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前半段基本都是事实描述,请不要期待有悬疑片的反转之类的。
进度条过半“L”和检察官的对话才是正片,两位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感觉不像在看电影一样。
泪点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类总会经历和面对的。
对我个人感触点太多了,一位癌症晚期家属(单亲家庭且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帮忙的亲戚),目前已“解脱”。
但和最亲的人的羁绊是一辈子的,同时也很庆幸ta走的时候没有很痛苦,自己也尽全力陪护了2年。
还是好好的尽可能把现在现在的日子过的快乐点,另外希望安乐
戴在大友妈妈脖子上的十字架墙上反射窗户形成的十字架检查官大友读教会学校的背景斯波床头的圣经没有最终审判的结局我相信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开启一个关于罪的讨论检察官大友最终在监狱与斯波的对话让人开始意识到虽然斯波在现实世界的律法下犯了重罪,但身为检查官的大友在面对孤独死的父亲时同样无法逃脱内心的不断谴责。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观众通过检察官大友的自述开始感到并没有触犯现实法律的大友在行为和心灵上反而不如犯了重罪的斯波。
影片通过大友和斯波的几次单独对话将什么是罪思考以及检察官大友认识自身也同样犯罪的过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可谓是用心良苦。
男主可以说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了,辞去工作,减衣缩食,每天照顾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老爷子。
三年,三年啊!
最后老父亲哭着求儿子杀了他。
我拳头紧了好吗!
儿子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你最后还要把儿子变成杀人犯!
你要死自己死啊!
说没有能力?
实在想死翻个身把自己闷死也可以。
(剧情只是说他腰受伤了,不是全身瘫痪)即便如此,儿子还是选择帮他,而且选择尽量少痛苦的方式。
他真的是很温柔的人。
是一部好看、也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電影雖然講述的是日本高齡化的社會問題,但跟我們也很相關,在我們長大成人的同時,我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會有那麼一天我們會面臨照顧生病父母的議題,如果父母生病狀態不是喪失自理能力、父母有自己的積蓄可以作為長照醫療費用,那可能對晚輩不至於產生太多困擾,但如果沒有時該怎麼辦?
沒有足夠積蓄、不在社會安全網裡的人,未來要怎麼辦呢?看完電影有些沈重,也跟朋友調侃真的要認真儲蓄,存一筆自己的退休金和養老金,在年華老去生病時,還能跟朋友手牽手去住安養院,不造成家人的負擔和累贅,還能有尊嚴的活著,只是有品質的安養中心也要4至5萬元,想想也是筆可觀的費用,預立醫療和遺囑也是需要提早思考的議題。
電影裡有段劇情是獨居老人在家死亡一段時間後才被發現,我也曾親身經歷,家裡樓下有位阿伯年輕時會酗酒、對家人家暴,是整棟樓都知道的麻煩人物,後來他們夫妻離婚、孩子成年後也離家,就剩這位阿伯獨住,我偶爾會在樓梯間看到他,直到有陣子我們在陽台,樓梯聞到惡臭味,才發現阿伯在家死亡1-2週才被發現,印象中那段時間自己很害怕,想像有個人死在自己下方的房間很恐怖,我很難忘記那股屍臭味,以及後來為了遮蓋臭味的爽身粉味道。
但願我們的世界不是杳無人煙,一個人孤單的離開。
在领先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东北,我身边就有两起老人把两个女儿(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媳妇)活活耗死的!
这两个老人都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但身强力壮(矛盾的描述却是事实),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晚上隔俩小时哭号一次,每次一个多小时,左邻右舍深受其害,从小时候被欺负到骂土匪鬼子再到死了好几年的故人再到丈夫子女(俩老人都是老太太),骂了个遍!
照顾老人的两个女人也都60多了,20多年没有一天的安稳觉,没有假日,没有休息!
老人吃饱了就骂你,饿了就低三下四求你,你强硬一下她先服软,然后拉床上吐沙发上故意折磨你!
只要有外人来,必须告你的状!
街道社工每年重阳春节上门探望,送米送油就赶紧溜,生怕被拽住能大舌头呜噜呜噜说一天,哭天喊地抹脖子,满面油光、声若洪钟地声称遭到了虐待!
奇怪的是嗓子就是喊不坏!
街坊都说,那个儿媳妇受尽磨难而死,终了体重不到八十斤,她居然还能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一条腿都比儿媳妇全身重!
感恩?
屁!
老太太半夜骂的人里,又多了一个死人成为她的“骂材”罢了!
请保姆?
呃。。。
女儿和媳妇在人家眼里都跟奴隶似的,要是保姆……得成啥了啊?
这样的老人也没多少退休金。
这俩老太太最后都是22年末的“放开”带走了。。。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此类故事只多不少。
本片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不由得联想起12的片子《爱》,和《爱》相比,本片观点交锋太过于显露,以含蓄著称的日式风格这次不含蓄了,或许现实已经让人们含蓄不起来了。
人生如果没有阅历,有些情感是不能共鸣的。
正像我观看本片《死亡护理师》,心有戚戚焉,因为作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要直面父母的养老问题了。
给父母养老是不可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这只能是作为子女的责任。
如何让自己年入古稀的父母能够有一个体面幸福的晚年,真的很考验子女的能力。
对,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先讲一讲电影的故事内容。
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我们中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我们也是一个接一个的遇到。
以前日本人有“社畜”“过劳死”的问题,在中国就是“996”;同样当日本成为一个65岁老年人占到全社会人口的25%比例以上,成为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社会时,中国也有“未富先老”的隐患。
老年人如何养老,日本人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他们同样在道德与现实中挣扎。
这本《死亡护理师》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电影的男主是一名老年护理机构的护工斯波,在同事和被护理的老人、家属眼里,他是一个很尽职的护理人员;但他还有另外一面——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自行决定一些被护理老人的生死。
用他的话讲,他的行为是“拯救”,让这些失能老人不要屈辱地活着,让照顾他们的子女能够从繁重照看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拯救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
他以这样的行为拯救自己的父亲以及另外41位老人。
当然,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是违法的,由长泽雅美扮演的女主检察官,作为主诉人向法院批控他犯下了杀人罪,请求判处斯波死刑。
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肯定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就像西方有安乐死,但是也没有为西方所有的发达国家所接受一样。
这个问题很严肃,生与死都是大事,马虎不得!
道德上也有亏。
身为人子,照顾年迈失能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怎么可能逃避这个责任呢?
正因为此,电影里中设计的情节是斯波的父亲主动要求斯波送自己离开的,唯有这样,斯波才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立得起来。
这是一块遮羞布!
但我知道,在生活中,真的会有父亲来主动求死么?
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的。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年迈的失能老人吗?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都困在时间里,完全出不来了。
他们不可能存在主动意识的,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护理他们的人。
现实是很残酷的,没有电影这样的温情。
以前在乡下,我是亲眼亲耳听到过人们是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
年迈失能的老人躺在里间,成年子女在外间讨论如何办。
很少有人选择继续治疗或者拖着,大多数是决定是很伤人心的,但也没办法。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远没有日本人这么富裕!
电影里斯波跟女检察官讲,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所有的人像你一样呆在安全地带,有些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掉到坑里,而且是永远爬不出来。
他的父亲退休金只有7万日元,合人民币3500元;脑梗加上老年痴呆,身边也不离开人护理。
斯波只能辞职专门护理父亲。
护理老人的事情,我在今年初由于自己父亲同样的病的关系亲身体会过。
一天24小时都得跟着老人转,没有自己的时间,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
这样的日子不要说一年,连一个星期下来人都要崩溃掉。
好在父亲好转了,虽然脑子还有一些糊涂,但终究生活还能自理,没有失能。
虽然以后必将会失能,但我们尽量争取延缓这个进程,让他能够再好几年。
而且父亲的退休金是比电影斯波父亲高多了,应该可以覆盖成本;即使多出来也是有限的,这样可以进好一点的养老院和请护工来护理,减轻家属的压力。
就跟电影的女检察官一样,我是呆在“安全地带”的。
女检察官为啥会跟斯波一样同情?
因为她也有切身的体会。
她母亲不想给她添麻烦进了养老院,那还是母亲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积蓄,可以负担得起;但她的父亲则没有这么能力了。
她的父亲在死前一个月曾经联系过女儿,但女儿没有接听他的电话,甚至也没有回他短信,最后她的父亲就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在死后三个月之后才被人发现死在出租屋里。
女检察官跟她的下属也说了那样的话。
人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什么,而是想知道什么或者不想知道什么。
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只是选择性地不听见、不看见而已!
谁说,人不是自私的呢。
面临难题,我们只是选择性地逃避。
电影里那些被杀掉老人的子女,在知道了真相后,不同的人表现不一样。
我觉得日本人真的很写实的。
这不是一个道德或者法律审判的问题,则是一个囚徒困境。
面临困境的人如何破局?
每个人都很难。
在法庭上大骂斯波的女儿,坐在公园里表情解脱的女儿,她们当时困境一样,但事后她们的看法却不一致。
这是正常的!
人类社会本来就很复杂,谁说就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呢?
我也不敢想,在数年之后我面临这样的选择题时会做出哪样的选择!
因此我没有立场去赞扬谁,或者谴责谁,千百个人就会有千百样选择吧。
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赚钱。
当万一要做出选择时,我还有底气通过金钱的力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亲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时间。
父母在,尚知来路;父母去,只余归途!
让亲情成为一种羁绊,而不是束缚。
要实现这个目标,真的要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否则就跟电影里的斯波一样,掉入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
在观影网站上随手点开的电影,却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
前半部分剧情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犯罪悬疑推理剧,没想到却早早明确了嫌疑人,既然不需要推理,那么剧情将会如何走向?
通过女检察官对男主斯波的审讯,缓缓展开。
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类似的情节,都曾做过类似的逃避的选择,或大或小。
那么就将注定这次审讯会以女检察官失败而结束,因为内心被触动的是女检而非斯波。
回到他们针锋相对的观点。
当思维陷入混乱,时而清醒时而混沌,混沌时生活不能自理,不识世间万物,疯疯癫癫,随地大小便甚至捡起来吃。
清醒时他也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尊严,他也痛苦万分,他也想体面的离去。
那么此时,他要求亲人送自己离开,难道是他想斩断和亲人之间的牵绊吗?
其实对自己对他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我相信大部分亲人都是不舍的、满怀感情的、不厌其烦的(这点在剧中有体现:斯波在对待父亲和被照护的老人时,出了名的热情细心)。
那么在作出抉择时,无论怎样,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而女检察官的观点,则是一贯的高大上伟光正,满嘴的正义和法律。
当然不是说正义和法律不可取,正义和法律是必须要的,否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
但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大多数人的正义,法律是社会道德的最低线,由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最朴素的正义感汇集而成。
当然,千人千面,情感也不尽相同,当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和现行法律产生龃龉的时候,该何去何从?
是否应该强调个体的思想和人权而弱化国家的公权?
还是应该重视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忽视个体的需求?
中国的法律有一项违法阻却事由叫被害人承诺,意即有了被害人的承诺,那么你在伤害对方后可以不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这一项,也只能承诺轻伤害及以下,不能承诺重伤害,更不能承诺死亡。
这背后的意义当然是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担心出现以承诺之名行谋杀之事。
但在电影里,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清楚的看到斯波父亲是认真的满怀眼泪的恳求斯波让自己体面的离开。
那么此时此刻,该如何看待该行为,该通过何种方式尊重个体的需求,我想是需要每个人思考的。
以上只讨论斯波对其父亲的行为,不讨论斯波对其他被看护老人的行为。
因为剧中没有体现其他老人是否有请求,而且即使有请求,我认为斯波也无权利这么做。
对了,漏了一点,斯波及其父亲当时陷入窘境的另一个原因是,斯波没有收入,父亲的退休金也只有70000日元约3500RMB,挤在一个小公寓内,生活不易寸步难行。
所以,加油搞钱吧。
每个人经过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是一次单向的经历。
无论男女、老少、富有、平凡、贫穷、安逸、忙碌。
而陪伴这一次经历的有父母、爱人、孩子、亲戚、朋友、同事,还会有,陌生人。
对于陌生老人都如此热心的斯波是一家护工企业的员工。
他与他的同事对于未有家人一直在身边的老人进行看护照料。
与此同时女检察官大有患有阿尔斯海默症的母亲在养老院得到细致的照顾。
在两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一切都与亲人的死亡有着联系。
而死亡究竟是护理的一部分,还是愧疚的一面,随着影片的进程在不断拉扯。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有着太多的老人需要照料,有的老人可以有子女的照料,子女无暇顾及的老人要么聘请护工进行陪护,要么送去养老院接受全天候照料,子女空闲的时候可以去探望。
当然,还会有一直独居的老人,直到走向终点数日后才会被发现。
而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大有的父亲身上。
大有没能照顾自己的父亲,从影片的一头一尾便可看出。
杀死自己父亲的斯波是个杀人犯,但作为检察官的大有没有照顾父亲,最终父亲以那样的模样离开,与杀人犯斯波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难道并不类似么?
护工斯波年纪并不大,却早已斑斑白发。
与大有的母亲类似,斯波的父亲也患有阿尔斯海默症,并且完全生活失能。
生活并不宽裕的斯波并没有能力送父亲到养老院,只能奔波照料父亲。
其中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要去方便的父亲在起身行走时失禁,斯波习惯性的拿着抹布准备收拾,转眼间,父亲就把打开的牛奶打翻在地。
从最初的耐心照料到父亲到因为父亲打翻了一杯水而大打出手。
斯波对于自己的斥责与动手在父亲反复的“发作”中来回拉扯。
“求求你了,杀了我吧。
”这种难以想象的诉求出自父亲的口中,难得清醒的父亲能做的似乎只有让斯波结束这一切,从而解脱于此。
杀死了42位老人的斯波太了解被拉扯的境况,所以在斯波的想法里,他让老人的儿女得以解脱,作为老人来说,也免的再因麻烦儿女而自责无奈。
而也确实有些人得到了解脱。
法庭上老人儿女的怒吼,同时也说明了斯波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以何种理由。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41名老人一般的家境,这一点是将这一切水落石出的大有原先无法理解的。
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式,理解的结论永远不会对等,只是这一段死亡护理告一段落罢了。
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剧情,演技等等都十分的在线,可以说是具备了高分片的所有要素,可惜的是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是很好描述,再加上对于养老这个在很多国家都是社会性问题的话题,讨论的点从大走向小的这个方式,从社会性到单个家庭这个立意显得有点小气了,所以只给出4分的评价,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统计的结果是只有7.3分,个人觉得后期还会上涨吧。
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的演技都还算是在线,电影的话题也十分的吸引人,在日本这个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养儿防老这句话似乎已经不适用了,更加想让人探讨的问题是久病床前是不是真的完全没有孝子,如果真的是到了无尽的黑暗中,杀死老人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拖累。
记得听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什么时候是文明的开始?
当看到一个被接上的腿骨的时候,就是文明的开始,因为它意味着当人受伤后大家不再是抛弃的让他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照顾,这就是文明,人类摒弃了最原始的趋利的本性,而选择了照顾家人,这就是文明的开始。
但是当无比的黑暗来临的时候,这种文明又会受到无尽的考验,就跟剧中的男主一样,政府不会发放救助金,紧靠父亲的那一点点养老金可能根本活不下去,自己不是不努力,如果去工作,父亲会发生什么根本不敢想象,而且光是照顾父亲,几乎就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死局,父亲给了他一个不情之请,解脱的同时也让男主进入了黑暗。
真如古人所说的,寿终正寝真的是人间最大的福气了吧。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可能低分的原因是身处这样处境的人根本就不看电影吧,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他们发声,推荐观看。
也许并不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而是想看见和不想看见的问题。想看见的是孝和善,不想看见的是无奈和自私。
电影节阅,周日一大早看得比较沉重,杀了41个老人也太多了吧,家属们有感觉解脱的,也有虽然疲于奔命但还是对死去的亲属十分有感情的,不知道最后法庭上的大喊是否让男主又有了别的思考
题材好,卡司强大。拍得还是挺普通的。
真正的现实片,难熬且难受,尤其是在前一天看过《75终生计划》之后
开场10多分钟就猜到了结局,题材是好的,但是拍得还是太浮了,全靠煽情和比惨,并没有对这个社会问题更深层的探讨,对那位想要去监狱的老奶奶印象深刻,松山研一和柄本明演得是真好,反观长泽雅美这么多年演技也没什么进步……
41个家庭,只有1个女儿对斯波喊了把我爸爸还给我
有点用力过猛
安乐死没那么容易
按照原著拍很难吗?
片子本身有點洩氣,社會老齡化的議題是現實且刺骨的,可惜情理和法理的矛盾在東亞社會的慣性“原諒”裡再度迷失,情感的傳遞大過了現實矛盾的力度。但是研一啊!可以再衝一次影帝吧!最後那段哭戲是真的太強了!
悬疑不像悬疑,煽情不像煽情,这个叙事太老土了,长串长串呜哩吗哩的对话,仿佛观众不会思考一样
虽然题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养老问题”,但这个故事还真是毫无新意,只能说是“社会”远远大于“推理”,真相过早地揭示让后半段变成了大型嘴炮现场,好在松山研一演技在线。“人一旦跌进深坑,就很难再爬出来”,男主在这里充当的是拉家属一把的手,他在用自认为正义的方式处理了本应政府解决的问题,片中用庭审时家属的一声诘问表明了中立的立场——即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方式对待老年群体。
看了柄本明那场戏就知道李雪健的演技差在哪里了。虽然在改编上很难完全还原甚至超越原著的悲怆和深刻,但是依然是很优秀的改编电影,弱化了推理的部分,专注于展现人物的情感和主题的思辨,有点可惜长泽雅美的演技拖了后腿,要是让尾野真千子演就好了。
基本跟原著一样
深刻嚴肅的題材,空洞淺白的表達!
34。表达跑题了,本意是抛出老龄化社会护理问题,却完全侧重于拍摄谋杀还是解脱的价值判断,一如片中强行拉司法追诉和私刑作正当性类比的台词一样,中二气爆表,这根本敲不醒「安全地带」,反而会被奉劝多读点思想;简介页“悬疑重重、柳暗花明的精彩故事”之描述是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它只是把演员置于固定的(提审)位置,硬读原著剧本罢了,肤浅到不像日本作者能写出的东西,更像社运领袖杜撰的演讲稿;片中有个叫百花的小姑娘,带回痴呆父亲的选景都和《百花》里一模一样。短发长泽真就是梁咏琪,可惜在这套丧失说服力的戏里她表情戏有多努力,呈现效果就有多尴尬。
安乐死的题材,选的非常棒,但日影就是喜欢用台词堆砌,用说教来拔高主题。累是挺累的,但文本时还不错。
很典型的日劇感電影 松山健一顏很能打
垃圾,这评分都是骗人的。男主心理变态,将杀人当作拯救世人似的。同一个作者的W县警的悲剧看来不错,但这套片就差了,意识不良。
原著细节比较丰富,电影戏剧冲突不够,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