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堡,反战题材的电影,背景是伊拉克战争,男主角从一开始的不想参与战争到不舍得离开,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伊拉克一团糟,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的地方连水都喝不上,但是实际上是美国发起的战争,让他们来到战场,试图用美国的方式来解决长期以来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
电影中有个工程师提到在伊拉克原来是免费上大学,男主角是因为交不起大学学费才来参军,真是讽刺了一把。
电影确实比较一般,枪战场面也不出彩。
唯独一点比较好的是主角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服从命令,有些情绪。
但是剧情就有点波澜不惊了,戏剧冲突并不引人注目。
就这样的一部电影,还行,可以看一看。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这是一部描述了大兵奥克雷内心变化的一部纪录片。
本来参加这场战争就是一件很操蛋的事情,可更操蛋的是,在作战任务结束之后,这帮美国大兵还不能回家,还要去帮当地人修他们美国人自己弄坏的自来水泵站。
你们不明白我们美国大兵多值钱吗,居然让我们来帮你们干体力活?!
WTF??
折腾了大半天,总算是找来了专业的工程师和工人来帮忙修理泵站,可又是到了最后关头,BANG的一声,泵站又被当地武装分子给炸了。。。
Orz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是啊,能帮助当地人恢复自来水供应,也算是为自己造的孽做一些补偿,能做好的话大家都高兴,两全其美啊。
可最后这一切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了。
这也是为什么奥克雷的内心会发生转变,从一个一开始想要竭力逃离战争的人,结果最后竟然主动向长官提出要继续留下来。
因为他不甘心,之前为了修这个泵站,他的一个队友送了性命,还有两个人负伤,而且因为修泵站的事情,还害得跟他们关系不错的一个当地学校的负责人被残忍杀害。
他讨厌这场战争,但他更讨厌做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所以,Life is a bitch,尽全力地过好每一天,但是当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过分地勉强自己,你不可能掌握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用士兵的角度掩盖战争的残酷及非正义,没啥可夸赞的。
本片的角度是水,中东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却非常紧缺。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和地中海以东的沙漠覆盖并威胁着大片地区。
中东地区雨量很少。
离地中海215公里的开罗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8毫米。
中东地区21国的人口正已平均百分之三的速度增长,进一步加速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到2025年,中东地区每人将只有700立方米的新鲜水, 是1990年的二分之一,1960年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些水将比以前更脏。
不知道此片是背负了一定的政治需要还是事实就是如此,总感觉有些美化美军在伊拉克的战争。
从整体效果来看,即便是有政治任务,还是很好的完成了。
毕竟把故事拍的可信度非常高,是好莱坞电影的拿手好戏。
强烈的例子比如各种科幻片。
主角演绎的非常细腻,其他角色也很生动。
恐怖分子则非常的脸谱化,一概是不知好歹,杀人如麻,头包围巾,手拿AK。
这大概就是话语权了。
主人公从一个局外人的自我定位,最终变成了一个找到存在感和责任感的列兵。
其心路历程是通过故事的层层推进,演绎出来的。
能做到这个,基本就是好电影。
片名/沙堡导演: 费尔南多·科英布拉编剧: 克里斯·罗斯纳主演: 亨利·卡维尔 / 汤米·弗拉纳根 / 尼古拉斯·霍尔特 / 罗根·马歇尔-格林 / 格伦·鲍威尔 / 博·纳普 / 小尼尔·布朗 / 萨姆·斯普卢尔 / 纳维德·内加班 / 帕克·索耶 / 冈萨洛·门内德斯 / 萨米·谢伊克 / 纳比勒·埃卢比 / 齐亚德·阿巴扎 / 索佩·迪瑞苏 / 尼古拉斯·雅各布 / 奥赛·伊克希尔类型: 剧情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 / 德语上映日期: 2017-04-21(美国)片长: 113分钟IMDb链接: tt2582576剧情简介:《Sand Castle》讲述的是一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基于一场伊拉克战争。
19岁的士兵 Matt Ocre(Nicholas Hoult饰)和他的排长贝克中士受命前往保护一个遥远的并陷入危险的村庄---巴古拜,去修补重要的管道。
因这个任务他们成了敌军的目标,狙击手的袭击,自杀式炸弹袭击者,他们还要不断警惕。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战友都牺牲了,Matt的意志力正在被慢慢消磨着,让他面对自己最黑暗的部分。
|本文一共1214字,你数一数看对不对任何时候当我们讨论战争的时候就是在讨论灾难,请放弃所有的关于人性以及政治的成份。
然后再来看这个战争的时候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个非常常见的名词之下不过是两个不同派系的人在捉对厮杀罢了。
没有英雄,没有失败者。
只有亡者和幸存者。
怎么样,够赤裸裸了吧。
当我们去讨论那些关于美军对于伊拉克原住居民的各种人道主义的援助,包括送水,包括和睦相处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看看,或者是去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和睦相处的画面呢?
其实源于一场入侵。
我们见惯了美军扮演各种各样的英雄,以此来衬托或者是散发出各类的人性光芒的。
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那些光芒之后的问题。
也很少有人问问伊拉克的原住居民,到底要不要这种所谓的“和谐”。
没有人,没有人的。
一个国家对于另外一个国家不由分说的入侵之后,将这个国家璀璨的面目全非。
紧接着美名其曰维护秩序,然后大摇大摆的进驻。
即使是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也同样不能抹去原本自己就是入侵者的真实意义。
大多数的描写伊拉克战争的电影总是会出现各种的情节来凸显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光辉的。
但是却很少提及这一切的背后的真正的起源问题。
没有人去关心到底整个伊拉克经历了什么。
没有人去真正关心受害者的悲惨境遇,而将过多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入侵者的身上。
即使是一点非常细小的平常的举动都会被各种粉饰的词语无限夸大。
然后太多的不明就里的人们会以为一个包裹着友爱,人性的外衣的入侵者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因此而忽略了他们本来就是入侵者的真正面目。
就像在游击战中入侵者毫不顾忌原住居民的损失。
对于建筑物呼叫空袭,肆意破坏。
毫无关心当地的人的窘境。
当那些原本就属于本地人的资源被重新包装后再次归还给本地人的时候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让人误以为这是上天的馈赠。
而忘记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巨大利益驱使着的东西。
我不想去讨论美国大兵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以至于让他们的原本高傲的心日渐消沉。
我也不想知道那些快乐的日子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粉刺意味。
我只想从另一面看看一个被迫丧失了主权的国家,究竟是过着怎么样的日子。
一个口口声声打着自由平等的国度对于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肆意破坏,然后美名其曰来维持秩序。
拍下一幅幅和当地人和睦相处的故事之后用以洗刷他们侵略的罪恶。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更多的人陷入到了沉默的境地。
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观影逻辑。
在电影世界里我们窥探着别人的苦难,但是却一言不发。
时至今日,伊拉克依旧是一片荒芜。
曾经的正常国度早已经是满目疮痍。
没有人再记得起他之前的样子。
现在人人看到的只不过是被践踏后的残垣断壁。
美国,一个打着世界警察的旗号肆意妄为的国度。
没有丝毫的反省。
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一个个本该人人幸福的国度陷入万丈深渊。
而自己美名其曰收拾残局。
没有人喜欢这样被侮辱,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我们观看战争电影的真正意图在于。
我们不想让悲剧在发生了。
我们不想再去讨论战争和心理以及关于人性的东西。
我们要的是和平。
但这恐怕也只是一种奢望了。
厌倦了炸弹贝的充斥着逆光和特效的《珍珠港》式战争电影的你,可以选择观看《沙堡》来调节下审美疲劳,选择这部近年来少有的质朴风格战争电影。
本片由奈飞(Netflix)出品,而奈飞的第一部原创电影其实也是一部战争片,即《无境之兽》。
有趣的是,奈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采用独特的在线放映原创电影的手段,《无境之兽》当时也有在普通院线放映,但确因利益问题,在线放映遭到了普通院线的抵制。
不知道是否是巧合,从此之后,一方面奈飞的原创电影不再走入普通院线,一方面它的味道也开始独特起来,不少原创影片都带有反商业性质的独立电影风格,奈飞为了原创而大胆地放权还让旗下电影普遍具有作者电影气质。
而《沙堡》,正是一部没有狂轰滥炸、做作夸张和苦大仇深但却直击人心的现代战争电影。
“我在9.11恐怖袭击前的两个月参军的,我喜欢说‘我为了自由而战’。
但说老实话,我加入陆军预备役部队是为了挣到大学学费。
”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主角独白。
很风格化的台词,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这种设计当然不是首创,导演奥利弗·斯通的经典越战电影《生于七月四日》甚至用了145分钟去反思这句台词的深层次含义,但也不能说本片就是缺少新意。
我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质朴”的战争电影?
因为本片的编剧克里斯·罗斯纳就是一名前美国陆军士兵,这部电影就是他自己的战争回忆录,更是他的长片剧本的处女作。
在退役后或者还没退役就进入到好莱坞的美军军人并不少见,让观众和票房都血脉喷张的动作和战争电影使这些“锅盖头”找到了生计。
退役军人多活跃于电影特技领域,继续发挥他们在武器操纵和军事技能上的特长,为在军事领域一无所知的电影人提供严肃的技术指导;当然,也有在演艺界发展的。
而能往电影的策划领域爬升的前军人,则并不多。
诸如奥利弗·斯通或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比较著名的,这里举例一位和罗斯纳更相似的、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阿波罗13号》)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威廉·保尔斯。
其为好莱坞贡献了不少有深度的战争影视作品,例如他结合自己的越战经历参与主创的越战剧《中国海滩》(处女作),二战电影《父辈的旗帜》以及海湾战争电影《锅盖头》;去年还携其子(曾在美国空军服役的特战队员)联手历史频道制作了战争剧集《海豹六队》。
少有爬到电影策划位置的退役军人,而本片编剧罗斯纳也有着自己的一段军人与电影人交织的经历。
罗斯纳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坎顿,父辈都是军人,父亲还曾是陆军的游骑兵。
2001年罗斯纳为了大学学费加入了美国陆军,被分配到了陆军民事与心理战部队(空降资质)[USACAPOC(A)]服役。
2003年罗斯纳来到了伊拉克。
罗斯纳所在的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单位,下文将做一个介绍。
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战区的百姓打交道,而正因如此,罗斯纳带给了我们一个有别于普通战争电影在前线厮杀的新颖的视角。
退役后,罗斯纳在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并写下了《沙堡》的剧本。
“战斗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
”这句话出自另一部伊拉克战争电影《拆弹部队》,但在《沙堡》中得到了最大化体现,影片展示了男主从自残逃战到拒绝服从上级调遣其回本土的命令,这个厌战到恋战的性情转变。
我认为电影的处理是非常细腻的: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地通过战友阵亡、当地的校长被杀、水站被炸这三个事件让转变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电影完美地呈现了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被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的一部分。
第一次的战友阵亡实际仅仅是激起男主出于同袍被害的哀怒;当唯一的军民联系纽带,也就是协助美军的当地校长被反对派分子杀掉并示众后,则更进一步促使男主有了复仇心态;最后的水站被炸则直接让男主认识到,杀戮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我要20块,要美金,不要第纳尔。
”“我用自由和民主支付你如何?
”两句调侃的台词中却透露出讽刺和凄凉。
正因为主角所在的是与战区百姓打交道的部队,影片也塑造了三个典型的战区百姓形象:恐惧不知所措的平民、盘算利益的酋长、力图融合美军与百姓的校长。
美军和战区百姓之间的互动也是本片的一看点。
“用民主与自由支付”,似一张美国政府开出的空头支票,更是对片名的诠释。
正如影片中的另一句台词“巴库巴是两座城市,白天属于美国,夜晚属于其他人”,“沙堡”寓意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控制权如同沙制城堡般飘摇欲坠。
但并不仅仅如此,电影中美军与百姓之间的几次涉及到生死的纠葛更形象地揭示了比飘摇沙堡更坚硬的其实是人心壁垒,双方的杀戮麻痹让这个壁垒更难突破。
最后的水站一炸,可谓这部电影最精彩的桥段设计。
当军民双方暂时结束了杀戮,相安无事地共同修复水站时,没有任何征兆,一枚IED爆炸了,打破了最后的平静。
这一刻,战争中的无力、徒劳感在一瞬间甚至随着爆炸冲击波冲出了银幕;而炸掉的不止是军民共同修复的水站,更是两个国家或者民族之间艰难地建立起的一点信任。
不信任,是一切战争的起源。
“War, war never changes.”引用经典游戏《辐射》的里的一句名言,结束对影片的评述。
影片幕后罗斯纳创作剧本的灵感其实确实受到了奥利弗·斯通的影响,其在巴格达的绿区观看了斯通的越战片《野战排》,顿时有了一种强烈地想要把自己的战场经历用镜头表现出来的冲动。
退役进入校园后,罗斯纳也毅然地选择了学习电影。
作为罗斯纳的处女长片剧本,这本剧本还曾上过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关注度可见一斑。
开篇笔者曾提到本片并无大场面,但并不代表本片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不到位,片子的制作其实还是很精致的。
全体主演在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Charles K. Redlinger的带领下接受了专业的军事化训练。
剧组开赴烈日炎炎的约旦取景,并请到了约旦军方为本片提供装备支持。
例如开头的约旦皇家陆军的M60A1坦克;执行MEDVAC任务的隶属约旦皇家空军第30中队[同时隶属约旦军方联合特种作战指挥部(JSOC),被部署在名为“阿卜杜拉·本·哈西姆王子二世”的第5皇家飞行旅中]的UH-60L直升机;男主回国时的隶属约旦皇家空军第3中队的C-130E/H运输机。
UH-60和C-130本为美军现役装备,提升了本片的真实性。
另外,开头出现的AH-1其实算个错误。
第一,按照史实,美国陆军的AH-1早在01年就完全退役了,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此时只有海军陆战队的AH-1W参与作战。
第二,片中这架AH-1能够看到M197三管机炮、AN/ALQ-144以及平板型座舱盖,可以推测是F型,而不是海军陆战队的AH-1W。
约旦皇家空军的第10和12中队装备着AH-1F。
对于战斗场面的处理,导演费尔南多·科英布拉抛弃了当下现代战争电影流行的试图用手持摄影来营造纪实风格的手段,而是多次使用长镜头和稳定的构图来拍摄战斗场面。
侧面也能够看出这部电影反商业的属性,更像是一部文艺战争电影。
导演费尔南多·科英布拉是巴西电影人,在执导了奈飞的热门剧集《毒枭》第三季其中四集后参与到了本片的摄制。
饰演陆军特种部队军人的亨利•卡维尔因本片辞演了导演西蒙·韦斯特(《空中监狱》)的一部动作电影《斯特拉顿》,其当时已经参与了电影的前期筹备,并且接受了相关训练。
关于美国陆军民事与心理战部队。
美国陆军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司令部(空降资质)[U.S. Army Civil Affairs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Command (Airborne)],简称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USACAPOC(A)],驻地是北卡罗莱纳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是陆军后备役所有民政事务和心理战单位的总部。
美国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编有10,000名军人,构成了国防部民政事务兵力的94%,以及国防部心理战兵力的71%。
陆军后备队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兵力约占美国陆军后备役部队总兵力的5%,但是却构成陆军后备役部署兵力的20%。
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官兵在遍及全国27个州的69个陆军后备役单位服役。
由现役和陆军后备役军人组成的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USACAPOC (A)]现在是一个多成分组成的司令部,并向驻乔治亚州麦克弗森堡(Fort McPherson)的美国陆军预备役司令部(U.S. Army Reserve Command)直接报告。
沙堡|Sand Castle
我是眼睁睁看着这部片子在IMDB上从7.3掉到6分的(微笑)。
说实话我真的很少看战争电影,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电影。
对于我一个剧情控来说真的是看的有点艰难,因为比起剧情类电影,它更像一部基层士兵视角的纪录片。
剧情特别简单,在伊拉克战争中,Ocre所在的小队被派去修理敌区的水泵,经过重重困难,任务…失败了…整个小队只剩下了Ocre(主角光环)和队长。
尼子演的美国大兵Ocre胆小,懦弱,当兵只是为了挣学费,为了逃避战争用车门夹伤自己的手……难得的是尼子作为一个28岁的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把一个十八九岁的美国少年演的毫不突兀。
虽然胆小但是有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实战被吓得耳鸣呕吐,在队友牺牲后虽然愤懑却也无可奈何。
特别是那种干净又意气风发,有对战争的恐惧又有智慧的光芒的少年的眼神。
我觉得本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真实,不神化不美化,不贬低不讽刺,不过这也是最大的败笔。
在看完《纸牌屋》后,对这些基层士兵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可能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所说的一句话,所下的一个命令,就要他们拿命去搏。
全片最让我震撼的场景有两个,第一个是偷偷帮美国人修水泵的校长第二天被本地人烧焦了吊在柱子上,第二个就是结束任务的Ocre在洗澡前把水龙头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这部片子为什么要叫沙堡呢?
直到片尾的湿了又干的沙子才提醒了我,水泵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沙堡,被美国军队炸毁,又修好,又被伊拉克人炸毁。
战争就是这么的无意义又残酷。
论新兵的自我成长,主流电影,无反思无反战,全片宛如征兵宣传一样,美国至上。
美国军人的被洗脑成,不管全世界走哪儿,我都是正确的,反对我的都是坏银,这个论调简直荒谬至极。
美军炸了(无意或特意其实不重要)汲水站,发现当地人民喝不上水,于是派了一个男主所在的小队去送水和接水,onebyonedeath,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尼古拉斯·霍尔特得到了升华,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杀坏银。
WTF?
是嗜血本性爆发了么?
最后在中尉办公室表达的意思是,我还没杀够,我不能回家啊~这特么的是准大学生的觉悟?
话说亨利卡维尔和尼古拉斯·霍尔特两位80后男星,拍这部影片的意义何在?
难道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成熟男人了?
不用去拍那些爆米花商业电影了?
饰演角色可以转型了?
想要挑战奥斯卡了?
尼古拉斯·霍尔特年轻,有这种想法也就罢了,转变一下戏路尝试一下,试错完全可以理解,亨利卡维尔,你可是正经八百的拍过很多类型的片子了?
非要挑战一下军事题材过过瘾?
关键他饰演的那个角色太平庸了啊,基本啥也没干,就最后组织了一个微小规模的突袭,抓几个舌头就回巢了,这算啥?
角色完全可有可无……妈的,一种上当了的感觉。
战争无处不在。
破坏了的东西很难修复。
水管在最后快修好关头被自杀式爆炸毁了,还有愿意帮助修复的当地人,也死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是很难再建立起来。
美军与当地几类人的接触,翻译,酋长,学校负责人,工程师,乃至敌对势力,这种无法理解,很难沟通,弥漫全片。
还有人的追求和理想呢?
男主最后想留下来,继续完成任务,并不是说觉悟有多大的提升,而是身边战友和平民接二连三地死亡,刺激了他,已经严重摧残了他的心理,他似乎有了“执念”,但这种执念是无法达成的,甚至没有意义。
他当时可以说麻木了。
在上飞机回国前,他说没什么感觉,少校说:总有一天你会有感觉的。
但不仅仅是台词中“美好操蛋的一天”,那种战争后遗症会伴随他生命的所有日子。
所有战争的亲历者,都难逃此劫。
这是影片开头的四个镜头,这四个镜头的作用除了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理特征之外,还要结合影片最后的空镜看。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评论说这个片子太平,我不太赞同,我的点就是开头四个镜头和结尾出字幕时候的空镜。
这是导演或者说编剧对于故事引申、关照现实的态度和切入点。
现在先把这四个镜头放在这儿。
第一个镜头很工整,对称构图,主人公在正中间向镜头走。
这个镜头基本可以给片子定调。
男主奥克雷摘掉手表放进口袋里,我喜欢剪辑师对这个细节的保留。
前阵子对我刺激比较大的片子是《老师好》,给我的观感太过干净,我用自己的理解来定义是,《老师好》没有烟火气。
没有这种看上去没有什么信息的镜头,《沙堡》的剪辑师完全可以从手表装进口袋之后下刀,让我们只看到没有手表的胳膊。
这样可以吗?
完全可以,但是从上一个全景到这个镜头,就完全成为打破节奏的“为了什么而什么”的剪辑点。
但从男主奥克雷摘手表的动作来说,也是可以表达一些男主的决心。
至于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下面马上就要来了。
这个动作是影片开始到现在,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主人公的脸。
这个时候,主人公奥克雷没有立刻180°回头让观众看到脸,而是向自己的侧前方转头。
这个表演是在表演逻辑里的,因为他接下来要做一个不被军法容许的事情,他一定要全方位的确定自己是否安全。
如果立刻回头,让我们看到脸,虽然不会马上让人跳戏,但起码在我的理解里,这不是在逻辑里的表演。
另外,这个男主真的很帅。
从主人公第一次出现到现在,整个动作才第一次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这个时候,换做其他的影片调性,可能剪辑师就会接一个主人公左手的特写。
可以吗?
当然可以,而且远比现在这个方案更加的刺激。
但是这部片子的剪辑师没有这么做,而是等演员做完一个停顿之后,继续给这个景别直到最后。
在一些电影里,摄影机是提供视角功能的,说的夸张一些,摄影机的视角就是我们观众的视角。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一定不会趴的那么近去看他用门伤害自己,甚至我们会捂住眼睛。
给不给手的特写,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编导对于这个故事的态度,在这个电影里,编导想给一个旁观的态度,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个时候一定也必须只给这个中近景。
奥克雷用门砸了三次,在这个时候摄影机缓缓的向前移动。
这个移动,是有呼吸感的,摄影师没有死稳死稳的移动,而是像一个旁观人。
黑场回来,奥克雷在基地内移动。
在其他比较热血的军事战争片里,这个时候一般都会搞一个大航拍配上摇滚乐,黄沙漫天的飞一段。
这个片子没有这么处理。
我猜想,这是编导主创对于战争反思的一点体现。
对于战争的反思,大概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热血的进去,将战争史诗化,最后再把死放大,最后大家一起来思考意义、价值。
第二种,就是《沙堡》、《锅盖头》这样的反思,极力克制不做史诗化的处理,让摄影机“脚踏实地”的带着我们进入故事。
从上一个镜头到这里,更是没有什么实际信息的传达,可带我们进入到故事中去的,就是这些东西。
到处都是荷尔蒙爆棚的美国大兵,嘈杂的环境,黄沙漫天的空气,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进入到这个故事中去。
听过一个说法: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是什么来体现的,是由群演来决定的。
这个军医给奥克雷拆了石膏照例询问伤情,在得到没有恢复的答复时,军医脸上的这个表情很准,你回想一下,小时候撒谎,老师和家长不就是这个表情吗?
轻蔑、不屑。
奥克雷从军医那里回到了自己的班里,这应该是一个娱乐场所,有电视机有健身器械。
喝咖啡的人是奥克雷的班长。
光膀子的,是奥克雷的战友。
以前是不太关注场面调度,这次的这个场景调度,我觉得还是挺有的说的。
首先,班长是一个老兵,他在等所有的外交手段都宣告失败的消息。
其次,班长不是一个战争的狂热分子,他更希望这一刻新闻报道说,外交有效,全部撤退回国。
再有,班长是一个更加职业的军人,和下级军官保持一定的距离。
注意这句话和这个人,这是两个老兵之间的默契,他们知道一旦开战,什么都有可能,但是并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史诗化,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
这时候,奥克雷作为一个新兵,完全被排除在外,戴眼镜的少校没有看奥克雷一眼。
出发前,左一和中间的人讲右一的故事,注意看右一的表情,他在配合故事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故事中,右一是一个很暴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这是另一个机位,台词和表演可以加强我的观点。
大部队准备出发,其他人都进了车里,只有刚才的左一和右一。
现在看,右一这位波顿还是怂了。
如果没这句话,哇,那就太个人英雄主义了,那是《第一滴血》的故事。
还是要感谢剪辑师对这条的保留,当然这个前提是导演拍的时候就是这么设计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一条应该是NG。
但这一条在剪辑师看来,太生动太真实太带感了。
看上去比奥克雷更有经验的老兵痞,在这一刻还是慌了。
这一场其实也完全用一个大脚踹门的特写镜头来带过,完全没必要用这十几秒来展现美国大兵的战术配合的动作细节。
如果剪辑师用了这样一个镜头,片子整体的气质就不对了。
一个大脚踹门,一定要配上一段高强度的动作戏或者一个炫技性的爆炸戏,但是后面么有这么安排,所以大脚踹门是不对的。
其次,我认为这是一个旁观视角的电影,是一个拒绝史诗化的电影,所以大脚踹门在这里是不对的。
这个太老套了,《拯救大兵》的梗到了2017年还在用。
更不合理的是,最多三米之外的另一个战友居然没有丝毫影响。
奥克雷咬牙挺过了第一关,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他单独空间来沉淀自己。
没有更新的信息传达,但是对人物转变的建立是有必须的,这是不能少的部分。
这是奥克雷第一次主动和战友讲话,并且还得到了回应。
这场戏印证了人物的成长。
虽然很快又被军阶压制。
核心事件来了
波顿跟奥克雷谈心,说自己冒着危险也要去当机枪手,为的就是要比奥克雷这些猫在车里的人多看些风景。
这场戏拿掉可不可以?
不行!
奥克雷的转变,一定要在这里做更多的铺垫,让它扎实才能让下一次转变更坚实。
另外,这场对于波顿的人物塑造也是很有帮助的。
班长要做动员了。
在这场戏,波顿不用说了,他一定是要去的,这个在前面已经做过铺垫了,所以在这里波顿不说话。
左一是狂热分子,也没说话。
只有远处的话痨一直在比比,谁都知道他一定会去,他只是爱说话而已。
班长根本就没象征性的征求奥克雷的意见,奥克雷也没有说一句话。
奥克雷应该是对自己有信心了,而且现在也没时间让他再弄伤自己。
奥克雷的转变有了增强,他主动和班长谈起了自己过去。
班长在这儿才问奥克雷对这次任务的看法,我猜想,如果是当着老兵痞问,一旦语气不对,还是会让老兵痞嗅到奥克雷身上胆怯的味道。
在这里,只有他俩,奥克雷可以没那么多负担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个表演太赞了,班长说奥克雷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奥克雷暗自窃喜。
演员演得好,剪辑师留的漂亮。
为什么不给手和小孩脸的特写呢?
不是更能营造那种紧张氛围吗?
前面说到这个地区对美军是不友好的,这时候给一个近景特写,不是更好吗?
旁观是底限,给了近景特写就是在烘托,乱了整体的气质。
他还是紧张了,这个镜头给的好。
推荐大家去看《边境杀手》,一行人开车行进在墨西哥边陲小城,那种紧张氛围的营造,秒杀这部。
红衣少年是超人卡维尔,我都没认出来。
这是第一次发水,记住这个细节,之后还有几次发水,所有细节都有变化和叠加。
这句话和这个反应就是在点题,关照现实。
这个电影的关键串联的方法就在这里,奥克雷带着惊恐的神情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环境中。
大哥真是紧张的要死,被没有门的门框卡住了。
第二次排队打水,秩序明显比第一次要好了。
两种文明和生存状态的直接交锋,完全是两个世界。
剪辑师在这段的处理,是在嘈杂的环境音下面垫了一段比较轻柔的音乐,让这种话里有话的感觉更强烈了。
这段只给了奥克雷一段洗漱的画面,别人洗没洗,没说。
这里只给奥克雷,就是在给人物转变打地基。
第三次发水,伊拉克民众主动上前帮忙。
这些细节都被保留。
没这些铺垫,后面的逆转就不成立。
美国人说,水泵站修好之前我们不会走,但是需要酋长给人帮忙修水泵站。
酋长说,水泵站你们打坏的,你们得修,但是人不给。
死循环中。
翻译说,美国人来之前,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村民经常为了水源大打出手,kill each other。
在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到来其实什么都没改变,他们也什么都改变不了。
美国人一个没死,袭击他们的人只是打烂了水罐车。
在袭击者看来,这个时候另一个教派的人比美国人还该被渴死。
又一次打水
第一个真正的危机事件,战争狂热分子牺牲了。
清晨,奥克雷自己走出来,主动站到机枪手的位置上。
这个位置可是他以前打死都不会去的地方,这次班长还没布置,他就主动自己站出来。
关键人物,下场很惨。
这句台词很关键,是整个危机事件的关键。
结束了和校长的谈话,奥克雷在思考着什么,这是他又一次开始主动想去做什么,哥们机枪手的位置都敢站上去了,还有什么害怕的吗?
奥克雷跟班长一起去学校找校长聊聊,这次没有按照以往的恐慌表情加空镜的方法来拍,而是直接把机器摆在院子里等奥克雷过来。
因为故事往下发展,有一个更大的爆点,所以这次就直接给,就是我在前面说的,特写大脚踹门的方法。
校长履行了诺言找来了伊拉克当地人来干活,这一组镜头不是无意义的,在最后有大用处。
草蛇灰线。
眼神里没有一丝的迟疑和犹豫了
班长真的很开心,第一次和手下一起嗨皮。
好景不长,第二天当地的工人没有再来。
班长和奥克雷去学校找校长了解情况,原因不明、情况不明,不由得紧张起来,于是那个略显惶恐的表情和去往陌生环境的拍摄方法又回来了,不过这次,奥克雷开车。
重复的方式里又有一点不同。
他们安全进了学校,果然校长出事了。
情绪爆发,人物弧光完成。
第一次出现早晨洗漱,之前都是晚上睡前洗漱。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奥克雷胆战心惊的度过一天,洗漱的时间与自己独处。
这一次,显然和之前大不相同。
这眼神,为后面他人物的彻底转变做足了铺垫。
再鞭尸《老师好》,那个尖子生突然转头去县政府告状,就没有这样足的铺垫,在那一刻我作为观众感知不到那种爆发,只有莫名其妙。
还是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溜溜达达,结果却大不相同。
还是那句话,没有以前的铺垫,这次的爆发没有任何力度。
爆发的结果来了
早晨刷牙留下的坚定眼神带来的结果,就是奥克雷希望继续服役
少校终于肯对奥克雷说,美好的一天。
奥克雷得到了认可
影片结尾是一组潮湿沙漠逐渐干透的画面,这一组和影片一开头的空镜一定要放在一起来感受。
影片开头截图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这片土地从来如此,就算是美国人来了,也不过是让这片土地潮湿了一下,然后呢,然后这片土地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改变不了。
居然是Netflix出品的,单线程流水账,列兵奥克雷的伊战日记和成长日记,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拍的比较沉闷
你们俩一人一星 别的不多说了
“我们不属于这里”
平铺直叙,战争场面也是草草完事。普通的士兵简单的故事,战争让人成长,牺牲让人成熟,终究还是结束了,虽然战斗在继续,平淡,有点无聊,一点点让人怀念并共鸣。
男主角两星,完毕。
没认真看啦,默认2星
挺好看的呀
喜欢这种题材
截至目前在看过的网飞出品的电影中,还没有发现质量太好的片子,虽然阵容大都不错,但质量跟那些直接出碟的影片也差不太多
勉强三星。送个水也能拍得那么跌宕起伏,厉害了...作为一部有着反战内核的战争片,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弱化战争场面的视觉效果,这一点是对的,但奥克雷作为主角,反而不如几个配角形象丰满,甚至被边缘化,结尾显得突兀缺乏说服力,同样的题材,李安的比利林恩在人物情感方面的处理就显得要高明得多。
尼子太美貌了!那眼睛!超人那身块儿!都没认出来!
尼子这两年真是片约不断,而且各种角色都在尝试
枪战不错,迷彩考究。
「Your job is done here! → How? No, please, someone tell me how my fuckin' job is done here, because I don't see...」「I broke my own hand back in Kuwait. I slammed it in a Hummer door. Just... trying to get out of all this shit. → Well, now you can.」「Beautiful goddamn day.」
说到底这个电影还是有美国爱国主义的含义在里面。例如从一开始极不情愿上战场的男主和一群杂兵,最后变得勇敢起来,愿意继续战斗下去的结果。-------------可是你干的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啊。
that's is?wtf~
由不愿上战场却被迫上战场到自愿上战场却被命令回家……netflix出品,必属精品。
这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概就是henry圆了自己的军人梦吧
無聊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