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海报上说的那样,没人能逃得了过去。
桑德拉再也不是《生死时速》里头那个咋咋呼呼的女朋友,故事开始,桑德拉已经坐了20年的牢。
为什么坐牢,故事的开始有些闪回,但是具体原因不详。
但是出狱后的桑德拉被假释官交待:第一不得回当年的旧居,第二不得联系收养人,第三不得和曾经的罪犯接触。
从此以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别整什么幺蛾子。
就桑德拉这种个性,不把这些“戒条”犯个遍,也不是桑德拉本尊啊。
可是,暂且不说桑德拉。
在她出狱的那天,就有人盯上了她。
当年被杀的警察的孩子,还念念不忘当年的经历,想着报复。
大哥整天在弟弟面前叨叨叨,说着不能放过凶手。
而弟弟已经是成家立业的人了,对这些事儿不怎么在乎。
只是人架不住撺掇,一来二去,弟弟决定和桑德拉面对面谈一谈。
没想到桑德拉甩给弟弟一句,又能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不是。
其实这一次对话,桑德拉根本不知道弟弟的身份,生活困苦,但还得继续不是。
于其说是挑衅,还不如说是桑德拉的自我安慰。
但在弟弟的耳中,这成了赤果果的挑衅。
怎么,你给我的家庭造成的伤痛还在,你就想着生活继续?
门都没有。
更为狗血的是,当自己的大哥和自家的媳妇儿被当场抓了个现行时,弟弟彻底崩了,这狗屁的生活,还怎么继续?
而另一方面,桑德拉并不知道危险正在逼近,首先去看了看旧居,巧了,旧居的现主人,正好是个律师,桑德拉就想着律师帮忙联系妹妹的收养人,她在狱中写了无数的信,都没有回应。
律师也是个正直的人,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还是尽力帮忙。
不过,律师家的这位,有点意思。
在知道“真相”的时候,这观点有点危险啊,咋滴,科威特中枪,就值得尊重了啊。
值得一提的是,桑德拉在出狱后遇到的工友。
看起来,这位男士对桑德拉还是有些好感的,有意无意的帮桑德拉一把。
但是,当桑德拉告诉他自己的身份时,这位男士的表现亮了。
桑德拉对此无比失望。
可是,这不是结束。
这个反转,真是绝了。
好吧,当故事的真相被一层层揭开,如何结局呢?
多年以前,桑德拉的妹妹出生,妈妈因为难产去世。
父亲受不了这种打击,在妹妹五岁时,开枪自杀。
桑德拉和妹妹相依为命,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房子。
桑德拉为了房子,选择了抗争,这或者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而已。
可是,没想到,在抗争的过程中,妹妹开枪杀死了警长。
桑德拉决定自己顶罪。
而反观这位无辜的警长,家里头两个孩子,在警长牺牲后,妈妈承受不了打击,终日酗酒,想来这两个孩子,过得也不那么顺畅。
时隔二十年,桑德拉出狱,警长的孩子想着复仇,弟弟想让桑德拉尝尝失去亲人的滋味,却不想误绑架了收养人的女儿,桑德拉和收养人的女儿面临精神崩溃的弟弟,将如何自择?
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好像都无法逃得了过去,唯一一个例外,倒是桑德拉的妹妹,她开了那一枪之后,把这些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没有过去,也就无所谓逃离。
故事的结尾,非常不错。
当桑德拉面对精神崩溃的弟弟,她告诉弟弟,当年的警长都做了什么。
原来,那个警长,想着把桑德拉姐妹接到自己的家中,以后一起生活。
如果,如果不是那意外的一枪,事情本来可以结束得很完美的。
只是,一切没有假如。
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可惜的是,生活又无法继续,桑德拉在其中辗转,我等亦如是。
桑德拉演技炸裂,一直以为是压抑的震撼。
全屏的人性探究。
1、警察儿子里的哥哥一直是个想报复桑德拉的人,最后却选择了懦弱,当然犯罪不能讲懦弱,但是他的确言行不一。
2、警察儿子里的弟弟,从一开始否认哥哥,到一句“生活总要继续”的刺激,再到妻子出轨家庭破碎,反倒成了选择报复的那个人。
3、5岁妹妹过失杀人姐姐顶罪20年,剧中有交代,姐姐期望多读些书,听到说妹妹还会弹钢琴,觉得很高级的那一刻的眼神,代表着她不懂5岁孩子的过失杀人法律意义,但是她懂一个儿童过失杀人对未来孩子的影响。
4、全剧的深刻点,是最后回忆中,以姐姐回忆被抓,妹妹吃蛋糕时候的动作和表情,代表妹妹完全记得姐姐帮她顶罪。
然后是以妹妹的记忆来切入,仍然是记得儿时时光。
这就和开篇讲的妹妹已经完全失忆不同了。
细思极恐的就是这点。
尤其结尾姐妹相拥,不用铺垫就直接拥抱,姐姐瞬间明白妹妹都记得知道,却安心接受。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鸡皮疙瘩一地的结尾,好片子
坦白地,一个有关误会与和解的老套故事,到任何时候总能奏效——这一点上我完全也不意外。
同时,这又实在是部让人难以放得下又难以拿得起的矛盾的作品。
往往,这种高大强悍的情感故事背景高山之下,很难让仰视者无私地收起他们的敬畏。
然而实际上只获得四星不到的评分,完完全全地对得起它差劲的方方面面。
情感的爆发力归功于有秩序地铺设带来的层次,或扬或抑,Ruth的遭遇是浪头一样层进的表达。
还有几个角色和家庭堆叠起情绪的高台,很有山雨行将的那种空气凝滞的闷。
加上结合起多线交织推向主旨和故事高潮的行文,熟悉的主演,让人无限多次地联想起撞车。
抛开习作方面的硬伤,其实内核应当是充沛的,个人觉得甚至不至于没办法和撞车做些比较。
这部电影很难让人摆脱它的网飞出身,那种十足的连续剧感,吃力、过度、甚至说是狗血。
最宏观地,两名兄弟的存在、生硬的态度扭转与啼笑皆非的新点子,草率就得像部动画片里可爱反派;小妹人小鬼大、刑侦手法娴熟的操作;律师最初缺乏由来的几处递进式好意,等等这些,都让观众对故事的真实感很难放下心来。
第二,诸多又干又柴的镜头交代,尴尬的足以撑起又一集剧的片尾响起渐强的、悬念感的背景音。
比如木工房藏在暗处的Steve,倚在厨房门口偷听的妹妹,班车驶出留下逃课的一双脚。
有些失去了这个类型电影应有的平实。
三,镜头语言乃至剧情的啰嗦重复,光Steve抓走小妹的一个意图,就从兄弟俩口头的旁白式交代开始,到Steve咒骂着开车盯梢,出现在观景台,尾随,镜头随后视镜回到社区,甚至看女孩走了长达十秒钟的人行石板路。
第四,少数闪回的不顺畅感,个人认为影片很忌讳用闪回解决作答的需要,会让人感觉像是文字里连续的描写突然有了作者的插入和干涉,生硬。
Ruth第二次不速拜访律师家的一幕,如果说非要用疑问勾起闪回还不算足够臭(也起到了交代女主人理解和转变的作用,这不假),那为什么黑妈力透纸背的演技之外还非要瞪圆了眼抛出一句大白话“发生什么了,Ruth?
”对于尽管是这么一则沉甸甸的故事来讲,如此失足、乏善可陈的电影整体真的很难把它和优秀联系起来。
可是,另一方面,三块广告牌、蓝色茉莉、兔子洞、蛋糕等等这些内心重建的戏又往往极大程度地塑造大女主。
前者到底是可以忽略的吗,Sandra几乎是回答了。
很多前面提到的情节和角色都有种难磨掉更难忽略的戏剧与剧集感存在,可是整部片镜头一旦切回她,观众就可以一秒回到一种相信,接受这样一个大可能永远陌生的身份,直面一种撕心裂肺的社会孤立。
那种麻木和情绪的翻涌被其极好地还原了。
和撞车如出一辙,电影非常光明地展示着人性硬币的两面,相信人们的善意在于唤醒,没有人永远固执于仇恨和误解。
但公义乃至误会的霸道就恰恰于此,他们用最不容置疑的方式将仇恨和误解做着保鲜。
法律不可谓不坚固地屏障着犯罪不公的同时,也斩钉截铁地切断着许许多多正义被伸张,真相被还原的机会。
每一段错过的一生都是这个人全部的一生,法律于这个人而言是100%的渎职。
更深地,一名假释犯人被带回到这个已经杀死过他一次的社会时,一切是否也准备好吸收这个脆弱的新生命?
不会。
它会更残酷的夺走其曾经所爱,所向往,其勤劳和相信。
囚禁自诞生那天起就从没有想过未来一天有所饶恕。
一切犯罪都是社会一手锻造,一手处置,没人过问他们纠缠错综的动机与过往。
人的层面上,与法律之于社会所对仗的,是个人的印象与成见,一种同样不完全可靠的东西。
更窒息的是,他的判罚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达,翻案何谈。
一个人有多少机会向每一个对其有误解的人去表达。
多少人一生的清白只能被虚伪的真相随意粉饰。
Ruth就是这么把对这个人类生态的一切期待都放下了。
最后的拥抱,Kath到底是被告知了身份关系,恢复了误杀顶罪的童时记忆,还是仅仅单纯地表达对这个女人挽救了妹妹的感谢,留下了一点点我个人没办法判定是否无关紧要的朦胧。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三个真相的可能对于姐姐这个人物的托举,是用小于号连接的。
叫“不可饶恕”这名字的电影,真的好多啊。
片子看到一半时我很兴奋,因为它分明指向了我最喜欢的那种文艺主题——所有人都有罪,但所有人都很可怜。
只可惜,它的后半程,过于戏剧化了:救赎者(女主)的周遭,环列着助力者(律师)、阻碍者(收养人夫妇)、施害者(两兄弟)、缓释与疗愈者(水产车间大哥)、被保护的不知情者(妹妹凯瑟琳),然后助力者身边有质疑者(律师妻子)、质疑者变成了新的助力者,阻碍者身边有破局者(收养人夫妇的小女儿)、破局者因为扮演了疗愈者而险些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施害者曾经也是受害者,缓释者同时也是救赎者。
最后再反转出终极真相:救赎者并不是大家以为的犯罪者,她只是必须去成为保护者,于是砸进了一辈子去成为顶罪者。
多么严丝合缝的布点,多么教科书般工整的设计,但是,真的太刻意了一点。
当然,它的本质还是人如何与自身、与过去和解,或者说,所有人如何与一个背负污点的人和解,前者是哲学,后者是社会学,都有深刻性。
包括“被受害者的儿子具象地跟踪,被回忆阴影抽象地跟踪,由模糊而逐渐清晰的抽象,由清晰而逐渐混乱的具象”这双重阴影,以及“自己有意无意地,也成为了别人的阴影本身”,都很耐咂摸,仿佛都隐喻着人类的普遍困境。
可由于那个反转、由于女主从杀人的定案里被解脱了出来,这些主题反而弱化了,只能回到爱、牺牲和奉献。
导演想得周全,每次大动作之前,总不忘再给人物补一个刺激性的爆点事件:类似“弟弟撞破了妻子和哥哥的私情,摧毁了内心最好的防区,终于不顾一切实施绑架”。
然而,几个关键点还是欠说服力:兄弟二人的行为方式互换、律师妻子的态度转变,几乎都发生在一个瞬间——不过这些都很好猜到。
音效很好,对节奏的带动、对人物情绪的压榨,都有明显作用。
桑德拉•布洛克(这些年好像没谁叫她“傻大姐”了)演得真好啊,反正如果我是评委,一定会在今年的评奖季里给她一个影后。
约翰律师竟然是《全金属外壳》里的傻子派尔,爷青回。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用一个人生的牺牲换取另一人生的救赎。
虽然是个感人的故事,但整体来说却略显平庸。
在狱中隐瞒了二十年的事实,却在一次崩溃中向陌生人吐露。
被拯救的妹妹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一次次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却始终没想起自己动手的那个瞬间。
这让人感到不太真实,甚至对我来说,让妹妹始终生活在姐姐用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以及破碎的人生换来的美好之中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尽管当时妹妹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这改变不了真凶的事实。
整个故事都在强调姐姐的爱与保护,那妹妹的自我救赎又在哪里呢?
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妹妹与她新家庭中的姐妹谈论到自己的亲生姐姐以及自己的往事时,对她的新姐妹说到“No, I don’t need proof that I’m more fucked up than you are.”第二处是姐姐的回忆中,餐厅里,姐姐说到“I’m so sorry to make you do it.”这两处也许是编剧想要强行使情节显得合理的尝试,前者揭示了妹妹也许并没有完全忘记的可能性,后者则将妹妹的动手归咎在姐姐身上。
但在我看来,都显得无力且多余,因为无法拯救剧情的缺陷,所以无力,因为无力,所以多余。
“She was only five years old!” 姐姐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她的爱、无奈,在自己的生活被毁灭后的痛苦、无助,都在那一刻爆发。
也许在最后的拥抱中,姐姐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在那一刻,她是自洽的。
但与此同时,妹妹仍被姐姐隐瞒着,仍被新的家人保护着,仍在动听的琴声中追索破碎的记忆,她将永远生活在美丽的泡沫中,一旦破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精神的崩溃,她的自我救赎就这样永远被悬在半空。
不可饶恕 (2021)7.82021 / 英国 德国 美国 / 剧情 / 诺拉·芬沙伊德 / 桑德拉·布洛克 乔·博恩瑟
桑德拉布洛克演的这一部电影确实主要是拍人性,原来这个可以这么说,是展现了最伟大的亲姐妹爱,即使是年幼的妹妹小时候枪杀了警长,但是姐姐宁愿坐20年的牢代价来维护自己妹妹未来的人,牺牲自己的人生,这种电影确实很难得,可以这么说,是一部高分的犯罪片和一部亲情片吧,可以这么说!
女主露丝的爸爸自杀了,只剩她跟她的小妹妹凯瑟琳相依为命住在房子里,警长过来驱逐他们,女主枪杀了要进房子的警察,蹲了20年监狱。
警长死了,他的妻子整天酗酒,他们的房子也没了,还有两个儿子要抚养,日子也不好过出狱后露丝回到了之前的房子想知道妹妹过得好不好,但是打听不到任何关于她的消息,房子的新主人是律师,短暂交谈后他决定帮助她和妹妹取得联络。
打了两份工的露丝遇到了一个对她很好的工友,俩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死去警长的大儿子打探到了露丝的消息得知她的工作地点和住所想报仇,小儿子却一直在劝阻,兄弟俩产生了分歧。
执拗不过的弟弟去露丝工作的地方找到了她,聊起她父母去世有什么感想,露丝说“生活还要继续”。
这句话让弟弟心生愤恨,找到哥哥酝酿针对她妹妹的复仇计划。
露丝向工友袒露心扉,告诉她蹲监狱的事实,工友难以接受。
继续工作的露丝在工厂被一个父亲是警察的女工友暴打。
俩人关系也触冰。
在律师的安排下露丝和妹妹的养父母见了面,暴躁易怒的露丝彻底搞砸了,还把好心让他工作的木工作坊砸了,我觉得这种人活该养父母的亲女儿凯蒂发现了露丝寄给妹妹的信很感动,和露丝约好见了面,告诉她凯瑟琳的近况,也向她透露凯瑟琳即将要演出死警小儿子在回家后发现哥哥和自己老婆搞到了一起,彻底疯狂,拿枪出去准备泄愤。
露丝去找律师,想问他是否可以自己单独去见妹妹还是要律师陪同,单位没有,去他家也不在,他老婆出来跟她争吵,结果上一秒还在义愤填膺的黑女一听到妹妹5岁一下变身白莲花,随后露丝讲出事实,是妹妹开枪杀了警察,自己是想保护她才提她顶了罪。
凯蒂被小儿子绑架,让露丝过来赎罪,嘴炮之下凯蒂被放了,露丝也和前来的凯瑟琳相认,亲情的力量确实伟大,说了一整部电影的凯瑟琳睡不好,有阴影,没有5岁之前的记忆,却能在一眼之间和姐姐相认相拥。
所以最惨的就是小儿子,从小父亲被打死,母亲酗酒家散了,好不容易长大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哥哥撺掇他给爸爸报仇,媳妇还跟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乱搞,还因绑架被抓了。
一、以下是我认为本片的优点: 剧作扎实我认为迎难而上的都是勇者。
而迎难而上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牛蛙拍《沙丘》那种,煌煌巨著摆在那儿,失败案例摆在那儿,大师们都纷纷铩羽,你凭啥能另辟蹊径?
第二种就是本片这种,法制小报上发生在一个小镇大姐身上的陈年旧事,隔壁镇都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大洋彼岸的我们,但编剧和导演揪着故事中最动人的那个点,从核心人物的核心动机出发,一步一步地往外编排情节,打造出了一个前后线索和细节互相勾连、情绪高度一致、逻辑基本自洽的故事来。
我们生活中偶尔会遇到那种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在别人嘴巴里枯燥无味的故事,到了他/她们那里变得曲折百回、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个片的编剧和导演就是这么一种人。
所不同的人,前者更多靠的是夸张的语句词汇和丰富的语气表情,后者靠的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节奏的精准拿捏。
制作细腻 本片的影像色调偏重写实,闪回部分也采用较为传统的故意不对焦模式,和剧情推进的节奏搭配的比较好。
也就是说,剧情想要展现什么、回避什么,镜头都很忠实地做到了。
敬职敬责,仅此而已。
但对于剧情片来说,本就不需要过分花哨的拍摄技巧。
这样平实的风格,我个人很喜欢。
音效上本片一点都没做减配,重低音配合剧情节奏和演员的情绪点,打击得精准到位。
但配乐铺得稍微有点满。
对于一部剧作扎实的写实风格影片,少一点配乐,气质会更加突出。
参考《三块广告牌》、《老无所依》。
建议戴上耳机观看,因为音效真的不错,刀具切割的声音、霰弹迸发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都非常有质感。
表演内敛 桑德拉布洛克这次采用了比较隐忍的方式去演这个角色。
角色身上的桎梏决定了她不可能采用过激的方式应对影片中其他角色对她的挑衅和冒犯。
聪明的观众从一开始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部不会有任何暴力元素的片子,肢体和语言上的激烈程度比《三块广告牌》还要低。
所以所有情感上的表达,都通过女主角的表情、台词和行动来完成,但上面又说了,桑德拉布洛克这次演得很隐忍。
这就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在你没看片之前,我任何美化都是虚无的,但我敢说她至少比在《弱点》里面演得好。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演技沉稳内敛、情感充沛、剧作高级的剧情片。
它聚焦日常家庭情感,但编导高超的技能把它变成了一部完成度非常之高的出色作品。
二、以下是我认为本片的缺点:本来我敢说这部片子可以冲击明年3月份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女主角,但后来仔细一琢磨,觉得剧作上有三个不足,所以收回最佳原创剧本的预测。
1. 为了促进枉死老警察的儿子找女主复仇,编导安排他的弟弟和他媳妇儿乱搞,这一点过于刻意。
影片应该在弟弟和媳妇儿的关系上着墨更多,以增强说服力;2. 乔博恩瑟的角色形象太单薄了。
你可以把他的人生串成这么一条线:在墨西哥边境和艾米丽布朗特搏斗,被本尼西奥德托罗教做人,情绪低落,到本片的小镇归隐,想要和桑德拉布洛克谈恋爱而不得,然后毅然走上从军之路,退役之后成了惩罚者。
我的意思是他演什么都一个样。
可能一生都在演自己吧。
但在这部片子里,他的单薄绝对是编导的锅,而且这个角色对情节推动也毫无裨益;3. 影片靠近结尾的地方,桑德罗布洛克去律师家问自己去找妹妹的话,法律上有没有问题,这个安排很刻意。
编导的目的是让她有个情绪爆发点,喊出老警察被枪杀的真相,但如此安排非常不妥,因为按照事理逻辑,她都到那个份上了,完全可以不管不顾就直接去找妹妹,况且她坐了二十年的牢,这点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有的。
总之,不应该为了这么件事而专门到律师家跑一趟,实在不行打个电话给律师,不接的话去他公司找,都比较合理。
另一个表明这是编导刻意为之的证据是律师的太太本来对桑德拉布洛克充满敌意,听她嘶吼完之后却立马原谅她并且帮助她去找妹妹,这样的转变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
一、传统价值观阶层,以警长的两个儿子为代表,俗称红脖子阶层。
他们是白人,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一般是警察或蓝领工人。
他们重视家庭,尊重传统。
对于侵害他们家人,损害他们幸福的人会睚眦必报,对于他们认为的不公平,喜欢自己动手直接了当的报复。
二、白左阶层,以妹妹的妹妹一家为代表。
一般是城市中产阶层。
有文化有教养,重视教育,喜欢讲道理。
但是他们永远固守自己的政治正确,对于他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东西,他们绝对不会接受,这也使他们崇尚的人道主义有时有些虚伪。
三、少数族裔阶层,以律师的黑人太太为代表。
内心的自卑往往用表面的强势去掩盖。
对一切白人犯的事都用种族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并先入为主地一律认定不公,“警察杀手,如果换成黑人,就是死刑了”。
BLM运动就是在这种心理中催生的。
不好看,只为营造女主出狱后受到的环境压力而编造的剧情颇显混乱,坑多却不填,有些情节却又缺乏伏笔,这种故意营造的“悬念”最后又没有弄出什么波澜,整体彷如流水账......似乎现在这种故作平常的伪佳片越来越多了。
桑德拉.布鲁克演技也就正常发挥但阴郁气氛营造得还算不错加半星,三星半。
桑德拉.布鲁克相貌怎么越来越古怪!
本来演技过硬,配乐还特别加分!
太压抑了,大女主戏呃。
这有什么好看的?
五岁的孩子失手杀人也不会被判刑
比较平庸
小儿子太惨了
看到女主去原来房子、然后新的男屋主还开车送她、听她讲故事那里就觉得太假了、出戏了,失望。(找到新的木匠工作那里更假,哈哈哈,海鲜同事送她回去那边已经当搞笑片看了,有以前sandra搞笑电影的感觉。果然一旦调准定位,没有看不下去的电影。)美国电影越来越喜欢追求叠加plot twist了,但plot twist需要建立在非常严密的逻辑之上,一旦有少许假假的地方就变得很可笑,还不如干干净净地讲故事。但这个故事本身也很差,为自己的妹妹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会心里不平衡的,除了父母、甚至有些父母也做不到,为自己的子女做这么大的牺牲。
桑德拉·布洛克奉献了不错的表演,但这个故事还没有打动我。
太流俗
3星,乍看是姐妹情深的故事,但其实反映了老美社会阶层的鄙视链。
论演员业务能力有多重要,桑婆用实绩告诉你,节奏慢的剧本不一定就拍不出好东西,还有教科书般的业务能力在后面顶着。一人单抗剧本的典范了,从《地心引力》到《不可饶恕》。
剧本特好,演绎特好。她低沉的接受又挣扎,多么需要那一个慰藉的拥抱。
桑德拉布洛克演得真好啊,愤怒悲伤又内敛克制,出狱人融入社会/展开往事真相/深切感情等几条线索纠缠在一起做得蛮不错
无法容忍无聊。
还挺不好看的啊,除了桑德拉布洛克挺招人喜欢的之外真是没什么优点。配乐尤其拉胯,虽然不是最拉胯那一档但是也差不多了。庄严肃穆宏大配乐配上毫无意义的镜头。其实就是姐妹两个勉强维生但最终仍难免被驱逐出自己房子的一个事情,警察在前来驱逐的时候被应急的姐妹中五岁的妹妹开枪杀死,姐姐顶罪蹲监狱二十年后重返社会想要找回亲情和应有的社会尊重却从各个方面屡屡受挫的故事。做成十五分钟都嫌多。
剧情夸张,硬塞了诸多无谓的戏剧冲突,想从头到尾吸引观众的目光是不能依靠这种幼稚手段的,这只会让人产生厌烦情绪而已,同样的弊病还出现在配乐的使用上,配乐一刻不停的电影,真是很难顶。
和前作一样,抛出一道无解题,然后对同一个情绪点进行集中猛攻,这种方法确实是适合颁奖季的。然而芬沙伊德是个执行力过强的导演,滥用对比,每场戏的目的都过于明显,人物状态生硬得不像话。当然这也和原本迷你剧体量的剧本有关,等到电影后半段,情节突然增速,一堆没头没脑的单薄角色接不住情绪戏,故事就彻底陷入胡言乱语了。
【2.5】执导层面挺有看头,节奏和气氛都维持得不错。但这个故事的呈现本身太低效率了,几处值得发挥的地方几乎都被编剧阉割或忽略掉,只为了顺利达到主线叙事上的煽情目的。
不是我的菜
女主演得好,故事有点狗血,不太能理解女主,为什么不说实话。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