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已变得使人有可能废除人和世界,甚至废除那些威胁这个世界和使人扭曲的意象。
它远远超出了梦幻,超出了兽性的梦魇,而成为最后一个指望,即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
这不是因为它像德国抒情诗那些表达了一种希望,而是因为它包含着混乱和末日启示的双重含义。
”说起经典德国电影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是德国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时候,克鲁克、法宾斯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等大师级导演的出现,将德国电影推向高潮。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的出现,树立了德国电影独一无二的风格,并且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那是一个“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的时代。
德国新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法国新浪潮电影有着相似的初衷,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质,推崇个人风格的展现,专注形式的创新等等。
尽管这样的德国新电影充满了未知和惶惑,甚至带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德国电影人丝毫没有畏惧,真是因为如此,德国电影才出现了最辉煌的年代。
回归到近几年,在各大电影节上,似乎很难遇见口碑好,品质佳的德国电影,而2015年的那部《感化院》却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将德国社会的压抑和青春的反叛结合起来,展现出了德国文明的另一种方式——青少年矫正机构。
这类型的电影并不少见,并且模式也大致相同,个人成长和社会经历结合在一起,将制度的不完善,对自由的禁锢,对尊严的践踏等等描述的非常到位。
尽管《感化院》是一部非常虐心的电影,但是,其中饱含着一个民族的反思,而这也是德国电影最独特的地方。
德国电影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不可调和,德国本土电影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受众范围比较窄,并且风格一脉相承,很容易给人带来疲劳感。
而对现在的观众而言,电影需要简单直接,不仅需要抓人的剧情,而且电影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
《感化院》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说教和诱导,而是通过角色行为的之间展示告诉观众那个年代,德国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
”在这所《感化院》中,观众看见的是一个阴暗、封闭的小世界,这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对烟草的渴望,对自由的期待,然而事实却是强权压制和欺凌弱势。
在感化院中,最残酷的压迫并非来自青少年之间的小团体,而是这里的制度和管教着这里的“大哥”。
电影通过男主角沃尔夫冈的视角,将感化院内的生活状况以及条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进行了描述,如此一来,整个感化院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认可。
在这所以光明为名义的感化院中,充满了德国教育的偏执和冷酷,在阴暗的角落里隐藏了各种邪恶和悲剧。
比如,同性恋,种族歧视,俄狄浦斯情节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统统存在于感化院中,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六十年代的德国对青少年的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沃尔夫冈经历过一切之后,得到的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影片并不复杂,但是导演的反思却非常深刻,尽管电影主题非常沉重,但是导演在声音、色彩、构图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朗和光明,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氛围,并且用客观的镜头来展现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沃尔夫冈和安东为了自由在陌生的树林中狂奔,可以看出,两个年轻人都充满了恐惧,在面对未知人生的时候,依然稚嫩和迷茫。
片首和片尾各自有情节呼应,一开始的三个小伙伴,沃尔和发小的暗生情愫,爱吃的蛋糕分享给大家,到后面回来,发小只是想吃他的蛋糕他却一拳打过去。
不再有美好,对人也不再亲和,打人是自卫的下意识举动。
院长说把在感化院里学到的记住,可是学会了什么,从一开始的倔强好助,到后面的凶狠敏感,棱角被慢慢磨平,也不再对母亲那么信任。
母亲一时的软弱和放弃,对于沃尔来说是永远的放弃。
感化院里的少年被沼泽困住,沃尔放弃了逃跑,因为知道无用,对母亲的希望也已经消失殆尽,在感化院里慢慢混成了老大,点烟,吃得好。
看得我心痛。
该片讲述男主角因与继父不和被送至感化院接受教育,男主在感化院食不果腹、高强度劳工、毒打等虐待,终于打伤舍监跑回家,结果却在继父与母亲的陪同下被送回感化院。
影片看到这里,我还真挺佩服这位男主的母亲,都看到儿子被打伤的痕迹了,还能如此狠心抛下自己儿子走。
结果可想而知,男主角希望破灭,愤怒的舍监把他活埋了。
感化院院长将男主角从土中救了出来。
第二天,男主角的朋友在宿舍自杀,朋友的死、家人的冷漠将男主角逼上绝路,最终他也变成冷漠、没有感情的人。
男主因继父过世终于回到家中,可是已经时过境迁,朋友不再是朋友,家人不再是家人,影片的结尾男主坐上火车离开了所谓的家,在车上他看到感化院的新鲜血液正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他以前所过得生活十分感慨…片中的感化院我觉得就是虐待青少年、使用免费童工,低成本高收益,扭曲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理,让人与人之前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种地方不知道毁了多少代孩子的未来。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本来看到介绍说这部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时,有点担心会不会过于平淡。
看完后我发现有时真实的故事比你所能想象虚构出来的更曲折骇人。
和一些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带来情感冲击的煽情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过于冷静,一个个出乎意料的镜头转换经常会让人猝不及防,在震惊之余,留给你更多的不是体验而是思考。
少年沃夫冈和继父不和,因为看成人杂志被继父趁机送进感化院。
去感怀院的一路上是怡静的田园风光,看着阳光照耀下在田野里奔驰的白马,仿佛能闻到自由的气息。
院长看上去是个慈祥的老人,谈论的是唱歌和园艺。
正在我们为感化院温馨的气氛而感觉舒了一口气时。
镜头一切换,看到的却是它监狱一样的灰暗场景,换上制服,等待他的是繁重的劳动和欺凌,吃饭时的仪式是感谢上帝,还有,感谢老大哥舍监。
作为不遵守规训的新人,沃夫冈一次次挨揍。
感化院典型的惩罚方式是,当你做错了事,受到惩罚的是你身边所有的人,所以院长和舍监利用这种方式让他的同伴恨他,借用其他感化院少年的手揍他。
这时感化院的权力更像是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牢牢捆住了他。
为了对抗种权力,他冒险偷院长的番茄,这里的场景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
可见能感动你的电影经常会有相似的地方。
沃夫冈忍着老大哥的棍子,挑衅地咬着番茄时,他直视舍监的眼神和安迪在广播台放费加罗的婚礼时一样坚定;被暴打一顿回到房间后在众人面前拿出仅剩的一个番茄,和肖申克监狱里犯人们在屋顶喝的啤酒一样有自由的味道。
这时灵魂自由的幸福感足以抵抗肉体惩罚时的疼痛,但在这部影片中,这样幸福即使像微光一闪的瞬间也非常少有。
圣诞节是当时妈妈承诺他能回家的日子,沃夫冈还是待在冰冷的感化院里,在满怀希望打开门准备逃跑时,我们看到院长察觉到了他的计划,走到他后面,把手搭在了他肩上... ...下一个镜头里,他已经是伤痕累累地被用绳子吊着了。
这里跳过了被打和受折磨的煽情过程,但正是这样冷静的镜头切换却让人感觉心里猝不及防地被抽了一下。
伤痕累累的他幻想着和妈妈在海边嬉戏,然后做爱。
这样让人惊骇的乱伦幻想,交织着少年对母亲的爱和性的向往,我觉得更像是导演向感化院所代表的基督教伦理和规训与惩戒制度的一种挑衅。
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逃跑,和一次次因此受到的惩罚后,沃夫冈终于成功逃回了家。
还没来得及欢欣鼓舞地庆祝一下,院长追过来,本以为有了依靠的他由妈妈陪着回到感化院。
下一刻我们却看到沃夫冈站在车外,透过车窗看到继父按下了妈妈面前的锁(可能是来不及消化震惊感,这段我竟然又倒回去看了一遍)这时的他已经被剥夺了唯一的希望和依靠,剩下的只有恐惧。
果然,这次被遗弃在感化院,等待他的是难以想象的惩罚。
被老大哥舍监活埋的沃夫冈被院长挖出来,院长抱着惊魂未定,瑟瑟发抖的他,温柔地安抚。
这时我们已经知道院长自己小时候也在感化院里待了25年,我终于明白前面几次同样是院长这样抱着他时悲伤的眼神,院长也是在悼念自己年轻时在感化院受到的伤痛吧。
感化院的规训造就了院长,院长又成了传导规训的工具,塑造下一批灵魂,这样一次次轮回着,成功运作着规训与惩罚的机制。
当黑人的死引起的激愤终于使大家联手打倒了老大哥,可以逃走时,沃夫冈却留了下来。
电影镜头里的他茫然地看着倒地受伤,显然已经没有任何还手能力的老大哥舍监,却不再反抗了。
福柯说:“最坚固的帝国不可动摇的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组织纤维组织上”。
感化院的意志已经成功地植入了他的头脑。
反抗就像挥拳攻击空气一样徒然。
规训与惩罚的力量终于成功地塑造了精神的枷锁,让他无处可逃。
镜头切换到下一幕,几年后的感化院,在感谢老大哥的吃饭仪式中,沃夫冈显然成了新的领导人,很自然熟练地为老大哥打火点烟,配合默契地指挥着一批新的少年......继父的死让沃夫冈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却已经回不到以前的自己了。
他坐上火车,再次离家远行,不知列车驶向何方。
1945年以后,在德国,超过80万少年在这样的感化院里生活过。
但是,在以其他各种形态组织出现的‘感化院’里,又有多少人接受了规训与惩罚的重新塑造呢?
气愤,无力,绝望,讽刺,既然能把你送到感化院去,已经说明了你的不重要性,一开始沃尔夫冈还对母亲抱有希望,觉得母亲是爱他的,而他逃回去呢?
注意了!
是母亲提出要回去看看,既然孩子都饿得皮包骨,伤痕遍体了,回去看什么?
沃尔夫冈就是最好的证据!
母亲就是不想要他,为了她的自私,虽然后边也有挣扎,但是真正爱一个人不可能为了苟且而抛下,意念应该是坚决的。
还有,“问题少年”人数庞大,反扑的能力大大的啊,一个被打了,一开始,就这么旁观,这是一个鬼都待不下去的地方,在这里不把孩子当人看,只有逃离这里才是唯一的出路,一早就应该团结起来,一个被打了,一群人还回去,后来倒是觉悟了,就怕觉悟不了,一个个的人数那么多还被当成案板上的肉。
这群妈妈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虽然这些孩子指定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但是,这些孩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里的孩子逃出去被抓回来,或是做错一点事就要被狠狠地责罚,被迫当着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吃的是什么?
一个个皮包骨,脸色蜡黄没有一个是健康的,我就想问,这些孩子杀人了犯法了,还是刨你家祖坟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监狱!
他们是人,是孩子!
不是畜牲,就是畜牲也没有这么对待的!
家长寄过来的信件,邮件被他们匿下,“收藏”,让这些孩子死心,绝望,然后麻木的服从?
当做廉价劳动力,肆意蹂躏?
真他爸爸不是人!
当你走处感化院,看着街道上的人,他们是如此幸运,幸福,大环境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公平这俩字也只有在刻定的规则里才写的出来,当你被世界无情的虐待,那可千疮百孔的心留下的还有什么?
如果说每个孩子是一张白布,那这些孩子就是冬天里被抛进泥潭后拿出来扔在地上满是冰冷和被染黑的泥布.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背景是1968年的德国。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由于与其继父不合被继父送到感化院,在感化院受到压迫并多次尝试反抗,在一次成功逃离回到家后,其生母与继父再次将其送回感化院导致其彻底放弃抵抗,间接由受害者变成了帮凶,后来由于其继父生亡少年得以离开感化院,但是回到家的少年最终选择立马离开那个不属于他的家一个人踏上旅程的故事。
影片最后少年选择了自由,可是他仍然会遇到许多限制他的阻碍,只有其能够保持内心的自由,才能不被社会体制所约束。
少年虽然最终得以离开了感化院,可是依然有很多青少年无法逃离,或者逃离之后依然被习惯的体制所约束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1945年后德国有80万青少年生活在3千所这样的感化院中,并且还对提供取景的现在作为社会机构依然运行着的原弗赖斯塔特感化院表示感谢,不禁令人觉得有一些讽刺。
除此之外,电影还表现了一些不为当时社会或者说现代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不过描写过于明显且作为支线也没有展开来,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整个故事也没有很好的逻辑,有点像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讲故事。
但是作为描写社会体制压迫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少年的选择也算是比较符合主题的一个结局了。
如果有爱,结局会不一样。
当初第一眼看到剧照,安静漂亮的少年们,心脏瞬间被戳到了,于是在芸芸佳片当中选择了这部电影。
它并没有令我失望。
我渴望的所有的梗,鸡奸、SP、惩罚、捆绑、鞭打,应有尽有(你到底在渴望什么。
这么多美少年,居然没有CP,不要跟我说爆炸头,他不配上他。
义无反顾地抗争,追寻自由,即使在最难熬最黑暗的时候,少年嘴角仍带着不屈的笑容。
是梦吗,还是回忆,海边和母亲嬉戏的欢乐。
身体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惩罚过后他回到其他人中间,稍有响动,都会惊吓到,那个勇敢的沃夫冈已经变得神经质,虚弱不堪。
千辛万苦的逃离,同伴的背叛,母亲的背叛,当他掀开衣服露出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当他追着母亲远去的车子,最终的命运还是落到舍监的手里。
那个恶棍把他带到树林指使另一个少年活埋他。
是谁杀死了知更鸟?
他们联手杀死了他。
院长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把他抱在怀里。
就像那次他被人狠狠教训,他们脱掉他的裤子一个一个地排队毒打他的屁股,连他救过的孩子也恶意地欺凌他,他想爬起来,白色的日光中若隐若现的诱人的臀部。。。
那时,也是院长把他抱在怀里。
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每一次把他推入深渊,折磨他到生不如死的人不正是他吗?
爆炸头死了。
他吊死了自己。
后悔吗,他告发了沃夫冈,差点害死他。
依赖,嫉妒?
什么都不重要了,他不会原谅他了,所以只有去死。
暴动发生,渴望的自由就在眼前,沃夫冈怔怔地望着地上的尸体,接下来的日子,他心甘情愿带上枷锁,成为管理人的工具,因为绝望、心如死灰,因为已经没有归处。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踽踽独行。
两年后终于可以离开感化院的他,回家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他的弟弟,他知道那已经不是他的家了。
像一只受伤的兽,愤怒、暴戾,独自舔舐伤口,他习惯了感化院的生存法则,如今又该去往何处?
车窗外,经过的熟悉的场景,少年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
终幕,一张张旧照片,历史上真实的曾经生活在收容所的少年们,他们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前方,透过时间、空间拷问人心。
P.S.过了两天,上班时写这影评,最后趴在桌上哭成狗。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大于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带来最终绝望的不是社会,不是恶毒的坏人,而是最亲的亲人。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狠心地将他推回那深渊?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爱的人。
外人的羞辱、虐待,都无法熄灭少年那颗反抗的心,被打倒在地,却还咧着嘴巴一口咬下那番茄,那笑容真是无比灿烂。
可在继父和亲生母亲骗他回到感化院后,他哭喊着追着那加速前进的车,当他跪倒在地,我仿佛看到了少年内心一栋名叫希望的大楼轰然倒塌;当少年的朋友自杀,其他孩子将独眼教工打趴并逃走,少年却还是呆滞地坐在死去朋友的身旁,眼中早已失去之前的光彩。
从希望到绝望,真的好可怕。
第二个悲情人物,非那院长莫属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在少年收到挫折时安慰他,却又因为很多事情残酷地惩罚他。
谁又能注意,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之人呢?
在独眼教工和高个青年将少年活埋,将他挖出来的就是院长,他抱着歇斯底里哭泣的少年,那眼神,就像是回忆到了过去的往事。
在院长亲切地欢迎少年的到来,到少年在浴室被众人殴打后安慰他,我都一直以为是院长对长得帅的少年有邪念,后来直到院长说出自己在教养院里呆了25年了,我才知道,我之前一直误会他了,也是个可怜的人罢了。
25年,已经把院长彻底改造,规则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院长的脑子里了,即便或许他曾经也像男主一样反抗过。
从很多行为都可以看出,其实院长骨子里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就像少年一样。
希望,少年的命运不会像院长一样。
看着微风拂过少年那还稚嫩的脸庞,我感觉还是有希望的。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直感觉不舒服很压抑,看完后我在想谁是里面最坏的人,继父?
还是是布罗克曼院长?
维尔德?
克拉普?。。。。。。
谁都有错,但是置身其中,恐怕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继父觉得孩子叛逆,不服从管教,简单粗暴的一顿打,再接着扔进感化院不闻不问,甚至得知孩子受虐待也一走了之。
对待屡次跟自己作对且没有感情的人,你我会有多大包容心?
会不会有人觉得院长是虚伪的“好人”,一开始并不暴力甚至和蔼可亲,但是对感化院里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对犯错的孩子虐待让人触目惊心。
有两次拥抱,一次是沃尔夫戈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次是救出被活埋的沃尔夫戈的 时候,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只是像改变这些孩子,只是用的方式方法太过粗暴。
维尔德很恶心粗暴的一个人,一面殴打侮辱孩子,甚至活埋沃尔夫戈,一面对因偷菜园被院长教训的沃尔夫戈同情、不理解,对安东的 自杀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一个胆小的无脑执行者。
克拉普和后来的管理员都是无脑执行者,也许他们还有良知,但并不被允许。
那错在哪里?
是制度!
感化院里有一个制度,犯了错的人的会导致所有孩子都跟着受罚,犯错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制度本身是为了让人害怕无法面对的结果而预防、阻止犯错,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感化和教育,而是辱骂和拳脚,它在所有孩子心中种植了仇恨和对立。
仇恨和对立是这个制度下可怕的后遗症,以至于沃尔夫戈回家后都会下意识的攻击自己的朋友。
在沃尔夫戈去之前一切如旧,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样的制度,甚至为它开解,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给维尔德和克拉普祈祷,孩子头也劝沃尔夫戈安心顺命。
制度带给人思想上的桎梏,让人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甚至去感谢欺凌你的人。
我想当时整个社会都不会觉得这样的制度有什么问题。
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freedom,freedom,freedom,freedom所有孩子对于自由是向往的,只是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制度变得听天由命,沃尔夫戈的勇敢唤起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沃尔夫戈解救了他们,可是谁来解救沃尔夫戈,制度下的沃尔夫戈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顺应制度。
有的人想借制度解决问题,有的人想在制度下靠自己解决问题,有人在制度下有恃无恐,有人在制度下安心顺命。
制度错了,基于制度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是错的。
说点题外话,对主人公沃尔夫戈来说,相比在感化院受到的虐待,伤害最深的恐怕是自己母亲的抛弃与背叛,以至于可以回家的时候却独自坐上火车走了,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拿的一块蛋糕我想是对从前的温情的怀念。
被自己最在乎的人抛弃与背叛,那种无以言表的疼痛与压抑,会是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
谁都不知道自己有意无意之间的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错不值得被原谅,别人原谅了你,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看过的德国电影不多,这是记忆里的第一部。
电影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反抗与挣扎的故事。
反抗在教条的约束下被消磨的如此无力。
最喜欢的是结尾,当男主角的棱角被一次次的挣扎磨平后,得到了所有反抗时期望得到的东西,反而一切变的毫不在意,唯有窗户与列车对撞的风是最能被真实感知到的。
德国电影确实能引起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少管所打着教化问题少年的名义,实质上则是给这些少年的心理创造了跟多的问题。
胜在文本足够感人,引人共鸣
如果不是结尾那一行字说这是真实事件,我真的很不喜欢这部。我感觉导演编剧可能是自己没想明白想描述什么,表达什么,整部片一直在going down。大个儿男孩(体制内帮凶)瞧着主角反叛了,之后又帮着埋主角,之后又主动打狱头,跳了很多情节展示变化。男孩从一开始刺头,去见妈妈,妈妈给他送回来了,之后就失望了成了狱头。他拿钥匙圣诞节开门被发现,吊起来惩罚的时候幻象跟母亲亲吻,惊到我了。黑人少年举报了主角在家,回来之后自杀。人性在这个地方堕落如泥丸走板,最后主角继父死了可以回家,他选择不回。最后一个镜头,他坐在火车上,经过了他感化院手动去挖泥煤的小车车路,他头探向外面,景色一直在变。自由吗?不自由。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父母的,也許,真的應該要求每一個準父母考準入試。
德国版白毛女的故事
50年了,讲到少年失足,浪子回头,或无助的奋斗,House of the Rising Sun便常被选作主题曲。而片尾的这个极慢极低的奇怪版本,若不是字幕提示,差点没听出来
男孩变成这样,反而比死去更讽刺。
微型社会
主要问题在人物的塑造上,核心的人物都没能做好突出气质,人物关系前后的过渡和衔接也缺乏可信度。而且这类少年苦难类的电影确实太多了,似乎怎么拍都难有新意。从此片中倒是看到不少电影史的传承和致敬,四百击、飞越疯人院、操行零分、动物庄园。德国人有世界上最美的少年,对德影来说真是福气啊。
不太喜欢
对体制和小男孩的塑造,以及两者对抗性关系的表现都差了一口气,最后男孩能逃脱出来还是拖了他继父去世的福。算是对德国当时青少年感化院状况的一种失败记述吧。
直到结尾滤镜太厚的特写都是致郁 最后的解说字幕太慎人了 直接达到了生无可恋的效果 拒绝蛤。男主挺帅的 未满18岁(´>ω∂`)☆
可以
男主角就像身处一片烂泥沼泽,拼命地逃跑,却陷入了更深的深渊。挨打,挨饿,受辱,始终不肯屈服,直到生活中仅有的温情一一变成了欺骗与背叛,他终于熄掉了眼里的光。太绝望了,这绝望不仅存于封闭的感化院内,连他向往的家里也挥之不去。感化院不是地狱,他人才是地狱。
看的时候觉得这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动性啊,人物弧光也完全没有,核心也模糊和凌乱得一塌糊涂。不过结束时朋友提醒我这是恋母弑父的故事。突然感觉还挺高级。
说不上多好,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有了一些人的抗争,以命抗争,才有了更好的世界。
杨永信的感化院还在感化着少年
想起《人证》,被母亲放弃的孩子,从前有多努力反抗,后来就有多么绝望。
几乎是我初中的故事了,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那个踏入平常的家门却又落荒而逃的幸存者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575000/
2。5设定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