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漫长的电影,上下两部,可惜我没有耐心看完。
故事很简单,一脑残在学校跳楼自杀身亡,引发一场全校师生大审判。
喜欢推理的可以去看一看。
小日本还真讲究法制,这要是尿在天朝,家长先把尸体抬到学校,鞭炮,蜡烛,烧纸,拜嚎,然后添油加醋说学校如何虐待学生,自己多么贫困,孩子多么听话,全是学校责任,发传单,发朋友圈,不转不是中国人啊,到处喊冤。
最后引起不明真相的大批群众围观,zf出面拿着纳税人的钱赔钱了事,什么法律,法院那都不是事
首先,篇幅实在长,前后花了一星期才看完。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一口气坚持看完两部。
宫部美雪的东西常常就是把所有细节都写得具体啰嗦。
其次,伪证集中在痘痘女,而审判是针对漠视和实施暴力的众生。
虽然家家酒一样五脏俱全,但从取证到辩护前半段,一直替他们捏把汗,如果不是辩护人自己才是解密钥匙,审判对揭发真相根本没有什么推进。
所以这部作品只能列为社会派吧,有效推理真的很少。
第三,女主的演技不足在后半段单一表情显露出来。
小演员们特写给的太多了。
最后一个晕倒也真是略shock。
最近几年和社会暴力特别是校园暴力有关的影视作品真是太多了,相对这部,可能还是“告白”给我的震撼更大。
如果生活已经很痛苦,为什么还要把痛苦放大了给我看?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如果人为了自保而无法做到舍己为人,我不觉得是什么羞愧的事,何必要徒增压力。
暴力问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式。
法庭戏一直是我比较偏爱的一类电影,不同于警匪片的刺激,法庭戏更是充满了机智、反转和对人性的拷问。
本片是用了模拟法庭的方式,它非常讨巧,因为故事涉及的都是未成年人,用校园里的模拟法庭,既历练了组织的担当同学,又保护了涉事的同学。
而前不久中国的一部《12公民》也采用了校园模拟法庭的形式,但原因是不同的,因为国内还没采取完整的陪审员制度,无法直接复制《12怒汉》的故事。
(上部的海报设计参考了《最后的晚餐》,颇有讲究)影片的剧本还是不错的,峰回路转,最终用意是实现了全民自省的教育意义,可谓正能量爆棚。
但为此换来的牺牲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这与日本的自杀文化以及残酷青春泛滥有关,倒也与以上海报中的耶稣等神灵“舍小我成大我”的道理一脉相承。
虽然影片直接的表现方面还比较传统,大量长镜头对准人物大特写,叙事缓慢,表演和画面都追求模式化,显得刻意和做作,但这些都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日式风格的体现之一,可谓不功不过。
故事中的角色较多,每个重要角色都有较丰富的交代,尽可能塑造地比较饱满。
第一个死者是柏木卓也,他长相清秀,却我行我素思想成熟甚至偏激,早早退学并一心寻死,经常会孤独幽灵般地行动,神奇地出现在高处给女主角藤野凉子和男主角神原和彦以苛刻地批评和打击,然并卵,死后才给他们以神谕一般的警示。
直到真相大白,很多观众其实也并不同情他多少,单身狗要作死,神也救不了。
他有闲工夫怎么不去斥责真正的坏分子?
也许还更有成就感。
而导致第二个牺牲者出现的则是第一女配角的三宅树理,她的戏份不轻,她的表演难度是最高的,从满脸痘痘的自卑,到腹黑的编造谎言,再到遭遇友人意外后的突然失声等等,她经历了大开大合,虽然是个缺点明显的反面教材,但并不是真正遭人厌恶的角色。
还有就是唯一的被告——大出同学,他担纲了最大的恶人形象,众口铄金之下,校园审判几乎是完全为他逆转了命运,同时也让他当庭认错,这比暴力地拘捕和让其父亲把他打一顿要更有价值。
真正的案件还原只出现在这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最后半小时,这是日本悬疑片的通行套路,这个真相现在回味起来依然比较吊诡,难以服众。
当然了,这不是真实案件,毕竟还是一个故事。
任务完成,所有人完成了蜕变,该自省的自省,该赎罪的赎罪,该宽恕的宽恕,该内疚的内疚,该感谢的感谢,皆大欢喜。
只有胖丫头浅井松子最冤枉,一家大快朵颐时的幸福时刻永远不会有了,三人长得真像,怀疑演员就是一家子。
总的来说,影片是中规中矩的一部青少年版悬疑法理片,塑造了一群有颜值有担当有演技的新偶像(据说才读初中),同时具有对全社会叩问的现实意义,对其他国家也有借鉴,可看性还是相当不错的。
最惊喜的来自片尾,当U2的《WITH OR WITHOUT YOU》响起,我立马被带回了我自己的校园时光,就像影片的双线叙事一样,把我一下子拉回了23年前,差点泪涌。
教育学生的影片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在同主题的电影中,国内电影更喜欢把有关学生的故事讲的美好些,青春些,文艺些。
一部又一部电影也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这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教育都与美好与关,都与青春的懵懂和叛逆有关。
也许,一部实实在在关于教育的电影,关于我们学生时代真实经历的电影能够出来,可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也说不定。
《所罗门的伪证》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圣诞前夜一所中学的学生跳楼自杀,最后警方和学校草草了事,但是求真的同学在面对自己的良知时总是过意不去,所以他们打算进行一场纯关于真相的审判。
这场审判不会处决任何人,但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已经受到了自己良知的审判。
圣诞节后,凉子和野田通过通用门走进学校,刚入门就看到了死去的兔子,两人惊恐地扒开雪层。
果然,有人死了,这个人是柏木,不爱说话的男生,在这所学校也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消息马上传遍了校内外,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和警方达成协议,不让此事扩散。
自后,此事便不了了之。
一封来自校外的邮件再次震动了学校,信里明确说到大山是杀人凶手。
随着学生们的相互猜测,老师们的分析,确定了告发人是三宅和浅井。
以后的日子里,但凡大山遇见这两人都会将其痛打一顿作为教训。
一次,在遇见正被霸凌的三宅和浅井后,凉子选择了逃避。
她转身想要离开,可是却遇到了死去的柏木。
她不断被柏木追问,终也是没有出手相救。
至此,凉子不安的心却来越强烈。
终于有一次,在野田的帮助下,凉子认识了柏木生前的好友神原。
不久之后校长便宣布辞职,几人决定查清事情的真相,趁机在学校内部成立了审判团。
开始是一切都受到限制,若不是在一场讨论课上凉子鼓起了勇气,努力反驳了自己的老师,并付出了一个巴掌的代价,学校害怕两字的母亲闹到教育局,怕凉子他们也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后来的审判。
作为中学生的他们不断向周围的大人们发问:“要知道真相有那么难吗?
把一切真想忘掉就可以了吗?
”没人能够给他们答案,包括凉子的父亲也没能给出她答案。
所以,她们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也使得后来的他们变的越来越坚强。
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凉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的父亲,没想到身为警察的父亲也没能为之动容。
她大哭着跑出去,在一个十字路口差点被疾驰的车辆撞飞,紧随身后的父亲看到这一幕懊悔不已,于是决定帮助她们。
当然,故事的主线不止这么简单。
能够令所有人都有勇气答应审判则源于告发柏木是被大山杀害的浅井,因为浅井的死去,所有的人都不愿坐以待毙。
他们要知道真相,所有的人都想要一个真相。
在审判场上,他们答谢了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的校长。
因为害怕更多的人受伤,所以每个人都想将此事遗忘,可事实就像凉子说的那样:我们所有人都已经满身是伤了。
对,就是因为逃避,所有的人都要已经满身是伤,在他们的心里,再多一个人,再多一道疤,谁会在乎呢?
审判场上,神原揭露了大山以往所有霸凌的行为,但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大山并不是杀人凶手。
所以,一切都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忍受不了的三宅和浅井为了通过法律解决大山希望自己不再被大山霸凌的一个幌子。
所有的人都信以为真,可事实证明柏木对凉子说的话没错。
“只会说漂亮话的伪善者。
”在一次谈话中,凉子知道神原在说谎,只是她不知道为什么。
神原决定在判决日当天说出原因。
于是,等了很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了。
根据神原的叙述,柏木确实属于自杀。
但柏木的死因却间接的与神原有关。
他为了让自己重新生活,渐渐不再触碰过去的一切。
只是没想到柏木会以死相逼,要求他听从他的话。
为了不受过去控制,神原选择了离开,而柏木,则选择了自杀。
人们渐渐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但是神原却坚持自己有罪。
也许是因为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神原苦苦要求自己应该受到处罚。
而此时的凉子却站出来声称自己也有罪。
他们真的有罪吗?
也许是的。
在这个口口声声说着维持正义却逃避眼前事物的年代,每个人都是倡导者,可并不是所有倡导的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
如果他们两个有罪,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罪呢?
这似乎是一种道德绑架,可事实是人们总是这样虚伪。
知道真相的人不说话,不知道真相的人乱说话。
好像谁都没错,但也许我们都错了。
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寻求真相。
如果有一天你扪心自问的时候,你的良知允许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不会再询问对错,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本人愚见,个片个观,个人个感,遂不敢苟同。
《所罗门的伪证》这部电影本身大概算不上十分精彩,但却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摄影、服装以及道具营造出了强烈的年代感,回忆中的粗粝的画面制作得颇具匠心,恍惚间也将我带回了那个忙碌而紧张的学生时代,唤醒了记忆中的不安与遗憾。
《所》片呈现了两种校园悲剧,一种是具有普遍性的——校园欺凌,现在也叫“霸凌”;另一种是由于自身经历以及家庭原因而自我扭曲的个人悲剧。
其实校园欺凌如果放大了看,大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存在,几乎没有可能被完全消灭。
进入社会以后,“欺凌”被以其他形式更加不可扭转地固定下来,变成了一种并不一定合理但却被默认的秩序。
本人在我们国家包邮区一个经济相当不错的县级市长大,因为比较用功再加上家庭条件也尚可,从小就享受到了本地区不错的教育资源,算是在正规的公立学校以及重点学校一步步学习成长起来的。
即便在这些学校里面,这些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孩子们送进来学习的殿堂里,欺凌同样存在。
不闻世事如我,也多少了解一些本班同学在校外斗殴,在校内孤立个别同学的事情。
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残酷的淘汰尚未展开,学生的构成也相对复杂,在这个阶段,我曾感受过被家庭纷争所困扰的早熟灵魂,也曾目送过被学校开除的同窗。
虽然曾担任过几年班长,但是懦弱又缺乏领导力的我完全没有能够在学生时期帮到自己的同学,光是维持纪律本身就已经很令我感到为难了。
小学时期,因为内向,在班级里没有多强的存在感,本人对身边的一切只是默默旁观。
记得那时邻座有一位女孩在当时的我看来特别“能干”,会讨老师欢心,但与其共处的同学都知道她撒谎偷窃的陋习。
同桌的我一度对其抱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主要成分大概是“好奇”,另外,这个人相较我而言行动力非凡,对此我甚至是有一些钦佩的。
我们的相处很微妙,我虽然沉默,但却执拗,并不是会打心底向别人屈服的人,所以我们之间大概有些小摩擦,结果各有输赢。
稍长几年级之后,我从一些耳闻目睹的片段中拼凑出了她的家庭,离异的父母,不怎么关心她的父亲和难以谋面的母亲。
犹记得有一回她母亲来班级里探望,她哭着拉扯着母亲不肯撒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早熟的她那么真诚地流泪,那么热切地渴求他人关怀。
小学毕业以后我们未再相见,只听闻她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就早早地辍学了,在成人娱乐场所里流连。
相对于电影中的柏木而言,这只是一个不怎么极端的几乎俯拾即是的个案,但是他们在童年时期曾面对的黑暗或许是相似的,过早结束的学生生涯,迷茫的未来,无谓的生活。
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完全忘记她,有时甚至难以克制自己去想象她后来的人生......但也就仅止于此了。
校园欺凌方面,我没有亲身的经历。
一来我用功沉默,待人温厚,又与大多数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属于三五成群的任何一个小团体,较少人际纠纷;另一方面,倘若出现一些小的肢体冲突,我也会选择还击,用行动告知对方自己并不十分好欺负。
所以小时候的我大概一直是一只蜷缩的刺猬,幸而离欺凌这类事情也比较遥远,更不会去充当欺凌者的同伙。
不过我知道中学时一些男生同社会人员一道殴打伤人、勒索弱小学生的事迹,其中一个后来被勒令退学。
当时,新任班主任的年轻老师曾向我们剖白他对此事的遗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位老师在学生面前坦诚因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失误”。
虽然那位老师教学管理经验有限,也未曾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可,但是他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位很不错的老师,也是他提醒了我开除学生并不是一个理所应当的决定,除了学生自身,我们许多人都要对此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
学生时代,我是一个相当失败的班干部,因此长大后我也缺乏当领导的意愿。
除了出黑板报和管理自习纪律之外,过去我对班级的贡献就剩下还算比较好看的成绩名次了。
如果那也算贡献的话。
在我的记忆及印象中,包括我在内的学生干部们,大多只能充当老师的应声虫,主要是为老师和学校办事的,基本谈不上为同窗考虑,大学以前尤其如此,这也是能力和环境所限。
天真如我,曾经试图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但险些惹来麻烦,后来也便放弃了这种无谓的动作。
记得当时老师问到我关于班级里后进学生的一些管理问题(?
)我大概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些学习不好但是有其他才能的同学应当特别照顾一下,只是想当然地脱口而出,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完全是本能的反应。
但是后来班主任却因此事让我跟提问的任课老师沟通道歉。
当时我很茫然,心中的疑惑胜过委屈。
我始终认为我的表达是没有错的,它唯一的错处大约是与老师料想的不符吧。
同样在东亚教育氛围当中,《所》片中班长藤野能够挺身而出,以非凡的魄力和组织力开展“审判”,与老师和学校抗争,只为还同学一个真相。
无论其成效几何,措施得当与否,光其行动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汗颜。
这场具有臆想色彩的校内审判,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展现出了孩子们洁净的灵魂之光,幼稚但却可爱。
在我担任学生干部的那些年里,也曾有许多同学偏离了人生的轨道,然而对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没有能够给予过安慰和帮助,对此,我感到十分抱歉。
我是一个失职的班干部,但是我希望后来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学校缺席的时候,能够拥有站出来表达自我、扶助同窗的权利和勇气,让我们的校园生活不再蒙尘,让我们的青春少一点遗憾和悲哀。
多一星给神原小帅哥o(≧∩≦)o 浓眉大眼的气势好足。
女主演技吃力就不要给那么多长镜头啊,本身角色性格就是很容易被嫌弃的那种,演技再跟不上就更要挨骂了,特别是最后对神原的劝说和晕倒,简直表现的太作了!
为什么要晕倒啊!
而且台词是谁写的啊,什么叫“在场的都没资格审判你”,这种事放在心里就好了,说出来只能起到反作用啊!
其实神原的性格更容易被人说成伪善,但是演员帅气势足演技又跟得上,就没有女主那么烦人了。
柏木这种人太恶心了,自己认为自己在泥潭里活着,也要拉别人下泥潭,我还以为他做游戏是想拉着神原一起自杀,结果其实是想让神原自个自杀啊,我勒个擦。
用自己的性命绑架别人的良心最恶心了,比大出还恶心。
三宅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发假举报信是因为太痛苦了,但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特别是当着松子父母的面诬赖松子就太过分了。
即使不敢说是自己发的信,说不知道是谁发的信,松子跟这个没关系不就好了,毕竟发信人的身份只是女警察怀疑告诉了校长而已,其他人只是因为松子恰好死了才怀疑松子,三宅跟着哑了才怀疑三宅的啊,又没有确定的证据,赖到底就好了,何苦赖给松子呢?
女老师的邻居是肿么想的啊,难道是怀疑女老师和她丈夫有一腿吗?
偷信泼脏水就罢了,干嘛还上去打人家啊,多大仇啊!
虽然设定中二,但真的是那个年龄能做到的最棒的处理方法了。
一个人死了,不管死因如何,对于他都是一种解脱,这不是对于生命的蔑视,而是对于现世的憎恶,活着是一件极端困苦的事,总有些矛盾填不平,世间繁杂,人情冷暖,活着的意义不断被探索,却始终没有定论。
一个人死了,不管他生前是善是恶,对于活着的人总会产生触动,是一种对于生命延续的犹疑,人终归是要面对死亡的,生前的一切终将一笔勾销,只会留下一些若有似无的所谓回忆,让活着的人去烦恼。
宫部美雪作品《所罗门的伪证》便将这种活人对于死人的烦恼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辣得围观之人不住抽鼻子,难受异常。
柏木在一个冬日死在了雪地里,双眼圆睁,很不瞑目的样子。
经过警方大致判断,死者系自杀,抑郁坠楼,这太平常不过,本没有深究的必要,却因为一封匿名举报,掀起了一阵他杀的风浪,可证据来源不明,这种推断也就未被摆上台面,于是促成了以藤野凉子为首的校园审判出来主持所谓公道。
小孩子学大人来个法庭审判,要弄出一个真相来,实在有些让人不太信服,法庭这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存在按说应该是少儿不宜的,小孩子也不懂,但《所罗门的伪证》里的那帮高中生做到了,不得不佩服日本孩子的早熟,或者是日本法制教育的普及,学法守法懂法从娃娃抓起的卓有成效。
很成功地,审判牵出了一连串的涉案人,重点的几个有大出、树理、松子和神原,甚至是藤野凉子本人。
大出是被举报者,声称他伙同两人杀了柏木,依据在于他平时的言行,一副古惑仔的模样,好欺辱同学,同学们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杀了人被警察逮了,所以选择他成为嫌疑人成了理所当然。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这种阿飞的习性从何而来,通过神原等人的走访,我们知道了根源的所在,那就是他的父亲。
大出的父亲是一个黑社会性质的人物,脾气火爆,对妻儿长期拳脚相向,是标准的人渣。
正是有这种人渣的存在,大出才会耳濡目染,转而将自己在家里受的气出到同学身上,这不能全赖大出,他也是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平衡,不然,他早就疯了,跟他妈一样,像个傻子。
但大出的这种行径是一定要受到谴责的,所有才有神原表面上为他辩护,实际上又在审判现场咄咄逼人,逼迫大出承认欺凌同学的罪行,这大概就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树理是举报者,原因很简单,她曾是大出欺辱对象之一。
影片中着重呈现了那一次欺辱,看得人热血上涌,直有种将大出等人千刀万剐的冲动。
对于旁观者的影响尚如此剧烈,可想而知对于当事人,该是怎样的恨入骨髓,所以树理说谎了,做了伪证。
按法理来说,这是犯罪,按天理来说,这情有可原,所有被欺辱到这个份儿上的人都会想要复仇,那种“别人打了你左脸,你把右脸伸过去”的所谓宽恕从来就是个笑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如果咽不下去,还不如死了算了。
树理的煎熬旁人是能够感知的,她指认大出的举动也就获得了不小的支持,这出审判也才得以进行,虽然最后的真相是大出无罪,至少树理获得了同情,这一类群体获得了关注,她不用再自暴自弃,躲起来不敢见人,她可以重新活到阳光里来,给内心的伤害一个远离的出口。
松子是另一个受害人,她是树理唯一的朋友,虽然树理并不怎么领情,但她坚贞不移,始终陪在树理身边,并尽了全力去帮助树理,在树理被欺负的时候挡在前面,然而不幸的是,她出车祸死了。
她的死让影片的残酷加深,柏木的怨毒眼神加上松子雨中被车撞飞的镜头剪到一处,所造成的触目惊心是十分深刻的。
但松子的死又显得十分温暖,她是树理真正的朋友,就算树理骂她,就算树理说谎了,她也没有放弃,她知道树理心里很难受,如果她再离去的话,树理就真的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这里有必要拿松子与树理去和神原与柏木对照来看,柏木的状况跟树理有些类似,孤独而不被理解,而正是因为神原“抛弃”了他,他才毅然选择了自杀,所以如果松子也“抛弃”了树理,说不定树理也会自杀呢。
但松子却先一步死了,这让树理万分内疚,死前松子曾劝树理讲出真相,树理没有答应,两人发生了争吵,松子的劝说自然是对的,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应该做的事,她的死也就一下子高尚了起来。
高尚如松子,也就有软弱如神原。
其实神原并非真的软弱,只是对于柏木的背叛过于干脆,丝毫不留情面,柏木精心设计了一个拉他入伙的游戏,本以为他会正中下怀,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神原的酒鬼父亲失手杀了母亲,还在监狱里上吊自尽,如此不幸按说会让神原背上永难卸下的巨大包袱,可神原却从中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似乎对于旧事打算原谅了,转而对于新的父母充满了期待,这让柏木心灰意冷,柏木一直向他灌输世态炎凉的悲观思想,可惜神原不解风情,这对于柏木不啻于一个剧烈的打击,使柏木鼓吹的冰冷世界更添冰冷。
同样是朋友,松子选择了真心相劝,代替赴死,神原却是言语相激,转身就走。
于是,神原成为了内疚的那个人,他需要一场针对自己的审判,来赎罪。
柏木的死却不能全赖神原,按说神原只是他的实验品,或者自我世界观形成的一块瓦片,他们之间也许并没有真的友情,柏木只是想当然的以为神原与他拥有一样的不幸罢了。
柏木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就像《电锯惊魂》里的竖锯,总想着挖掘人的内心,他也喜欢设计真人游戏,让神原去有着幼时回忆的四个地方打电话,目的当然是激发神原内心阴暗的部分,可神原却忆起了美好的部分,这与柏木的愿望是相悖的,于是触发了惩罚,与竖锯惩罚游戏者不同的是,他惩罚的是自己,这看似颠倒的设置却发挥了更恶毒的效果,柏木死了,心结就留给了神原,神原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背负。
藤野凉子固执地想要追根究底,其实也是与柏木有关,凉子可以说是局外人,却成为了两起死亡事件的交汇点,就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树理和松子被大出欺负,自己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伪善被柏木逮了个正着。
柏木就像是人内心里阴暗又嫉恶如仇的一面,当我们做一些违心的举动时,他就会跳出来加以指责。
柏木对凉子说,我最恨你这种说说而已的伪善者。
从这一点来看,柏木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能够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但光提出是不够的,这个世界是需要行动的,而正是因为旁观者的漠视,树理才会说谎,松子才会死。
柏木的话直刺了凉子的内心,这种痛随着柏木的死愈发浓烈,所以凉子不顾一切组织了校内审判,某种程度也是对于自我良心的审判。
柏木死了,神原和凉子都认为自己是间接凶手,而周围所有看客又何尝不是呢,松子死了,树理、凉子和神原都逃不了干系,树理是直接因素,她没有珍视松子的友情,凉子如果那天挺身而出,事情可能不会发展到诬陷这一步,神原如果早一步讲出真相,后续的连锁反应也就不会发生。
所以,一个人死去的人,牵扯的是一大串的活人,死人获得了解脱,活人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就像余华《活着》里的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去了阴间,留他一个孤老头,残活人世,分外凄凉。
一个人死了,他不只是死了这么简单,他的死总在拷问着活人,你为什么还活着?
“宫部美雪”也是日本推理小说作者当中不得不提起的一个名字了。
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应该不差吧?
我期待像《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的观影感受。
(《嫌疑人X的献身》我先看了电影,超赞,然后再买小说看,一样有很好的观后感。
)然后我就开始看《所罗门的伪证》。
前篇2小时。
节奏很慢。
要是配乐给力一点,多放一些背景音乐的话,感觉会好很多。
(像《小森林》这样被很多人说闷的片,我能够看下去而且不觉得沉闷,配乐有很大帮助。
)前篇看完,其实基本上就说了柏木死了,三宅说谎,松子也死了,学生要举办校内判决。
也不明白为什么以成年藤野凉子口述往事的方式来叙事。
总的来说,前篇节奏很慢,而且没什么悬念,缺乏吸引力。
但既然只是前篇,说不定后篇有很华丽的大逆转?
——抱着如此天真的想法,我有所期待的继续看后篇。
后篇2个半小时。
然而!
后篇就是跟你印证前篇说的那些,三宅真的说谎啦!
大出童鞋真的没杀人!
松子真是意外死的!
………………唯一还能期待一下,是神原同学之前隐瞒了事情,他知道真相——咦,难道他有什么隐情要杀了柏木?!
我只能这样期待。
然而……这结局是什么鬼……背景神秘的说谎者神原同学,最后告诉你柏木真是自杀死的……神原自编自导自演搞了这么一个校内审判为了谴责自己……你妹啊!
我是大出童鞋我真的当场打死他!!!
麻烦了这么多人,大家做了这么多事前准备,就为了满足你一个人想被谴责的无聊愿望?!
我所期待像《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真相大白时候的畅快感根本不存在啊……电影用4个多小时告诉你……自杀的柏木童鞋,是很欠扁的……这部戏是否一无是处?
也不是,里面的演员特别是小演员演得太好了,说哭就能哭的藤野凉子,还有柏木等等都演得非常好。
这部电影获得的好评都是给他们的。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圣诞夜那天坠楼身亡,引发出警方,校方,媒体,学生,家庭各方之间的态度和联系,进而让大家一步一步发现事实的真相和隐藏的故事。
我们生活中许多欺凌事件,其实都存在一个强方与一个弱方。
而这双方的角色会随着环境会更换。
也就是说,在这段关系中的弱方换到另一个关系中可能就成了强方。
影片的表演不错,这部主题就是审判,也揭示了案件的真相,原来还有同志情节啊.....影片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有点现实意义,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敢于面对恶势力。
很赞同小男主的观点,可能我们出身在一个并不好的环境里,但不代表我们以后的人生都要受这个环境所影响。
也不代表我们要把所遭受不好的这些,发泄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
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战胜懦弱,战胜邪恶,战胜阴暗,成为更好的自己。
电影版“后篇”已经很难再用小说思路去理解,二次创作后的剧本相当于另一个衍生版本。
因为受时长制约而删减,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角色刻画失衡成最大问题,再是庭审进程过短、质问点缀太浅,更不满井上法官应有的傲气尽失。
那么,剩下的唯有紧扣小说主题:用残酷的真相去治愈受创的心灵。
在“前篇”曾思考过:电影版能否再现小说的精髓?
看完“后篇”出结论:有保留但所剩无几。
提到小说故事的亮点先归纳如下: * 勾勒校园社会里外虚伪群象:各方利己所作致使事态失控; * 角色刻画丰满、实感:看着一群比大人更具勇气与智慧的学生成长,小激动; * 铺垫伏笔,暗藏线索:编织出柏木卓也的鬼魅形象与神原和彦的谎言救赎; * 庭审编排精彩:提问交锋,证言冲突,臆想揣测,表露人心; 有小说光环的比照,电影版“后篇”改编成败得失会在哪里?
在此值得展开讨论。
“事件”爆发后的恶意氛围被一下子瓦解有点惋惜。
例如:媒体方以急功近利的茂木为缩影,他被自己的轻率与过错简单打发走了。
对于法庭旁听席上喧闹的学生与家长们,只用了浅井父亲一句便镇住全场。
大环境描写多重心堆在“家庭”篇幅上。
藤野家,家人从反对到同意,再到支持与协助,藤野邦子用巧用把柄要挟校方让步,藤野刚则艰难地请出纵火犯的代理律师今野努出庭作重要证供。
大出家,暴君被捕倒台后,留下佐知子与俊次相依为命,这时的俊次对校内法庭态度产生变化,他明白到只有“清白”的自己才有资格接起支撑家庭的重担。
三宅家,起初对女儿的诉求爱理不理,女儿失声之后态度180度转变,当得知女儿是举报人的秘密,母亲毅然替她掩护和全力庇护。
站在三宅树理的立场,母亲的盲目都是为女儿。
浅井家,面对诬蔑松子的恶言,他们选择了宽容与谅解。
神原家,能让心灵受过重创的孩子融入新环境中正常成长,都是温柔的人家。
影片着重表达了:无论何种困境、逆境,家庭始终是未成年人最佳的避风港。
角色形象刻画薄弱,除了对主角藤野凉子安排很重戏份以外,能够深入探讨的人物屈指可数,例如有:神原和彦、森内惠美子、柏木卓也、三宅树理等。
藤野凉子又三落泪。
无论“落泪”是否为情节所需,频次高了会让人感到滥用之嫌。
小说版决意后的藤野凉子很坚强、满斗心、不屈不挠,根本用不着眼泪修饰。
电影版的改动是重塑了一个迟疑、真诚、洗心革面的她。
要理解电影版里的藤野凉子,首先要问:凉子有没有信任过三宅树理?
在组建法庭时,她向神原说过她“信任”三宅,所以要为三宅代言当检察官。
这层“信任”另有含义,请回忆一重要细节:三宅树理在保健室肆意冷笑,让凉子听得毛骨悚然,那时凉子已经断定了三宅树理的恶意,只是没有真凭实据。
又因目睹过三宅被欺凌,凉子对三宅还抱有“同情”。
所以她知道三宅在说谎,而她信任的是三宅还能改过。
同样地,凉子组建“校内法庭”不但可以还大出俊次清白以及拯救三宅树理,对恢复校园秩序也起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凉子坚持哀求父亲帮忙,甚至跑出在大雨倾盆的马路上差点被车撞死,雨中被父亲拥抱着哭起来了。
这段是原创情节,将为说服大出俊次和今野努出庭的难关简单攻克。
法庭提问上,凉子追问三宅:“你说的证词都是真实的吗?
”三宅颤抖着嘴唇犹豫很久才回应到:“是真实的”。
当三宅树理决定把自己的谎言进行到底,凉子的善意没有能拯救三宅,她再一次落泪了。
藤野凉子最后一次落泪是在神原法庭自白上,这点很好理解,呼应:“知道真相你可能会更受伤”。
神原和彦在法庭最后做了反转设定,为此小说有预留多处线索,电影版只记得一处:藤野凉子问神原如何看待4通公共电话是由谁拨打的?
神原说:“是本人打的”。
因为整个故事框架被压缩得非常狭小,一般观众也不难推测真相。
关于神原的性格刻画只有两处显眼描绘,一处在大出家阳台,他毫不忌讳地向大出诉说自己童年惨痛经历。
另一处则是终审日证人席上的自白。
小说版神原和彦策动“校园审判”的动机有两点,电影里仅保留了其中一点:自责、自我惩罚。
总体而言,其角色个性被大幅削弱,印象好不深刻。
森内惠美子是个中了无名毒的牺牲品,预设好的教师人生彻底被毁。
一旦被媒体冠上过“无责任心”、“失职”烙印,纵使事后能讨回清白,但重新振作的自信已拾回不来,懦弱的她只能一记愤怒巴掌打向垣内典史(此人婚姻出轨致使垣内美奈绘触发恶意),还打算给美奈绘一掌,这段也是原创情节,除了愤怒,被害者根本无力挽回那些曾经的幸福。
柏木卓也是个怎样的存在?
简单来说,你认为柏木与神原玩那个“游戏”的合理性,将决定你对柏木的主观印象。
小说里,作者用了许多角色对柏木进行印象回放,尤其用一幅《绞刑架上的喜鹊》(又名《绞刑架下的舞蹈》)将柏木的非凡描绘出神,读者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哲学系小恶魔——柏木卓也,他的“游戏”是一种对庸俗、对体制不满的极端表现。
柏木一直被用一种带神秘感、飘渺、高深莫测的映像烘托出现,电影版也有,但是并不强烈。
电影版对柏木卓也的描写仅从藤野凉子、森内惠美子、神原和彦这三个人物的记忆中呈现,他们三人都对柏木印象不好,因为柏木看穿藤野的伪善,藐视森内的肤浅,玩弄神原的诚心,还有柏木自带嗜血般的疯狂。
他的“恶”被片面地弱化了,纯粹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病态少年。
虽然失望,话说回来,小演员望月步演绎神情吻合这点倒是满意的。
表面上备受关注的法庭戏码,其实只是辅助形式,重点应在证人口述供词过程:将支离破碎的真相一点一点拼合,又在证人之间出现夹杂于证词之中各种矛盾观点表露人心。
对于这些,电影版只可以也只能够保留了三宅树理发言一段。
三宅树理是一个几乎被校园遗弃的背景角色,由于脸上长着“恶心”的粉刺而成为大出一伙欺凌践踏的对象,即使浅井松子相助也始终无力反抗。
因此,写举报信是复仇大出俊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与手段。
直到举报事件有了端倪,家庭信箱收到一堆恶意信件,三宅树理也被恶意回馈,她肯定会感受到痛,但只有将谎言继续下去或许才能重生,这是三宅树理唯一能作出的反抗。
在法庭上,相比藤野的真诚,神原揪出“恶意”根源正中三宅的心,这才瓦解了她的怨恨。
电影版结尾改编得很治愈很阳光,三宅树理的恶意被净化了,因为说谎污蔑,向松子父母道歉;神原和彦的罪收到了藤野凉子及法庭宽恕,无从追究;大出俊次第一次表现出友善,主动向神原握手,今后的校园欺凌现象消失了。
感觉结局太理想化,与小说版差距在“过于完美”,也算遗憾。
影片结束后又想了一想,如果由中岛哲也改编接拍否能再现经典?
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YY罢了。
前篇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96104/ 读书笔记: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94720/ (2015.06.11 HK 百老匯-旺角)
板垣瑞生不错
最恶心的就是那个三宅树理的妈妈,对自己的女儿一脸卑贱讨好的笑,选择性无视女儿的诉求,好像把头埋在沙漠里的鸵鸟,装作看不见问题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怪不得养出了这么忘恩负义性格古怪的女儿,活该
开头就猜到结尾系列。四个小时让你了解中二的人生。自己打开的剧吐着也要看完。讲真人不都是这么糙心过来的吗,干嘛年纪轻轻那么沮丧,以后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你啊!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想起一出是一出。
剧情就是浅浅的点到为止~青春感真不错
前后篇四个半小时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一直很困惑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最后真相大白反而觉得有些失望,很想马上去看看宫部美雪原著,据说终审时燃炸了。
殉道
没看过原著,电影通篇看下来不过就是一场中二少年们的青春经历,没能引发任何思考,连直接点出来的伪善都不突出,煞有介事的一部电影
早知道豆瓣分这么低,我就不花将近4个小时看这个把一个很小很普通的案件无限复杂化的标准日式纠结死你又虎头蛇尾推理剧了…可是没有下饭菜的时候又好这口,唉…
看完结局真的是想说我看了四个多小时你就给我看这个!!小屁孩真是吃饱撑着啊!!关键人物眼睛真美所以要为你拍整整四个多小时的曲折故事只为让我们看看你的双眼吧!!孩子请诚实的面对自己吧!!吐槽只针对剧情!!准备看小说!!
审判段落果然还有些东西令人感动,但影版真的太跳了,完全是粉丝电影……
这场悲剧里当然没有胜者,但经历浩劫幸存下来的人也没有输掉。少年们的眼泪总是突然落下,就连沉默都很真诚。“现在没时间为将来的事害怕,我只能担心现在。” “长大了就不会那么容易受伤了,只会越来越擅长欺骗自己。”即便是为了无聊的自尊心,也要加油活下去,不认输。
决意掉尾到了这头,这尼玛冗长啊,推理无趣,撕逼无力,真相又中二,还有这律政戏你叫我如何评价啊!看书吧,这失败的改编......
到了中途的线索太明确瞬间不攻自破了,导致审判完全成了情感过场,这样想的话确实是小题大做不需要拍上下部了。PS:结尾ED选了U2的歌倒是出现了反差高的感觉。。。
日式推理终归就是这个路子。
剧情略拖
下篇没什么意思,感觉有些生硬,死的那个孩子感觉思想扭曲啊
噢...切換成肥皂劇格局,就是柏木+神原跟三宅+浅井的對照比較有意思
日本电影要么纯白至极,要么阴暗到底,期待你们“跳匪”是我的错。
有形式超过主题之嫌
这故事有点小复杂。结局其实挺中二的……上下部加起来四个小时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