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情节很慢,不紧张也不刺激,剧情也大同小异,远不如想象的好。
特意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是这个片子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相比较来说更适合一个人在家里捧着电脑或者用家庭影院自己一个人静静看完。
和朋友坐在一起半天也感觉不到剧情的推进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尴尬。
两颗星给这个电影还能给我悬疑片最基本可以给我的感觉——片尾的时候“啊,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早就也已经猜出来了。
这部片子实在算不上优秀的悬疑片,演员们的演技还算仍旧在线。
尽管这样,也仍然没办法让我震撼。
抽了时间把这部还有原版都看了。
两部电影剧情虽有类似,而且也同为悬疑犯罪片,但是这一部改编版偏重悬疑,韩国原版偏重犯罪。
两部电影人物刻画的着力点也不同,本部偏重刻画人物心理,原版则偏重刻画人物行为。
内容上,本部也是偏重剧情叙事,原版则更偏重场面表象。
这一部的改编感觉有为了悬疑而悬疑的刻意,虽然从前半段细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已能猜出端倪,但结尾的反转处理略微苍白,包括反一因戒指的表述露出破绽(翻烂了整本书夹了无数标签,这应该是一次深思熟虑准备充分的采访,不应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编剧有点欠考虑)和作为杀人原因的自己曾经遭遇,说实话,有点儿无力。
原版在剧情上处理偏弱,但是加入不少惊险桥段和震撼表现来补充不足,印象深刻的几段,男二大白腿公路追逐片段😂,男一夜视仪救人片段,还有结尾处男一女友被杀前还原片段和真凶被抓捕脸部特写片段相当震撼。
最后吐槽一下这两部,万年不变的整容梗和人物的变态刻画真是日韩电影的两大特色,一个是为了内心的阴暗杀人且手段极致残忍,另一个不仅在杀人数量上胜出,最后还杀了囚禁同居两年有了自己孩子的人……这两部,喜欢哪个,因个人口味而异。
伊藤英明真是耐看型,之前看《我的恐怖妻子》就觉得这男人真天生就是演无脑渣男的料。
这部片子里完全另一种气质了。
两部作品差不多同时期了,小明诠释的都很好。
剧情来说可以给更高分,但是场景和镜头语汇太杂乱,看不清重点,色调明暗不统一,道具和化妆也不细腻,导致影片有很多时候显得粗糙没质感;配角几个片段太出戏,使得本身可以更合理化的剧情变得有点掉线,真的太可惜啦!
剧本不错的,完全可以呈现的更精彩,可惜辽。
为数不多可圈可点的细节部分算是演播室那部分的灯光运用,看完全片以后再回看给到仙堂的灯光,还是有点呼应在里面的。
这样的悬疑片里面居然还夹了一条真爱线,加分了。
看介绍说是翻拍了韩版但有改动,会再看一下韩版的,因为剧情真的很不错。
总体来说还是看了不亏值得一看的悬疑片,属于法律与私刑共同胜利的大结局吧。
剧情还算不错的,尤其演员表演很到位,虽然刚开始就猜到出书的不是凶手,不过到里香未婚夫借车,然后联想到摄影师地图丢失我才猜到主持人是凶手。
算是小小反转了一下。
虽然叫不出名字,不过主演都挺眼熟,演技不错。
其中感觉最反转的就是刑警才是出书人。
我一直以为他只是知道事情配合演戏而已。
不过结尾在别墅那点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草草的交代了主持人的心理创伤,然后就没反转了。
这点有点可惜了。
故事的结尾,讨论的主题,依旧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和如何被定义,人在公权与私刑中如何做出抉择。
电影选择了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也是常规的处理方式。
那么,让我们换个结尾吧:取消刑警发现东京塔的灭灯这个设定,意味着追诉期不会因为刑警妹妹的死而得到改变。
刑警没有能够说服整容男利用公权力制裁凶手。
整容男用绳子勒死了凶手。
整容男被警察带走时,将戒指掉在了现场。
一年以后,陆续出现老人被勒死的案件。
经查,死亡的老人们劣迹累累,大多数是在某地震时期,因为紧急避险做过杀人之举。
刑警男在案件现场陷入沉思。
镜头回闪:镜头①:凶手男将捆起来的刑警妹妹强行喂饭:“我不准你死,你便不能死。
”镜头②:凶手男:你就是用这只手戴戒指的?
用斧头剁掉刑警妹妹的左手。
镜头③:凶手男交代刑警妹妹被杀后,嚎叫:将其勒死,分尸,尸体在我出差时都不知道被我扔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了。
镜头④:凶手男住宅附近发现的刑警妹妹的白骨,只有一只左手。
镜头⑤:整容男杀掉凶手男时,附近透视镜子中的一个模糊背影,看着一个之前最爱的人活生生勒死了现在最爱的人(斯德哥尔摩)。
镜头⑥:一个赤脚女子用右手,捡起了落在现场的戒指。
一提起日本,多数国人应该会立马联想到80多年前日本人对我国做下的残暴行为及侵略的事实。
当年的行为的确不可原谅,但我们所倡导的观念一直是“理性爱国”。
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因为日本当年的侵华行为而否定日本这个国家,包括他的经济、文化和百姓。
毕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并不是靠“抵制日货”、“抵制日漫”等种种这样偏激的行为来实现的。
相反,他国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例如,日本对未成年人的礼仪培养和家庭教育,向来具有我国家长群体为之推崇和借鉴的重要意义。
再例如,日本的悬疑推理文化,包括文学和影视两个方面。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流星之泮》等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以后,受到广大悬疑爱好者的疯狂追捧;
黑泽明,日本殿堂级电影大师,是现代电影人争相模仿和致敬的对象,他的作品如《七武士》、《罗生门》、《乱》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他本人凭借对电影的热爱倾力投入成为奥斯卡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上周,又有一部日本悬疑电影上映——由藤原龙也、伊藤英明主演的《22年后的自白》,改编于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
该片早在2017年于日本上映的时候,就已取得连续三周冠军位、成功杀入当年日本年度票房前十的成绩。
虽说是改编自韩国电影,但电影里的原型人物是源自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杀人狂魔......不对,是“吃人狂魔”。
好奇的宝宝若想了解细节,敬请问度娘。
但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者谨慎查看哦......
原型人物佐川一政是“吃人狂魔”,而电影里的设定则换成了一个制造5起“连环绞杀案”、狂妄自大的“报复社会型”凶手,曾根崎雅人。
为什么说他是狂妄自大和报复社会呢?
因为他制造绞杀案的一系列操作简直是丧心病狂、泯灭人性。
首先,他作案时都遵循3个原则:1.必须是用绳索勒死;2.必须让“猎物”最亲近的人全程在场;3.必须让亲人一对一地目睹被杀过程。
然后,就在警方搜寻十几年无果、法律诉讼期已过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告自己就是15年前连环绞杀案的始作俑者。
所谓“法律诉讼期已过”,意思就是一个杀了人的凶手,只要在15年之内没被逮捕,将不再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是,他还以当年的作案过程编撰出一本书,借发布会的名义强势宣传走一波......你让当年亲眼目睹全过程的受害者亲属怎么想?
曾经被千刀万剐的伤口上再撒一层盐吗?
除了第一个受害者的亲属没出现以外,得到消息的包括父亲被杀害的小混混、父亲被杀害的岸美晴、妻子被杀害的医院院长、情妇被杀害的黑帮老大、和敬爱上司被杀害的刑警牧村都彻底被激怒了。
医院院长和黑帮老大选择在电视机前默默握紧拳头。
而义愤填膺的晴姑娘、小混混和牧村警官就忍不了了。
一个选择拿刀行刺。
一个选择用枪暗杀。
另一个则在公共场合直接打了起来......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可恶的凶手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在一夜之间被捧成“畅销作家”和“新晋网红”。
书迷和崇拜者纷纷称他为“高智商犯罪”的典型;更有大量妹子迷恋上他高颜值的脸......而当年痛失上司的牧村警官更是被凶手公然发起挑衅——“邀请”他一起参加一档专门揭穿事实真相的电视台节目。
就在人气主播仙堂俊雄的步步解析和紧逼之下,事情竟然出现了反转——当年的凶手另有其人。
他不仅蒙着头来到了现场,并且提供了当年的录像资料。
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揭穿曾根崎雅人为了赚钱编造谎言的真面目。
紧接着,曾根崎雅人被众人制服,现场引起了一阵骚动......
就在这时,影片又出现了一个反转。
至于反转是什么,小编就不宜剧透了。
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真相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的。
《22年后的自白》这部影片除了悬疑味儿够足、反转效果够震撼以外,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更是值得人深思。
尤其是影片中“杀人犯变成人人追捧的网红”这一具有讽刺意味和荒诞色彩的现象,不经意间就折射出存在于当今社会的真实状况。
比如,美国某个犯下6项罪名的罪犯,出狱后因一张帅气的囚犯照走红网络的事件;比如,某些有家暴劣迹的明星艺人受到无脑追捧的种种事例......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人们又是怎么了?
为了追求一时爽就可以违背内心的道德准则去盲目跟风吗?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内容,哪怕这件事谈论的是一个出书立传的连续杀人犯。
尤其是当这件事情放在主流媒体上传播时。
不过,所幸影片中的社会舆论最终发展成“用媒体来制裁法律无法制裁的罪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恶劣的影响之外,仍存在“分辨好坏”的作用。
作为利用网络拓宽视野的广大群众中的其中一员,我们应该练就一对明辨是非善恶的双眼,对于出淤泥而不染应该全力支持,对于恶劣行径应该坚决抵制。
刚看完这部电影,影评中有少许剧透,这部电影秉承了日本悬疑小说的优秀传统,即有本格推理派注重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又让剧情出现了多次反转,案件最终追溯的根源就是杀人动机。
与以往的杀人案件不同,被杀的对象多数都是与杀人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或者符合凶手锁定目标的某些特征,这一次,凶手的目标是随机的,没有特征,没有仇恨,没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完全就是陌生人,大概唯一有指向性杀人的就是针对牧村警官的。
日本的悬疑电影早已跳脱出找到凶手就完结的圈子,电影里更想传达给观众的是社会现象、人性和人心。
本案涉及了日本关于一件案件的追捕时效,在时效内未能抓捕凶手,那么,凶手将可以真正的逍遥法外,死者已逝,但留下来的人却一辈子活在仇恨阴影中。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和仇恨,为了能手刃凶手不顾一切,但恰恰,这个也是凶手作案动机。
因为,凶手也是经历了这一切的被害人。
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本以为也是命赴黄泉了,自己却是幸存的那个,活下来的人带着所有的经历和痛苦的记忆孤独地活下来,没有人能够与他感同身受,除非,这世上有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
他需要同伴,他需要同病相怜的同伴,所以,他亲手"创造"了他的同伴,他的目标并不是被杀的那个人,而是,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像狂犬病一样,一旦发作,无药可救,黑暗在心里滋生,愈演愈烈,疯狂吞噬。
故事的最后,凶手被正法了,但按照日本同类型悬疑电影的尿性(参考恶魔蛙人),结局依旧令人细思极恐:回归动机。
只是一名学生,因此仅以自己浅薄的见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之前并未看过原版,只是个人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感到好奇罢了。
整部电影下来几乎都是采用黑暗、压抑的手法来表现,其实还是相当符合日系的丧风格。
个人认为,就推理而言,并不是特别硬核,但也的确给了我们很大惊喜,所谓凶手却并非真正的凶手,这只是为了引出真正杀人凶手的一个陷阱,但,还是没有真正抓到凶手,虽然真相已近在咫尺。
道貌岸然的主播是操控所有案件的凶手,而起因是在战场上重要的人死在他面前他却无能为力,而唯一可以让他感到救赎的方法就是让别人也和他一样,感同身受,坠入地狱。
用那种残忍的方式——绳索勒紧受害者的脖子,让家人亲眼目睹那一刻。
那一刻如坠冰窖,所有的话语都无力可言,施害者已经残破的心灵,让这一切都变得真实而易碎。
个人觉得亮点是在最后,施害者让雅人杀了他,而的确,他也确实想这么做,为了他心爱的里香,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手,得到了救赎。
这一点其实跟小丑有点相似,小丑最乐意的从来都是让别人丧失理智去杀了他,使人失去人性。
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抛开其他的人性的揭露,这个电影还隐隐透露着同性之爱的思考。
真正的杀人犯的曾经是战地记者,他的同伴,他自己口中的重要的人——那个男性德国记者在他亲眼目睹下惨死,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无疑是巨大的。
正如“在战场上失去手臂的人,有时会感觉到失去手臂的疼痛”。
把曾经受到的痛苦加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心理。
杀人犯的杀人经历也侧面印证了失去的同性伴侣对他的重要,在丈夫面前杀死妻子,女儿年轻杀死父亲,以及试图在兄长面前杀死妹妹……越是重要的人,越能得到杀人的快感,越是能把曾经受到的痛苦让其他人感同身受。
死去的德国记者绝对不是普通的伙伴,而是杀人犯的同性恋人。
每一种爱都是平等的,甚至有些爱表达得更加深切与热烈,电影深处所诠释的同性之爱,对这种爱的赞美和认同,也应当是需要被关注的。
其实这个故事跟非自然死亡里最后一集的剧情有点像,都是找不到凶手,找到了又无法让凶手伏法,最终复仇心切的人想动用私刑,一命换一命,却被正义的警察和法医找出破绽,最终让凶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样的套路,前后连在一起看的,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非自然死亡里凶手的那张脸,留下的阴影有点大……
原版没看过,也不希望我国翻拍,这种日本伦理梗,社会边缘人,人性黑暗系,讽刺的无脑粉丝流量文化现象,容易搞砸,会被站在道德高地上一顿口诛笔伐。饼哥还是声嘶力竭型角色,这造型不知道谁设计的,夜店达人秀?
饼哥演技还是在线的
感觉整容失败
还真不如韩国那个
藤原龙也依旧是夜神月的范儿,最帅的还是伊藤英明。
有一种痛苦只能用痛苦来结束...
SIFF2017衡山电影院那场的观众太可爱了,大家笑点和惊呼点都好一致啊!特别是整容拆线露出双眼皮那里!
??
我觉得嫌疑人就是你。
个人感觉不如韩版,这种题材也能被日本人拍得如此性冷淡。
要不是片尾有字幕我都忘了原作是韩国的 边想着日本拍片的真喜欢探讨ジャーナリズム边猜谁是真凶 不过最大的疑问是 野村周平如何整才能整成饼哥
真实案件不知道,反正电影是拍的很假,明明快追到了,故意放慢脚步,明明可以开枪打脚,快死了才开枪。有煤气味还进房间,进房间也不带手电筒,只能说日本警察是废物。时效性是真TM恶心的法律,杀人不用偿命,还TM能出书,真TM嚣张,TM就没个人伸张正义吗?这么多人为杀人犯欢呼,真是病态社会。警察男还救杀人犯,真是讽刺。真正的凶手太好猜了,看完之后,真没意思。
相比韩版,日版的改编更有档次。
#SIFF2017# 第三场打卡。有几次出戏到恐怖妻子、海街日记、卖房子的女人、反转.....猜到凶手也蛮有满足感的 藤原龙也演得好
与最后的彩蛋类似,这部最大的问题就是沉不住气
可以可以,虽然所有反转都猜到了,但起码能让我专注两小时,也是可以。
电影其实钝感如我看到一半也就能猜到反转了,虽然差口气,但也不难看就是了。但在座的民那都不是我的菜,三星算完。
老梗
超级割裂,一个创伤后遗症的人,怎么能说停止犯案就停止犯案。而且他那么恨警官开了他一枪,怎么知道警官没死,这二十多年就算了??
前半小时节奏把握得很好,后半段有些拖沓了。#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