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用两条主要矛盾串起全片:一是囧、闪二报的竞争,二是谭锐智与高建仁的矛盾。
两条矛盾里又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与对立:报社的竞争折射了当时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两报社的记者形成对比是在探讨记者职业操守与利益的权衡;谭和高的恩怨背后是对香港法律的审视,以及草根大众在权势之前的无力。
看到高建仁案背后官官相护的隐情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香港警匪律政片——最后歹徒被制服,香港司法的公平公正得到伸张。
结果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囧报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记者的良知更重要云云。
在我看来,这样的讴歌有点用力过猛——这似乎也是香港律政电影结尾的“通病”。
影片的叙述也没做好,高建仁犯罪背后的那条线有头无尾,倒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开头交代背景,突出香港记者吃人血馒头的主题,好像在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和记者职业操守有关的电影而非警匪片——不是吧阿sir,观众又不瞎。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开头,实在挤了太多东西了,一开始就给观众喂了一大口,让我以为是导演把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例如王子的存在完全没必要,可以删掉。
而且开头的人称叙述是阿咩,后面全是上帝视角并且没有再回到阿咩视角,未免有点衔接不当。
星爷在最辉煌的时候,从幕前回归幕后,电影产量自然从一年几部到几年一部。
星爷有升格的资本,但其余甘草配角却失去了光环的庇佑,不得不混迹于众多低成本劣质剧组,靠消费往日荣光谋生。
这其中不乏出众者,如田鸡,林子聪,但大多数都只是碌碌无为,如黄一山,苑琼丹等。
不幸的是,吴孟达也是坠入凡尘中的一员。
离开周星驰后,吴孟达拍过很多电影,有经典的港台搞笑电影《笑林寺》《小飞侠》,也有内地新晋喜剧《大片》之流。
达叔的演技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少了点味道。
就像方糖之于咖啡,没了周星驰,就缺少了那种化学反应。
看达叔往后的作品,曾经无数次幻想“星爷从天而降就好了”的命题。
这是属于星爷所有金牌配角的光环,它曾经带来辉煌,如今却成为囚牢。
好在达叔沉浸了这么多年,终于在《盗火新闻线》里走出了光环的羁绊。
电影里的达叔,总是凄苦寂寥。
不同于往日里的夹带猥琐市侩,如今的他,沧桑而深沉。
就像一个站在市中心声嘶力竭大喊的冤屈者。
然世风日下,江河不再,任凭达叔如何击鼓鸣冤,舆论只关注明星花边,政客流连,谁愿意去窥探小人物的冤屈。
电影进展到这里,不需要,甚至排斥周星驰的出现,只有达叔的呐喊,只有传媒的反省,才是最好的调味剂。
周星驰昔日配角的转型作品之中,这是第一部我从头到尾没有希冀周星驰出现的电影。
走出周星驰的羁绊,达叔是第一人。
2016年已经年末,想必各种媒体又要评选年度的关键词。
不知道这个传统从哪里开始的,但从日本传到台湾、韩国、香港,又传到中国大陆。
所以,一些大陆的媒体这些年也喜欢搞什么年度关键词评选。
如果我有一定评选权的话,我恐怕要给“吃瓜群众”投上一票。
因为,吃瓜群众在2016年吃瓜之余,惊人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
2016年至少有四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与吃瓜群众有关。
从最早的数起。
第一件自然是英国脱欧公投,虽然只有英国公民有投票权,但架不住全世界人民吃着瓜围观,所以投票结果出乎意料,玩脱了的卡梅伦只好辞职。
第二件是土耳其政变,政变之中的土耳其总理居然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指挥军队反击,最后竟然改变了土耳其政变的一贯规则,并且多米诺牌效应般让土耳其和俄国两个差点发生战争的国家一夜之间亲热不已。
第三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美国吃瓜群众的默默支持下和全世界吃瓜群众不嫌事大的呼喊声中,这个本想过把瘾就死的候选人居然当选总统。
第四件就是现在还没有落幕的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吃瓜群众不满足于吃瓜,直接把瓜砸到青瓦台脸上,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这四件大事极大地改变了2016年的面貌,让这一年极有可能成为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当然历史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而不是评论如此就会如此的。
只是去探究这四件大事中的相同一点,吃瓜群众无疑可以作为一个骄傲的集体成为年度词。
吃瓜群众貌似分散,且不一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就凭着自己手中的手机流量,以蚍蜉撼树的态势创造这一件又一件影响世界的大事。
吃瓜群众嗅觉一向灵敏的香港影视圈就率先盯上这个神秘的群体,拍出一部《导火新闻线》的精彩电影。
不过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还是要说它耍了很多港式小聪明。
首先,《导火新闻线》本是2015年播出的一部24集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也不能评说什么,但电影无疑是借了电视剧的势头,类似的例子还有2016年上映的《使徒行者》。
第二,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是韩国河正宇主演的一部电影《恐怖直播》,而《恐怖直播》的灵感来自《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的故事创意谈不上有多新鲜。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河正宇主演)不过,也只有剥掉上面这两者的影响后,这部电影才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的新颖正在于探讨网络新闻与吃瓜群众的关系。
这样电影才超出原有的电视剧,具有独特的时代写实感。
故事开始于平安夜的一场性侵案。
七年前,十七岁的谭一心平安夜在酒吧喝醉酒,被富二代高建仁性侵。
谭一心在反抗中被殴打致死。
事发后,高建仁家族买通并威胁证人做了伪证,在有坚实物证的前提下,居然判高建仁无罪。
数年后,证人因为良心发现,告诉了谭一心父亲谭锐智(吴孟达饰演)。
谭锐智向法院申请重审案件,但发现香港法律中有“一案不能两审”的规定。
于是,老两口百般向法院申请修改法律,希望得到重审机会。
香港立法会本也有意修改这一条法律,但高建仁的一位舅舅作为议员,阻挠并拖延修改法律的会议,以至于法律迟迟不能修改。
绝望的谭锐智只能孤身抗议,囧报记者乐嘉辉偶然的一句指点迷津,正式开启本电影的开端。
乐嘉辉的话就是:“你要上报吗?
你要上头条吗?
你学人家杀人放火啊!
杀人放火不就上头条了吗?
”
(剧照一,个人以为这部电影的全部精彩就是因为这句经典台词,一句话点出媒体与吃瓜群众之间的共谋是什么)于是,谭锐智利用自己电视台灯光技工、烟火技师的身份,劫持了前来做节目的高建仁及电视台十人,并在各处放置了炸弹。
以此,谭锐智要求面见立法会主席卢靖。
——这个情节完全模仿了《恐怖直播》,不新鲜,也不新颖。
不过,《恐怖直播》的故事重点在主持人与恐怖分子的沟通、对抗上。
这部电影则离开电视台,把重点放在《囧报》与《闪报》两家纸媒体的对抗上——这是原来电视剧中情节的延续。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来的电视剧,但可以想见其套路不会离开美剧《新闻编辑室》的模式。
所以,这也谈不上太多创新。
那这部电影拿出来评论分析,恰恰是在剧中引入吃瓜群众这一势力庞大的群体。
两家报纸都极力在网络时代转型,想改变纸媒逐渐落寞的趋势。
在这场改变中,原来的主导因素是一年或一月的订阅量,现在则变为每时每刻的点击量。
点击量犹如躁动的脉搏,每一次都要扣在吃瓜群众的心弦上才行。
如果没有扣住吃瓜群众的心弦,就不会贡献出流量,就转化不成点击量,当然也就影响报社的业绩与收入。
两家的主编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闪报》冷酷、强硬的主编应对的方式是,没有新闻,编也要编出来。
所以,《闪报》的新闻就免不了朝着下三路去。
吃瓜群众就跟风而上,点击量自然就高。
台湾媒体躺枪——但不无辜(剧照二,黑衣女就是《闪报》的女主编,冷酷无情,强势而不择手段)在这场对决中,《囧报》一直处于下风,还闹出两家记者打架的丑闻。
同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一再刺激谭锐智,几乎让其绝望,最后的鱼死网破似乎不可避免。
《囧报》只好做最后的一搏,想要再打一场翻身仗。
于是《囧报》制作了一则卡通视频——卡通视频哦!
在卡通视频中讲述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及谭锐智不顾一切行为的诉求是什么。
(剧照三、四,《囧报》网站推出的卡通视频,以及随后被转发的第一原因是有趣。
不讨好吃瓜群众,视频就不会被转发,而讨好的方式是视频、图片要萌、要有趣,因为吃瓜群众向来喊自己为宝宝)然后,吃瓜群众的风向改变,纷纷同情谭锐智,最后在网上倡议去电视台支持谭锐智的诉求。
由此,这场劫持人质事件才找到突破口,最终和解。
谭锐智的要求最终也被立法会接受——虽然立法会并不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
谭锐智获胜了吗——他失去女儿与妻子(车祸),还会因这次犯罪行为被判刑。
两家报社有赢家吗?
《闪报》的总编辞职,而《囧报》的点击量还是屈居第二。
难道这是又一次法制的胜利?
立法会主席不敢承认是这次事件的压力,至于会不会有政客借此操弄,一切都是可能的。
获胜的是谁?
吃瓜群众。
在这场围观中,吃瓜群众先是可以尽情想象富二代的荒淫(《闪报》初时报道谭一心生活作风有问题导致悲剧),接着又被事不关己的人质劫持所吸引(没人真正在乎人质的生死,看的只是真实的大戏),最终正义感爆棚,集体去声援谭锐智。
仿佛他们从未意淫过谭一心如何被高建仁被奸杀一样!
如果把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爆发以来的一系列事件拿来对比,韩国吃瓜群众的行为与剧中的吃瓜群众如出一辙。
前一段时间中国的罗一笑事件的过程则是整体反过来,先是不加思考地善心大发作,然后一边倒地谴责罗尔、小铜人公司的炒作,直到最后没有人真正关心实际从未出场的罗一笑。
就在前天,罗一笑去世,留给吃瓜群众的只是白单子下的遗体。
——这时,吃瓜群众依然有瓜可吃:明星的结婚离婚与出轨,政治人物的激情表演,地球村里大哥、二哥、三哥与众多小弟的爱恨情仇。
这些瓜有着不同的款式,不同的口味。
有些是满足下三路的,貌似不主流,却有着牢固坚实的最大受众群——全世界点击量最大的网站是色情网站!
貌似主流的瓜都有着貌似主流的诉求,比如爱情、婚姻、经济、政治。
你焦虑着结不结婚,那你去看看星座;你在七年之痒,那去看看明星的出轨离婚;你爱国爱党,那去看看国家又在哪里亮肌肉,又在哪里向小国家布施,最后在看看世界人民一片水深火热;当然你是天生的反对者,更容易在网络中找到适合口味的瓜。
当然,吃瓜群众最爱吃的一款瓜与孩子有关。
孩子天真无辜,如果没有事情发生在他们头上,那就是逗吃瓜群众集体开心天使——虽然恋童癖也很喜欢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喜欢孩子就是恋童癖。
如果孩子遭受了什么不幸?
比如被淹死的孩子。
原本犹豫要不要接受难民的欧洲人,一夜都变为圣母,不加甄别地接受难民——丝毫不在乎这其中有恐怖分子。
又比如罗一笑事件,不加甄别毫无理性地把钱给了网络某个素不相识的人——仅仅因为他的文章。
《导火新闻线》中《囧报》的反击武器是卡通视频,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围观群众就是一群巨婴症的成年人。
(2015年9月,叙利亚3岁的艾兰在偷渡中被淹死冲到土耳其海岸的沙滩。
这张照片直接改变欧洲难民政策,从而引发2016年从年头到年尾的恐怖袭击)吃瓜群众是如此多变的群体,庞大芜杂而很难用单一的概念、理论来分析,所以其行为完全不可预知,即便有人有意去引导,去制造一个“瓜”喂给吃瓜群众,但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正如《导火新闻线》中的吃瓜群众,面目模糊,分散却又权势巨大。
媒体要讨好他们,权力机构也要讨好他们,法律也要讨好他们,商业也要讨好他们,未来更要讨好他们。
所以才有了特朗普这个网红当选总统的奇迹。
他们就是我们。
那我们真正知道吃的瓜是什么瓜吗?
最终我们将会发现,围观改变的不是世界,只是我们手中变幻的瓜。
(完)
嚴格D講,導火新聞線電影版其實都重有少少電視電影FEEL。
要比電影手法,當然重未比得上奧斯卡電影《SPOTLIGHT》(焦點),但係香港呢個娛樂至死既MARKET,都重有少少市場,都重有人寫到出來兼成功拍出來。
好可惜既係,導火電視劇版當初唔係人人都會一開電視機就睇到,只能網上看,所以受眾面唔夠廣。
如果唔係,我覺得呢部劇應該係香港影響力會更大。
香港拍到導火新聞線係因為有傳媒呢個都仲可以叫專業既行業。
當然重有因為反轉係大家都可以隨意去電視台舉板請願啦。
呢D咪就係香港電影拍到既野,其他地方拍唔到既野囉。
咁多年黎香港都總算出到一部講真真正正講新聞既劇集/電影。
其實導火新聞線電影版都係延續以群戲為主的風格,女主角方凝係電影版裡的作用反而沒電視劇整體咁出位。
樂嘉輝反而係呢次人質事件裡擔當一個比較重要既角色。
其實呢個故事核都幾黑鏡,雖然唔關科技事,但同樣都係討論緊媒體對人性/對社會的影響,重有社會上到底有沒公義。
尾片曲好好聽。
《We're not afraid》作曲、填詞陳詩慧。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WE ARE NOT AFRAID.蝦米音樂上可搜到。
小精采位:HAAAAAAAAAA毛記電視原來都有入鏡既咩點解我唔知!!!! 哈哈哈好正。
(1:15:00--毛記電視咪牌,個頭包紮作形象的人是毛記電視的"偽人",他既形象和藝名係影射方東昇)哈哈哈高登巴打齊齊出鏡導火新聞線電影好L勁(高登討論區係香港著名網上論壇)記者「查電話」係要去「交電話費」,從而查到機主名字,好野。
小問題:一、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要立法會會議紀錄好方便喎。。。。。
可以立刻傳真??
(呢個是真的想問,我身為香港人我都唔太清楚,但政府好多紀錄的確是可公眾查閱,應該是可以的,我猜)二、談判專家既戲同佢上司既戲真係好生硬。
三、講普通話的閃報高層點解要企上車頂影相裝腔作勢,同樣的事情係皇阿媽做,編劇起碼會給她加上光環和正當理由啊。
其實電影版無左梁小冰真係差D。。。。。
三、裡面很多配角的演技比較不自然啊,反而是開頭死左既老婆應該戲好好架啊。
四、阿咩既然在醫院看住智叔的老婆已傷重不治,為甚麼這條線不繼續跟下去? 五、囧報除非報社係北區,如果唔係方凝咁快去完深圳又返黎? 起碼都三四個鐘頭啦........時間上太緊。
这几天,热搜、朋友圈、公众号都是吴孟达,一个喜欢港产影视作品都熟悉的面孔,一个从TVB艺员训练班出道,不红不黑的甘草演员。
认识他普遍都因为与星爷合作接近40部作品。
曾经因为私生活乱七八糟而低沉消退,但最近几年达叔积极复出,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今天,不讲他跟星爷的合作,也不透露内娱八卦,来讲讲达叔的《导火新闻线》!
这也是一部达叔当男配的电影,但从戏份和演技的表现来说,我觉得本片达叔的番位应该是男一的。
看得出剧本是下过功夫的香港和台湾近年不断有讲媒体,而且完成度非常高的电视作品,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本片的同名电视剧,都深得我心。
这种带有批评讽刺意味的题材,也就只有特区能制作了。
本片围绕香港立法会关于《一罪两审》事件展开,以两方对立媒体报道反应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佳作。
在我看来其实两方媒体都没有对与错,作为记者,如果每次跑新闻都要在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上做选择,或者在知情权和隐私权上先纠结一番,那言论自由就失去意义了。
记者与自媒体人不一样,记者是新闻记录和新闻报道的人,负责报道事实;而自媒体人是带有个人观点甚至情绪写作的人。
在报道的层面上讲,媒体确实会有“只报道想让你知道的内容,而非事实的全部内容”的情况,为了销量,为了流量,只说受众想知道的内容。
喜欢吴孟达的个人solo
知道达叔死讯之后,朋友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剧给我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没有周星驰的无厘头,也不在是星爷旁边的甘草。
让吴孟达有足够表演的戏份,在讲述女儿惨痛遭遇和两场情绪失控的表演中,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也为最后剧情推向高潮埋下伏笔。
同是喜剧演员出身,本剧不像现在李焕英这种刻意渲染拉动观众情绪,最后仅通过群众的鼓掌,情绪就上来了。
毕竟是同名电视剧的衍生剧,因此剧情过于明快,也由于是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喜剧处理上一定是不如电视剧效果的,港味浓郁,值得推荐哦
很少有电影令我感动过,这部电影使我流泪。
一、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香港法律的缺陷,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记者这个职业操守,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公共事件的敏感易爆性。
然后就有人指责正义记者有这样那样的违反法律,(爬墙采访,截留证据,私自会见当事人),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反文明、犯法律的,应该谴责的行为,反过来反面角色激怒当事人作出犯罪行为,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常职业行为。
这帮人根本没有看懂电影,只是肤浅而幼稚的看到了表面现象下的浮夸。
是现代社会冷漠的代名词。
是我流泪的原因之一。
这些表面上打着反理想、尊法治的旗子,治肆意扩大法律的尊崇地位,其实内里其实是十足的法盲。
他们要不就是被法律表象迷惑了的羔羊;要不就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的法治优越感,别具用心麻木不仁的自我膨胀感的宣示。
香港所谓的法治也是有局限的。
(一小撮港人)夸大其作用非常像是夜郎国里的国民,不见高山,不知感恩。
所谓法治大家都认为是和人治对立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认为法治与人治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就像阴阳对立互生,没有绝对的法治,倒是容易见到比较绝对的人治。
从根本说起人治是本源的、先天的、人性的产物,人性是复杂的,是善与恶,是与非的混合体。
法治是文明的、后天的、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是融合的,是人伦的的选着。
法治并不代表公平,只是代表折中、平和。
位高权重的法改委,可以改变法律,也可以不改变法律,这是到底人治还是法治呢?
法治人定。
这才是法治最根本的来源。
二、新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喜欢冠以新闻人为无冕之王,其实质是社会的代言人。
新闻人的一言一行在描述着这个世界,新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灰暗和光明。
然而当社会冷漠的注视你的时候,新闻人也是无奈的。
当谭鋭智希望能像在大街上游行示威的人群那样,为自己主持公义的时候,作为良心记者的骆家辉却无奈的表示“不是我不想写,是没人看” 是啊!
没人看,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作为新闻人,市场被扭曲了,人性和人的行为当然也选着跟着扭曲,因为这样做风险低、效益高、符合利益。
在这个社会的冷漠着,我们被囚禁在理性里,看不到激情;被淹没在潜规则里,看不到光明。
比如闪报的行为,为了新闻可以无视一个鲜花一样的生命在眼前陨落,可以制造唯恐天下不乱的气氛,可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没有新闻可以制造,有新闻可以别出心裁,一切为了点击率(即大众想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放大已经扭曲的价值观。
这样看起来很敬业新闻人是不是反社会的,是不是应该受到谴责。
然而现实只有良心才可以谴责他们。
这也是社会的本质,是人治的。
冷漠不是人性的全部,更多的只是对社会的反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恰恰是新闻人的职责之一。
三、在电影里绑架无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弱者无可奈何的表达方式。
谭鋭智在上诉无门,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下,发动的极端的行为。
从人性的角度看,他是理性的,他的诉求合理,他的行为也是克制的,如果是极端的话,他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杀掉他要指控的人,或者杀掉所有人,这也不能不说是社会给予的后果。
现在为了这个合理的诉求,他家几乎死绝,女儿死了,老婆死了,还有自己的半条老命估计还得在监狱中度过,(在弹幕里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谭叔无罪释放,结局是完美的,请扪心自问这可能吗?
)这是我的第二泪点。
恻隐之心人之皆有,同情弱者是人性本源,否者也不会有什么法治这些东东,因为强者不需要法律,或者是可以有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大家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丛林规则下生活就可以了。
但可惜的是,我们冠以法治社会的高帽下,总有这些那些的不和谐,四、我们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呢?
借着人民给与的权利,道貌岸然的在公众面前,打着公众的旗号。
首先表面上是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实际上在争取自己有利的政治利益),一本正经的通告绑架罪犯的恐怖事实、恐怖性质,全然不提或尽力回避事件的起因。
然后彰显自己的肌肉与沉着应对控制能力,谈判专家、狙击手、救护组、疏散组、幕前幕后忙忙碌碌,仿佛在等待有一场盛宴开席。
这和反面记者有什么不一样。
而在修法这个事件上却没见到一个可以承担道义的人,人人都为了怕惹事上身而纷纷避开。
可笑的是最后,靠一个记者的色相才得到一些确切的消息。
在修法这件事上没有人治吗?
也许是,他们没有做错什么。
都在法律的框架内。
错的可能是法律、是历史、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还有是该死的人性(这个时候他们会给你讲人性的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们需要我)、、、、、、、理由很多,但无疑冷漠,这就是现实。
这是我发现第三个泪点。
影片的结尾,法改委卢靖的一套官腔。
终于迎来了法律的修改。
我不知道这个法有没有追溯过去的效力。
其实知道了又怎,因为我们的大人发话了,不是为了你才改变法律的,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东东。
解读一下就是,你死两三个人的事太小,不足以让我们这些大人物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你碰巧了,我们就赶点工吧,争取半年完成。
够高傲吧!
这是我低四个泪点。
五、“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这个词很中性,可以有多种解释,积极的是要我们保持奋进的姿态,保持谦卑心态,反面的也可以是我们要保持兽性。
电影里有更加深度的解析,我想不外乎要我们保持对人性的敬畏。
结尾太理想使它失分不少。
在现实中的智叔,也许真的走上路不归路,或者被击毙,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点燃炸弹同归于尽沦为正真的恐怖分子。
但对于智叔来说不重要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相信我们生活在理想的社会里,我倒是比较倾向于我们尚生活在比较原始的文明中。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保护自己的必要的生存技法。
我们不能参悟明天的我们会怎样。
需要信念指引,我们需要宗教高悬。
我们只是惯性的以为明天依然会美好。
殊不知在这个美好的背后,是一些人的无畏付出和流血牺牲。
但愿这世间不在冷漠,总有人得站出来,向邪恶说不。
向正义的新闻人致敬。
也希望在看影评的各位一生平安。
正义只有在人多势众的形势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大可悲之处。
什么时候,每个人,尤其是身在高位能够决定、修正光明之路走向的人能够不需要迫于公众压力,而是本心就存在正义对错的天平与勇3气,为这个世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正确的事,该多好!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不光是对记者群体的要求。
大家共勉,世界和平。
這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看完後我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深入反思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了。
電影好看嗎?
不好看我就不寫這篇文了吧?
我不說電影內容,以免劇透。
我最想說的是這部戲帶給觀眾的一個訊息,一個值得你認真思考的訊息。
曾幾何時你在報章上看到的東西你基本上不會懷疑其真偽性,但你今天還會嗎?
你可曾聽到身邊的人和你說「報紙你也信?
」。
近年的傳媒誇大或虛構新聞已是司空見慣,畢竟為了點擊率,為了收視,為了有更多的觀眾及讀者;有了上述的才有廣告、有收入,公司盈利你才有薪水,完完全全是一個靠吸睛賺錢的行業。
你可以充滿道德地譴責傳媒為了點擊及收視而放棄所謂的專業操守。
但,你有否考慮過正正就是這些誇大了,虛構了的所謂新聞才吸引到你花費你寶貴的時間閱讀/收看?
是否一個很誇張的標題讓你有更大機會詳細閱讀整篇文章?
是否一張性感女郎或肌肉型男的照片讓你更快點擊收看相關影片?
是的,問題出自你身上,正正就是你願意看,人家才會做給你看。
你是否應該提升自己個人品格及知識看一些並不嘩眾取寵的東西?
當大家品味變好了是不是可以改善到香港的傳媒風氣?
你去慨嘆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又有否檢討因為你膚淺的品味讓傳媒業墮落繼而影響你的下一代變得更膚淺?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很讓我反思,我也希望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是這電影感染到我去寫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提升嗎?
不,我也只是為了點擊,讓你給個讚而已。
吴孟达达叔宝刀未老,技压群雄,或悲或怒或叹,声声断肠。
时而怒从心起,时而悲从中来。
看到动情之处不禁热泪盈眶,泣不可抑。
似乎已久未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的身影了。
自从14年他心脏病发作紧急入院以来,这几年的曝光率大减,人也消瘦了一大截。
不知不觉之中,伴随着我们青春年华长大的那批演员们都老了,周星驰电影里面好多甘草演员都开始相继去世。
龙方,成奎安,午马,郑祖…希望还有机会看他俩这对黄金搭档再搭档一次,哪怕客串也好。
只是按照现在的形式来说,恐怕也是奢望了。
电视剧改编。
安设炸弹,绑架人质,要求会见特首。
这一套开头的格局有点像韩国电影《恐怖直播》。
关于新闻媒体的道德和操守的讨论,《夜行者》和《良辰杀人记》里已广为讨论过。
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新闻资讯的的“stay hungry”已经无分种族民族,放眼世界皆同。
如何在点击率与良知之间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在有句俗话,叫做“看热闹的不嫌事大”。
在无数键盘侠的指尖里流动着的文字,透过网络汇成了一幅幅冰冷又无情的脸。
如同罗马斗兽场里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是对暴力血腥的招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咸色辛辣的媒体格调影响着网民的思路,要求更刺激更深扒更冷血的消息又成了他们对媒体的新的诉求。
爱下流的东西,有下流的憧憬,那就是庸俗的人。
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看似越陷越深永无止境,但剧中也说了一句话,“常人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疯子是觉得有了努力才会看到希望”。
而如今的我们,都是那个“stay foolish”。
即使不被当下俗媚的风气所接受,也要坚定勇敢的去走下那一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深V】
瘦骨嶙峋的女童饿得跪倒在地,丝毫没注意到背后是等着猎食她的秃鹰。
20余年前,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
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
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话呛得哑口无言。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吴孟达饰演的谭锐智,因为诉求得不到媒体关注,铤而走险走上了绑架之路。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
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
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
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
《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
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希望电影的这个预言不会成真。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制片方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早前出品的电影多为情色片,例如《一路向西》、《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和《把妹达人》等等。
于是,在电影中多以卖弄风骚的性感形象示人的何佩瑜,这次演的是一个广州暨大的实习生。
经常饰演爱夜蒲的阔少角色的王宗尧,这次成了一身正义感的记者。
唯有何华高,依然是继续自己近年来多次扮演的猥琐角色。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家2011年成立的公司能够游走在大雅大俗的两端。
当然了,这部电影缺点也不少,比如说结尾部分的生硬翻转,又比如说很多重要观点都是靠演员之口讲出来,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展示。
但总体而言,本片还是瑕不掩瑜,属于近年来少有的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那些大而空泛的所谓商业大片,已经给足了诚意。
更多本片精彩情节的GIF,可以戳这里
作为一个记者,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太羞耻了。。。
不愧是良心之作。尤其是看到一个记者拿镜头对着快被砸死的女孩时,深深震撼!因曾与此等“冷静”的人共事。最想说的是三叔无愧于最佳男配角提名。剧情未算得最上乘,但不失好片。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剧本认真有诚意确实花了功夫去做,但是还是很雷啊,而且一定要把坏人都写成是大陆人是什么意思?
别的不说了,最后十五分钟的草率是预算吃紧了吗....
剧情紧凑,情绪点精准,唯一不足就是老头应该炸但敌对势力强大既不让老头炸还污蔑老头最后把老头杀死这个悲剧结尾没拍。
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质感也接近电视电影了。剧情紧接电视剧,先交代了下梁小冰并没有在伦敦客机空难中去世(但她这个角色没有再在电影版出现)。主线算是港版《恐怖直播》(故事在一天内发生)+剧版中不同报社竞争(但剧版中对手为《独家报》,反倒是剧版中的C99电视台成为了本作主舞台)。女儿被奸杀后罪犯贿赂关键证人以获无罪开释,但父亲吴孟达并不是直接惩罚罪犯,而是要求特首推动「禁止一罪两审」条例的修订,香港真乃法治之邦。而囧报记者除了要及时全面向公众呈现事件之外,还顺带推动了事件的和平解决。角色任务分配基本和剧版一致,王宗尧靠着江湖智慧带着小女友杨淇去现场,而周家怡则继续直白输出新闻鸡汤。吴孟达在全片中几乎都是独角戏,但他完成得真是炉火纯青。演囧报老板的看着眼熟,才发现原来是《一路向西》的男主角。
似乎是一部TVB电视剧的延展电影。一天的时间线之内、一宗小巴交通意外、一宗绑架案、两家报馆的争斗、七年前的奸杀案。特别有传媒和职人气节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当囧报的代总编说:「我们的对手从来都不是闪报,而是整个社会。我们不能被外界人的价值观牵着走,而是要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
太理想化
剧本和手法都直白try too hard到尴尬,剧中人物无时无刻不在的中二的自以为是,和闪烁着的幼稚世界观,也折射着创作者同样的心态。大概是电视出身起码写的多拍的熟,故事本身讲得还算紧凑用心。
虽然剧情推进实在是有点简单粗暴无脑了点,说教也生硬了点,结局也草率了点,但是这种描述新闻到底是要点击率还是真相,到底是引导观众还是迎合观众,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到底是屈服现实还是追求理想。真的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周家怡演技在线,女2巨丑
we are not afraid。自己也算半个媒体人,很多时候我会被上司质疑我的工作能力,因为我不懂得造新闻,写的东西没有传播点,根本赚不到钱。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自己所谓的追求真相,是没人会关注的,反而是一些周边爆料更加容易吸引眼球。我就是那位囧报人。但是我想我不会轻易妥协,真相比数据更重要!
好题材被这导演拍的太烂了
導演跳不出電視劇佈局的框框,因此比電視跌watt太多也屬合理。兩條故事線的處理太割裂,為吳孟達寫的獨角戲很單薄,有點糟蹋;想帶出紙媒與新媒體之間的惡鬥,但寫得又過於表面。
港版 恐怖直播,但是却没有那么真正的对社会的评判,有点隔靴搔痒
电影版讲了两条线,一条是香港小市民希望通过合法抗议获得立法会关注,修改一审终审制为二审终审,让因当时没证据被释放的杀死女儿的凶手再被审判一次。另一条是两个新闻价值观的较量,一边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一直在刺激整件事的价值观,另一边是即使没有新闻做但是也希望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观。
观点是树起来了,不过这是不是真的算是新闻业者的原则,恐怕还是要存疑
题材不错 可是怎么拍的像90年代的港片......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