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呢?
1、日本人还是歌颂和崇尚忠勇的。
电影的价值观是日式的美国价值观。
美国价值观的那部分是描写人性,日军的绝望与恐惧及愚蠢无谓的进攻都是很美国化的表达,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另一部美国人拍的电影《硫磺岛家书》,基本上如出一辙。
而另一部分日式的则是歌颂日本人的忠勇,概而言之就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和保持荣誉感。
如果用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思维来看待的话,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赞美顽固的军国主义死硬派份子”。
2、对于二战,日本人真没把中国当做对手。
基本日本拍的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都是跟美国打的,以中国战场为背景的我还一部都没看过。
这里面大概有两个心理因素,一个是他们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不是中国。
另一个则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更像受害者,或者至少这是两强相争。
而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侵略者角色无法规避。
3、影片对于日本军队是有批判也有保护的,这其中保护的成分更多,和许多日本拍的此类题材一样,影片刻意规避了战争的起因,但宣扬的是反战。
而虽然导演的立场基本中立,但日本更像是受害者的偏袒是很容易看出的。
影片中的大场荣大尉既关心士兵又照顾百姓,这其实是基本不可能的。
日本昭和后的军国主义洗脑跟文革洗脑其实差不多,士兵入伍后就要挨揍,目的就是消除自我意识。
所以军队中的冷漠不仅仅是针对敌方的也同样针对己方的士兵和平民。
这种美式的人性化表达其实很难适用于日军。
4、影片没有刻意丑化敌人。
这一点让它与中国所有的同类题材电影拉开了距离,至今我还没看到过一部不丑化日军的中国影视作品。
日本导演描述的美军和我们看惯了的美国二战电影中的美军完全一样,无差距。
但是影片对于日军的美化却很不合情理,特别影片结尾大场荣大尉领着47名日本兵着装整齐扛着枪唱着歌齐步走的去美国营地投降,这场景可能吗?
美军对于这些死硬分子难道真的这样高容忍度?
这是最大的败笔。
片名叫《太平洋的奇迹》,然后我就满怀希望的踏上这两小时的电影之旅去寻找奇迹。
二战,太平洋中塞班岛,美国大兵和日本侵越者,一开始,电影就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的很清楚,然后就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战役,很短但是损失惨重,死亡很多,一队日本兵在一个后来被称作狐狸的大尉带领下在山上继续斗争,然后,奇迹出现了,不知道美国大兵目的何为,也不知道这狐狸想干什么,就这样你一枪,我一炮纠缠了很久,一直到把美军塞班岛总司令换了。
然后就是更大的奇迹,夜里潜入收容所再潜出,不目的的死亡,这是在战争中么,还只是一群不懂打仗人的战役游戏。
也许,片中的奇迹是指那个幸存的小孩,所以最后以男女主角抱着婴儿在海边的背影虚化结尾(注:此男此女并无多大关系)也许续集里会发展成夫妻也说不定。
归根结底这也许就是两国文化冲击(只是冲击没有融合)带来的畸形产物。
所以在看片后来豆瓣寻找奇迹何为也无结果,无非在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人格差异。
但是,这些都与此片的奇迹无关。
到底何为奇迹?
基本解释 [Better be a piece of broken jade than unbroken tile] 为坚持正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南史·王僧达传》 详细解释 1. 美玉碎裂。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遇不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山 鹊飞而玉碎, 随 岸蛇生而珠死。
” 2. 美玉碎裂。
形容声音清脆。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王琦 汇解:“玉碎,状其声清脆。
” 3. 美玉碎裂。
谓为理想、信仰、正义而死。
三国 魏 阮籍 《吊某公文》:“如何不吊?
玉碎冰摧。
”《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 清侯方域 《为吴氏祷子疏》:“不辞玉碎,留暂时於人间;所喜石坚,得请申於帝座。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我 李自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源自百度百科)小时候每次看抗日电影,对玉碎这词总是很不解,玉碎了就碎了,和人怎么能联系起来了呢。
后来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明白,玉在此表示美好的东西,像玉一样美丽的东西,碎了就是毁了,日本军国主义将大东亚共荣圈和效忠天皇的事业视为如玉样美好的东西,将这美好的东西宁愿毁掉也不愿意让它落入敌手,但我总是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毁掉呢。
生命史美好的,用玉的美丽和光泽来形容生活一点也不过,为了所谓的尊严而去让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从此结束,这只能是一种狭隘的美丽,非但不美丽反而很丑陋。
失败者通常也是沉默者,日本二战题材的电影想必也不多,这部片是偶然的机会看到的。
影片自始至终,几乎弥漫在忧愁的音乐当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留意到其中的表达人性的一些安排,老人、女人、小孩、有头有脸有情感的士兵、勇敢的镜头……。
片中,对于如何让日本人投降,美国人在思索,日本人在反思。
最终,那群日本兵投降了,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的12月份。
投降仪式很有尊严。
至于片名《太平洋的奇迹》,不知这算不算奇迹。
如果算的话,这是不是特例。
对于日本人民族特性的反思算不上什么奇迹,奇迹本身只能是故事的奇异。
大多时候我为看中国某些二流电视剧电影刻画的丑陋日本人形象感到耻辱,其他的都是后话。
看中国的战争片等经常让你泪流满面不知道要宣扬的战争场面还是精神还是感情,导演基本上都融入进去了,全剧跟战争一样异常混乱。
看美国的战争片,看到最后你总是不明真相地为美国人而自信自豪,如果加上中国人的话你都能把那种自信自豪说出来,好吧我扯了。
这部片子很平常,只是一个国家在宣扬自己现有和曾有的民族精神所做的电影,里边讲的都是战争年代军人、平民要做的选择和自己的精神正否的一些东西。
我想说的是大部分的日本拍摄的电影、电视剧都要比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要优秀、要真实、要渗透人心的。
下边是我自己看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心里憋着不写出来难受,看到的有异议的同学还望不要直接攻击我,淡然淡然地看就好:总攻之前接连的几次枪声,彰显了樱武帝国军人的精神,如果因为自己而拖累团体、如果因为自己的怯懦而无法和团体一起、如果因为自己的缺陷无法跟上团队,那么他们也不会选择留下来,没有活着认输的帝国军人。
“做好死得准备是必要的,但不是为了死而去战斗,是为了胜利而去战斗”前者是愤青在后方舌战的东西,后者是前方浴血的目的,突然想骂某些无知的愤青,没有战争的时候管好你的嘴巴,别动不动就要让你的同胞去送命,有战争的时候别投敌,你苟且偷生别尿裤子就好。
战争是要死人的,不过死的不是你、不是你的亲人,你在计算着武器威力和伤亡人数最好算上你,另外,除了你的同胞外没有人会为你这种二货流血的,换句话说,祖国的强大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天想把和平推向混乱的人,死亡率比平常人高得多。
战争不是为了激情,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争夺胜利。
长官读完昭告大喊“天皇陛下万岁”然后切腹接着后边士官往脑袋上补上一枪太给力了,这是忠君啊,就算知道了被自己的主人抛弃也一如既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比起中国拍的某些电影、宣传的某些人物故事要真实多了,狼牙山之流多是个例,比起人家整个民族的精神,同一时期民族的意识差异如此之大,就算将来有人为了生存、为了利益而被判中国那咱也是能够接受的啊,嘛,中国人就这样,作为一个中国人压力很大。
蓝色胜利的突袭,最后一个日本人是拿着“长久武运”的旗帜倒下的,镜头特意放慢了一下,我不知道日文里面这四个意思是不是和中文的一样,一个尚武的国家在经过一系列的崛起扩张然后赌着国运跟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开战,可惜运气不长久,实力还是压倒运气,算得上是毁灭了这个民族的运气?
再说吧“还是叫我青野吧,能叫我以前名字的人。
都已经死光了。
”...“我已经杀了三十一个个,一天杀十个,只要一周就够了。
”...“我要把他们杀光”。
亲人、战友、同胞,在自己的眼前被杀死,自己战败逃亡甚至沦为奴,人的情绪会在极端的条件下失去控制,面对战争,面对自己失去一切,这是一种。
很敬佩那些自己不是军人而在敌人面前不低头而誓死要复仇的人,这是骨气,尽管你可以说这是不要命、不理智——在其他人都被俘虏,或者是战火已经烧到眼前的时候。
绝境之下,能够支撑着生命的灵魂的除了灵魂还有什么?
还有依恋,对亲人的依恋、对爱人的依恋、对世界的依恋,然后战争也毁灭掉了他们,没有了依恋该怎么在这种无助的逆境中生存?
不错,你还有愤怒!
战争区分着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仇恨是来源于失去亲人的痛苦,它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但是战争并不是你仇恨的来源。
所以呢,当我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当我们怯懦发抖得走不动的时候,当我们疲倦得张不开眼的时候,愤怒吧!
把给你造成这一切的人都毁灭掉——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心智和能力去面对更多逆境,否则,年轻的人们,年老的人们,新生的人们,还是期待的有一日复一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民族的女性都是这样,当她们深爱着、思念着、依靠着自己的男人的时候,别人对她丈夫的一个赞扬会博得这些女性如此多的亲切感。
不论是母亲、妻子还是自己的女儿,当她们发现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在别人看来是如此强大、智慧的时候,她们会无比的自豪,自豪到对对方放松自己的防备。
这是不是一种天性?
作为男人是应该要高兴,因为有着站在背后支持着自己的女人如此地信任着自己和自己也能如此有魄力地照顾着她们,这该是多伟大的事情。
可惜,电影和现实的某些黑暗的东西叫人难过,有的时候这种心理却往往被人——敌人抓住,从自己亲人的口中了解到自己的弱点和秘密,然后一败涂地。
这种方法多下贱呐,不是在战术上进攻,而是从亲情中嵌套,不可恶么?
——这是我从春子那个女人身上看到的某些东西。
天皇宣布日本战败,他拿着看着相片,握着刺刀,准备自杀。
后来,刀从手中滑落了,他没有选择死,他选择拿着相片,他哭了,那个日本士兵。
不是说他没有军国武士的魂,不敢去面对死亡,而是因为面对死亡的勇气的来源没了,自己效忠的人宣布自己失败了,于是他的信仰崩塌了,自杀的动力源没了。
担心自己的家人是否能在战乱中存活,又害怕将来再也不能遇见,生与死,这错乱的世界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信仰?
责任呢?
忠义呢?
都没有了,战争就是在摧毁,创造都是在战争活着的人之后做的事了——除了为了战争而战争的创造。
要有信仰哦,光是利益的争夺是无法让下层的人民支撑太久的。
For love,forever.“面向前方,为明天而活着,这是我们的职责。
”当一个国家已经失败到难以言表的时候,作为战败者,如果再尊严和死亡中选择,尊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么。
在那个已经破败掉的世界,活着就是最大尊严,要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留下种子,战火之后的职责已经不是死斗,那时候的人确实没有低着头,但是他们跪着,跪着生存就是为了当他们再一次站起来的时候能把天给顶起来。
生命是很宝贵的,当你要维护的东西已经被别人破坏掉得时候,别失掉了自己,还有生命,就还能拿回自己原来的东西。
回归片名《太平洋の奇迹》,算得上是自己的想法了:当你的信仰崩塌时,选择死亡需要勇气,而要选择放掉原有的尊严活下去,这番勇气就能算是奇迹了么?
然。
全剧最后的音乐很震撼,自己很喜欢看日本的电影,因为在里面能看到纯粹的中华文化的影子,能看到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能看到过去和现在整个亚洲的变化,能从更多的细节中体会到剧作者要给我们表达的东西。
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了,真实不矫揉造作,不走极度华丽,能够打动你的心灵,有的时候日本人在描述过去,可是也一样能让你看到现在和将来。
先这样吧,希望你们也能看看。
原帖:http://user.qzone.qq.com/342113906/blog/1317819796
美国人对日本武士道和愚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简单/粗浅的理解。
美国人中对二战日本理解深刻的人,基本都没有写什么剧本,而是去写研究论文。
反倒是战场上的一些美军军官,用自己的基督徒背景去理解日本封建武士道,得出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混血怪物”。
许知远的《东方历史评论》有一期,专门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文章,里面整理了日本、欧美、中国等不同地区的学者的历史观点,比这些“圣母biao”类型的垃圾电影,强百倍。
先不谈主旨与精神仅作为电影来说是一部非常低劣的作品首先,主人公目的非常不明确,从最初的想要取得战争胜利尽可能消灭敌人,到后来的所谓保护民众,再到后来的如何体面的投降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塑造主人公这个人物而言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条思想变化的线条包含了太多的讽刺意味,不利于传达导演希望将主野内丰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样一个目的(这里姑且认为他有这个意图)因为主角等于是在不断让步,从一个荣誉感很强的军人慢慢演变为一个只求体面投降的蹩脚小丑其次本片细节设计非常失败,主角一行人可以非常随意的进出美军的看护所,更可以联系内应从其中偷运补给物资,非常不合理,因为主角一行人拒绝投降有个前提,就是他们大多认为美军看护所存在孽代囚犯甚至杀害平民的行为,而现在他们可以很顺畅的沟通,可见真相早已大白,那么主角一行人的行为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目的仅仅是变成了碍于面子,不想投降,更可笑的是,他们的行为使得很多人都遭到死亡的结局。
还有就是,女护士这个角色非常怪异,这个角色是作为主人工思想转变的一个引子,但是她身上处处显示出不合理的表现,虽然当初她憎恨美国人可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她之后想杀更多美国人,很明显是心理走向了扭曲,更可笑的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女孩,在进入美看护所后,立刻就放下杀人的念头,做了个顺民,所以说这个角色身上的情节设计让人无法理解,此外,最后得受降仪式被刻意渲染,虽然作为全片的高潮,可以理解,首先列队军歌就有些做作,其次竹野在美军面前张牙舞爪挥舞日本军刀后再双手递上,显得更加做作,甚至叫人作呕,如果设计成竹野比较谦卑得递上军刀会比较合适一些,也更符合人物性格,甚至最后竹野自己也说,自己是个失败者,我相信这句话出自原作,说明原作中作者希望反映主角的这种矛盾心理,而电影没有表达出来,仅仅是做了军人武勇的简单宣扬。
还有,全片最的败笔可以说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军人拍摄成值得敬佩的勇士,全片都贯穿着他们如何求生,以及如何苦苦坚持,在听到可以投降以后,各个泪留满面,不禁让人觉得,是否竹野逼迫他们不许投降。
而主人公,其实早就已经在考虑以何种更体面的方式投降罢了,所以硬要说的话,除了最后那个还没有投降的副官可以称得上是武士,其他人都只是碍于面子不想投降或者上司胁迫无法投降的可怜虫罢了。
最后想说说投降的问题,个人觉得作为武士道而言,无论如何投降都是耻辱的,主角他们并不会因为坚持时间比较长最后在上司的命令下投降就抵消这份耻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有无数切腹军官,甚至还有进行神风攻击的飞行员们,如果主角他们可以称为奇迹,上述的就不知道该置于何种位置了,因此本片最终演变为一个讽刺及笑料,当然,虽然不知道历史上是如何,但本片中被刻意渲染的投降仪式也深刻反映了日本人对于比自己强的对手缺乏足够的敬意,明明是失败者,却硬要装得比胜利者更耀武扬威,相当得虚伪,如果现今的日本民族已是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他们再也无法创造明治时代的光辉了。
日本对二战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对文革的态度,青春无悔,信仰万岁!
没有人是罪恶的,连天皇也没有罪恶,那些参与罪恶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害者,没有罪人,无需承认!
谁需要负责?
没有人!
那不是具体的人的错,是时代的错!
都推给时代这个替罪羊,这连个人都不是!
既然每个人都没参与罪恶,那谈什么忏悔?
谈什么反思?
剩下的就是讴歌激情咯,讴歌忠心咯!
讴歌无悔咯!
日本人真的没有反思吗?
1、整部电影充斥着军人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真正的反思。
从最开始,“狐狸”通过红色布条,救下了一个婴儿,便是人性的体现。
如果一味的追求战争,在婴儿的身上放个手榴弹,那才是继续战争。
当然,captain更为勇敢的去抱起那个婴儿更为可贵。
最为可贵的是,敢于做出投降的命令,敢于向自己曾经的使命说no。
战争进行到最后,便成了政治与人性这两种理念的战争。
只有人性战胜政治的战争才是胜利的,狐狸最后战胜了狗日的政治,人性的光辉闪耀着,这不是对战争的最好反思吗?
2、日本军人的素养让人钦佩!
撤退中的散兵游勇,没有四处逃命,他们自觉的加入了一个大的战斗集体,自己的服从上级命令。
敬礼的姿势始终一丝不苟。
即使投降,依然唱着军歌,走着整齐的步伐……这种素养,绝不是踢几腿正步,大大的啤酒肚,开着军车到处乱串的人所不能比的。
3、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
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帮老百姓盖房子,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抗洪抢险。
皇军原来也是人民的军队。
并且,只有真正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放在首位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而不是把政治家需要的胜利放在人民的生命前面的。
最后,想说的是,投降不丢人,敢于投降也是胜利!
最近在看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文化双重性的社会学著作,被誉为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就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分析了日军在二战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
其中美军与日军在马里亚纳海沟一带的战斗,正是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文化的重要样本之一。
读这本书时,顺便看了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战争片《太平洋的奇迹》。
这部电影根据Don Jones的长篇实录小说《Oba, the Last Samurai: Saipan 1944-45(大场荣,最后的武士:塞班岛1944-1945)》改编,以二战时期塞班岛真实史实为基础,可以说包含了西方和日本两重视角。
影片对二战原因的暧昧态度和民族立场,会让很多中国人感觉不适,但是这部影片在美国和日本却非常受欢迎,说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双方的共鸣,契合两国民众的文化心理。
说实话,中国人仿佛和日本很近,其实又离得很远,这么多年国人看日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附带了太多民族立场和爱憎情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将日本人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电影《太平洋的奇迹》与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的著作《菊与刀》对照起来观看,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电影中通晓日本语言和文化的美军小鲜肉上尉,和本尼迪克特一样代表的是西方的视角,都希望通过研究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制定对日作战方针。
虽然两者对日本人所持的态度未必相同。
在许多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日本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民族,有着许多不可理喻的行为。
就像影片中的美军司令官,对于塞班岛上日军将领在总攻前夜集体剖腹的行为,听得一脸懵逼。
小鲜肉上尉希望通过以和平方式招降日本人,并用日本象棋向他的上司解释日本文化,这位叼着雪茄酷似罗斯福的上司却一脸不耐地打断了他的下属,和这些不可理喻的小日本有什么可谈的。
对于很多西方人甚至文化比较接近的中国人来说,日本人的行为也是暧昧难解的。
比如电影中,日本军人可以为了天皇的荣誉战死沙场、甚至不惜破腹自杀、牺牲平民,也可以因为天皇一声令下立刻转变风向缴械投降,丝毫没有负担地和曾经的敌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日本人矛盾的地方。
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依然会有罪恶感。
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桀骜不驯。
就像《菊与刀》的书名,“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
下面就用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结合电影来做些分析。
一、日本人为什么不肯反思战争?
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关于战争的正统理论。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前提,是认为需要通过战斗来建立一个等级体系——当然是在日本的领导之下。
身在一个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国度,日本人深知每个人“各就其位”的必要性。
在他们的文化幻想中,所有的国家将组成一个大世界,在国际等级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甚至是那些最没有沙文主义倾向的日本人,也很少去指责日本对东亚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从这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战争的原因避而不谈,对历史持有一种暧昧的态度。
二、日本人的精神胜利法有多强?
日本人把精神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把和美军的战役比成是“信仰物质”和“信仰精神”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物质注定会失败。
狂热的军国主义者认为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永世长存。
日军的“神风特工队”以自杀的方式撞向美国人的战舰,日本人狂热地相信精神可以战胜死亡,灵魂可以被训练。
上面提到这部电影,片名就叫《太平洋的奇迹》,日本人相信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下,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
日本人还极其自大,当他们被美军轰炸或者打败仗时,总是说:我们早已经预料到这一切,并且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这些都是他们主动期待发生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
输得越惨,反而越成功。
三、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
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和日本不可分割。
没有天皇就没有日本,天皇是日本的符号,是宗教生活的中心。
军国主义分子极力利用人民对天皇的忠诚,为天皇效命。
这种对天皇意志的服从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里,只要天皇有令,哪怕手上只剩一根竹竿,也会奋战到底,同样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会立刻收手。
因为只有天皇的意旨才能让本日国民心甘情愿地接受战败结果,为重建家园而活下去。
四、日本人为什么热衷自杀?
日本人拒绝拯救,认为只有视死如归、临危不惧才是美德,荣耀只属于奋战到死的人。
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没有一支受过训练的的救护队,医疗供给少得可怜,他们从来不带那些伤病患者一起转移。
就像《太平洋的奇迹》,伤病患者只能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
日本这种“伤损弃之”的理论极端表现就是不投降政策。
哪怕毫无胜利希望,日本士兵也会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结束生命,或者赤手空拳冲向敌人的炮火,进行一次集体自杀式袭击。
哪怕因为负伤或者昏迷而被俘,从此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来。
对投降的羞耻感深深烙印在日本人意识深处。
五、战后日本和美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美日士兵最戏剧性的差异,无疑是日本人被俘后和盟军的配合。
其实日本并没有变。
日本人总是说,全世界的眼睛都聚焦在我们的身上,必须全力展现日本精神。
对自身形象的关注深植于日本文化之中。
这就是日本人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的一面。
战败后的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战后留下一个好名声。
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表现友好,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而轰炸后的一片狼藉还没清理,损坏的公共设置也没有修复,这对日本的名誉造成多大的玷污。
他们希望,作为一个国家,他们能够尽最大努力,将来在联合国重新赢得一个受人尊敬的席位,这也是为荣誉而奋斗,只是朝着新的方向,如果未来军事强国之间能够维持和平,日本将会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实现其自尊。
在日本,赢得名誉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得到尊重的方案像工具一样可以因形势变化而随时拿起放下,这种改弦更张对日本人来说无关道德问题,除了少数顽固分子,日本人从来没有组织过任何对抗运动,或者秘密反对美军的占领。
美日之间没有宿怨。
演员没问题,故事也没问题。问题就是日本人又把自己包装成战争的受害者了,最后战败了,投降了,也不忘非要让美国大兵崇拜一下他们,阿Q一把。
武士道,玉碎,介错
缺少点戏剧性,明显美化日军形象
很YY,借美军之口进行自我表扬
战争场面真实,明星很多,不过全是日本这方的,观点比较客观,不容易。井上真央这酱油打的,依然可爱哈。
不思悔改,反装无辜,原子弹下无冤魂
丰叔你终于圆了我和我妈10年的心愿…
欺骗上千平民去玉碎,自己却逃生投降的人,如今被美化成了英雄。。。
2012年7月15日 11:43,风行电影《太平洋的奇迹》场面宏大,场景真实,大场上尉精神可敬,身为一名士兵的尊严与荣誉感,不错的电影。
作为塞班岛的第一关键词——玉碎,平民跳崖的影像欠奉致令影片整体失衡。如同掩去了南云乃至军国主义的恶,大场的善也就无从提起。此外,唐泽老帅哥的yakuza造型很拉风,原以为20世纪少年已经够自毁形象了。
战争的恶性循环,何处开始何时终结,何谓胜利何谓失败。。。是国家背叛抛弃了人民!
.芹泽多摩雄.......擦.
战争与日本人的另一面~
这一年半的奇迹,旧陆军和老百姓本来可以被表现出彩的。。。也是史实 - 为什么能像狐狸一样,不断骚扰美军,且幸存下来?应该是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进化细节,可惜没有!让我都有好奇心,看看原著了。另外,是日影江河日下,预算有限的一种体现吗?美军的演员太业余了,尤其那个胖少校喊口号的样子,减一星。
拍的很烂,表达的情感也十分反动,百无一是的东西
我怎么会浪费时间去看这么蠢的一部剧?真的没法可想,完全是一部日本人沉溺在自己世界里面yy的电影,一点没有“男人的大和号”的那种描写战争内涵,描写人性的深度。
东西方对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军人保护不了百姓,就应该放百姓一条生路,而不是裹挟。
音乐凑出来的抒情气氛,不过下面还是有很冷静的反省,美国人用来是为了陪衬日本军人的坚忍的。真正失分的是中心英雄虽处处着墨,却始终不像个真实的人,仅仅是个演绎出来的概念。
某人的坑爹結局
沉闷。。。小日本的愚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