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讲述乌克兰一座聋哑学校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数段爱恨情仇,从一个侧面反映残疾人所组成的社会中,也充斥暴力、性、金钱交易和等级制度。
结尾比较残忍,中间涉及的几个限制级片段也不忍直视,我猜导演是想表达一种信仰缺失,以及残障人士本身的自卑、压抑导致的狂妄和乖张。
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说白了,这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人或组织真正地关心这些缺少某个基本功能的人群,所有行动皆浮于表面,作秀而已。
由于所有演员均是聋哑者,片中全靠手语交流,没有一句对白。
本片全程只有那些看不懂的手语及一些琐碎的声音,但是这却并不影响观影过程,相反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欺凌、抢劫、卖淫、堕胎,甚至杀人,诸如此类的青少年犯罪,以《聋哑部落》这个小群体折射出整个大社会,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人极强的冲击力,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但是本片有个巨大的问题:健全人为什么没有“声音”?
加长的卡车,它每边各有三个轮胎,两个大车厢,中间用一个有着螺纹管状的,褶皱窗帘模样的通道连接起来。
它笨重又颠簸地驶过来,听不到它的声音,也听不到那打在车窗玻璃上的雪花声。
恩,那雪花落在上面,应该是没有声音的吧!
其实都一样啦!
但,可以想象的。
那连接处也许有点咯吱咯吱,一定是那种手风琴一张一合演奏出来的。
人们多么急切的,在这漫天白色的雪花里双手插着口袋,蜷缩着,踏着小碎步那样进入这个车厢里。
我看到了,他们走进去的时候,把帽子、手套都脱下来了,安静地坐着,像泡在温泉里一样。
这样看来,车里要比外面好多了。
但他们下车的时候,却和上车的时候一样迫切。
又得哆嗦起来。
而似乎对于这种马上的要痛苦的想法,还津津乐道。
隔着几扇玻璃门,我还看到了。
一大群孩子在几个年长者旁边围成一大圈。
他们的手在挥舞,手指轻巧地配合着手掌翻转,时上时下。
靠近嘴巴,又指向远方。
是要把什么东西从嘴里扔掉吗?
哦!
他们很多人开始纷纷推开玻璃门走进来了。
把花准备好,塞在长者怀里。
然后,手指翻飞,动作夸张。
我敢保证,如果他们胆敢这么无礼的对那些在雪花里等大卡车的人,肯定会招来报复的。
很明显,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吻。
他们会排成队伍快速走到目的地的,走到那些墙壁开裂,一点点动静就能掀起漫天灰尘的楼房里。
那边没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
你推开一扇窗,也看不到有什么美丽的风景。
只能够欣赏一些乱七八糟的涂鸦,蓝蓝绿绿地喷到建在灰色土地上的赭红土砖上。
没关系的,他们中,有的是会制造任务,以让他们保有足够多的精力投入进去。
仿佛他们倏然有了听说的能力。
跟那些下车去上班、上学的人没有两样。
时间就要不够用,是那种眼看大祸临头了,只能做出闪躲或遮挡动作的时刻。
这里,不能允许想太多的。
就是不能让你去慢慢适应。
新来的人,会在他们推推桑桑中点头,掏口袋,将钱和贵重物品交上去。
通常会是厕所那里,某个狭窄的拐角处。
拳打脚踢。
快、准、狠会是很好的秘诀。
女孩子嘛!
脱掉衣服最实在。
白天,她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们,晚上的时候跟着跑到一辆面包车厢内。
在开往那些性欲发达的脑满肥肠的货车司机那里的路途中。
她们会很熟练地拉开拉链,解开皮带。
将紧紧的牛仔裤猛地拉下,留下一些红印子在皮肉上。
再很快地穿上有着很多网格的蕾丝袜,短而紧身的裙子,涂上口红,抿一抿嘴巴。
跟着一个抽烟的人就行了。
很愿意,也极为划算的。
几个简单的抽搐,不会有什么感觉的。
要做到的,一样是快、准、狠。
可别搞什么抚摸,法式湿吻呀!
你想寻求真爱,非不得已的话,她们会愿意叫上几声的。
虽然她们不能想象那发出的将会是什么声音。
尘埃落定。
所有人,会欢庆一切都那么顺利的。
如同结束了一场人生大考,狡猾地骗过了主考官眼睛的作弊行为。
他们忘了,这种感觉不会结束的。
也许是暂时忘了吧!
他们本该不那么张扬的。
这是一部没有语言和字幕的纯电影世界,拍摄形式超乎想象的极端,影片从头到尾的人声只有聋哑女孩堕胎时发出的一声嘶叫,那声原始的嘶叫使语言显得多余,因为片中没有人类的声音,所以这突兀的一声直击心灵,使你灵魂战栗,全片也没有一句对白,交流全部都是手语,但你担心看不懂手语的疑问将很快消失,这些失聪演员真诚的身体语言会将你的理解自行脑补,片中演员也都是社会上找来的失聪非职业演员参与演出。
身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从未关注过身边聋哑人群的生活,这部电影却让你看到聋哑人的世界如此寒冷彻骨,生存如此艰难,被边缘化粗粝生活伤害的灵魂如此扭曲,影片主要表达一名失聪寄宿新生为了在聋哑学校挣扎生存,加入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逐渐迷失,战战兢兢的爱情在冰冷现实生活的暴击下彻底沦丧,身体在躁动中碰撞,灵魂在无奈中嘶喊,青春在残酷中呼啸,动作在镜头中迸发,暴力、x爱、卖淫以至堕胎场面,都在原生态的、泼辣的、残酷的情节中展现,每场戏一镜到底的叙事,逼真程度可怖揪心,电影看完后真的使人灵魂颤抖,四肢冰凉。
清冷萧索的早晨,男主来到聋哑学校报道,学校正在排练一场虚情假意的庆典,无声的欢呼,只有背景音,非常的诡异,从这里你的心中就开始萌发一颗不安的种子,当干净整洁的学生们谦恭地向来访者献花,欢迎仪式看上去是那么地美好和令人愉悦。
然而当虚情假意的女校长结束招待会后,这所特殊的学校才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出鲜花背后的狰狞面目。
因为不是学校学生犯罪集团中被承认的一份子,男主在羞辱中被赶出宿舍,在走廊中度过了他的第一晚,夜色中他发现了这个学校里的秘密,女生在大货车司机集散地向司机出卖身体,而男生为了被这个团体接受,确立在团体中的地位而激烈搏杀,一切都是无声的,这些原始、野蛮的长镜头就这样向你展示了生活的残暴。
被接受的男主就这样参加了这个学生集团的活动,他们抢劫从超市购物回家的无辜路人,在不被人注意的废弃游乐场里里狂欢、酗酒、打斗、滥交,在火车上借着贩卖小商品的机会偷窃,发泄狂躁而无人关注的青春。
因为失聪听不到声音,拉皮条的男生被倒车的大货车碾死,男主荣升为这个角色,介于无望的生活中总要寻找一点心灵的寄托,他爱上了这个出卖身体的女主,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为了自身的片刻身体欢愉,一样必须付出金钱,这使人浑身冰凉的长镜头啊,真是导演的理性和冷静吗?
聋哑人一样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想尽办法追求出国的目的,而男主因为爱上了女主,拒绝女主再出卖身体,影响了团体的利益,遭到了团体的殴打和驱逐,而这个学生集团找到的“蛇头”也做好了使他们出国的准备,这时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堕胎,而男主又被沦落到火车上偷窃生活。
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大使馆门前长长的队伍就能看见这个国家整体困顿的生活现状,男 主发现女主办好了护照准备出国,出于无法放弃这段感情的目的,拼命想要找到女主的护照并撕毁以阻止她出国,却被这个小团体发现按到洗漱池中暴打,激烈搏斗中男主直接吞下了护照。
面对无望的生活男主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勇气,夜深人静时进入宿舍,木然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有条不紊的搬起宿舍中的床头柜逐个砸死了小团体中的每个人,使人彻骨冰冷的是,因为失聪,男主杀人时连近在咫尺的人都毫无反应,被男主一个一个的在睡梦中杀死,影片结束时男主目光呆滞的走出学校大门,开放式的结尾,大段的空白留给观众去回味,天啊,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表述显得有些空洞贫乏。
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
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人性的压抑和暴力,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
大家习惯了躲在语言的背后,为各种行为辩白,而失去了语言我们的世界变得简单直接而又残忍。
在聋哑的世界里,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真相。
当你没有看到时,危机四伏,你也无从感知,所以一个混混被卡车倒车时碾死,最后四个混混都在睡梦中被杀死却毫无知觉。
导演一直用缓慢的镜头意图给我们讲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缓慢得有些进流水账了,而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却淹没其中。
导演从多个视角去讲述主角的生存环境,所以将过多的镜头给了环境,周围的人物,而等到正式进入主角这个人物的时候,又显得有些突兀,就像是本来你在看一部纪录片,却突然转成了故事片,使得影片的衔接不够顺畅,也使得人物塑造得有些凌乱,被割成一片一片,拼接起来又不完整。
导演的问题就在于心太大,想用的表达手法太多,却丢了主心骨,让整部影片没办法撑起来,让主角最后情绪的爆发有些头重脚轻。
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有声电影,它绝对不够精彩,甚至有些差劲,只是一部普通的青春校园暴力影片而已。
所以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聋哑的世界去表达,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体感觉,片中聋哑人总是处在一种狂躁的状态,我不知道他们手语在说什么,但是这群孩子手语交流的状态就一直像在吵架,看得我都烦躁异常,很想去抽这些熊孩子,顺便来一句:吵死了,即使你们一点声音都没有。
电影本身所展示的暴力,性,堕胎等等我看多了,真的不稀奇,但是这部一句对白都看不懂的电影却莫民奇妙得勾出了我的阴暗面,就连那姑娘去堕胎,虽然看着挺肉痛,但我心里却默念活该,我无法对他们的聋哑身份有一点点的同情或理解,这种极端封闭自卑自爆的圈子真的很让人崩溃,就这种效果来说这部电影成功了,可是我很讨厌这种感受。
在观看这部从形式上听来就相当概念化的电影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一些疑问,为什么选择无对白,为什么选择长镜头,为什么选择分章节。
有人解读为这象征了乌克兰在“恶邻”欺压下的集体失语,也有人认为此种仪式化的手段是在向默片致敬,可不管是误读或是正解,都只能使一小部分人产生共鸣。
这究竟是观片人的缘故,还是影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就无法负荷其复杂的形式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残酷青春电影,主人公A(因无对白与字幕,片中所有人物均无名无姓)是位聋哑残障少年,来到聋哑学校后被带入黑社会团体,但A尚不能在私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中取得平衡,受到百般羞辱后将团队成员一一杀害。
全片由32个长镜头组成,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为13个章节叙述。
前六个章节进度相对缓慢,镜头运动也相对平稳,几乎全是固定机位,镜头时而充当当事人的眼睛,时而冷冷地“站”在外围。
我们跟随着主人公A(或者说镜头),从问路开始由外而内进入到聋哑学校的漩涡之中。
第一个章节中象征秩序的晨会仪式退出视线后,这个只剩下严寒与残酷的部落生态群开始步入舞台中央。
介绍过环境之后,A七分“能打”三分运气,靠着最原始的暴力手段渐渐在学校的“黑社会团体”中树立起了威信。
至此故事进入后半段,即风格显然更为狂暴和泼辣的后七章,该团体主要从事卖淫和贩毒活动,A于一次交易中与一位卖淫少女B产生了感情,但这显然违背“部落”规定,A不但失去了威信还遭到成员的陷害与羞辱,。
这半段节奏更为紧凑,虽然仍旧是长镜头,但镜头运动却更为复杂得多,主人公心绪上的混乱挣扎与形式匹配完好,这个异托邦的权利宰制与暴力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如果说本片对于结构与表现形式的构思还算不上新颖的话,那么对于“语言”这个概念的运用则是到了出彩的地步。
首先,不管是何种版本,影片都不曾对片中的手语进行翻译,观众始终在进行着猜测式的观看,这种极度不适应感会一直伴随着整个观影过程,它与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共同营造了一种相当压抑的气氛,即使已经到达戏剧高潮我们亦无法找到那个突破口。
其次,影片唯一的声音语言为环境音,这种声音我们是无法与片中人物感同身受的,不管是激烈的打斗、强奸,甚至是谋杀发出的剧烈声响,于片中人物来说都是寂静的,但于我们却是相当具有冲击与爆发力的,正因为观众轻易便能觉察这一点,才更显得这个无声世界的残酷。
但影片唯一的也可以说最致命的缺陷便在于整个故事不过是一个少年再普通不过的残酷青春罢了。
戏剧的起承转合、矛盾冲突均中规中矩,毫无新意。
即使此等高难度的形式已经做到了极致,因被内容上的平庸捆住了手脚,全片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
且影片多次出现纪实手法拍摄的堕胎、做爱等这类挑战观众接受极限的画面,虽然冲击力是存在的,但依照影片海报上裸体与手语两个信息的暴露,不免让人嗅到一丝猎奇的气味。
形式易做,内容难填,如此种种,[聋哑部落]也不过是个好看的绣花枕头罢了。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2014年,一位年轻的乌克兰导演亲自执笔,自编自导了他的银幕处女作。
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有如惊雷贯空,力破一切语言和文字的限制,让无数观众以及业内人士都大惊失色,批评和争议如潮水般涌来,但类似“鬼才”这样的称颂也不绝于耳,大小奖项更是斩落无数。
这部奇作就是米洛斯拉夫导演的纯手语剧情犯罪片《The Tribe》。
这位初入影界的新人导演似乎无所畏惧,这部长达130分钟的电影,没有对白,没有字幕,没有旁白,没有配乐,只有手语,只有肢体。
请来的演员全部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业余人士,设备纯手持,全片大尺度,霸凌偷窃抢劫性爱卖淫堕胎暴力血腥死亡无所不包,且统统只由不超过四十个的长镜头组合而成。
整个观看的过程让我十分焦躁不安:无声的喧嚣,静默的暴力,和过分单调冗长的节奏控制,让我每潜入一点就要探出头来换口气,不然就几乎要窒息。
影片讲述了一位转学生进入某聋哑学校后的经历(但它的设定真的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只存在手语交流的平行宇宙,这也许是导演有意误导)。
开头几分钟,一切井然有序,学校在规则下运作着,但此时的观众可能还在看不懂手语的不适中坐立不安,当好不容易适应了之后,剧情却给了无辜的观众们重重一击。
(充满恶意的艺术片!
感觉能听到导演在叫嚣着:把这些观众门外汉们赶开!
)下课铃响,准确的说是下课的灯亮了之后,老师退场,一切阴暗丑陋的东西在这群学生的夜生活中徐徐展开,涉及到的东西上一段都提到了,不再重复。
男主在这样的体系里为了站稳脚跟,不,应该是说,每一个男男女女在这个残酷的系统里为了生存,都在挤破脑袋融入,顺便试图捞到好处。
每夜领着两位女孩去卡车司机聚集地卖淫的那个男学生因一次意外被卡车倒车碾死,男主便被选中替代了他的位置。
事态的出轨源于最陈词滥调的东西——爱情,虽然我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用钱买来的爱(性?
)。
男主爱上某个卖身的女孩后,屡次惹恼了其他学生。
他花钱和女孩发生了几次关系,把女孩搞怀孕了,于是他偷来一个钱包,给女孩去黑店堕胎。
(这段一镜到底的堕胎真是让人不适到了极点,不得不承认我是快进过去的,尽管如此现在回想还是感到酸进骨子的疼和反胃。
)影片的最后,其他学生给两个女孩门路去意大利(可能是卖掉了吧),男主抢来女孩的护照,咬烂撕烂,也因此被其他人暴打一顿,几乎打死。
等等,纠正一下,这还不是最后,影片真正的最后,男主回到寝室,用每个人的床头柜,一个一个的,砸烂了每个熟睡的学生的头。
……贯穿全片的长镜头,让人屡屡想要去趟厕所。
走一条街,抽一根烟,打一场架,还有每晚的卖身,都没有剪辑,没有切镜头,导演命令道:给我看完!
于是我们痛苦地把这些捣眼的片段完完整整地细细嚼烂吞咽,才被准许观赏下一段的剧情。
这些痛苦在最后终于有了回报——那就是让我们痛苦到新的极致。
最后的结局,我们跟在男主身后,慢吞吞,一扇扇门地进,一个个脑袋地砸,在瞠目结舌中结束了这两个小时的美妙旅程。
还真是把什么都做绝了。
但这些还不能体现米洛斯拉夫的全部恶意。
我真正想谈的是这部片子里肢体语言的运用。
无声,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压抑。
我在上了一个学期的手语课后,深深体会到了手语这个名称的不包性——手语不仅仅是手语,还融进了整个人剧烈的全身肢体动作,夸张的表情,以及全部的热情。
对于能听见肉与骨头的碰撞,听见聋人喉咙里滚动的声音的人,这种感触就更加深刻。
在这里,这一点被导演恶意的运用了,用来增加我们的不适。
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被大众愤怒地批斗为对聋哑群体的极端不友好,歧视,甚至抹黑。
我也有如此这般的质疑,不过伦理问题还需再书一万字,这里也就只好暂时放过他了。
小众片种描绘小众群体,天作之合?
还是互相伤害?
不敢断言。
但片子定名为The Tribe,把学校方寸之地形容为部落,导演的心意便可见一二。
被孤立,和健全人的社会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聋哑的“部落”。
这是一个被剔除在正常世界之外的异度空间,陌生感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恐惧。
尽管极端政治不正确,让现在码字的我都咽一口唾沫,但确实也是他的胆大之处。
之前的手语电影无不是推广手语文化,或是揭露聋哑群体的生存困境,但米洛斯拉夫偏要冷冰冰的给你看他们漠然偏执的一面,让观众在他们的暴力戏谑中挣扎,给你心中狠狠剜开一条口子。
但话说回来,这样会不会是侧面展现了聋哑群体被孤立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呼吁人们用关爱和包容填埋这道沟壑,让他们不再深陷犯罪的深渊呢?
嗯!
道理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结局升华,恰到好处的影评结尾啊。
一串儿翻下来,诸如此类的影评看得我心满意足,受伤的心灵都愈合了不少。
…….唯一可惜的是,我真的觉得米洛斯拉夫他并没有这个想法。
电影里所有人,校内校外,都打着熟练的手语,没有任何歧视或者另眼相待的艺术表现。
所以在饱经折磨的我的眼里,导演就只是想描绘一个校园犯罪。
通篇长镜头,聋哑的背景,无声无字幕的设定,都是为了使这个故事与众不同,使它更有趣——用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
拉皮条的男孩听不见倒车的声音,被速度慢到对常人毫无威胁的卡车缓缓碾碎;人工堕胎的女孩叫不出声,在钳子捣入下体的时候只能张大嘴疯狂撞头干哭;最后一幕熟睡的所有人,听不到男主的沉重的脚步,听不到柜子砸烂头颅的声音,也听不到隔壁床铺同伴的惊恐挣扎,造就了这几乎不可思议的谋杀——一个一个,从容不迫。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一种最深层的绝望吗?
屏幕外的我们,也在经历这种想叫叫不出,想砸想撞却意识到没人能听见的绝望。
这或许就是他利用纯手语演绎这场暴力的初衷,一个充满恶意却收效惊人的初衷。
【其实这是一个手语课作业伪装的影评】【所以剧透才会这么严重,因为老师不会为了我的报告去把电影看一遍的吧我猜!
极端抱歉!
】【我猜没人会看到这里】
乌克兰导演怀抱电影,找来失聪非职业演员演绎没有言语、毋须字幕的纯电影世界,形式极端超乎想象。
但别担心,你看不懂手语的慌张很快消失,专注便是解脱,聋演员型爆的身体语言就是补偿。
寄宿新生撞正聋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一步步上位,却卡在卖肉女生的激情中。
青春在残酷呼啸,动作在长镜头迸发,暴力、性爱以至堕胎场面,都原始泼辣,力破银幕的那声嘶叫更显言语累赘。
康城影展最大开眼界的出位话题作,连夺影评人周最佳电影大奖等三奖。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聋哑部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用无台词的方式在一座聋哑校园里把人类动物本能的暴力做一个充分的微观呈现极其震撼,撕掉残疾人的标签,更深的印象是人“向死性”的恶。
Michel_le全片无对白无字幕,用长镜头探索了一个特殊遥远的部落,缺失感官,却没有缺失情感的爆发,是聋哑世界的残酷青春,被边缘部落群体的破碎折射入网猛烈粗粝,不是描述聋哑人。
不必言语,手势、肢体、拳头、身体就是生活,这是没有话语权的人的生活。
松野空松不太理解一些差评提及的不尊重以及不关心聋哑群体,其实这部电影有刻意去奇观化的,很多聋哑人电影都有意无意做出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界线,以及呈现聋哑人多么善良美好,这种品质的赋予就像给女性赋予母亲,圣女一样让人窒息。
恶,同样需要被看到,特别是这里的恶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去奇观化神盾局仔龙无声的聋哑世界,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最后楼梯的长镜头比较精巧,印象深刻。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没有对白,只有背景声和长镜头,冷酷极致的暴力并未因主角们身体上的残疾而打折扣,触目惊心
XX戏有点假
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 也满足了好奇的欲望
简直穷凶极恶,完全是对聋哑人的诋毁和二次伤害。
手法的确很新颖,但也很装B。看得我实在无聊~
运镜和调度都非常有冲击力,有好几个长镜头相当出色。但与出色视觉效果相比,剧作冗长且陈词滥调,大大削弱视觉震撼力。使得影片无对白、大尺度性爱和暴力场景的设置有为了形式而形式的空洞感。
全片角色都是聋哑人士,几无对白与声音。又是生活在底层的聋哑人堕落到黑暗的生活片段。几乎是快进看完,2个多小时有点无聊,先锋类电影总是让人看的很尴尬,乌克兰残疾人的黑帮团伙,暴力、卖淫各种无耻的犯罪,但没声音真的只感觉悃。
chaos of silence,voice of violence. 3.5
三星半。连续的长镜头排列组合成了一次庞大的剪辑实验,聋哑世界的设定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观影体验,形如结尾男主于无声之中进行的有声的宿舍屠杀。但还是太过形式,可能除了长镜头和特殊语境下电影语言的探索,真的无话可说。
这样的电影,就只能说还行,毕竟。有些想法吧,但毕竟小众。
想到了以前看的《聋人之国》 同样是聋哑人,背景设置在东欧
全片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手语字幕,女孩做什么手术?最后拿了什么证都不知道,对剧情理解不了,只能猜个大概,体验不好,不过本片大量的长镜头和选题挺不错的
聋哑人青春猎奇片儿/摄影很稳当
喝大力出奇迹的猛片!很荒很废墟跟东北似的,尤其那个宿舍像吉大北区。情节就那样,也不是说特意选取一个特殊群体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处境,而是讲人类由猿猴千万年进化成人,邮政骚瑟梨如何把人短短几十年由人变成🐒
无声的世界 不同又相同 什么都有
“在聋哑的世界里,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真相”,“机位多半是在侧面和背面,加上多数时候都是远景,电影和观众之间始终有一些隔阂,观众更像是观察者,好就好在长镜头最大程度的拉长人物内心的煎熬,无对白无配乐的气氛,扩大它的留白,凝重又压抑。”
与其说是“聋哑部落”,不如说是“失语部落”,更准确来说就是本片原名直译“部落”。异常大胆真诚从而先进的聋哑演员使用意识,在隐喻乌克兰民族的过程中指向两个方向——一面是整体秩序边缘化的失语,一面是秩序边缘化后更贴近于原始意图的动作的出场。但情节组织上,导演在过度机械的“原始”表现中失去了很多触及深层的机会,不管是系统性的还是个体性的。好在结尾足够凌厉,几场戏直接指向了整体性社群压抑之下的末路——弱者互戕和系统崩塌。如今看来像是今日乌克兰的寓言,我当然希望所有付出的血肉能换回关注、共鸣与话语,但我也希望现代人类社群跳脱出“部落”的原始宿命,这看似水到渠成实则绝非易事。1.6
完全用镜头说话!
大尺度
#FIFF26#其实比《试验》采用全片无对白与无解释的手法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全片更为复杂的剧情设置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背景实况让本片的观影难度有所加大。但在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完全不像导演首作的惊人的导演技法之下,一切的迷惑与不理解都成为了不重要的其次,那些最直白的暴力、色情、仇恨、血腥却都成为了本片最强硬的注脚。无声处的宁静更可怖,听不见的邪恶更窒息,掩藏在死寂中的一切更加让人胆战心惊,因为那是最刺骨的寒冷,在一瞬间把你拉到绝对零点,永不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