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剧评写得非常好了,各种人物事件背景都介绍得很清楚了,同性恋这个群体在8、90年代的状况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也分析得比较全面了,所以也没必要再重复阐述了。
第8集展现安德鲁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段,其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脚被暖气烫伤,是自己一直亲吻治好了小安德鲁,并且小安德鲁也不出声,接着其表情诡异的父亲关上了床头灯。
这段就有点让人浮想联翩了,其父对于安德鲁的偏心,似乎有了更有说服力的原因,不仅仅只是二人性格的相像(渴望出人头地、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善于撒谎等等等)。
如果性侵是真实存在的,那安德鲁以后成为Gay,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不仅仅是因为安德鲁单纯想成为一个Special person。
本来以为范思哲被杀是因为和安德鲁有过交往,看到最后一集,原来二人是清白的,他杀死范思哲的动机不只是想被这个世界关注(其最后的基友所说想被看到),应该还有对范思哲拒绝他的恼怒,毕竟当初如果他成为范思哲的情人,境遇就会不同,也不至于落得最后饮弹自杀的下场。
最后包养安德鲁的金主之一诺曼的那位好友,红头发老头对他评价挺精准,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作为一个Gold digger,他好像又没那么精明,把从金主这里搞到的钱都撒在他所谓的此生挚爱这里,别人还不把他当回事。
最后有个疑问,第一集他杀范思哲之前,在公厕那段,他大腿上的溃烂脓包是感染了HIV吗?
那如果和范思哲是清白的,大卫和杰夫2位基友有HIV的可能性很大了,所以杀死二人的理由很充分了。
电影用了倒叙的拍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短暂的一生!
我认为这种拍法相当精妙,先向观众抛出疑问,主人公是如何成为一个杀手?
手法?
目的?
又是什么?
最后结局追溯到童年,犯罪的萌芽期,就恍然大悟!
长长的铺垫,一系列的犯罪历程,就是他后半生的写照,这是真实的,所以导演拍出了真实的感觉,他的人生就是这么样,那些说电影后半部分拍烂的,我认为你们根本没了解这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成年后出现的总总行为,无论异常或不异常,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
如果库安南没那么一个父亲,母亲不那么软弱,他就会是那个聪明,善良的直男!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啊!
《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 American Crime Story》(美國犯罪故事:刺殺范思哲)今年一月份在電視上首播的前幾日,我收到來自Versace公關部發來的電郵,大意是說品牌創辦人Gianni Versace的家人沒有批准或參與這部電視劇的製作,電視劇的原著小説純屬虛構,沒有事實根據。
隔天,第二封電郵緊接而來,語氣更嚴厲,直接指責原著小説作者Maureen Orth道聽途説,捏造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
電郵中也舉例作者訪問了聲稱看過Gianni Versace死亡報告的綫人,而那名綫人卻沒有法律權限閲讀這份報告,以此推論此書並不可靠。
電郵最後贊揚了Gianni Versace爲人勇敢正直,熱衷公益,並譴責詆毀他的聲譽之人。
想來,全球時尚媒體(應該也包括其他主流媒體),應該都收到了Versace所發出的官方聲明。
時尚界本來就對這部以時尚名人為背景的電視劇翹首以待,如此電郵,無疑火上加油,把大家的好奇心燃到最高點。
當年轟動全球的Versace遇刺身亡新聞,難道還有什麽隱情?
電視劇會把Versace描繪成怎樣的人物?
荒淫無度,紙醉金迷(若是如此也不意外,這是大衆對時尚界同性戀大亨的普遍想象)?
Gianni Versace的妹妹Donatella Versace(品牌現任副主席,也是品牌實權領袖),向來被時尚界視爲最巴辣最可怕的女强人,她又會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電視劇裏?
電視劇到底碰到了她的哪些痛處,令她如此大動作反擊?
存心要看時尚界怎樣奢靡腐敗,以及家族爭產秘辛的觀衆,恐怕得失望了。
Gianni Versace在這部電視劇裏,只是陪襯。
唯一光芒四射的主角,是那名凶手Andrew Cunanan。
故事開始于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早晨。
Gianni Versace從他奢華艷麗的豪宅裏起床,向滿屋的傭人微笑道早安,推開門,走向被陽光親吻過的邁亞密街道。
高尚社區的鄰居對這位時尚界大佬並不陌生,親切地和他打招呼。
Gianni在書報攤買了幾本當月時尚雜志,輕快地往回走。
正要推開家門時,從暗處現身的男妓Andrew Cunanan亮出手槍,兩顆子彈結束了他的性命。
然後,劇集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回溯。
在Cunanan殺了Versace之前,他殺了什麽人。
倒敘是説故事很常見的手法。
但是,倒敘使用起來也相當危險——一來觀衆容易混淆;二來,若觀衆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結果,要怎樣讓他們保持興趣追看前因,也得經過仔細斟酌。
《刺殺范思哲》無疑是倒敘結構的電視劇裏,極爲成功的一部。
通過每一集回溯,我們先看到了Cunanan如何殘忍殺害每一位受害者(仿佛電影《No Country for Old Men》裏那看不到人性的殺手)。
再往上回溯,那些受害者的人生開始展現,他們或是對妻子對社會都慈愛慷慨,不求回報的年老深櫃同志;或是爲了幫助同僚,暴露了同志身份,被軍隊開除,卻留戀軍旅生涯的憤怒青年;或是單純善良,不忍心傷害任何人的年輕有爲的建築師。
這些人都因爲Cunanan的出現,提早結束了人生,如山谷中朝開夕拾的野花,花瓣薄如蟬翼,狂風掃過,便飄零無蹤。
觀衆預先知道了他們的結局,卻也禁不住期待下一集,渴望知道更多他們的人生。
短短九集,編導成功塑造了幾位血肉豐盈的人物。
除了Versace、Cunanan,悲傷的退役軍人、憧憬美好生活的建築師、深櫃老同志、心知肚明卻拒絕相信丈夫是同志的堅强妻子,在同性戀依然備受歧視的1990年代,他們面對著各自的生活難題,並做出了盡可能對家庭、對自己公平的選擇。
全劇沒有太多批判。
只是嘗試在已知的事實裏尋找動機。
但對於無法解釋的動機,劇本也保留了疑點,不去强加解釋。
所以,想看八卦的觀衆可能要失望了,此劇并沒揭露更多八卦。
此劇甚至粉碎了傳言,否定了Versace和Cunanan曾有性交易,還Versace一個清白。
全劇以一種悲憫的視角,看待牽涉此案的衆生。
這幾年看了很多Shonda Rhimes和Ryan Murphy的電視劇。
兩人都是目前好萊塢最最炙熱可熱的電視製作人,都有同一個特點——盡量在他們主創的電視劇裏做到“Inclusion”(在作品裏加入少數群體/弱勢族群的重量,譬如非洲裔、亞裔、女性、同志等等)。
Shonda Rhimes的電視劇更爲主流。
在她的電視劇裏,非洲裔女人和同志角色的設定,一般都非常傑出,擁有過人的智商和魅力,如《Scandal》裏的Oliva Pope、《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裏的Annalise Keating、Connor、Michaela、Oliver等等——傑出到不符合現實。
Rhimes為弱勢群體塑造了螢幕英雄,給了他們一個烏托邦。
她的作品扳回了主流媒體對弱勢群體的負面描寫,自有其貢獻,卻難擺脫肥皂劇的格局。
Ryan Murphy的電視劇經過多年長跑,從校園青春喜劇《Popular》、職業劇《Nip/Tuck》、校園音樂劇《Glee》開始,後來主創了影像風格化的恐怖劇《American Horror Story》系列,到如今的《American Crime Story》系列,風格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成熟,致力創作出好作品(而非只是追求收視率的作品)。
《刺殺范思哲》的主要角色都是同志,全劇卻不刻意突顯同性戀議題,只是精雕細琢地説著故事——一位凶手的成魔之路,某位同志受害人的成功之路。
但全劇下來,1990年代美國同性戀的議題,卻通過多位角色的故事,靜悄悄完整呈現。
當年被視爲囂張出櫃的同性戀大亨,在出櫃前經歷的猶豫和彷徨;Gianni的多年同性伴侶在Gianni死後,被Versace家族與社會如用過的衛生紙般丟棄;克林頓的“Don’t ask, don’t tell”政策,對軍隊裏同志官兵的致命打擊等等。
飾演Cunanan的Darren Criss在本劇大放光芒。
他詮釋的Cunanan,溫文儒雅,陽光開朗,非常討人喜歡。
這也是Darren Criss這名演員本身的特質(他在《Glee》裏頭,也是一出場就是個令人一見傾心的鄰家男孩啊)。
此外,他也為角色加入了一股騷勁和夢幻的特質——也就是俗稱的drama queen。
根據劇本裏的角色背景和個性,去揣摩Cunanan該有的言行舉止,那麽,Darren Criss的演出無疑渾然天成,極有説服力。
但我上網挖了一些當年的新聞,看了Cunanan的照片,卻總覺得真正的Cunanan,應該是更man的,甚至帶有一股暴戾和邪魅的氣質。
畢竟在同志圈,尤其是舞男與玩SM這類族群裏頭,那才是更吃香的特質,而不會是話癆悶騷書呆子。
以上純屬猜測,也許只是源於個人偏見與刻板印象,倒無關影評了。
🎭有了《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辛普森案》的好口碑,另外仍是讲述震惊历史的大案,所以第二季未播先火。
但较之第一季,无论是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还是想批判现实对“同性恋”的排斥的立意上都稍显单薄和混乱。
🎭故事虽以连环杀手“安德鲁”(图2+3)刺杀一线品牌创始人“范思哲”(图2)为全剧开头和结尾,但范思哲并非主角,而安德鲁才是,整剧都在以上帝视角平铺直叙出其他受害人的故事。
🎭这个年纪轻轻又不是精心策划杀人的杀手怎么可以杀了5个人后仍逍遥法外?
原因有二:其一,杀人无规律、动机不明;其二,涉及“同性恋”,大多数人不理解而且排斥;所以该案被称为FBI史上最失败的通缉案!
🎭本就复杂的案情,涉及人物又多,再使用正叙、倒叙、插叙的方式随意切换,看不出所以然,最后凶手以“自杀”告终......🎭该剧的选角达到高度还原,并且色彩华丽,烘托纸醉金迷。
第一集开头就运用长镜头记录范思哲从起床一直走到泳池边的全过程,带领我们浏览了富丽堂皇的豪宅。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
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
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
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等等。
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
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
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
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
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
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
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
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
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
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
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
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
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
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
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
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
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
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
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
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
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
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
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
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
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
《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
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
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
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
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
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
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安德鲁不是个案。
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
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
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
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
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
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
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
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
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
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
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
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
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
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
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
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
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
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
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
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
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
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
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
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
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这些辛苦,这些伤痛?
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
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
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
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
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
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
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
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
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
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
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
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
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
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
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
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
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
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觉得这一季比第一季更佳。
可能是看之前有意不让自己了解这个案件的真实情况,看的时候以及看后回味时专注于本剧。
而看第一季之前做了功课,思维不断在本剧和现实案件中来回跑。
觉得每一个角色都很真。
特别是Andrew的塑造,我非常相信演员演出来的就是一个自大变态非常危险的同性恋。
大爱Versace部分。
范思哲对生命的热爱,通过服装表达出的乐观和积极,以及对于“Versace新娘”的表达让我感动又敬佩。
这部分的布景精致又奢华。
配乐也特别棒,竟然在Andrew枪杀Versace的部分配上古典乐——这就是一个伟人一个时代的意外而悲剧的倒下啊。
“Not a virgin bride, a Versace bride. She will be a woman who has loved many men before. A woman who has finally found her equal, a match for her passions. She won’t be dainty, she won’t be timid. She will be proud and strong.”倒叙的方式让本剧更有吸引力。
其实看完这部剧已经隔了很久时间,但是今天才突然想起来这部剧(也可能是因为金球奖的缘故)想写一点什么。
(因为隔了挺久的时间的了,如果有什么地方记错了,请见谅)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最后饮弹自尽的库纳南,还是感觉到一丝同情和惋惜。
手底下的五条人命让他的死成为一种必须和必然,但是最后悲壮性的结尾不得不让人猜想,是不是编剧自己也像我,像许多人一样感受到了他或他们的悲哀。
先说一下他杀掉的那几个人。
他杀掉范思哲前已经残忍杀害了四个人。
他们名不见经传,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是同性恋。
虽然那个富豪并没有明确出柜,在外人看来他可能是爱妻的成功富商,但是在他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却有着这辈子都无法言说的真实的自己。
因为他们名不见经传,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不完全接受的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警方却生生没有锁定这个嫌疑犯。
试想如果他妻子接受他的身份,是否警方会改变搜查思路;试想如果第一个死亡的便是范思哲或者其他有名的“直男”,那会不会警方会更加认真的去调查这个案子?
虽然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的如果,但是没有这些“如果”就没有对未来的愿景,那就更没有改变未来的可能。
说回库纳南本身。
他作为家庭中最特别的一员成长起来,当然不得不说,他也的确是非常特别。
父亲对他的疼爱超过了一切,以至于我当时笃定父亲对他那么好的原因是他父亲对他性虐待。
他在父亲的期许下成长起来,成为勒几乎和父亲一样的人,自傲,自负,巧舌如簧。
我们都知道按照这种性格发展下去的人生本就不会成为库纳南或者他爸爸想象的那样飞黄腾达,所以如若库纳南结婚生子,没有人敢保证他的孩子不会重蹈他自己的覆辙,成为一种轮回式的家族诅咒。
还好,他并不会如此。
他选择了接受自己的神童般的设定,却没有接受一个选择接受真正的自我。
在高中时候便已经开始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的他注定了即使父亲那边没有东窗事发但还是会发生的最后的悲惨人生。
父亲逃亡国外,原先富裕的生活不再,连他自己相信的对自己的定位也成为了一通谎话,任何人都有可能走向极端。
只不过他脆弱的性格让他走向的这个极端偏激而具有危险性,不成功的幼时教育更让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至暗。
我这样的人,只会渐渐消失,我们病了也没人在乎。
但安德鲁很虚荣,他想让你们了解他的痛苦,他想让你们听到,想要让你们了解生来就是个谎言是什么感觉。
安德鲁才没躲起来,他想让人看到。
这段话可能是这部剧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了。
在接受讯问的时候他并没有对库纳南的罪行感到震惊和厌恶,更多的是他表现出了一种理解。
没错,库纳南最伟大的一点就在于他知道自己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弱小,知道世人的无视,他鼓励Jeff上节目接受采访,他从来不隐瞒自己和男性的交往,他想让自己被知道。
他在杀害了五条人命之后,最后选择自杀,不知道是不是在为自己这台华丽的闹剧增加最后一抹壮丽的色彩,最后的死亡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不知道这又是不是在某种方面满足了他“被知道”的愿望。
当然,我相信这句话绝对不只是他在说库纳南一个人,编剧也在借这句话暗指整个不只LGBTQ+更多的少数群体。
他们(我们)只有暴动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死亡才能被人铭记,他们(我们)不被大众所接受,甚至不被自己的挚爱所接受,而这持久的隐忍终将迎来最后的爆发。
当时看一个非常喜欢的剧,最喜欢的就是那部剧的名字When we rise,当我们崛起之时。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期许,却更是一个进行时。
我一直喜欢这个简短的名字中蕴含的那股力量,那种为了平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的闯劲。
我不是在提倡库纳南的做法,但是的确佩服他的反抗。
他选择了用一种违背人性的方式作出他自己呐喊,却忘记了另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人性黑暗的深渊。
有点不是很想做结尾了,请原谅我的虎头蛇尾,但是这部剧真的很值得看,感受它其中的力量和悲哀。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看第一季的时候是三观的颠覆 第二季就更像是读一本小说 娓娓道来一个离奇 传奇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人生故事 这部剧一贯坚持的写实还是坚持住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并不是很清楚原事件 完全当新故事在看也尽量不被剧透 给五星第一个要赞的是演技 每一位都不失水准 Andrew更是弯成一道风景线 艾美奖的认可也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一个原因 其次整部剧张力十足 每一集都不划水 环环相扣 和真的是很优秀的剧本和倒叙的排序让人当前心中所想的在下一集就重点讨论和揭晓 一个巨大的的谜团和巨大的悲剧让我们对男主人公这个复杂的形象窥视一角就如同历史一样 他在警察进去的前一刻自尽 留下让人永远好奇不得解的动机 为什么要刺杀 Versace 最让我动容的是导演对这个角色主观的一些揣测 Versace 的葬礼andrew跪在荧幕前面一起祈祷 极大丰富了这个角色 他贪婪 虚荣又天真 邪恶 有自己的价值观 也许没有这样的父亲它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最后 达伦演技封神之作。
库南安的父亲从小就一直告诉他you are special从小受到父亲的特殊对待。
他父亲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者。
最后嘴上答应着会去救他儿子。
实际上已经在联系好莱坞售卖电影版权。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有多深?
Gianni Versace 的母亲,从小教育她的是你一定要去做你热爱的事在他一开始觉得很难的时候告诉他,困难是很正常的,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知难而上,你才能成功,这样你才特殊。
他也很好的把这些教给了妹妹,在知道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之后。
手把手教她给她勇气去尝试。
而库南安的父亲,在最终被通缉逃亡菲律宾后说美国梦是完全行不通的,白手起家是不可能的。
还认为自己错就错在骗的不够多。
他觉得,自己的老婆从来不过问钱是哪来的。
只要有钱就好了。
从菲律宾回来的时候,库南安已经开始说他父亲在菲律宾有好几个香蕉园了杀 jeff ,他觉得 jeff 抢走了他爱的 david而 david 说出了真相。
因为 jeff 早就看透他了。
知道他是个骗子。
他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没法从他的谎言中走出来。
所以当 david 发现自己没法劝他回头,想逃跑时也被他杀了。
david 从小本性善良。
他爸妈是一直都很清楚的。
在出事之后也完全没有怀疑过。
在 david 大学拿到总统奖后向父亲出柜时。
他爸说:“我不会骗你说,这没有影响,你知道我的信仰。
或许这不是你想听到的,或许你想听我说我不介意,但我说不出口。
我能说的是,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
库南安。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虚荣?
他的努力配不上他的虚荣。
他始终相信自己高人一等。
在他吸毒之后的幻觉里Gianni Versace 给他量身定做西装一口一个 Sir他觉得自己和 Gianni 没有什么区别。
Gianni 不过是更幸运而已。
而 Gianni 在剧院拒绝他时说的是:但重要的不是去说服别人,去相信你会有所成就,而是去做。
大家开始变的不想谈论,越来越多人在生活中选择无视。
不支持又不反对。
是怕别人评判?
说你刻薄?
说你不善良?
又或是跟我没关系。
爱怎么样怎么样。
这也许是一部分人的心态。
当然肯定也会有一部分人会觉得任何关于同性恋的一切会感到的恶心。
网上有一种所谓的“舆论正确”。
我们得理解同性恋,我们得接受同性恋的存在的事实。
我们得对这个群体友好一点,并善待同性恋群体在扩大,网络上会有各种信息会越来越多有带有隐性引导的引诱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幻想和形成错误的对两性的观念。
好像现在变的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这算不算一种变相支持?
繁衍是人类本性。
动物尚知道不能同性。
本是人类社会的畸形产物,适者生存。
同性恋决定了自己的性取向。
但是你要让正常人接受并理解对于正常人来说不正常的事情。
这
最后追溯童年,精神分析式的追根溯源还有一定的价值所在。过程的冗长实在难以忍受。
质感非常电影化,只可惜有点拖沓。这样的叙事方法也真是导演有心了,不怕观众晕么?好吧,我还是要马后炮的说一下,得了金球的男主角演的真心好啊!虽然很大程度要感谢剧本给了这个人物充分的展示空间,但主演Darren Criss依然锋芒尽显,从人物的情绪、语气、小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被诠释得很有感染力。
卧槽这一季好难看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线 可惜Darren小可爱了难得接个主角戏 瑞奇马丁贡献AV一般的灾难演技 范思哲一家三个拉美人为什么非要这么艰难地用英语交谈 口音还都不太一样……唯一喜欢的是那个死了老公的化妆品女电商
瞅这角色,怎能不看。
为了佩内洛普·克鲁兹忍着看了两集,公平的说,她和整部剧一样灾难。最大的问题是毫无逻辑的剪辑,真的是非常非常混乱。不仅在表演、社会意义方面差距较大,甚至连台词都相差甚远。如果第一季可以给8-9分,这第二季1星不能再多了。
Darren Criss在里面淫邪的性吸引力可以媲美美恐第五季的Finn Wittrock了,分分钟想和他们做爱。
刺杀瓦杀鸡。本来把主角当个神经病,所以他的所有莫名其妙的演技在神经病范围内合理。但和另外两个gay friends对戏时真的有壁!这瞎几把叙述在同时回顾美恐1里找到了认同。总的来看光头就喜欢搞这些没的和没的,个人xp叠加在一起的巅峰给作,我是觉得难看啦!
精彩!!!Darren Criss演的也太好了8。PS:最后一集剃光头也太帅了8。★★★★☆
整部剧宛如天才精神病的人物小传。叙事结构挺有趣,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缺乏持久吸引力。谨防身边出现男主角这样的人格异常者!“be special”是否算一种诅咒?
看第一遍的时候,由于对范思哲案没有辛普森案熟悉和关心,加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及达伦一度的浮夸表演(非贬),当即决定第二部不如第一部“好”或“好看”。但实际上看完后长久在心里翻腾浮现剧中氛围感受的是第二部,众多故事线和多个主要人物穿插切入初看细碎和稍显混乱,但最后成功表现了人的故事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本案bug的是Andrew和Versace看着都像0,Ricky虽然超龄以及1场1镜尬出天际但之后还行。希望DC是真直男。
安德鲁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滤镜厚得跟csi迈阿密一样,要瞎。看不下去。
直接拍他的个人自传得了🙂↕️
拍一集就行了。。。
重现真实的一段历史,Ryan Murphy 太屌了,Darren Criss演技炸裂。还有米国90年代的基圈风气一窥。
2018 我狼的神演技,从第一集开始爱上。
演员好。范思哲,David还有Jeff这仨角色写的很打动人。尤其David和Jeff出来之后渐入佳境。人物刻画的很好。但是拍摄...
没兴趣看下去,硬啃着看完,整部剧杂乱无章,人物塑造也很差,看出导演和编剧was trying to reach it, but sadly it didn’t work out that way.
氛围营造没得说,实在不太喜欢这个叙事方式。。而且是抱着来看Versace的期望追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