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电视剧的剪辑版,演员基本上就是同名电视剧的班底,电影版时长虽只有150分钟,但和电视剧版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相得益彰很好看。
影片剧情不用说,还是讲述全景式伟大的抗美援朝时所有的大小战争,高度较真实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画面清晰,主题突出,唤起观众爱国热情。
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展示无遗。
虽然明星不多,但全员演技都在线,个个有血有肉,真实,不做作,神似。
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情节虽有紧凑,但紧张,扣人心弦,但也展现了彭老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图伟略!
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昂扬斗志!
个人觉得不亚于《长津湖》震撼力,对历史既有客观的评价,又能真实地体现战争的场面。
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我们需要记住这段历史。
如果你不清楚那段历史,你应该去了解他,如果你正淡忘那段历史,你应该去回顾他!
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记住这段苦难和英勇!
英雄前辈们的血和生命,铺就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和安定生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伟大的历史!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2021第七部《跨过鸭绿江》响应爱国主义号召,和家人们蹭票几乎包场看了这部电影我给整体评分三星半优点发现了俩一是以彭德怀视角回顾整场抗美援朝战争,视角站在指挥者角度,对整体战略和布局看得更清晰二是节奏快,没纠结在小人物故事上,更适合回顾历史缺点也非常明显,十分影响感官,对我来说很跳戏。
薛定谔的画质。
有一种一会儿1080p,一会儿480p的感觉,清晰电影画质、复古微糊画质、黑白纪录片画质反复切换不连贯。
谜一样的打光。
刚开始室内室外打的黄光瞅着人和蜡人似的,作战指挥部灯火通明一个参谋打着煤油灯打了个寂寞,深夜战士们的身影闪闪发光……口型和发音不同步,看着美军司令官嘴型是people,说出来是soldiers……还有更多对口型的……缺一点现场感,只有两个片段司令/主席因为着急大吼大叫要拍桌子吐沫横飞,特别有紧迫感表达出来。
最后一点点感想:那个时候的战士真是伟大啊,使命必达就真是使命必达,说一晚上跑一百四十里地就能跑过去撑住。
智慧的交锋后面是人命是资源是经济是国际上的话语权,现在的说话算话是之前一口吐沫一个钉踏实的顶过来的,不容易啊。
最最后小舅的片尾总结:这部电影是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和很多影视作品的剪辑,所以剧情上连不上,节奏特别快。
最最最后我的感慨:哦,怪不得呢。
主要表现的不是剧情,是战役战略啊。
基本上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推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的前因后果全都有说到了,而且捡重点的部分,把有趣的情节突出了出来,跟完整的看一遍纪录片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些战争过程中发生了点相重合。
能够。
简明扼要的把战争的重要节点呈现出来。
如果说这部剧叫跨过鸭绿将的话,我觉得他更适合叫。
彭德怀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
嗯。
回忆录的感觉非常的明显。
刚看半个小时,觉得这部剧有点没意思,没有什么知识含量。
如果要是烘托战士们为国牺牲爱国热情好像也不够到位,战争的细节也不够到位,可是整部剧看下来之后,确实是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讲,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的一个很好的电影。
段朝断桥。
断桥。
也不是什么偶然,更不是缘分。
也不是。
机缘巧合之后的相似。
只不过是因为。
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再加上又在同一个公司。
没有办法。
是一定会相遇到的场景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们也是反复权衡才有了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不愿引发世界大战的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直接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我说为什么会有电视电影的感觉呢,原来真的是从电视剧剪成的电影,我没看过电视剧,电影既然是独立存在的,评价电影也就不必看过电视剧。
电影在战略、战术、战斗方面都有所呈现,战略和战术上讲得比较清楚,这是优点。
缺点也很多:1.部分素材的画面质量和整体相比有很大差距,起初我还以为用的是历史素材,后来发现这种镜头至少大多数都不是历史素材,是不是因为后期没钱或者没时间了,就像《暴裂无声》里山体塌陷那个镜头;2.有些地方追求慢镜头的感觉,但拍摄的时候没有升格呀;3.轰炸汉城的镜头非常明显是用微缩模型做的,模型本身非常逼真,但尺寸太小,镜头横移的时候前后景中房屋的遮挡关系变化跟正常拍摄是明显不一样的,给人一种移轴摄影的感觉;4.前半部分的近身肉搏动作实在太假,根本没法看,拿来跟手撕鬼子电视剧相比的话确实有点过分了,但就是让我产生了这种联想;5.大多数情况下,好的配乐不应该让观众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这部电影大多数音乐起得都很突兀,音量有时候干扰台词,另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声源定位在左侧,虽然我在银幕正中间偏左一两个的座位,也不应该听起来只有左声道有配乐啊。
一看这名字就不是我爱看的题材,但还是推荐年满18的都看看。
40集电视剧精剪成2.5小时虽然少了电影的质感,但作为记录片演绎没有太多煽情和戏剧化,每个人名和事件都真实可考。
节奏紧凑时间跨度长,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明明白白。
小时候总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近一年也接触过88岁经历过5次战役的老革命(15岁参加第一次战役)。
作为不能太多感同身受的80后非常需要这部电影了解真实的历史。
除了美军给冻死在长津湖战士敬礼这个环节有待考证,整体没有硬伤,是好看的,也是需要看的。
我只是太难过战士不是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供给不足上,战争,从来都是综合国力的博弈。
只可惜票房惨淡,吃了题材的亏。
但我以后一定会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历史敬畏历史,让他们知道在50年代初,我们的先辈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他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繁荣。
荣获“万岁军”称号的38军,曾是国民党旧部的50军,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到死都隐姓埋名的“刘参谋长”毛岸英。。
都值得后人铭记!
“二营长,这不是车轮战啊!
这是轮流牺牲”“对,就是轮流牺牲,但可以耗住美军,值!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2021年是红色百年,我本年度的最后一部电影当然也是红色的!
对于这样一部由电视剧剪辑而成的电影,说实话我是不抱有什么期望的,纯粹来接受红色血与火的洗礼,没想到,还是比较惊喜的!
最近两年,相关题材的电影也出了几部,最出名的莫过于今年火爆的《长津湖》,而我觉得的这部片反倒比《长津湖》好看!
本作中也有关于长津湖的故事片段,说实在话,除了制作体量体现的视觉效果和大牌演员的现代电影感外,无论是节奏还是情感烘托,叙事还是战争感的体现,我都认为本片的水平要高于《长津湖》!
虽说本片也是更重面的快速推进,有一点点流水的感觉,但节奏的把控与叙事的层次感很好,而且人物刻画也不错,尤其是彭老总和几位将军、将士的刻画也是非常具有穿透力,至少观众看到了期待会看到的,并且还挺走心的给打动了,好几次泪目!
本片有一个我拍手叫好的地方,就是对美军的刻画,尤其是李奇微将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多了英雄电影你会发现,基本的英雄电影都会有个优秀的反派,而本片你就能发现美军是真的强,李奇微将军的指挥完全不亚于我军统帅,实事求是,强强对话,这才精彩!
不过,美军除了几位将军以为,其他人的演技可谓差到出戏…太业余了…我觉得至少从期待上,这部电影达到了我所期待的一切,历史、画面、战争、情感、惨烈、强敌等等,找回了很多在《长津湖》没找到的那种胸中炙烈与家国情怀…足够了!
值得一看!
原版电视剧也是好评不断!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也是反复权衡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影片实在是一群外行用电视对电影本身和观众进行了一场特别的侮辱。
故事想讲的太多,不仅杂乱,反而因为减去了很多情节,导致人物刻画片面极端,彭总优秀的战略素养变成了单纯的蛮干无礼,志愿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变成了人命堆砌。
特别是大屏,把电视的漏洞、短板暴露得太充分,不说战斗场面的不专业,就连场景转换都生硬无序,人物特写镜头居然是头皮顶着屏幕最顶端。
电影《跨过鸭绿江》,大家都看完了没?
这部电影是从电视剧版本里面剪辑过来的,我个人是比较建议大家先去看一下电视剧版本的,因为那个版本里面的剧情比较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电影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便是沃克中将翻车事件,可以说,他绝对是朝鲜战争中最倒霉的美军将军了。
首先,就是他阵亡的原因,很奇葩,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清川江战役,遭到了志愿军的猛攻,他只能被迫后撤,于是,人家便坐着汽车准备去三八线进行重整,可能是因为跑得太快了点,在撤退的过程中,车辆出现了故障,翻车直接把他给摔死了,就这样领盒饭了,他可以说是相当倒霉的。
当然,这还不是他最倒霉的地方,最倒霉的是他死后的抚恤金,因为美国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是非常夸张的,甚至高到足够让家属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别是像沃克这样一个中将军衔的将军,那抚恤金更是一笔非常大的巨款,可问题是沃克中将并不是阵亡死的,而是因为车祸事故死亡的。
因为沃克中将死亡的原因是车祸导致的,所以,在美军中,不能将其定义为阵亡将士,只能算是意外事故死亡,并不属于阵亡士兵的范畴,因此,沃克的家属是拿不到阵亡将士的巨额抚恤金的,只能拿到意外死亡的待遇,所以,不管怎么看,沃克中将都是一个满悲催的存在。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的沃克中将要车祸嗝屁之前,当时的杜鲁门刚刚向国会打算提拔人家成为四星上将,结果,一个没留意神,人家嗝屁了,还是翻车死的,杜鲁门估计都傻眼了,更伤感的是他死后,杜鲁门考虑到问题,给了人家一个上将的军衔,让他以上将的牌子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里面。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当时,攻击沃克所在部队的志愿军,居然就是在电影《长津湖》里面出现的七连所在的部队,这就更有意思了,不过,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沃克的车祸,对于志愿军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新来的将军,志愿军需要花很长时间熟悉他的战法和战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