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港),永生树(台),家谱,Tree of Life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生命之树》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生命之树》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丘往事死神傻了玫瑰香水草莓棉花糖OVA2卷高岭与花兰开斯特的天空武士白东秀花豹少女队3:同一个世界韩公主亲密小偷家族不协和音火刑警VS冰检察官总之就是非常可爱狼群行动西瓜队爱情魔戒另一半我还活着上帝之手第二季曙光初现时的最后阴影虐心之旅六尺之下第五季谤法孩子他爸街头绝味知青家庭神医华佗爱的着陆骸骨遗训快腿

《生命之树》长篇影评

 1 ) 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世间万物,其中一种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

影片中的原始地球

《生命之树》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水”,而水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是什么?

最明显的一点: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生命迹象首先发生于原始海洋。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人需要喝水。

万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电影中,导演又是如何从多个角度描写水的呢?

瀑布冲下,生命之源Jack的母亲在他临产时,Jack从一个满是水的屋子中游出来,屋门外散发着刺眼的白光,然后jack出生了。

这里可以把屋子理解为子宫,水理解为母亲的羊水。

生命已经不甘寂寞,期望冲出木屋。

还有孩子们在小河的玩耍代表了水给予了他们快乐,给予了他们玩乐的自由,证明了他们仍活着的灵魂。

Jack的家庭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而这个主题也是最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

影片的抽象表达,冲向世界影片通过2001太空漫游式的动画来展现宏大的宇宙和不断演化的地球后,之后影片的侧重点放在了Jack一家的生活上。

Jack出生,在父亲的胯下学会走路,不准越线跑到邻居的草地上……泰伦斯马力克独有的生活碎片化的镜头在这个桥段显得格外真实且美好。

这种类似的手法也在电影《降临》中短暂的出现过,后者可能在一段戏上借鉴了前者的剪辑风格。

而个人都很喜欢这两部电影,而且觉得他们的中心思想是可以进行联系的。

Jack的弟弟诞生了,Jack从未见过婴儿,所以感到好奇,尝试用手去触碰婴儿。

好奇是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影片在这里与之前在恐龙世纪一只恐龙对趴在小溪旁的同类感到好奇并触碰对方形成了对应,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

当然也可以把恐龙的行为归于“征服感”与“怜悯,但如果是这样,生命这个定义也许就不那么浪漫了。

(也许这场戏还可能是为了诠释捕食者与猎物的起源?

第三个兄弟降临了,接下来就是属于三个孩子的玩乐时光了,以Jack为首的三兄弟逐渐长大,他们还养了一条狗。

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小河里游泳,在浅水滩奔跑,扬起水花,深黄的阳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时刻,永远属于三兄弟愉快欢快玩耍的时刻。

Jack一家还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种了一棵小树苗,把土挖开,树放进去,盖土浇水,等候着它慢慢生长,而母亲说:“等树长高,你早就长大了。

”而树沐浴在圣光下,伴着教堂的圣歌。

这里的树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树在长大,人也在成长,树沐浴在阳光下,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但父亲爱的方式不太能让他的孩子们接受,父亲不懂如何去正确地爱,这在Jack还在襁褓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哭闹他抱在怀里,他不懂如何让孩子舒服,只能像个毫无技巧的业余保姆一样慌忙地,不停地调整抱的姿势。

这样不仅没用,孩子反而更加哭闹了,而Jack长大后父亲的这种笨拙的爱体现在他身上的感觉则更加明显了。

这也从潜移默化导致了成年后的Jack生活上的不如意。

关于爱与信仰,父亲是一个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才是成功的正途。

Jack在小时侯就对父亲的爱产生过抗议,他觉得他太粗暴,他本不应这样对待他们。

他想让父亲走得远远的,而且最好去死。

父亲因为弟弟在饭桌上说了句:“Be Quiet”就对弟弟大打出手,在与父亲对话时必须称其为sir或者Father…… 这些都说明了父亲的严苛,而这也是Jack抗拒父亲的爱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杰克已经步入青春期。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幸灾乐祸的孩子们他开始和一群伙伴到处游荡,去砸别人的门窗,偷采还未成熟果子,把它们踩烂。

Jack开始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来的正常现象。

他偷偷溜进了邻居家,无意中从衣柜找到了一条白裙子。

接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感到羞愧又紧张,跑到小溪边,把那条白裙子扔进了河中。

在对Jack进入青春期的描写特别到位,当然很多镜头都有些许隐晦,而这种隐晦也很好的展现了青春期的私密性。

而在此期间Jack的弟弟去世,给Jack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温柔不为,目睹了饥饿,痛病以及死亡之后,Jack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迷失自己。

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开始质问上帝: “让我不和父母顶嘴,不让我说谎,让我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处,你在看我吗?

我想知道你在哪,我想见你所见。

” 该去治愈的伤口,上帝却往上撒盐。

万物皆有一死,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成不变的 。

爱他的母亲这样说:“扪心自问,生命之路有两条:一是顺从天性,随性而为,二是信仰神之恩典,严于律己。

但若要信仰神的意志就无法事事顺心,而你要选择自己的路”

《降临》也在某一层面上表达了这一意思,而这层意思似乎因为《降临》本身是服务于另一个中心主题而被冲淡了。

但“爱”与“生命”这个主题依旧在《降临》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

Louise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于是Louise做了同样的选择,因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

关于她女儿的命运,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爱自己的女儿。

当她告诉Ian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女儿的不治之症,Ian选择与她分手。

这关乎选择与承受,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没有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Louise坦然接受命运《降临》的最后,Louise问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Ian回答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生命之树》要表达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让所有人意识到我还活着。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开头便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随性而为,还是风度高雅,严于律己。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若要有风度,就无法事事顺心。

孩子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疯玩,在街道上捣乱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严于律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难,重蹈他们的覆辙。

但这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否背离了成长的自然节奏,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重压呢?

爱没错,但爱的方式错了。

爱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连爱都做不到,那生命还拥有什么呢?

爱让生命完整。

爱构建生物,爱让生命繁衍,爱让生命成长 成年后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里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

Jack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社会乱撞,他期望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是空想一场。

他开始思考小时牧师在教堂说的话:在宇宙的宏图中,是否存在者尔虞我诈;是否存在着长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

小时候的Jack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钱与权力更重要的东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点。

Jack的心里一定想过“自己相信上帝吗”诸如此类的拷问,而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约伯也离上帝很近,困扰无孔不入,无所不及。

无人知晓悲伤何时到来,约伯也不知道。

在那刻约伯被剥夺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剥夺了这一切。

所以即使一无所有,他也没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现,他能看到上帝那给予的双手,可他没意识到那双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终Jack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

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

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与过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后,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生命之树》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与信仰的意义,泰伦斯马利克宏观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贯穿全片。

Jack的成长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质疑过信仰的存在。

在成长中他被家庭所伤害,成年后Jack经历了一段失魂的时期,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学会去爱才是解脱的办法,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于是最后Jack选择信仰爱。

《降临》的最后,路易斯问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

伊恩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 最后,不管怎样,请享受生命,享受这份礼物,享受爱与被爱

 2 ) philo-religion-time-love

Philosophie是爱智慧,因此philo是爱。

然而爱是love。

然而philo不是love。

-时间-其实这并不是如同学所说的一部文艺电影,它只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习惯,或者说是干脆放弃了通过叙事传递意念的目的。

艺术形式赋予了打破人对于时间所形成的固有概念的能力。

台词中一句呓语提到有关时间尽头的问题,同样也是我想问的问题。

如果宇宙大爆炸象征着时间的起点,时间是否有终点。

如果没有,时间便成为数学中的一条射线。

宇宙大爆炸之初混沌世界悬而未决的空寂。

虽然电影的结构仍然遵循有迹可寻,首尾呼应,主题反复提醒,随时将观众随着不断被解析的片段而打散的情绪收回,继续培养新的反应弧。

-宗教-这部电影也更新了我对宗教的看法,也许是我目前为止看的第一部令我主动思考宗教问题的电影。

原来剥离了形式外衣,而更倾向于自然本原的神性更容易令我接受,对于一个本身并无西方传统宗教意识的东方人而言。

而宇宙的共性联结起来的人性,才是沟通之本质。

丛林与石头森林的并置是cliché的符号,一个人光脚走在苍茫的沙滩上是符号,众人光脚失落走在苍茫的沙滩上是符号,重寻是符号,而如今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逢更是符号。

重叠的影像符号成为电影里的仪式。

同时证明电影去情节化的合理性——在这里形式战胜了内容。

因此死盯着支离破碎的叙事而脱离对宗教或者更高理念的解读所产生的感觉,正与脱离了文化背景而只关注一场弥撒中仪式的程序产生的“观众式”的观感如出一辙。

-爱-爱的问题被重复,因此加上"可"字,讨论的是可以爱以及被爱的能力。

当我们脱离“无意识”的童年时代而进入“有意识”的青少年及成年时代时,真正获取爱的能力便开始减少。

“有意识”意味着自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被旁人观看着的,即便过程不是被人从头至尾地关注,事情被抽取出的片段以及结尾却总是要经过第二者及第三者的检阅。

那么这个“有意识”的“本我”的“意识”便会加入表演的成份,除了刻意成为演员的那部分人外,其余非演员的人类所做的表演都是不自觉行为。

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渡一方面体现了人性本身天然存在的表演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越来越难以获得纯粹无杂质的爱的能力的原因。

演员体现自己如火纯青功力的时刻表现在所有参与这一表演的人物,包括观众,都忘记表演这一现象的存在。

依此类推,爱的能力表现在爱的不自觉与无意识。

电影内台词在此的表现是母亲对不满严格父亲教育的大儿子说,只有真正去爱之时方可体会在爱中所能够获得的快乐的程度。

跳跃到电影之外,即元电影(meta)的层面,唯有在人生的幼儿时期,当幼儿并不知道自己是幼儿,当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将自己目光投射在其他区域的行为是“看”,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他人在观看并即将获得他人反应之时,才是充分享受无干扰自我之时。

综上,实现爱的能力之时,便是爱的次要意识消失之时。

实现自我之时,便是自我与外界消失,或是未曾建立之时。

脱离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意味着它只好脱离奥斯卡的主流而进入戛纳的选择,始终贯穿的宗教观念表明它坚持的西方文化主线,而最后说到文章开头philo和love的区别,philosophie是爱智慧,philo是爱,更多地是爱的意向,而爱是love,既然philo不是爱,如同希腊词根衍生出来的前缀不能取代现代英文的实词一样,爱的意向当然也就不是爱的本身了。

附注: philo和love的区别仅限于本文内部使用。

谢谢友邻Swift_Swirl(http://www.douban.com/people/4626101/)的提醒,在现代英语词典中,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文体上。

 3 ) 我承认,画面很美,音乐很美。但是我想要说。。

我先说点题外的话。

当年阮籍的母亲死了,他在丧礼上没有哭,大家都纷纷感慨,此人不孝啊。

小时候经常听说有人在丧礼上哭的震天响,真是孝顺。

不哭的那就不得了,我老家就有那种花钱雇人在丧礼上表演哭的戏码的。

不过《世说新语》的结尾说“宾客散尽,阮籍吐血三声”。

那个血就这样“啪”的出来了。

说这个,是想说,有些极致的主题,不够能量的话,会显得非常空洞。

the tree of life就属于这个情况。

美丽的discovery画面,拍的还没有bbc拍的好。

而且剪辑做的算是很差。

之所以跟discovery比较,是因为宇宙这样大维度的东西,朴素些反而会更动人。

bbc拍了一个系列叫做《宇宙的奇迹》,里面的英国帅哥兼物理教授娓娓道来生命的起源,配合自然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把人一下子拎到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跨度上,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时间和空间里,生命之流缓缓流出,因为客观朴素反而更辉煌。

the tree of life的科普画面没有带给我这样的感动,过多的特写以及过于抽象的画面在混乱的剪辑下让这些在色彩和构图上都算非常精美的图能够停留在屏保的水准上。

大家不要嫌弃屏保,屏保的画质构图都是好的,但是却没有深情。

同时,尤其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有一个明显在录音室精心录制的人声在那所谓的喃喃声,至少我是鸡皮疙瘩一阵一阵的。

正面例子,像Herzog的《the lessons of darkness》在图像上也是运用了大量的俯拍,但是却没有绕晕观众。

我想我对于《the tree of life》的不舒服,也来源于它没有讲好故事的贫瘠。

发现最近温习的《石榴的颜色》《柏林苍穹下》《灵魂之声》等,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流畅的情绪带动能力。

甚至最近看的《大象》(elephant),《高中课堂》(entre les murs)的叙事都很有特点,把故事讲的都很利索。

还有一个难受的地方是,电影里几乎没有镜头是用正常的人眼睛的高度拍的。

要么俯着,要么仰着,要么趴在地上,要么倒在天上。

这绝对不是正常人的视角,也不是树的视角更不是上帝的视角,上帝什么时候偷偷摸摸趴在你脚跟边看东西了?

或许有人觉得,各种视角才完整呢,体现了所有生命的角度。

额,我没看出来,电影里并没有讲述各种生命。

基本围绕着那个也不知道死了还是活着的男孩,还有大量的树叶,动物出现的也不多,除了宠物狗出境率高之外,就是雷人的恐龙在脑中挥之不去。

有人觉得慢镜头用的多了,画面赏心悦目了,音乐美了,这电影就像诗一样了。

我个人是非常不同意。

慢镜头可以呈现更多的动作细节,的确很容易美。

但是用的不好,没有内容在,就只是无聊而已。

这电影只是选了一个伟大的命题-生命。

但是它讲的并不好。

生命没有足够的细节和精神撑着,会变得非常教条和空虚。

看到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诗一样的电影,非常不能同意,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贫瘠无趣空洞乏味冗长做作过了?

也有人非要往宗教上扯,圣经神马的。

汗。

我倒是没有研究下导演是不是基督教徒。

我自己也并不是。

生命是个好东西,宗教也是个好东西,现实也是个好东西。

选任何一个主题拍,都可能拍出好的video,拍宗教的好片子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七宗罪》美国大片,不熟悉的《hadewijch》法国小众片子,都拍的很感性,让我这个局外人为之动容。

我看到有人写的宗教方面的评论,明显就是宗教里名言名句大集合,我小时候摘抄了不少,回过头去看,感受不到任何东西。

这片子在imdb上评分高达7.9分让我惊讶。

不过法国的allocine上杂志评价下来是三颗半分,而观众评价是两颗半。

豆瓣上反而还更高。

我不晓得这些人是无知的还是装那个什么呢,我更倾向于是无知的成分更多些,毕竟好东西看的可能不够多,所以在这篇东西里稍微也推荐了些个东西,希望这些人哪怕从BBC开始看起也是好的。

 4 ) 解脱生命无常的悲哀

生命是一段旅程,填充其间的是爱恨、悲喜、生死、与得失,无论是成功的人生或失败的人生,都注定要一再面对悲欢离合,一再承受生离死别,“无常”二字可说是人类生命的真实写照。

虽说生命无常是生命的常态,但当无常迎面撞进生活中时,谁都难免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与挫折,甚至因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与信心。

如果说“无常”是生命中的一道道槛,如何理解和跨越这些槛,便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与继续、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而当人们无法在物质世界和科学理论里头找到解答时,便不得不转向宗教。

因此,帮助人们解答无常和面对无常,是宗教信仰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关键,是帮助人们解脱痛苦的首要任务。

无独有偶地,去年和今年的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得奖作品都以“生命无常”为主题,各自透过宗教的视角来诠释人生里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

其中,去年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是以东方佛教的视角来解答生命无常,而今年的《生命之树》则是以西方基督教的视角来解答。

“生死无常”的缘由在佛教的观点里,人世就像一道洪流,所有的人与事都是水面上的一些泡沫,是洪流不断汹涌而下的偶然产物,没有任何一个泡沫可以永远浮在水面上免于破灭。

换言之,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是人世运作的法则。

而在基督教的观点里,生命的起落得失都来自于上帝,当中那些无常的打击,是“上帝所施加的试炼”,为的是考验人们是否能够摒弃人性、最大程度上趋近神性。

“生命继续”的理由光是为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这等无常提出意义解答,还不足以让人们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毕竟无论无常是生命的本质或上帝的试炼,当中所夹带的悲剧性和无可避免性注定要让人丧失生命的勇气。

因此,一个成熟完整、可以被接受的宗教,还必须给出一个让人们看淡无常、继续积极生活的强大理由。

其中,佛教给出的是轮回与涅槃,基督教给出的则是最终审判与永生。

就佛教来说,灵魂不灭且轮回不已,因此,无常虽是生命的本质,但此生此世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当中的悲喜得失更是转瞬即逝的刹那虚幻,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将一时的苦乐放在心上,反倒应该致力于自我心智与道德的修行,以求达到涅槃,彻底脱离这充满无常之苦的轮回宿命。

至于基督教则说,在生命终了、末日降临时将有一场审判,那些在人世时通过试炼的人们将在审判之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人世的种种得与失都来自上帝,其中的无常打击正是上帝对人们的试炼,考验人们是否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是否摒弃人性中的恶、是否坚持行走在趋近神性的道路上。

因此,佛教说的灵魂不灭和基督教说的永生,都让人们得以看淡生命无常,得以在面对亲人或自己的死亡时,不被悲伤打倒,毕竟此时此刻的死亡只是暂时的假象,来世仍有机会再与所爱之人重逢。

而因为有涅槃与天堂,人们在挫折打击面前不仅无需太过悲伤,还应当更加坚强勇敢、积极面对,才能确保脱离痛苦、与所爱团聚。

■《生命之树》宗教是充满灵性、抽象模糊的概念性事物,要将上述的宗教生命观转变为电影、打动观众,先天上便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必须透过非常强烈的意象手法来激发观众的心灵感受。

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里,影片以波米叔叔这个面对死亡的人为原点出发,依序向上下左右延伸故事情节,先是今生业已过世的妻子、变身为多毛动物的儿子归来陪伴,接着是透过种种梦境带出波米叔叔的前世与来生。

影片利用这种魔幻的叙事风格和回圈式的表现方式,围绕出一个东方式的灵魂不灭且轮回不已的生命故事与意义内核。

相较之下,《生命之树》讲述的是西方式的生命观,认为人类的生命起源于上帝的创造、历经人世种种试炼、直到最终进入天堂到达永生。

因此《生命之树》采用的是线性的叙事方式,分成三个部分依序演绎“上帝的存在与伟大”、“人性的脆弱与试炼”、以及“永生的未来”。

影片当中以一个五口之家的生命故事来串联三个部分,借由这个五口之家的经历,表现世间人们所面对的善与恶、人性与神性的考验与抉择。

除此之外,电影还以《圣经》里头的<约伯记>为引子和故事内核,<约伯记>讲述的是约伯受到种种的试炼,但在上帝的引导下摒除人性的恶、踏上追求神性的道路,最终领悟试炼的意义并见证上帝的伟大。

《生命之树》其实是以一个现代的生命故事来呈现<约伯记>的主旨意涵。

上帝的存在与伟大总体来说,对《生命之树》的评价呈现非常两极化的现象,有人观看之后感动落泪,也有人批评影片不知所云,其中主要的分歧点就在影片的第一部分、对“上帝的存在和伟大”的表现方式上头。

“上帝”是个意象概念,以任何具象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和形象进行捕捉都不适当,只能迂回且抽象地透过“上帝的创造物”所带来的联想和感受,间接激发人们对上帝存在的信心与崇敬。

结果在影片开头的前二十多分钟,荧幕中呈现的是诸如宇宙诞生、地球的山川海洋、陆地上远古的恐龙生物、海洋里的原生物种、宇宙极光等类似“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里头常见的科学幻想画面,而在管风琴壮阔的弥撒乐曲衬托下,许多观众此刻深深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祂创造万物的伟大力量和深切慈爱,不过也有许多观众在此时起身离席、要求退票。

人性的脆弱与试炼继第一部分激发观众感受上帝的存在与伟大后,影片便进入第二部分,透过一个五口之家的写实经历,呈现人们所面临的种种试炼与抉择。

这个五口之家包括父母和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叫杰克,这部分主要是以他的视角来回顾过往。

杰克的父亲是个严厉且野心勃勃的男人,母亲则是个沉静、慈祥且信仰虔诚的女人。

这是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有喜有悲、有起有落。

在杰克长大成人后的青年时期,依序经历弟弟意外丧生、结婚、离婚等人生起伏,而在步入中年之际,又经历母亲的过世。

从弟弟过世后的青年时期到现下的中年时期,杰克日渐疏远与家人的关系,与父亲更是冲突对立。

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屈服于人性的种种欲望,在职场上汲汲营营。

当母亲过世的消息传来时,杰克感受到巨大的悲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在这个部分里,为了呈现杰克在心境上的游移变换,影片的镜头视角不断切换于杰克与神之间,亦即透过镜头俯角与大仰角的往复推拉变换,以及手持镜头在人物背景之间的快速推移,衬托出在面对生命无常时,杰克身为“人”的脆弱渺小以及“神”的坚强伟大。

杰克对往事的回忆开始于自己出生之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先后走过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期间经历对慈祥母亲的爱恋与对严厉父亲的厌恶,也经历与自己两个弟弟之间的无间友好及偶然争执。

杰克还经历青春期的叛逆与暴力,以及父亲因为工作挫折而苛刻、因为工作成就而得意、因为失业而懊悔软弱。

这是一段与大部分人类似的成长经历,当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得也有失。

然而无论生活如何起起落落,家人之间的爱却始终紧紧联系着彼此。

永生的未来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记忆时,杰克重新感受到亲人之间那份高于一切的情感,也惊觉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屈服于人性的自私与虚妄,偏离对爱、对信仰、对神性的追求。

就在体悟到这点的同时,杰克感受到神性的召唤,让他突然置身于永生的境地里头,与弟弟、与父母、以及许许多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相聚重逢。

终于,杰克对爱、对试炼、对永生有所理解与感悟,终于不再对失去弟弟与母亲感到悲伤,也不再对父亲的严厉与顽固感到愤怒,他的未来人生里头充满祥和与信心。

■由于影片的主题是从基督教的视角探讨人性的试炼与永生的追求,因此《生命之树》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意味,当中对基督教阐扬和歌颂的意图也极其明显直白,与其说《生命之树》是一部让人“观看剧情”的电影,不如说是让人“感受神性”的电影。

如果单就电影本身来评述,这部电影确实在运镜手法上充满渲染力量,但如果就宗教宣传片的角度来看,则无论是以管风琴来衬托气势的配乐方式、以“神-人-彻悟”顺序来进行叙事阐述、还是以古往今来的天地万物与生命态势来呈现上帝的存在与伟大,都有窠臼俗套之嫌,因此大家这部作品抱持两极化态度是情理中的事情。

 5 ) 跟随着爱的光芒探索真理

1、宇宙真理是本来的存在,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宗教赋予,人人都可以寻得到。

爱都是天然的,是被造物主种植在人的基因中的。

我们本能的就会有很多爱,如流水般存在。

什么才是有意义呢?

只要投入到时光中,感知到爱,感知到自然,感知到生命,就是有意义。

人为什么总想赋予自己的行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意义,在不同的阶段随着阅历的不同,那些所谓的被赋予的意义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可笑。

若它脱离了自然,那是多么的愚蠢。

比如一味的追求比别人努力,比别人财富,掺和着原本不应存在的比较中。

好像在对宇宙说,妈妈,我好不好?

勇敢吗?

那蕴育万物的世界。

流光婉转,这部影片太美了。

2、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向真理。

就好像一首歌用不同的方式歌唱会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但把所有的爱置于歌声中所传替出的那种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一种的,将爱付诸散发出的的就是爱。

所以为何要排斥宗教呢?

没有什么对与错。

没有非此即彼,你对我就不对。

真理不是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

它蕴藏在万物中。

3、因何会有严厉的父亲,因何充满爱心的女人会与被世俗迷惑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好像我们面临的一切难题都是对自己灵魂的考验。

母亲会因一句:“你对他唯命事从”而放弃自己的孩子任他自己去完成道路吗?

会不再爱他吗?

上苍赋予女性的温柔,无法道明她们的举动。

内心本来就是爱。

为何抱怨命运的不公呢?

“都是因果”是何时用因果来解释自己的 灵魂道路?

什么支持我相信?

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声音告诉我相信,那仅仅是我在探索的道路上一个假定成立的条件。

然而人生不是证明题。

这些都无需去辩别,无需深入追索它的道理。

真理不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的。

好像是一种意象,你体会到了,就是那样了。

感受到爱,比追问爱与恨何为世界本源这种问题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精密存在岂是光凭逻辑能理清的呢。

所以,思考为何我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或者直接把它归于(因果),倒不如直接去用爱去感染人,唤醒人。

相信灵魂是可塑的!不然,你为何是现在这样呢?

迷途的孩子多么可怕,又多可怜。

会把蛤蟆绑在“导弹”上发射出去,会把蟋蟀倒吊在门檐。

会让弟弟将手放在枪口开枪看他反应...但你看,灵魂还是可以因为爱而变得谦逊:)因为天然的联系是父子,是兄弟。

跟随着音乐回归吧,回到爱的怀抱中。

 6 ) 重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黑暗中一团红光涌动,似乎象征着一股原初的能量。

生命之树,它的根基在哪里,它的枝丫又伸往何处?

当我试图追问这些问题时,却发现马力克根本无意解答,而只是展现一个家庭的生活碎片。

在三年前初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多喜欢马力克的影像风格,和大部分观众一样,认为它形式浮华内容空洞。

如今看来,真是这样吗?

空洞意味着没有细节,而这部电影恰恰全是细节。

风的形状、草地的质感、阳光的气味,一切感官都被打开了,我们进入了镜头下的“新世界”,马力克的诗性世界。

当时的我太过傲慢,不肯去聆听、去寻找,马力克的镜头是在教导我们要珍视一草一木,一切寻常之物中皆蕴含奇迹,它们都是神圣的恩典。

如果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美感到习以为常,便能更加清楚地领悟到它想表达的意涵。

电影中有一些和《通往仙境》相似的镜头,草地上的牛群、风吹窗帘,还有将白布蒙在脸上。

电影中有很多白色,比如分娩的场景,无比纯净。

和传统的叙事性作品相反,马力克的电影一直在抒情,这种泛滥的不节制的抒情也许会让人觉得不适,但如果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姿态,就会认识到一种别样的美丽。

碎片化的镜头、不连贯的动作和流畅的运镜制造出诗一般的语言——一些人将之诟病为mv,完全是谬误,根本区别在于速率——或许可以说它像是一部只有转场镜头的电影,和梅卡斯一样,马力克汲取生命中这些琐碎的空白,但他的镜头不是记录者的眼睛,而是在空间中自由地运动,像一只蝴蝶来回穿梭。

“Life goes on.”片中如是说,这恰巧也与梅卡斯电影里的台词不谋而合。

马力克在采用低机位拍摄时,让镜头仰视树木、楼宇、人物,但并不显得他们高大。

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空间融为一体,天空高远,万物和谐。

即便在一些广角畸变的镜头里,世界似乎显得灰暗一些,带有几分表现主义色彩,但镜头丰富的运动很快提醒我们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

好与坏、人与物交织在一起,镜头同等地对待这一切。

全片最美到令人屏息的一个镜头是,一群飞鸟在空中如丝绸般回旋飞舞,之后电影进入了一段纯粹意识流的描写,这段自然纪录片式的画面带领我们遨游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甚至返回到恐龙时代,可以说是全片最美的段落。

和《2001太空漫游》类似,在这段末尾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从这开始(四十多分钟)影片才进入正常叙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影片聚焦一个普通的家庭,集中表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

电影从他弟弟的出生讲起,我们知道,这是开头部分西恩·潘饰演的角色的童年场景,他的弟弟在十九岁时死去,但这似乎丝毫没有给记忆中的场景蒙上阴影。

马力克的电影犹如幽暗中投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眼前的世界。

孩子的奔跑、嬉闹构成了影像的全部,母亲也散发出她的光辉,使我们感受到温暖,似乎是对我们记忆之初的场景的补偿。

当孩子稍大一点以后,父亲的形象开始凸显,而母亲沉默不语。

这是一个骄傲且严厉的父亲,我们对他的印象始于一场餐桌戏,他几乎是以军人的标准要求他的孩子。

他教导孩子不要善良、追求完美,将自己的希望与遗憾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从电影里我们也知道这是源于他父亲的软弱给他的教训)。

他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吃饭时说话而大发雷霆,将他拎出门外,他把这怪罪到妻子身上:“你让我的孩子违抗我。

”在电影后半段,我们还能看到一个邻居家里吵架的场景,那个父亲大声嚷嚷“这是我的房子”,这些场景都让我联想到童年时父亲生气时四处摔东西的情形。

我的父亲和电影里的父亲性格有点像,用片中的话来说,“他是在嫉妒他的孩子”,“他让人们与他为敌”,但他们也有好的一面。

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深镜头里,母亲站在窗边,父亲在外边叉腰背对着她——此时孩子们在和他的小舅子玩闹,这一刻,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愤怒还是自责,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的骄傲让他在此刻选择保持沉默,这个场景拍得很动人。

在母亲那里,我们体会到纯粹的爱意。

她说:“孩子出生后,我的生活才真正开始。

”当父亲出门出差后,影片进入了最自由的段落。

旁白念诵道:爱每一个人,每一片叶子,每一缕光。

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白日悠长。

这多少让人回忆起那样一种感觉,在孩童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可以任意挥霍。

紧接着,暴雨来临了。

雨后,大人们聚在一起愁眉不展,而孩子们照样肆无忌惮地玩耍。

雨后的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死鱼、蜥蜴、蜗牛,他们发现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

就这样,孩子逐渐融入了他的伙伴中,和父母有了间隙,甚至为了“报复”他的母亲,将她的裙子扔进河里。

我们看到,父亲缺席时,哥哥继承了父亲的那一面,欺负自己的弟弟、确立自己的权威、和母亲叛逆。

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是患上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症,不自信、害怕失败、厌恶周遭的一切。

当他的父亲终于回来后,他对他说:“你想杀了我。

”他大喊道“她只爱我一个”,就像小时候和弟弟争抢玩具一样,他争夺的始终是母爱。

在他生气地破门而出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他又跑回来拽住门把它轻轻关上,因为他的父亲曾教育他这样做。

于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两个太过相像的人同时讨厌自己罢了。

他对父亲说:“我更像你。

”他们决定送他去很远的地方读书,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你拯救了我,你是我的自由。

”在临近结尾的一幕,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父亲蹲在菜地里,他的孩子慢慢从他背后靠近他,二人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散,非常朴实而又动人的一幕。

“跟着我,直到时间的尽头。

”影片最终以一段超现实场景结尾,不同时空的人物齐聚于此——没有安哲或库斯图里卡的宿命悲凉,这里只有温暖——已是中年的孩子站在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身旁,还有小时候的弟弟,所有人都是神的孩子。

在炫目的白光中,我们仿佛也接受到了神启:生命之树没有答案,只有体验、追寻、感受,生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去爱。

 7 ) 亚当偷吃禁果真的不是他的错

我要鼓足勇气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好不容易写一篇影评。

电影用圣经开头,点明了一个宗教性极强的片子。

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万物,你我由此为生,神是人类的父亲。

电影在微观一面表现的一家人,可以说是暗喻神(父亲)与子(人类)的关系。

里面为什么要有三个儿子?

因为亚当与夏娃,也就是人类的始祖,所生的正是三个儿子:Cain, Abel,Seth。

这三个儿子从圣经角度来说才是真正人类的开始,因为亚当由上帝聚精炼一体造出来,而夏娃被造于亚当的肋骨,只有Cain,Abel,和Seth是真正人类母体孕育出来的。

大儿子Cain,在人类史意义上,尤其至关重大。

在电影里面,父亲是个严厉却不失慈爱的人,也许他强制得太过了分,惩罚得太过了分,年轻的儿子很难理解,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与怨恨。

父亲(神)啊,你都不做好事,为什么我应该要做好人?

Cain像极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当年有胆子偷吃禁果,Cain也有胆子杀了他弟弟。

在影片里面,母亲因为小儿子的死而悲痛欲绝。

在大儿子成年后的当代,人们基本上已经忽略了神的存在,而被彼此的贪婪所迷惑。

是不是因为神已经忘了我们?

很喜欢电影里面母亲说的的一句话:Love,or your life flashes away。

电影自始至终温柔宽容的基调,似风似水的主观视角,让人不由跳出肉体的躯壳去感受神,感受宇宙,感受一切生死悲喜都是多么自然多么微不足道。

毕竟,宇宙源自于大爆炸,而大爆炸总有一个起源,那就是神最伟大的存在。

地球总有终结,生命更当总有终结,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浩瀚美丽的宇宙力量下,神的大手笔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

在电影最后人类几乎是对神的恳求与呼唤:Keep us,guide us,to the end of time。

然后就是结束语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至今还在想。

它说Follow me,I give him to you. I give you my son。

原型当然来自救世主耶稣的生世,但我不知道在当今人类死亡,在另一个宇宙又重新开始的时候,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另,结尾抄《2001太空漫游》也抄得太像了。

生命之树,上千年来几乎所有古文化与宗教里都崇仰万分的生命之源,及青春不死的神物。

亚当最初受神的旨意在伊甸园里护卫生命之树,然而他却偷吃了上面的果子。

神因此将人类远远逐离生命之树,让我们至今仍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奥秘。

 8 ) 性灵的绝美礼赞 情感的震撼洪流

法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16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电影诗人”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大作《生命之树》在戛纳亮相。

导演马力克的新作在戛纳有多么重要,有一件事足以说明:几天前,好莱坞超级巨制《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展映,在展映之前媒体记者不需要排队就可以进入影厅观看;而《生命之树》在同样的电影宫最大的影厅卢米埃尔厅展映,电影放映半小时之前,影厅已经座无虚席,一些级别较高的媒体记者因为到达较晚,没有座位而十分不满。

在长达两小时十八分钟的时间里,导演马力克用美轮美奂的镜头,将自然循环的壮美和人类本质中性灵的复杂融合成一首壮阔的长诗。

影片在观众中激起的反应也一如很多伟大的艺术片:有人为看完片尾字幕久久不肯离去,也有人在结尾时发出反对的噪音。

影片讲述的是,噩耗传来,奥布莱恩家的二儿子不幸去世,父母和大儿子杰克都陷入了悲痛之中,杰克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之中不断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

影片放弃了普通的线性叙事,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人类意识流般的叙事方法,在不断的人类成长体验中,加入自然和宗教及性灵的低语和呼唤。

纵观影片,在描写杰克成长的故事中,可以看见导演已经放弃了“拍”影片的概念,而是单纯的,用摄影机去捕捉孩子在日产生活中的自然举动,和父母情感的变化,兄弟之间时而亲密时而恶意敌对的情绪,性发育时期的不安和罪恶感,一切一切这些最微妙的情感变化和体验,导演采取了一个如空气般中立的态度,用摄影机记录下这些片段,再将片段绘制成一段一段精美绝伦的影像。

如果说你在影像中看到了浓浓的亲情之间的暖意,人性的闪耀,那么一定是人物本身散发出的本质气息,而能够发掘出这一切的,则是躲在摄影机后,导演对生活,对人的宽厚的热爱。

除去“人类,神性之路”的主题,为表达“自然之路”这样一个母题,导演不惜用长达几十分钟的特效来艺术的重现了宇宙大爆炸以及地球生命的诞生,直至恐龙的出现和灭绝。

表现方式不能说空前绝后,但是足够震撼绝伦,这样大长段的精美CGI特效,可说十分冒险,不喜欢者很可能因此退场,但是导演还是义无反顾的将其呈现给大家,对艺术表达自由的坚持可见一斑。

继承自己一贯的镜头美感,《生命之树》的每个镜头都清澈透明到每一帧可以截取下来,制作成一张明信片。

更不用说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海洋、沙漠、峡谷,当影片中的人物如西恩•潘和女主角走在空旷的大自然之中时,其画面本身已带有某种启示和性灵,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通篇蕴含众多宗教的意象和语言,开篇便是《圣经•约伯书》上帝回答约伯质疑的词句,这段文字也很好的解释了人们因为命运而不断质疑造物主,到最后接受命运重拾信仰。

在影片展映后的发布会上,导演泰伦斯•马立克如所有拥挤的媒体记者预料般那样,没有出现。

影片主角布拉德•皮特不得不用简单的语言为这位大师阐释片中诸多关于宗教、人生、性灵以及宗教的问题,可惜效果不甚理想。

将载于电影网

 9 ) 坦诚与矫情的界线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电影《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是部非常有趣的作品。

说它有趣,并不是讲这电影具有喜剧元素,而是它很难让人用一个简单的标杆来评判。

这部长达139分钟,夹杂了宇宙诞生、恐龙、德州小镇的五口之家以及有关生命尽头之猜想等丰富内容的电影既有让人叫绝的叙事手法,又有惨不忍睹的造作片段;有些部分应该打五星,有些地方却连一星都嫌多。

综合考虑我给了居中的三星,但这其实并不代表一个公平的评价——无论如何《生命之树》都不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正如它所包含的博大题材一样,其观感也跨越标杆的两极,平均值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相对客观的标杆也并不是没有。

不管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来说,《生命之树》都与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的《永恒和一日》(Mia aioniotita kai mia mera)有一脉相承之感。

两部电影都在一个以上的时空中穿梭跳跃,都采取了诗歌的表现手法,都对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最高的严肃思考。

不同的是安哲的作品朴素无华,情感自平实的细节中喷涌而出;马力克则有些拿捏不稳,更像是实验电影的视觉语言探索,有成功之处,也有惨败的层面。

成功之处主要集中于对五口之家成长过程的描述上,这部分的剪切异常流畅,诗意跳跃的大量运用使叙事本身完全退居次位,每个画面所突出的都是回忆中的细枝末节。

这样的意识流拼接手法完全吻合回忆的细节突出化特性,而视觉的跳跃则凸现了画面的瞬间美感,大量的小留白又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积极度。

三兄弟的成长、老大杰克对父亲的复杂感情和父母关系的动态发展都充满了清新的质感,这一部分拍摄得真挚感人,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我认为影片最大的成功还是将一个微观的家庭世界与宇宙这个最大的宏观世界交织一体的尝试,其中父与子的矛盾与贯穿首尾的人与神的对话是相互呼应的,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对称美。

至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交织手法,马力克的视角则极令人出乎意料。

他用了近半个小时的篇幅展现哈勃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美丽星云、恒星、火山爆发、海潮、生命的诞生,甚至还安排了一个神秘又有点幽默的恐龙片段。

而这一切完全脱离主体叙事线的“题外话”并不靠穿插在叙事过程中来作为叙事的补充,而是自成一体,在叙事尚未展开观众还不明就已的情况下便扑面而来,造成视觉与心理感受上的双重错愕。

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安排究竟是对情感的提升还是令人讨厌的干扰,恐怕一个人就有一种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大胆的尝试是新颖而具开创性的,它毫无疑问地把不同维度的世界明确无误地连接到了一起,与梦呓式的画外音一起硬性推出了“生命意义”这个宏大的主题。

如果马力克对电影语言形式的开发控制在这个只略微强硬的度上,那么《生命之树》也许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但很可惜,含蓄并非导演马力克的长处。

他一次又一次地切入种种绚烂的意向画面,各种视觉比喻、表征,画外音旁白层出不穷,而在一系列的信息轰炸之后还不肯收手,一定要让成年的杰克在意识空间上与童年的自己、与父母兄弟再次重逢。

重逢也便罢了,还一定要通过海涛、山谷、门、星空、阳光下的舞蹈等一次再次多次点名主旨,甚至一定要说出“爱”的结论来盖棺定论,一定要留下成年杰克的微笑作为圆满的结局。

这一部分中导演的身形简直可说是无处不在,其声音的啰嗦鼓噪不给观众留下任何独立思考的空间,与先前叙事部分的游刃有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比较一下安哲在《永恒和一日》中对诗之语言的运用,会发现诗意的抒发其实并非只有频繁的意向跳跃这一手法。

《永恒和一日》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诗人亚历山大因为要住院,不得已去管家女儿的婚礼上找管家替自己照顾爱犬。

婚礼行进到一半,新娘与新郎正在跳舞,没有语言,没有喝喊喧哗,没有华丽的剪辑,没有意象的插入,也没有画外音或原声乐的煽情,在风声与手风琴的简单音符中,两个人踩着小碎步旋转、凝望、旋转,就构成了一首动人的视觉之诗。

不光这一处片段,《永恒和一日》的整体形式手法都是极朴素的,从头到尾就围绕着亚历山大住院、无家可归的小孩及诗人的记忆这三样事展开。

丰富的是这些简单事件中所包含的细节,是年迈的亚历山大思想的维度,这些细节与回忆交织跳跃,共同构成了一种情感上的乡愁,换句话说,这种对生命与死亡归属之意义的探寻并非单向的,并不是人对上苍的询问那么简单;除了对未知的困惑,更多的是对人类已知的反思,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对精神碰撞的无限欢欣,是灵魂在生命边缘的惆怅徘徊。

而诗,就产生在这样的徘徊中,产生在痛苦与欲望的交融与对抗中。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诗意,它不为语言形式所囿,惟其朴素才越发可贵。

相对的,《生命之树》所表达的则更是形式上的诗意——意象的重复堆叠、眼花缭乱的剪切、繁杂丰富的视觉元素;而作为支撑这一切的内容之核,关于生命意义的询问,则因细节的单向集中而相对薄弱,尤其结尾的直白说教更是落于巢臼。

我想这便是大多数人判断坦诚与矫情的界线吧。

电影形式的突破固然重要,但形式说到底终须要与思想的深度相吻合。

若非如此,便也怪不得观众不给面子,哪怕金棕榈也没办法说服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

 10 ) 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片子是生命的礼赞。

这影片有深度、有主题、有想法。

这影片有奇幻的色彩、绝佳的构图和天籁般的音乐。

导演构建一副宏大的天地人的画卷。

然后导演试图从仙女座星云、上岸的蛇颈龙、婴儿的脚丫子和老帅哥布拉德皮特中找出关联,并理出一条线索。

让人相信生命的主题。

毫无疑问,他成功了。

他成功地让人观影了2个多小时后有莫名强烈地谷歌此片导演人名的欲望。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布拉德皮特对于奥斯卡竟然有如此的号召力让人暗叹。

此时我看到了“有关键情节透露”的选项。

我笑了,我真的笑了,因为我从未觉得这个选项如此可笑。

因为这导演既不知道什么是“关键”更不知道什么是“情节”,害我这个观众生生失去了“透露”的权力。

综上,这绝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人在“快进”和“播放”中有一丝犹豫和挣扎。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片尾的字幕和工作人员名录如此有吸引力。

因为平凡的电影绝不会让我有限的观影时段内就开始构思吐槽的措辞。

如果你有幸在如厕时候看到了一侧的屏幕正在展示着此片的宣传片,那么恭喜你,你直接可以提包回家而毫无遗憾了。

如果你在如厕的时候看到本片的海报仍然完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其独自尽情揉烂撕碎,因为在电影结束后这项服务可能需要排队。

如果你全程呆在荧幕前,那么你可能错过了人生中机会成本最低的出恭的时机。

正所谓,有的电影“全片无尿点”,有的电影“无片全尿点”。

是的,本片就是如此的充满关怀,如果何时进出,完全可以衔上,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怀疑。

谨以此片,推荐给所有重症失眠患者。

相信我,这就是生命的礼赞。

《生命之树》短评

明白导演的意图,但不幸走岔道了,搞得不伦不类。摄影不错,音乐不错

9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装逼片导演傻逼

11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布拉德皮特真丑

13分钟前
  • 友邻广播
  • 较差

补标 9.5

17分钟前
  • Pincent
  • 力荐

美丽。诗意。温暖。人生。仿佛自己漂浮在宇宙,游荡,追寻,没有终点,没有目标。时间失去了意义,亿万年刹那芳华;空间没有了尽头,数千光年就在毫厘。视觉与听觉的顶级震撼,就是看不懂讲了什么意思……

1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又一次被海报骗了!片子有点偏实验片的感觉,看得好想打瞌睡,不过摄影和配乐真的很赞!

22分钟前
  • Never-land
  • 还行

“我们看不懂的戏才高分。。哈哈”---- 真想一板砖拍死你。。哈哈

26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

《天堂之日》的摄影早已美到让我哑口无言, 《生命之树》又再次将我折服. 这已不是美丽一词即可形容了; 是圣洁, 犹如沐浴圣光. 马力克从来都不屑纠缠于情节和叙事, 但从他的镜头你足以读懂他所想表达的内容, 窥视到他内心的那幅画. 此片虽然颇带宗教气息, 但他本人已是仙风道骨至极.

30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

32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无聊透顶啊,不带这么坑爹的,呜呜。。。

37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较差

96/100,一场唯美至极的生命礼赞,古典乐+大量的仰角镜头,既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亦是展现现代社会对人的压迫。马力克把所有虚伪表面的东西抹掉,用最纯粹的影像去展现对生命,对人性,的探讨。生命的代表——水始终流动于影像,人类源于水(灌满水的房子——子宫),终于水。最后,响起人类对乌托邦的呐喊,但一切唯美至纯最终消失,留下依旧高耸的钢筋水泥。

39分钟前
  • 河畔的朔子
  • 力荐

这个命题作文难度好高,穿梭在细微与磅礴之间的诗意,虽然有点矫情。

43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还行

“快乐的唯一途径是去爱,只要你去爱,你的生命便不同。” 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配乐极赞,摄影极赞,年度最佳PPT电影。

4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摄影很美,通片镜头焦段都广于标头。其实我不断在假想,如果影像风格更Derek Jarman就好了,那样的仪式感和宗教感,就现在的表现我就觉得是悬在半空,有些尴尬。 题外话是,哈哈,他家客厅的绿墙和我家好像,但颜色更暗些也更得我心~ 大半夜的,跟段段,尤嘉,Even一起看完,人有点儿恍惚。

50分钟前
  • shu
  • 推荐

中段故事挺好看的,前后两块欣赏无能。硬要理解一下:我们本质上来历相同,形式上殊途同归,好像最后还是以爱或者神的名义和解?导演野心极大,手法却太literary,那大段的物种起源科教片和大量的宗教配乐和主观镜头,看了有很空洞的不适感。宗教与自然,怕是西方人在困境中永远的寄托。

51分钟前
  • 57
  • 还行

没看完,也不打算坚定信心再看下去了。也许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显然,这也是一部让自己无法看完的电影。所谓诗意的语言或是诗意的镜头,也同时要承担让人昏昏欲睡的效果。

52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较差

这电影,开玩笑呢

55分钟前
  • 钟笑乂
  • 还行

To me this film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facing death and the Christian God, &amp;amp; neither of which moved me. I was bored to the point of extreme restlessness watching the endless childhood snapshots, weaved by discovery-channel-like documentary scenes played in slow motion.

58分钟前
  • 【守破離】
  • 很差

继盖瑞和忧郁症后又一部令我崩溃的风光片,单看高调摄影中的逆光与婴孩会美到不敢喘息,单看宇宙洪荒生命流变会深深沉迷。但问题是,当这两部分看似没有任何预示地频繁转换、加之在心底提醒自己这是一部“故事片”时,普通观众很难不倍感煎熬。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宇宙那段牛逼死了!

1小时前
  • 尼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