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都get了。
因为Micheal Burry看了《大空头》,burry也是这次游戏驿站的发声人。
大空头是三部中最轻松,故事感最强的,说到到最空成功就意味着国家面临不可想象的危机,那一刻我也毛骨悚然。
《监守自盗》分成5个阶段,作为纪录片,脉络清楚。
我很认可他在后面那一段说到制造业的,至少在当下的时刻中美贸易中可以确认基础制造对大国很重要。
《大而不倒》是三部中最精英即视感的。
也符合在伯南克《行动的勇气》中说的燕麦粥哈哈,以及他给我的印象,学术派没有格林斯潘强硬和气派,甚至有点弱鸡。
三部希望我有时间理一下各方论点,和时间线。
虽然不知道能学到啥哈哈哈。
显然,这三部看一遍就算当下理解了电影的意思,还是很难消化,如果没有一点金融知识的朋友,相当不容易。
但总体上,我感触比较深的是:1/不管是投行还是美联储财政部代表的政府机构,都展示了人性的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看到错误的苗头,在当下都很难承认,这个苗头将要牵一发动全身。
只会随着窟窿越来越大,去弥补但未必真的承认自己犯的错。
特别是雷曼的CEO,dick,不管在哪一部里面,我都不喜欢他。
《监守自盗》里面说到,他有私人飞机,日常坐着豪华汽车来公司,并且直奔私人电梯到31楼,中间和其他员工碰到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并且,拿着超高薪资。
到了《大而不倒》,试图把房地产的垃圾资产卖给韩国人,嫌弃巴菲特报价太低,总以为政府会替他擦屁股。
傲慢和贪婪,我想要是雷曼没有倒,他将更加傲慢和贪婪!
变本加厉得狂妄!
2/华尔街的薪资真的太高了。
高到可以扭曲人性。
电影最后,可以看出来,这些大投行比起给国家造成的系统风险,更担心自己的薪酬制度被制约。
底层人民真的看不起。
但是换个角度,谁到了那个阶段,又有几个人可以安分。
只有从头到尾,一直执行良性的制度,才不至于被恶习囚禁为枷锁。
人摆脱不长久以来的习惯。
这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两次大而不能倒的危机时刻,如今正在第二次危机的过程中。
重看此片,唏嘘不已啊。
事实上所有具有大额金融融资和创造货币能力的准金融行业,都应该受到严格监管。
比如说,房地产。
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成熟的破产体系,一个恒大的破产拖了三年,从2019就应该推动的事情,到现在把国家拖到泥坑。
用我曾经在大学时拉片的方法,看完了一部电影《大而不倒》,英文名: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还原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以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主角,讲述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权力人物在应对金融系统崩溃风险时进行的斡旋、博弈、并最后做出解决方案的故事。
作为一个金融菜鸟,认真看完后还是觉得蛮震撼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像纪录片一样引用了当时美国各个媒体的报道,“美国梦”、“泡沫”,次贷危机引发了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金出售给JP摩根,泡沫破灭接下来就引发两房危机和雷曼兄弟濒临破产。
在应对这些危机的时候,华尔街的精英们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倒。
华盛顿给民众信心,让雷曼破产,给民众信心,政府不会手软。
谁知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开来,美林挺不住了,高盛挺不住了,摩根也挺不住了,整个美国金融系统面临崩塌的危机。
盖特纳想出来让银行合并的方法,可是这些大鳄又怎能轻易妥协。
影片的高潮保尔森给国会议员南希行了天主教徒最大的跪礼,希望政府出手支持。
最后政府强迫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让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贷出去,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的信心,使金融市场不至于崩盘。
片中三次提到沃伦巴菲特,第一次是雷曼濒临破产时求助他收购,第二次是高盛想不出办法时请求他注资,第三次是保尔森不知道如何说服银行的时候打给他求助。
戏份不多,仅出现三次,却成了提振信心的支柱,似乎有了巴菲特,就有了信心一般。
影片中最最精彩的一段话,我认为是伯南克说服国会议员时的一段话。
伯南克说:“我整个学术生涯研究论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起因是股市崩盘,但是真正打击实体经济的是信用体系的瓦解。
民众无法借钱去做任何事,不能卖房子,不能做生意或者是进货。
信用体系能够建立现代经济,但信用缺乏也有能力摧毁它,迅速而彻底地毁灭。
要是不能大胆、果断行动,将会重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这次情况会更加糟糕。
要是现在不这样做,经济体系会在周一彻底崩溃。
”就这样,他们只拿着三页纸的议案,说服了国会通过125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
我觉得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中外皆同。
美国政府是在雷曼倒闭之后才国家砸钱进场购买有毒资产。
因为如果只是预期将出现金融风险,就动用终极武器,政府进场,这个决策是非常难下的。
所以纵观现在中国的股灾,国家救市只有一个理由:尽一切可能避免中国雷曼时刻的降临,防止股灾演变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这部片子对股灾是否有一些警醒作用呢?
股灾的当务之急一定是提振民众信心和增强市场流动性吧。
如果股市,房市,实体经济和银行系统都出现危机,那么下一个受到冲击的绝对是汇率。
那中国就已经站在了金融危机的前夜…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出大招救市,显然看到了金融系统的巨大危机苗头,一定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同时也意味着中央政府认识到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要确保融资方式的转变,以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从更深层面看,通过稳定股市也要达到维护执政党信誉的目的。
我们都希望在这场金融保卫战中可以胜利,可是如何做到?
我们还是要抱着美好的愿望和信心,拭目以待…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文末有影评链接)。
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
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
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
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
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图片6>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
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
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图片3><图片2>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
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
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图片1>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
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
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
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
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
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连带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图片4>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
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
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
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
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
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
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
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图片5>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
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图片7>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
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
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相关影评:《监守自盗》--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8>
《大而不倒》,主要描述了在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濒临崩溃,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焦头烂额,竭力将这场金融风暴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的纪录片。
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将房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并打包形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卖给投资者。
为避免风险,银行在AIG做了保险,把风险转移出去,银行谋取暴利却不承担风险。
因此受信者的信用要求不断降低,很多无力承担贷款的人也被授予了授信,直到房地产市场崩盘,金融体系风险才爆发。
美国五家最大的投资银行中的三家美林、和贝尔斯登被并购、雷曼破产;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了(新世纪金融);“两房”和AIG因濒临破产,政府不得不注资接管等连串反应惊心动魄的事件。
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而信心是很脆弱的东西,金融市场一夜就可以变天。
如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估价从每股77.32美元,短短几天到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摩根大通银行并购;从里根、克林顿、布什当政期,都对监管有所放松,布什更是提倡发展房地产;而危机来临时政府是否可以干预经济和投资也涉及是否合法。
政府否有必要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们兜底,救的话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以后他们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冒着高风险谋取利润,如果失败了,纳税人将会为他们埋单;但是不救的话金融市场可能会产生系统性的崩溃,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美国政府还是做采取了救市的纾困行动,应了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作为电影,可看性稍微差了一点,开头一大段新闻堆砌几乎要劝退了我。
不过,即便是对金融一无所知的人,看到保尔森几秒钟之内被四五通电话狂轰滥炸,被焦虑纠缠到彻夜难眠但是又坚持拒绝滥用药物,还是会被紧迫感吸引着看下去。
一边佩服着,一边暗自期待我和我的祖国(的经济体系)一辈子不要遇上这样的日子。
Michele Davis: I hate to do this right now, but I'm gonna have to have a press call first thing, and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m gonna tell them.Neel Kashkari: Tell them Lehman exacerbated A.I.G., the simultaneous payouts of C.D.O.s and credit default swaps put catastrophic pressure on……Henry Paulson: Go back further.Neel Kashkari: The global pool of investment capital……Henry Paulson: She has to do this in English. Start with the homeowners.Jim Wilkinson: Okay okay, here's how you explain it —— Wall Street started bundling home loans together--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nd selling slices of those bundles to investors. And they were making big money, so they started pushing the lenders, saying, "come on, we need more loans. "Henry Paulson: The lenders had already given loans to borrowers with good credit, so they go bottom-feeding. They lower their criteria.Neel Kashkari: Before, you needed a credit score of 620 and a downpayment of 20%. Now they'll settle for 500, no money down.Jim Wilkinson: And the buyer--the regular guy on the street--assumes that the experts know what they're doing. He's saying to himself, "if the bank's willing to loan me money, I must be able to afford it." So he reache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e buys that house.Neel Kashkari: The banks knew securities based on shitbag mortgages were risky.Henry Paulson: You'll work on "shitbag."Neel Kashkari: So to control their downside, the banks started buying a kind of insurance. If mortgages default, insurance company pays--default swap. The banks insure their potential losses to move the risk off their books so they can invest more, make more money.Henry Paulson: And when a lot of companies insured this stuff, one was dumb enough to take on an almost unbelievable amount of risk.Michele Davis: A.I.G.Jim Wilkinson: And you'll work on "dumb."Michele Davis: And when they ask me why they did that?Jim Wilkinson: Fees.Neel Kashkari: Hundreds of millions in fees.Henry Paulson: A.I.G. figured the housing market would just keep going up, but then the unexpected happens.Jim Wilkinson: Housing prices go down.Neel Kashkari: The poor bastard who bought his dream house--the teaser rate on his mortgage runs out. His payments go up. He defaults.Henry Paulson: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tank. A.I.G. has to pay off the swaps--all of them,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Neel Kashkari: A.I.G. can't pay. A.I.G. goes under. Every bank they insure books massive losses on the same day. And then they all go under. It all comes down.Michele Davis: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 And what do I say when they ask me why it wasn't regulated?Henry Paulson: No one wanted to. 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Jim Wilkinson: You'll work on "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
与《大空头》、《商海通牒》一起看,再加个《监守自盗》纪录片,能比较了解各个角度当时的“自保措施”。
先看的大而不倒,了解了🇺🇸gn当时焦头烂额却仍避免不了zz斡旋,资本大行各顾各,接受援助还不屑一顾。
大空头则聚焦民间有先见之明的人如何抢先止损布局。
商海通牒则是我个人觉得最揪心的,更直白展现危机前资本家和游戏参与者只为自保或趁风头捞一把。
实质还是资本主义终极思考。
这部片子更像是保尔森的宣传片,在金融海啸当中,面对贪心不足的投行大亨,难搞定的国会,他殚精竭虑,想尽各种救市办法,最后终于稳定了几乎崩溃的市场信心。
所选的主角均与现实中的人物形似。
片中的巴菲特,就像是得道高人,金融界一片混乱他依旧谈定地陪孙子们吃快餐,然后轻描淡写的出手,获利又稳定市场人心。
最切合片名,大到不能到的,应该是AIG(美国国际集团),作为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业务涉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财产、人寿保险、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
一旦破产,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片中的几家世界级投行,一旦其中一家破产,与其业务密切相关的其他都会收到影响甚至破产,最可怕的是,投行的破产会挫伤投资人对市场的信任,而信任,是金融行业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说到这个,题外话,想到《人类简史》当中,说到人类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能够虚构,制造幻觉,创造信仰,成千上万人对于某件事物的信仰把他们团结起来,例如帝国、例如宗教,又例如这里说到的的金钱。
从最开始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刷脸就能够付款,归根结底是信任的作用。
现今,世界上真实存在的货币只有货币用量的10%,另外90%都是虚拟的。
一旦信任不复存在,很容易发生投资人撤资,对银行挤兑的状况,混乱、通货紧缩、经济倒退,就此开启。
从《大空投》的投机者角度,到《监守自盗》的评级机构以及学院角度,再到《大而不倒》的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角度,算是比较完整地了解了08年次贷危机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应对措施和思考。
回到本片本身,片中主要基于汉克保尔森在贝尔斯登被收购后不愿意政府再出钱bail out金融机构,通过强行迫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对AIG重新实施政府bail out,以及对银行注入资金强行拉动市场信心重整经济几个时间点,以及国会对于为何没有提早监控危机的质疑,说明了在自由市场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提前预警和监管,大而不倒的金融怪兽对于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准备金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以及对于评级机构和风险资产的更加严格的监控。
但是,有趣的是,到了2024年,巴塞尔终局的提出本以为是对于本就处于衰落的全球经济周期起到保险作用,进一步限制金融巨头的风险逐利,却在最终屈服于华尔街,将本身的16%准备金要求降低到了9%。
联想到本片too big to fail的标题,以及历史上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政府监管机构的渗透(正如片中汉克和他的团队不少都是之前从GS过来的,又比如《高盛帝国》中浓墨重彩的温伯格对于当时美国政府的深度掌控和影响),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无处不在的regulatory arbitrage。
对2008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做了浅白的描述;但对其背后成因的思考缺乏深度。更不能容忍的是带有倾向性的提问与剪辑,使得影片降格为一个带有明显政治批判倾向的电影。“纪录片”应当忠实记录,而非作为宣传品
很一般,美化次贷危机,美国的问题大得很,次贷只是前奏,过几年更大的危机来临时,才有看头!
这就是同名新闻报道的影视配套版,难以独立成片。
真正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厉害。
感觉在洗保尔森。。。和美国政府。。。
inside job, margin call, too big to fail,三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次贷危机。节奏感很棒,poor hanks paulson...结尾的字幕看不懂啊,信贷市场激活了吗?实体经济重生了吗?失业率下降了吗?people got their house back?
圣诞夜陪同饮酒过度造成身体不适的亚当先生在家看HBO,刚好放这部无趣之极的美国版《建国大业》,明星云集但剧本完全是流水账,讲的是雷蒙兄弟破产前后的事,真是最不推荐holiday观看的影片。
太长太臭,有点是能看到华尔街的行事作风日常
比《监守自盗》和《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更加符合纪录片性质,这部HBO拍的电影,更有故事性,也更加的吸引人,把每个投行,每个大行,相关的CEO,相关的国家都能一一展现出来,而盖特纳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表现的实在是太好了
平时太臭P,还得比人早。
从美国时任财政部长鲍尔森的角度讲述了08年的金融危机,叙述算比较详细,华尔街的巨头们都现身了,值得金融从业人员们看看。另外演巴菲特的那哥们还真是很像啊,起初还以为本尊亲自出演呢。
一部关于2008年经融危机的电影,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真实,让人回味那段过去不久的历史。
挺无聊,该说的没说,一堆的YY
前十家银行的资产是全美银行资产的百分之七十七。金融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流动性,银行系统内在的贪婪搞垮了经济,反而不能倒,政府得让他们继续活着,普通人才能有个工作能温饱能买房能养孩子,如果大银行死了,经济崩溃,底层的日子就完全没法过。金融已经完全主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过是为它世世代代打工而已。政府用纳税人的送给商业银行增强流动性,投入1250亿元,银行第二年就马上还了,他们根本不需要,拿了你的钱你还要管我们,华尔街银行一年给高管发的奖金就是1350亿元,greed is the beating heart of USA economy.
好无聊啊,导演一丁点艺术追求都没有的吗?
半纪录片吧!大象们一个接一个摔倒,多重身份的官员们救市还是让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然选择?
可怜那本大部头的书,买来一年多了,还在书架上放着没翻开过……
7/10。这也许是一部仅供金融业内人士讨论的电影,因为它绝不好看,很少观众会忍受一堆人念叨自己一窍不通的专业术语,没能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利益关系,跟不上剧情的悬念和重要桥段,不知道主角的想法,就进不了他们的心理困境。不过节奏沉稳气氛浓重,这类题材高潮不是群戏撕逼怒哄实为难得,太高冷了。 @2014-08-03 07:31:11
原来是HBO每隔几年就会拍的时事内幕伪纪实型电视电影...虽不难看,但难免有编剧一定程度上改写历史的嫌疑,所以还是不推荐了
HBO正在放哦 很drama,看得紧张兮兮的 之后再补inside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