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手指》改编自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推理小说中的一本同名作品。
在东野笔下的侦探形象中,「加贺恭一郎」系列里的加贺恭一郎与「伽利略」系列里的汤川学是两个比较知名的角色。
与性格古怪、外表英俊的型男物理系教授汤川学相比,加贺恭一郎的本职工作就是警察,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不修边幅、喜欢单独行动。
在东野的描述中,加贺恭一郎身材高大、五官深邃、笑容爽朗,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形同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阿部宽还真有点神似。
目前,「加贺恭一郎」系列中影视化的作品有四部,除了《红手指》外,还有《新参者》、《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
今年还会上映一部《祈祷落幕时》,将由阿部宽与松岛菜菜子联袂主演。
相较于「伽利略」系列着重案件与推理,「加贺恭一郎」系列更偏向于人性与温情。
人们评论东野的作品时常说他既非「本格派」,亦非「社会派」,而是不拘泥于两者的「新社会派」,或者称「写实本格派」,在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方式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红手指》当然也继承了「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一贯风格。
作为偏社会派的推理小说,故事的开端便揭示了案件和凶手,上班族前原昭夫被妻子的来电急召回家,发现儿子直巳杀死了一名女童,在妻子的坚持下,昭夫绞尽脑汁地处理完尸体并编织了一个谎言企图混淆视听,帮助儿子逃脱法网。
对于喜欢推理解谜的观众而言,这种类型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
本人未看过原著,但仅仅从影视版《红手指》来看,案件本身并无精妙出奇之处,同时导演的着眼点亦不在这一方面。
自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以降,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便摆脱了单纯侦破案件的拘囿,并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的社会责任。
东野虽非完完全全的社会派,但在社会问题的揭露方面却毫不逊色。
东野曾在访谈中谈道:「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
」因而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冷漠为主题,特别对于家庭关系、对于未成年犯罪现象更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与挞伐。
在此意义上,可以将《红手指》视为典型。
前原昭夫一家的关系极为淡漠,昭夫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很少。
妻子八重子在超市打工,对儿子直巳十分溺爱,与婆婆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儿子直巳处于青春期,孤僻、自我封闭、并有性爱好上的怪癖(这点在影片中语焉不详,应是有意回避)。
母亲政惠由于老伴儿因患老年痴呆去世,再加上儿子的漠不关心以及与儿媳的日常龃龉,于是选择假装也患上了老年痴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尽量避免和小辈接触。
这样的一个家庭,正是目前大多数日本式家庭的模板。
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交流,换言之没有最基本的爱与理解。
昭夫对家庭采取逃避态度,对儿子疏于管教和引导,工作既是原因亦是借口;八重子对儿子一味娇纵宠溺,并未真正关心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甚至当直巳闯下弥天大祸时,八重子仍然不正视问题根源,反而将丈夫昭夫推向了错上加错的两难境地。
面对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走投无路的昭夫只得昧着良心想出了另一个计划,故事也来到了高潮。
昭夫的想法是把杀死女童的责任推给「痴傻」的母亲,虽然在此过程中回忆起儿时母亲的慈爱而倍受煎熬,然而护犊心切之下还是打算牺牲母亲来挽救儿子。
如此一来,不仅是直巳,连昭夫本人也跌入了道德深渊。
好在本作的结尾不失温情,在铁一般的事实、加贺恭一郎的劝诫、母亲的眼泪下,昭夫最终交代了前因后果,并痛心疾首地向母亲谢罪。
在母亲与儿子、是与非之选择的背后,《红手指》直面的是日本社会缺乏亲情的悲凉现实。
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当前原政惠得知昭夫的计划后,并没有俗套地甘愿牺牲自己成全儿子一家,而是不断用暗示的方式来提醒儿子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
同样作为母亲,政惠和八重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即便如此,昭夫与直巳面对亲情的态度上也都是一丘之貉。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社会问题,与个体的关系其实已经不大了。
♑
发现了一个日系变格推理剧,乃至小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点,就是从凶手视角来拍剧???
欧美推理,现在也很少有本格了,基本是从侦探警察视角拍的,而日本推理总是从凶手视角,以凶手为主观来展现剧情。
总觉得好变态啊。
为什么要重点放在凶手这么做的背后的伦理社会背景呢。
而不是重点放在客观的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是事实,中国也一样,只是不让拍罢了。
但是这太东亚了,日本还是其中最保守,国民心理最极端的一个族群,复仇心理重,不欠人情心理也重。
这给观众体验上的不同就是,看欧美侦探剧能得到抽丝剥茧的、智商上的快感,带入的是精英侦探的角色。
而看日本推理剧,被动带入凶手、体验社会伦理的压抑与无处发泄。
观众得到的体验本质上是家庭狗血风俗伦理剧,而不是推理剧。
欧美推理也会分析凶手心理,像无人生还最后一个章节、罗杰疑案最后两个章节凶手日记,可是那都是很少的一个比例,前面99%还是探案啊。
凶手动机也是谋财或者追求价值观(政治理念之类),而不是像本剧一样的,不理性的动机。
所以,日式社会派推理剧集,的确比,有一类日剧:纯 “ 社会派/因为经济泡沫破裂30年/年轻人无用武之地/只能抱怨自身处境/牢骚满腹” 的那类剧不一样,多了一层推理故事的故事性,可是还是把重点放在社会派,而不是推理事件本身上。
其实看日剧就根本脱不开日本的经济环境和年轻人的满腹牢骚感,只要选择日剧,除非是古装剧,现代剧全部都笼罩在这种感觉的氛围里,不可能是欣欣向荣感的。
而且老年人是孤独变态的,为了缓解孤独更是不惜犯罪。
经济停滞加上资源匮乏,这个民族的人性就是要更极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理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理性,影视剧拍这些题材还毫不避讳,没有可看性。
看这部剧的起因是因为阿部宽,个人非常欣赏有实力有个性凡事有自己一套的演员,阿部宽就是一个典型。
当电影的开头点明“东野圭吾作品”时,我就抱着“看这部作品会如何的”想法看下去,因为之前看了两部东野圭吾作品改编的日剧[白夜行]和[幻夜],前者饱受赞誉很多年,但是我还是觉得太过于描述男女主角之间的羁绊,讲多了就矫情了;后者真的是选错女主角了,虽然我很喜欢深田恭子,但是整个剧情等于白描这个蛇蝎女人如何踩着男人的肩膀爬上去的,唯一让我想坚持着看下去的原因就是想了解这个女人是什么来头……真是一点营养也没有。
[红色的手指]剧情牵扯到了很多人,前原昭夫是一个晚上下班不愿意回家的中产阶级上班族,儿子在学校被欺负心中孤寂只能介怀于游戏中,一有不如意就暴躁砸东西;妻子溺爱儿子并且面对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婆婆有着由衷的厌烦;妹妹既要照看自己的杂货铺又有自己的家庭,放不下妈妈只能每天晚上去照顾妈妈。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找到参照对象的家庭,故事就起源于这里。
其实在很多日剧中都能看见学校冷暴力和现代化的世界所带来的人心隔阂产生的莫大孤寂。
每个人都有两面一面软弱一面和残忍的一面,一方面不断闪过母亲和自己的亲情画面,一方面对着妻子殷切的眼神和自身骨肉做出不可原谅的事情的压力,这个男子汉还是决定做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
啧,可惜你遇到的是加贺恭一郎。
加贺恭一郎这个男人是典型的智慧型良心者,有自己的原则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很快的察觉周围的人传达给的细微信息,加之其特有的正义良心,这就是“非典型刑警”。
最后的最后,还是决定完成这个被自己亲生儿子推上“杀人犯”角色的母亲的心愿,恭一郎的赌注就是昭夫麻木内心下未泯灭的良心吧。
面对假装痴呆的母亲,醍醐灌顶一般的觉悟,想必也是良心的力量吧,一个男人终究要负担起责任,不能再被妻子八重子施压躲回心灵的舒适地。
[红色的手指]却做到了不仅让我心中激荡回味很久,并且人物刻画完整,剧情张力饱满。
作为悬疑侦探剧(您不能把它归为亲情文艺片对吧……)它是有包袱的,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中却能不时的将包袱一点一点的抖出来,让人心中激起波澜,124分钟一点也不无聊,一点也不比原作逊色,是可以独立而语的作品。
虽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却融入了很多个社会面和价值观,令人有所感、有所思。
一个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和缩影,亲情又是维系家庭的粘合剂,教育更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滋养品。
养不教父母过,母亲自私和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父亲逃避责任、懦弱退让的性格弱点,让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危机,自食其果,放眼看来,这样的家庭不是一个两个,应当警醒。
个人还觉得,前原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很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他懦弱的性格弱点,这也是他在与妻子一起生活后蜕变的根源,但凡和妻子有争执或不同意见,哪怕明知是犯法,都可以被说服,不能坚守底线。
若仅是因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犯罪恶果的情节,多有叹息和社会无力感,并不能精彩和深刻。
全剧的高光时刻在于加贺警官一次又一次让前原有机会承认错误、遵从内心的虔诚忏悔,获得救赎,也满足了他母亲想要挽救儿子的愿望。
加贺说,“所谓刑警,并不是解开真相就天下大吉,不仅仅要抓住犯人,还要拯救案件相关者的心灵。
” 这是让人心里泛着温暖的文字。
再升华一部,加贺没有在父亲临终前陪在他身边,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如何对待家人,爱就先要学会尊重。
下棋太妙了,不见其人,但见其心、其意,写的很玄妙,倒像是中国道家思想里的“无与有”的相生相成。
大爱无声。
每部东野圭吾的作品都能让我感悟到一些东西,红手指让我意识到了真的要及时行孝,父母老了,对他们要有耐心,不仅仅是理解,还要尊重,政惠老太太让我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而从八重子身上让我更加相信,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需谨慎,一个男人能毁了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能影响三代人。
第一次写影评,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
之所以与《X》比较,是因为我认为《X》和《白夜行》是东野最好的两部小说。
改编成TV或者MOVIE后也依然精彩。
更重要的,是《赤い指》在整体结构上与《X》十分类似。
凶手意外失手杀人,然后他人为了保护凶手,隐瞒真相,开始欺骗警察,最终被侦探识破,真相大白。
与《X》所属的伽利略系列相比,新参者系列的推理性相对弱一些。
以本作为例,嫌疑人的手法并不复杂,而且从开始就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说的是TV版,我没有读过这一部的原著小说,不排除《白夜行》那样书里设置的悬念在TV里被直接明白讲出来的情况)。
而《X》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凶手和嫌疑人是谁,但是精彩的手法一直都是个谜,吸引观众的眼光直到最后一刻。
但是相对的,新参者系列的社会派意味更浓一些。
TV系列以及本SP都着重探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
TV里以解决小镇上家庭矛盾为己任的加贺,在本作中进一步发掘了这一点。
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究竟能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在本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装疯的老人也好,凶手的母亲也好,甚至于凶手的父亲,先是想劝儿子自首,然后再努力包庇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母亲,事情败露后又劝阻想要逃避的儿子帮他自首,虽然很笨拙,虽然犯过错,却掩盖不了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这些所作所为与背后的感情,与TV中为了帮儿子维持高档生活而不惜犯下杀人罪孽,败露后又将儿子击毙(TV里改成了儿子被捕,原著虽然我没看过,但是被人剧透说是如此)的老父亲何其相似。
除了亲子情,夫妇之间的感情也弥漫在剧情背后。
装疯的老人因为不愿抛弃疯掉的丈夫,含辛茹苦照顾他七年,然后又因为不想离开曾共同生活的家,被逼无奈开始装疯。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加贺自己的家庭。
加贺的老父亲仅仅因为“妻子是孤零零一个人死去”这个理由,就不许独子在生前再见到自己。
深深的愧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爱意的吧。
加贺在表面上遵循指示拒绝与父亲见面的同时,却通过护士和父亲下将棋,又何尝不是煞费苦心呢。
其实加贺的父亲对此也的确心知肚明,本来我对楼顶父亲突然与护士拥抱一场戏感到莫名其妙,最后时才明白过来,加贺的老父亲表面上在拥抱护士,心里想拥抱的却是那个真正的和自己下棋的对手——儿子加贺恭一郎啊。
但是自己毕竟说过不见面的话,儿子也表示虽然不理解但是尊重,还偷偷通过其他途径表示关心并且不想让自己知道,自己也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吧。
与《X》中石神的对隔壁女邻居的感激加爱慕之情比,《赤い指》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描写上,数量与质量都要更胜一筹吧。
PS:写完了之后突然想加一句,不管是TV还是这个SP,一直都没看出来那个女记者有啥存在的必要。
老母亲真的很可怜。
对子女的关爱一定要适度,不能太过,这里还是一个对孩子教育的社会问题。
犯罪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道德和心灵的沦丧。
为了保护孩子却把所有的罪推给一个“老年痴呆”的母亲。
索性最后还是回过头来。
案件很简单,答案也很清晰,破的不是案子,也是挽救一家人的内心救赎。
阿部宽好有魅力。
看完电影《红手指》之后我不禁对我既有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在扮演着某些人眼里的“严寒”,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终究不能做到无爱无恨。
我们都是人,都在这个尘世中艰难的行走。
我们的一生太过辛苦,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家人,究其根本,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总有自己的爱恨,这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的事实。
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夜晚,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已经下班,只有前原昭夫还留在那里眷恋不去。
其实,报表并不是急用,也没有加班费可拿,他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回去,不想在朝九晚五之后,回家还要面对妻子的脸色,孩子的冷漠和母亲的年迈糊涂。
但电话响了,老婆八重子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催促他赶紧回家。
家中静悄悄的,黑灯瞎火,门窗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八重子正趴在地上拼命地擦洗着什么,更可怕的是,花园里躺着一具小女孩的尸体。
当时昭夫脑子里嗡的一声,就这样,他勉力维持的那个世界在顷刻间分崩瓦解了。
月黑风高,是个适合转移尸体的夜晚,在途中,昭夫想了很多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切,要从母亲受伤后开始说起。
最早,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女儿出嫁了,儿子不在身边,母亲政惠独力照顾疯疯癫癫的老伴,整整七年,父亲过世,政惠的身体也被拖垮了。
为了照顾摔断腿的母亲,身为长子的昭夫责无旁贷,只得带着老婆孩子搬回了老家。
换了环境,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所有人都过的不如意。
政惠老了,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她想帮着做家务,结果却越帮越忙,婆媳矛盾不断激化。
八重子也不容易,管着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与婆婆不和,却又不得不和其共处一室。
沉默寡言,相对无语,平静的生活下暗潮涌动。
亲人间渐渐变得冷漠而疏离,昭夫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政惠受不了那个压抑的气氛,拒绝与他们同桌就餐,没多久,昭夫发现母亲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妹妹反对将政惠送进老人院,她说,母亲在老屋住了一辈子,那里有她对父亲的全部回忆,离开,对老人家来说太残酷了。
她说的很对,昭夫哑口无言,只得继续背负着重担前行。
面对压力,大人们选择默默承受,但孩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十五岁的直巳无法融入新的集体,性格懦弱的他在学校里成了被欺负被捉弄的对象。
他向父亲求救,但昭夫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直巳的境遇并没有改善,但他再也不会向父亲倾诉了。
在沉默中爆发,面对强者,他不敢反抗,转过来他就伤害比自己更弱小的,于是大错铸成无可换回。
《红手指》不是一部普通的推理片,凶手是谁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得到解决,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凶杀过后,这一家人会怎么做。
昭夫本打算报警,但八重子几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如果报警,她就自杀。
如果被抓,不止儿子的人生完结了,作为父母的他们人生也完结了——这个理由甚至让昭夫同意了弃尸的做法。
于是,他们趁着夜色清理了现场,然后在忐忑不安中等着黎明的到来。
手法业余,漏洞百出,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天,就有警官登门拜访,前原一家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掩盖罪行,昭夫开始撒谎,谎话说的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马脚,加贺警官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心。
抽丝剥茧,隐藏的真相被一点点地揭露出来,加贺步步紧逼,昭夫节节败退,每一场交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
走投无路的昭夫突然想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邪恶方法:将母亲推出来当替罪羊。
因为痴呆,她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痴呆,警方无法采录她的口供;因为痴呆,她又可以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
真是一箭三雕,加贺反而陷入了僵局。
东野圭吾的《新参者》系列不以推理见长,加贺警官的强项就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最后真相大白,靠的也正是昭夫身上那一丝尚未泯灭的良知。
昭夫一败涂地,反而因此得到了解脱。
加贺大获全胜,心里却并无半分喜悦之情。
“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
”这一招并不是对谁都管用,他的胜利,正是因为昭夫坏的还不够彻底,真正的坏人,夜晚睡的比婴儿还要香甜,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故毫无良心上的负罪感。
这部影片的特点是坏人不是很坏,而好人也不是太好,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白不黑的灰色地带。
昭夫,身为人子而未尽孝道,身为人夫而未能为另一半分忧,身为人父但从来不是个好榜样。
但他又是最真实的人物,他身上的软弱,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他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他对父母的态度,也许就是我们将来面对父母的态度。
八重子,造成这样的结局她正是罪魁祸首,对儿子包容一切的溺爱,造成了直巳冷血自私的性格。
但她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总比遇上问题一味逃避的昭夫要多了些担当。
直巳,溺爱之下的孩子,连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杀人之后毫无悔意,躲进房间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是影片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
他是凶手同时又是受害者,学校的遭遇是他变态的原因,如果父亲积极与老师沟通,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妹妹春美,疑似好人的孝顺女儿,她没有做错什么,但照顾母亲的一直是哥哥嫂子,做为旁观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别人,毕竟比较容易。
母亲政惠,剧情最后在她身上来了一个大反转,这一下可真是云垂海立,石破天惊,让所有人的眼珠子掉了一地。
老太太一直在扮——痴——呆!
其实她比谁都明白,身上藏着手机,没事就跟女儿玩玩短信互动,连打带消,就将儿子的阴谋化为无形。
扮傻的动机是什么?
影片给了一个很煽情的解释:伉俪情深,她以扮成老年痴呆来怀念丈夫。
这个理由实在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她怕了,一旦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儿子一家人就会搬走,她又得一个人住着空荡荡的老屋子,对老人来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大概也差不多了,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可能要赡养四位老人,一场重病也许就要花掉半生的积蓄,全球第一的人均储蓄,正说明大家对未来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养儿防老”已成为一种奢望。
《老年法》修订条例中,特别强调“子女常回家看看”,把伦理道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去执行?
总不成儿女回家完成任务,然后由父母在《签到簿》上打钩?
这种不具备操作性的法规真是不要也罢。
由东野圭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新参者之红手指》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和他父亲之间的生死约定,一条是中年男子前原昭夫为了帮杀人的儿子脱罪,不惜抛尸、诬陷自己母亲的故事。
前原昭夫是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整天疯疯癫癫,造成婆媳关系恶化,妻子总是拾掇他将母亲送去福利院,结果被昭夫妹妹阻止,妻子为此心怀怨恨,夫妻关系降到冰点;儿子直己因为在学校受到欺负,在逆反期情绪暴躁,甚至对昭夫大打出手。
家不像家,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心灰意冷的昭夫总是以加班为由早出晚归,拒绝和家人交流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直己把一个小女孩骗到家中掐死,他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庭危机。
在妻子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决定帮儿子脱罪,他将小女孩的尸体抛入公园的厕所中,指望能够转移警察的视线。
不料精明干练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循着蛛丝马迹迅速锁定了昭夫全家,并不断施加压力。
昭夫在迫不得已之下,企图诬陷自己的母亲,让神志不清的母亲为儿子去顶罪。
加贺恭一郎明察秋毫,识破了他的意图,并巧妙设局,让良知未泯的昭夫在母亲面前忏悔认罪。
原来,昭夫母亲并不是真的痴呆,她只是以此来远离没有亲情的家人,同时缅怀以前罹患痴呆症的丈夫。
加贺恭一郎引导昭夫看到自己母亲拐杖上的护身符,那个护身符是昭夫小时候为母亲亲手雕刻的,为了表示自己想要一生保护母亲的意愿。
结果昭夫成年之后,在妻子的挑唆下,对母亲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远,最终让母亲寒心,每天装疯卖傻,不肯面对这些无情的亲人。
她在得知儿子意图诬陷自己之后,更是伤心欲绝,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她故意将犯罪线索留给加贺,同时用无声的眼神暗示加贺和她合演了一场戏,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良知。
破案之后,加贺恭一郎终于透露他为什么不肯去见自己病危的父亲,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加贺的父亲也是一名刑警,因为醉心于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导致妻子出走并客死异乡。
为了赎罪,为了感受妻子临死前见不到儿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加贺的父亲决定惩罚自己,严禁恭一郎在他病重期间来探望,一直到死都没有见儿子一面。
然而,恭一郎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通过手机短信,“指挥”护士与父亲对弈将棋,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父亲临死前的痛苦和寂寞。
然而父亲也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宣之于口。
父子两人真挚深沉的感情,委实令人动容。
在这部片子中,饰演加贺恭一郎的日本演员阿部宽非常出彩,他那双平静淡泊、深邃莫测的睿智眼神给我印象极深。
在父亲去世之后,阿部宽信步走入病房,向父亲遗体告别,他那温和的表情、微笑中隐藏着悲伤的眼睛,突然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指责他不孝,而他却独自在母亲坟前伤心吐血。
他不是没有道德,更不是对母亲没有亲情,他只是不想让道德和亲情变成一种表演。
有些事情,只有至亲之间才能明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看不懂。
东野圭悟在《白夜行》、《幻夜》、《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作品中,对人性之恶挖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几近绝望。
然而,他在《新参者》系列中,一方面发掘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彰显人性之善,善恶同体,这才是丰富、立体、真实的人性。
我对东野圭悟的观察力、想象力非常钦佩,他的确是继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之后最有实力的日本侦探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鬼才。
一个心酸滴故事,看一遍就好
黑木明纱,请你不要再出现了好吗!
我爱阿部宽,可是读完原著时的愤怒仍历历在目,妈🥚
过于做作了
阿部宽怎么越来越帅!
总觉得多了点什么,又缺了点什么..大概我对那个老奶奶有阴影吧 = =
这系列就是走温情催泪路线吧,期待国内引进加贺系列
男人的生活真的是窒息。
看到十分钟就弃剧了,行为逻辑狗屁不通,就靠变态神经病来圆?
SB凶手必定有个脑残妈妈,田中丽奈是打酱油来的吗
最近对于亲情主题的东西都无法抗拒。。。泪点好像又低了o(╯□╰)o
山崎努演这种沉默老爸的角色真是太神了...
懒得看书才来看这个的,当然也是来看宽叔的,黑木明纱存在感薄啊……
今年最棒的新年礼物,居委会大叔阿部宽这一次回归原点探讨家庭问题。
节奏要不要这么拖沓
还原了90%书中的情节,但也刻意隐去了直已的杀人动机,是觉得书中描写的太不堪吗?因为书本身就平淡所以电影也如同一本流水账,双男主的演技对比鲜明,虽然很讨厌加戏咖,但黑木美莎的演技感觉还挺不错的。
前传SP 到最后被煽哭了 明天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
关乎两个家庭各自的责任与亲情的冲撞,用一起谋杀事件将之放大并膨胀。只是剧情着实虚假刻意,老婆婆的佯痴尤其败笔。
4.5.相对于后作院线版的《麒麟之翼》,本部电视电影的优点更多,虽然推理并不是重点,但在探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更胜一筹,宽叔也魅力尽展,至于东野原作,没有读过。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