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才才开始真正进入感情阶段的分析,“再一下下”真的很打动我,那种小女孩恋爱中的撒娇感,谁能拒绝啊!
因为回家晚遇到暴露狂,因为想和你多呆一会所以回家晚,因为喜欢你所以想和你多呆一会,因为是女生所以喜欢你很恶心,所以要逃避。
学姐很害怕,害怕自己平常又普通的生活被打破,所以上了大学找了个男朋友结婚生小孩。
但是一次les婚礼上她们遇到了,似乎是上天的暗示,不可避免的又心动了,这次真的出格了。
学姐不敢面对现实,不想在学妹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将原因归结为是因为生活中老公的缺失所以出轨,又或是希望老公能对家庭多上心一些,自己就会回归原本的幸福家庭。
老公也说那是友情和感情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吗,我也迷茫过,错把友情当做爱情,但时间会告诉我那是心动,是我一直不敢承认罢了!
故事的最后,学姐还是勇敢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学妹,可却因为现实和责任而又一次抛弃了学妹。
被一个人坚定的选择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只要你迈出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我走向你。
可是你却退后了一步把我推向更远,让我觉得错的是我,我不应该喜欢你。
“如果我喜欢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我会更勇敢!
”说出这句话学妹应该很伤心吧!
后悔喜欢上你吗?
并没有,只是遗憾我们都没有勇敢接受自己。
第一次遇见花香是初恋的百合花开的时刻,也是最后一刻!
从那以后所有的花香都是一样的,再也没有惊艳我的眼眸!
引用明代戲劇家 湯顯祖《牡丹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一個人,但是細細體會導演的一些場景和鏡頭,人物之間的愛情,還是有跡可循的。
角色性格:江怡敏的角色性格,從小家庭物質條件比較好,但是精神上缺失陪伴,並且被家長嚴格要求和保護起來,每一次她的人生決斷都是「我爸(不)讓我⋯⋯」。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0:46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4:4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有這樣強勢的父親的孩子,是沒有很強的自我決斷能力,她不懂交流和拒絕,即使心裡不舒服,也依然口是心非說著「沒關係啦」,
P6 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 01:0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長期的精神被忽視,造就了她性格上的怯懦、壓抑。
不難發現,在第一集第一幕家庭生活場景,她雖然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個操持家庭的主婦,她依然無法真正活出自己,依然不懂溝通。
從丈夫的電話我們得知,婆婆對怡敏多少有点不滿意從另一個角度講:限制,也意味著安全。
鍾亭亭的角色性格,雖然導演沒有過多刻畫,從只字片語中可以發現,亭亭家人不太管她,家庭條件也一般,因為沒有強勢的父母管制,所以自然她的性格開朗外放,看似直接勇敢。
另一個角度看:沒有限制,雖然自由自在,但也就意味著危險。
到底是什麼吸引著學妹喜歡怡敏這種怯懦的人?
第一集「校園場景:學妹看學姐打排球」,看著學姐英姿颯爽,充滿自信的一記扣殺,鍾亭亭學妹(我們的心頭肉),那一陣小鹿亂撞的心情(通過音樂)和花痴的眼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q7rk/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3.镜中像的隐喻——掩藏不住的爱这个视频里可以看出,学妹对学姐懵懵懂懂的如梦境般的喜欢。
她或許在學姐怡敏身上,看到了那一瞬間的充滿爆發力的自信的魅力,她應該是非常欣賞 學姐打排球 / 跳舞(第5集)的那種酷酷的生命力,或许因為自己並不具備,才會被深深的吸引。
然而平時的學姐,又是那樣的沈默不語,帶有一絲孤獨感,沒什麼朋友(除了嘉欣,我們看不到學姐還叫過誰的名字),性格上的反差,角色就相對飽滿,既有魅力,又有缺陷。
鍾亭亭,在精神層面應該也是一個缺失陪伴和關愛的人。
家裡人不太管,也就同樣沒有陪伴。
當她發現,學姐也跟她一樣缺失陪伴的時候,她想通過帶給怡敏陪伴和愛,來滿足自己的缺失。
當學妹第二次說,「學姐,我載你吧」的時候,就意味著,她已經從自己心底的缺失,深深共情,而讀懂學姐是需要陪伴的真相。
這是似乎是一個心理學範疇。
但我認為是在角色人物身上真實存在的。
鍾亭亭是一個脆弱又可憐的孩子,從第一集第一幕的鏡像就可以看到
她一直右側鏡子裡呈虛像,並且她的虛像被無數條條框框割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R4y1s7Mh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1.第一幕「镜中像」对结局的隐喻而且一直是鏡中像,她的愛,她的心,她的人格,是破碎一地的。
两人同时看向镜头方向她的虛無,也造就了她也必須放手一搏,她的成長,完全卡在學姐拋棄她高中那一年。
在視頻第02:37,求學妹的心裡陰影面積有多大?
一個非常標準的景深鏡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蹊跷之处是:正常情况,導演應該會先給學姐離開時,學妹的一個主觀鏡頭,也就是看著對方走的一個視線镜头,但是這裡沒有給。
导演却因为某些原因特意留了这个镜头。
她的初恋像是一場夢境,一场被突然驚醒中斷的夢,她需要找到這個夢的支點,證明自己在那個夢境中的否被愛過,這是她唯一也必須要確認的真相。
看似捕猎高手 实则荒芜破碎她的愛需要被江怡敏確認,她的心需要被呵護,才能再次成長。
初戀愛情的本質,是一種自戀和自憐。
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種不具備的缺失,期待通過與對方的連結來填補,同時自己又能通過對方的反饋,看到自己的重要和獨特。
画地为牢,霞关楼内的藏着被困住的爱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关楼」的隐喻与双关看完第6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她们彼此的救赎和成长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灯,请继续走下去。
道阻且长最後相擁場景是天橋,不是馬路,不是交通工具——不是出租车,不是轨道与汽车,(外界规则掌控的方向)甚至不是自行车,不是摩托车/机车。
(自我掌控的方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R4y137e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2.出租車的隐喻——人生的方向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L4y1n7dN/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4.「轨道」与「汽车」的隐喻——是规则还是家?
天橋,代表了一種溝通,是預示兩種不同觀念的和解,(類似的,比如李安導演在《喜宴》中,郎雄在安檢時舉手姿勢,表達出的一種對新觀念無聲的妥協)甚至是,自我的接纳,對不完美的彼此,相互的寬恕和谅解。
行则将至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先認清自己,成全自己,接纳自己,好好爱自己,珍惜时光,千萬不要等到最後才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湯顯祖《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作者:青泉石上_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58161/ 出处:bilibili 2021年12月17日
1、“她也是一个需要被治愈与关爱的女孩子”恕我直言,抛开部分道德卫道士,最后一集后半部分以及亭亭有男友和不停换男友这个设定才是这个剧和导演的封神之处及野心体现,才是大部分人的现实写照。
之前看了前三集,东亚极致推拉和摄影美学让人太上头,引发了好多私人回忆,当时在小组讨论过,出于对那个女孩的藏私不放在这里。
为什么学妹不能有男友?
甚至从对话中得知,不停交男女朋友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学姐让她这样做。
十五年对自我的怀疑、对爱情的压抑,终需要有归口去输出。
人永远是无法仅从自身去了解自己的,你需要与身边人和事不断碰撞,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是吗。
那么多人从生命中来来去去,终究不敌一个你,这难道不是最重的年少深情吗?
十五年,每每午夜梦回,心里不知道该抓住谁的寂寞,谁懂。
除了勇敢表达爱和撩的直球,她也是一个需要被治愈与关爱的女孩子,在喜欢的人那里受到的挫折与怀疑,经过自我与他人的治愈,才能重新在爱的人面前展现最好的样子,满足你所有的需要啊。
甚至只要学姐需要,她永远是优于所有人的第一选择,这大概是一个普通人在经历那么多次同一个人的爱而不得和抛下后,我所能想到的最温柔、坚定和感人的承诺了。
现实里没有完美恋人,不顾满身伤痕奋力去爱的人都不常有。
否则,一颗破碎的心,该怎么去拯救一个麻木的灵魂呢。
原谅每一个人的脆弱。
不想再被抛弃,对一个伤很深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没什么错。
可能说这个设定让人下头的人大抵年轻,还没有体会到现实中的爱而不得或无法厮守。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2、“人生不比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如果说前三集是一阵纯净美好的青春剪影,那么后三集则是生活的真相和每个人的负重前行。
没有后三集展现的现实冲突与抉择两难,恐怕也仅仅会沦为矫情的空中楼阁。
“人生不比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
是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年少放在心尖上的人会对你讲出最残酷的话语,会以自己的人生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为由抛下爱情放弃你,会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忽略你的需求;你会发现,曾经那么念念不忘的人比起生存难题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自己对她的感情经过时间洗刷好像并不那么纯净,相较自己的生活你想要过得更舒服一点,好像自己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不在乎社会的眼光与约定俗成......原谅每一个普通人吧。
自私的基因和人性的弱点是我们所共同具有的,但依旧愿意和选择一直爱你,是我能给你最柔软的灵魂了,抛却所有技巧,我仅剩真诚与毫不设防。
3、“念念不忘,终得回响”“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因为我们这样很恶心”“那我呢”“我喜欢你”“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我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已”承受来自你和社会所有的不包容,从未奢求你会如此坚定从一而终得选择我,只是为了证明过去发生的一切不是幻觉不是一厢情愿,一句简单的“你也喜欢我”,就要等待十五年,而我也愿意付出这样的等待,坚持如此深的执念。
大抵都是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喜欢一个人却要卑微到尘埃里。
有过所有表达爱的方式,主动创造接触机会的、直球开撩的、撒娇淘气的、不经意吻上的、吃醋难过的,到后来学会了用让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来表达,配合你的装作不认识、帮助你照顾小孩、甚至可以和你的丈夫谈笑风生,时间改变了我,却好像又没有丝毫改变为你心动的心。
外表操作看似行云流水,可这是经过多少次打击才让人认清现实呢,哪怕能以一个备选的身份接近到你的生活里,满足长此以往的一个执念。
十五年后,当终于听到所爱之人口中真正说出“我很喜欢你”,我猜学妹内心应该终于得到了释怀,念念不忘,终得回想。
从很恶心,到友情与爱情还是有点不一样,到很喜欢你,年少惊艳需要怎样深的执念,才愿意一直等你的承认。
相比于现实生活,这已经是HE了。
毕竟有多少人从恶心开始就会因爱生恨,有多少人有重逢的机会以及重逢后的依旧心动,有多少人能接受喜欢的人现在的模样,有多少人能够如此确认和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喜欢,又有多少人最终能等到这句“我很喜欢你”呢。
为什么如此想要这个剧有一个HE,因为现实太无奈,因为枷锁太重缺乏勇气,因为不幸的人有各自不幸的故事,因为太想知道一个幸福的版本可以是怎样的,才能获得一点继续支撑下去了此残生的意志力吧。
因为这一生,我选择做一个俗气透顶的人;下一世,再来做自己好好爱我的女孩吧,但我想提前预知,我们尽可能幸福的结局会是什么模样,那个我脑海里从不敢想象的我们的幸福模样会有多甜。
4、送给亭亭的《人间》“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可生命总免不了 最初的一阵痛”“但愿你的眼睛 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 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 不会一场空”“天上人间 也是因为有你 才会变得闹哄哄”
PS:好多年不追新剧,用文字纪念一下我的上头状态,在宝贵的复习备考时间里,我也要尽快回归到日常生活了。
希望第二季出来的时候,自己和剧中的人物都会是一个全新的更好的状态了。
导演能不能第二季安排多一点学妹doi的镜头,ball ball了!
多一些脸红心跳无法呼吸吧。
亭亭:只因年少时的欢喜就忍不住靠近你,因此每次都想要把握住拥有爱的机会,我想象着以后的未来里都有你,高脚椅是放在我们的家的窗边的...即便多年以后再次见到你那份悸动仍然会让我忘记曾经的伤痛,因为爱你所以会喜欢你的小孩,那份悸动告诉我靠近你再靠近你一点...就好了....(我的眼泪不值钱[泪])
花了两周时间把6集短剧追完,台湾很擅长拍这种偏清新风格的同性恋剧,剧情虽然平实,但一些小细节真的很打动人,比如学姐和学妹在一起学习的那个片段,我在看时,就感觉有日式爱情片的味道,整部影片的色调和运镜都很是我的菜。
故事从学姐参加婚礼拉开帷幕,学姐在婚礼上遇到了年少时代产生过暧昧情愫的学妹,一段回忆涌上心头,学妹也始终对学姐念念不忘,于是两人重新取得联系,剧情便由此分两条叙述线展开。
一、年少暧昧中的两个冲突点学生时代是两人产生感情羁绊的开端,整个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淡,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个冲突点。
第一个冲突点是学妹跟学姐在一起学习时的“不经意的吻”,穿大人衣服相互摸胸;第二个冲突点是两人在昏暗的过道中相互取暖,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冲动,但却被闯入的“流氓”打断。
如果第一个冲突点是爱意启蒙的话,那么第二个冲突点就是爱意确定。
少年时代的女孩子之间本身就很暧昧,相互牵手、简单的亲吻也并不奇特,甚至于相互摸胸也是某种关系好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期,学妹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她确定当时就喜欢学姐了,但学姐那个时候是很懵懂的,甚至于觉得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如果学妹不再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学姐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段关系的“变味”。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学姐当时也对学妹有爱意,那么学妹“不经意”亲吻她的时候,她应该是略带局促的,是回味的,甚至会愣一下,但学姐当时的反应是很自然而然的,是朋友之间的笑和打趣,就这一点,我觉得此时的学姐对学妹的感情还停留在朋友之间的亲密状态里。
所以这是爱意启蒙,经过学妹每天送学姐回家的情感发酵,学姐终于对学妹产生了爱情,在昏暗的灯光下情不自禁的想要接吻,就足以确定了学姐对学妹的爱,因此学姐接下来的反应也就很理所当然,被人撞破后她跟学妹一起跑,摔倒后学妹去扶她,她很生气的拒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纳闷,她这么生气干什么?
但我马上就明白了,因为她察觉到自己跟学妹的感情“不正常”,换言之,她开始“往那方面想了”,也就是她也喜欢上了学妹。
通常来说,当女生意识到自己喜欢女生之后,第一反应多数是不相信,所以学姐的一系列行为也可以理解,她刻意疏远学妹,恰好说明她喜欢学妹,但是她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再加上学姐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女生,这样极具反叛的“爱情”跟她受到的家庭熏陶截然相反。
所以第二个矛盾点的激发,是导演向观众证明学姐对学妹,也怀有同样的感情。
通过这两个矛盾点的激化,将两个人物推向了高潮,在叹息这段无疾而终的年少情愫之后,更多人期待看到十五年后两人的感情走向。
二、十五年后的割裂年少时,学姐是乖乖女,听家里的话,觉得长大结婚生子很自然不过。
她也很快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所以相对学生时代,她和学妹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障碍,还有家庭的障碍。
但重遇学妹的她,感知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枯燥与烦恼,看着帮不上自己忙的老公,她产生了疲倦感,甚至怎样都觉得老公不顺眼,是真的这样吗?
难道以前她感知不到吗?
当然不是,是学妹带她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无拘的、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按部就班、按捺内心太久的人,其实很渴望这种自由,学姐也同样想要某种释放,所以她想见学妹,所以她开始嫌弃自己的老公,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觉醒。
但很遗憾,换来这份觉醒的代价很大,学姐已经不是无牵无绊的单身狗,她身上有责任,所以她也有过纠结和矛盾。
很多人说学姐一点也不勇敢,但我认为她绝对是勇敢的,在跟老公拌嘴的时候,她冲动之下说出了“我喜欢上的是亭亭”,气消之后,她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她老公生气的质问她“我哪里不如亭亭”时,她说的是“因为她懂我”。
谁还能比学姐更勇敢?
跟自己老公出柜,这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更何况她还有个孩子,她说出这句话之前,就已经默认自己即将要承受的压力了。
所以我认为学姐在觉醒后,在确认自己对亭亭的爱意后,她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于是她去找了亭亭,在这个地方我不确定她找亭亭的目的是什么,但联系之前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她是找亭亭表白的,而不是决裂的,如果亭亭此时也答应了她,我相信学姐是能够离开老公,带着孩子跟亭亭离开的。
但转折点是她得知亭亭有男朋友,这也是我觉得很狗血的一段。
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亭亭要找一个男朋友?
为什么不能是女朋友?
唯一的解释是,亭亭是双性恋,女生的话只喜欢学姐,男生的话没有很喜欢的,所有时常更换男友(亭亭妈所说)也不结婚。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学姐,你跟自己老公出柜,然后大晚上来家里找她,想跟她一表诚心,但突然得知她有男朋友,还同居了,我不信你不生气,让我的话,我可能会揍亭亭一顿,你凭什么把你以为深情的爱当做试探我感情的筹码?
你凭什么打扰了我的生活后还能若无其事的跟男人同居?
但感情是没办法用理智解释的,这也是我理解亭亭的理由,她深爱着学姐,但她没办法真正得到学姐,可她也需要爱,那么这个爱只能是别人给与,只不过这个“别人”,也是无辜的代替品罢了。
三、关于“替代品”学姐的老公,亭亭的男朋友,只是弥补她们情感裂痕的替代品。
但学姐的老公不完全是,因为学姐确实是好好想跟他过日子的,奈何他懒、不问家事,所以久而久之学姐感到了疲倦,但是平心而论,他虽然没尽到父亲、丈夫的责任,但起码还是一个算得上负责的男人,这也是大多数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
而且我怀疑她老公也有出轨行为,她老公第一次出镜的是时候,学姐质问他为什么不回妈妈家之前,他躺在沙发玩手机,看到学姐靠近后,有了一个不想让学姐看到聊天内容的小动作,虽然后面没有给出解释,但加上她老公经常去部落格留言、看美女(跟学姐聊天时,对亭亭啦啦队等事情很了解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关注这些),所以我感觉她老公可能也跟人撩骚。
不管怎么样,学姐和她老公之间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很多的爱意,而是尽可能展示婚姻矛盾点,这也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在学姐和老公仅有的一次吵架里,也能瞥见学姐内心的矛盾。
这也是我想着重说的,关于学姐跟老公的争吵。
学姐的点在于,你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多陪孩子,而不是只上班。
其老公的点在于,我也不想这样,既然你想让我多照顾家庭,那我就调回来吧。
理应这个回答其实也可以平息战争了,她老公调回来,兼顾家庭没什么不好,但这个时候学姐反而更不开心了,说我不是让你调回来,而是让你多陪陪孩子,其老公一头雾水,那我只有调回来才能陪孩子啊吧啦啦啦的。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姐根本不是在意他要不要调回来,学姐只是想吵架,想有个宣泄点证明你不懂我,只有亭亭懂我。
即便她老公说的很在理,她也不接受,因为她现在处于内心的矛盾中,她讲话看似在理,但句句语无伦次,我认为是她在说服自己,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不可靠,我们之间出了问题,换言之,她的心已经偏向亭亭了。
我没法说亭亭的男朋友和学姐老公究竟是不是可怜人,究竟是不是感情中的无辜者,但学姐确实为了她老公付出了很多,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她都做到了,她是个好老婆,但唯一惹人诟病的,就是她婚后喜欢上了亭亭,就是亭亭明知她结婚后依然想方设法靠近她,很遗憾,只这一点,很多人就能把她俩推到德道制高点去批评。
我虽然很不想让导演刻意去扭曲“老公”这个角色,但我还是很希望“老公”的缺点可以更放大一些,甚至加入一些暴力因素。
我的预想是这样,学姐与亭亭重逢,并被亭亭打动,自己喜欢上了亭亭,但这一切都是隐藏在心里的。
后来学姐意识觉醒,不想再丧偶式育儿,并且决心将更多时间用在职场上,从而跟老公商量对策,但老公不理解,甚至说了很多传统男人的心声(比如女人就是要怎样怎样),这些话让学姐心灰意冷,她在亭亭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看到了生活的别样可能,她重拾了自信,于是她决定不再依托于家庭,而是敢于面对独立的自我,所以她想到了离开老公,这一切的前提不在于是否喜欢上了亭亭,而是她决心为自己换个生活,是她自身的意识觉醒,是她在与亭亭重逢后,终于有了跟过去委曲求全、事事遵从家人的顺从心理斗争的勇气,是她自身的蜕变与成长。
我觉得这样的话,也许立意更大一下吧,而且亭亭跟学姐之间的感情不再是婚内出轨,而是相互的救赎,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四、可惜人无再少年学姐在最后说了“可是”,下文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大概率是学姐始终还是离不开家庭的牵绊,我不希望编剧给了学姐跟老公出柜的勇气后,又马上瘪了气,这样的人物有点立不住,但也能理解,毕竟学姐得知了亭亭有男朋友,也许一瞬间对亭亭失去了希望,于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家庭。
但我更想看到的,是学姐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她重拾了自我,也获得了爱情,但可惜花有再红日,人无再少年,学姐终究还是那个以家庭为主的女人,我相信她肯为了小哲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亭亭。
故事发生到这样,已经不是少年时代的一句“我也爱你”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她们要面对的事情太多,牵绊也太多,除非学姐有足够的勇气,不然be是注定的结局。
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
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
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
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
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就要被剥夺讲述痛苦的正当性吗。
对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偏好和维护并不全出于传统模式的规训,她真诚地关怀和享受孩子的成长,亭亭也是;至于丈夫,事业家庭两难全和浪漫爱消退本就是中年人普遍困局,而且两人之间也有协商的机制。
爱最大的告白宣言属于年青人或者纯同性恋或者其他此类能够做单选的人,碰上双份牵绊时,这个逻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更加气势凛凛地审判道,好一个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者啊——可是怡敏说出了“可是”。
我绝不为父权的说教辩护,不欣赏把性少数当成出逃父权的后花园,也不赞同不负责任地贪求兼得主流认同和私情,但问题在于怡敏的复杂性没法被这三条批判归纳,爱也没法仅靠勇气和真心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诚实地面对人自我影像的含糊和抉择的迟疑呢。
在一个怡敏很可能比亭亭更多的世界里,我们除了为亭亭热切的爱受屈折而悲伤,为什么不能也听听怡敏捧着心脏在手上却永远找不到一副合适的镜片去看清咫尺之间的故事。
LGBT are not used to and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atriarchy lead to,so do “love/courage matters ”,that's man's limit
仔仔的演技最好时候应该是后来的我们MV当她和王大陆站在门口,低头不语她拿着衬衫,她狠狠打他,仿佛在怪他,最后亲吻他
我第一次看着MV掉下眼泪是的歌是歌,但那一刻,你共鸣着这个已婚女人怀念着以前的爱人不论是幻觉还是真实的重逢那一刻,感受到这两个相爱的人,爱而不得的痛苦女主角的演技让我信服这一切,相信确实真实发生着犹如你我生活中憧憬着,和过去的爱人相逢,你们寒暄,你们走在一起,最后你们想起来分离,你们想起来当时的疼,你们开始责骂对方,开始恨自己最后却还是忍不住,摸摸这个人的头,同时狠狠的咬伤他的唇,记住疼痛,最后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她也有小孩,同时身体内孕育的生命也让她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她走过一家洗衣店,把衬衫丢入进去,对着树洞说我好想你,你在哪儿?
但为何学妹和学姐最后天桥那段感受不到这份爱而不得的矛盾?
是学妹的演技过于出色,当她大颗大颗的泪水落在那句所以这次你又要抛下我了吗
仿佛这十几年背负的一切压垮学妹的最后一根稻草你的学姐还是要抛下你你依然是孤独一人,不论你身边有谁
而学姐却没有接住,有一瞬间我仿佛出戏你说我也有小孩,你是为了报复我吗你说我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是最后一次眼里却没有那种疼痛,那种挣扎,那种矛盾你才发现她有男朋友,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刻,当你以为你可以去到一个温暖的怀抱,亭亭会温柔的抱住你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一起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发现她自身难保,支离破碎你是不是应该更绝望一些
这里我想起了tlw的Jenny,当她觉醒决定和Marina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人家和她说,对不起,我有女朋友,我也是被包养Jenny那种绝望迷茫,对自我身份,对自我认识,对未来,都是致命的
美国人也是拍了好几季Jenny的故事,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Jenny恐怕是疯了但多年后,发现生活真的不是只有黑与白我开始觉得Jenny前两季神经质的可信,甚至心疼起来那是十几年的作品也许导演也看过花香最后的男朋友出现真的是非常棒这个作品最后有了落脚,你我真的都是普通人我总觉得在戏里仔仔没有深刻的爱上亭亭而乐乐却深刻的爱上了学姐演技是一回事比如想见你里面柯佳嬿的三重人格层层交替,也能让你赞不绝口但真的没有那么入戏,你知道这是属于片中人的感情你希望他们在片中圆满幸福而花香,却让我完全跳出剧集,我希望剧里的人幸福,希望演员幸福,也希望自己幸福如何让观众共情,显然不仅仅是演技的问题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
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
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
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
《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① 放肆地喜欢,克制地爱《花香》采用双线叙事,时空分别设置在怡敏和亭亭的高中时代,以及二人长大成人,分别步入社会和家庭后。
高中时代的恋情,始于亭亭在球场旁,对怡敏崇拜又爱慕的眼神;亭亭主动走到怡敏面前申请加入校队,语义含糊却态度明确地说:“学姐,我是认真的。
” 这样的开场略显老套,我们能在许多偶像剧中觅到相似身影。
但《花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在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框架下,笔调清新、细腻又暧昧地勾勒出两个互生情愫的青春期女生对爱情的探索,毫不回避这种初萌爱恋中的甜蜜与尴尬,放肆和小心翼翼。
《花香》所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本真样态,无关性别,无关身份,每个人都能在这对恋人的日常相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得不感叹导演邓依涵对女性之爱的把控之精准,仅凭几句台词、少许细节,便让“高冷学姐”怡敏与“可爱学妹”亭亭之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譬如,亭亭能听出怡敏口头禅“没关系”的弦外之音;怡敏担心自己运动后有汗味,亭亭说自己闻不到;亭亭酒后许下诺言,将来赚钱给怡敏花。
而二人无意间的亲吻、赤裸上身触摸彼此心跳、伏在耳边轻声数数等举动,更是让厌倦了工业糖精的观众们品尝到久违的清甜。
对于二人多年后的 “第二次恋爱” ,导演则敛起机锋,笔调变得更加克制、温婉。
这既暗合陷身传统婚姻无法喘息的怡敏,在亭亭面前的欣喜和纠结,也体现出亭亭对怡敏人生选择的体谅与包容。
时过境迁,怡敏已为人妻、为人母,婚礼上的不期而遇让她尴尬又兴奋。
尴尬在于,当年她因恐惧对亭亭恶语相向,一句 “恶心” 几乎伤透了亭亭的心;兴奋在于,她在一段近似 “守活寡” 的糟糕婚姻中无力脱身,而亭亭是照进她晦暗围城的一束光。
剧中,导演反复拍摄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语是 “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
亭亭正是那朵栀子花。
岁月呼啸,只有她关心怡敏过得开不开心,她一直没有换电话号码,她依然记得二人间 “高脚椅” 和 “没关系” 的秘语…… 这份女性独有的柔软和细腻,为怡敏死水般的生活带来救赎,也让她的心旌开始摇动。
尽管亭亭依然坚持不婚主义的底线,但她变得更加成熟、包容。
她深知这份同性之爱的禁忌性,也理解为何当年怡敏急着与她划清界限。
所以,在怡敏的丈夫面前,她替怡敏保留住秘密和体面;在怡敏的孩子小哲面前,她同样予以无限的怜爱。
亭亭的不渝坚守和默默守护,让她成为全剧最闪光的角色。
② 东亚女性困境《花香》不是一部只会撒糖的百合剧,里面承载着导演的社会表达。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她的绑缚,这也是她人生不幸福的根源。
剧中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对具体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全方位地对怡敏的自我意志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制与破坏。
一是怡敏的父亲。
这位男性角色从未出场,却时时被怡敏挂在嘴边,处处控制着怡敏的生活。
他不管怡敏安全,罚她深夜练球后独自回家;怡敏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决定未来规划;他很少关心怡敏,被怡敏吐槽 “赚钱比陪小孩轻松” 。
二是怡敏的丈夫。
他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踩了几乎所有女性的心理雷区:缺乏家庭责任感,日常活动是打电动和玩手机;对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耐烦,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担心儿子的怡敏;在怡敏面前,对只有一面之缘的亭亭评头论足;因为工作,他在婚姻生活与子女教育中全然缺位。
怡敏呢?
当年却因为丈夫的无能没有出国,放弃了也许比现在锦绣十倍的前程。
三是露阴癖男。
他在怡敏终于要面对真实自我的关键时刻出现,用下流猥琐伤害了怡敏的心灵,也给她一记当头棒喝:对这个世界袒露真我,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怡敏,思想早已被驯化得谨慎、保守、克制、规矩。
虽然她知道自己对亭亭依然存有爱意,也只有在亭亭面前才能展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女性姿态,但她依然在孩子与职场让人焦头烂额的夹缝中,恪守着东亚女性被赋予的 “主内” 天职,甚至无意识地劝亭亭 “养儿防老” 。
而这种男权教化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当学校得知露阴癖男的事,找到怡敏和亭亭调查时,亭亭非常自然地写下当晚发生的事,包括她与怡敏的特殊关系。
在亭亭看来,这种同性爱恋无比正常,而她要做的,是实话实说,保护更多女同学不受伤害。
但怡敏却在楼梯口与亭亭决裂,并给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不是意外,是我跟你太好了。
”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东亚女性普遍的身心困境。
她所有的沉默、纠结、自责和言不由衷,背后的原因都令我们深思。
③ 题材滤镜与道德审判《花香》在如此短小精悍的体量里,能将故事讲述得这般动人心扉,实属出色。
但在我看来,《花香》的总体质量并未达到9分水准,观众对它的喜爱更多是出于题材滤镜,即百合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视角的天然光环。
如,剧中的男性角色都十分单一、脸谱化;情节编织过于平淡,剧集整体架构、节奏把控有所欠缺;对人物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消隐,让怡敏的心理挣扎略显悬浮,也局限住了《花香》的故事格局等缺憾,都等待着导演在下一季进行弥补。
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有一撮针对《花香》的道德审判之声,认为该剧三观不正:将亭亭第三者插足、怡敏婚外恋当作正面案例来宣扬,同时怡敏有骗婚之嫌。
导演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将怡敏的丈夫塑造得巨婴、惹人厌恶,并尽可能地压缩他在剧中的戏份,似乎都是在帮观众为怡敏的婚内出轨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抚慰。
但我认为,大家不必对剧中人物这般口诛笔伐。
艺术作品之所以宝贵,正因为它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无限包容和尊重,它为我们在社会法理和伦理秩序的约束之外,开辟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如果我们仅以一句 “渣女” 或 “小三” 就全然否定掉怡敏和亭亭情感世界里的曲曲折折,人性中的那些隐秘和挣扎,其实也在无形中扼杀掉了艺术多元化的可能。
它们所注目的,都是人类情感中最隐秘、最纤细也最本真的角落。
它们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则,却是一部作品的最动人所在。
因为第二季最近上映,所以又补了一下四年前的第一季,哇,真的太久了,再看一遍觉得学妹真的好勇,好有种,被伤了那么多次依然忘了不了学姐。
不过第一次喜欢的人可能真的很难忘记。
她说,“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和大家一样。
”“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如果第一次喜欢的女生不是你,我会不会更有信心一点”……其实觉得学妹演技至少哭戏有比学姐自然。
第一季的这部剧集收获满满,获得了2022年台湾金钟奖迷你剧集、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
导演果然是真姬才能写出这么贴切的故事。
在青春爱情里的勇敢小狗真的好让人心动。
注:本文首发第十放映室,现经授权发布作者:兔丸 耽美作品到底厌女吗?
在耽改剧风头最盛的时期,网上流行过这样的讨论。
有人认为,女性可以通过凝视男性角色摆脱社会结构的束缚,满足女性对于平等的亲密关系的想象和情感需求。
也有人指出,耽改剧的走红将进一步挤压女演员的生存空间,最终加剧全社会的厌女氛围:“女性角色被排斥在叙述外,女演员没有机会,代言被男艺人拿走。
”
via@萝贝贝咱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给不出什么定论,只能说双方都不无道理。
但从实际反馈来看,无论热度还是数量,耽改剧都更胜一筹,“耽改出顶流”的神话(或者说耽改红利)也向来是这边风景独好。
再退一步说,即便“耽改101”中途熄火,说好的双女主剧大年也更像给观众画的大饼。
就算把《流金岁月》《了不起的女孩》《风声》《双镜》几部加起来,都不及《镇魂》或《陈情令》来的能打。
此情此景之下,这部真·百合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带给我的便不只是惊艳,还有宽慰。
原来,百合题材没有被市场彻底抛弃。
原来,我们可以拥有如此细腻美好的女性纯爱故事。
01.结婚之前,怡敏(林辰唏饰)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结婚后硬生生熬成了柴米油盐姜醋茶样样操心的全能主妇。
儿子有自闭症,身边离不开人。
老公又是个不会做饭,连换洗衣服都找不到只会使唤人的“巨婴”。
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完还得和躺在沙发上装死的老公对线,然后再去收拾屋子和哄儿子睡觉,心累的一天才算结束。
明明才不到30,夫妻俩已经没了那种世俗的欲望和激情。
平日里,老公情愿逛论坛,刷ins来打发时间,也懒得和她多交流。
等到情绪爆发的时候,两人又是鸡同鸭讲,全程无效沟通。
女方控诉丈夫在带孩子方面的疏忽,表达内心的不满。
而男的呢,只会抢话和推脱责任,还要对方列个清单,仿佛把婚姻当成了角色扮演游戏,妻子就是那个负责给他发任务的NPC。
亭亭(程予希饰),怡敏高中时期的学妹。
多年以前,两人有过一段暧昧时光,但后来还是以怡敏主动远离,选择和现任恋爱结婚告终。
故事的正片,要从两人的重逢与一场婚礼说起。
某天,原本去参加朋友婚礼的怡敏误入了一对同性新人的婚礼。
她站在台下,以微妙的距离围观了这场婚礼。
对她来说,那是个略显遥远的世界——她从没想象过,两个女生要如何携手踏上婚姻殿堂和组建家庭。
另一头,对学姐余情未了的亭亭早就注意到了怡敏,顺势跑来搭讪。
婚礼结束,两人同乘一辆的士回家。
路上,亭亭试探性地聊起了彼此的感情生活,刚刚还在接话的怡敏沉默了。
“你好吗?
有空多见面。
”回到家,怡敏踌躇了半天,还是把打好的短讯逐行删除。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明天见面?
”短短的四个字,令所有的烦恼仿佛一扫而空,那颗沉寂许久的少女心,终于久违地悸动起来。
02.当我们在聊耽美作品的时候,总不忘聊美学,聊分镜,挖掘剧里的隐喻和主创预设的小心思,好比在享受通关解谜游戏的快乐。
不知何时,唯美含蓄成了LGBT题材共享的创作特征。
这一点,其实单从剧名就可以看出来——“花香”的谜底是“爱情”。
而亭亭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是在球场上。
奋力进攻的怡敏牢牢吸引住了亭亭的目光,她近乎痴迷地盯着眼前这个活力四射的女生。
从初见到怦然心动,只在一瞬间。
但和许多耽美题材中涌动勃发的荷尔蒙气息不同,两人的互动就如一杯夏日柠檬茶,口感清爽怡人,甜度刚好。
打听到了学姐的消息,亭亭化身小迷妹,慢慢融入了对方的生活,两人一起打球、回家、做功课,关系迅速升温。
这一天,学妹自告奋勇要载学姐回家。
晚风徐徐,吹拂过少女不为人知的心事和微红的脸颊。
啊,是初恋的香气。
由于社会规范和生理原因,女孩子之间的相处向来比男孩子更亲密(女孩子从小就喜欢互相搂搂抱抱贴贴),而这种亲密,恰好给了暧昧滋长的空间。
一次不经意间的触碰、近在咫尺的心跳,甚至是黏糊的汗水,都化作感情发酵的催化剂。
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两人小心翼翼地触碰了对方的胸部,那是一次尚未沾染任何色情意味的青春初体验。
再后来,蜻蜓点水般的轻吻,激起了一阵颤栗和慌乱。
黏黏腻腻的午后时光,则是这杯夏日果茶的尾调,余韵绵长。
或许,观众心动的理由,正是这恰到好处的氛围感。
因为剧情体量小,时长又短,6集电视剧掐头去尾之后加起来还抵不过一部商业片,所以编剧势必要在文本上做减法。
于是,才有了让人百转千回,反复咂摸的极简风对白:“我发现你很爱说没关系耶?
”“有吗?
”“嗯,而且你说没关系的时候都不是真的没关系。
”恋爱过程中,时刻以最敏感的态度去探知对方的情绪,有过恋爱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这有多难。
我只能说,被狠狠拿捏了。
“这是我的电话。
”“我知道,你号码又没有换。
”时隔多年,两人依然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好像她们一直在等待,等待对方的来电。
不仅如此,剧里运用了许多细节来刻画人物之间的推拉,顺便为CP党们留足了解(磕)读(糖)空间。
比如,深夜的一条短信:“王太太,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不是学姐,不是怡敏,而是王太太,一个充满暗示性的称呼。
一旦回复短信,就意味着愿意逾越道德的边缘,共赴这场危险游戏。
比如,两张并排的高脚椅,代表着心动的讯号。
过去,怡敏的人生规划里没有亭亭的位置,自然也不会有摆在窗边的高脚椅。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关键是,本剧还贡献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情欲戏。
透过镜头,导演仿佛随时在对观众wink:“你品,你细品。
”深夜,亭亭跑来怡敏家借宿。
两人进屋,不断变焦、晃动、推移的镜头预示着人物内心剧烈的摇摆——怡敏还没想好要怎么面对这个热情黏人的学妹。
大概,她也只是凭借本能去靠近对方。
眼看气氛胶着,向来喜欢直球的亭亭决定主动出击。
接过乳液,她用指尖轻轻摩挲了一下怡敏的手指。
镜头拉近,怡敏顿时就像触电,表情慌乱,不敢直视学妹的眼睛,“有事叫…叫我”,然后落荒而逃。
眼看猎物落网,高明的爱情猎手自然懂得趁胜追击。
洗完澡,两人进入了闲聊time。
怡敏问亭亭有没有留过短发,亭亭回道,“有啊”。
说话间,她又用手指划过对方的脖颈,一边比划,一边留下自己的体温。
无需言语,此时她们都知道彼此距离最后的沦陷,仅差一步之遥。
就连观众也心知肚明,该来的,总要来。
纯情,却又暧昧,撩人,却不露骨。
从进屋时的前戏到最后的拉灯,整场戏看得人呼吸加速,心神荡漾。
和某些搞专业勾兑的糖水剧比起来,这哪里是好磕,简直香疯了好吧。
03.最后,《花香》的感情戏确实很香,但女主的心路历程同样值得细品。
这种在保守与开放、道德与欲望之间摇摆和挣扎的状态,才是本剧真正想要探讨的命题——女性如何觉醒,如何探索自我和对于欲望的体认。
而本剧之所以会选择怡敏作为故事支点,主要是因为这个人物具备的典型性。
骨子里,她是个相当保守的传统女性。
当两人畅想未来的生活时,她想都没想就给出了一套刻在DNA里的标准答案:一男一女、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严格来说,俩人都是双性恋,不存在“直掰弯”的问题。
但骨子里的传统,使得当年的怡敏拒绝接受自己的性取向。
换言之,她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正常”。
等到两人关系逐渐疏远,怡敏便强行把这段超纲的感情定义为“友情”,然后心安理得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再来想想,为什么编剧选在这个节点上安排一场床戏?
除了水到渠成之外,也因为接受欲望的存在就意味着接纳了真实的自我,这是觉醒的必要条件。
因此,《花香》不是个渣女遇上第二春的背德故事,也不单是普通意义上的纯爱故事。
女主是不是出轨,她爱上了谁,甚至“亭亭”是男是女,这些统统不重要。
重要的是,女主需要在父权社会与传统家庭模式的包夹之下找到另一种可能性。
为了方便观众磕糖,很多甜宠剧包括腐剧会打造出近似真空的环境。
在这个“乌托邦”里,主角们顾着谈恋爱和发糖就完事。
但《花香》不是的,它在呈现一段浪漫化的同性关系的同时也还原了现实世界的阻力。
因为忘记给儿子做便当,怡敏内心出现了一丝愧疚感。
出轨倒也罢了,自己怎么能亏待儿子?
还要不要和亭亭继续走下去?
万一被人发现,到时候要如何收场?
来自家庭的惯性就像地心引力,不断地将怡敏往回拉扯。
比这更残酷的是,一旦你承认爱上同性或者出柜,就相当于认领了少数派的身份。
吵架时,怡敏的老公宁愿相信她是在找借口,也不愿意相信她居然爱上一个女人,还为此提了离婚。
说到这,顺带提一嘴《兔子暴力》这部电影。
怡敏的人设和经历,让人不由想起了片中万茜饰演的曲婷。
她们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选择了背叛家庭和传统价值观。
比较难得的是,她们还以母亲/妻子的身份展露了女性的情欲,而这种风情,又与她们法律上的配偶无关。
某种程度上,这是性自由的一种外在体现。
不同之处在于,曲婷是以主动的姿态抗拒着社会规训,逃离了小镇。
于是,她成了远近闻名的“荡妇”,一个抛夫弃子、不守女德的坏女人。
这么说吧,我们的社会其实很害怕有这样的另类出现,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女性的觉醒,也意味着传统家庭面临瓦解。
而怡敏呢,则是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做个贤妻良母,直到被欲望唤醒自我。
这两个离经叛道的女人构成了现代女性的一体两面,本质上,她们都是出走的娜拉。
至于亭亭这个角色也挺耐人寻味,她既可以象征怡敏内心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象征女性的自我意识。
有的时候,她就像是戏剧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在一次次地提醒着怡敏,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再逃避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再被他人的眼光羁绊。
现实主义向的耽美剧往往在讲述同性恋人如何冲破世俗的阻隔,如何建立身份认同。
在此之上,《花香》又多裹了一层内涵,它除了表达LGBT群体的心声,也直面了东亚女性的普遍困境。
通过主角的遭遇,你能看到无数熟悉的影子,感受到许多相似的外在阻力。
从小到大,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路上,我们欠缺的也许就是某个“亭亭”——象征质疑与反抗的声音。
为此,我愿意把这部剧推荐给更多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的性向如何。
“你每次说没关系的时候都不是真正的没关系~”亭亭你也太会了吧!!直接把暧昧烘托出来了,又隐晦又直白!!
什么都想表达 什么都没表达清楚
呜呜呜呜学妹太像可爱小狗勾了!我也想有个又软又萌又直球的小学妹……
虽然林辰唏尴尬溢出屏幕,还是给个及格吧、、仔仔业务能力请加油
像孙燕姿和欧阳娜娜拍MV
我感觉还可以拍得更好,比如丈夫的台词,问亭亭有没有房车,我真的很无语。面对妻子突如其来的出柜,我觉得可以更多站在男性视角去安排台词,上来就说房车什么的有点过于幼稚了,演技也很让人出戏。学妹演得真好,看学姐的时候满眼都是星星。
双方疯狂推拉 观感断崖式下滑 难以置信这么大了连自己性向都不清不楚……
原本看了前五集没想打这么高分,但反复看了最后一集后觉得还是要给,这剧终于不是一个超现实的虚幻故事而真正成为一个比较写实的记录。
恨她不争,又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故事一定在东亚的各个角落里发生过无数次。很真实,也很现实,把女性困境+女同困境一并展现。但多少年前台湾就已经有了《花吃了那女孩》,这个角度来看,在2021年出现花香,完全没有什么值得惊喜的,没有看到什么新鲜的视角或更灵动的人物。倒是,林仔仔确实人到中年了,令人唏嘘。
影评未看,不会再看第二遍了,一共6集,一集20分钟?哈哈哈哈‘搁这拍MV呢,吊女主太作了,搞副女主心态,搞老公心态‘
这个结局我还蛮惊喜的,天桥那几句对白写的,哪个女痛心恋看了能不狠狠代入大哭一场啊,台湾人好了不起,隔空让我心悸然后掐我人中救我狗命, 谢谢谢谢,无以为报
一般吧
林辰唏不太适合这个发型。
内心无戏,外在无趣。女同的戏应该是比男同更加丰满的,因为内心禁锢更多,而对爱情细腻更多。这里面该任性时选择诋毁这段关系禁锢自己;该有纠结时居然对老公说,“你不懂我,我只好选择同性”一般的无脑任性言论。演技也没有,明明长得是T,非要演直女一方,各种别扭啊。
没什么真挚可言,陈词滥调,刻意卖腐,台词尴尬,为了渲染自以为很美的场景,根本不顾上下文。感觉是拍给在异性恋关系中但又渴望“成为”同性恋的人看。不会给人带来勇气的!
太短了.. 全程开小差也没关系..
嗨,谁没爱过几个直女呢?
被能够把暧昧氛围拍出来的纯爱剧拿捏得死死的😢
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还有太多现实没有顾及。
第三集直接让这部剧在我心里封神…希望不要高开低走(虽然已经一半过去了,希望后面一半不要垮掉,我真的太希望这能是一部美好的完整的剧)【我好想写文啊,但是微博超话还没有成功申请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