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看了20遍不止。
这部电视剧伴随我从童年到成年,从学生到教师。
我也从最一开始时喜欢陈寿亭,到后来的喜欢赵冬初。
第一遍时,陈六子的每一计都超出我的概念,当时的感觉就是跑到大脑外是一样的。
但是,随着看的次数的增多,我也发现许多的逻辑和推理的不通。
到现在的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在丁文东去六合印染厂的时候要装作日本人,和林祥荣装上那么一装,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是年级的问题吧,我对陈六子的说话方式有些不能认同。
也许有本事的人说话就是比较狂傲吧。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孙明祖染厂里的账房说的那一席话。
张狂,需要的是资本;但也许内敛会让人更生好感吧。
孙俪,孙俪在里面真的就是一大亮点。
真是太美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民国戏所有就不会有过时这说,总之,任时光岁月变迁,从未觉得孙俪在里面的造型土过。
说说我的最爱,赵冬初。
我太爱这个角色,年轻帅气、有情有义、有勇有谋。
说了这么多的缺点仍然改变不了我对他的爱。。。
在B站又看了一遍大染坊,里面有人刷“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这句话放在这里真的很触动,就像剧里陈寿亭说的,“给我一个太平盛世,我能把布卖到世界各地”,虽然没有那样的才华,但是我们有幸享有这样的太平盛世,也当无憾了。
记得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只是觉得父母难得选择了一部还能看的电视剧,就算陪着他们一遍一遍看下来,印象最深的也是陈寿亭一计接一计胜利的快意与意气风发。
现在在看来,最欣赏的反而是家驹和东初,这两个人其实都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
当然,家驹这个人生赢家要幸福一点儿。
最感触的却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林祥荣再三恳求截下那辆往济南运布的列车的时候,一方面觉得这个角色真的是成熟了,另一方面就是觉得很心酸。
山河破碎,纵使是像陈寿亭,林老爷子这样的商业奇才,也敌不过国家的衰败。
说到这里,真的觉得演员眼神都很有戏啊,林祥荣挂下电话,瘫坐在椅子里,那个眼神一下就沧桑了十岁都不止,其实连服装都没有换,就是眼神的变化啊。
六哥最后烧厂子那段真是…【我要遁走了,哭到停不下来。
附上最后的旁白当国家不能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保障,不能成为人生实践平台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也就似那流星,所有的能力、热血、才华、激情,也只是垂死者那惨白面孔上一缕灿烂的笑容。
今年看《走西口》,看到渲染的晋商,忽然想起《大染坊》,想起陈六子,什么叫商人,什么叫好商人,看看《大染坊》,无论什么《走西口》《乔家大院》,特意塑造的晋商都不是很成功的,我作为一个山东人,认为《大染坊》塑造的鲁商是非常成功的,我并没有故意的宣扬地方主义,可能是山东省委宣传部工作做的比较好(赞一个,其实这些片都是各省的宣传片,都是省委宣传部支持拍的),从《大染坊》到《闯关东》,什么样的人是山东人?
陈六子,朱开山他们就是山东人!
题外话:我在豆瓣一年多这是我的第一篇评论我选择了《大染坊》
一个小乞丐成为一代传奇的故事。
突然发现以前的电视剧集数短但照样讲好了故事而且经典频出,现在不注水个七八十集就不行。
1、人嘛,毕竟是人嘛。
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道德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啊。
2、行好准有好报,作恶准有恶报。
3、无论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首先是信任对方,其次是理解对方,也就是体谅,第三是互相欣赏对方。
4、 爹好,娘好,不如自强好!
5、当断不断,不是好汉;当决不决,不是豪杰。
首先我想谈谈卢家驹,家驹在陈六子面前,是个只会摆弄染织概念的纨绔子弟,我一开始以为陈六子会把他击垮的落花流水,可没想到,家驹一呆就呆到了结尾,和六子的感情也很动人。
陈六子评价家驹,说家驹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他不争,正因为是他的不争,才能让身为合伙人的陈六子大展拳脚,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跟着陈六子,家驹挣了很多钱,也一直保持着自我本色,自己的长处也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会讲外文,有文化,喜欢女人,和很多印染界的朋友的友谊也都因为有陈六子这条线牵着而一直保持着,可以说是命很好了。
家驹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醒,他说什么是走运,碰到对的人就是走运了。
我很慕强,看到厉害的人我首先会特别喜欢甚至于崇拜他的强大,进而自卑,我总是会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相比较,别人有的优点我必须有才可以。
这一点我就比不上卢家驹,家驹从来都不会产生这种内耗的情绪,厉害的人,你只要站在他的身边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超过他,厉害的人也有自身的短板,正因为有你的长处在,你们之间才能1+1>2,以平等的高效的方式大杀四方。
其次我想谈谈陈六子的做人之道。
在青岛时,陈六子将计就计摆了孙明组一道,可他见好就收并没有置人于死地。
在济南时,藤井用低价逼的几个厂子连连亏损,这时陈六子查明了东北实施管制价格的情况,用走私捏住了藤井的命门,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上海的另一纨绔子弟在报纸上说陈六子是要饭的骗走了8000米布,陈六子又绝处逢生低价销售虞美人,把飞虎牌打入上海周边城市,他也没有置人于死地。
陈六子都能在这些惊险时刻化险为夷,但又把握好分寸,饶别人一命,让别人对他死心塌地,这可是太高级的拉拢人心的方式。
两个字,服气,格局大。
再其次,我想谈一下所有人最终的命运,在国家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太弱个人太强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所有人都终究是蝼蚁,形势比人强,个人的力量终归是薄弱的。
伴山堂主2003年10月电视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编剧陈杰也因此名闻全国。
人们惊诧此前从未写过剧本的陈杰竟然一炮走红。
“陈杰,1956年生,上过三年小学,16岁入济南市邮政局做工,后弃工从商,现为某大公司首席执行总监。
好乱读书,不好上学。
”陈杰出版《大染坊》同名小说时的这段减到不能再减的简介勾画出一个编剧奇才的人生经历。
其实在写出《大染坊》陈杰就曾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我和陈杰相识是因为我四弟。
他和我四弟都在火车上做押运员。
他还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张源另一个是赵选光。
他们四人是爱读书的好朋友。
押运员和搬运工差不多,每天要搬运数以吨计的邮件。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
空余时间他们读书、唱歌、喝酒也很快乐。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当助教,陈杰他们几个常来家串门。
我也从山大借书和杂志给他们看。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文学像火炉一样吸引着他们。
陈杰的确没上几天学,但是他读书的爱好却使他积累起了在大学也学不到的东西。
后来他动手写起小说来。
他最初的小说都经我看过。
这也是后来他称我为文学启蒙老师的缘故。
张源调到省图书馆后,也为陈杰大开了读书的方便之门。
陈杰记忆力很好,几乎过目不忘。
他还能下别人下不了的功夫。
我推荐他读《老子》,他不但读了,还一笔一划地抄了一本送给我。
后来我介绍他认识了孙国章和任远先生。
他的短篇陆续出现在《当代小说》杂志上,创作热情也一发不可收。
他先后写出了中国第一个描写邮件押运员生活的中篇小说《旅途上》,发表于南京大型文学丛刊《青春》,接着又一篇很具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小站》在《中国》杂志发表。
1987年3月我在《当代小说》发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陈杰中篇小说漫评》,向文坛推介他。
这一段创作经历使他具备了很扎实的写作功底,也做好了出大作品的知识储备。
其后有一段时间,他停止了写作,弃工经商。
先是自己办广告公司,后进入一家大公司任执行总监。
每年我和他们四个春节期间都聚一次。
陈杰谈商界趣闻,讲自己的创意和广告作品。
他酒量很大,口才极好,大家都很开心。
到大公司后,他的眼界和阅历又有很大扩展。
这段经历后来也都沉淀在他的电视剧本中。
2003年春节陈杰请我们相聚,他突然说他写了一部电视剧,并已经投拍,这让我们十分惊讶。
他自信地说这部戏一定会火!
并说是他用一个多月一气呵成的,这就是《大染坊》。
这个剧是他在2002年夏天动手的,他要写一部关于他爷爷的作品,起名《乱世奇商》。
一个月就完稿了。
这年7月底,他让人把剧本送到著名编剧张宏森的办公室。
提出了让张宏森3个小时之内看完剧本,并给以明确答复:用,还是不用的要求。
这种苛刻的要求,张宏森还从未遇到过。
何况身为山东影视中心艺术总监的张宏森,一般是不看初稿的。
他一听,让来者把稿带走。
没想到三四天之后,剧本再次送来,看稿时间延长到一周。
正好那天下午,张宏森难得清静,随手翻开了剧本。
这一翻,便放不下了,忙找到影视中心领导王汉平,两人慧眼识珠,都认为是一个难得的好本子,于是立即拍板:“剧本买下,马上见编剧。
”剧组很快成立,拍摄也快马加鞭,不到一年拍完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大染坊》播出后,好评如潮,许多人都猜测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型是谁。
有说是是青岛化工界知名人士陈介夫,也有人说东元盛印染厂创始人张启垣的第三子“少东家” 张东木。
这些上世纪初的民族工业开拓者的影子或许都能从陈寿亭身上看到,但是最初的原型还是陈杰的爷爷爷陈立庭,他创办的染坊是济南第一染织厂的前身。
张、陈两家祖籍都是淄博市桓台县,迁到济南后都在锦缠街居住,也都开过染坊。
《大染坊》小说出版后,陈杰在送我的书签上题了首诗:“天涩叶黄雁萧鸣,水寒风紧鸭泠汀。
揖别程门知有路,一船萧瑟到金陵。
拙作《大染坊》出版撰句专颂我师耿建华先生”我步韵和了他,诗云:“晴空一鹤九霄腾,绿水连天饶碧菱。
香染江南春色好,玉萧声里忆金陵。
”2006年我们春节又聚,他说又写了一部电视剧《旱码头》,说肯定超过《大染坊》。
此时他已很消瘦,连续的拼搏已经损伤了他的身体。
这年7月《旱码头》开机两个多月后,陈杰与世长辞,《旱码头》也成为他的荧屏绝唱。
陈杰的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死后,不要在电视剧里我的名字上打黑框。
”《旱码头》是陈杰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
他在小说后记中请求盗版商高抬贵手,放过《旱码头》他说:“这有可能是我最后的著作,是我身后妻儿的衣食学费。
于此我哀求盗版从业者放我一马。
陈杰在此谢过了!
”此情哀哀,读后无不令人动容。
陈杰堪称奇才、怪才,若不是英年早逝,他还会写出更惊人的作品来。
他已完成的还有一个写飞虎队的电影剧本,本想与好莱坞联手的。
他还要写济南早年面粉业的电视剧《大磨坊》。
三个《大》剧将会把山东20世纪的民族工业的面貌勾画的更为完整清晰,会把齐鲁商业文明阐释的更为动人。
企业的生存法则:活下来,做大,做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带头苦干,赏罚分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内部抓管理,培养骨干,同时吸收外部力量,比如逃难的电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倚重员工的品德,物质奖励结合情感投入。
外部竞争:建立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染布的秘方:大方中套小方打开销售渠道:利益诱导,让利建立人脉关系网络:树立威望名声,珍惜贵人动态调整:抓住机遇,立稳脚跟,或者震慑对手,或者很赚一笔。
跟踪最新的行业动向,转型升级(从染布要印花)保持做人的一贯品格,做事的灵活机动陈六子身上具备的成功者特质:1、技术过硬。
技术高。
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2、人格魅力。
品格高。
树立名声,得贵人相助。
3、定位准确。
智慧高。
只做自己擅长的,合作与互补。
4、格局远大。
逆商高。
幼年苦难,但从小听书,眼界宽。
5、深谙人性。
情商高。
有慧根,同时爱思考。
6、开源节流。
财商高。
舍得投入,但是不浪费。
此六高汇聚于一身,想不成功都难。
人物鲜明,节奏流畅,表演到位,台词精彩。
好剧!
这个片子是我看侯勇拍的第一个片子,第一次看就很喜欢,喜欢侯勇身上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其中有江湖气,有爱国者,有亲情,虽然侯勇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做出了很多文化人难以做到事,最难忘的就是最后知道济南被日本人占领了,侯勇倒地的情景,也许他在那时真的对这个国家感到了失望和绝望,唯有死亡才能让他解脱。
说起童年回忆,一般与制作精良扯不上关系。
但往往,奇幻博眼一定必不可少。
比如《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前者至今稳坐重播率TOP1。
“琼瑶宇宙”也完全不输。
最近《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主演聚首,又被推了一波热搜。
在那个年代,它们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属特供,就连成年人也记忆深刻。
在咖爷的印象中,还有一部剧,短小精悍,老少皆宜,看过的人拍案叫绝。
一共24集,收视甚至赶超《大宅门》。
它就是《大染坊》。
作为山影早期的年代剧,它包揽了“三足”——土味十足,义气十足,人情味十足。
可以说,中国最接地气的一面全部汇集在这部剧中。
按照现在观众阅片无数的眼光,这部剧算得上是土味男频爽剧的开山鼻祖。
更夸张了说,它就是一部民国版的《庆余年》。
岁月静好的少年时代要说爽剧,必须有爽剧的套子。
去年底开播的《庆余年》,男主角范闲,就是一个玩转古代政治游戏规则的超级外挂。
在家各路江湖老生呵护,在外各方朝廷政要撑腰,这样的人生,才能算爽。
《大染坊》作为前辈,自然也不差。
只不过,它带了点时代的土味。
范闲出入高等学府,主修文学史专业,熟读古典名著。
陈寿亭(侯勇 饰)的阶级跃升比范闲猛多了,一出场就在冰天雪地里被狗追着跑。
他是孤儿,从小没爹没娘,靠讨饭为生,不识字,也没机会读书。
但他有个爱好,他喜欢听书。
范闲霸道真气辅助,陈寿亭也不差,他有神记忆,什么事只消一遍就能记住。
这样的人,要乘风起航,只欠一个机会。
对陈寿亭来说,这个机会就是终其一生不断精进的职业:染布。
而靠染布为生的周家,就是陈寿亭的福地。
要饭时,因为夜太黑,风太冷,陈寿亭睡倒在了周家门口。
染布向来依靠染布师傅的配方,陈寿亭一来就用过目不忘的本事,将师傅在配料房偷摸搞的方子解了套。
随后他对周家老爷说:“师傅懒惰,干活不多,每顿还要吃两个大白面馒头,他的方子我早记在心头了,咱解雇他吧?
”
刚进周家,新认的爹还没喊顺溜呢,就开始放肆了吗?
这就要说到陈寿亭男频爽剧主角的感情线。
陈寿亭一进周家的门,就被大女儿周采芹(萨日娜 饰)看上了。
女追男隔层纱,何况她追起陈寿亭来,又土又实在。
她怕他冷了累了,便给他绣衣杉,缝围巾,他干活时就陪他说话。
她知道师傅会克扣陈寿亭的鸡蛋,她就把鸡蛋揣在怀里一路捂着,给陈寿亭送去。
有一次,捂得时候太长了,还给她胸口烫了个包。
不用说,这是个让人想跟她好好过日子的妹子。
陈寿亭呢,从小没有爱,一下子受了这么多爱,实实在在,沉甸甸的。
他能做什么?
只有用最土味的办法,用一生来报答——给她最好的,让她全家都住大房子,把她出身的小山村改造成最富的。
20岁,陈寿亭刚结婚,找了份新工作:跟着新入股的东家卢家去青岛开染坊。
爱情味儿是猛烈的,事业上的火药味儿也要猛。
在青岛,工厂选址触了霉头,说是前一任老板一切布置妥当,开业前一天死了;在济南,工厂再次选址,自家亲戚怕被挤兑,特意给他安排开垮了三家厂子的地方。
陈寿亭一听就明白了。
“那是他们命炝不住。
我们厂肯定发达。
”他说话,那嘴里像炒了油泼辣子,临了还讲了个土匪割肉给他吃的故事来唬人。
说是土匪割一块,他吃一块,生吃,还蘸着料。
厂开起来了,生意红火,他更是火爆上线,古怪执拗。
试水温时,他说洋人的温度计不好使,最好就是用以前师傅教的“鱿鱼试温法”。
自家亲戚拿着工资谈恋爱睡懒觉,活却让别人干了,他看见了,立即解雇了亲戚。
对待工人就更厉害了。
有一次,他转头一看,大盆没封盖的硫酸正在一个工人脚边晃荡。
一个健步冲过去,推开工人,硫酸还没洒尽,他便抽下白布,照着工人身上就是一顿暴打。
一个人,一边要花大力气盯着厂里,一边要和商业对手周旋,还要和捣乱市场的日本人厮杀,放在现在就是“男版魏璎珞”。
但如此商业奇才,什么样的结局才适合他?
剧里安排的是心力交瘁,过劳而死。
很多人觉得突然。
但我认为这才符合陈寿亭的范儿:人生太狂野,不能退隐江湖的开挂英雄,唯有过劳死才能服人。
陈寿亭的扮演者是侯勇,现在提起侯勇,观众的记忆会自动拨到《人民的名义》里小官大贪,像看农村麦浪一样欣赏钞票的赵德汉。
他在剧中畏缩,讨巧,理直气壮,瞻前顾后,人狗两副模样。
第一集播出后,观众就被他的演技震得一愣一愣的。
《人民的名义》坏人要演得让人恨,做尽坏事就可以。
好人要演得让人心服口服,不让观众嗅出白莲花味,那就难了。
但看得出,《大染坊》里的侯勇很是过瘾,他不演好人和坏人,陈寿亭一角就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疯魔,他神经,他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就够了。
丰满立体的配角人物这样的时代大剧,一个人唱不了独角戏。
需要有人衬托,把他的完美衬托出接地气的瑕疵,把他的古今通吃的开挂衬托出饱满时代的背景。
反派先按下不说,说说那些丰满立体最不好演的身边人。
正是他们,赋予《大染坊》不同的魅力,因为他们自身与陈寿亭不同的故事线,才降低了陈寿亭不断向上的压迫感,让观众知道,不是主人公的选择才是对的。
第一个,赵东初(刘奕君 饰)。
《大染坊》里,卢家驹应该算是第一男配,但用赵东初作例子,更合适。
他和卢家驹都是读书人,卢家驹被陈寿亭压着一截,赵东初却有自己的判断。
在人物塑造上,卢家驹太过顺从,温柔,好似《甄嬛传》的十七爷,爱情很美,但人,实在顺遂清淡了点。
赵东初这个人上过大学,娶的新潮媳妇,与哥哥整天窝里斗不同,他更具开放性。
刚与陈寿亭结识,赵东初第一个反应是:提防。
不仅自己提防,还要提醒地方染坊界都提防着。
他一心帮着哥哥,甘心居于人下,但随着与陈寿亭接触多了,他从一开始任何事都顺着哥哥,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
他与陈寿亭是一体两面的同一种人,只是方向不同。
可以说,一个是酱香味,一个是东北大葱味。
陈寿亭成了观众的掌中宝,赵东初的扮演者刘奕君呢?
《大染坊》播出时,他帅气,年轻,但就是这张脸总有种不愿显露的老练和狠辣。
这种老练和狠辣,在12年后的《琅琊榜》大反派谢玉那里,得到了最纯粹的爆发。
而在《大染坊》里,他知道他的聪明就像卢家驹一样,只能挂靠在别人这里。
亲兄弟之间,出头内讧是小人做派。
所以他赵东初再瞧不起哥哥做派,也尽力劝和,周全,大家一起有钱赚,共同走下去,比什么都强。
《大染坊》是关于时代的故事,人讲究的是“活下去”,而比平常老百姓更体面地活着,应是最大的讲究了。
说到时代,就不得不提窑子。
同样上过大学,沈远宜(孙俪 饰)就倒霉得多。
她远道而来找寻男友,男友没找到,反倒弄丢了伙食钱。
走投无路时,只好跪在海滩里,满心想着自杀。
就在此时,她遇见了来海滩散步的陈寿亭。
孙俪饰演沈远宜时,不过20岁,正好是大学生年龄,与陈寿亭这种社会哥一接触,震撼很大。
她发现除了学习,人生还有另一条路走,就看你敢不敢走。
海暂且不跳了,沈远宜去了济南投奔姨母。
按照剧设,她成了济南风月场里的头牌,远近驰名的夜明妃。
但她是与众不同,她卖学识,卖陪伴,所有能营造的梦幻都卖了,却不卖身。
有限的时代条件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容易。
陈寿亭将人生的选择交给了天赋与运气,赵东初则在不断权衡中栖居于家族,沈远宜则跨出了很多女学生不耻的那一步。
哪一个更对呢?
这也是《大染坊》里,最迷人的疑问。
老戏骨的绿叶时代2003年《大染坊》火了,但不像是今天的剧,能让新人成为爆款,能让老戏骨再度翻红。
它的红,是作为一部好剧本身红了,演员反倒没沾光。
侯勇作为此剧中最具个性的主线,靠角色拿到了飞天奖最佳男主角。
之后转战大银幕,然而《八月一日》里演了贺龙将军之后,便沉寂了。
没人找他演吗?
当你搜索他的消息时,又会发现其实他每年都有新剧,他似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戏路——与陈寿亭相似,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像是《白银谷》里的康三爷,《开创盛世》的大臣魏征,《陈赓大将》和《上将许世友》里的陈赓。
但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这些令人着迷的正派人物都不算是风头最强劲的。
2011年时代变了,《大染坊》里那种乡土味被另一个剧种代替。
当年的大学生孙俪,接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剧《甄嬛传》。
与节奏超快,一集一个主意,两集打趴一个对手的《大染坊》相比,《甄嬛传》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刻画,完全脱去了过去宫廷剧粗制滥造的习惯。
这在当时让观众耳目一新:各位小主没了一般老百姓谋生的需求,一出场便分了带院子的套房,吃穿用度全看争宠能耐和母家势力。
他们说话用词繁复,吃穿不愁,整日为了争风吃醋,围着首饰打转。
《甄嬛传》主角的选择少了,配角除了死路一条,根本没得选。
除了《刘老根》和《乡村爱情故事》之外,一种精致开始引领潮流,席卷各种剧集。
大女主剧渐渐成为主流,大男主剧走得更远,不仅赏剧,还要赏男色。
肉眼可见的,是流量偶像成了主角,侯勇和刘奕君便是继陈道明、倪大红、吴刚、丁岱勇、王劲松之后新一代入局的“老戏骨”。
去年的新剧《庆余年》,有人吐槽浪费老戏骨。
然而,作为老戏骨们,却早已明白,这三个字早就不是港片里专门形容在娱乐圈耕耘多年,德高望重并且演技深厚的人。
相反,更像是给流量偶像做配角的专用词汇。
《庆余年》要说这现象是中年男演员的独一份,也不是。
孙俪在《甄嬛传》之后一路顶着“娘娘”这顶高帽,不论怎样都摘不下。
同款宫斗剧《芈月传》,同款商战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都没激起水花。
《辣妈正传》和《安家》更不用提了,前者昙花一现,后者热搜不断,但始终悬浮表面。
关于《大染坊》,观众最认同的一点是从这部剧里走出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演员。
言下之意,能适应不同的角色,能演得让你觉得,就是那个味儿,就是那人。
怎么现在都演不到点子上了?
其实,《大染坊》这种捧红了自己,捧不红演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它属于自己的时代,属于那一代的观众。
但正因为它捧不红演员,才能让真正想当演员的人有机会或是求之不得或是迫不得已留在娱乐圈慢慢耕耘。
但他们的机会不多了,新一代流量上岸,IP,脸谱化,幼齿化。
2016年,《大染坊续》开播,题材早已不合适了,于是半点水花没有,连豆瓣评分都没上。
默默耕耘显得更像是反抗,又像是躲在一处角落里保持沉默。
他们甘心吗?
孤注一掷挑战当代的观剧习惯:成为一个演员,而不是与角色捆绑销售的产品。
但现在他们已经从个性丰富,层次分明的老剧中永久退役,随着时代潮流合并成为新生代剧集捆绑销售的一部分:老戏骨。
或许你会认为,这种做法很无奈,但这不像极了武侠世界里见招拆招的侠士吗?
只不过,他现在有点苍老。
本文作者 |木森田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作品,让人感叹人的力量的伟大与渺小,在每个时期的中国都有精英,很多华人都是在那个时期离开国家成为现在的华侨的。
那个时期能出去的中国人很多还是很富有的,不管是继承还是自己有能力,选择离开国家,现在的很多华侨都是有这个时期背景的。
如果是你在当时的情况是选择与国家共存亡,还是离开呢?
最后几集,简直是为了过审拍的内容,台词剧情非常突兀违和
今天又翻出来重温了一下,最好看的民国商战片,里面很多职场道理浅显,但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
从青岛撤到济南商品就卖不到外埠 生意越做越不行 山东地域故事
前5分钟傻叉式的台词很想弃剧,一个14岁的孩子可以是数学天才,体育天才等等,但不可能是世故练达的人精,动不动一番见多识广的老辣锐评,这还是孩子吗,不仅仅油滑,简直就把中年人的厚黑学copy到孩子身上,因为无聊就继续看下去,男主成年后剧情可看性好很多,不过这种个人成长际遇看似合理实则开挂的商战爽剧,不是我的菜,这里面刻画中国商人精明之处比较有代表性,在我看来聪明滑头多了些,勾心斗角本事不小,挖空心思搞营销,本质还是逼得大家内卷,这种环境就很适合劣币驱逐良币。大家演的都还不错,角色也比较有意思,侯勇个人魅力比较突出,直到孙俪出场坚决不想看,7集弃,7.5。PS一直好奇孙俪的定位,要说好看谈不上,气质有点梅婷,少了些婉约知性,演技其实一般般,怎么就成了一线。导演王文杰代表作《白眉大侠》《甘十九妹》
看睡着了
时间段跳跃太快,给人急匆匆的感觉
开挂爽文
剧情挺不错但是不太喜欢商战
第一次看到觉得拍的太少,不过瘾
小六子原型是编剧的祖父,难怪了,内容这么扎实。
三流小说小白文主角战无不胜,各种打脸。
好喜欢的电视剧(* ̄︶ ̄)y
民族资产阶级的尴尬
bilibli
中国的织染业也是风雨飘摇中一路蹒跚。很不错的很有干货的电视剧
实在不能共鸣主角,小时候先把师傅饭碗砸掉,成年别人反对日货,他跟日本人做生意还口口声声是在治小日本,挤兑银行受害的更多是普通人,所有商战都是欺诈和无底线,自己还披上华丽的爱国外衣;孙俪那段剧情完全多余。总之,这是一部三观很歪的作品。
小时候跟奶奶看了很多遍,不得不说现在看依旧好看。没有狗血,没有浮夸。
江湖气的浆糊!
后半段,有的地方看不太明白,自己确实不是经商的料另外,并不喜欢侯勇的表演,简直是个话痨,但凡有他的桥段就不停的说啊说叫花子这么聪明,是不是说明聪明是天生的,现在的父母培养孩子一掷千金,大多都是徒劳,求个心理安慰吧
国弱民强富贵又如何,终不过红尘一遭。陈六爷是个人物!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