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阿里复盘爸爸的犯罪行为时,一瞬间所有的感情涌上来。
每一位女性死去时的无助和凄凉,Saeed对16个家庭和自己的家庭造成的悲剧,每一个被他的行为影响的人们和他们后代,Saeed的儿子。
没有任何一个犯罪的教唆者会是一种信仰,邪恶的信仰是被邪恶的人传播的,邪恶的继承者也无法逃避惩罚。
正统的信仰也不是任何人脱罪的工具,当心理邪恶的欲望演化成犯罪,没有任何东西能成为犯罪的借口。
女主角所展现的Rahimi的勇敢和果断确实值得成为戛纳最佳女主角。
1.Saeed紧张,愧疚,害怕时会念诵教文。
他渴望别的女人却被宗教束缚,他也许也厌恶家庭带来的职责。
从前战争的经历也让他无法摆脱暴力,他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英雄。
所以当战争结束后,他渴望那种感觉。
2.Azimi夫人已经被男性主导的思想控制,并主动为丈夫脱罪。
3.大雨中伸出监狱窗口的手,神圣的画面。
1976年出生在英国的ana似乎从姓名到外形都不那么伊朗,是否注定她的影片发轫就得偏美国方向?
概括起来:新浪潮痕迹显现的维姆文德斯和贾木许+新浪潮痕迹隐现并同时出道的昆汀和罗德里格斯,此四人对ana电影走向影响巨大。
而1981年伊朗成长的ali欧洲方向也是别无选择吗?
因为有ali两部前作跨类型+北欧风凌冽恐怖片打底(《Shelley》2016《边境》2018),以为惊世骇俗的开篇后的走向会类似《钛》,也会认为她就是holy spider,死了也会复活+复仇。
结果,本片呈现弱类型化。
非常强悍坚韧的登场花头巾女人只能立于马什哈德圣殿以外。
自然无法获得庇佑。
男人们可以双手触摸IMAM ALI的圣陵,又能得到多少庇佑?
老妪zari贩毒吸毒,其女soghra吸毒为娼。
深刻的批判性正是欧洲期待的。
Saeed是参加过两伊战争(1980-1988)的战争英雄,并患有战争后遗症。
不禁联想同期的法国影片《雅典娜》中主角Abdel的人物背景设定。
他们都被信念驱使卷入一场战争,并坚信真主的搭救。
ali的两部前作已经带给我们熟稔的恐怖意象技巧,只是本片追求纪实性而淡化了。
但是多处死亡场景仍十分骇人。
将此画面调为黑白,则与下幅《独自夜归的女孩》同曲同工。
2014,ana编导《独自夜归的女孩》,黑夜里的黑色罩袍,再次解读黑色电影。
Saeed夜送黑色罩袍。
2014《独自夜归的女孩》。
完全相反的演绎:黑色罩袍搭救妓女杀死瘾君子大叔并运尸街头。
Rahimi 这个大女主的塑造过于西化和程式化,可能编导迫于无奈。
难道女性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独立必然唯一源自她接受了西方教育?
开篇女子Somayeh复活再开展凶案调查不更符合女性自我拯救的精神吗?
当然那样处理就是强类型化,holy spider也就存在了。
2014《独自夜归的女孩》。
黑色罩袍吸血鬼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夜巡。
解构精神来自昆汀,也是伊朗女性解放自我的符号。
(咬断毒贩皮条客手指的寓意都get到了吧==lll)
这一刻,同时由于影片类型化的预期,我们和Saeed一样以为神迹会出现,就像土耳其版《七号房的礼物》一样。
但是,本片主旨已经否定了圣战。
Saeed也并非holy spider,因为holy spider是不会死亡的。
影片多次出现霍梅尼(1900-1989)和哈梅内伊(1939-)的挂像。
因为是他们缔造了当代的伊朗。
此画面就是伊朗社会的象征。
与惊世骇俗的开篇相呼应,video影像的收官隐喻丰满。
波斯地毯之上,女人延续女人的命运,继续生活于男子脚下。
而男子也自然传承父辈的方式。
体制和教义让ali对父亲的圣城圣战灭罪行为充满钦佩和自豪。
新的一代人定会带来新变革,我们也感受到编导对下一代人的期望。
修改头巾法案是远远不够的。
holy spider根本就不存在,神迹也从未发生,圣战也不复存在。
开篇和收官出现两个强悍而错位的女子,是本片结构值得商榷的地方。
影片表明启发自真实事件,背景时间锁定于美国发动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之前,留足整整一代人成长变革的物理时间,加之电影的前瞻性,本片缓和伊朗国内矛盾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意图也比较明显。
当然也正因为对伊朗社会的纪实性批判,来自瑞典丹麦挪威德国法国和欧盟的20多家电影机构参与本片制作,几乎惊动了欧洲所有活跃的影视机构,较罕见。
影片自然无法在伊朗拍摄,全程在亲西方的约旦拍摄。
2016年发轫北欧的ali欧洲走向是否暂别高峰?
有消息表明他已经加入了HBO的美剧导演组。
这是一部关于现代伊朗的电影,其实介绍伊朗的电影中绝大部分都是站在欧美的角度,所以这样的电影儿看起来还是偏向黑伊朗,电影是北欧国家拍的,虽然手法变了,但依然是黑伊朗的,而这种黑伊朗的方式却能够让一位第三方国家的普通民众轻易接受。
这部电影中,展现了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其实贫穷在哪里都有,在美国、在中国,在沙特、在伊朗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只不过在西亚,失足妇女并不会被伊斯兰教法所容忍,为了活下去,很多人不得不铤而走险。
通过这部电影,能够窥见底层的伊朗群众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十足妇女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踏上这样的一条不归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而她们都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她们遭遇意外,那么整个家庭则无以维系。
虽然到了最后凶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他受惩罚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他的行为甚至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支持者们甚至要叫嚣着要求法官无罪释放凶手,这也能够看得出宗教的力量,一种恐怖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部令人感到唏嘘的电影,如果有时间,不妨一看。
男权就像抽过烟的屋子,一屋子的烟味,但男性却并不自觉。
看完真的很让我压抑的一部片子,压抑感不仅片子凶手粗糙谋杀手法的展现,还来自于片子对于伊朗男权社会多角度的人物呈现。
从和女主共事的男同事,以保护之名无意戳伤女主;警方代表的执法机构,警官夜间来访欲与女主发生关系;再到法官所喻示的司法系统,法官冠冕堂皇声称尊重女性生命却又无所作为,劝告女主少管闲事。
这种系统性压迫带来的无力感环环相扣,让人看不到希望,我愈发共情理解,那么多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抗议的勇敢伊朗女性,她们抗议的不仅是暴行,而是这片土地上令人无处可逃的男权统治,也许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她们已没有退路,因为,每一个“她”都可能是下一个被圣洁之名而被无辜杀害的受害者。
影片中的男主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借真主之名屠杀妓女,只是为了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伊斯兰教殉道者的宏大叙事里,由此来将寻求自我生命的意义。
但实际上,他的杀戮满足的只是自己对融入宏大叙事的欲望,在我看来,这无异于一种自我异化——尝试将自己融入某一历史事件,进而为人生获取意义。
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人失去自我,而这种可以被任何人借用的宏大叙事可以是宗教、某种社会理想,也可以是我们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爱国主义,多少人假借这些名义,来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意义,最后失去自我而融入集体。
但是,无论尊崇何种宏大叙事,这些行为的最后目的,都应该回归到个人,回归到爱,方此才能完成“自我”生命意义的探寻。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直白又沉重的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电影。
片子将伊朗女性受压迫的现实赤裸地剖开、展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伊朗电影。
最后,祝每一位女性自由、安全、平等。
好喜欢这种结构完整又矛盾尖锐、敢表达且台词精美的电影(顺便复习波斯语单词和语句了:) 开头镜中映出女人的身体昭示其自身,紧接着连贯的一段拍摄行云流水般揭示其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并通过较长时间聚焦于毒品交易上来为后文贩毒老妇的交待埋伏笔。
其后迅速转入行凶案件,题记毫不拖泥带水地结束,片头9·11的新闻又旋即将电影带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中。
巨大的、矗立于城中的清真寺,人头攒动的街巷,繁华的城区夜景,灯光如荧火嬉笑跳动,近处村庄黯然无光——想到阿拉木图kok-tobe山上的夕阳晚景,光照不到的角落里多少故事在悄然上演?
此刻呢?
巨大无边的宇宙里星移斗转,巨大的世界、无边的城市,那样多的秘密,是否要了解?
人类的差异性上架着多少普遍性?
崇高那样容易被消解。
你要成为点灯人还是被照亮者?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听从命运冥冥之中的召唤。
结果为过程盖棺定论,当事情发生时意义或许并不存在;只有当尘埃落定,我们才装腔作势地为意义找到宿主。
但我们长达百十年的人生呢?
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仿向呢?
对于前者我们只能一步步体验,移步换景,景致客观地依赖于我们主观的站位。
文字协助我以小窥大,伟大的语言体系。
后者我们借阶段性的审视妄图指导未来,但实际上决策与执行者仍为扎根于过去的、当下的人。
既然意义只能在事后彰显,那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拘泥于问寻意义便为无稽之谈,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顺应历史的惯性,听从每一瞬占上风的本能。
"试图抑制本能"并非超人之举, 这也不过是当下个体境况的沉重的必然,只是乔装打扮的另一种本能。
"主观能动性”已被证伪,但我们仍需"主观", 仍需"能动"。
人的本能存在,各种不法的贸易便也注定在市场的催生下存在。
但一国、一地经济总体环境并非恒定的,惟寄希望于经济的提升改善。
合法化总是难免舆情哗然,需要太多群众工作,不是一篇文章便可平定的。
平民的票选又牵涉过多利益难以调和。
需要渐进、渗透性的宣传工作使人民探讨,接受或反驳,愚民永不可取。
选代表如何才能真正避开利益与人情牵扯而触及更深层的真实呢?
很容易想到更广泛的监督、绩效的考察等,或许只能于实践中检验、摸石头过河罢。
再者是影片对当时、当地亦即此时、此地女性地位的有力控诉,很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强势的男性视角与男性话语权对女性主体性的扼杀。
受害者成为主流语境中的作恶方,追求美成了一种罪过。
但历史的潮涌注定会裹挟走泥沙,惟愿社会的发展击碎一切积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是宗教与法律人权的激烈冲突。
但导演借女主的长相、性格、立场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对人权的尊重与宗教中糟粕的强烈抨击。
电影非常成熟且巧妙地将主体视角置于Saeed一方,看见他的生活、家庭、邻里关系而将两位记者的经历大多抹去使其成为异质的闯入者。
一直到结尾我都在Saeed的惨叫与其"大义凛然"的说辞中为他的受刑感到遗撼不解,过了几个小时才猛然意识到宗教的强势话语竟这样轻易地将我控制。
当然,他也是受害者,但司法的介入也从广泛意义上做到以儆效尤让更多Saeed与Ali反思究竟什么才是“公正”“正义”。
为生活所迫的女性不是恶人,不过是和Saeed一样被外在的社会绑架。
这事实上并非观点的对立,而应从更深层次上看社会的畸形发育。
很感谢这部电影关注到这样的问题,并以成熟完备的形式展现给世界。
想再简要谈谈该影片的形式结构。
开头先声夺人,其后节奏极为紧凑,所有的铺垫都恰到好处。
借政治为判决开脱淡化观点,合适地插入展现女记者副线的情节。
结尾一波三折终于为导演观点盖馆定论,又以Ali的采访视频留下空白——未来如何,由你我书写。
本来想打四星,但太感动于这样敢想敢拍手法娴熟的电影了,力荐!
前半部分是类型化的犯罪电影,凶手一开始就明晓身份,甚至手段拙劣,易于识破,但似乎这座城市为他的罪行提供了掩盖。
后半部分是电影的精华,系统化地揭露蜘蛛杀手的成因,凶手的动机,受害者的家庭背景,腐败的警察和司法系统,政教合一的背景,民众的支持,以及渗入这座城市每个个体的男权和厌女思想。
题材本身就稀有,覆盖得也很全面,可以作为窥见伊朗社会现实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妓女这个身份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确实是有罪的,但对它的审判不应高于对杀害生命的审判。
如果这个社会以道德审判来替代法律审判的话,这个社会就真的病了。
扣一星给电影的结尾。
前面气氛烘托到这了,似乎已经指向另一个类似于《小丑》的结局(当然这个确实也不大现实),突然转变有些猝不及防。
回想前面确实又有些线索指向他有精神疾病,但这就削弱了对深层文化的批判。
个人认为最好保留监狱内安抚的现实,加强一些司法系统和民意的博弈来解释这个转变。
女主的表演确实不错,和凶手对峙的时候看得我毛骨悚然。
但女主的背景,与伊朗这种文化的联系和分离过程刻画比较少,有点像一个生硬切入的西方视角。
最近唐山打人事件关注度颇高,对于这个恶性事件,是否作为性别暴力的现实案例,大家自有评判。
今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有一部同样关于男性针对女性暴力题材的电影,被提名金棕榈奖,它就是《圣蛛》。
《圣蛛》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同时她和戛纳评委法哈蒂一样来自伊朗。
作为伊朗昔日当红女星,16年前被同剧男演员偷走私密性爱视频,遭到对方恶意散播,被极端民众死亡威胁。
逃亡后她没有放弃,拍摄了更多讨论社会厌女和女性压迫的作品。
扎拉在得奖时说:“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站在今晚的台上,尽管我热爱电影,但这也是一个美丽中带着许多羞辱的故事。
”然而《圣蛛》得奖后,伊朗文化部公开发公文谴责,甚至有机构发出了死亡追杀。
《圣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记者深入伊朗最神圣的城市,追踪调查连环凶手“蜘蛛杀手”,以“清洗街头罪恶”为名残害女性性工作者,但随着死亡人数的剧增,以及真相的接近,记者发现整个社会开始奉“蜘蛛杀手”为英雄,这使得她追寻正义的机会变得渺茫......戛纳媒体发布会上,记者对导演阿里·阿巴西进行了提问(翻译@书本戛纳记者笑意):
戛纳记者提问现场戛纳记者:本来打算在伊朗拍摄这部影片,然后放弃了,这是为何?
导演阿里·阿巴西:我试图在伊朗拍摄,我去了文化宗教局,和他们“喝了几杯茶”,我把删减过的剧本给他们看,已经做好了妥协的准备,让影片得以过审。
(虽然我一点也不认可审查制度)他们说很荣幸你能回到我们国家,你是多么不可多得的导演blabla,我们有结果会再通知你的。
一年后,我再去询问,他们又说,再来喝一杯茶吧。
那时候你就知道,他们不会批准了。
我依旧认为,我的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呈现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我也只是做好我本身的工作而已。
戛纳记者:你的拍摄技巧从伊朗电影里学到了什么?
导演阿里·阿巴西:我很尊敬伊朗电影,也很喜欢许多大师。
但从拍摄角度,我并没有从伊朗电影里学到什么。
因为伊朗电影有太多隐喻了,比如风中的花瓣,我认为电影是一记耳光。
电影应该去展示一些东西,而不是隐藏一些东西。
伊朗最好的电影,你也许可以在网上看到,而它的电影胶卷也许已经腐烂在哪个角落了。
而一些政治宣传电影却能用最好的胶卷拍摄,拷贝一百多份保存完好。
电影并不分国界,也不分性别。
比起伊朗电影,大卫林奇、路易斯·布纽埃尔这样的导演对我的启发更大。
但生活在伊朗,沉浸在那儿的氛围之中,知晓这个国家的现实,这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对我的创作也非常有启发。
而我们国家的电影,则是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睡觉从不脱衣服,头上永远戴着头巾,她们没有身体,从不触碰任何人,从不上厕所,从不做爱,很少工作,甚至在脸颊上的一吻都要被剪到风中的花瓣里。
这样的电影,并不应该成为一种启发。
文:笑意 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注明:本文由大量剧透,介意者谨慎阅读男人的蛛网夜幕降临,男人骑着摩托行驶在伊朗圣城马什哈德一条“不洁”的街道上,那里站着浓妆艳抹的失足女人。
他停下,示意女人上车。
对方犹豫了一会儿,揣摩这个骑着小摩托的男人,会有钱支付给她,让她养活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吗?
男人狡黠地露出笑容,拍胸脯保证跟着他走便会让她赚上一笔。
到了男人家门口,女人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准备逃走,却已经迟了。
男人紧紧勒住女人的脖颈,任其求饶、挣扎、反抗,没过多久,挣扎便停止了。
事后,他用毯子卷起女人的身体,丢弃在周边的荒地里。
在第二天警察发现遗体时,他还会去现场围观,和周边人一起,发出啧啧叹息:这女人真是活该啊。
杀手的身份之外,他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一个女人的丈夫与三个孩子的父亲,看起来老实本分,没有人怀疑他。
他渐渐杀人上了瘾,一杀就是十几条性命,杀人的手法业余又笨拙,弃尸的地点每次都在同一个。
更嚣张的是,他还会打电话给记者,告诉他们自己就是凶手。
男记者们早已见怪不怪,警察们对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女人眼中危险的连环杀手,是警察眼中“城市的清洁工”,信徒眼中守护圣城的英雄。
在贫困、毒品、性交易泛滥的街区,没有人在乎堕落的女性被杀害。
她们的母亲以她们为家族的廉耻而闭口不提,只能偷偷哭泣。
而伊朗的警察、司法部门与凶手,则在同一个父权体系中。
既然利益互不触犯,就能默契地互相理解、配合。
正因如此,案件得以明朗的关键在于一名女性,便再符合情理不过了。
女记者的诱饵没有其他人像这位女记者那样执着于找出凶手。
连环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最恐惧的是女性,也唯有女性才能理解那些被杀害的女人真实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城市里,女人的生存环境则尤为艰难,特别是单身女性。
流落街头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生于贫困的家庭,14岁就被迫结婚,23岁已生育多个小孩,35岁失去了大半牙齿。
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女性,女记者在职场面临男上司的骚扰,入住酒店也被怀疑是性工作者而婉拒,展开调查艰难重重。
一个刚询问过线索的妓女,几天后便被发现了尸首。
一个胖妓女,看起来粗壮有力气,也未能幸免于难。
导演把每一个女性被杀害的过程都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凶器或是她们摘下的头巾,或是床上的枕头。
观众兴许还心存侥幸:这一次的女子是否能够挣脱,是否能够反抗。
没有。
一个猎物求生时拼劲的全力,最终抵不过蜘蛛的猎网与腾腾杀意,最后都失去了挣扎的力气。
用作祈祷的地毯,像蛛网一般把她们裹住。
她知道被杀害的风险极高,还是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诱饵,画上艳丽的妆容,站在他经常出没的街道等候。
即便有勇气与智慧,还有接应的男同事,她的经历也是九死一生。
入了虎穴,她才拿得凶手作案的一手证据,把真相公诸于众。
伊朗女演员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与女记者的角色融为了一体。
因前男友电脑流出的性爱视频,她从当红女明星跌落成被影视圈封杀的污点艺人,不仅为家族蒙羞、为整个伊朗社会所不齿,更面临鞭刑与牢狱之灾。
她只好流亡法国,在巴黎打工维持生计。
被男权社会所碾压的脆弱无力,和跌落谷底奋力一搏的坚毅,她的个人经历为原本可能落入俗套的女记者形象注入生命力,让面对圣蛛捕杀的恐惧与面对舆论反应的失望都无比真实。
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获奖照片 圣蛛的审判与诸多讲述连环杀手故事的影片不同,这部电影的着力点并不在于追捕凶手的过程,而是凶手捉拿归案之后的审判,以及大众的反应。
相比于连环杀手本身,导演对这个孕育连环杀手的社会更感兴趣。
这个故事,是由发生在伊朗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导演回忆起2000年左右案件发生时的情形:被杀害的女子数量还未达到五六个的时候,甚至不算是什么新闻。
当凶手杀了十个女性之后,大家才关注到这件事。
虽然伊朗官方媒体并未报道,但当时整个社会都轰动了,特别是凶手被捕后,全国所有人都密切关注这个案件。
影片还原了当时伊朗社会的舆论:一部分媒体和群众把这个男人描述为一个“无私的英雄”,为了社会利益牺牲自己。
这一部分的恐怖程度甚至超过了凶手杀人的部分。
你可以看到,在舆论的造势下,凶手多么理直气壮地向大众炫耀自己的成就:我问心无愧,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杀掉最后那个女人。
而他的妻子在发现丈夫所做所为后,并没有因此感到羞耻。
她挺直了腰杆,认为“那些女人本就应该被清除,丈夫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仅仅害怕丈夫难以逃脱刑罚,埋怨他的行为可能让她和孩子失去依靠。
孩子在短暂的羞愧过后,也迅速找回了自尊,甚至为自己“伟大的父亲”感到自豪。
孩子说,我长大后,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完成他未竟的工作。
他还给媒体演示了如何完成这项工作,演示时扮演被捕杀者的,是他年幼的妹妹。
法国数名女性在戛纳红毯上为死于家暴的129位女性抗议这个社会究竟为孩子们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凶手伏法,固然能够震慑住一些仿效犯罪的人,但姑息、体谅甚至鼓励这种暴力的舆论还盛行,暴力的催生便永不停止。
导演认为,针对女性的暴力,不仅仅限于伊朗。
一些西方国家,也是经历了许多年的努力,才减少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但我们现在做的已经足够了吗?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拉希米聯絡友人早先,已經有人在觀影之後,提出這部影片「社會價值大於藝術價值」。
在當今這個歐美女性主義運動高潮之後進入持續的穩定的發展的階段的時代,另一端,亞洲的女性主義運動卻陷入了一個奇異的、貌似高漲而實際上是低迷的困境。
其中極大的一個影響因素,是亞洲諸國的大部分女性「拒絕」獲得解放,因為她們自認為從未陷入「壓迫」之中或她們心甘情願承受「壓迫」:儒家文化將這種「壓迫」描述為「女子本該遵守的德行」,從而訓誡女性要自願服從控制。
在今日中國,這一點尤為顯著,並持續推動著國內兩性矛盾的上升,以及女性的分化與內訌。
所以,在這種情境之下,「聖誅」的出現,就顯得無以苛責,甚至於即使影片本身並不出色,議題也為其大添色彩。
在這裡,難免會招惹來多數主張電影應當注重藝術性的觀眾的不滿與反對,然而我在觀影之後內心升起的鼓舞以及感動卻告訴著我必須要寫下這樣的有可能會破壞電影的本質即藝術性的文字。
影片最好的一部分應當是薩伊德被捕之後。
一切的尖銳的對抗在這裡正式開始。
法律與宗教的對抗、中央與地方的對抗、有權勢者與無權勢者的對抗、兩性之間的對抗,以及最為突出的女權與父權的對抗。
影片之中,由女主人公拉希米代表女性/女權,由男主人公薩伊德代表男性/父權。
但是父權所受到的助力卻不只有男性(即薩伊德之子、示威的男性群眾),還有薩伊德之妻。
在丈夫被捕之後,妻子並沒有加以譴責,而是相信那是一場誤會。
得知真相以後,妻子甚至於以夫為榮,並且告訴憂心忡忡的兒子,你的父親所做的事是正確的,他殺的都是「不檢點的女人」。
兒子在此刻也完成了一次轉變,由最初的擔心、驚慌,變化為隱隱的不確定的複雜的情感;下一次轉變是在探看父親並交談之後,他受到父親的「精神傳遞」,得以確立心中的一種信念:即父親所為完全是神聖的、偉大的,而那些妓女是卑鄙可惡的、該死的。
從而,他的心情也確定下來,他也感到光榮、神聖,完全不受任何譴責。
更深層的潛意識中,他完全認為妓女已經失去了「人」的身份,她們是「墮落的」。
並且我相信,即使在其他較為開放、現代化的亞洲國家,這種觀念仍然甚囂塵上,社會上對於妓女的厭惡與批判仍普遍存在。
但是妓女存在的根本原因無人願意深究。
我想要說的是,這世上根本不存在什麼「自甘墮落風塵」,那不過是一個世上的男性為要掩飾自己對女性古今以來的迫害而編造出來的藉口,他們致力於把「風塵」塑造成為一個美麗夢幻的、只適合女性「墮落」的空間,然後對女性進行挑撥,在女性內部製造矛盾對立,使女性分化。
因此,當一些女性因得到男性的肯定而洋洋自得、甚至於自認為高於其他不被男性認同的女性時,我想要告訴你們,你們此刻一定要打起萬分的警惕,因為你們正陷入一個可怕的處境,你們很有可能會因為你們的掉以輕心與洋洋得意而萬劫不復,這個處境的名字就叫「聖誅」。
目今,世界上仍有多數的女性被圍困在男性的「聖誅」之中而不自知。
拉希米凝視後方但是,本片的「聖誅」卻不是只有薩伊德一人在進行,事實上,拉希米也正在使用女性的「聖誅」反殺薩伊德。
拉希米在參與被捕後續的工作之中表現出極大的諷刺,以及極力維護著審判與決策的正義。
審判之後,拉希米申請採訪薩伊德,這是在當夜驚魂脫逃之後,兩人第一次正面交鋒;事實上,薩伊德早已經注意到拉希米,他在法庭上頻頻回頭望向席中的拉希米,面色輕佻、作挑釁之色,仿佛正在嘲諷著拉希米的維護正義與法律的行為,而也在隱隱示威,告訴著她:我會因為我正在完成真主所賜下的神聖的任務而免受法律的制裁;並且還隱含著秋後算賬的威脅。
但是拉希米始終保持著疏離的微笑(除了有一次她躲閃了他的正面注視以外),即使在二人對話時,薩伊德對她發出羞辱與恐嚇,她也仍然滿含自信地進行著詢問。
在面對男性的蕩婦羞辱以及死亡威脅時,僅管那也許不過是男性慣用的一種「官方的恐嚇話語」,也有不少女性會因此懷疑自身、感到害怕,但是拉希米堅定地凝視著他,對他進行著無聲的衝擊,挑戰著父權的威嚴,不但沒有被他「聖誅」(實際上,拉希米成功逃脫薩伊德的謀殺,精神上亦如是),而且對薩伊德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擊,但在此刻,拉希米只是成功地脫離了薩伊德對其進行的「聖誅」,而作為反殺的「聖誅」仍然處於醞釀之中。
其後,拉希米採訪了薩伊德之妻。
這是一場代表著女權的女性與致力於維護父權的女性的對話與對抗。
薩伊德之妻在兒子面前維護了父親的權威,現在,對外要維護一家之主的權威。
作為記者理性的詢問卻因薩伊德之妻對妓女的羞辱以及對父權的維護而偏離了主題,拉希米不由自主地激動地爭辯起來,是這樣,當所謂的「新女性」在面對同性對父權的極力維護與踐踏女權的話語之時,會感到更加憤怒,但這憤怒卻不是指向女性,而是指向父權制,由於它對無數女性的訓誡與束縛。
在結束談話後,拉希米提出要跟薩伊德之子對談,影片並沒有在這裡接續下去。
薩伊德父子對談薩伊德之子始終滿懷著信心,他堅信父親不會因此而死,因為父親是在完成真主賜下的神聖的責任,是在淨化聖城,以及不斷湧現的社會上的男性支持者,都給了他極大的鼓勵。
當他自豪地說道:「社會上已經有人鼓勵我接下父親的責任。
」之時,他已經完全接受了此前他尚且害怕的暴力。
此前,在一次玩樂中,他不慎之間把球扔到了父親身上,而父親異常地發狠要追打他,那時候的他尚且被父親顯露出來的暴力所恐嚇,表現出害怕的神情。
但在走出法院,面對聚集在法院之前的、大喊著口號支持父親的男性群眾時,他驚人地表露出一種領袖之子般的、自豪的、滿意的神態,他正滿懷鬥志地想要接過父親手中的責任。
此後,在父親臨死之前,告別眾人的一次會面上,父親對他說:「現在,你就是一家之主了。
」這一種極為傳統的權力的交替,出現在一個尚未成年的男孩子的身上,仿佛極為違和;但是薩伊德之子儼然一副準備就緒的姿態,儘管還在悲傷之中,已經在不自覺之間承擔起了一家之主的責任,認為母妹確已經歸屬到他的名下。
一個天真純稚的孩子完全遭受了父權的污染,已經變化成為一副自以為是的姿態,真使人感到莫名的惋惜,以及對父權煙滅人之本性的痛恨。
拉希米親自見證薩伊德的死,但是這已經是「聖誅」的反擊完成時嗎?
也許還要往後延伸,當拉希米坐上離去的班車,昏暗的暮色之下,她再度打開錄影機,靜靜地回看採訪薩伊德之子——這個被寄予了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希望的孩子——自豪地描述他的父親如何殘殺女性的過程,但是在他的心中,他正在重述著父親的偉大與榮譽,正在宣揚著他父親的不朽精神,因此他流露出極大的興趣,鉅細靡遺地描述著。
當他命令妹妹來扮演「被殺死的女人」的角色、自己則扮演「肩負真主的神聖責任的男人」的角色之時,他把她踐踏在腳下;花紋繁複的地毯重重將妹妹的身體覆蓋,而哥哥的腳正在她的身邊蠕動,彷彿正在遲疑與猶豫之中。
也許他此刻才遲遲地意識到一個重大的問題:當他充滿崇拜與嚮往地模擬那神聖的舉動時,他只能借以妹妹來配合;那麼當父親在進行真正的殘殺之時,會不會也有一時半刻想到自己年幼的女兒?
儘管他可以以妓女的身份加以區別,但妓女也是女人,她們都是女人。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很不错,讲了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一名女记者挺身而出进行诱捕,将杀人犯绳之以法。
但这个故事充满了荒谬,而更为荒谬的是这个电影源于真实的故事,同时影射的是一个真实国家的现状。
问题是,伊朗的女性问题,是整个中东世界的普遍性问题。
杀害16名妓女的卫道士成为了英雄,连自己的妻子都为此讽刺那些被杀的女性,无论她们是否是生计所迫,或者她们是否有孩子或者怀着孩子。
自己的孩子所感兴趣的终究是为父怎样杀人的细节,并在记者镜头前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妹妹模拟了一遍。
连同2022年伊朗的头巾风波,正是这个电影所传达的主旨,是伊朗女性的真正现状,是否女性存在所谓的权利和地位。
站到政治立场来说,这是一部抹黑伊朗的电影。
但却又“抹”的很真实、高级和自然,一切源于真实和现实。
真实存在不一定代表的是真相,当这种电影放大化后,要么是对伊朗女性权利,或者对伊朗当局的全面否定和清算,要么无所谓——真正的卫道士不会看这样的电影。
杀人犯临死前还以为卫道士会在临刑前设法放了自己,结果发现自己被耍了,自己终究还是为自己自以为替天行道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当以为只抹黑伊朗的时候,杀人犯的台词又在讽刺着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街”寻找发臭的尸体。
以上就是整个中东的现实,比电影本身更荒诞。
伊朗版的杀人回忆,但与韩国电影中孕育的对社会的那种无意识的恨不同,伊朗女性的社会现实使得这部影片获得了更加真实的愤怒与悲剧。
在一个阶级和性格被严格分界的舞台装置之中,女人彻底失去了人格,成为了男性化视角下的女性符号。
影片亮点之处主要在于对于“蜘蛛杀手”这一原教旨男性的真实刻画。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男性压抑女性的两种形态,即是对“圣女”与“娼妓”的分离支配。
遭到迫害清洗的妓女们被还原成一个又一个的性器官,被还原为头上戴的花头巾。
男人们一边使用她们,一边以看待另一种生物的眼光看待他们,不是一个具备完好人权的人,而是一个抽离男人们自身痛苦和暴力的一个符号。
他们将自身的痛苦和暴力转移到妓女身上,在如同看待性器官的低劣目光下,男人的欲望得以免责,而妓女们则成为了他们希望隐藏起的第二现实,与现实与社会抽离开来。
而男人们对“圣女”的支配,则源自于他们对性的双重态度。
这里指的圣女在影片中表现为他们的家人,男人们不会以看待妓女的方式去看待他们的家人,但女性蔑视仍会以道德上的约束展现出来,她们身上的头巾就是最好的表现。
家庭结构中,伊朗女性被定格在了对家中男性依赖的软弱上面,这不过是对男人性幻想的又一次顺从。
剧本本身并不惊艳甚至平庸,但是影片的社会意义早就超过了影像本身的意义。
父权结构下女性该何去何从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4.9 可以谈论它的意义或勇气可嘉,但就电影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样貌远不及它的议题,甚至是糟糕的写作,既塑造不出深邃的人物侧写(况且实在不懂圣蛛杀手这样直白的角色有什么好挖的),也没有建立起调查的抽丝剥茧,即便是更加关注社会普遍之罪恶的后半段也完全搞错了重心,只留下一些脱离本土创作语境的“大尺度”。
剧本也许并不那么完美,但是他所呈现社会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
蜘蛛结网狩猎,凶手弑杀成瘾,打着神圣名号纵恶欲。嘲讽的片名映衬于网状的都市夜景,喻意宗教洗脑百姓,世俗根深蒂固编织成网,短见鄙俗酿造可怖社会。今年戛纳的表演奖都不限于作品的效果,更多表彰演员自身的立意,宋康昊算是终身成就,这位影后则基于戏里戏外的切身遭遇。再观时局伊朗女性头巾抗议,本片恰成今年最重要的作品。
未婚单身寸步难行,职权骚扰污名女方,言辞侮辱理性采访,公权失信亲自上阵;亲子摩托间或运尸,地毯裹脚狞笑怨灵,创伤终获英雄待遇,欢呼散去眼泪独流;那厢911坠机炸楼,这厢无差别厌女杀女;“谁最可疑?”“每一个男人。”感觉真实的恐怖来自犯人入狱后的社会反馈,不到刑场最后一刻都难知真实结局,不错
这是我第一次在伊朗电影里看到正义(sort of)得到伸张……???大受震撼,不太相信。理解意图,还是too exploited。恋尸癖暴躁男有这么多拍法,不必郑重如此。但是太关切这个事件了,打不了x😭
nope
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了....
比较有趣的是蜘蛛杀手的恋尸冲动,指向了深层自尊的缺乏,他的忏悔并非由于违反了教义,而是因为这一行为暴露了其长期被压抑的支配欲望,暗含着对真主无意识的敌意。类型片的部分乏善可陈,也就记者钓鱼执法一段还算比较有张力。对于整体社会风貌的展现也流于表面,几次回扣性别议题都太刻意,“圣蛛”是集体潜意识的代言人,但除去他本人之外所有人都面目模糊,这一精心设计的形象也自然失去了其现实性的支撑,只安排几个送免费水果之类的桥段是远远不够的。
这才是今年最令人恐惧的恐怖片吧,而且是完全没有一点悬疑色彩的恐怖片。感受到无力感、绝望感让人心如死灰,无比切合当下都生活。
莎依拉还不够,还要用卡多尔像裹尸布般将女性的“圣洁”藏好。社会规范出的“道德”成了杀人者的免死金牌,把个人行为变成集体共识。事件本身的讨论空间一定程度帮助了这部电影。预期过高,和导演前作差风格有些差距,只是对于身体细节的呈现依旧惊悚。
为编辑提供素材,替警察清理道路,在前线是扛枪的士兵,在圣城是徒手的魔鬼。屠杀堪比毒品成瘾,假借宗教之名满足不可告人的性癖。街头有通往地狱的邀约,宾馆亦能闯进披着制服的怪兽,黑夜里有伺机尾随的伥鬼,白日下有人鬼不分的愚民。男孩已熟练掌握了屠戮之法,窗外没有一滴落雨可以洗去满手罪眚。
三处震惊之处。1杀手被抓后,杀手之妻安慰儿子:爸爸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在清理那些不净之人。2杀手被抓后,邻里,陌生人对他们家各种照顾:有什么需要尽管说,他做得对。3 装成站街女,冒着生命危险逮到杀手的记者和杀手之妻的对话,杀手妻:他只是在清理那些不净之人。记者:他也试图杀死我。杀手妻:你没权利在路上走。
今年戛纳主竞赛第7部。仍旧是聚焦伊朗女性社会问题,只不过这部更加直接粗暴,也更佳类型化,直接套了个杀人犯罪悬疑的壳子,身为女性的男主妻子对儿子的教育言论比心里有疾病的男主的行为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另外,开头几场戏的女演员直接盖过了戛纳影后女主的风头。
荒唐,竟然被视为英雄,请帮帮这些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女人们。/只有质感和腔调,很不会讲故事。/伊朗
戛纳还我汤唯影后😡
伊朗,真的厌女+父权到顶了。宗教加持,反而让这种现象更加不可捉摸。片子本身很一般吧
10.26.2022 ifc 生猛,真实,追溯恐怖主义的萌芽时期
他用她们自己的头巾绞死了她们。我甚至开始相信穷病也有药可治,可这世界存在真正无解的疯症。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 德国 / 瑞典 / 法国
伊朗 一个需要被重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