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鸟
High Flying Bird,空中飞鸟(台),球高志远(港)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安德烈·霍兰,莎姬·贝兹,比尔·杜克,梅尔文·格雷格,索尼娅·孙,扎克瑞·昆图,凯尔·麦克拉克伦,格伦·弗莱舍尔,凯莱布·麦克劳克林,米歇尔·洪,杰瑞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简介:史蒂文·索德伯格将执导全新影片[高飞鸟](High Flying Bird,暂译)。塔瑞尔·麦卡尼([月光男孩])打造剧本,安德烈·霍兰将加盟该片。故事讲述在NBA停止时期,体育经纪人迪安(安德烈·霍兰饰)向新秀客户埃里克介绍了一个引人入胜但颇具争议的商业机会。该片将于本月展开拍摄。详细 >
启发
索德伯格认认真真的拍了一部非常复杂,立场变化不定的电影,然而过于复杂,让人无法理解剧情,同时可以说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所以大概最突破的是全程iphone拍摄这一点而已了。
同样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和searching完全一体两面,到底新技术或新理念的出现是让拍电影更简单还是更难了(比较一下两个片的后期时间),或者有了新的技术形式就可以忽略电影的表达技巧,不管怎么说,索德伯格至少可以成为当代iphone电影第一人了,至于幼不幼稚的问题,我听诸位篮球迷的
本来应该是斯派克李拍的题材,索德伯格拍什么都难么禁欲也挺难得的
只是把想表达的什么一系列对抗体制的东西放在NBA停摆背景下罢了,对很多东西的挖掘只是浅尝而止,真的只把停摆当作劳资矛盾简单处理了。对白和片子的节奏可以折磨死一大部分影迷,这一个半小时有点太漫长了,而真正的球迷也知道停摆不可能因为两个还没打过NBA只是在高顺位选中的新秀和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经纪人在72小时内结束,何况大部分球迷可能在前半个小时内睡着了,拍了一部不知道该给谁看的电影。
Game after game.一部关于NBA的话唠电影,对于非球迷来说,你讲述的NBA背后的游戏,不懂而且会被无聊死,对于球迷来说,NBA篮球背后的资本博弈确实会很精彩,但是导演明显还是不够了解,作为多年NBA球迷一看就看出来编剧想象的有些想理所当然了(顺便吐槽一下,三个NBA球员,又不用你们演什么,就跟访谈似的,镜头感怎么还这么差,特别是唐斯,你都在往哪看呢)
对NBA及其商业运作机制一无所知,所以对片中这位经理人的骚操作也是一头雾水,但是即便如此还能看出点儿意思来,至少没有想到要快进,可以说本片就已经算很成功了,不过再但是,这么个小品故事也实在没有体现出索德伯格这种级别大导的水平。
不光是体育,在美国这个随便印个米老鼠头像都会收到律师函的商业社会中,组成利益阶梯的一砖一瓦都是不可撼动的,一个有勇气有头脑并且敢于挑战这个的人,哪怕最后的结果是飞蛾扑火,也是值得尊重的,结局虽然看起来很现实,但跟目前真实残酷的世界相比还是理想多了。
78/100
停摆最后确实没有胜利者 无论是球员 球队 还是球迷 没有人受益 而涉及到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很伤 故事略显无聊 苹果确实是好手机
介于我给了unsane四星,这个是不是就只能给五星了?剧本真的好,不需要了解NBA,只要围观过各种俱乐部精神股东们的发言都能看懂。一个小遗憾是AH投篮那段感觉篮球水平都不如某些足球球星,毕竟那段台词的情绪私人化程度疑似导演职业生涯三十年巅峰。BTW,唐斯镜头感远不如米切尔,哈哈
就一个篮球动作,然后那个“NBA球员”的动作速率就瞬间让人出戏了
疫情期间随意间看了这么个曾经以为很独立片的片子。我总是欣赏人家用手机拍电影的,这是让电影事业平民化的关键。但其实这部片子本身是很闷的故事,靠些话痨撑着。结尾有点烂,不过号召黑人起身反抗机制的这个思路不错的。
3星给摄影
不是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
3.5
又闷又假,索德伯格不懂球。
全程在想iPhone 的广角镜头带来的美学小突破适合拍摄什么样的场景,除了广角镜头本身擅长的空间外,似乎对于对话、谈判场景有加成。对于球迷来说,这样一个故事似乎简单了点,而且不可信,不过谁不愿意看弱势群体反败为胜呢,特别是现在NBA比赛在联盟的游戏规则掌控下越来越难看。片尾直给的反抗是最大的败笔。另外,三个球员接受采访,当然都有点避重就轻,其中唐斯最怂。这里有意思的是片中经纪人设计球员,三个真实球员就属于被索德伯格设计了。
篮球运动背景,很多观点性的对话和思考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好看😄😄
太符合网大的气质了,索德伯格看意思是认准了在实验电影的道路上一走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