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人生

Past Lives,前世因缘,前世姻缘,前度人生,之前的我们(台),从前的我们(港)

主演:格蕾塔·李,刘台午,约翰·马加罗,文胜雅,尹智慧,崔元英,严晟敏,安敏扬,徐妍宇,黄胜妍,乔尼卡·T·吉布斯,丽莎·丹尼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韩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过往人生》剧照

过往人生 剧照 NO.1过往人生 剧照 NO.2过往人生 剧照 NO.3过往人生 剧照 NO.4过往人生 剧照 NO.5过往人生 剧照 NO.6过往人生 剧照 NO.13过往人生 剧照 NO.14过往人生 剧照 NO.15过往人生 剧照 NO.16过往人生 剧照 NO.17过往人生 剧照 NO.18过往人生 剧照 NO.19过往人生 剧照 NO.20

《过往人生》剧情介绍

过往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ora(Greta Lee 饰)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刘台午 饰)的关系最终停留在稚幼的凝视不语。而在二十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可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甚至已和Arthur(John Magaro 饰)建立家庭。和Hae Sung 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也令她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自由妖夜凶灵亚特兰蒂斯之心失恋博物馆虎胆侠情牛头人乔·科伊:布鲁克林现场秀灵媒缉凶第六季德凯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②特拉菲扎的威胁为何我的世界被遗忘了?秦岭镇天棺蝴蝶高高在上西门豹神枪手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人小嘴大士兵的荣耀献给爱妻的歌屌丝男士第二季脱单倒计时母与子日光之下预审白银和梦想之书黄花铺超凡斗灵师能帮就帮玉响完结篇第一部:芽九州·海上牧云记

《过往人生》长篇影评

 1 ) 《过往人生》多伦多观影记

为了观赏新晋女导演Celine Song的口碑佳作,我找到一家位于多伦多downtown的小影院Imagine Cinema。

这里的装潢是古早的风格,从门口标题开始,大量使用自由排列的字母。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PAST LIVES,说不上工作人员做如此排列,是别有用心还是无意之举。

关于人生困惑的解答,的确有不少是藏在往事中的。

同时放映的还有《蓝甲虫》等院线片,区别是这里的票价相比主流院线Cineplex来说,显得异常便宜——《未来》只要5加币——你看,“过往”的正下方就是“未来”,一定又是工作人员刻意安排的彩蛋!

《过往人生》在3号影厅,门头有大号的字母指示牌,让我这位观众在进门前犹豫良久,怕进了那扇白色木门后,会立即离开今生,穿越到前世,抑或是回到人生某个已翻篇的章节。

然而,选择在放映厅里体验一部近2小时的剧情片,这件事的动人之处,不正是因为能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里,让一个被当下生活所束缚的个体,暂时从头脑和身体都离开一会儿,沉浸于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故事?

影厅很迷你,屏幕也不大,整场电影加上我不到10位观众,上座率不到百分之十。

很担心女导演的电影能否回本,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即使在多伦多也很有限。

这个空间让我想起五道口电影院,是我10年前住在北京海淀东升公寓时,经常造访的地方。

那儿也是面积很小的厅,老旧的设备,但许多清北的学生图性价比和方便,也会去那里。

记得有一年《速度与激情7》首映日的凌晨,散场后的人群浩浩荡荡,一路延伸到十字路口的韩国烧烤店。

《过往人生》正好是一个从韩国开始的女性故事。

电影的叙事横跨24年,涉及首尔、多伦多、纽约,上海四个城市。

在这几个城市里,除了首尔外,在另外三个地点,我都有实际体验。

女主角跟随家人移民多伦多,她妈妈在离开韩国前,说了句台词:“当你在身后抛下一些东西,自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过去十几年我也不停经历地理位置的迁移,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充满代入感。

女导演Celine Song是88年生人,12岁跟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多伦多,定居在安省Markham,又在20出头的年纪赴美留学,电影讲述的正是她自己的故事。

相近的年纪,所以我对电影中使用的通讯方式不能再熟悉——女主角24岁时使用的Skype、facebook,那声经典的来电提示音,是汹涌而来的时代记忆。

还有单身宿舍的杂乱环境,时差和距离造成的隔阂,都是过去的自己所习以为常的。

I missed you. 或者更精确一点,I missed myself, and the authenticity.同样使我对主角产生共情的,还有in-betweener的身份。

既不能算是Korean Korean,也不能算是Korean American,同时操持着两种语言,有着Nora和Nae Young两个名字,但无论与母语文化或是与英语文化,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丰满充实不断向前的阅历的反面,是不安孤独与追忆往昔的心灵。

然而时代变得这么快,谁能真正回到已经不存在的故乡?

又有谁能真正与久别的故人重逢呢?

We are all in-betweeners in some way.Hopefully, we have left something meaningful behind. And we will, trust me, we will be where we want to be.

 2 ) 不是歌颂错过 而是赞美选择

年初在圣丹斯和柏林大爆后,我以为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再迎来一波口碑发酵,但万万没有想到却呈现出了极度的两极分化,最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歌颂错过”,解释起来不外乎几个方向:向命运低头,把放弃和投降合理化,骨子里的自卑与保守,为爱不够勇敢…其严苛程度不亚于对“歌颂苦难”的批判。

当然还有一种是对所谓典型“东方式暧昧”的嗤之以鼻。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在歌颂错过,而是在赞美选择。

两位主人公绝对不是阴差阳错地遗憾擦肩,更不是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恰恰相反,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每一次对自己的选择都相当坚定,幸运的是他们一直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且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更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第一次选择是女主一家人移民。

这次看起来是被动的选择,但很显然女主对于这次选择并不反感,甚至有相当大的期待,尽管当时她已经情窦初开,和男主之间也有了感情的萌芽,但对于两人的“未来”,她更期待自己接下来在国外的生活。

所以这里绝对不是什么青梅竹马被命运强行拆开的苦情戏码,而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未来的更多期许。

至于感情部分,原本在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没有占据到太重要的位置。

第二阶段,两人联系上了,开始了一段迟到的跨国异地恋。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同意两人只是“暧昧”的观点,从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两人分明已经在谈恋爱了,只不过电影中没有展现所谓“确定关系”的部分。

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非要明确有一句:“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这样的台词才能叫在一起吗?

因此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东方式暧昧,而是明确地走在了一起,并且聊过未来男方要去美国找女方。

这样的关系,准确来说是刚在一起的甜蜜持续一段时间后,第二次选择来了。

因为男主一直没能兑现来看女主的承诺,女主觉得再这样沉迷于看不到明天的爱里实在不行,她做出了重要决定:分手。

这里非常重要,这也是女主第一次完全主动对两人的未来作出的选择,没有任何外在压力逼着她这么做,如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完全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其它,她甚至可以主动飞回韩国,爱情爽剧不都这么演吗?

但她没有这么做,在她看来那一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所以她非常坚决地选择了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根本不是错过,而是一个成年人非常成熟的思维和做法。

第三次选择是女主结婚之前,她回了一趟韩国,而且告诉了男主。

这里的用意很明显,第二次选择时放弃男主的障碍已经不存在,她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在做出最后决定前,想要再给男主和自己的感情一次机会,如果这次在韩国见到男主,而且男主非常坚定继续选择她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但这次选择的主动权到了男主手里,无论是出于对上一次女主不辞而别的怨念也好,还是对于自己现阶段生活的满意也好,他选择了不见,也就是主动放弃了和女主再续前缘。

如果那一刻他真的还有非常强烈想要和女主在一起的意愿,以他的性格来看,绝对会奋不顾身挽回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他一开始锲而不舍寻找女主,还有后来去美国找女主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被动隐忍的人。

第四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当然就是最后一幕,男主去美国找女主。

但我并不觉得他这一趟就是为了再次找回女主,至少不完全是,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弥补一个心愿,然后让自己真正的放下和释怀。

这个时候,如果两人都还有非常强烈地想要在一起的欲望,他们完全可以重新再在一起。

别告诉我女主结婚了,都什么年代了,这是问题吗?

所以这一次,两人同时做了选择,那就是让过去成为过去,past lives。

我们无法得知单独相处那段时间聊了什么,但最终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互相释然。

女主完全可以跟男主走,但她没有这么做,相比于不确定,她还是选择了当下的生活,这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个成年人正常的决定,那些批判女主为了现实放弃爱情的人,恐怕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现实。

四次选择,准确来说四次放弃,除了第一次之外,另外三次都是“主动”放弃,第二次是女主放弃,第三次是男主放弃,第四次是两人同时放弃,每一个阶段两人都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们始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前进,所以应该为他们鼓掌而不是遗憾,不是吗?

他们比指手画脚的看客们更成熟,也更懂得并非所有的爱都必须走到一起,有些人只适合放在心底和回忆里,理智的选择比冲动的惩罚更加美丽。

这些感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曾经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也才更理解主角们的心路历程,很多时候放弃并非因为缺乏勇气,我们更无须过度美化“为爱勇敢一次”,也许勇敢过后会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看惯了爱情爽片和甜片的人,认为爱情至上的人,对于片中男女主角的做法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才明白,这才是生活,与痛苦和错过无关,当然也请收起泛滥的同情,因为我们早已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3 ) 《Past Lives》:前世今生

《Past Lives》翻译成《过往人生》,听着像个普通爱情片。

其实影片讲的是佛教里的”缘分“,根据佛教的概念,应当翻译成《前世》。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想起的是齐豫的《今世》:听不见 狂吹的风沙里在说什么古老的故事花 又开了 花开成海海 又升起 让水淹没你来了来了 一场生生世世的约会九十年代,一对青梅竹马的韩国小同学,友谊和懵懂的感情由于女生Nora的移民美国而中断。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再遇见对方。

十二年后,男生Hae Sung在Facebook上找到了她,重新通话,但联系与感情由于他们追求不同的生活而中断。

又过了十二年,女生结了婚,找了个同是作家的犹太丈夫;男生一直留在首尔,过着普通韩国人的生活。

而他们终于在纽约见面的时候,已不是那个十二岁的小孩了……看电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不停地哭,旁边的观众也是。

第一次哭是他们在十二年后第一在网络上重逢;第二次是Hae Sung和Nora24年后在纽约的重逢;第三次是半夜Nora回到家里,和丈夫躺在床上对人生和自我的剖析;第四次是酒吧里,Nora和Hae Sung用韩语旁若无人地对话,此刻他们忘记了身旁的美国丈夫;第五次的离别,观众和Nora一起哭。

如女主Greta Lee在影片后面的问答会上所说,这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爱情故事,讲得差点就落入俗套。

然而Celine Song把它讲得如此之好,给西方观众介绍了“缘分”的概念。

问答会上,刘台午(Hae Sung的饰演者)说,缘分在韩国文化(其实当然是东亚文化)中其实是一个普遍的佛教概念,比如今天我们在剧院里,今天能遇见这些观众,你在主持,这些都是缘分;但在爱情中,缘分到底是不是注定的呢?

男帅女靓的主演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过,缘分其实是两个概念:缘,是遇见的运气;而分,是留住的能力。

在这个故事里,Nora和Hae Sung其实是“有缘无分”,或者说,在他们十二岁的那个世界里是有缘分的,但在当下,在这个现实的曼哈顿的世界里,他们是没有缘分的。

然后,影片对“缘分”做了自己的解读。

通过Nora丈夫之口,问道:“如果我们没有在那个艺术家之家遇见,没有恰好都是单身,没有为了房租住在一起,没有因为需要绿卡结婚,那我们还能在一起吗?

这算不算缘分呢?

”我其实也问过我自己很多次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缘分是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的;你总会和一个人最后在一起,所以你可以说,你和这个人有缘分;但如果你不在此时此地和此人遇到,也会和某个人在某时某地遇到,你也可以说,你和那个人有缘分。

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因为你自己,而不是因为你遇到什么人。

你永远会过着你自己选择的那种生活,正如Hae Sung对Nora说的:“你一定会离开韩国,因为你是你。

而我爱着的,就是那个选择离开的你。

”问答会的最后,主持人问刘台午,你拍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什么。

刘说,其实不是电影里的某个情节,而是有一天我们在纽约东村拍场景(女主和她丈夫后来住的地方),我们坐在街边,警车封锁了我们这条街,我们聊起彼此的过往,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真实地住过,我十五年前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来美国寻求发展,在这里苦苦挣扎,而如今可以和这么多优秀的、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创作,非常感慨。

其实谁不是呢。

影片讲了很多移民故事。

Nora十几岁从韩国到美国,对她来说,像是两辈子。

对很多人来说,移民等于重新做人。

Nora的妈妈说:“如果你留下了一些东西,那么你也会获得一些东西。

”我回想自己来美国的十年,我获得了什么?

我获得了人生的经验和阅历,获得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有一部分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Nora对自己的丈夫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来自韩国的移民女孩。

我对自己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来自中国小城市的女孩,那些出生在罗马、从小看惯大世界的人,不理解我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

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超现实的,就像《斯通纳》里的斯通纳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给学生讲文学史一样。

他内心的一部分,永远是那个来自中西部农村玉米地的农家少年。

我住在洛杉矶,在美国人的公司里工作,教美国人怎么给美国人做市场营销和用户分析,然而我用中文做梦和写作,正如Nora用如母语一般的英语生活和创作,却用韩语做梦一样。

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永远属于那个我们来自的世界,那是我们的前世;我们不再是前世的自己,但前世的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它存在于那个十二岁的韩国少女中,存在她对韩国少年的感情中,也存在我的中国南方小城的夏日午后,存在我的二十岁的大学校园的雪后,存在于那个永恒的时时刻刻。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但可以活成前世今生。

扫描关注我的公众号王小心

 4 ) 《过往人生》:选择离去的人没有遗憾。

曾经在异国他乡遛弯,语言和街景都是陌生的,但和朋友聊天的内容还是熟悉的那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肉身在国外,精神的延展还是在国内的。

但那种不太熨帖的感觉是难以言说的。

前段时间有朋友从美国回来,他说他在美国的圈子都来自国内,甚至都不和港台人来往,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觉;刷的社交媒体也是抖音小红书。

我说你只是肉身出了国吧(which 也是最大的意义了?

)这部《过往人生》看起来很轻盈,以至于我看的时候都没打算认真看。

但看的感觉很对。

当然,这不只是一个关于移民,或者仅仅关于爱情的故事。

移民寻找名字:娜英不是Nora影片的开头,是镜头外的人在猜三个人的角色。

当然他们谁都没猜对。

这是关于美国移民的第一层表述:你是谁?

从你的肤色和你的表情举止,可以看出你是谁吗?

或者,我们终究会以何种身份来定义自身身份呢?

紧接着是 24 年前的韩国,当时还叫娜英的女孩在帮自己起名字。

她无从去给自己空降一个新的名字。

名字这个事情是东亚人耳熟能详的叙事起点:从《千与千寻》里面小白龙记起自己的名字「镇早川琥珀主」从而回转为人、记起回家的路,到后续的感人至深的《你的名字》。

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仅仅是肉身的移民那么简单,你还得重新书写一个身份,同时将过去的所有身份积累和人际关系都清除掉。

这个本来叫娜英的女孩后来叫做 Nora。

她成年后,她母亲都叫她 Nora 了。

因此青梅竹马来找她的时候遍寻不得,因为她换了名字。

名字作为一条线索,像红娘的红线那样,断了就彼此找不到了。

这个时候其实导演也给出了暗示:那个已经换了名字的女孩,她终究成为另一个人了吗?

还是,其实她移位的肉身里面,还是住着那个韩国小女孩?

本来不太能理解他们俩的突然爆发的矛盾以及突如其来的断联。

表面上这是一个两个人谈恋爱而遇到障碍的故事,事实上是两个人在此刻已经做了人生的选择,或者说,两个人表面上在面对的是两个人是否要重新编织热爱的故事,但是却各自有其表述。

海盛的选择是去中国学中文,他要成为的是儒家的孝子,对于未来他还没有过多想法;但是对于 Nora 来说,回首尔去见海盛似乎就意味着她要将过去 12 年的付出、漂泊、努力重新清零,她要重新回到儒家文化圈,要成为一个儒家独子的媳妇。

她本能的爱他,然而他也不过是一个隔着 12 年时光的一个投影,镜花水月。

她选择去写作营,因而做了决定。

她在墙上写下她的名字:Nora Moon。

这个时候我是震撼的,不是她的名字 Nora,而是那个姓。

她将自己的新的名字写在美国一个写作营的墙上,而且根据写作营的讨论,她是在用英语书写。

她轻松、笃定的写下自己的名字。

关于 12 年前所抛弃的那个身份,她再次弃若敝履。

平凡之路:诺贝尔、普利策到托尼奖12 岁的时候她出国的原因是要拿诺贝尔奖。

24 岁时要拿普利策。

到 36 岁的时候,她竟然不记得自己有要拿奖的雄心壮志了,略微思考后,有点应付般地回答:要拿托尼奖。

从东亚的教育来说,一切都是努力和教育都似乎要服务于「集体性」,而非个人审美。

所以那个看起来更为宏大的「诺贝尔」其实不是她自己的语言。

那不是她真正的自我抱负。

或者说,一个在韩国长大的 12 岁的小孩的言说更多是她的文化和教育借她之口宣之而出,那不是她。

从诺贝尔到普利策再到托尼奖,似乎是一种朴树般的人只能不断地抛弃曾经的闪光才华进入「平凡之路」,但事实上当她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真正的天赋和抱负在哪里的时候,这个人才从「集体性」无意识表述进入到了个体化的自我陈述,我们这个时候才看到她的自我的强壮的生长。

从名字到奖项,这是对于移民身份的第二层表述:当 36 岁的时候那个留在韩国的男生还在过得毫无目标的时候,她已然书写出全新的自我:过去的那个她,仿佛不曾存在过。

破镜难以重圆,往事只能如烟这个是我最初拟的文章标题,到今天突然换了一种视角,觉得其实 Nora 其实根本没有遗憾,对于 Nora 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完全没有遗憾的故事。

最初看的时候,很自然的代入了东亚的男性的海盛的视角。

海盛是充满遗憾的。

他的遗憾更多来源于他似乎到了中年了仍旧懵懂不知所措。

他对世界抱有一种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的东方哲学,直到他终于想要冲破自己的龟壳去西方的世界看看的时候,他带着那种深情款款的、帅气的、懂事的东方姿态然而事实却是非常鲁莽的闯入 Nora 的生活的时候,他想表达那种今生无法跟你在一起的遗憾。

但是 Nora 没有这种遗憾。

也许 12 岁的时候她不是主动选择了出走、离开去构建新的身份,但 24 岁的时候她没有选择回韩国的时候,她就是做了选择。

主动选择离开的人其实不会有遗憾。

只有被留在原地人才会有遗憾,而遗憾的人才会自我感动。

主动离开的人做了选择,她切割、放弃并且重新开始了新的征程。

她没有活在对过往遗憾的顾影自怜里。

也许当下的人生也并不尽如人意,但只有完整的建设了一个自己,就不会有遗憾。

树挪死,人挪活。

关于「因缘」,其实两个人也是有各自的表述了。

有意思的是,那个在片头出现的犹太老公,在这个故事里像是一个旁观者和不太重要的第三人。

任何的故事都有主角。

在这个移民和书写新名字的故事里,犹太老公和美国一样,其实是一个笔墨不多但无需明言的重要故事前提。

在这个前提之下,故事的主角看起来是 Nora 和海盛,然而故事的真正表述就如同「过去人生」如同电影般浮光掠影的落幕之后,Nora 所真正回归的那个怀抱,那个看起来有点焦灼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却不能生气的犹太作家,才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男主角。

 5 ) 导演Celine Song的一封信

A24的newsletter里面读到,这封信打动了我,让我马上冲去电影院看了电影。

把他翻译了一下(加上了一些科技力量辅助)放在这里。

嗨,你好,我从我纽约市的公寓写信给你,这是我生活的城市,而你,无论在你生活的城市还是别的地方,我都想请你去电影院看我的电影《过往人生》。

这是标题,这也是这封信的目的:去一家实体电影院——离你最近的一家——去看我的电影。

这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我很爱它,爱他的一切。

我爱他的缺点、菜鸟级错误或局限,爱那些和我一起制作的优秀的、善良的、美丽的人们。

我爱着也感激着这部电影,因为是它带着我去了很多城市,去了很多你附近的电影院。

这部电影受到我自身生活的启发,它讲述了很多事——关于初恋、关于未曾有过的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放弃(并为之腾出空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的许多版本。

但它本质上是关于城市:它们有多特别,多相似,彼此之间又有多遥远。

电影中大多数场景发生在纽约市,这个从我2011年搬来当剧作家以来一直被我称为家的地方。

和千千万万其他人一样,纽约是我生命中的最爱之一。

电影也有很多场景发生在首尔,那个我曾经称之为家,却在2000年离开后几乎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的地方,直到我为了这部电影在2021年秋天回去。

还有一些场景发生在多伦多,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少年和成年初期。

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蒙托克,那个地方以我无法预料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作详细介绍啦。

这部电影是我情感生活中的一隅的地图,也同时是我所到之处的真实地图,是我在空间和时间上绘制过的路径。

因此,这部电影发布的过程本身感觉也像是一趟环游世界的旅程,一次外交的世界巡回演出。

我感觉自己像位外国政要,带着这部电影——这份关于我内心容纳的那些城市的小文档——出现在陌生的新地方,并要求与当地人进行交换交流。

来呀,凑过来,让我告诉你们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但当然,我希望最终的观影体验主要不只是我的个人经历。

如果你要去看这部电影,我希望它能带领你踏上自己内心的旅程:去你可能曾经去过的所有地方,或是你甚至没有意识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那些你感觉,也许、或许,莫名其妙地在另一个人生中到过的地方。

我希望你在你的城市——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去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多样性,却残酷而美丽地根植在时空中一个特定的点上。

我当然知道去“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并不容易。

也许它并不“近”。

你要开车、搭火车、给小孩请保姆或腾出时间——你需要计划旅程,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

对我而言,“离你最近的电影院”是滑稽好笑的字面意义。

我纽约的公寓在间正在放映我电影的电影院的正上面,我只要离开公寓,做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电影院。

看到门口人来人往,我会和自己玩个小游戏: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去看《过往人生》的,又有谁是去看,我不知道……《变形金刚》的呢?

这些人中有几个是我的邻居?

有几个住在我楼里?

在过去几周里,我曾无意中和多少人同乘电梯,而他们刚看完我的电影?

我在大楼里和街道上看到的每个人突然变得充满可能性和神秘感——我感到与他们出奇的亲近,因为我知道可能最近或很快的某一天,他们会下楼到我们的电影院——我们旁边的电影院——参观到我去过的一些地方。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认识我,而通过某种相互渗透作用,我可能也认识了他们。

想到全球各地——至少在很多地方——有人正在拥有类似的经历,我几乎不能承受超现实、令人窘迫又兴奋的感觉。

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你愿意启程去看《过往人生》,请记得我永远心存感激,我也很激动能互相认识并一起旅行,尽管这是趟短暂的、在黑暗中的旅程。

我很荣幸能来到你附近的电影院。

那边见。

Celine Song原文链接:https://a24films.com/notes/2023/06/a-note-from-celine-song?utm_source=Newsletter%20Lis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Celine%20Song%20Director%27s%20Letter%20%2801H3MA61SAMMR7T3W7MHQ7H3ES%29&_kx=ZVZxY3FzKxI4kWD-5UpSlY2L8G-IpcO6ZPvTEHi7nf4%3D.Uk6tXe

 6 ) 关于片中“美国丈夫”的重要性

中国观众和影评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片中美国丈夫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大部分时候,他们水平的天花板也不过是看看高级言情小说)。

对我而言,片中的美国丈夫不仅是三角关系能够产生叙事的基石,更是推动主人公对“身份”“爱”“人生”命题进行讨论,勾连意识与潜意识间的通道。

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美国丈夫作为双人关系的障碍存在,片子里重逢后所有peaceful的散步聊天,都会是且只是一种“保持客套的表演”,会很快被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矛盾所击碎。

那么整个故事的调性既不会温柔也不会淡淡忧伤,而是彻底撕开客气和陌生的伪装,暴露出过往人生中无数委屈怨恨的刀光剑影,再掀起一场相互角力的血雨腥风……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anyway,人和人之间的坦诚和沟通,有时恰恰要在“不可能”的状态下才能实现。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事实上,对我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主角是“美国”的电影,而“美国丈夫”只是美国作为角色介入人物表象叙事的载体。

片中与其说是男女主角在“谈恋爱”,不如说是韩国和美国在谈恋爱。

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充满了对美国、对纽约、对在那里可实现的一切梦想的赞美和肯定。

这部电影的出现,呼应着当下美国和韩国文化蜜月期的相互表白。

像所有恋爱中的人一样,说句早安晚安你好再见都能琢磨出千八百种狗粮的味道。

所以它可以平铺直叙,细碎,平淡。

然而,即便它平铺直叙,细碎,平淡,最后的第三幕一定是两个男人的见面。

两个能够代表纯正本国文化的男人,因为对同一个女人的爱,坐在一起,以她为桥梁,沟通。

甚至,最后,她也消失了,只剩两个男人,开始用英语沟通,说“我和你,也是一种因缘”。

(我靠……美国主旋律的深耕程度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谓不可敬,美国人为她要个奖也是池中应有之物。

)这个片子唯一的叙事技巧,说白了就是由女主提出的一道题——“已知:我那么那么爱他,他是我的childhood sweetheart,20年的感情,但我还是选择了你。

问:我到底爱的是谁?

”回答某个男人的都应该拉出去活埋到兵马俑坑里陪葬。

她,她的梦想与爱情或某个男人都无关,但与荣耀、价值、自我实现有关。

关于这一点,“美国丈夫”是知道的。

他了解她,成长后的她。

而非童年记忆里那个扭捏于谈情说爱的小女孩。

他与纽约一样,是她成为她自己的实际支持者。

而男主角则代表着她原生文化的印记,是童年,是母语,是她脱生出的一部分自己,作为一个角色,与自己进行对话。

所以,对于男主而言,这里的cultural shock是她居然把一切都告诉了自己的美国丈夫,而美国丈夫竟然欣然接受妻子外出跟自己约会。

(我相信也是这一点,让国内由男性及gay占领的影评人们感到如鲠在喉,怀疑导演失误。

)殊不知导演正是用这种方法,把整部片子拍成了献给美国的一封情书:你看,你连我最亲爱的人不是你都能理解,所以我最爱你。

我总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科学,那些词都太大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we can simply talk about everything,honestly. 没有什么真相是沟通和对话不能触及的。

也只有在此基之上,那些“说不清的”“不可言说的”的情感,才有了存在的证明。

而片子里把“因缘”“前世”当成一个"韩国文化"话题被反复提及。

它本身是为男女主的关系做梗,却是在她与丈夫的讲述中首次提及,最后在男主的自我确认里结束全片。

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呢?

我说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

而东方,恰恰相反。

yep,神秘的东方力量……它对西方人来说,尤其好使,所谓“缺啥补啥”嘛。

But we all know that's bullshit.……总的来说,电影带着淡淡乡愁,是对被遗弃的东方老家,含泪露出的一个资本主义商业微笑。

两个男性角色的塑造都高度符号化,缺乏可信度。

但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填补了剧本的孱弱和空白之处。

 7 ) 看完哭傻了

预警!

轻微剧透~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让我特别客观评价,异地恋故事非常戳我泪点。

这部电影整体的铺陈极度的克制和细腻,男女主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尤其在大屏幕上看,格外动人。

(还隐约担心欧美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看到观影中周围人也有撒泪,我就放心了)急着赶回家视频通话的急迫,等待接通的期待,卡顿的网络,skype的铃音,织就了无比真实的情感。

从聊到天亮,到聊到睡着,到错过的电话,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如果我在在就好了”,无论是感性没有战胜理性的现实,还是爱的程度无法跨越地理的距离和时差,那都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什么比我来看看你,并且体面的告别,更完美的结局。

感谢这部电影,没有狗血。

三个主角都那么好,就更让所谓的遗憾没有那么遗憾了。

他很好,对你也很好,所以我们的故事就放在past life或者是next life吧。

就像李仙姬的歌唱的“这一生没完成的爱,这一生没完成的姻缘”能把“姻缘”这个词给欧美观众讲明白,确实厉害,观影结束我们都在感叹,韩国人可真的是掌握了获奖密码啊!

🌟🌟🌟🌟🌟节奏,人物塑造,配乐,视听语言,都很完美!

夕阳里的风吹起车窗里女主的头发,拍得太美了!

酒吧的告白让我泪奔,告别时摇曳的裙摆,拥抱前的犹豫,放开时坚定且洒脱,泪奔again。

彻底跟Na yong告别之后,Nora有丈夫的拥抱,真好。

不继续胡言乱语了,强烈推荐!

 8 ) 限制了我的词汇量

某些词语不能发,限制了我的词汇量——我说的就是脏字。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狗嘴吐不出象牙,但内心总还是希望有所突破。

结果比我们那几位女导演还厉害,这我真是没想到。

这皈依者还有比赛吗?

首先我必须说,故事其实还行。

把故事聚焦在女主身上,以24年后男主与女主首次见面开场,然后随着两人的话语向观众一步步剖析两个人的过往才对吧!

就像《长别离》那样——逐渐把观众带入女主和男主的情感世界。

这可倒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剪:24年前2个小孩,然后12年前两个青年人,然后是24年后的两个人见面。

真就是完全按照小说的结构来做剧本,把毫无关系的两个小孩放到观众面前,足足浪费了20分钟。

“请问,他们俩是谁?

和你封面海报的俩人啥关系?

他们俩和故事有什么直接联系?

”真正的要想讲抗日战争,咱们就要从中日两个国家谈起,要谈中日两个国家就要从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开始。

让观众足足难受了45分钟,才真正讲到了故事的核心,电影一开始的提问:这个亚裔女人和那个白人男人与亚裔男人什么关系?

你可真有范儿,比tm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还懂作者电影。

然后在这个故事刚有一些有趣的地方的时候就果不其然的结束了,请问两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聊了什么呢?

哦,聊前45分钟观众已经知道的事。

观众处于前45分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无聊,后45分钟发现前45分钟貌似挺重要,但因为无聊已经忘了的窘境,总之,你俩当初处挺好,后来就因为女人想要如何如何就不联系了,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然后咱们说说私货。

第一张画面。

你还有脸问我,这3个人是什么关系?

这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吧,女人离白男如此近,身子同白男一道转向亚男。

女人在那矫揉造作了半天,跟夜总会公主似的,最恶心就是最后眼神朝向摄影机。

啥意思?

一个女人和什么种族的男人上床决定了她的身份?

结果怎么着,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小姐姐多少年颠沛流离,从韩国两次移民到美国。

咱也不知道怎么加拿大还要移民到美国,还为了早点拿到绿卡和这个美国人结婚。

到加拿大的时候说,韩国得不到诺贝尔,到美国的时候说加拿大拿不到普利策。

行行行,可和丈夫说的是,“你忽略了一点,我对你的爱。

” 啊?

这是男主在韩国时的打扮。

这是男主到美利坚的扮相。

这是个什么情况?

亚洲人到美利坚是必须打扮成美利坚土生亚裔的模样吗?

美利坚有这个要求吗?

穿我在原来国家的装束会被认为不符合美利坚核心价值观吗?

还是因为你们美利坚都是捡破烂的,所以穿的太好会让你们自惭形秽?

就为了矮化丑化本民族男人是吧。

很抱歉啊,本民族男再丑也比不上您二位邋遢,俩臭要饭的。

就这还要我们亚男强行挽尊。

啊,对对对。

你做的都对,因为你就是你。

就我能理解女人会这么想,真的。

但是你给我个理由,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说这些?

这个时候,人是必须是欲言又止的,是有万语千言但碍于公共场合说不出口的。

我飞了18个小时,跑到美国来见你,我不是要跟你说,你当初离开我做得对,我要是你我也离开,不说一句话。

那我来这干嘛?

电话不能说。

意难平的心绪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

维托里奥的《终点》讲的就是这个事,我们在公共场合想表达埋藏许久的情感,却因为公众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介入无法表达。

同样有名的电影《相见恨晚》也是表达同样的情感。

我飞了18小时的飞机,我是想至少听到什么或者说点什么的。

结果,把这一切归为了东亚男人的含蓄,合着我们东亚男人不是人,就见到你那个啥一样的男人是人。

看见他,我们就服了。

“你好幸福,我要是你我也这么做,”这都违背人性,反正一切丢给神秘的东方哲学就行了。

还有保留节目:原国家的各种不好。

你们美利坚的亚裔女导演是都统一培训过吗?

就这个词就没有改过的。

那女主从加拿大又移民去美国是几个意思呢?

因为加拿大也不给加班费吗?

剪辑沉闷,剧本拖沓且对丈夫的刻画几乎没有,白人丈夫就是个纯花瓶。

第一次登场就是玩游戏,这个角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个男人貌似有些脆弱但也无可奈何,东南男人一样脆弱但也无可奈何。

总之大家都很肌无力。

整体就是沉闷,一切锅都甩给玄而又玄的“因缘”,反正洋人也搞不懂,搞不懂就对了,东方哲学就是让你搞不懂。

 9 ) 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因缘是佛教用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

因缘际会是因为有缘份的关系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

他们每一次相遇都是因缘际会。

八千次的相遇,才能促成一对姻缘。

而他们,有缘无份。

《奇葩说》有一个辩题是“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辩论中两方人马唇枪舌战说着利弊,看得观众纠结不已,而在电影中,两个人在十几岁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两个人都选择了自己,放弃为他人改变。

女家里为了更好的环境选择了移民,女主为了不想回到韩国而主动切断了和男生的联系,女生在写作营因为孤独和那个美国人恋爱,最后提前结婚,为了拿到绿卡。

电影中看起来好像女主是他们关系的唯一问题,是那个一直逃避因缘的人,好像她回到首尔,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幸福生活在一起。

是这样吗?

男生何尝不是自私地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他选择学中文而不是英文,因为觉得对他工作有帮助;他在中国因为孤独认识了女朋友,直到和女朋友分手之后才飞去美国见那个女生,那时候距离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已经隔了十几年了。

只不过男主一直固守以前的自己,接受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期待,三十几岁还住在家里。

而女主不断探索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各种可能性。

所以男主说他喜欢女主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的路上,每一次见面都会问她的理想。

彷佛那也是他自己的理想。

我也很喜欢女主对爱情的态度,会投入也很清醒,看到没有未来就会主动结束,永远只抓住自己能够到的东西,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看完这个电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她在大城市,他没有放下一切跟她去。

后来他们没有在一起。

爱人嘛,失去这个也会有另一个。

当然也有遗憾,毕竟人生如月,缺时总比圆时多。

再见,再也不见。

最后在等车送男主走的时候,他们望着彼此,好像要把对方刻进脑子里。

可能都知道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他来见她,是因为当初的告别太过突然,这次见面是为当年的情事画一个句号。

不甘也好,遗憾也好,走完这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固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它足够真诚。

它像是导演的一段回忆投影在大银幕上,非常私人,让你为之心神荡漾。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个想要寻找的人?

我有。

他是我小学同学,长得高大,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老坐最后一排,老是不写作业,被老师惩罚。

但是他待人很有礼貌,会骑单车载我出去玩。

他妈妈是医生,他会跟我说一些医院怪谈。

后来他转学了,离开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

后来才发现我很喜欢他,喜欢到后来暗恋的人都像他。

后来他偶尔回来过暑假,他没来找过我,我看到他也当陌生人。

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和没来由的赌气让我们后来再也没说过话。

再后来,他奶奶去世之后,他就没回过老家了。

小时候看综艺节目,节目组都会找明星最想见的人和他见面。

我就想着我要是当明星了,最想见的就是他。

高中的时候qq流行,在qq上搜过他的名字,但是同名的太多了,况且他也不一定用本名当qq昵称。

现在也还是想找到他,想看看他长大了是什么样子,想问他记不记得我。

 10 ) 德国影院里笑声一片时只有我在哭

德国人在电影院特别爱给Reaction。

这不是我的片面看法。

我与很多在这边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表示明明没什么好笑的,但德国人在电影院里能笑得跟看二人转一样。

娜英要移民的时候两个孩子相顾无言,德国人笑了。

娜英说Hae Sung是来看她的时候,Arthur不知道作何反应,德国人笑了。

Arthur与Hae Sung见面了,德国人又笑了。

我怀疑德国人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那一闪而过的军队服役片段,可以肆意挥霍青春的德国人是否明白这意味着怎样的迷茫。

每次娜英说,我没有理由去首尔,德国人是否明白回不去的故乡是怎样的感受。

娜英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叫自己韩国名字,德国人有没有体验过失去了自己本名的伤感,是否有过只能在梦里说母语的体验。

Hae Sung是过往玩伴,也是那一部分被忘记的自我,是那个曾经会哭的娜英,渐渐地在异乡被封存了起来。

Hae Sung的到达,让娜英想起了那一个自己,她说,他太韩国了,身材也很韩国,想法也很韩国。

这个彻头彻尾的韩国人就像那个被留在回忆中的她自己,身份认同的危机发生在了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剥离的韩国性时。

可能是因为我在电影院里听着韩语对白,看着德语字幕,一种异乡感油然而生。

也可能是因为很快又要搬家,于是在娜英到加拿大机场那一个瞬间突然特别难过。

还有可能,是我也很害怕,以后我爱的人再也无法认识说中文的我了。

还有可能,是我想到了我爸妈,好像在借Hae Sung之口说,出来对了,故乡太小,容不下你的。

总之,德国电影院里笑声一片时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在暴风哭泣。

《过往人生》短评

有点不理解男主选角,演员很努力在演那种不安和怯弱,但他看起来就不太像直男……

5分钟前
  • Jin
  • 还行

精巧小品,四两拨千斤肯定算不上,但拨了百八十斤还是可以的。想到很多之前的电影,包括但不限于《爱在……》三部曲。几个人最终都依然是普通人其实最打动人,都依然在自己的困惑和困境里,制造一点憧憬,再面临一点艰辛。那憧憬和艰辛可能是女人那个永远拿不到的奖,也许是男人在那东亚社会中逃不掉的、被规训出的生活标准和框架。茫茫人海,相遇又分离,一刹那中涌动出很多难以描摹的内容。这故事既纯情得像童话,又真实得像人生。

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3.5,好像要講一些新東西,又好像什麼都沒講。過往人生=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錯過就是錯過了,人生不是按可以重來那樣設定的。A24的視聽基本盤還在,大全景的平移+原生韓國人與移民韓國人行走。開頭的他們三人什麼關係,與白人丈夫的“按情節你們要在一起拋棄我了”消解有點意思。#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

12分钟前
  • 船续前行
  • 还行

从我观影过程里不断在cue《普通人》就能意识到它本质上是coming of age的故事,而非单纯的爱情电影。和童年作别,和故乡作别,然后通过网络重遇,再学会放下。本身其实是一个比电影看起来痛苦的多的过程。优点就是导演的克制和轻巧,让故事的本身打动人,而非所谓的“煽情处理”。此外,移民元素并不觉得刻意或喧宾夺主,反而是从另一个不常见但一直被忽视的视角来解构“移民”。导演几乎剔除了所有传统的“成功学”移民叙事元素(只保留了诺贝尔普利策和托尼),完全通过女主的成长故事来重构移民本身,算是一大亮点。遗憾是除了很多不能免于俗套的情节设计之外,导演的调度也缺少个人风格,丢失了一些影像魅力。最后就是故事容量较小,层次比较扁平,外延过于狭窄,可解读性和反复观赏的价值不高。(普通人大银幕当电影连放我会爆星)

14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A24这一套现在对我已完全失效,每一个充满配乐的中景或空镜都令人脚趾抠地,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真正有趣起来。多亏了约翰马加罗,贡献了剧/局中人觉醒般的角色对剧本的反思,这么好的剧本,我是那个大反派是吧。然后是两个男的生硬地以对方的语言对话,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已经笑疯了) 两位男士还都问过what can I do. 行吧,你们啥都做不了也啥都别做了,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今生的擦肩而过,你们知道这也是因缘就行了。

16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较差

所以Haesung的结局就是回到东雅天天加班被pua。。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东雅人的命也是命。。这个电影是给《姻缘》打歌的吗

18分钟前
  • 黑丝绒松鼠
  • 还行

消化了一天多,意识到这片子让我感到最不适的是暗流的优越感(NYC > Toronto > Seoul,Herself >= American Koreans > Korean Koreans),可怕的是我觉得创作者本身是不自知的,且觉得自己蛮委屈的。在缺乏自我反思的前提下高歌自身贫瘠的体验和感受,自以为是 感天动地的 melancholy 其实不过是平凡个体的沾沾自喜,我觉得是当代美式独立片界的最大的创作毒瘤,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 A24 的财富密码。

19分钟前
  • toska
  • 较差

vibe片剧本太糙了。什么因缘真不能细想。话说全剧穿衬衫都藏不住肌肉的韩国老相好和弱鸡犹太老公的对比真是笑死

20分钟前
  • 沈涵
  • 还行

爱是真的,不能在一起也是真的,生活的车辙倾轧而过,再也回不到从前,而我们只能带着生命的遗憾前行

23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还蛮信手拈来的。感觉最大的文化冲击事件竟然是身强体健、精神强大的韩国人的男子气概已经威慑到美国文艺白男了。

27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Bold audacious smart 最后那个沉默pause是最狠的设计 very touching但是没有touch到我 大概我就是一个讨厌太多配乐蒙太奇的snob 紧紧追踪被小心翼翼藏好的snob 启发比感受大

29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拍的是人与故人的关系,也是人与故国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亲切又陌生,怀恋但不必追。对于这种微妙情感的把握,影片处理得相当不错,尤其结尾,很轻也很重,余韵十足。导演本身就是个在美国工作的韩裔加拿大人,可以想像,拍的是真情实感。故事未必真,但情绪却是真挚。还是挺受触动的,那种对于旧人的余情未了,淡淡的,但也有汹涌的瞬间,可终究已是两种人,已在两条路上,分开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结局。它拍出了一种并不自溺的,也毫不避讳的眷恋,在少数族裔移民叙事里,十分罕见。

31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一方面,你可以就当一部满是遗憾的爱情电影来看,而且也挺好看的。同时,又掺杂了创作者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思乡、对自己的认知等等,也让这部电影充满多义性,都让这部影片的解读空间变得更丰富了。而且什么缘分、前世今生的东方设定,老外其实也挺嗨的。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纽约东村亚洲餐馆饭后敲开一个fortune cookie,抽出纸条,上面写满了Yin Yuan. 2.5

39分钟前
  • Meng
  • 较差

看预告充满期待,看完简直是依托答辩,既不让人遗憾也不令人感动,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的陈年鸡汤,浪费生命中的90分钟

42分钟前
  • 夏日何再来
  • 较差

比起对初恋的情感,更像是在拍女主的nostalgia 女主不会再回到韩国,毕竟旧的人生框架已经太小了,不再符合未来的人生图景。或许太过韩国人的初恋代表着她留恋的旧土,会本能地产生憧憬,就像女主不知道自己讲梦话时说的是韩语。这也是那丈夫永远都难以走进的内心角落。她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托尼奖。曾经壮大恢弘的理想,已在现实中失落。初恋成为了她过往的坐标,他见证她成为故国的异乡人,见证她在纽约过着普通的生活,游离在梦想之外。最后一次在道别时,初恋对女主说“下回见(다음에 보자)。”说的不是字面意义的下次,是下一次“因缘”。他们郑重地道别了。记忆中的娜英存在过,Nora将她和初恋一起遗留在过去了。结尾像拜伦诗里的那句话:事隔经年,假如我们再次重逢,我将何以问候?以沉默,以眼泪。

47分钟前
  • 银河众星在上
  • 还行

向左走向上走

5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并不是爱情故事。韩流文化席卷欧美之后的一种新移民表达,在我看来甚至拍出来得有点晚,都是挺陈旧的东西了。比较失望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唯独女主与犹太老公的戏份还有点意思;但如果谈身份比喻的话白人社群又是彻底包容的虚幻完美,和导演过度设计的ins风运镜一样虚伪。纽约这么拍出来是真的很好看的空中楼阁,一点都不脏呢。

55分钟前
  • stillcxs
  • 还行

按理说我该是最感同身受的观众,但是背景越类似,感受越不适。我无法接受“我移民两次才来到这里,怎么能想回首尔?”的虚假困境,这短短一句话藏着多少价值包袱?纵然世俗观念与社会阶梯是依循这套规则运作的,作为移民身份代表的女主却也是最应对此作出反思的人,退一步说,也决不该欣然接受。然而女主吼出这句话的时候才是她全片最真实的样子。实际上,作为对身份议题最为敏感的移民高知,她居然对存在于自己身上如此显而易见的阶级幻觉毫不自知,假如这种自满与无知是真实的,那我决不接受让她来代表移民。也许你会说这是一部爱情片,没有必要讨论这些,但男女主的阶级差异是明摆着的,甚至是本片核心戏剧冲突的来源——要探讨移民心理,要讲述夹缝与撕扯,你就不可能绕过阶级幻觉这个话题。无论忽略是有意还是无意,本片都可谓移民里的岁月静好派。

59分钟前
  • 林文清
  • 较差

女主说因为绿卡所以比计划的早结婚时,旁边的港女嗤笑一声。我要是女主老公,这样的爱要来何用。2023.8.26于香港中环

1小时前
  • 风灌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