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所遭遇的阴暗与不堪,《误杀瞒天记》描写了印度平民对权贵的反抗,那么《杰伊·比姆》则是对印度种姓制度强有力的抨击。
而昨天才看完的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最直观,也是最赤裸表达对印度女性被强奸的控诉。
都说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其实不然。
因为在一个以宗教林立,佛系躺平的国度,一位印度女性身份地位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种性来决定的,同时也无法否认,大多印度女性在现实的印度都是以“不平等”的方式过着平淡且凄惨的生活。
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其实拍摄的很一般,很多情节都是为了铺垫最后的对峙进行的,只是在看完本片后不禁让人唏嘘,印度这个被称为“强奸大国”在现实中,罪犯可以自由生活,而受害者十几年来都无法走出阴霾。
在本以电影故事到此为止,然而电影结束时出现的那段文字却触目惊心:“在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内,就有八名印度女性受到了侵犯”... 让观众从这一部“复仇爽片”一下子跳脱到现实。
另外,在西方以政治正确与白左的圣母情怀下,“瑞典”已成为超越印度成为“孕运之母”的“典范”。
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印度影片《星期四》成功地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老师奈娜通过假装劫持儿童,揭底了多年前的一桩QJ案,使ZF高官不得不重视印度越发普遍的QJ问题,最终赢得胜利,为女性权益赢得了保障的故事。
故事整体架构清晰,伏笔和细节安排较为巧妙,虽然逻辑上存在些许漏洞,但从立意和情感方面来看,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佳作。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QJ……”关于影片的主题,片尾的字幕已经将所有情绪挑动到了至高潮,令人唏嘘、令人心酸、令人扼腕。
但电影的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甚至还将以更加隐晦的形式展现出更多内容,而不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
在这部片子中,除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直接冲突,更隐含了关于正义的四个“ < ”,也正是这些细节更加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逻辑缺失带来的遗憾。
首先是个体民意 < 政//治因素。
对于一件全网炒作的bangjia案件,本应该以民意为先,迅速果断处置,但是作为印度ZJ高层的Prime minister团队成员却时时刻刻以选票和ZJ影响为主要方向,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是否能够取得ZJ资本为前提。
这种ZJ制度是悲剧一再发生的根源,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问题。
为了平息这种公愤,影片将女Prime minister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不仅和女主角通电话,还冒着风险亲自与劫犯见面。
片中女Prime minister批评下属时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你不为自己国家的事情投入感情,那为我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诚然,ZJ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而管理社会的根本就是要以民生为先,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从人的角度出发,又怎能出台符合民心的政/策呢?
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QJ之类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印度,ZF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
所以,影片实是以女Prime minister之口指出了印度为政之道的要害和关键。
同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女主奈娜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告御状”的形式来控诉呢?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ZJ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闹大就不会“上达天听”,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白了,这也就是民意 < ZJ的原因,如无必要,不要找事,息事宁人才能保住乌/纱。
如果说ZJ体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行/政/司/法力量的懒政则是推动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贾韦德·汗警/官来处理BJ案件,就是因为数年之前的QJ案正是贾韦德·汗办理的。
当时的贾韦德·汗为了侦破另外一桩可以让自己名利双收的大案、要案,而忽略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案子,以至于奈娜长期饱受抑郁的困扰,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行政司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处理BJ案的过程中,作为案件最高指挥者的助理处长,只是想着快速平息事件,而不考虑可能会给人质带来的后果,派人迅速镇压,结果因为网络直播的力量未遂,甚至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
所以,在印度的行/政/司/法体系看来,个体民意 < 行政因素。
不伴随正义的力量是暴虐,而不伴随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
奈娜面对抓大放小、顾此失彼的印度行/政/司/法体系,徒有正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作案者依然逍遥法外,依然为非作歹,只有受害人饱受精神上的持续折磨。
司/法力量的空缺,必然导致狂暴力量的兴起,身单力薄的奈娜只有借助“BJ”这种暴力,才会将一件“小事”变成惊天巨案,才能引起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才会引来伴随正义的力量,才有可能来纠正本已偏航的司`法体系。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行凶作恶的歹人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不良媒体。
在他们看来,事实远远 < 流量。
只要能够赚取到流量,吸引到眼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在片中,PNBC的总编仅仅凭借几句录音,就要给奈娜贴上标签,甚至不惜让手下人将录音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播放,来换取收视率。
作为被BJ孩子母亲的新闻主播莎莉妮更是如此,企图误导群众,在没有取得真相的情况下,将奈娜直接定性。
正如女Prime minister所说的那样,情绪是一种资产。
如何利用群众的情绪,是媒体所擅长的。
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就会歪曲事实,误导人民。
幸好,导演安排奈娜采取了网络的方式,向社会直播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同样是依靠网络情绪赢得了支持和敬重。
所以,在奈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一群看热闹的人自发地向奈娜敬礼示意,表达敬意。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时髦而使用网络直播的桥段。
最后一个“<”,就是底/层永远<高/层。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是高端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知名律师,开着豪车、住着豪宅。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这样的生存条件都可以说属于上层。
但是,即便如此富有,但依然缺少话语权,奈娜依然只有依靠BJ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小资的奈娜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印度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恐怕只有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忍气吞声罢了。
作为电影作品,结果必然是正义得以声张,坏人得以伏法。
但对于印度现状来说,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故事的结尾,QJ死刑的法案获得通过,恐怕也只是导演对于正义的渴求吧。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有句名言: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柔弱的奈娜用自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个体也可以改变体系。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性犯罪案件本身的改变,而是对以上“四个<”的改变。
电影的主人公赢得了改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改变,而生活中的世界也必将赢得改变。
综上,本片值得一看。
《一个星期四》关于印度强奸,关于印度体制她为什么要这样子?动机多方的视角来增加紧张感她真的把小孩当傻子,而且孩子真的这么听话?!她精神不稳定直播的延迟7-8秒像极了政府和警察之间的延迟,警察和新闻记者之间的延迟,新闻人物和公众之间的延迟。
在此期间,像你这样的人,给新闻添油加醋,毁掉了别人的生活。
整个国家都在运行延迟模式上。
原来抑郁的背后是儿时的记忆 被强奸的案子被忽视被延迟。
贾韦德警长,请逮捕强奸我女儿的人!!!!我们忙着查138的大案,想成名,我们赢得了名声,但我们忽视了一个小孩子儿时的创伤。
奈娜所做的现在都是我的责任。
所以她儿时的创伤发生在星期四,现在也发生在星期四,是她的生日左右。
所以她不过生日不想想起回忆这又是我们体制的受害者。
后来发现她从来没有杀,只是和儿童玩游戏制造被杀的情况。
她对警察说最后一个要求:?我猜也是和警察演一场戏1.将5k万卢比转给那些被强奸的受害者2.对强奸犯处以死刑,我学过法律,知道你一个无法通过,…全国没1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强奸…人们喜欢装聋作哑,视而不见,除非在他们耳边大喊大叫。
当罗希特(未婚夫)拥抱我时我要花好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切没事,然后他知道我的事他也会离开我。
有些人能控制自己有些人却受不了上吊了自杀了,难道我们这些受害者只配得到一场他妈的烛光游行(葬礼)吗?我都理解这些,但是这些孩子有什么错?如果我不利用孩子,你们这些警察和你会来到这里吗?强奸我的人也不会被抓。
强奸犯试图夺枪射杀奈娜,不过贾韦德的枪里没有子弹。
这应该也是一个实验,不然为什么他会惊恐为什么想杀死她。
奈娜依然被依法处理,不过她的提议是没有错的!!!立意不错,不过很多镜头处理还是不够细心,开头和有些前半段有些拖沓。
其实结构有一点点的像《我不是药神》
聚焦印度女性社会和法律现状的现实题材。
总理手下对女性总理的偏见;印度体制问题导致在印度每16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强奸,施暴者没有被绳之以法,受害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心理治疗;媒体为了知名度和收视率,妄加评论的报道等。
这些都暴露出印度社会的现状,好在印度电影审查的包容性,至少让这种题材的电影得以发声,也许会是推动现实社会关注和立法的开始。
我们说拍一些现实题材电影,不是为了抹黑,而恰恰相反我们是太热爱这片土地,是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表达,去监督和惊醒,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才能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让社会越来越好。
韩国电影已经起了很好的正面例子,对于现实社会种种不足的艺术表达,促进立法的完善,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保障,这才是电影带来的积极意义的一种体现。
希望一切越来越好~
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印度影片《星期四》成功地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老师奈娜通过假装劫持儿童,揭底了多年前的一桩强奸案,使政府高官不得不重视印度越发普遍的强奸问题,最终赢得胜利,为女性权益赢得了保障的故事。
故事整体架构清晰,伏笔和细节安排较为巧妙,虽然逻辑上存在些许漏洞,但从立意和情感方面来看,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佳作。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关于影片的主题,片尾的字幕已经将所有情绪挑动到了至高潮,令人唏嘘、令人心酸、令人扼腕。
但电影的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甚至还将以更加隐晦的形式展现出更多内容,而不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
在这部片子中,除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直接冲突,更隐含了关于正义的四个“<”,也正是这些细节更加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逻辑缺失带来的遗憾。
首先是个体民意 < 政治因素。
对于一件全网炒作的绑架案件,本应该以民意为先,迅速果断处置,但是作为印度政治高层的总理团队成员却时时刻刻以选票和政治影响为主要方向,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是否能够取得政治资本为前提。
这种政治制度是悲剧一再发生的根源,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问题。
为了平息这种公愤,影片将女总理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不仅和女主角通电话,还冒着风险亲自与劫犯见面。
片中女总理批评下属时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你不为自己国家的事情投入感情,那为我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诚然,政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而管理社会的根本就是要以民生为先,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从人的角度出发,又怎能出台符合民心的政策呢?
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奸之类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印度,政府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
所以,影片实是以女总理之口指出了印度为政之道的要害和关键。
同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女主奈娜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告御状”的形式来控诉呢?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闹大就不会“上达天听”,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白了,这也就是民意 < 政治的原因,如无必要,不要找事,息事宁人才能保住乌纱。
如果说政治体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行政司法力量的懒政则是推动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贾韦德·汗警官来处理绑架案件,就是因为数年之前的强奸案正是贾韦德·汗办理的。
当时的贾韦德·汗为了侦破另外一桩可以让自己名利双收的大案、要案,而忽略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案子,以至于奈娜长期饱受抑郁的困扰,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行政司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处理绑架案的过程中,作为案件最高指挥者的助理处长,只是想着快速平息事件,而不考虑可能会给人质带来的后果,派人迅速镇压,结果因为网络直播的力量未遂,甚至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
所以,在印度的行政司法体系看来,个体民意 < 行政因素。
不伴随正义的力量是暴虐,而不伴随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
奈娜面对抓大放小、顾此失彼的印度行政司法体系,徒有正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作案者依然逍遥法外,依然为非作歹,只有受害人饱受精神上的持续折磨。
司法力量的空缺,必然导致狂暴力量的兴起,身单力薄的奈娜只有借助“绑架”这种暴力,才会将一件“小事”变成惊天巨案,才能引起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才会引来伴随正义的力量,才有可能来纠正本已偏航的司法体系。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行凶作恶的歹人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不良媒体。
在他们看来,事实远远 < 流量。
只要能够赚取到流量,吸引到眼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在片中,PNBC的总编仅仅凭借几句录音,就要给奈娜贴上标签,甚至不惜让手下人将录音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播放,来换取收视率。
作为被绑架孩子母亲的新闻主播莎莉妮更是如此,企图误导群众,在没有取得真相的情况下,将奈娜直接定性。
正如女总理所说的那样,情绪是一种资产。
如何利用群众的情绪,是媒体所擅长的。
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就会歪曲事实,误导人民。
幸好,导演安排奈娜采取了网络的方式,向社会直播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同样是依靠网络情绪赢得了支持和敬重。
所以,在奈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一群看热闹的人自发地向奈娜敬礼示意,表达敬意。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时髦而使用网络直播。
最后一个<,就是底层永远<高层。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是高端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知名律师,开着豪车、住着豪宅。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这样的生存条件都可以说属于上层。
但是,即便如此富有,但依然缺少话语权,奈娜依然只有依靠绑架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小资的奈娜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印度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恐怕只有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忍气吞声罢了。
作为电影作品,结果必然是正义得以声张,坏人得以伏法。
但对于印度现状来说,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故事的结尾,强奸死刑的法案获得通过,恐怕也只是导演对于正义的渴求吧。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有句名言: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柔弱的奈娜用自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个体也可以改变体系。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性犯罪案件本身的改变,而是对以上“四个<”的改变。
电影的主人公赢得了改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改变,而生活中的世界也必将赢得改变。
综上,本片值得一看。
刚看完了2022印度电影解说:《一个星期四》,解说电影时长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过后,我的心里伴随着产生一股难以言说的压抑和震撼。
最开始,解说的片名和它所烘托出的沉闷惊异的气氛吸引了我。
在电影解说的前几分钟,我按照惯性思维先入为主,觉得无非就是先陈述恐怖分子的袭击,最后再替她陈述冤情的剧情桥段罢了。
抑或是来自精神病人的癫狂,然后呼吁大家要多理解多认识,普及这类疾病。
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
不称为影片,我想把它称为,艺术品。
它真正讲述的是来自印度女性在谷底的挣扎,来自印度国家真实的恶劣的充满暴力和性欲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女性所正在面临的遭遇,是的,就是印度一直为人称笑的,男性强奸案。
没有想到影片居然能够如此直面的提出由于这类事件引起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印度社会的大问题。
印度作为近年来的一大新兴经济体,已经不再是存在于我的刻板印象当中的那个印度了。
现在的印度是当前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本国推动经济。
在2022年印度国家GDP在全球排名第五。
世界银行预测它会是未来世界第三的经济大国。
这样的一个有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度,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堕距亟待解决。
《一个星期四》,唤醒的不只有印度,也不只有女性。
说到印度电影,它总给Ywan君一种魔幻的感觉,既能有脑洞大开的无厘头,也能有直面社会陋习弊端的冷冽。
或许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有哪些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印度电影。
我想,一定是那些能令人反思,引人共鸣的电影。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揭露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杰伊·比姆》,它抨击了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三傻大闹宝莱坞》,它嘲弄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僵化;而Ywan君最近看完的印度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对印度社会和司法控诉最赤果果的。
这部影片并没有把焦点对准以往那些阶级制度、种姓制度、男女不平等矛盾,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强奸罪。
2012年,一名23岁的少女在德里的公交车上遭到惨无人道的轮奸致死,印度黑公交轮奸案震惊世界,也引发了女性大规模游行抗议。
可人的生命不能只换来一场烛光游行,这个代价不能这么衡量。
这起案件之后,纪录片《印度的女人》与剧集《德里罪案》诞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印度强奸行为的泛滥和丑恶。
德里更是被人冠以“强奸之都”的名号。
女主奈娜,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一个高端幼儿园的老师。
她漂亮能干,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以及老板同事的信赖。
但谁也不知道她正策划一个大阴谋——绑架16个小孩。
拉上纱窗,关上门锁,很快幼儿园落入她的掌控。
她伪装得很好,孩子们都未曾察觉,还一如既往地玩耍。
然而,意外发生,警察不期而至。
该怎么办?
凉拌……她举枪伸出了门口。
警察迅速围拢,家长立马而至,媒体嗡嗡萦绕。
山雨欲来,满城沸腾,惊呼连连。
警察很焦虑,而屋内,奈娜镇静异常。
警方立马询问“你要如何才能结束这一切?
”奈娜立马反唇相讥“哪个白痴告诉你我要结束这一切?
好戏才刚刚开始。
”
奈娜顺手向警方甩出一个条件——1个小时五千万卢比。
就这么简单?
显然这只是开胃菜。
警察也没闲着,立马暗度陈仓,想来个突袭。
谁知,媒体来了个网络直播,警察行动反被奈娜监控。
这……猪队友真是哪都不缺。
奈娜自然不甘示弱,当老娘是软柿子?
走着瞧。
直接用火力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之后,一段视频随即传上网络,家长群里立马一晕一伤。
警察局长这边满脸黑线,直接把行动指挥官发配“边疆”。
奈娜趁热打铁,甩出第二个条件——我想和印度总理通话。
What?
你咋不要和美国总统通话了。
但警方被奈娜用小孩拿捏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向上请示。
总理立马落入两难,聊还是不聊?
不行,这种小贼不能惯着,国家脸面何在?
选举将至,要考虑民意呀!
呵呵……,你们的意思是之后给这些小孩立个纪念碑就行了?
一股韩影的调调油然而生,这是要黑政府的节奏?
还好,女总理力排众议,与奈娜开始通话。
可谁知,奈娜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第三个条件——我要和你见面。
这……女总理立马骑虎难下,被摆了一道。
警方那边一番排查,逐渐发现奈娜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正义之声不能沉默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曾说:“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印度的犯罪泛滥,显然是整个社会的正义缺乏。
司法机构如看惯黑夜那般,习以为常,无所作为。
殊不知,黑夜并不该被习惯,而是需要一种光明,即便微弱也能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希望。
只不过有人选择了等候希望,而有些人选择了成为那道光。
显然,奈娜选择了后者。
凭什么女性因为这种人渣的罪恶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抚平?
凭什么普通人只能用这种最决绝的方式来博取支持?
凭什么罪犯可以只需几年监禁,甚至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却要压抑一生?
一句“她是整个体制的受害者”就能解释全部?
显然不行,被忽视的不仅是案件的事实,还有被害者最朴素的情感,那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诉求。
当她们被看成一份份案件的编号,一串串被统计的数字,一个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当她们在不断地抽象中,被贴上标签,不再具体,失去价值。
无疑,这才是最可怕的。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那么他们存在世间的价值已被无情地否定。
也意味着掌握着世界大部分资源的人会让剥削更加肆无忌惮。
前2年大火的网剧《沉默的真相》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检察官江阳以自缢的方式发出最绝望地控诉;所以,鲁迅以笔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奈娜向全世界揭露自己的伤疤,用枪逼迫全世界倾听她的愤怒和绝望;我想,当受害者被迫拿起枪,向全世界鸣不平,那么这是全社会的悲哀,是我们把枪递给了她。
可是,我也认为那些《前程似锦的女孩》不该用最冷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恨意。
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徐翔曾说:“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也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单纯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人并无所谓的绝对正直,只不过女人受到的诱惑不够,而男人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已。
深渊产生的本质是个体缺失了“更高价值”追求而形成的空洞,没有“更高价值”追求的人越多这个空洞就会越大。
但奈娜没有哲学家深邃而敏锐的洞察力,看不见它的存在。
所以,她才被仇恨与不甘所蒙蔽。
试想,奈娜的任何一个错失都可能让一个小孩丧命,让一双父母悲痛欲绝,让无辜者卷入纷争。
暴行只会衍生出更多的暴行,而悲伤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每当我们表达对不公的愤慨时,是否能扪心自问,时刻保持自省?
是否我们比想象中更幽暗?虚伪?邪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是否我们内心的恶会催生更大的恶?
是否因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肆意物化他人,让其成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是否在自我感动的执念中,漠视他人的情感,而不自知?
当然,这里的我们是指我自己。
同样,我也认为当看到世界的不公,需要感到愤慨。
正义一直存在,它就像圆圈一样,没有人能画出,但客观存在,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正义可能迟到,但请相信不会缺席,请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熨平内心的褶皱。
而周围的人也请给予足够的关怀,对于创伤与修复不妨看看Ywan君在这篇(《月亮之光》一个拥抱后,请让生活回到从前)提到了五步法。
影片的结尾用字幕打出了“自从你观看这部电影(128分钟),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
我们总说人能影响人,但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时候,所谓的影响,其实只是片刻的感动。
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你看到这里花了多久时间呢?
本文完推荐评分3.5/5.0,整个故事的逻辑性还有所欠缺,特别是那突然的镜头拉近,配上那惊悚的配音,多了着实有些令人笑场。
不过瑕不掩瑜,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还是《误杀瞒天记》。
喜欢TWIST的朋友不妨周末得闲看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Ywan头条号:Ywan电影日记
刑法第236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罪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A绑架一个女性,联系买家B,A将该女性运输至B所在地,完成交易。
B囚禁该女性,但是这不是目的。
B的目的当然是性交,不断地强奸,直至该女性怀孕。
强奸,怀孕,生育,强奸,怀孕,生育,该女性的生活就是经历这种循环。
一个人家里多出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怀孕后生子,这件事当然无法隐瞒。
但是B的邻居,B所在的社区(村庄)对此熟视无睹,从不过问。
该地区的人口和治安部门也从来“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没有成熟的产业链,A是不会下手的。
如果没有适合拐卖的社区环境,B也不敢从A手上买人。
回到标题,强奸和拐卖的区别在哪里?
强奸是个体犯罪,任意国家任意性别的某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强奸犯。
但是拐卖,需要一整条产业链,一整个社区的参与。
不必嘲讽印度。
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误杀2》的缘故,所以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我都知道剧情大致应该会往哪个方向走。
刚开始的时候从女主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我就敢断定女主是绝对不会伤害孩子们的,她对孩子很温柔眼睛是有光的,我最不喜欢的还是那个记者,断章取义,看的我要气s。
后来我是万万没想到取材是有关印度强奸问题,“如果世界都捂着耳朵,那么你一定要在他们大多旁边大声说话”真的很敢拍!!!
大失所望!失败的命题作文,灾难的悬疑电影,主角的主线切入得太过于薄弱,无法共情,埋线埋得很莫名其妙,动机从一开始就已经暴露得差不多了,计划从男孩的特写那一刻就已经昭然若揭。整部电影节奏感也很乱,看到后面失去好奇心,总而言之,冠以宏大的主题,但是却不温不火。好没意思!
三倪歌😅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
前半段深埋的状态下很莫名其妙 后半段只露一丝就又悬念全无了 作为悬疑片不合格 主旨立意是没问题的。
三傻救不了教育,星期四也帮不了妇女地位。不过发声总是好的,剧情推动有点生硬,细节经不起推敲
一个女人需要孤身奋战、耗尽一切才能换来少得可怜的话语权,而现实要比电影黑暗得多,片尾字幕印象深刻,在观看这部影片的两个小时内,就有8位印度妇女被强奸,同为女人、同样身处亚洲,对于这种恐惧十分感同身受。看之前以为会很类似《裙角飞扬的日子》,看完发现探讨的问题确实不同,题材很好,可惜的是拍得一般,制造悬疑氛围用力过猛,几处镜头+音效真的很印度,废镜头废戏一堆,高潮来得太晚,立意大于影片本身。
虽有瑕疵,但这个真的作为女性,我一定要打5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为啥印度这类的片就拍的很好……立意真的,太重要了
立意还行但是女主演技太差,剧情也不丝滑,浪费我时间
片尾字幕惊心动魄,整体可以更紧凑一些,但印度片是不是没俩小时不让上
选材很好,主题立意很高,但叙事上bug太多,经不起细细推敲,主角的一切都太过于顺利,顺利到不合理。简单来说就是简易模式版的《王牌对王牌》+《3年A班》+《恐怖直播》,印度在翻拍电影这方面真的厉害。
拖沓,拖沓还是拖沓!
浮夸的试听和糟糕的节奏让这部电影无法达到《恐袭波士顿》的写实效果。而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写实效果是更加适配的,而非本片的完全类型化处理。不过,本片后半部分对于社会议题的渲染和诉求倒是非常震撼。
剧情节奏很好,没有歌舞表演的印度电影越来越合我的胃口,影片立意很好,反映社会问题,印度电影在女性题材上真的做了很多。另外,说跟误杀像的,我真的黑人问号,这部片子误杀了谁了?
那个前程似锦的女孩。人的生命不能只换来一场烛光游////行。不是这个代价。不能这么衡量。
铺垫太长,结局太理想化。
题材不错拍得是真垃圾。
当你震惊于电影的最后一句话,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女主演的不错,不是因为她漂亮!
和宿敌一样的毛病,也许是印度电影的通病,单薄的情感,用强烈的输出方式堆叠情绪,剧情冲击不管逻辑也不懂克制,就像爽文一样的发泄。
1.错过了两周,总算是在这个星期四看了这部《星期四》了。不过原名《A Thursday》还是翻译成《一个星期四》更为恰当。2.影片于我有些印度版《恐怖直播》之感,看到后面又联想起《开端》和好些新闻事件;3.渺小个体的声音不被听见或重视,当事人只好另辟蹊径、选择非常手段来引人注目,增加问题被关注并解决的可能性;4.片尾字幕:Since you’v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 as per statistics, 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抱歉 看了二十分钟实在受不了一半印度语一半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