第三,为何不调查邻居获得证据证人口供。
8分。剧情方面很抓人,特别是最后与继母法庭对质和小姑娘开口说出真相两段戏。小姑娘和男主的转变升华是自然的,这就不容易。这部片批判了社会上虐童和冷漠的现状,够了,不用要求电影再深入挖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连深度新闻都达不到,影片能让人思考就好。那个金刚玩具能录像前面一直没说,导致后面剧情感觉就是为了能告赢继母才说明清楚,是一个不足。
其实电影很一般,但是意义很重大。试想罩国有这样的事,最后肯定是今日头条里的人血馒头
1.想起隔壁喝农药自杀的邻居大婶生前有次和我聊起她小时候她妈的对他们兄弟姐妹劈头盖脸、拳打脚踢的家暴往事,印象很深的一个就是被抓着头发直接从二楼楼梯拖下来,根本不管她们身体疼不疼…当时听她讲话时,我无比惊愕,万万没想到如今看起来有些慈祥的老奶奶曾经会是那样一个人?然而,尽管如此,她依然被她们兄弟姐妹赡养……2.想起在天津遇到的“黄鼠狼事件”,自己的善心跟不上自己的能力,导致不够勇敢的我也成为冷漠的“人类”,然后为此而自责好几天……3.如果那时候我“死”了,那些直接或间接伤害过我的人/朋友会为我的死感到愧疚吗?…我更能确定的是,爱我的父母肯定会非常痛苦……
只记得男主演技很差
多好的一个剧本拍得稀烂
虽然最后的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字幕想给观众这部电影以力量感,但是导演和编剧确给这部真实电影的拍法以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