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战争创伤疗愈与寻找自我归属的电影。
从战后人们回归的“平静美好”生活,到插叙倒带逐渐揭开失去亲人挚友未能愈合的伤疤,再到最后接纳迎接新的生活。
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加上经典的英国景象,伦敦战后建筑的重建翻新,人们盛装参加嘉年华派对,与根西岛上还没能从二战中缓过来的景象形成对比。
镜头语言很巧妙,作家女主在派对中看着一支气球脱离绳子飞开,却被屋顶严严实实地挡住,气球是活力的黄色,女主也穿着一身漂亮的黄色晚礼服。
女主回到伦敦时在窗边魂不守舍地转着订婚戒指,折射出来的光点照在墙上,中远景看却还有点像惆怅的烟。
第一次看以战后平静的视角去写战争的电影,Christian德军角色的引入也将战争的罪恶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脱离开,回归到其万恶的本质。
Elizabeth这条线从一开始就埋下,到最后揭示去向使电影达到情感高潮。
电影结局像是完成了典型俗套爱情片的完整结构,男女主在码头重逢互相告白让我想起了《给朱丽叶的信》,情节很不一样但就感觉很像,而且好巧男主确实是给女主朱丽叶写信hhh,场景还特别像《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一部的结尾;男主达西的名字是不是直接从《傲慢与偏见》那里拿来的,毕竟一开头读书会就读了简奥斯丁;书信来往交流书籍的桥段让我想起了《查令十字街》书信集,那个慢节奏年代人们耐心的读书再等数天数周和另一个人写信交流的感觉真好。
说说演员:小学就开始喜欢莉莉詹姆斯了,就给人很亲切的感觉;马修古迪标准英伦绅士;格伦跟他在其他几部电影里面的自信略带搞笑的形象大差不差;艾米莉亚的演员演技绝了,形象转变很立体,在失去女儿和夭折的孙儿时无声的悲痛很抓人。
没想到被海报和片名吸引加入影单的电影居然有古迪啊啊啊!
感觉和岛上书店有一样的感觉——书籍之于人到底有多大力量呢?
似乎这种重要性总能在生活闲散,人们简单淳朴的闭塞小镇中体现出来。
在书中自然是另一个世界,而只有真正慢节奏生活的人们才有那种闲情用来发呆,用来进入书中,用来关心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不关于任何利益权衡的思考,就只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简单相处的思考。
还有那灰色的战争年代,也是书籍让岛上的他们有了暖黄的炉火,有了欢声笑语和真正的活着。
想到那个年代的邻里关系在现在真难再有了,觉得自己生命里又少了些什么。
读完岛上书店的第一感受便是,这本书太像一部电影了,轻描淡写地生活的点滴与日常,还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与叙事节奏,让这本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而这部电影也完成了一本书的使命,将这段故事娓娓道来,文学永远来自于生活。
对由书信串接的电影毫无抵抗力。
虽然电影也有几处不太喜欢的处理,对于朱丽叶感情的变化以及伊丽莎白的叙述有些老套与样板化,但瑕不掩瑜。
人们看多了相同套路的爱情drama后就会不由自主地反感,但谁又能从心底真正厌弃戏这戏剧化处理过的理想的浪漫呢?
无论俗套与否,我还是愿意相信并喜欢这样的美好的故事。
总有那么一座小岛,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永远无法拒绝翠碧环绕的山峦,院子种满花草的小屋,烛火惺忪的夜晚,两三好友谈笑风生……也只有电影能让这光影和绿意永恒了。
最爱的地方还是乡情满满读书会啊!
爱死由多西的信引出来的读书会聚会的画面了。
作为一个人,永远离不开精神食粮——若能有两三挚友能与你一起享用,真的是世界上最香甜的事了。
mark一波原著。
我看了一部叫做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Society的电影。
看到IMBD上有6.9的评分,我觉得这大概是一部还能用来消磨时间的电影吧。
而且确实英国女作家的故事和Lily James在我心中还是有吸引力的。
看完之后,我想我只能给这部电影打三颗星星, 一星给Gurney的英伦乡村风情,一星给女主角的戏服,还有一星给可爱的Mattew Goode。
故事讲得是一个英国女作家Juliet为了寻找灵感、治愈二战时期失去双亲的创伤以及逃脱下很美满的现实生活,机缘巧合下跟Dawsey成为了笔友,知道了这个在二战时为占领区的居民提供疗愈的读书俱乐部(是的,就是标题那个长名字),并独自来到这个刚恢复重建的小岛上发生的故事。
故事从Juliet的视角展开, 她通过读书俱乐部不同的成员不断深入了解读书俱乐部的故事以及被德军抓走的Elizabeth下落,另一边她也在寻找自我救赎。
虽然题材老套,但胜在有人物和时代背景,如果好好编排,还是可以成为一部好片的。
不过显然影片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读书俱乐部的故事不够引人入胜,层层铺垫下确实一个毫无悬念一点也不惊艳的结尾。
如果想用一个人故事去追寻另一个故事,那么两个故事都应该是精彩的,可惜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人物塑造十分单薄无力,读书会的灵魂人物,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Elizabeth(唐顿庄园三小姐饰演)是一个只会一头热、分不清重点也没有头绪的人,在占领区跟德军中的nice guy谈恋爱结果害死了对方;为了救从集中营逃出来的战俘,她丢下了女儿,带了战俘逃跑,结果战俘被射杀,她被抓走;在集中营内,她为了救被鞭打的女孩强出头,结果自己被射杀,女孩继续被打死;而所有周围的人因为她伤透了心。
再说女主角Juliet,延续了小清新电影有个不懂自己的高帅富男友的路子,最后找到了真我毅然抛下一切跟Dawsey在一起了。
虽然我没明白他们的共鸣他们的爱情从何而来,但至少电影是这么交代的。
唯二让人欣喜的角色就是Mattew Goode出演的毒蛇gay蜜经纪人,和在Juliet返还大钻戒时对她斥之以白眼的高富帅男友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部乏味又老旧的剧情片,我跟老爷爷老奶奶们一起耐烦地坐了两个小时,并且准确地笑在个每个地方,想着Lily James还是无法摆脱唐顿里天真的小白兔,以及三小姐一如既往愤世嫉俗有勇无谋爱上对立阶级,以及Mattew Goode好可爱,结束了这场观影。
抛开爱情的立场,开头的纳粹往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
在纳粹的统治和剥夺下有一小部分人私藏猪肉和琴酒等抱团取暖进行聚会,在途中喝的醉醺醺被纳粹发现为了掩盖罪名谎称他们是一个读书会,在纳粹问到这个读书会叫什么名字是,他们说是根西岛文学,这时其中一个喝的不省人事说了句土豆皮馅饼,然后一个机灵的马上说了这个读书会叫《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惊险又荒诞。
而大家为了应付纳粹与圆谎只好真实的成立了这个读书会并为了它去学习知识,开会,讲故事,朗读等等。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女主来到这个读书会,参与了他们的“朗读会”,坐在中间,大家围成一圈倾听并调侃,那个画面,真美。
全剧呈现的是一种古典文艺的感觉,很安静,很美好。
剧中有关这个读书会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铺垫一种精神世界,面对战争的打击而反衬出温馨而又简单的情感。
剧末,女主将《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记录并打印下来送给了这个读书会,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必须要提出这个剧中的服装穿搭,复古电影感,满满的优雅,放在现代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经典了。
The most remarkable part of this film that I have to point out is the clothing matched to Lily James, and of course her good-looking appearance, by the way Guernsey has such a great scenery.
well, basically speaking, this story comes out a traditionay British novel so it's derived accordingly. The plot looks a little stiff but it's still classic like other British writings. In addition, the British accent and propriety of starrings also make me pleased. Ashton made a pen friend that far away from where she live and work before. But the most attractive thing for her is to find out the truth that she heard about, that is, the Literary Society. During that period time of persuing, she aslo find her own mind and complete redemption by herself.
I haven't read the original work of the author, but the film attached to it is not bad, but it's not perfect as well. In my view, the director should focus on telling a good story about the society instead of put some inappropiate relations between actress and actor. nevertheless, I like it.
我的第一篇影评,没想到不仅是因为热爱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了豆瓣傻瓜评论太生气而决定写的。
过程比写论文愉快太多,全然忘记自己有五篇due… QAQ。
没什么文笔的文字,只是希望真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想把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分享出来。
没有看过原著(虽然看完电影立马下单了lol),因此我的感受都是根据电影展开的。
望观看愉快(如果有人看的话:))——为什么“英国景甜”要和美国男朋友分手跟养猪的农夫一起?
朋友,你到底看没看电影?
首先,关于Juliet自己。
电影告诉我们,她在好友兼出版商Sidney的陪伴下四处开读书会,下次写东西可能要用自己的真名了——Juliet Ashton,但她不是特别开心。
结合影片后面Sidney的开解,得知原来,我们的文青女主角并不对自己的作品有十分的自信,Juliet对自己的职业和身份追求是带有些许迷茫的。
大概因为目前的生活还算是波澜不惊,所以不足以让她发现真正的自我。
虽然影片中对Juliet的过去只有很简短的回溯,但也足以表现Juliet对自己在战争中失去家人所感到的痛心。
拼命抓住了父亲留下的镇纸,细心保存的家人照片,这是Juliet不曾轻易外露的脆弱一面。
或许正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让她理解了根西岛各位的苦楚,也在与他们磨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编织出了一种温暖的家庭般的联系。
其次,关于Juliet与Dawsey的通信。
这是我觉得电影可能做得不够到位的一个地方,因为买书的时候发现原著中有特别多像《查令街十字路84号》那样的信件描写,这很能说明为什么Juliet跟Dawsey之间会有一种“未见其人而已如知己”般的感觉,但是电影里的通信片段就只有开头的那两次。
(然而主角间的对白已经说得很明白了,Charles Lamb都出来做了几次媒人了?
难道非要逛个街吃个饭才叫喜欢?
算了,看不出来,不怪你不怪你)
because you already know me so well
To Charles Lamb, then两人之间真诚、频繁的通信也能够说明,为何最后在Juliet将手稿寄到根西岛俱乐部时,唯独Dawsey读出了Juliet在信中暗含的意味“你们帮我找到了自己,我没必要欺骗自己和mark在一起了”。
情人间的默契呐 Eben爷爷然后,Mark与Juliet四个月的相识。
嗯,Mark公子很有钱,长得可以(对不起私心里全是michiel),还很浪漫啊,送花,花多到床底下和梳妆台上都是了,Juliet一房间的红花。
(能看出问题了吗?
)
房东太太表示年轻人你买太多花了
房间里放那么多花怕是要窒息
到处都放了花,但书台上没有。
Oh, Mark. Beautiful indeed. Maybe another kind?Mark有钱有权,流连于上流聚会,带着Juliet参加各种高档沙龙,嗯。
但是Juliet,难得穿了一条那么好看的黄裙子赴宴,为什么你的注意力跑到了一个升空氢气球上?
周围的人都很尽兴
you are not enjoying it, gal. just accept it.再次,根西岛俱乐部重燃了Juliet的热情,更是给予了她亲人般的感受。
要知道,Juliet最初是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去一个小岛?
因为她深受这个读书俱乐部的吸引,深受这些人背后的故事吸引。
还有可能是她在伦敦觉得缺了点什么想要借机离开一下……
伦敦给不了我!
这不是一般被说中了才会如此回应的吗hh
想不到吧,读书会太愉快了!
如果你联想起Juliet在战争中失去家人的痛苦,再想想她在这个俱乐部中与志同道合的人们相知相识的过程,大概就不会说出“为了一个农夫放弃美国金主爸爸”这样的话吧。
还有Isola的友谊。
终于有个小闺蜜?
Juliet在与他们的相遇中找到了自己。
等察觉了,最后甚至觉得,自己迟早都会找到的。
嗯,good gal
找到了自己的peace,房间很清爽了最后,终于来到了Juliet&Dawsey的部分……Gosh, i don't even know where to begin. 前面讲了两个人之间的通信对吧(嘻嘻恨不得马上啃书去),正式见面时送了小花花,很可爱哦
突然发现根西岛虽然没有mark爱帮衬的花店,却处处是温柔的小花花,等待被温柔的人采撷你在什么时候会想要去一个男人的房间看一看?
(严肃脸)
他还留着你给他写的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大气都不敢出了orz)
被他发现了你进他房间。
这个距离很近,但也很遥远
我想知道你心里的人是谁
正当两人眼里的爱意都快要溢出屏幕的时候,mark出现了。
当然了,可能还是要谢谢mark,不然Juliet & Dawsey可能都意识不到,原来离开自己心爱的人会那么地难受。
Juliet说,我们还会继续写信的对吗。
但写信又何尝不是为了与你保持那一点点联系、不愿就这样放手的最后挣扎。
Dawsey甚至连目送Juliet登上机舱都做不到……
我不愿看着你离开看你们分开我也很心痛!
但没事,来一张大糖!
我觉得可以提名最佳吻戏了最后的最后,插播吐槽一个:mark。
你到底要跟Dawsey说多少次“nice to meet you”才会觉得安心??
另外,你要有绑着爱人的想法,那么你大概不是真的爱她。
seriously??
还有说什么gold crowns are not pig farms... 我能感受到Juliet此刻内心的奔腾:how dare you say that?
对Juliet来说,根西岛的平凡一点都不重要,她当初带着闪闪发光的眼神到达小岛,在经历过Amelia等人数次的拒绝后依然没有放弃,是因为她打心底地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人。
mark一到这里就用他那伦敦大少爷的财气各种酸,算哪门子“miss you”?
行吧,可能是这两人真的已经非常不适合了。
这里Juliet还拉远了两人间的距离另外,关于戒指。
戒指可以说是反映了Juliet心路历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电影里三番五次地给了戒指大特写:很大的钻戒,哪个女孩不心动?
但几乎每次Juliet玩弄它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都不是“我tm真是太幸福了”,而是夹杂着丝丝犹豫、隔离、不自在感的。
在飞机上,Juliet掰弄指环的时候,它甚至显得有些松垮。
这个王冠般的戒指,亦或是mark给她许下的未来承诺,到底与她的真心fit不fit呢?
在旅馆摘下
飞机上看看Juliet&Dawsey的戒指。
简单,圆满。
正像一位太太说的,比起闪燿硕大的钻戒,这个戒指更像是Juliet新生后的一部分,忠实自己,不加繁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洋溢出来的幸福。
到这里,我截的图已经用完了,或许也该结束了。
总觉得说Dawsey说得不太够……人家哪里只是个养猪的,明明文艺好男人一个;何况养猪的又怎么了?
总之我很爱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成为我的top3,甚至超过notebook成为第二(第一当然是Lizzy&Darcy,我想Juliet&Dawsey也会同意我的lol)。
以后若看了书还想说些什么,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谢谢你看到这里,👋。
书比电影好看,电影可能是为了剧情吧。
看完书再看的电影,有些情节做了更改。
还是喜欢书一点,书里梗侧重女作家和岛上读书会的描写。
一本书将女作家与小岛上的人产生联系,进而发现了一群质朴又善良的人。
战争带走了她们的家人、朋友,也收获了很多东西:一起烤猪、一起躲避抓捕、一起建立了读书会。
看到这些平凡又温馨的时刻,我差点忘记了她们的苦痛。
亲人的逝去、平时吃饭游玩的地方变成了堡垒、布满了地雷,房子周围一直有人拿着枪、不能听电台、没有吃的、家里被洗劫一空;经历了这样压抑的环境,她们对生活的态度是很积极的。
多多陪伴已有的亲人、酿造各种美味的酒、不断的从书中发现新的感慨和故事。
她们更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生活也因此充满了乐趣和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一直很难,但是又会夹杂着一些糖让我觉得还不错。
苦难是真实的,当下的生活也是,这一步是浑水,下一步可能踩到空砖,再下一步车子飞速溅起的水打湿全身,只能奖励自己吃点好的了。
这颗糖我请客!
告别了温暖的阳光,这几天迎来了绵绵春雨。
道路两边的桃花即使在雨中,依然开的很好,就这样突然间想到了3年前无意间发现的一部电影,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没错,吸引我的就是这个奇怪的名字,没看这部电影之前,隐约能猜到这部电影关于书,还有土豆的文艺片。
看完电影3年后的今天来写这部电影的好处就是,不会造成剧透,想聊聊关于电影剧情外的东西。
希望能引起你们的兴趣。
电影海报
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赫伊斯曼/格伦·鲍威尔/马修·古迪/杰西卡·布朗·芬德利类型:剧情/爱情/历史语言:英语片长:124分钟电影里能看到来自唐顿庄园的老朋友,听到熟悉的英腔。
故事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战争曾给人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痛苦,毁灭了曾经幸福的家园,抢夺了人们手中的一切,就在这样一片被占领压迫的土地,书提供了一处避难所。
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根西岛人民成立了这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有着浓郁的英伦风格,独有的英式幽默,恰到好处的音乐,美丽的服饰,华丽的场景,自然风光,美食佳肴,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关于女性朱丽叶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作家,厌倦了使用笔名“伊兹:,想以自己真正的名字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出版商的帮助下,泰晤士报同意了朱丽叶使用自己的名字刊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朱丽叶写的第一本书是《安妮勃朗特的批评传记》。
大学时期学过一片文章《天妒英才》,讲的是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勃朗特一家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勃兰威尔身上,但是勃兰威尔因酗酒吸毒早逝,三姐妹却留下了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我无法猜测那个时代女性的艰难,但是朱丽叶并没有被打败,书给了她安慰,激发了她的热情,她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
我依然还记得电影里的一个片段,昏暗的房间里,朱丽叶坐在桌前,弯曲着身体,眼睛快要碰到打字机上,许久才应过来已是黄昏,忘记了开灯,已然不知窗外是刮风下雨,是晴空万里,还是鹅毛飞雪。
只见屋内地上铺着满满的书稿,眼前只有笔下的故事。
关于阅读电影台词提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书名和作家,比如查尔斯兰姆 的《伊利亚随笔》,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叶芝等等。
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叶芝我们不得不感慨,书本的力量。
来自书本的共鸣,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紧密,彼此是依靠,彼此是慰藉。
安妮勃朗特是三姐妹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但是朱丽叶却选择了安妮来完成自己第一本书,这是她在安妮的作品里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共鸣。
影片中有一段关于朱丽叶点评 安妮作品的情节,激情澎湃,口若悬河,满怀力量,让人听了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俱乐部的成立是个偶然,但是成员们却一直坚持下来了,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力量,来自文字的沟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即使未曾谋面,于千里之外,我也要来寻你。
关于选择网上说,小孩子才选择,成年人两者都要。
但是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朱丽叶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电影里是怎么塑造这些情节的,但是彼时的我,很清楚 朱丽叶的选择,她自己亦很清楚她的内心。
关于电影中的友情,爱情,我想留给大家自己去体会。
很多人会把这部电影定义成文艺片,但是这部电影不至于此。
最后,这部电影可以在爱奇艺直接观看,找个好时间,可以是午后傍晚,也可以是晴日雨夜,感受这两个小时的电影带给你的无限惊喜。
- End -
影视大荐碟|编辑部|普兰特
不知道标题语气是不是有点冲,先说一下如果真有作品能够一手抓深沉一手抓浪漫那我是很喜欢的,我就是又恋爱脑又爱品一品深度啥的。
关键是这个片做得不好。
很好的背景设定给了这个故事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明暗两条线的爱情元素都相当喧宾夺主,而且伊丽莎白和朱丽叶都让我有些反感,一个玛丽苏,一个白莲花。
那种故事一开始就挂了,之后出场全靠回忆杀的角色,很容易就被塑造成白莲花了。
我当然不是反感伊丽莎白做的事情,她那么敢爱敢恨、勇敢无私、舍己为人,根本没有污点,说她的不是简直就是犯罪。
就是这种过分伟光正的感觉让我有点受不了这个角色的塑造。
至于朱丽叶真的是玛丽苏本苏了,把玩着大钻戒挂念着养猪的,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
再说,她怎么能断定那位农夫就是真爱呢。
她和美国男友也是浓情蜜意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重新发现自我的,怎么和这个农夫写几封信见几面就断定他是the one呢?
不如说农夫才比较惨,对朱丽叶来说,她只是想要那种家的感觉,来抚平自己的创伤,填满自己的空虚。
至于给她这种感觉的人,其实谁都可以。
而农夫就是那个“随便谁都可以”。
当然最惨的还是美国男友。
马克:我是谁,我在哪,我干啥了,就被甩了??
没看过原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电影版演员演绎的因素在里面。
养猪的确实帅,但现实世界哪有这么帅精神世界这么丰富又温柔忧郁的养猪的,这已经是浪漫幻想的范畴了。
不切实际的浪漫故事当然可以有,但把它安在一个讲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的故事里,就很违和了。
这种组合,究竟是想给爱情肥皂剧强行拔高,还是给战争片强加恋爱脑?
本人阅片量可怜,就那么一说。
Elizabeth好美 好有勇气 她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没想到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书 可以让人的命运纵横交错 充满惊喜和正能量 纵使离别 纵使生死 也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让引力带来更多的爱 同一个故事 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近在咫尺的魔鬼会有邪恶的念头 但 随他们去吧 他们心中可没有温暖和爱呢 倒霉的是他们
还算不错的爱情片。反战主旋律,但略淡散。逻辑线条既丰富又散漫:很有意思的俱乐部;德国占领时德国人与本地人结合的后代;一本书牵出的笔友;女作家与本地男的爱情。若干条线索串联起来,让观众不知重心偏向哪,似乎随时摇摆。不晓得是观众心境问题,还是编剧串联的问题。——精神诉求+孩子+痛苦往事,这些总能催发女性的爱意,终属本地男主。
前半段好好的故事。。。特别是伊丽莎白的部分,后面崩坏到不忍直视。。。作家采个风就抛弃5分钟前刚订婚的未婚夫爱上养猪的农夫,不知道究竟在黑谁。。。以及最后的最后彩蛋才有点文学俱乐部的样子。。。伍尔夫哭了。。。
“有没有可能,我们在遇见某人之前,就知道自己已经属于他了。”
Matthew Goode的配角真是毫不意外地是gay哈哈 Lily James真的有这种把拥有亮点的女性角色演到让人想骂脏话的能力……僵硬做作 四肢长在躯干上都是累赘的那种不自然感。所以还挺想看原著小说 这个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啊…以及 好想去根西岛喔!!!
名字有趣内容一般,读书会的每个人都能让故事变得立体丰富起来,偏偏乱加作者的各种感情线落入俗套
重点全错。
喜欢读书会的畅言氛围,喜欢大家对文学的自我视角倾泻,喜欢大家对待困难的豁达,喜欢土豆片馅饼(土豆明明这么好吃,不能这么吐槽它~),喜欢那一无所知的小女孩,喜欢那充满勇气的小男孩,喜欢根西岛文学带来的一切美好。但不喜欢这段毫无火花的生硬爱情,不喜欢女主这莫名其妙的冲动,更不喜欢毫无必要的民宿房东的诋毁片段,它们让故事变得更像虚构的东西,它们也在扼杀故事的生命力。
虽然绅士Mark直男一看就和文学圈格格不入,但是对情感方面的直觉还是很准确的。
略煽情,卡司颜值高,风景漂亮。
女主很出戏。扣三星
唐顿内两位实在有点用力过猛,好久没看这么用力的演技了,不知道想demonstrate啥,看得人难受。农夫文艺起来,很致命,又会宰猪、又会写诗的。# the monitor never returned
除了女主,其他演员都不错。话说还是唐家屯导演会选演员
美景,美人,美乐,美丽的故事~虽说被评价为英国版乡村爱情故事而把高格调文艺的气氛顿时打破,但不得不说忙碌一周后看一部这样的影片,确实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式作品:很好看,但不那么好消化。简单来说,就是男主用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诱拐了美丽聪慧富有的女主。十分新颖的吸引女网友的方式。
5/10。这是在讽刺女权吗?文学作品影视化,主角还是作家,但没有任何文学性?一脸懵逼中。
在查令街一家影院看的,出来就扎进foyles书店转了一圈;原著看太早了记不清爱情线的比重,但电影删掉俗气的爱情线(尤其是结尾)加快点节奏应该会好很多;古迪子什么时候能接点好角色啊
看过
算是近期看的比较喜欢的一部了,半个唐顿还有各路熟脸ww整个色调很迷人啊,莉莉的衣服都好好看,岛上的风光也是好迷人。那个时期的英国人真是坚强可爱,另外感情线我也觉得还行啊,比mmmy的发展自然多了好吗。而且这两人看着好甜啊
小说在购书单里躺了若干年也没买,美丽的岛和情深深雨濛濛,偶尔看一看也是疗愈的。
真正的文艺总是一尘不染的,但你有一天真的能够摆脱尘世为此疯狂,那么恭喜你的灵魂,它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这样的影片,实在有种莫名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