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wed person in flawed system.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当然从侧写侦破的角度看是非常细腻精彩的;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抓捕犯人的压力和争功夺权的内耗,不是在场面中而是在细节里徐徐展现。
每个人心中对人的评断和先入为主的印象被挑战,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没有一个毫无由来的反社会,生活在 flawed system里,人人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
是像迪恩一样用火发泄,或是像埃莉诺一样用水抚平,只是方式上的区別,情感内核相同。
超出预期的片子,需要观众抛开对好莱坞式警匪片的刻板印象细品。
PS北影节采用的译名:追凶,虽然也没能完全涵盖 misanthrope的意义,这个恶世之子就更让人一言难尽…
以杀人者前期杀伐果断到后期被那女主说动然后反杀就完全成为这整个电影的败笔,只能说导演让我对前期杀手的期望太高,到后面结局就变成了失望,现在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高开低走的吗?
140个字以下为凑字数4123487384375438734573846767864546578464567544855555845554855855585488548588
看下来感觉是无功无过的一部警匪片,标准的剧情,标准的转折,标准的结局。
可能主角设定为女生,男主是少数群体,男二是黑人这一点还是挺符合现代政治正确的。
顺带一提,导演真的好帅!
现场请来的那个评论员真的很没礼貌,坐姿很懒散,也不认真听别人讲话,说话语气也很目中无人…看得让人很生气……
官僚系统中的困顿,似乎每个人都在其中,无能为力,也不能够改变些什么我想到的是罪恶,比如杀手对于世界的讨厌和厌倦,认为整个地球只是一个大监狱而已,你无法找到避世之地,每块土地上面都有主,你需要按照其规则做事,需要赚钱,需要工作和劳动,你被监督和强迫着,要做事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到了《空中监狱》里面的那个连环杀人魔,其中一段话也是类似的:人们过着工业流水线的生活,每个星期工作五天8个小时,找个地方过周末,然后还有一些节日,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如此60岁退休,你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疯狂吗?
似乎变成了一种程序和定势,变成一种标准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说要躺平,不工作,因为也感到,这样的生活似乎过于无趣,之前看到一个新闻,美国一个大巴司机,工作多年一直不出错,有一天,就是开了大巴车,跳出既定的路线,然后漫无目的地开了好几天,对于一种习惯和庸常生活的反抗我想那个杀手,一定也是很痛恨这个世界,讨厌各种规则,或者鲁迅先生说的,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只是不想被吃,所以他杀人,电影的台词是:我杀了200个人之后,终于有人开始关心我在想什么了,似乎渴望别看见,被倾听,希望能够解脱出来的命运,我们许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螺丝钉,是耗材,何尝也不感到悲哀呢,正如杀手说的那一群牛,在那里呼吸新鲜的空气,吃着草,看着蓝天白云,而后有一天被送进屠宰场,剥皮分解,成为人类的盘中餐,然后又进入到大自然中,如此循环的命运人们建立的系统,警察系统,FBI,权力的运行以及那些争夺功劳和内卷,那些明争暗斗,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和位置,可以将许多人当做工具和代价,葬送许多人的性命,躲在一个系统背后,获利和操纵一切,但是是否某个人在操控一切,其实不是的,是这个系统,是这个运转中的系统,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都是被推着走的,包括那些隐藏事实和真相的,或者争功劳的官员,都是如此,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也为了保住利益可能在资源面前,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的,都在斗争,而且,这可能是宿命
《恶世之子》是一部非典型的好莱坞警匪片。
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枪战给观众带来的快感,反而通过倒序方式降低观众对爆炸场面的心理预期,比如在商场狭路相逢的戏,完全可以拍成《盗火线》一样的高潮,走投无路的悍匪火并齐装满员重装警察,导演偏偏反其道而行,第一步用画外音(枪声)和黑屏直接跨越到枪战后,第二步用长镜头展现枪战后随处可见的尸体,大概数了一下,少说二三十具,其中警察占了多数,这就给观众心理暗示和预期,最后再重现枪战过程,用的是第三视角,这就让观众最大程度抽离出电影,不会让枪战影响观众的情绪,倒要需要大家去思考造成恶世之子的原因,而不是他造成的破坏。
资本主义世界一切为资本服务,有钱万试万灵,没钱寸步难行,从小受到伤害的枪手只想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世外桃源,可惜全国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实际上世界上都很难找到,因为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美国控枪失败源自独立战争后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政府没有钱遣散士兵,于是允许他们带着武器回家,持枪就此合法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不激烈的时候就能掩盖住,如今美国社会撕裂,阶层对立,LGBTQ大行其道,每一个人都强调自我的独立,散装原子社会更容易被政客控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阳谋。
回到电影,主角是没有学历、戒除毒瘾,曾经的问题青年,当警察后受到体制内的歧视,被同性恋FBI中层挖掘后逐渐展现自身才华,是金子总会发光,可一定不能被遮盖,否则只能被埋没。
女主角遇到了伯乐,伯乐却遇上了职业危机,市民的选票和城市安全二选一的时候,市长选择冒险解封城市,结果就是第二次大规模枪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人就会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FBI内部倾轧的厉害,两派势力斗得激烈,明知对方在犯错误,却不制止,为的就是事后证明自己正确,打击对方。
最后的结局其实很无奈,官僚体系下你好我好大家好,女主得到了体系的认可,称为FBI特别探员,执意孤行,不叫支援的中层得到嘉奖和追认,成为英雄;那些本可以不死的警察和探员被称为牺牲者,只有枪手死的毫无价值,除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市民只知道万恶的恐怖分子被击毙,城市安全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以及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客是如何玩弄权力,贻误战机一概不知,未来这种事依旧会发生,只能寄希望于下次被枪击的不是自己和亲人。
导演曾经拍出过《蛮荒故事》算是青年才俊,在好莱坞蛰伏数年拍出的作品就成了大路货,虽然细节处能看出导演心有不甘,但总体依旧是平庸制作,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不够深入,反思也不明显,情节中夹杂着女权与LGBT反抗歧视的政治正确。
其实,好莱坞就是一个大熔炉,谁进去都要向资本低头,作品一定会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业品,票房是第一位的,像本片导演拿好莱坞的投资,又想体现自己的个性,结果就是票房和艺术性双双失利。
PS:好莱坞的电影现在提到中国很有意思,开头有一句中国没有第二修正案,那是把美国控枪与中国相比。
片中几次提到疫情期间家家闭户,看来美国防疫和国内也差不多。
不知不觉间,美国电影人已经把中国提到了和美国比肩的地步,以前提到中国都是猎奇,现在是作为对标,想想真有意思。
一个差点被豆瓣评分和女主眼缘耽误的好片 ~ 最初Netflix放在spotlight推荐的,当时看了一眼豆瓣评分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看了才感慨豆瓣评分也过低了吧。
赞同某短评说的,虽然要比《沉默的羔羊》《十二宫》这种经典大片子差了点气,但是整体破案过程确实非常沉浸式, 而且其中带出的包括FBI在内的职场/政界生存之道和无奈,屠宰场给人的震撼(最起码对于像我这种没看过的人, 很震撼内心),包括开篇的精彩案情, 整个讲述还是可以使人非常沉浸其中的,没有偶像式的过多主角光环破案。
男主Lammark还是很可惜的,其实这个人物很有深度和魅力,导演在剪trailer的时候聚焦女主比较多,对我这样对女主颜感觉无眼缘的人来说吸引力还是不够的,反而男主这个角色,无论从潜移默化的教女主职场生存,还是演员整体的呈现,更有层次感。
最后,片后看到评论讨论女主颜值, 去看了她以前的剧照和照片, 2020年以前的照片都很美啊。
这部电影里可能也是角色需要,非常的素, 最重要的是还总有一种疲惫感。
不知道是否角色需要。
但是看演员本人的照片,也是大约20年以后,脸部有些浮浮的感觉, 惊艳度就不容易出来。
身材还是很好的,大长腿。
偶然在B站刷到一口气看完,发现是我的菜,看的过程和看完后一直在思考,我觉得一部电影能带给我触动就是好电影,豆瓣评分不算高,不要紧,本身观影就是具有私人偏好的事情,自己喜欢就好,本想打四星,想想还是五星吧,能高一点是一点,能让有缘人看到也是好的。
一开始看以为就是那种警察侦破连环杀手的普通罪案剧,然而,是,也不是。
是侦破了,然而作为男主的FBI死了,被杀手一枪干倒,干脆的连看电影的我都没来的及错愕,就这样下线了…杀手最后属于自爆,借警察的枪了结自己,是对这个世界厌恶到毫无生存欲望,我对于这个人,虽然片中有交代他是因为小时候被父亲失手打中头部后性情大变,变的乖张暴戾,但是,我是不可能同情和共情一丁点的。
这个世界上有悲惨遭遇的人不少,但并不是所有人因为觉得痛苦因为觉得自己惨就拿起手中的枪去残忍地结束别人的生命,还是这么多无辜的生命,这简直是屠杀啊!
我可能更能接受他的大脑被子弹射中后受损导致生理上不受控,变成恶魔,而不是他主观上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觉得整个地球就是监狱,而引发对社会对人类群体的恨意。
女主也有惨痛的经历,她痛苦到服用药物以及自残,但她没有去选择伤害他人。
也就是说这都是自我意识的选择,有的人根本上就是恶魔,愤世嫉俗地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于他人。
这种人,本质是懦弱自私的。
就像男女主对抗的官僚体系内的那群人一样,争权夺利放在第一位,破案民生都成了退而求其次,男主这样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实干派成了背锅人,最后的下场着实惨。
可怕的是,这是真实的,在地球上的哪个人类社会都存在。
这也是我观影时很能共鸣的点。
虽然这个片的基调给我的感觉是灰暗的有时甚至是压抑的,但并没有导致我看完片心情是低落的,可能是因为片中的节奏把握的很好,有松有驰,快慢相宜,配乐与情节相得益彰。
这片的台词真的很可以,突然给你来这么一下,比如那句:好比狂风中捞屁!
哈哈哈哈和大海捞针同一个意思,却也更粗俗更具喜感。
片中让我大为震撼的点除了那个被逼跳楼的少年,就是屠宰场那些镜头,真实的让人反胃,我自觉这段有隐喻的成分,结合片中种种,人类社会或许是个大屠宰场,底层人民都是牛马罢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不是这种压抑的看不到出路的环境更能催生出反社会人格的人,那些心理变态的人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女主这个角色,没法说这个角色哪里特别好与不好,就是任性的喜欢哈哈。
女主最后的妥协是一种利益交换,是现生的无奈,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小打工人,有多少人有底气能硬刚到底?!
至少我不能。
跨年夜借烟火枪击致死20多人,通过射入角,都来自一个公寓房间,公寓爆炸无线索。
FBI兰马克负责调查,女巡警埃莉诺认为凶手无计划报复社会。
同性恋者兰马克虽是负责人,但决策权没人听,警察内部争功互搞不想担责,让埃莉诺给他当内部联络人,她曾是瘾君子没能进FBI。
凶器是把老式枪。
另一警官抓嫌疑人导致其自杀,警察内部矛盾激化。
排查公寓里人员,线索知识凶手素食。
凶手在商场换衣服洗漱被警察盘查,又杀了很多人并炸死警察。
埃莉诺去垃圾场找到凶手换的衬衫,有油漆木屑等。
某个暴力协会,埃莉诺和兰马克明知不是凶手也去把他们消灭了。
公寓排查人之一从事刷漆工作,同时出现两个地方,埃莉诺找到他,他承认接活再分包,其中一个有前科,不吃肉,因为在屠宰场工作过。
找人画了像,去屠宰场了解到此人,是原射击教官。
两人找到他母亲家,母亲答应帮忙,凶手从小非常乖,一次意外被父亲射击误伤头部,重伤后开始厌世,参军被拒。
此时他正在对面的仓房里,直接击毙兰马克,埃莉诺让他母亲拿着枪让他出来,答应想办法让他从轻发落,母亲劝说无效自杀。
埃莉诺用自己的经历和他分享,凶手要抱着母亲一起,让埃莉诺击毙他,再烧掉他们,再去报警,埃莉诺答应。
此时,警车来到,凶手以为埃莉诺骗他,将其绑在仓房,击毙前来查看的警察,警察临死前通知同伴,大批警察来到,他要引爆外围炸药炸死警察,埃莉诺劝说,突然咬伤凶手,炸药提前引爆,凶手没有杀埃莉诺,自己慢慢逃走,警察追上时他已重伤,被乱枪击毙。
警局要埃莉诺隐藏他们不作为的真相,给她勋章并转正分析团,埃莉诺提出兰马克的抚恤金都给他男友并追加勋章,自己做特别探员。
倚靠在墙边的Dean把狙击枪放在了旁边,在警察列队完毕后,颤颤巍巍的举起了手枪,然后就是乱枪齐发。
这是港剧里常见的穷途末路后的了断方式,只是少了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喊,不。
结尾处Eleanor极力劝阻Dean不要引爆了炸弹,与之对比的是屋外的警察眼神轻蔑的一口一个混蛋的叫着,就像Dean是屠宰场的牛。
拉扯还是以爆炸结束,然而在Eleanor一口咬向了他的脖颈后,血流如注的Dean举起了枪,久久,然后转头离开。
——你需要的不是报复。
——那是什么?
爱吗?
——是的。
我们有些人一直遭受虐待,甚至不知道感觉良好是什么体验。
他们以断我们后路为乐,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重来。
引爆炸弹是Dean对可以重来的否定。
而没有扣动的扳机,是那一瞬被理解而来的良好体验的回报。
而与这份体验一同来到Dean心中的,还有放下——或者说是自我毁灭——的可能。
因为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人存在,虽然选择的路不同,但他不会被杀死,而是会换一种方式而活。
因此他放下了射出子弹的步枪,举起了招来子弹的手枪。
影片的结尾看似将利益最大化的Eleanor其实依然很难被称为胜利者。
因为她原本也无法撼动这世界,她知道这一点,知道坚持的后果,也知道自己充其量能在多大范围内讨价还价。
她为自己争取了在这个世界中更好的位置,但毫无意外的是,她依然只能继续生活在这个她厌恶至极的世界里。
《恶世之子》是一部充满紧张氛围的犯罪惊悚片,讲述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追凶行动。
影片围绕一名逃脱了现代监控技术和大规模警察追捕的枪手展开,而我们的女主角是一名充满动力和才华的警察,从底层一步步崛起,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电影中的追捕过程充满了艰难的场景、政治博弈和个人冲突,情节的发展既有可以预测的部分,也有不少出人意料的转折,绝对能让观众全程保持紧张与好奇。
影片在技术方面表现出色,摄影、灯光、色彩调节和音效都令人印象深刻。
女主角谢琳·伍德蕾与本·门德尔森、杰瑞米·艾恩斯的表演都非常出色,赋予了角色深度和真实感。
虽然这部电影可能不会成为年度大片,但它在情节和角色刻画方面做得足够好,让观众投入其中,特别是那些喜欢犯罪剧情片和动作片的观众。
虽然影片的故事可能不像经典惊悚片那样复杂,但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场景和人物间的张力,依然打造出了一部让人无法忽视的精彩作品。
如果你对扣人心弦的犯罪追逐和深刻的角色冲突感兴趣,那么《恶世之子》绝对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不仅有紧张的动作场面,还有令人深思的剧情发展的电影。
观看影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看见影视 恶世之子
还不错的犯罪侦查故事。最大的优点是几场行凶戏都很紧,女主和凶手对峙的一场尤其紧绷。另,看完本片意识到一些常见的电影拍摄技法早已下放到剧集里了,再在电影里看到就会觉得出戏。
Misanthrope 厌世之子,底层互害
影片的第一观感就是非常厄长,大概是由于写实的缘故,整体剧情推进也是非常缓慢,所以,就算有了一个类似娱乐片精彩的开头,也挡不住后面编导带来的沉闷!影片虽然是以破案为契机,但底子里却是揭露FBI的官僚和迪恩·波西这种厌世者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又如何保持这种深沉话题,所以编导的水平不够,带来的就是影片可看度不高,且缺乏叙事技巧,使得影片一直在平淡与沉闷之间游走。可惜了谢琳·伍雷德还算卖力的表演,这部影片注定只能籍籍无名。
本片的观感像极了猛灌一口泥煤口味威士忌,复杂凛冽的刺激之后余味悠长。导演达米安将影片中心放在女主角和罪犯的伤痕上面,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光是冷血枪手,还有背后羡慕下脚绊的同僚和自己未曾战胜的顽疾。不管我们怎样挣扎,总有一种黑暗在默默等待,吞噬你。
挺好看的啊,把美国政客的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啥评分这么低?
去过影片拍摄地蒙特利尔,挺喜欢这座城市。此片算另类狙击片,倒是挺有特点,描写一个疯狂狙击手枪击案。片名有些平,似乎应叫《狙击幽灵》或《黑枪》更妥。女主演技稍嫌一般,总是一个表情,没有太惊艳的表现。
最终人们像放烟花一样处决了他,以他最痛恨的方式。啊明明很好看!
很喜欢悬疑的建立和最后给出的答案,拍摄手法也是刻骨的冷酷。主要人物的心理走向都很真实自然,不过现实里的缉拿过程肯定不像这般混乱,凶手前期给人的感觉并不思维缜密作案大手大脚,执法机关权力内斗部分感觉也不是很可信。摄影真的抓住了那种刺骨的寒冷下荒凉死板遗世孑立的氛围,与大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冲突下滋生的那种残暴无序。除了凶手连续作案单手冲锋枪扫射真的看上去太super villain了还有女主一副超模身材演小片警好出戏。导演要是在自己祖国投拍可能女主就是个矮胖的普通妇女形象了吧
真冷啊she bite him off...
什么垃圾片子……用爱感化了连环杀人凶手……我靠
以为是一部警匪片,没想到是一部严肃讨论【身份政治】的电影。男主是一个已婚的白人男同性恋,那他在白人男性掌权的官僚系统里,能够拥有怎样的盟友呢:只能像是女主这样,家庭背景不好,经济状况不佳的白人女性,以及黑人。凶手没有意外,当然是红脖子,但导演也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容易博得观众同情的人物弧线。那电影真正想批判的对象是谁呢?可能是表面假装是自由派,在现行体制里占尽好处,私底下却偷偷投票给川普的那些白男中产精英吧。蛮有意思的,推荐大家看看。
无病呻吟
要说动作很爽?不是。要说是写实题材很有共鸣?没有。要说过程很惊险,充满悬念?也不是。要说走进了女主角内心,从她的视角感受这次行动?但并不深刻。感觉是各种不到岸的好莱坞商业电影,难怪国外票房也不好。
偏哲学的犯罪,很忌讳出现真情告白,结果他还来一大段……跟小学作文似的,社会对人的全面控制不应该用嘴说吧?
半部好戏。这部电影前半段还是不错的,首先凶手的神秘感营造出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能力作案,以及是什么样的反社会人格才会犯下这样的罪行。女警除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不一样的查案思路之外,电影还渲染了她拥有与罪犯相似的精神状态,似乎可以以非常特别的方式查明真相,以至于我对女警如何抓住真凶充满了期待。可惜,最后破案的灵感似乎有些牵强,她拥有的线索好像任何警察都能查下去,女警也没有真正抓住凶手,甚至因为观察迟钝损失惨重。凶手的形象是立体的,女警的形象是不全面的和靠不住的。凶手最后是自己放弃了继续作案,而不是女警阻止的。结尾没有收好。
犯罪片真沒必要故意文縐縐 塞這麼多文戲真的好煩 能不能學一下《东城梦魇》
查案过程略显枯燥,也不够悬疑,也就枪手杀人桥段还可以,拍的既不够有深度,也不够商业化。
想表达的太多,又都探讨的浅薄每个角色都功能性太强,每个镜头都刻板呆滞
居然真的是低配《边境杀手》,公映时我没去看真是可惜。好的创作者能把伤痛化成艺术,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我连自己的伤痛都琢磨不出什么。希望这样被好电影击垮的感觉能多几次,让我的创作白日梦彻底死心。
台词多,节奏慢,整体沉闷,故作深沉,装写实嘛,大家都会,讽刺社会讽刺政治讽刺官僚,反正就是老一套,其实内里无物。剧情不够,包装来凑,好这种调调的人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