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前後,随着台灣蓬勃的⺠主化社會運動以及新媒體於同時期的發展,反省批判的思潮湧現於社團群體、出版屆與學術屆,也對於當地電影產業產生了顯著影響 [1],特別是對於性別意識、女性主義、父權體制以及同志群體的探討。
本文旨在討論 1990-2020年代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喜宴》(1993)、《藍色大門》(2002) 和《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2)——如何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遷。
《喜宴》(1993):女性的困境,跨國文化中的同志身份與傳統父權價值觀的無聲勝利 《喜宴》的開始,是高母用錄音帶傳給在美國的兒子,講述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也講述丈夫如何管理家庭。
之後同性戀兒子偉同為應付父母,與異性女孩假結婚,高母與丈夫一同前往美國參加婚禮,幫忙操持婚禮,照顧兒媳。
電影中,高母這一⻆色連結了丈夫與兒子,也連結了兒子與兒媳,但正因此,高母很少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取而代之的是她 話語往往站在丈夫與兒子的視⻆。
在得知兒子是同性戀,與上海女孩威威是假結婚時,高母的反應是:「可千萬不要告訴你爸啊,會要他老命的」。
這句話既站在兒子的立場,又考慮到丈夫感受,保全了父慈子孝。
母親的⻆色既不能夠義無反顧支持兒子,也不能夠如丈夫一樣有情緒爆發,而是夾在中間的做克制的遊說者。
然而高母並不是完全沒有對於獨 立的嚮往[2]。
在與威威的談話中,她說道:「威威,媽有時候真羨慕你們這一代的女孩子,能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張,有能力,有自己的前途」,而當威威表示這樣也需 要代價後,她話鋒一轉:「丈夫孩子還是最重要的」,似乎是一種勸告,也像是自己的一種妥協。
與之相反的是與男主偉同假結婚的女孩威威。
威威是上海人,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留在美國,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偉同假結婚,最終在自己的選擇下為偉同和他的同志愛人生下孩子。
不同於傳統的偉同父母對賢慧兒媳的期望,威威不會做飯打掃,因此這些事情都需 要偉同的同性愛人代辦。
為了夢想,威威租住在偉同一處環境艱苦的房產下,這是威威自 我意識的體現。
威威的鮮明人格同樣還體現在她對偉同的態度上。
從影片前端對偉同的主 動示愛,以及在洞房時主動對偉同說出:「今晚我要解放你」,威威同樣解放了被放置於 「第二性」女性壓抑地位。
愛與性作為一種複雜的權利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關係中 心裡動態與從屬[3],而威威的主動體現了女性獨立、主動的人格以及破除傳統的權利關 係。
同樣,對於腹中孩子的去留,威威也並沒有受到「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束縛。
在決 定打掉孩子時,威威考慮的是自己的未來;而在決定留下孩子時,她也想獨立承擔起養育的責任。
男主⻆偉同是被置於文化衝突中的人,他既接受了⻄方教育中的自我認同,又為了盡孝不能違抗父輩的傳統觀念。
為了讓父母心安,偉同同意了與異性朋友假結婚,而威威懷孕這一意外打破了這種虛假的平靜。
傳統思想中,傳宗接代與家族的壯大十分重要,也 許正如電影中大擺喜宴一般,熱鬧是一種中華文化的面子觀。
偉同的母親在得知兒子是同 性戀後,依然對威威說出「我要孫子」,而偉同的父親在看出真相後,雖然接受了兒子的 同性愛人,但不希望兒子與任何他人得知自己的接納,否則當所有人都不再演戲,自己就 不會有孫子。
換句話講,偉同的父親接受兒子感情,卻不能接受沒有孫子,儘管這樣做他 和兒子之間會永遠隔一層謊言,儘管孫子不是因愛而生。
同時意味著高父知道自己話語權 的地位—自己的認可對於兒子是最終批准。
在傳統觀念與父權的束縛下,《喜宴》雖維持了表面的一團和氣,但其實所有人都是在被動的妥協:父親向面子妥協,母親向相夫教子的生活妥協,兒子向父慈子孝的觀念妥協。
相比較下,思想較為開放的偉同男友和威威也在妥協,只不過他們的妥協不被教條思想所束縛—男友向愛妥協,威威向夢想妥協。
《藍色大門》(2002):二元對立性別與酷兒⻘年的自我認同,女性主義與消失的父權《藍色大門》的開篇,女主⻆孟克柔與好朋友林月珍促膝,林月珍閉著眼說:「我看到十年,又好像八年,我帶著我的女兒,很乖很漂亮的那一種,和幾個貴婦在喝下午 茶」,林月如的台詞體現了一個傳統女學生個性。
觀眾從孟克柔的視⻆看到林月珍的臉, 是一張人如其名的柔和側臉。
影片中很少有月珍的正臉镜头,大多是側臉,背影,似乎總 有一個人在遠遠注凝視著女孩[4]。
林月珍暗戀的男生叫張士豪。
與大多中學男生一樣, 他游泳彈吉他,騎單車時花襯衫被風吹起來,頭髮根根向上顯得很蓬勃。
電影裡有很多他 的正臉鏡頭,顯得陽光而坦蕩。
⻆色設定從名字、到性格特徵、再到鏡頭無不明顯體現兩 人的二元對立性別特徵[4]。
「男子漢性格」的張士豪追女生也很勇敢主動。
而張士豪追 的女孩子,正是常常遠遠注視著林月珍的孟克柔。
恬靜的林月珍不會騎單車,開朗的張士豪騎山地車。
而不同於林月珍與張士豪,孟克柔留著短短的頭髮,踩單車時因為用力身體向前傾,引人側目。
孟克柔喜歡林月珍,但傳統的觀念讓她只敢居於同性好朋友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
在面對林月珍與張士豪這樣有明顯性別特點的人時,孟克柔知道自己不同。
她是女生,也喜歡女生,她無法認同與主流不同的自我,所以一次次在學校柱子上寫下“我是女生,我愛男生”。
與《喜宴》中認為性可 以糾正男主同性戀的威威一樣,迷茫的孟克柔試著與張士豪約會,也問過男體育老師願不 願意吻自己,試圖通過性來確定自己迷失的身份。
孟克柔之所以會陷入身分迷失,是因為她與相似的大多數不一樣。
人們傾向於將自 己歸於某個「內群體」,並將他人視為「外群體」,而歸類方式往往會依靠和導致刻板印 象[5]。
與《喜宴》中的父母一樣,孟母同樣保留著傳統思想中的刻板印象。
孟母會理所 當然認為「男孩子都不愛吃菜」,也會認為作為女孩,孟克柔的「名字取壞了,整天都兇 巴巴的」。
對性別二元的刻板分類導致了孟克柔自我認同問題的產生。
作為⻘春電影,《藍色大門》中少有出現的成年人象徵著規則,管理和父權,然而 ⻘年人總能夠叛逆地逃脫干涉[4]。
影片將更大篇幅聚焦在女性意識以及從屬關係。
與 《喜宴》中的家庭不同,孟克柔失去了父親,她的母親擔當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因此無論 是母親還是孟克柔都更加獨立。
影片中也多次使用仰⻆鏡頭來暗示孟克柔與張士豪的主次 關係:在看張士豪打籃球時,孟克柔站在更高的看台;張士豪游泳時,孟克柔站在泳池邊 俯視;孟克柔向張士豪坦承秘密時,也是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影片中也多次出現張士豪跟隨在孟克柔身後的鏡頭。
這種鏡頭的安排象徵著孟克柔在二人的關係中更為主導,也象徵著女性權利意識的甦醒。
《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2):女性的覺醒,同性婚姻的勝利與影響 相較前兩部電影,《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直接地展現了女性面對「第二 性」標籤在傳統社會⻆色中的挑戰。
女主林子晴雖是警察,卻常常被看作是宣傳海報上的 花瓶,即使立功後也會被人議論:「運氣好」、「一副她靠她自己爬上來的樣子,誰知道她跟⻑官幹嘛了」。
然而影片結尾的“反轉”揭示林子晴正是真正隱藏的幕後黑手,在觀眾 感到驚訝的同時,也通過觀眾的情緒實現了對刻板印象的諷刺。
同樣,當男警在執行任務 中試圖保護她時,有質疑聲說「你覺得她因為是女生,就需要被保護嗎?」促使觀眾對男權的和女性「被保護」地位的重新審視。
與《喜宴》和《藍色大門》不同,隨著台灣同性婚姻的合法,⻑輩在《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中的形象不再是傳統刻板的。
影片的開頭,為了幫意外身亡的孫子毛邦羽选择同性冥婚对象,毛阿嬤主動丟紅包找到姑爷吳明翰。
毛父對兒子生前婚姻的反對,也並不是處於對同性婚姻的反感,而是針對兒子見異思遷的配偶。
由此可見⻑輩對待同性婚姻的態度也是積極的。
《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同樣體現了台灣當今社會的尊重與平等。
與《喜宴》和《藍色大門》相似的是,三部電影中都出現了同性戀與異性戀結合情侶,然而不同於《喜宴》中假結婚對象威威對同性戀偉同說:「今晚我要解放你」,或是《藍色大門》中張士豪對孟克柔說「也許你真的和男生接了吻,你就不是同性戀了」,《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中毛邦羽與吳明翰相互接納並肯定彼此不同的身份認知,不再有哪一方處在需要被「矯正」的弱勢非主流地位。
然而,《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也展現了多年壓抑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迷茫。
影片中,毛邦羽曾說:「以前談戀愛,我們大家都只能及時行樂,但自從同婚通過之後我就想說,我們好像可以在一起一輩子」。
社會政策的侷限曾迫使性少數群體被迫尋找一種更為適合的生活方式,而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性少數群體的成員需要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人生路徑。
⻑期以來被視為非主流的愛情和生活方式,在法律與社會認同的驗證下,不僅讓性少數群體感到釋放,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和自我探索的需要。
這種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台灣社會在接受和包容性多元文化方面的進步,同時也指出了在這一進程中遭遇的挑戰和困惑。
從《喜宴》、《蓝色大⻔》到《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社會在性別意識、女性主義、父權體制和同志權益方面的演進。
通過這些銀幕故事,觀眾不僅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演變,更能感受到對於自我認同、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公正的探索與追求。
這些電影作為時代的產物,不僅反映了過去,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展現了一個不斷進步、尋求平等與包容的社會面貌。
[1]“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回顧.” 苦勞網, 30 Oct. 2015, www.coolloud.org.tw/node/83827.[2]“Gender, discourse, identity 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roles in the Wedding Banquet.”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09, 2020, pp. 1338–1342, https:// doi.org/10.12677/ass.2020.99187.[3]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0.[4]庭輝趙. 《藍色大門》的影像美學: ⻘少年的性別形象與情慾流動. 廣播與電視第二十二 期, Jan. 2004. Accessed 3 Dec. 2023.[5]Yzerbyt, Vincent, et al. The Psychology of Group Perception. Psychology Press, 2 Aug. 2004.
这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性片,两个男主之间的情感一直都是友情。
只不过是羁绊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冥婚,才让彼此之间稍显暧昧。
但除了炎亚纶的那一次楼道激吻外,基本上规避了所有的同性接触。
台湾的喜剧气质总有一种cute版的感觉,即使直男如许光汉,台湾国语说起来也有一种嗲嗲的味道,这就让林柏宏的柔看上去对比并不那么强烈。
能看出来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除了对同性的接纳外,也包括了为女性正名。
只不过正名的方式是卧底复仇,而后黑白通吃,多少有些用力过猛。
吞了钱就走了,完全不管警方同僚的死活。
同性虽然是本片的卖点——当然还有许光汉的屁股——但最让人触动的感情却并不是爱情。
阿嬷对孙子的说不尽的爱,父亲对儿子不尽说的爱。
对比历来浓烈的爱情,脉脉的亲情其实更能赚人眼泪。
但当局者往往因不值之人辜负值得之人,这也是人生常态。
毛邦羽需要完成夙愿才能转世投胎,这个feel最终还是落在了父亲的娓娓道来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庹宗华真的已经完全变成阿伯了,我印象中还是站在18岁少女小渔身边的帅气男人。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難得讓我走不出來,看完了還是瘋狂刷採訪、花絮等等物料的電影,未來有機會肯定會再看的!
要先強調!
我是上映當天立馬就去看的,真的很好看!
非常推薦可以跟好朋友一起觀賞的電影。
先說這部片的缺點:1️⃣劇情稍滿: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元素也很多:冥婚、同志議題、警界現況、刻板印象、黑色幽默等等,導演在這部片裡想講太多東西,儘管劇情推動很快,在短短兩個小時多的電影可能還是塞不下,所以如果對劇情沒辦法接受、消化很快的就會很難適應節奏,就比較不建議觀看。
2️⃣略冗長:先前就聽說金馬影展上的時長是130分鐘,沒有想到正式上映居然還是這麼長!
個人是認為有修剪的空間,部分環節也可以再俐落一點,但是因為節奏非常快所以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也沒感覺到冷場,這個缺點對我來說就不算明顯。
3️⃣特效不夠真:這部片的特效真的很好笑,是「怎麼會這麼假!
」的好笑😂 不過知道這部片的成本之後,也是大概能理解。
但我其實有在想,正是這種誇大的特效才能成就這部喜劇並承載它的張力。
以上是覺得比較不足的部分,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接下來說一些情節的部分,該搞笑的地方搞笑、該煽情的地方煽情,我的心情起伏完全跟著電影的剪輯,雖然情緒高低落差有點大,一下大笑一下大哭的,但幾乎是從頭笑到尾,搞笑的地方甚至整個電影院裡面的人都一起笑了。
整體劇情真的如同我前面所說很緊湊很滿,不過劇情是蠻流暢的,當然也可能是快節奏讓我無法察覺奇怪的地方,電影中的哏我基本上都能get到,也沒什麼特別出戲的地方,這就是程偉豪導演的功力所在了。
劇情方面真的是反轉接著反轉,利用「刻板印象」作為反轉的引子,讓我完全被電影「帶節奏」了,也可以說我是踏進導演及編劇所佈置的名為「刻板印象」的陷阱題裡了,所以思維有點固化,自然就沒想得那麼遠,最後結局是真的是意想不到!
毛爸最後的告白跟前面的救護車情節真的讓我哭到不行,是在我眼中並列最好哭的兩個片段,是打到心裡最深處的感動,沒帶面紙進去的我哭到稀裡嘩啦的出來,超級後悔怎麼不帶面紙進去!!!
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台語、髒話、黃梗,更加入了所謂「冥婚」的傳統習俗,可能會有人覺得不上檯面、不入流,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細節,讓我覺得這好像是我身邊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跟我長大的環境非常相似,可能台灣人就是喜歡這麼講話吧!
我會覺得毛毛是我會遇到的gay朋友、吳明翰是我會遇到的臭直男、子晴、毛爸、毛嬤、家豪都是我現實生活中會看到的人物,所以完全能入戲,也非常感同身受,這可能不是台灣人就比較難感覺到。
不過片尾沒有彩蛋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因為我認為劇情還有延伸的空間,而且也可以更滿足觀眾心理需求。
例如林子晴的後續以及毛毛的下一世等等(我本來都想好想看到毛毛投胎下輩子當吳明翰的狗勾了說⋯⋯)沒有彩蛋說實在的有點空虛,心裡空落落的,相信影廳裡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都一樣,幾乎所有人在電影結束之後都還坐在位子上等彩蛋⋯⋯電影的核心毫無疑問的就是片名所說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講述家人的愛。
我覺得劇情上沒有讓吳明翰被掰彎蠻好的,立意整個上升了一個檔次,如果被掰彎就會流於一般的同志愛情片,真正的主題反而會被忽略。
吳明翰和毛毛,臭直男和死掉的gay,雖然沒有變成親密愛人,但卻變成最親密的家人,是可以做出「養你一輩子」這樣承諾的家人、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家人、更是可以為了對方奮不顧身犧牲一一切的家人,這才是真正的soulmate、真正的靈魂伴侶。
另一個電影的主軸則是「刻板印象」這個議題,電影中一開頭就給主角們貼上了滿滿的標籤,吳明翰的臭直男、毛毛的死gay、林子晴的花瓶、毛爸的老古板等等。
但是他們最後都一一撕掉了針對自己的偏見,臭直男也有溫暖的一面、死gay並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麼不堪、美女刑警也不是只會拍宣傳片的花瓶、所謂的老古板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愛。
有一個影評我覺得說得很好很喜歡所以引用了:「原來恐同直男不是恐同,是對未知的不了解;原來在gay吧狂歡、被說只會嗑藥打炮及時行樂的同志們,其實只不過是希望有人可以愛自己一輩子。
」分析演技的部分,看到大部分影評和我不帶濾鏡的評價都是林柏宏>許光漢>=王淨,雖然我本身比較多是因為林柏宏才進的影院(主要還是因為卡司和預告真的很吸引人啦),但是很意外地是看到身邊朋友對林柏宏評價特別好,他應該是這部片收穫最多人氣的人,真的是挑對劇本。
林柏宏演gay一開始會覺得是用刻板印象在演,覺得gay就是娘的代名詞。
可是看到後來真的會覺得他很自然,陰柔的氣質跟他毫無違和感,但他又能演出一些堅毅、強勢的特質,「娘」的感覺反而沒有這麼重,他不是用表現娘在表現gay、沒有單純地用讓刻板印象再加深的方式去演戲,這點是讓我驚艷的。
他的演技是真的會讓人驚訝到,毛毛的演繹他都有精心設計過,包含走路(飄)的方式、講話文鄒鄒的,無不是在配合毛毛的人設,當然也包括毛毛最經典的口頭禪「不敢相信!
」也是他和導演的共同創作,會覺得他非常用心而不自覺陷入他的魅力中。
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絕對是在gay bar中沈醉跳舞還有被吳明翰的眼神煞到差點親上的部分,那邊的表情演技真的會讓人感嘆是演技大爆發的橋段。
許光漢的部分我個人認為對他來說也算是很大的突破,顛覆自己以往的形象、學習武打戲以及裸露戲等等⋯⋯也為電影犧牲了不少,不過我認為表情演技是可以再加油的,也只是因為他跟林柏宏搭戲才會顯得有點遜色。
兩個人的些微差距我覺得最大地體現在「許光漢演的吳明翰太像許光漢了!
」吳明翰讓我看到太多許光漢的影子,在看電影我有的時候跟朋友悄悄話討論劇情時會下意識地說「許光漢怎麼怎麼樣」而不是「吳明翰怎麼怎麼樣」,不是說演員代入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對的,但過多地代入就會像是在演另一個自己,而不是角色;我從頭到尾沒覺得毛毛是林柏宏過,電影中的他在我心目中就是毛毛、一個全新的人物,而不是林柏宏,更誇張點說我覺得他的演技有帶我入戲,所以我才說他演得很成功。
王淨的話台詞功底還有進步空間,而且這部片確實也比較少她發揮的空間,不過她的演技當一枚稱職的綠葉還是綽綽有餘的,只是我用主角的高度去審視她的演技而已。
電影的主題曲我覺得也非常加分,MV的故事可以視為毛毛故事的前傳,建議想要看的人先看完MV再進去,會對毛毛和毛嬤的互動還有祖孫情更有感觸。
亲爱的对象7.6蔡依林 Jolin Tsai / 2022最後的最後,林柏宏真的太帥了⋯⋯帥到整個腦袋暈暈的><之前就知道他帥,可是不知道這麼帥的!
之前跟他是真的不熟,但看完後完全垂直入坑了。
當然整部片是真的很養眼,許光漢賣肉賣得很到位、林柏宏也小賣了一點,總之完全是女性觀眾的天堂。
鬼家人售後也非常多,這也是除了電影真的很好看以外為什麼我會無法自拔到很想去二刷甚至三刷的原因吧!
附上一些我愛的毛毛
這張真的是被毛毛帥到
更)二刷加上看完導演的幕後花絮之後,覺得導演的這個巧思很值得拿出來說:在「同志」片。
藏了彩虹,而所有顏色的光混在一起就是白色,跟毛毛有關的場景、服裝都採用鮮明的紅黃橘紫色;而明翰有關的場景則是藍色系,某種程度上用強烈的刻板印象(藍色是陽剛的、紅色是女性化的)給電影增添了鮮豔的色彩;頭尾的喪禮及醫院都是白色系;在兩人聯手與孝哥對抗的按摩店裡則是象徵著同志的彩虹色,我覺得是很棒的小細節,如果導演沒說真的不會注意那麼多。
然後!
王淨的哭戲拜託導演給我放出來啊!!!
不要私藏,我知道你剪了很多!
在香港的第二天,半是慕名,半是避暑,跟男友去看這部片。
後座坐了一對中年夫妻,一對熱戀男女。
電影播到一半,我們笑,他們也笑。
他們哭,我們也哭。
一個平常的下午,跟陌生的他們,放鬆的看這樣一部片。
這樣的小事,回到內地,怕是還需要五十年?
一百年?
真希望這也會變成我們的日常啊。
✨ 親情,理解同志,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借本片與父母溝通」的入口… (那些想對爸媽 / 長輩說的話,希望家人理解的隱秘心事,都藏在這部片裡面了…)單就這點——在長輩與孩子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這部片就已經很出彩了。
(也預定了,這部片會打到更廣闊的目標受眾群體。
)不像其他一些同志電影,沉浸在 “你們為何不理解我” “同志何罪之有” 的控訴裡面,沒有嘗試與意見相左的族群進行“溝通”(因為,“溝通並尋求理解” 真的太難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同志”被歸入“次文化”,“同志電影”被視為“影展片” / “小眾電影”… 而《鬼家人》的出現,就是在嘗試打破這一“小眾片”的藩籬,嘗試讓“同志電影”成為“賀歲片”(通常受眾的認知中,賀歲片都是最大眾、主流、商業的)…… 從成片結果來看,編導團隊的這次“溝通嘗試”,不論是在議題表達 還是 商業市場(票房考量),其實都有比較完整地完成了。
如果把《鬼家人》歸入「同志電影」脈絡,確實,片中觸及的議題,早就被拍氾濫了… 如今再討論「同志歧視」或「同婚禁忌」這些看起來“陳舊”的內容,通常的做法是把時間設定在“過去”(在那個時代,整體氛圍就是比較保守的,比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志情“見不得光”、主角需要“鼓足勇氣打破禁忌”…)… 如果是在2020s的同志電影,大多就已經轉向 性解放、多元平等,LGBTQ在電影裡面也變成了類似“異性戀”一樣的呈現方式,比如《青春未知數》(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 [2020] ),重點在愛情,不論是不是“同志”,都有一樣的青澀單戀,一樣的愛情掙扎……在Tw,雖然同婚已經合法,但不可否認的,確實還是存在一些家長,無法接受同婚,更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
如果,把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族群視為“長輩”,在彩虹時代成長起來的LGBTQ多元族群視為“孩子”,《鬼家人》就是在“長輩”與“孩子”之間,搭起了一座友善溝通的橋樑。
而之所以“友善”,甚至是“有效”,不論長輩或孩子,同志或異性戀,許光漢/林柏宏的粉絲 或 單純路人,對於《鬼家人》這部片都可以找到“共感”,都可以坐在影廳2小時 歡樂地看完全片——首先,喜劇包裝,誇張的、漫畫化的人物與劇情,宮廟、冥婚等“接地氣”的元素,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很容易“入口”。
再者,《鬼家人》故事層面,也處理得很有巧思(暫時先不論到底是“靈巧”還是“技巧”)。
以“一幕上”為例(第一幕上半段,前面1015分鐘左右,Set-up + 初始情境):① 主角吳明翰 [許光漢 飾演],是一個“正常人”——鋼鐵直男,恐同,不理解同志。
影片開場、主角出現(健身房稽查,明翰diss同志),這就讓一些“長輩”無意識地對主角放下了戒備心——原來,主角也和我有同樣的想法呢!
先建立起觀眾對於主角的認同,讓觀眾願意代入主角的視角,跟隨主角一起進入故事、一起經歷後面120分鐘的“英雄(冥婚)之旅”。
( 為何把吳明翰設定成比較刻板的人物 [恐同] ?
在同婚合法化的年代 為何還呈現 所謂的看起來比較“陳舊”的觀念 [父母無法接受同婚] ?
——因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啊!
這也是 本片能觸及到更多受眾群體的基礎——影片一開始,就很好“入口”——我不是要說教喔,我的主角也很反感同志喔,那個同志[毛毛]的老爸也反對他結婚喔——這樣“和觀眾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切入視角,讓一些不理解子女的“長輩” 也稍微放下預設立場,願意心平氣和來看這個故事… )對於年輕族群,吳明翰身邊不斷有人調侃他的性別觀念,明翰也因為“性別歧視”、當眾打同志而被貶職——主角因為“恐同”受到了懲罰,這也讓年輕人能夠被這個故事開頭說服、願意繼續看下去。
(後續的故事進程中,大抵也都是這個規則:「Action - Reaction」,一個看似很“扯”的事情發生之後,就會出現一拍“符合人性的反應”——“毛毛”現身 [Action],吳明翰恐懼、厭煩 [Reaction];只有吳明翰才能看見毛毛 [Action],周圍人都奇怪吳明翰在對空氣講話 [Reaction]…… 這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比較“通順”,沒有太過“天外飛來一筆”、“編導強行設定”的生硬感。
)② 冥婚,吳明翰“被迫”與一個「死 G A Y」產生連結,這樣的人物關係設定,具有趣味性 (不是那種爛俗的邂逅 / 偶遇 / 一見鐘情…),對於“長輩”觀眾 也比較容易接受(again 多次反復強調,我們的男主吳明翰,他恐同喔!
遇到這些發瘋的阿嬤、阿姨們,他一直都在拒絕… 直到,冥婚對象毛毛的父親出現,阻止毛毛的阿嬤、三姑六婆們的“非理性”行為,吳明翰仿佛找到了同類!
——啊,世界上還是有和我一樣的“正常人”!
…只是,毛毛父親的阻止失敗,吳明翰還是被迫讓毛毛“登堂入室”了——牌位、上香、祭拜品,床上的Muji襯衫和褲子,毛毛就這麼“住進了”吳明翰的家裡。
兩人的「婚姻生活」就此展開。
③ 親情,毛毛的阿嬤支持同婚,主導並操辦了吳明翰x毛毛的冥婚,這讓年輕族群對阿嬤非常有好感(也會連結到自己與家人的關係),而毛毛父親的存在,就代表了來自“長輩”族群的反對立場與不理解。
後續(整個第二幕的內容),隨著吳明翰與毛毛的互動更加深入,吳明翰(aka觀眾)更加了解毛毛的這個人之後,發現了毛毛的可愛、善良、公益(保護環境 救地球🤣)等的討喜之處,也逐漸放下了對於同志的偏見。
電影接近結尾(第三幕),在明翰的幫助下,毛毛也與父親進行了“和解”——父親是深愛毛毛的,父親也曾想過要嘗試了解毛毛(買了蚵仔煎去探望毛毛和男友),只是,陰差陽錯,他們因為沒有好好溝通、因為一些飛來橫禍,父子最終陰陽兩隔。
在“親情”、“生死”這樣的大前提下,又有什麼問題是過不去的呢?
(編導真的非常“取巧”,直接把“性取向”擺在了“生死”面前,人都不在了、是不是同志又有什麼關係呢?
——由此,更加觸動長輩觀眾的死穴——畢竟大多數父母,都還是希望孩子開開心心、健康幸福地活著吧。
[ 暫時不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某種“綏靖”或者“偷懶”,畢竟,要讓意見不同的家人“轉變”,真的太難了… 年輕觀眾十幾年都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在120分鐘的電影裡面,也只能直接“下猛藥”了——爸媽你愛我嗎?
愛我就請“無條件”支持我,不論同志或同婚,“活著”都這麼無常了,我們就不要互相傷害了吧…
( 圖片來源:🐴影展FB )✨ 目前預定Tw春節檔上映,預計票房會賣座。
因為夠商業、夠類型、夠接地氣、夠普世共鳴… ( 當然,也近似一些“影評人”說的,想要包山包海,就有點“類型雜糅”…( 但目前這篇只是🐴閉幕片的觀後 速記memo,暫時沒有從學院派 / 嚴肅評論的視角來“分析”這部片…( 橫向有《媽的多重宇宙》,A24目前最賣座的片子,但若單論“元素”,其實《宇宙》也是爆炸雜糅的… 同理,《鬼家人》很鬧,但因為在一開始 通過幾場戲 快速把主要角色建立起來,後面再怎麼“天馬行空”,觀眾也不會覺得故事在瞎鬧…
程偉豪導演,許光漢,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 誇張喜劇 + 飆車戲開場,後續逐步鋪陳「夥伴情深」,雖然不乏套路,但整體還算“順暢”,情緒點 / 反轉點 / 淚點 / 笑點 / 諧音梗 / 性暗示…堆疊很滿,但錯落有致,邏輯因果環環相扣,不至於太懸浮 [感恩演員Hold住了],不會讓人明顯出戲…(e.g. 河堤 橋底 彩虹,互相敞開心扉的那段“兄弟情”的戲,有點突兀+冗長… 但演員演得情真意切,看起來也不尷尬… 所以,從某種角度 [包括超級頻繁的“身材”展示],這是一部拍給許光漢、林柏宏 粉絲們的“特供電影”…)
( 圖片來源:🐴影展FB )✨ 如果報名22年🐴,或許有機會入圍 剪輯,動作設計…( 表演獎 可能在更側重商業性的Taipei電影節[?] 比較有希望🤣[大誤]…( 不可否認的,林柏宏對於同志角色的演繹詮釋,確實略微“浮誇”… 但這點其實也見仁見智[?],或許導演就是希望 藉由這種誇張表演 達到喜劇效果,展現這樣陰柔[甚至嬌作]的“0號/1號 新郎”形象,諷刺社會對於男同的刻板印象[?]…
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如果視為Tw電影在「類型片」領域的又一部嘗試,私以為,《鬼家人》與《月老》各有所長,《月老》側重,奇幻愛情片的「特效技術」探索…《鬼家人》是神經喜劇的全方面“商業化”嘗試… ( 追求打到更廣闊的受眾群體,而不僅僅是1825歲的年輕族群…敘事鋪排,尤其是情緒重場戲,莫名感覺越來越接近🇨🇳賣座電影的灑狗血力度 [e.g. 你好李煥英 / 送你一朵小紅花…]… 但,因為這部本身就是喜劇Tone調,如何逐漸由吵鬧轉為走心 (而不是演員哭很慘、觀眾看笑話),整體的節奏、情緒變化 其實挺難把控的… (大約在2018年《比悲傷》之前[?],Tw電影裡面的親情 / 愛情,主要還是以''小清新''或''樸實感''為主[?],沒那麼多類型化的強情節衝突、大起大落、大哭大笑…)視聽層面也在向🇰🇷🇺🇸類型片靠近 …( 腦洞聯想… 飆車戲=MadMax,橫推打鬥戲=OldBoy,王淨演的女警=小丑女 [第三幕 身份有反轉]…
王淨 ( 圖片來源:🐴影展FB )✨演員給本片大加分… ( 配角演技很穩,e.g.毛毛的父親 / 阿嬤 …)但也可以看出,諸如 ''視覺特效''層面 還有提升空間… 如果預算再更充足,林柏宏的“粒子特效”可以做得再更細膩(現在有點像畢業生用AE做出來的😂 [大誤]… 飛車戲的渲染也可以再更“擬真”(但也不排除,這種“玩具感” “塑膠感”,就是導演想要在開場建構的本片視覺氛圍… 帶有一點“假假的”瘋狂鬧劇故事…)… 但,就是老生常談的,第一幕 角色建立起來了,觀眾可以進入角色與故事,後面不論再Crazy,都可以跟著人物一起冒險…
許光漢,林柏宏 ( 圖片來源:🐴影展FB )🙏🏻 選為🐴閉幕片,故事有淚點,幕後也有辛酸…映後,演員分享,特效戲太難拍…( 因為要拍”毛毛“逐漸變透明的視覺效果,一些情緒戲,兩位男主只能分別演… 沒有對手丟接球,自己對空氣演出,還要考慮前後拍的銜接… 考驗演員功力…)片尾Roll Card,看到爆破指導 飛車指導的名字都被方框框了起來… 再想到片中的那些超長段飆車 與 打鬥… 還有補拍… 影視人 真的辛苦了… (非常私人的淚點了…)
程偉豪 導演 ( 圖片來源:🐴影展FB )✨ 關於 直 / 彎 的刻板印象呈現,用了一種調侃的手法,雖然是陳舊議題 ( 家人不支持怎麼辦? 男友劈腿了怎麼辦? ),但是切入點不落窠臼 (「鋼鐵直男」要與「 死 G A Y」冥婚😂…而且 父親的反對也不是''單純的反對'' (片尾有反轉 父親其實更怕的是兒子受傷…)…阿嬤對同志的支持與理解,可愛的女性長輩們 (熱心幫忙牽線 辦婚禮),預計也會打到一波受眾共情…病房父子和解戲,鏡頭主要是簡潔的正反打(輔助 多層次的聲音設計 比如虛空的心跳聲=暗示毛毛[林]即將離開了…)… 最後和家人告別,有機會與逝者'好好說再見',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雖然台詞還是那些“永遠無條件愛你”之類的,但因為前面有鋪陳 + 演員演技很走心,觀眾也會跟著淚目了…
( 圖片:影展FB )✨ 整體,有點類似同志版《夫的多重宇宙》[亂說] … 可以當做是瘋狂喜劇無腦看,角色漫畫化,情節有些“起肖”(發癲)和無厘頭… 搭配 酸湯爆米花 + 多冰可樂,爽爽看🤣…e.g. 有人說,吳明翰 [許光漢] 這個角色缺乏“人物弧光”,但其實,編導還是有給他鋪陳“轉變”的… 雖然沒有交代明翰的家人 / 背景,只知道他是“警察”、”鋼鐵直男“,某種程度上,明翰近似於“命中註定”要來拯救毛毛 [林柏宏] 的“工具人”… 但到後續,他們二人看起來也“互相拯救”了… 結尾 明翰失去了一個單戀對象 (子晴跑路了),獲得了一家人 (毛毛的爸爸 阿嬤 持續關心明翰),愛上了他的基層員警工作 (一開始是只想搶大案子立功),改善了自己的“恐同”,開始用“環保杯”和“做慈善”🤣… 只是明翰的“轉變”也許沒有像毛毛那樣明顯… 毛毛 第二幕的“假性心願”(拯救地球、刪除手機影片、和前男友“道別”...)、第三幕 “真正心願” (與父親和解、順利了結心願,順便還救了明翰,最後“轉世”… ),明翰幫忙毛毛一起實現了 這些願望(這也就是這部片所謂的“主線情節” = 明翰莫名撿到冥婚GAY,實現毛毛心願,送他“離開”… “副線”=找到撞死毛毛 肇事逃逸的兇手 aka 警方在追查的毒梟 [同一個人]…
( 圖片:影展FB )✨ 借用前司長官的一句話——「這部片子,你做得出來嗎?
」(社畜波浪搖頭)「所以,就要虛心學習呀!
」( 當然有各種各樣的不完滿,但賀歲片能做到《鬼家人》的程度,至少 選題、概念、劇作、執行等層面,都有很多可以分析和借鏡的地方… 主創團隊也很盡力,尊重了觀眾智商、滿足了粉絲期待,還打到了一些議題與共鳴… 整體看起來,至少「娛樂度」是很不錯的了…
( 圖片:影展FB )默默預祝,在23年春節檔,票房大賣…Tw目前22年電影市場實在太低靡了… 已經11月底了,票房超過1億NTD的只有《咒》(1.7億NTD)… 第2名 春節檔上映的《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7千多萬NTD)… 接下來就是只賣了23千萬NTD的…1千萬NTD以下的…( TW拍一部院線片 製作成本通常在2千萬NTD以上… 票房沒有賣到4千萬,即使後續有OTT平台等版權回收,也許都不太敢保證可以“回本”… )(雖然但是,23年春節檔,還有一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電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電影版《我的婆婆怎麼把OO 搞丟了》… 目前《婆婆》和《鬼家人》採行業互吹[?]的宣傳模式,希望觀眾們都進戲院、支持這2部片… 23年讓Tw本土電影市場“開門紅”……
( 圖片:影展FB )————————(2022🐴閉幕片,觀後速記memo)
8月10日,《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上线流媒体,国内基圈和影迷圈双双沸腾,营造出“全网都在看”的架势。
一阵冲浪过后,这部影片在互联网上确实赢得了可观的口碑和评分,但就本片的针对性分众来说,冷漠失望的态度反而成了大多数。
首先,《鬼家人》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同志电影”,确实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便它涉及了同性恋的浓厚元素以及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时代议题,即便它在世俗家庭伦理和同性恋者自主的摩擦问题上着墨颇多,但这并不等于影片抓住了同性恋题材的内核。
至少与三年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这样直白输出的影片相比,《鬼家人》更多的思路是将同性恋作为其中的变奏元素,同性、鬼恋、探案、喜剧都是构造剧作的诸元素之一,没有高低之分。
现实当中的证据,当然是导演程伟豪并不具有确定的同志身份,他的职业生涯更多也是在类型片中摸索前进,沿着恐怖、罪案、科幻这些路向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能力。
而在过去创作的系列电影中,最标志性的特征既是富有吸引力的女性角色(如许玮甯),也有过于绵密的女性视角。
后一点来自于他和诸多女性的诸多合作,这包括占据舞台中心的大量女演员以及剧组内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女编剧和其他剧组成员。
这既是丰富程伟豪作品的实用法宝,也是导致其创作模式化严重的障碍。
依托经验的提升,程伟豪在叙事方面自然能够趋向圆熟,但密集的套路和刻意的煽情同样愈演愈烈。
就此来说,人们可以责难《鬼家人》是在炒黄百鸣《开心鬼》时期就奠基的都市灵异片之冷饭,也可以批评本片是在以“迎合腐女和大众猎奇目光”的娱乐化方式来剥削同志群体。
《开心鬼》(1984)部分观众会怀疑,导演可能是“恐同”的,要对影片进行绝对批判;也有部分观众会认为,恐同即是深柜,想方设法要对导演做一番精神分析。
然而依照《鬼家人》呈现出来的剧作逻辑,许光汉扮演的吴明翰并未实现从直男到同志的生理-心理变化曲线,到头来还仍然是那个名为老公实为兄弟的钢铁直男,他更像自己出演过的《阳光普照》中的那位弟弟一样,在影片结尾处成了那个替代性的“变得更好的儿子”。
因此,对毛家来说,这一“冥婚大法”的奇妙之处并不像是为死去的儿子召唤了现实的同性配偶,而更像是置换了一个异性恋的儿子。
因此这到底是一种“迟到的谅解”还是“原初的解脱”,本身并不容易被判定。
在这种晦暗不明的前提下,指望那些被吸引的特定分众来欣赏许光汉的屁股,自然是无效的。
相反,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导演程伟豪和女编剧吴瑾蓉构建的“人名造字法”,撇开姓氏来说,(毛)邦羽比之(吴)明翰,基本上可以视为后者的某种“缺笔化”,这犹似意味着前者是后者的一种阉割构造。
这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无意识”的惯习,习惯于将同性恋男性塑造为阴柔乃至娘气十足的形象,要么就是耽于展现gay吧的肌肉男和变装皇后。
但事实上的这一群体并非此种刻板面,譬如去年《最后生还者》“意外封神”的第三集,展现的角色形象就是gay圈集体认同的上品乃至极品。
《最后生还者》(2022)当然台湾的同志片源远流长,各色差异都能包容、各种品相都可接受。
但“孽子”的符咒总归是挥之不散,尤其是在新世纪初,公视2003版的《孽子》几乎只手启动了台湾影视的文艺复兴,让同志片成为台湾电影的特色类型,让范植伟、张孝全、杨祐宁、马志翔等如今的中生代主力演员登堂入室。
庹宗华也是《孽子》的主演之一,他扮演的王夔龙正是白先勇本人身份的确切投射。
《孽子》(2003)《鬼家人》选择他来扮演毛爸,自然是希望让“龙子”实现某种迟到的宽赦和救赎,但相比当年与阿凤之间的相爱相杀以及惨痛的家庭变故,《鬼家人》中的父子谅解不免显得太过轻易和廉价鸡汤。
在毛邦羽身上,影片展开的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谊。
抛开刻意且旨在纯粹煽情的父子关系之外,第二条线处理得同样潦草——毛邦羽的爱人,由炎亚纶扮演的陈家豪与其有着怎样的情感畸变(包括出轨),影片都基本上避其细节不谈,仅仅充当了人物身上的一个背景。
这一背景的被预设为宽屏形态,不但涉及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事实,也直接对接了炎亚纶本人真实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其受到了me too运动的考验),令其成为影片中的某种奇观。
重点都放在了第三条线,不过毛邦羽和吴明翰之间,并未有任何情感上的火花,有的只是认识上的共鸣。
它并未实现一个同性恋者将直男掰弯(类似《东宫西宫》)的精彩活动,而仅仅是矫正了这种满口“死gay”的恐同宅男的社会偏见,说到底它仍然旨在一种社会观念上进行找补和平衡。
为此,作为演员的许光汉必须接受附身的各种猥亵动作,如裸奔、钢管舞和大跳《舞娘》等“身体剥削”来应对这种考验。
借助于冥婚的仪式,吴明翰充当了亡灵和人世之间的媒介,成为一个社会观念的传声筒。
就此他仅仅是一个和解者、一个伴侣。
这一伴侣在毛爸和毛家奶奶那里等同于另一个儿孙,而在毛邦羽那里就类似于狗这样的“伴侣物种”。
影片中冥婚的一个设定前提,就是吴明翰和毛邦羽上辈子有很大的渊源,他是后者养的一只狗,那么转生之后的人鬼再度陪伴,实则和这种人狗相伴无异。
所以这一关系绝非同性恋,而更像是某种假婚姻套路下的“兄弟喜剧”,他们在探案的过程中也更接近于某种拍档形式。
这一拍档同时拆解了原初吴明翰和林子晴之间的男女拍档关系,但并不意味以“男男”取代“男女”或者以同性恋取代异性恋,毕竟就影片本身而言,吴明翰和林子晴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确实的、可发展的情感关系,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CP感。
就演员而言,许光汉和王净确实是台湾影视业中最具潜力的90后男女演员的代表,许光汉在某种程度上算作大器晚成,是那位“伤仲永”的范植伟的反面,目前正在展现他于类型和喜剧中的潜能,从《鬼家人》的表现来看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而王净顶着才貌双绝的名号,一早占据了众多优质资源,无论颜值和演技都获得了众多肯定,但从《鬼家人》的确切表现来看,她的演戏思路(尤其是那种控制欲的流露)越来越向郭采洁的招牌靠拢,即便这可能有剧情反转人物黑化设定的缘故,但总归不是个好兆头。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评估第二个问题,如果暂停《鬼家人》作为一部同志电影的讨论,那么它是否算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类型片?
对此,评论区仍然显得两极化。
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类型元素及其效力已然拉满,达到了台湾类型片迄今为止的天花板;但另一部分观众认为填充的元素过多,且过于鸡贼,老套贫乏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后一部分观众提及的问题,基本上确实存在,也基本上能达成共识,因此这里着重说说影片的优点。
作为商业片,《鬼家人》的成功之处自然在于它有了相对充足的预算,即便这一预算要低于之前的《缉魂》,但已经足够应对片中的动作、追车要素以及一些实用的数字特效。
程伟豪早期的影片始终有着画面效果拖后腿的典型痕迹,最典型的就是《红衣小女孩》只能寄托于劣质影像和鬼跳来跳去这类塑料特效。
但从《目击者追凶》开始,程伟豪的制作成本趋近于千万乃至数千万人民币,也就相对弥补了这一落差。
《目击者之追凶》(2017)作为灵异、玄幻故事,视觉上的元素固然重要,但在应对思路上,台词也是同等重要的重心。
无论是作为一种经济策略还是叙事策略,我们都该承认《鬼家人》的台词有其特色和亮点,充满女性视角的细腻情感拿捏亦可以视为加分项。
这一方面可以归功于编剧吴瑾蓉。
程伟豪更标志的套路是“每个类型故事都有一种现实议题的基底”,就如《红衣小女孩》的梦魇有着未成年女性堕胎的原罪一样。
但这种议题并非固定的,而是能够自行生长延伸,虽然未必是有意识的。
这就是为什么《红衣小女孩》系列意外成为了一部“人类世生态电影”——盘踞山林的越来越多的亡魂,是人类肆意开垦的无处安置的后果,并且必然要反噬人类。
《红衣小女孩2》(2017)而《目击者追凶》构造的台湾社会之媒介化以及《缉魂》构造出的“男同-异性-女同”的三重时间结构,则都是这种议题自行生产的副产物。
说其是“副产物”,指的是这并非是程伟豪一早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而恰恰是他在填塞、导入、拼贴议题的过程中意外得到的东西。
这种副产物在《鬼家人》中,呈现为一种和谐共存的潜能,就像同性恋者与非同性恋者应该和谐共存一样,这种共存也应该推及到人与动物(狗),人与世间万物以及人与地球。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吴瑾蓉会说:“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毛邦羽)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
这看似是一个很大很空洞的命题,但也确实可以经由影片中毛邦羽和吴明翰的关系(尤其是后者的人生态度转变)进行推演和对接,也就是说,命题并非全然架空,这种内在生发力成为了程伟豪的后招或者救命稻草。
你可以说他是拼贴狂人,在收罗类型元素、议题乃至当红演员方面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种拼贴的最深处,你也不难看到一种绝对命题上的真诚。
所以,即便《鬼家人》有着过于填塞的剧情、过于投机的思路、情节上的力有不逮以及相对生硬的反转(尤其是王净角色的黑化),这部影片仍在延续着台湾类型片的融合生长,而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全盘否定。
【虹膜】
同性奇幻喜剧《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无疑是今年最热门的电影之一。
许光汉和林柏宏的双男主搭档,程伟豪导演对类型混搭的脑洞大开,造就了它的超高人气。
苦等大半年,这部电影终于将面向全球观众!
这一刻让我想起本片编剧之一吴瑾蓉的那句话:“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毛邦羽)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
8月10日,影片正式上线Netflix影片有着成功的类型片所必备的最基本要素——简洁而清晰的故事线。
整个故事以“双男主”视角展开,直男警官吴明翰(许光汉饰)在追捕罪犯的过程中捡到一个红包,无意间与已经过世的同志鬼魂毛邦羽(林柏宏饰)结成冥婚夫夫。
在当地的民俗当中,两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非常强力的灵魂契约,若是吴明翰拒绝冥婚,或拒绝帮毛邦羽了却夙愿,将会衰神罩体,永世不得翻身。
由此,命运便奇妙地缠绕在一起。
吴明翰的A故事线是将狡兔三窟的毒枭缉拿归案,B故事线是消解对同志群体的歧视和厌恶,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而毛邦羽的A故事线是要找出撞死自己、肇事逃逸的真凶,B故事线则是要跟爱人与亲人和解,心无挂碍地转生投胎。
说到这不难发现,为何许光汉和林柏宏这对搭档能迸发出猛烈的化学反应?
原因并不只是两人登对的颜值,他们的角色设定同样是互补的——吴明翰有行动力,但缺乏思辨力;毛邦羽作为超然的存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不凡的辅助能力,却没有一具能够付诸实际行动的肉身,每当他试图附在活人的身上时,魂魄便离消散又近一分。
影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这种横扫不同性向的现象级影响力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真正地擦亮了类型片的金字招牌——喜剧。
据程伟豪导演所言,在前期规划中,他会刻意给角色增添一些符合大众刻板印象的特征,以此制造喜剧冲突。
从角色外形看,许光汉为出演吴明翰特意晒得浑身黝黑,以期符合传统“阳刚男子汉”的定义;而林柏宏衣着粉色,嘴巴时刻涂有莹润的唇膏,则是有意增添了女性特质,更向着“阴柔”的方向设计造型。
还有王净饰演的花瓶警察,甚至陈彦佐饰演的同志小胖……某种程度上,每个角色看上去都是刻板印象的集大成者,而笑料正是通过各种身份特征的错位矛盾得以激发。
比钢筋还直的愣头青,在遭遇车祸之后,手指骨折成“对勾”的形状;毛毛的魂魄上身黑社会老大,在惊慌失措之际,他失手走火打死了自己的同伴;就连看似花瓶的女警,到后期也有着着实惊人的反转。
至于被影迷们疯狂讨论的“许光汉裸奔”名场面,只能说营销方诚不欺我,完整片段的劲爆程度,是足以让人惊呼+爆笑出声的程度。
透过这个桥段,我们看到一个跟内地青春片中优雅英俊的许光汉有着天壤之别的他,为角色毫无保留地付出,甚至真刀真枪地赤膊上阵。
那一刻,他一边放飞自我,一边哼着蔡依林的《舞娘》,为整部影片贡献了点睛之笔。
而电影的片尾曲,制作方更是特邀蔡依林量身打造。
据说,程伟豪导演此前曾在本土同志群体中进行过调研,蔡依林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基圈天后。
显然,Jolin歌曲元素的加入,也确实为影片增色不少。
而事实上,影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早在大规模的公映前,就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试映和研讨。
打磨包袱和故事走向,掌控尺度,做到调侃的同时不显冒犯;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大获全胜离不开商业的计算,还有大数据的纠偏。
作为出色的类型片操盘手,程伟豪在对外交流时也毫不避讳这一点。
很多观众最初认识程伟豪导演,是源于两部惊悚恐怖片《红衣小女孩》。
虽然这片名有点国产劣质恐怖片的感觉,但看过后会发现,导演将台式惊悚与民俗故事结合得恰到好处,是非常成功且有意义的尝试。
电影《红衣小女孩》2017年,程伟豪曾推出《目击者之追凶》,这部影片在豆瓣获得8.2分,直到今天仍位列高分悬疑片榜。
影片仅以几百万人民币的制作成本,便获得极佳的票房,最终创造了“以小博大”的奇迹,这证明程伟豪导演在商业上同样有着十足的潜力。
其实,程伟豪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专注类型片创作,短片《保全员之死》《搞什么鬼》《狙击手》等,以及他后面所拍摄的电影长片,都是在这一领域深耕。
电影《目击者之追凶》在程伟豪导演身上,或许能看到几分早年邱礼涛的影子,对恐怖、惊悚、爱情、动作、犯罪等多种类型驾轻就熟。
当然,程伟豪的作品中还或多或少地总是能看到同性元素,这部《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那件事》更是达到极致。
内地观众对程伟豪导演最熟悉的还是《缉魂》。
面对这部大胆的电影,当时就有评论说,这是我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吗?
影片有文学作品作为支撑,但程伟豪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充满想象的调整;尤其是对张震饰演的梁文超的塑造,有着明显的黑色电影中侦探的感觉。
在人物刻画上,程伟豪一直都不遗余力。
电影《缉魂》说回《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其实灵异层面的设定在影片中并没有给出特别的解释,只是以当地风俗一笔带过。
但影片在喜剧层面做得足够扎实,使观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世界观的设定予以高度宽容。
相比以往华语影视作品中涉及同性题材时的苦大仇深,这部电影则通过各种类型的混搭,开始让同性议题在剧作中脱敏。
当然,如果光靠喜剧,影片可能还难以获得如此高评价。
除喜剧之外,程伟豪导演还同时倾注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庹宗华饰演的毛毛父亲身上。
影片中,围绕毛毛父亲并未设置什么喜剧点,似乎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只有他一个“普通人”。
但就是这位“普通人”,正是亚洲许多同志父母的代表。
他与毛毛之间的父子情为整部影片中贡献了最强烈的泪点,这样的情感设置很难不引发大众的共鸣。
相信假以时日,程伟豪导演必将成为类型电影的扛鼎者。
而让我们感慨的是,如果能够打破一些不能拍的限制,那创作这件事情必将变得有趣得多。
独家专访程伟豪导演看死君:导演好,你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哪里?
当初是怎么想到将“同性”和“冥婚”联系在一起的?
程伟豪:这个故事最初源自一个征文比赛,征的是故事大纲或者原创概念。
那时候就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清洁员在打扫的时候从地上捡到红包,然后要跟一个男同志鬼冥婚。
这是个高概念,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就买下版权进行改编。
当真的要进入到剧本阶段的时候,我们特别找到开心麻花编剧吴瑾蓉一起来合作,这时我们才决定把它改编成一个直男刑警和男同志鬼的故事。
让他们两人有更多二元对立的状态下,开始这场创作的旅程。
整个故事的脉络大概是这样来的。
看死君:电影片名为何这么长?
有影迷说,这样的命名方式有种日系轻小说的感觉。
程伟豪:真的,有时候我在打字时都觉得有点困扰。
其实我们尝试过非常非常多,大概讨论过几百个片名。
但因为原创故事就是这个名字,到后来拍摄时就还是先用的这个。
直到最后真正成片准备要上映时,团队还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改片名。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尝试,各式各样商业的,包括好莱坞式的那种片名都想过一轮后,还是觉得这个片名最契合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故事的主题,最契合两个男主最后的旅程的终点长什么样子。
而且因为我们是喜剧,这种刻意搞怪的片名,或许未来能跟观众有比较多的互动。
所以,决定还是维持这个片名。
看死君:在影片有限的时长里,你如何平衡爱情、喜剧、悬疑、惊悚、警匪等这些多样化的类型元素?
在剧本的打磨上做过哪些功夫?
程伟豪:最初跟编剧说要做混合类型的时候,他其实也蛮紧张的。
但我后来觉得,我们想要讲的是两个男生最开始有一些矛盾和差异,然后就跟公路电影一样,经过旅程后有一个互相理解与成长的历程,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
我一直提醒编剧跟所有主创,包括演员在处理角色也是,我们一定要始终抓好这件事情,因为观众真正进入这个故事是透过这两个男生的历程。
因此,在抓好这件事情的基础上,我觉得无论加进任何元素、甚至科幻元素进去,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看死君:许光汉和林柏宏的双男主选角非常成功。
你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定下他们两位?
程伟豪:他们两位演员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在看他们之前的剧或者电影时,你会发现,他们接演的角色都非常多元化。
而且在这种多元化的状况下,有些角色甚至是很极端的,比如极端变态、极端古怪,或者非常正,或者很忧郁。
这让我觉得他们的表演能力很强,能在各种角色的转换之间游刃有余。
所以,除了被他们的高颜值吸引外,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们的演技,然后更关键的是,他们此前的角色都非常多元化,也有很不错的知名度。
那时候《想见你》还没有爆红,许光汉包括林柏宏都还是上升期的演员,而且我觉得他们两个好像还从来没有挑战过类似的角色,好像很适合来挑战这个双男主喜剧,所以就邀请了他们。
他们也几乎都是第一时间答应。
看死君:他们在片场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合作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时刻让你印象深刻?
他们在表演时会自己即兴发挥或者二度创作吗?
程伟豪: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开拍时,我以为这两个演员本身肯定是很疯的人,不然为何会接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角色。
结果看到他们一来,就是两个非常有礼貌、过度客气的演员。
当时我就有点紧张,我说这是个喜剧,怎么看不到你们之前银幕上疯狂的那一面。
但反差就是在真正工作时开始产生的。
他们真的是非常专业的好演员,只要进入到讨论剧本或者现场排戏的状态,你就会突然发现,他们两个演员的专业就是专业在真的上戏之后。
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情节时的那个能量和状态,都是可以非常快速切换的。
然后你就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属于他们原本在银幕上或者私底下的样子,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更厉害的是,他们在完成剧本上的表演后,现场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即兴表演。
比如我们在前期要特别设定一个属于毛毛的口头禅,林柏宏就自己想了出来。
比如光汉在塑造直男刑警的形象时,需要有一些惯性的肢体动作,也是在拍摄过程中确定的。
这些细节我最初并没有预期,都是他俩输出给我的。
而最重要的是,其实他们两个各自有一场感情戏,也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有一场是毛毛自己在河堤边的感情戏,另一场是吴明翰在医院的戏。
他们两个在现场表演时的稳定度跟能量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
回想医院那场戏,我也是第一次在拍戏现场哭成那样,因为光汉的表演实在太有渲染力。
看死君:影片中有不少大尺度桥段,比如浴室激情戏、林柏宏附身许光汉后的街头裸舞,等等。
可以谈谈在尺度把控上你是如何拿捏的呢?
程伟豪: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演员自己认不认同这个情景的趣味性,以及他们所展现的一种喜剧能量。
我最开始跟光汉沟通浴室戏时,他觉得看起来好像蛮有趣的,直到真的要开拍的时候,他才发现,哇,这个尺度蛮大的。
而街头裸舞、裸奔那场戏,是在非常寒冷的、有寒流的冬天里拍摄的。
我觉得,这就是专业演员最厉害的地方,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展现出不同以往的那一面,而且只要这个内容本身是合理地服务于剧情的,他们都会愿意接受。
而在具体的沟通层面,就是帮他把保护措施全部都做好,我说的是除身体的保护措施外,还包括四周的清场,或者是封街,或者是确认整个执行拍摄不要太多次,等等。
看死君:影片中庹宗华饰演的父亲角色很重要,他也曾参演过电视剧《孽子》。
在同性群体获得婚姻自由的当地背景下,父权传统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所幸,影片最后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温暖的反转。
可以谈谈您对这方面的思考吗?
程伟豪:当时我特意找到庹宗华庹哥,其实我内心就是希望会有一种很微妙的传承感,因为《孽子》对于华语地区的影迷来说应该都是不陌生的。
要找到这样一个带有华人社会常见的那种父权意识的父亲形象的演员,我最先就想到了他。
因为影片的结局有反转,我就觉得选择他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在里面。
我们对这个角色的设计,其实跟我们想要表达主题全部都是彼此扣连在一起的。
我们最开始特意使用一些刻板印象,但最后是想要告诉你,就是要撕掉标签,打破刻板印象。
不管你的性向、性别怎么样,在爱的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这部电影的主轴。
包括两位男主的状态,包括民警的角色,也是如此。
事实上,父亲这个角色虽然看起来是很明显的父权形象,可是走到最后,其实大家就会发现,在父权背后,真正在意和担心的还是你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就是回到爱的本质。
这个反转是在剧本阶段就设计出来的,我们大家都非常有感触。
看死君: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成功标志着华语地区LGBT电影真正进入到全新的阶段,从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困境,转而走向对群体内的思考。
对此你怎么看?
程伟豪:没错,早在剧本创作阶段,我就期望它可以呈现出当代LGBT群体会有的一个艰难处境。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即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婚恋价值观在这个族群里面,要如何体现到我们的这个故事里呢?
刚好我们要做“冥婚”这个比较奇幻的设定,如果可以通过故事体现出来,就会有双层的意义,而且更直接、更明确。
透过这样的一部喜剧,能够理解到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也蛮开心,蛮乐于通过这部电影中去做这件事情。
当然这个过程也很战战兢兢,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去攫取我们真正需要表达的面向,比如为什么是亲情面的。
其实,少数族群比较常面临的,都是原生家庭之间的一种彼此的相处跟应对、期望跟落空。
所以,这件事情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
但我们更希望这部电影能够传达一种爱,一种正向的、温暖的爱的能量。
我想要告诉大家,其实我们都不寂寞,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懂得,就是要抛开一些东西,然后把爱放在你的面前。
看死君:此前有很多影迷称你为“犯罪悬疑之光”,你在电影创作上是否有类型题材上的偏好?
未来还希望尝试哪些题材?
程伟豪:我还是想要继续开发各式各样的类型片,譬如未来你可能会看到我突然拍歌舞片也说不定。
现在我手头比较明确的项目,就是会在国内拍《镇魂街》,它是个知名IP,会做成漫改真人电影。
这也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玄幻武侠的类型,题材本身很燃。
犯罪悬疑也是我一直都非常有兴趣的,这一块我也会继续往下走。
看死君:还会跟这许光汉和林柏宏再合作吗?
程伟豪:那肯定要,他们又有票房号召力,又有颜值,而且有演技,就怕他们不理我而已。
看死君:你之前有提到,希望把王净饰演的女警单独拿出来再做一部电影,对这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构想?
是否有构建一个剧情宇宙的打算?
程伟豪:没错,但准确地说不是作为单独的电影,而是想借由王净饰演的女警这个角色,以及她在分局里包括许光汉在内的那群人,去做一个类似的电影IP的延伸。
甚至想尝试看看,她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喜剧的可能性,一种犯罪喜剧。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所以在影片中希望给王净这个角色留下一点点伏笔。
挺希望这样的作品可以更早地跟大家见面。
看死君:这部电影跟全球观众见面之际,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程伟豪:我只能说,就像电影刚上映时那样,既激动但又害怕受伤害。
身为创作者,一定还是会非常好奇大家怎么看待这部作品,所以也是带着一种开奖的心态。
全世界更多数的人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反应。
撰稿| 队长;采访|陆支羽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即当我们致力于追求某件事情的平等时,这往往意味着该事情在当前尚未实现平等,且执着于现在的状态反而会加剧不平等。
而当我们与所追求平等之人能够忘却平等之念,平等且愉快地相处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与他的平等。
这一观点在我观看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电影名称较长,但记忆点鲜明。
家庭聚会可以推荐这个《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2024年3月4日这一天,我撰写了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正是这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观影后,我深感震撼。
多年前,我热衷于聆听苏打绿的音乐,其中一位乐手刘家凯在社交媒体上标记了自己的喜好,却不幸被狗仔和媒体捕捉到并大肆报道。
我回想起张国荣的事件,每年都会被人们客观讨论、缅怀,而刘家凯的事件的讨论却很难客观,这让我一度怀疑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是否付诸东流。
然而,当我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结尾处看到,影片中的插曲和主题曲从编曲、乐器弹奏到演唱,均由刘家凯完成时,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并未白费,而是取得了一定进展。
尽管在影评中,我或许无法直接阐述某些词汇,但我仍希望将这份观影感受记录下来,作为我的日记。
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是我的朋友、年迈的我看到这篇日记,我都希望它能留存于此。
因此,我尽可能采用现今网络发言的标准来撰写这篇日记。
1. 车祸重生不为女就电影本身而言,若非其独特的主题,即将车祸身亡的角色设定为一名女孩,该故事可能会陷入俗套的网络小说框架,如《重生之我让……破解谜题》等。
虽然该电影并未在电影方向和探索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它难能可贵地完成了某些探索。
它并未将死去的主角设定为女性,而是设定为一名男孩,这个男孩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被催婚的爷爷奶奶、父母所关心的孩子一样。
他的日常感、随意感以及不经意的状态,终于达到了可以公开讨论和认可的状态,这代表了真正的平等和进步。
在我国电影中,能出现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过去,这类探索往往由香港电影承担,并发展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电影风格。
如今,我们将香港电影的元素逐渐融入内地电影,同时,也让台湾的电影承担探索的重任,再将他们的探索成果融入我们自己的电影中。
这正如自贸区一样,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前瞻性和探索精神。
而《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正是这样的探索之作,它代表了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进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 后现代悬念混搭喜剧恐怖此外,这部电影还难能可贵地在于,它并未将俗套的故事再次演绎得俗不可耐,反而呈现得相当吸引人。
影片开头的追车戏与我在电影院观看的《周处除三害》的追逐打斗戏颇为相似,视角的运动、穿梭机的运用以及无人机捕捉的画面,都极具娱乐性。
同时,影片还将游戏艺术中的质感和做法融入电影艺术中,如撞车时镜头直接往前跟的流畅感,都做得相当出色。
当然,影片也采用了一些后现代的手法,利用相对俗套的梗来制造悬念,如死去的男孩与其父亲之间的误解,在结局时突然揭开,原来父亲并非不理解,而是发现了男孩要结婚的另一半已经出轨,出于保护心理而没有说出真相。
这种悬念的设置虽然略显编剧刻意,但确实能触动人心,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同时,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喜剧元素和个别段落中的恐怖元素,使得观众在长时间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
3. 男魅时代新篇章作为男性观众,我过去观看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对女性魅力的展示。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中展现男性魅力时,我意识到这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尽管我作为男性,在欣赏美好事物时仍很难排斥性别视角,但这部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偏见的一种挑战和突破。
长期以来,荧屏上形象较好的男性较少,导致我们对男性美的诉求需要嫁接到中性女歌手或女演员身上。
而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更多形象俱佳的男性角色,让大家去观看、去讨论,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总之,《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是一部非常有趣、搞笑且富有意义的电影。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停地哼唱蔡依林的歌曲,如《舞娘》、《爱无赦》以及最后的《玫瑰少年》等。
同时,蔡依林也找到了她在商业上的立足方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关于《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变成年度热门的那件事,在环内地上映之后,早已坐实。
它是台湾今年票房最快破一亿新台币的电影,并且迅速超过亚军《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三倍收入登顶同志议题片票房榜首。
目前它累计三亿多票房,上周位列本土电影排行榜第七,电影排行榜第四十六,在今年新片中仅次于《灌篮高手》,而名次肯定还会继续攀升。
在香港上映首日,这部电影就是当周的票房冠军,并且早早破了千万大关。
在其他地方,表现也很亮眼。
台湾不乏同志电影,但唯独这部能够成为现象级别的大热之选,套用毛邦羽(林柏宏饰)的口头禅,那就是「不敢相信!
」这句话,是以意料之外的戏剧口吻,来肯定一个必须接纳,甚至欣然接受的事实。
四年前,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曾顶着心声代表的巨大期待,掀起观影狂潮,片中同志先驱祁家威现身1988年的台北街头,就含有站在当下对过往的致敬。
奈何之于同志故事的杂质太多,结局的种种遗憾与撕裂,很难寄托合法化带来的实质希冀,而这是除却整体质量外,这部电影难以再往前迈步的一大关键。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它实际上还是衔接了同性恋身份作为隐形耻辱的忧伤叙述,对应的是多年来从《孽子》《爱情万岁》《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到《女朋友,男朋友》《醉·生梦死》《亲爱的房客》等等作品骨子里的倔强,以及倔强隐含的卑怯、愤慨。
这些内容确实不能断档,但这时候其实很需要一些纯粹的喜剧来转向,就像《爱你,西蒙》在美国的成功,更大价值是以别于《同志亦凡人》伤情内核的调性,来诠释「同志亦凡人」,以及适配的天然喜乐。
如果说《十七岁的天空》充斥古早的憨傻笑料,难以走向喜剧领域的亘古,而经典《喜宴》又必须桥接西方背景,那么,《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则是绕过近年高峰《谁先爱上他的》立足本土对超前议题的高度敏感,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回溯古老议题,进行喜剧性拆解、拼贴乃至重构。
《谁先爱上他的》也就是说,它本身首先是有非常传统的内容在的,即要自降门槛。
双男主设计中,毛邦羽是已成鬼魂的同性恋,阴柔善感,而吴明翰(许光汉饰)则是「恐同」的钢铁直男,阳刚板正。
人设在初始印象里,说是刻板也不为过。
二者之间的相互厌弃,就是构建在对相关群体的片面了解上。
比如弯男会认为直男没有品味,也没有同理心,而直男把「死gay」挂在嘴边,直到当真遇到字面意义的「死gay」。
电影妙就妙在,它呈现出一个双向鄙视、敌视的链条,即不像大多数故事那样,异性恋一如现实,处在绝对高位,造成传统叙述中同性恋必然要承受的低气压。
可以说,双方有了难得的平视姿态,那放在平权的层面观照,它就不再需要去愁苦甚至悲壮地,历经大篇幅才能抵达这一高坡,再进行诉求,或者「许愿」。
这部电影具有同婚合法化之后,同性关系被默认甚至被普遍支持的「全民」自觉理想环境,所以当吴明翰对同性恋挤出鄙薄口吻,总会遭到周遭人等的指斥。
林子晴(王净饰)那句「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恐同?
」就是非常到位的观点输出,内容义正严词,但又因为带上一种嫌厌或说娇嗔,很有喜感地冲刷了议题本身的苦涩。
事实上,充斥电影的冒犯性,都在以这种喜剧感来洗刷、转换然后放大。
比如说冥婚,天生的禁忌话题,而在这里,则主张直男跟死去的同志进行,通过吴明翰由厌憎到服从的转变,越崩溃,越搞笑。
设若满足于此,那只是浅白的消费,这部电影是要在消解传统高低差别的同时,藏进许多议题。
毛邦羽是希望有朝一日结婚的,于是奶奶替猝然离世的他实现遗愿,浓厚亲情与开明态度之外,是新观念接上了旧风俗,它本身的荒诞、落差,加上两位新郎无论性情还是现状都一阴一阳的事实,很难不会联想到异性恋与同性恋自身漫长的处境。
冥婚在这里,很僭越地把阴(鬼、同性恋、死去、壮志未酬、从属)引渡到阳(人、异性恋、活着、意气风发、主控),继而几乎是以柔克刚地,让具有一定超能力的同性恋鬼魂「调教」并帮助异性恋活人。
一方面对应非主流人群在情理、艺术等方面的相对超绝,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扭转身处现实食物链顶端的群体的刚愎,慢慢校准双方的平衡,并在平衡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时候越仗义,越伟大,其实就越悲壮,越动人。
这样的平衡,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对不同寻常的夫夫,它还牵涉到毛邦羽跟父亲,一位看似典型的男权、父权中坚代表,如何沟通与化解的问题。
看下去会发现,同类电影见怪不怪的父子关系,在这里又有了一些巧妙的转动,最终不只是简单地赚人热泪,而是同样赋予父亲——许多同性恋最难亲近而又最难释怀的至亲——某些视角、动机,来再次冲击传统高低的区别。
连带着女性的花瓶地位、胖子的弱者定位等等问题,也都以或高光或反转的方式,完成对平衡的斟酌。
当所有观众都成为这样一个审判者,或者反思者,电影越是在冒犯,越是在打破冒犯。
这样来看,它也跟很多平权电影一样,目标人群与其说是同志群体或者相关的友好人群,不如说,更应该囊括相互抱有偏见的观众,不管性向如何。
毕竟这就跟各种讲述边缘群体、异常群体(包括「X战警」)、怪物的电影一样,在探向彼此放低戒备的理解。
所以这部电影当然格外适合不能上映的地区的观众来看,像是在我们这里,许多直男时至今日依然以为但凡对方喜欢男人,就一定会垂涎自己,那也许更可以用包容的心态,在未来迎接这样的故事。
而不是让事实上对这类电影的「不需要」乃至「不许需要」,在火热票房或者开放心态面前形成偌大落差。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通俗喜剧,让人消解愁闷,但看无妨,尽管对我们而言,总体上前卫得趋于陌生。
而能把这么多内容转译成通俗喜剧,并且做到叫好又叫座,导演程伟豪确实了得。
这些年,我们就见证了他对类型电影兴致盎然甚至游刃有余的把玩。
作为导演,他自小的给养就源自于好莱坞大片,比如《变脸》《第五元素》这些背景奇妙、场面流利、人物有趣的电影。
简而言之,再多的构想,都要先做到「面向观众」。
首作《红衣小女孩》在票房上的飘红,让他有机会完成设想中最希望拍摄的第一部长片《目击者之追凶》,之后无论是编导的《缉魂》《池塘怪谈》,还是监制的《当男人恋爱时》,都让人看到了他的圆熟,以及追随并翻新寻常类型片的野心。
《缉魂》《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显然是多轮前哨战后的又一次综合猛攻。
他执导电影里常有惊悚、恐怖元素,《目击者之追凶》的警匪、《池塘怪谈》的奇幻与喜剧、《缉魂》的悬疑和LGBTQ内容,在这部新作里得到了融通。
而且,对人近距离的打照,以及由此蔓生的饱满情绪,也得到了传承。
诚然,要把观众始终考量进去,一定会有艺术上的妥协,这也造就了电影很多时候的刻意、浅显与煽情,前面很多地方也就没有预期那么出色。
但是程伟豪这次的过人之处,是通过套路的堆叠和反套路的使用,在后段慢慢修补前段故意的露拙,再用真挚感人的情感,如同毛邦羽附身那般,将人定在影院座椅上百感交集。
他拿这部人气、口碑双赢的电影,撑高了目前台湾本土,甚或说亚洲地区同类型作品的天花板。
这是同性恋的胜利,是人、是爱的胜利,也是同志议题电影的胜利。
它反过来让人琢磨,下一部,哪怕品质比这部好,也未必有如此难得的窗口期了。
当然,我很希望被打脸,因为这样可以意味着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导演,试图在通俗商业类型片领域做出更多推广。
事实上,这类故事不再猎奇化,演员也不需要出演所谓的非主流角色,尤其是直男出演弯男,来博取某种附着自身与电影的关注度,一如好莱坞那般,则是更重要的。
台湾演员,尤其是男演员这些年的空间,多少有点趋近英国。
所谓「腐国男星有三宝,裸体女装扮基佬」,放在这里其实很适用,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集齐了「三宝」。
比起林柏宏,贡献出几幕裸戏并大跳《舞娘》的许光汉,尺度确实不小,不过说到扮演同志,他在《想见你》里就已经是让人心碎的王诠胜,而在《罪梦者》里头,则有更出位的表演。
在他之外,张孝全、郑人硕、吴慷仁、刘冠廷、王柏杰等等既有辨识度又有人气值的优质演员,都在修炼的路上很磊落地迎合了观众期待,也实现了他们的突破。
前人栽树多了,树荫下确实能够看到台湾故事很大的不同,像是同性元素,就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流淌在日常叙事中,近期的《不良执念清除师》就是这样。
而越是这样「平凡」,越是让人期待在更健康的电影与社会环境里,「同性」标签可以失去「价值」。
而目前,就希望《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继续飘红,继续进犯。
谢谢来自重庆的县豪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8月10号上线流媒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有相当一批人可以提前过年了。
同志、腐女、喜好男色的直女、同志友好型的直男影迷们,都可以过年了。
我知道现在关于这部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许光汉在片中展示了自己浑圆紧实的翘臀,不过这个还是放到后面再讲吧。
我要先从电影的筹备开始讲起,慢慢梳理。
大概两年前,听说台湾的程伟豪导演要拍一部讲同性冥婚的电影,定了许光汉和林柏宏这两大台湾最炙手可热男偶像主演,期待值瞬间就在无数人心里拉满,成为这两年最受关注的一个华语电影项目。
就冲着这脑洞巨大的诡异题材,这顶级颜值的梦幻阵容,而且程伟豪还是台湾电影圈近年来在商业类型片上做出开拓创新的新锐导演,尤其擅长惊悚悬疑类型,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红衣小女孩》系列和《缉魂》。
不过坦白讲,之前虽然我也很期待,但这其中猎奇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同性+冥婚,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很容易就会拍成那种空有噱头但天雷滚滚的烂片吧,尤其是当得知电影定了这个超长又难记的片名,就更觉不妙了。
结果今年年初,电影在台湾上映后,竟然票房口碑双双大爆,以近4亿台币的成绩,成为今年台湾电影截至目前的票房冠军,进了台片票房榜历史前十名。
除了在台湾上映,这部片还在香港、澳门、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地区上映。
▲从左至右分别为日本版、韩国版、越南版、柬埔寨版海报不管是同性题材还是鬼故事,在大陆都是绝对不可能上映的元素,于是上半年一些有条件的大陆朋友把去港澳台电影院观影当成了一个旅游项目。
即便电影未在大陆上映,网络也还没出资源,豆瓣上也累计有上万人标记并打出了8.8的超高分,吊足了更多人的胃口。
我没有条件为了看个电影就下那么大血本,只有乖乖等资源了。
8月10号下午三点,是电影上线流媒体的具体时间,我眼睁睁看着这部电影立刻冲上了豆瓣实时热门搜索榜第一名,超过了正在院线热映的《孤注一掷》,并且一直持续了两天时间。
这代表什么?
代表了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需求,是可以突破一切限制的啊!
现在看完电影的我,在这里负责任地表示:没有失望!
确实好看!
从来没有看过娱乐性这么强的华语同志片!
要用文字讲清楚这部电影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部根本无法剧透的电影,各种元素极其驳杂,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我就简单讲讲吧。
电影的故事主线,就是许光汉饰演的一个钢铁直男警察,因为一系列神秘现象,被迫要跟林柏宏饰演的刚刚死去的男同志进行冥婚配对。
同时又因为身为警察的职业属性,他要和那个鬼魂一道追查肇事凶手。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鬼双方从一开始的互不对付,互相看不顺眼,慢慢了解对方,打破了阴阳两界和性取向的隔阂,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双男主,一直一弯,一阴一阳,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被捆绑在一起,从冲突,到融合,这个设定本身就自带强烈的戏剧性。
然后导演编剧在主线的基础上,不断做加法,加进去各种类型的调料,去丰富整个叙事,给观众带来一波接一波持续不断的爽感。
让我数数,这个电影除了同性元素之外,还包括了多少其他电影类型元素:喜剧、奇幻、惊悚、悬疑、警匪、动作……上面讲的还只是大的类别。
还有无数个小的元素穿插期间,比如开头有一段紧张刺激的飙车戏,有一条可爱的狗狗贯穿始终,结尾有好几层反转,都是时下最容易吸引观众的设计。
除了这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设计,片中还有一些不容易辨识的小巧思,比如色彩上的设计。
彩虹的各种颜色,在片中人物的服装、道具置景上都有展露,让影片看上去缤纷绚烂。
而且两位男主角还各有颜色上的分配,林柏宏出场的时候,服装场景以红、橙、黄为主;到许光汉出场,服装场景就变成以绿、蓝、靛为主。
导演就像手握一个调色盘,在影片中添加了各种色彩,既包括了字面意义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彩,也包括了电影类型上丰富多层次的色彩,再加上电影主题讲的是性向上的包容多元,而性少数群体的代表符号就是彩虹,可以说,这部电影从形式到内容达到了合一。
或者说,这部电影就是在展示一条360度立体多层次的彩虹。
再说几个细节,从中也能看出这部电影有多么丰富多元。
其中一个很妙,竟然还能和刚刚发生的娱乐新闻联系起来。
片中林柏宏去世前的男友,是炎亚纶饰演的,虽然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高能,人设看起来还挺渣的,不安分,不专情,男友刚去世立刻就有了新欢。
有场戏是林柏宏要求许光汉满足他的一个遗愿:删掉手机里他和炎亚纶的亲密照片以避免外泄。
炎亚纶刚演完这部电影,就被台湾米兔运动锤了,一大罪状就是他强迫未成年男友拍摄床照并导致外泄。
两相对照,炎亚纶这根本就是本色出演嘛。
难以想象炎亚纶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理。
导演编剧真是神机妙算啊,让戏剧和现实产生了奇妙的互文。
这个细节除了提供八卦上的谈资,在我看来,它还妙在,给予了同志角色在政治正确之外更丰富的刻画。
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有纯情的小白兔,也有花心的海王,有痴恋也有背叛,在普遍的人性上大家都一样,既不必给同性恋贴上负面歧视的标签,也不必把他们看得高人一等,平视就好了。
虽然这是一部双男主的同性题材片,但片中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王净饰演的林子晴,她是许光汉在警察局的同事、搭档。
编导在这个角色身上,还寄托了对女性身份的看法。
林子晴是个漂亮的女警察,直男许光汉很迷恋她,但同时呢,他又会以直男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去看待林子晴,觉得林子晴只不过是个警界花瓶,只要漂漂亮亮地做一些简单的仪式性的工作就好了,关键工作还得靠男警察。
但林子晴后续的一些展开,完全颠覆了“警界花瓶”的标签,展示了她酷的、勇敢果决的、雷厉风行的面貌,甚至最后还黑化了。
我看网上评论区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为林子晴这个角色的设定吵了起来,甚至盖过了两个男主角引起的反应。
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厌女,唯一的女性角色还是个反派。
另一边观众就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了不起的地方:以往不管是警匪动作悬疑片,还是男男同志片,女性角色都是可有可无的花瓶陪衬,而这一次,一个起初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女孩在最后亮出黑暗凌厉的底色,成为这部男人戏的终极大Boss,花瓶摇身一变成为女魔头,这不是对于女性叙事的一层花样翻新吗?
谁说女性角色必须善良、温柔、贤惠、无私?
这种桎梏在一部同志电影里竟然被解绑了,成了片中又一抹闪亮的色彩。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可以摇出无数种图案,变幻无数个视角。
再提供个角度:传统和现代。
冥婚,这是中国最传统落后的风俗习惯,我们眼中的文化糟粕。
这部电影却把这个糟粕和最现代的同性婚姻结合起来。
片中冥婚的始作俑者,是林柏宏七十多岁的老阿嬷,她是个思想很开化的老人家,一直都很支持孙子的性取向,还跟孙子一起参加过同志大游行。
后来台湾同性婚姻就合法化了嘛,孙子终于可以和伴侣结婚了,可这时候却突遭不测遇祸身亡,阿嬷为了让孙子在另一个世界有一个归宿,才安排了冥婚,找来了许光汉。
这位老人家的头脑里,最传统的思想和最现代的思想就是可以并行不悖和平相处的:既然现实世界中同性可以结婚了,那在死后的世界应该也可以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过去觉得恐怖愚昧的冥婚,竟然也有了一丝温馨圆满的意味。
这也是在颠覆我们的既有观念,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传统和老人啊。
同时呢,借由冥婚,故事也可以触及到东亚同性恋者所要面对的最根本困境:家族血缘的牵绊,伦理上的冲突。
虽然阿嬷对孙子是明确支持的,但片中庹宗华饰演的父亲,态度上则比较模糊。
影片把父亲的形象设计成外表强硬,虽然爱着儿子但不懂如何表达这份爱,导致父子关系一直很紧张,直到儿子死后才终于说出心声,让父子之间在阴阳两边终于达成和解。
这种设计一方面特别符合东亚父亲的典型形象,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大部分同志心理上的需求,让现实中一直剑拔弩张的父子们,在电影里完成一个理想化、仪式化的和解,电影在这里推向情感上的最高潮,虽然有点俗套,但很有效,因为这就是大部分中国同志心底最深的痛,他们太需要有这样一个情感宣泄口了。
选择让庹宗华演父亲也很妙,他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那部现象级的台剧《孽子》,他在里面演王夔龙,一个因为性向暴露被父亲逐出家门的男同性恋,只能在国外像缕幽魂一样游荡。
白先勇原著的小说《孽子》,是当代华语同志文艺的根源性作品,描述的是几十年前台湾同志群体整体上的凄惨处境。
而现在,庹宗华饰演的角色由儿子变成了父亲,父子关系由决裂变成了和解,台湾同志的处境也已经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了,想想真是让人感叹。
台湾同志题材影视的发展,和台湾同志运动大体上也是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
虽然几十年来同志题材影视剧在台湾一直没断过,但一直都局限在一个相对小众、文艺的范围里。
除了偶尔有像《喜宴》这样比较高票房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局限在同志圈子里。
而现在,随着台湾同婚合法化,台湾同性题材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悲悲戚戚的伤痕文艺,进化到了让人开心的娱乐大爽片。
从单一类型的制作,进化到与其他各种类型相融合。
从小圈子的自嗨,进化到了能量足以破圈的全民现象级作品。
看看这几年台湾同志电影的成绩单,从《谁先爱上他的》,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再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一步一个脚印,票房步步高升,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现在,我看不少直男都对《鬼家人》表示出了浓厚兴趣,或者看完给出好评,这是以前想都不能想的事。
高度都已经提到这儿了,这篇文章好像可以结束了。
等等,许光汉的屁股是不是漏掉还没展开说?
好吧,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许光汉当然功莫大焉。
虽然他以前也演过同性题材,但这次的演出还是足够颠覆。
以前在我印象里,他都是白净精瘦一身排骨的。
▲许光汉刚出道时演的台剧《恋爱沙尘暴》片段这次为了演这个“臭直男”角色又是增肌又是晒黑,尺度上的突破也是前所未有。
(翘臀图放不上来,那就自己去电影里看吧)希望所有男偶像都能向他看齐,卷起来啊!
但遗憾也不是没有。
林柏宏身材一直都很好,肌肉明显比许光汉更壮,这次竟然都没怎么漏,真是浪费了。
导演这么安排,大概也是为了颠覆大家的既有印象,让演员完成自我突破吧,同时和电影打破刻板印象的主题也是吻合的。
两位男演员完成得都不错,年底金马双提名应该有戏。
这部电影的主线当然还是这两个主角的相处,但我在前文中讲的都是周边配角,主角反倒讲得很少。
我不是故意的,但由此或许也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有意思的细节有多丰富了。
关于双男主,我再加一点吧:他俩的关系也很妙,没看电影时我以为肯定会是爱情,看电影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是友情,看到最后竟然又落到亲情了,然后一想片名才恍然大悟,片名不是明明早就提示了是“家人”么,只不过这个家人更像是广义上的直弯一家亲。
你看,连主角关系都可以被呈现得这么丰富多元角度各异。
至于整部电影本身,当然也不是完美的。
经过我上面这番评述你应该就能看出来,要素过多,塞得太满,啥啥都要往里加,混乱失控也是难免的。
饼摊得太大,皮儿就容易被摊薄,显得深度不够。
这些问题我看的时候就发现了,但现在,我决定原谅这些瑕疵。
它追求的本来就不是单一的艺术价值,而是丰富多元。
就是要有趣,要爽,要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每个人都能找到亮点,从头到尾不冷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完全达到了目标。
它要成为一条彩虹。
而作为彩虹,是不可能有瑕疵的。
彩虹一定是完美的。
当它在我眼里成为彩虹的那一刻,它就赢了。
台湾电影又赢了一次。
最后要恭喜蔡依林,以在电影里出现三首歌曲之多(《舞娘》《爱无赦》《亲爱的对象》),在华语第一gay icon的竞争中又赢了一次。
而她演唱会上的彩虹灯环节,在某地已经被迫取消。
咳咳,我能说啥呢?
谁谁再怎么赢,也赢不过那啥呀。
为了主线故事辅线故事都不用讲逻辑的嘛?烂片就是烂片! 这个时代玩这种 同性恋 女权的多少也有点投机了,而且还没玩好。我并不歧视同性恋也不接受道德绑架。
要素太多,大概是程伟豪拍才一定要拍探案故事,其实好看的都是同志元素+奇幻喜剧的部分,真不如给陈正道拍成都市爱情喜剧吧!但是两个演员实在太可爱,演“臭直男”也不讨厌,扮“死gay”也不显得做作,讲真大陆就算一万年后能拍这题材,恐怕也找不出这样的两个演员……
充满了有钱的感觉 前半是还蛮好笑的 然后……刘冠廷怎么在哪里都这么可爱啦!(尖叫)
“不敢相——信!” “他们每一个看起来都好臭喔!” 看看人家湾湾都在拍什么!!
花样翻飞,火光四溅,大俗大雅,大开大合,一切类型信手拈来,喜剧和悲剧、纯情和滥情、社会议题和家长里短、恐怖悬疑和搞笑无厘头……彼此毫无对冲和稀释,只有互相加固和提纯,给八点档桥段开艺术之光,让作者性笼罩类型光晕。这故事里的一句“不敢相信”,《八尺门的辩护人》里的一句“holy妈祖”,是给这些影和剧最好的赞叹。它们只会出现在那里吧,只会在那里吧,想到这,就像看这电影时一样,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他妈什么剧本?
祝兄弟姐妹们都能找到19公分不含头的另一半。
除却同志部分。其他的梗都有些老旧。但是同志题材为主,所以难以分割。港片开心鬼系列把类似故事讲得很好了。今时今日主题还是重要吧,而且还是有好笑的点,所以值得三个星吧,毕竟崆峒并没有消弭,甚至在一些地方暴力频发。另外:1,女性部分的刻画实在很空洞,2,导演还明白学/抄/致敬了周星驰,3,冥婚在有些地方滋生犯罪和社会问题,并不是什么好事。
开场追车戏和结尾枪战戏都拍得好差,程伟豪之前经常靠剪辑和人物的叙述动作把动作场面糊弄过去,这次规规矩矩拍就完全不行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对议题的深入度为0,像开心麻花拿着《谁先爱上他的》当B故事拍《唐人街探案》(不过出发点和幽默感还是要比后者好很多啦)。人物缺位,主角之间火花不足(观众们很大程度上磕的都是演员,而非角色),林柏宏角色看似完美,实际上只是《谁先爱上他的》中邱泽式的吉祥物,女角色越声称自己不是花瓶越证明剧本角色塑造的失败。同样是直男拍gay混搭警匪buddy喜剧,对类型cliché、刻板印象和喜剧尺度的处理都还不如本来就一般的《特警秘恋》。
还是在定义一种好txl,一定得做环保爱社会感情专一才能被正统社会认可。不过这个也是东亚价值观的映射吧。
各种类型和元素炖一块,好处是看到电影尤其华语电影的丰富可能性,坏处是没那么好笑也没那么感动(因人而异)
总归还是个政宣向、粉丝向占大比重的片子,点子乍看还行,只是没想象中那么好笑,制作也远比想象中简陋,类型片元素挺多,不过大多属于硬凑,后面更是一段接一段硬煽。
很喜欢女主那句:花瓶哪是你一眼能看穿的?能看穿的叫做玻璃杯。开头赚够了笑声,结尾赚够了眼泪。不止许光汉,这部剧演员其实演技都挺在线的。好的主题、剧本、演员是相互成就的!
很标准的商业片,剧本非常适配许光汉,没想到编剧之一曾经还写过《李茶的姑妈》。开头先是在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背景下,用较为诙谐的事件以及连续不断的“死gay”来给许光汉打造一个钢铁直男的人设。后来他遇上了一个足以改变他的男人,性取向开始慢慢扭曲成为弯弯,由此获得爱与成长,进化成更好的人(爱护环境的人)。这段感情的实质还是较为传统的生死虐恋,到最后必定需要牺牲一个人来救活另一个人,从而达到纯爱无敌的境界。王净好漂亮,真希望以后她能多出演一些更具有表现力的角色。
特别鸣谢:蔡10
给不含头19厘米的许光汉
无比期待之后发现,落差过大... 感觉卖腐多于其他深刻的议题。PS:王净竟然就这么走了,我还以为后来还有个什么反转落网。再PS:炎亚纶这算是本色出演了吧。
恋爱脑观影评价:爱上男的没什么,爱上错误的人才可惜。这个电影很懂gay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高分,剧情非常散,喜剧的部分也很尬,披着同志片的外壳难道就更讨喜?而围绕着影片2件大事(车祸和毒品大佬)拍的就跟闹着玩儿似的,又要说喜剧不要这么认真,那就别选有悬疑的剧情拍啊!
觉得女人是需要保护的花瓶,实际上是超强的BOSS;以为摔同志不算歧视,然后假扮同志被人摔;直男理想大英雄是破案,真正的英雄是环保拯救北极熊;儒软的同志刑警最先开枪,没有遗愿的鬼最后投胎。迷信冥婚和LGBT同台演出,分不清进步退步,结婚率断崖的时代,最想结婚的是gay,而直男的翘臀是gay圈的甜菜。这混乱又复杂的世界,让我眼花缭乱,好在笑声让人轻松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