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发生在1991年,有五个少年在山上玩的时候走失,下落不明,五位家长连忙到警局报案,警察却以马上大选为由拒绝了,称孩子们只是在山上玩还没有回家。
直到案件升级,媒体介入,警察开始大范围寻找孩子,可是仍然没有结果。
在调查这个全国瞩目的案件中,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内容造假的制片人开始调查这个案子,在他们调查下,怀疑是其中一个孩子钟浩的父母杀了孩子,并埋尸家中。
当然,在那个破案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候,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性都要追查到底,虽然种种迹象都指向他们,可是当教授和制片人带着警察搜遍了整个家也没有结果。
案件一直没有进展,直到2011年,上山采栗子的人发现了五个孩子的骸骨,这个案子才有被翻出。
经过法医鉴定,孩子的头骨受到重创,并且手脚都用一种特殊的系法绑住,在临死前也受到过虐待。
影片到了最后,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就算是现实中,这个案子早就过了诉讼年限,无法再继续为死者伸冤。
单就影片而言,看过之后有许多的疑点,在影片开场时,一个孩子披着鲜红色的斗篷奔跑,他说要是斗篷落地自己就会没命的,小孩子的想法非常单纯,一定是有人灌输了他这个想法,他才信以为真。
还有另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帮他把斗篷系在腰间,那个系法怎么看都觉得熟悉,和凶手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没有在钟浩家里找到证据,可是夫妻俩的行为很可疑,老奶奶的手势到底暗示了什么。
在片尾钟浩妈妈回忆时,接到了电话后对钟浩爸爸说我们去那里看看吧,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孩子已经死了,要去哪里呢?
在找到孩子们的骸骨时,钟浩妈妈的反应就很反常,像早就知道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去确认尸骨。
影片中成东日饰演的警察也非常奇怪,怀疑屠夫杀害了孩子,还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孩子们口袋里都是零食,为什么当时案发的事后没有报出,也没有根据线索去调查,反倒透露信息给制片人,让他去冒险一探究竟。
那个屠夫为什么会半夜出现在钟浩的家里,没有进门只是在门口停着,和钟浩家有什么关系呢,事后制片人在他的家里找到了女孩子的头绳和他的一寸照片。
那新失踪的两个小女孩去了哪里,是否也和这个案子有关呢。
这部影片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任何一个主要参与者都存在可疑的地方,相信真实的案件一定比影片更加让人心痛,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前半段故布疑阵,以叙述性诡计欺骗观众,误以为钟浩父母有问题,而实际上只是教授隐瞒了部分事实,钟浩母亲的平静是因为备受骚扰,奶奶的奇怪手势是精神不正常等等。
但是教授明明知道这些疑点是自己隐瞒事实编出来的,挖厕所根本找不到证据,即使是他爱慕虚荣,想搞个大新闻,使自己的理论一鸣惊人,这么做也毫无道理。
而后半段找到凶手,又有些过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不是很明白凶手的逻辑,绑架姜的女儿,以此来吓唬姜PD,让他不要再查?
但实际上多年过去基本不可能搜到证据,最后故意钓姜来跟上他,带他来屠宰场,猜测大概出于凶手的恶趣味,让他发现凶器,即使知道自己是凶手,也无能为力。
悬疑吗?
只是故布疑阵,实际上凶手早就被警察注意到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而且推理环节特别薄弱,教授的时间推理实在平平无奇,并且实际上只是为了给观众布下迷阵。
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监制人被下放到小村庄,为了搞个大新闻和教授去调查孩子失踪,被教授引到孩子父母上,推断完全错误。
而多年后偶然找到了孩子尸体,杀人凶手也早已锁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最后凶手发现了姜在查他,挑衅一番,在屠宰场打了一架,姜无能为力,任他逍遥法外。
怎么说呢,虽然看孩子的父母们十多年不曾放弃,来找寻自己的孩子很辛酸,但故事性太弱了,不足以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能紧凑一些,观感会更好。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
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
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韩国反映现实黑暗面的电影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看评论一直在呼唤本土也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作品,我想一定不是因为韩国的黑暗现实太多,而我们缺乏这样的素材可供挖掘。
夸完了,接下来该抑了现实的惨痛,不代表电影过火的表达就是合适的。
感觉很多观众都因为改编自现实案例就对电影全盘接受,并且还会拿电影细节作为寻找凶手的观点支撑,如果它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作品倒是能经得起解读,并且怎么解读都可以。
或者这部分观众确实是把电影独立于现实了,那便无可非议。
对于这类电影也有点审美疲劳了,豆瓣词条下面的推荐电影海报就像连连看一样。
我总结了一下公式,①好像很多凶手都是那副半死不活你奈我何的样子。
②主角一开始热血沸腾,最后苦大仇深,对现实无可奈何,BE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③要出现金句,比如“(前面忘了)不是为了让世界改变我,后面忘了”。
④凶手反社会带点恶趣味,比如片中嫌疑人威胁男主,怎么威胁的呢,他给男主女儿摁摁腿。
⑤拿探案片的逻辑拍现实,再说一遍,如果是虚构的故事那只要逻辑圆得上就行,没有人会扣证据。
教授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教授,你一定是福尔摩斯的拥趸吧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
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
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
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
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
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
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
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
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
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
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
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
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
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
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
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
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
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
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
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
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
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
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
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
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
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
“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
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
到底哪出了问题?
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
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
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
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
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
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
多么真切真实啊!
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
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
“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方君崇拜多年的编剧、导演徐浩峰,在《刀与星辰》(强烈推荐这本书,我看过不下20遍,写文章经常抄它)里说过一句:一流的侦探片都是不结案的。
说到不结案的优质侦探片,在我印象中首当其冲的,是“韩国三大未解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
长于现实批判题材的韩国电影人,先后将三大悬案改编成电影。
驰名影坛的《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分别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
而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深远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也在2011年被搬上银幕,完成了三部曲的终极一击。
▲《孩子们》1991年3月26日, 5名大邱少年上山抓火蜥蜴(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从此杳无音信。
家长报警后,官方动员超过30万人,对邻近山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最终全无结果。
4年后的一天,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被放逐至大邱。
他发现轰动一时的青蛙少年失踪案,在当地仍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姜志胜在事业上野心勃勃。
他被放逐,正是因为搏收视率而不惜在节目中造假。
如今,他期望借助调查悬案,扬名立万,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一个大学心理教授黄祐赫引起了他的注意。
关于少年的离奇失踪,黄教授有着一套独特的构想,让姜志胜看到了事业的转机。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活脱脱是一个东方的神探夏洛克,气质有型,风度不凡,一言一行都像是荧幕上穿越过来的高智商破案天才。
他又是引经据典,又是逻辑推演,又是分析心理,不断指出案情中的疑点:失踪孩子之一的钟浩才外出几个小时,母亲为什么慌忙报警?
两个月后接到自称儿子打来的电话,母亲为何如此淡定?
而录音中长达17秒的沉默,又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最后,他得出结论,钟浩的父母存在重大嫌疑。
而在两人登门探访之际,更多诡异离奇的线索出现了:钟浩奶奶对着儿子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恐怖手势,其中有什么含义?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为什么紧张跟随并撒下弥天大谎?
对此,黄教授一一作出天衣无缝的推断,进一步确认:钟浩的父母一定就是杀害五个孩子的凶手。
被黄教授有理有据的分析彻底说服,同时也渴望借此重回事业巅峰的姜志胜,对此如获至宝。
两人一拍即合,制作一部揭秘真相、曝光真凶的纪录片。
他们找来大批警方和媒体,在钟浩家敲墙掘地,抽干厕所,高调寻找着孩子的尸体。
然而,新砌的墙下,并无预想中的骸骨,厕所中抽出的童鞋,属于一名女孩,钟浩的父母泣不成声几近崩溃,警方已经没有再挖的意愿,媒体也开始失去耐心……随着疑点不断排除,胸有成竹的黄教授,逐渐现出了暴躁抓狂的一面。
原来他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刻意隐瞒了许多线索,他的理论,本就千疮百孔,不堪一驳。
最后愿望落空的他,失控呼喊着:这不可能,凶手就是孩子父母,他们转移了尸体……媒体的镜头下,他原形毕露,宛如一个小丑。
时光荏苒十年,一次偶然,让孩子们深埋山下的遗骨重见天日。
闻讯赶回的姜志胜,见证了这一时刻,也发现了新的线索。
随着证据不断指向一个男人,他的女儿也陷入了危险。
影片的最后一幕,摇身变成紧张刺激的悬疑惊悚剧:姜志胜只身闯入屠宰场,跟疑凶正面对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是主创脱离现实,完全原创虚构的。
按照商业片走向,这里完全可以处理成姜志胜拼命制服了凶犯,给现实中未结的悬案,画上一个英雄主义的句号。
然而姜志胜与宰牛男的搏斗,却以鼻青脸肿的失败告终。
对方恶狠狠地丢下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
然后扬长离去。
那一刻,姜志胜突然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中,并不是因为他没能制服凶手,而是他恍然发觉,此刻的他跟当年的黄教授一样,已经被一厢情愿冲昏了头脑。
他自认为证据确凿,判断理智,但其实这个宰牛男人,也跟钟浩的父母一样,只是他脑中的执念。
仅仅凭几个疑点就咬定凶手的他,俨然成了又一个黄教授。
最讽刺的是,影片中黄教授登场时,正在向学生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
他引用了一个案例:美国的一个邪教预言了世界末日,但到期并没有实现,信徒不但没有幡然醒悟,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帝。
信徒绞尽脑汁证明自己信仰的合理性,不惜扭曲现实和常识,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正是学识渊博、对人类心理有着深刻洞悉的教授,却无法避免成为了失调的牺牲品。
可见这一人性的弱点有多么强大和可怖。
看《孩子们》给人一种复杂的体验:三番五次地,每当案情展现出一丝曙光,情节就会急转直下,把我们的情绪再度拉回一望无际的黑暗中。
命运如此强大而残忍,似乎它才是那个凶手,紧紧攥着孩子们被害的真相,稍微摊摊手诱惑一下我们,就藏了回去。
它戏弄着主角和观众,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狞笑:愚蠢的人类,你们不配知道真相!
不像很多悬疑电影,《孩子们》并没有故布疑阵、巧立误导,试图给出一个碾压观众智商的结果。
它做的更出色,不动声色地,把原本置身事外的观众,也拖了下水。
我们无法否定,前半段大家都对钟浩的父母疑窦丛生,后半段又对宰牛男满含恨意,在那么一刻,我们都确信过他们就是罪犯。
这何尝不是主观判断。
在嘲笑黄教授、姜志胜偏执的同时,我们也难逃他们的同类。
宰牛男究竟是不是真凶,电影并没有下结论。
但看社交网站上的评论,很多网友认定他就是,并咬牙切齿地表示法律制裁不了凶手,只能靠蝙蝠侠、惩罚者来法外行刑……
片中的制片人、教授和警官,分别代表了传统侦探电影中的三种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媒体人,高智商的学者型侦探,以及嫉恶如仇的执法人员。
而在影片反商业的叙述中,他们无一例外的惨痛失败,让人倍感无奈和无力。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于是,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罪魁祸首仍逍遥在法外,并且将永远逍遥法外。
真凶伏法的侦探片,固然让人精神振奋,但将真凶留空、让谜底扑朔,确实能唤起更悠长的回味,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每次谈到韩国现实题材电影,总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国家明明不缺素材,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作品?
放在本文的例子中,这不难解释:通过银幕直面一桩未结的真实凶案,并不是一件商业前景乐观的事。
毕竟大部分观众是去找乐子的,不想被提醒着沉甸甸的阴暗现实。
扫一眼那些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它们大部分都是喜剧。
其实,我们不缺此类电影,近两年就有2015年的《东北偏北》,2016年的《黑处有什么》(这个案件跟《孩子们》一样都发生在91年)。
但它们的票房都卑弱到不值一提,除了在小众圈子收获好评,没有激起一丝话题波澜。
在这样一个电影市场中,只有那些最“傻”的人,才会去做更多类似的尝试吧。
▲《东北偏北》而作为对比,无论是《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还是《孩子们》,在韩国都横扫了票房。
很多影迷羡慕韩国,他们的电影可以改变国家。
但我更希望,那些缺少戏剧性的现实故事,那些浓墨重彩的社会底色,那些潜逃的凶手和不明的真相,也能被广大的中国观众喜闻乐见;那些不结案的华语侦探片,也能成为票房和话题的宠儿。
到了那时候,我们的电影,一定也有了改变国家的力量吧。
孩子们失踪了,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失踪当天村民找了村子每个角落。
无果之后警察搜寻了后山。
无果两个月后出动军队整个山搜寻。
无果之后各种寻找。
无果4年后 教授 和 编辑 怀疑其中一家父母作案 ,搜寻无果。
10年后一场大雨,路人偶然发现了孩子们。
鉴定是他杀。
编辑开始搜寻凶手 。
通过警察找到当年的嫌疑人 。
通过各种细节他认定凶手就是屠夫。
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15年后,案件不了了之。
没有找到是因为孩子们被埋得很深,刚开始警察搜寻不够仔细。
之后抓到的嫌疑犯,也因为没有证据没有找到尸体,不了了之了。
父母们苦苦找寻,警察的无奈,教授执著的“勇气"(读书人的勇气),10后的那场大雨过后孩子们破碎的骸骨。
一幕幕凄凉,无奈,无奈。。。。
如果当天村民有趣后山寻找,如果警察能发现尸体,如果大雨早些到,如果孩子们和那人接触父母有所警惕。。
可惜没有如果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都拍过了 前半还算精彩 后半就太抒情了
因为真实事件吧所以还可以 韩国编剧总有点好好地开头突然就扯淡的感觉。中间部分突然就知道真凶了然后后面在慢悠悠的演些什么。。故事底子很好 先怀疑冤枉死者家属什么的。其实一切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片末字幕 真实是凶手最后不了了之只能,唉。。。
痛彻心扉。愿孩子们安息。
三大疑案之一的真事改編, 這類電影讓人不得不買帳. . 如果說韓國電影某個題材已經無須懷疑的成熟了, 大概首屈一指的就是犯罪懸疑片. 有些是挑戰倫理底線, 有些是反思社會, 不管是讓人震驚, 還是讓人悲傷, 總之企圖調動觀眾的敏感神經一起參與, 不是不好, 只是我開始有點疲勞. 另, 男主角越來越像黎明.
①陈年旧案中的红披风依然鲜明地刺激着大众的神经②三下两下就被黄教授带歪了③姜志胜的犯罪现场模拟有一丝小恐怖④程序正义大于实体正义,没有证据猜到又能怎么样
跟另两部比,感觉稍差
凶手也在看···
今天我再次被震撼了。
虽然影片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最终结论,但这不重要。韩国人探讨人性的深度越来越接近日欧了,我喜欢。
浪费两个小时…完全不知在拍什么,全是导演的YY
视角和zodiac挺像的。。。
就这样,真没啥可说的,假死了。
这样的题材中国一大把啊 可惜都拍不出来
片子有点拖沓,但这个故事真是让人痛苦
同样是谜案,比杀人回忆差太多了!
当年出动近30万警力都没找到尸体和真凶,本来是一很沉重的事件,却被电视制作人当做娱乐片来制作,不知道当年是否真的就这么没有真凭实据就去挖受害人家里。后面找到那杀牛的也很牵强,结局太烂。
跟悬疑什么的八竿子打不着
煽情过度,除了无力还想说明什么?
之于一起凶杀案件,应不仅仅关注凶手是否落网。与案件有关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主角。每一次对人性的解剖和透视,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及他人。
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