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
El Conde,Le Comte,吸血伯爵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主演:杰米·瓦德尔,格洛利亚·蒙奇梅尔,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葆拉·卢辛格,斯特拉·古奈特,卡塔琳娜·古埃拉,安帕罗·诺格拉,安东尼娅·塞赫尔斯,马尔西亚·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语言: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伯爵》是一部黑色喜剧/恐怖片,以智利近代历史为灵感,构想了一个平行宇宙。影片将世界法西斯主义的象征奥古斯图·皮诺切特描绘成一个吸血鬼,住在非洲大陆寒冷南端的一座废墟宅邸里,依靠对邪恶的欲望来维持生存。活了二百五十年后,皮诺切特决定不再吸血,放弃永生的特权。他再也无法忍受世人称他为小偷。尽管他的家庭令人失望且热衷..详细 >
极偷懒,干巴巴的旁白引导光秃秃的明喻,重点已不是“喻”而是“明”,却躲躲闪闪不敢作出任何评判,说是挑衅简直南辕北辙。
以为是爱死机里希特勒那集的政治黑色幽默,结果全是黑话与隐喻,空谈与装逼。白瞎这么好的创意,无聊透顶。
敢想敢拍,玩出了吸血鬼题材的新高度。
拉雷恩被《罗马》拉到阴沟里了吧?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想到《罗马》。拉美文艺自成体系,实在没必要媚俗、伪装、矫饰。
对历史的空泛化提炼,可套用于任何政治语境。对经典形象的搬用加剧了人物的空洞,拉雷恩朝着好莱坞故作尖锐、格调、幽默的庸俗化写作更近了一步。
拉雷恩把独裁者和吸血鬼做了勾连,这联系连比喻都算不上,因此如何在两者间说出新意成为主要看点。在这方面影片没有令人失望,开片就从主题引出意识形态与血之间的高概念,帝国殖民者的血香甜可口,底层劳工的血辛辣难咽,完全从独裁者视角出发,将人类史分为左右分明的两条,再用吸血鬼与天主教之间的对立作主线,让一个同时肩负历史清算者、宗教代表、身份自反的修女穿插其中,修女引出的是独裁者的虚无主义如何处置的问题,导演甚至找了一位和《圣女贞德蒙难记》几乎一模一样的演员扮演修女,其实拉雷恩还是在写保守主义狂热背后的经济账,本片无论神鬼人,都在围着钱转,优点至修女蹒跚学飞,在空中美妙的舞蹈结束。但导演还是处理不好这么多议题的收束,结尾的潦草在前面铺张那么大那么飞后更加显眼,最后观感和举重若轻的《他回来了》也就打平。
很牛的设定 对智利国家历史有所了解也许能读出更多隐喻。在这些隐喻之外也有一些商业片的叙事 真好。
哈哈,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老年段子
南美旅行最后一天圣地亚哥上飞机前挤进去的museo memoria了解了这段历史;片子中段节奏垮到犯困但头尾有屡次想到希特勒回来了;‘独裁的传播逻辑就是吸血鬼咬人,人都怕吸血鬼,但都想被咬后获得一些永生和飞翔的技能点,…所以独裁和吸血鬼都凭这点拥有吸不尽的人血’;pinochet成了撒切尔的私生子笑死,也为马岛事件智利是唯一支持英国的南美国家完美逻辑闭环;最后 修女坐快艇这幕莫名太带感
权力、财富、地位,都看不出什么吸引力;直到看到吸血鬼在天上飞舞,我动摇了。该死,思考力和批判性呢?!
《伯爵》智利知名独裁者化身长生不老的吸血鬼,这么荒唐的设计似乎又在情理之中,Pinochet与他的后代和家人贪婪权力,最后变成与英国铁娘子的合谋。有趣吗?拍的很无趣。
独裁者如吸血鬼,但这种讽刺用得太直接了,反而内容咀嚼起来很难下咽。
被奥斯卡迷惑了。摄影技术不错,但剧本太差了。喝完心脏榨汁就像品尝葡萄酒,也只有吸血鬼怎么干了,优雅的吸血鬼,噗
故事与metaphor构思得过于直白、一一对应,就显得啰嗦与单薄 像好学生下课后开的沉闷玩笑看似是将人性与历史“奥兰多化”,实则把历史拍到更扁。而且,奥兰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早已被玩剩了,本片仍旧玩得得意洋洋(就如每场吸血鬼飞行时的交响曲配乐一样得意洋洋)——一场玩到尴尬的过家家,既不够魔幻,也不够现实主义。
2.5星
宗教片劝退
想想这里面的老一辈演员 都是亲身经历过异见分子被绑架拷打 被从飞机上往下扔的年代的 如今已经在用这种魔幻甚至幽默的方式去审视回顾历史上的那一页了 吸血鬼失去了新鲜的血液就会衰竭死亡 而如果对伏地魔讳莫如深 伏地魔是否就会一直永生
用吸血鬼来讽刺独裁者的脑洞是挺好的,但历史与土地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比较割裂。拍的也比较具有类型化色彩。有意思,但力度不够。
好久没看大闷片了,嗯,依旧不喜欢。音乐但是听着很舒服。就是pretentious af。
这设定很让人兴奋。如果是吸血鬼的话,那各国、不同时代的独裁者都可以连宇宙。人类儿女争遗产有啥好看?让全世界的独裁者联合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