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魔街理发师(港),疯狂理发师:伦敦首席恶魔剃刀手(台),恶魔理发师

主演:约翰尼·德普,海伦娜·伯翰·卡特,艾伦·瑞克曼,蒂莫西·斯波,萨莎·拜伦·科恩,杰米·坎贝尔·鲍尔,劳拉·米歇尔·凯利,简妮·怀森纳,爱德·山德斯,Jody Hal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理发师陶德》剧照

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2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3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4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5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6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3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4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5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6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7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8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9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20

《理发师陶德》剧情介绍

理发师陶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受法官塔萍(阿伦`瑞克曼)陷害,被迫流放他乡15年的陶德(约翰尼`德普)回到伦敦后,满心的怒火,只想复仇。他的妻子露西(劳拉`凯利)已经不知所踪,而女儿乔安娜(珍妮`怀森纳)则被塔萍作为养女囚禁在深宅大院里。 陶德遇到了馅饼店老板娘洛薇特夫人(海伦娜`卡特),也是一直爱恋他的女人。在馅饼店楼上,陶德重新开张了他的理发店。渐渐的馅饼的生意好了起来,只是烟筒里不断冒出恶臭的黑烟。理发店的客人也很多,却很少见到有人走出来。那里,陶德一直在等着法官塔萍的到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狩矢警部系列6燃烧的新娘失去的索命寒路绿洲哈利与雪人马挑灯斩蛇录留夏卡拉蒂马森林三伏天岛屿上的煎熬御前法医大仵作2小确幸地图小镇大法官鬼书三傻大闹宝莱坞躲藏黑暗深处之惊魂夜着魔蜡笔小新:呼唤传说!跳吧!朋友!环太平洋假面骑士时王外传RIDERTIME龙骑舞动我心希望之火美妙世界2.43清阴高校男子排球部报告老板之豪言壮旅雪豹妖铃铃温暖的季节除匪

《理发师陶德》长篇影评

 1 ) 传说中的四千字评论。两进电影院看陶德-----如果你未满16。至少应该听听电影原声音乐。

专门写给那些看到我给这部片子五颗星而说“切”的文艺小青年们。

还有。

这片子我就一问题。

我们能不能不吃出手指头,吃出人眼睛行不行?是第二部把我看疯了的电影。

而这个“看疯了”,和Burton/Depp黄金组合无关,和这部电影金球奖获奖无关。

两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都是一个人看的。

第一次看完感觉有好多的话要说。

心情是无比激动的。

而今天在心情平复些的时候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也把第一次看没有明白或者有所疑问的地方认真仔细的看了一遍。

往往我过分期待的片子都无法让我给出高分的评价。

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片子。

从看预告片就喜欢上,再到坐在影院中央感受与预告片不同的惊喜和震撼。

让我看了两次之后,仍旧相当肯定的给予五颗星的评价。

1.外国友人们除了”cool”还能评价出点别的么?

<理发师陶德>是第一部让我进电影院前被查ID的片子。

R16的原因是因为含有offence language. 大部分人看到R16都会情不自禁的把色情,暴力联系到一起。

起初我也认为这部片子可能会很血腥很恐怖。

还发短信给朋友说我没带防身武器就去看R16的ST了。

看完之后才觉得整部电影都没让我有多么胆战心惊的感觉。

心情从头到尾都相当的平静。

对于观影人群我个人是有点抱怨的。

看了两次。

80%看这部电影的人都40岁以上。

而且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和我一样是自己一个人去看的。

可能对于音乐剧来说,年纪大的人会有一些偏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英文可以拿来形容”好”的词语太少。

走出影院周围就是一片”cool”的赞叹声。

除了cool,大概在外国人的眼里,一时半会儿想不出点别的形容词了。

估计再下去也只能是”amazing” ”awesome”了。

还好我们用中文的表达更容易也更丰盛。

但至少从国外影院出来的感觉是外国人给予这部片子的评价普遍较高。

2. Trailer的制作很巧。

看到实片后感觉无比惊艳。

最初我是因为这部片子的trailer而喜欢上这部片子的。

Trailer的制作真的很巧。

在剧情上是以顺序进行的(与影片插叙的方法不同)。

从过去到现在。

但是trailer把不同情节的画面放置在一起,却产生了表达影片更明确的效果。

比如trailer上播映的那段法官turpin判案的片段。

在trailer上是放置在Benjamin Barker被俘以后。

并且trailer上的说明让只看了trailer的人认为那段判案是针对Benjamin Barker的。

但事实上影片中这个判案与他无关。

但这样放在trailer中却能将影片中省略的对Barker的流放补全。

再者就是法官Turpin偷看Johanna的那个镜头。

Trailer却将这个偷看Joanna的镜头连接了Todd手拿剃刀的镜头。

让人误以为Turpin是在偷看Todd的。

虽然与电影不同并产生歧义。

但要比电影之中的复仇套路更为刺激。

因为Trailer的安排很巧。

让在看电影之前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在看完电影之后完全改变了。

我在看陶德之中就对偶尔出现的trailer镜头被巧妙的再编排而发出感叹。

我觉得如果你看了trailer再看这部电影的话。

真的会给你很多惊喜。

3. 剧情毫无悬念,但不能阻止小青年的YY和对原声音乐的喜爱!

这部片子的剧情几乎毫无悬念!

你可以说剧情是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剧情本来不是这部影片的亮点和卖点。

从片头那段血腥的开始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一定是以插叙而不是Trailer的顺序形式开始的。

对于Todd的妻子,她沦为乞丐后第一次出现我就看出来她就是Lucy了。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

会发现她在疯后第一个边走路边要饭的那个姿势是和她被拽去参加那个化妆舞会的走路姿势很相像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的音乐真的很不错。

尤其是在电影院内的效果。

只有一个赞字!

我回家后下来原声音乐,会发现depp唱歌时的一些小毛病。

比如词与词之间的连接等等。

但是在影院的音响效果下,这些都被遮盖了。

Depp毕竟不是专业唱歌的,但我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唱的很好。

我们也不是什么专业也不是多么高雅到透顶的人士。

感情到位了。

那就Perfect match了。

Depp唱歌的感情融合很好。

听了他唱感觉很舒服。

这部片子的音乐因为来自百老汇。

肯定在质量上有了保证。

不同的唱段间虽然调子不同,但是却又让你感觉不突兀,就算把两段不同的唱段一起播放,你也不会发现他们有多么的不搭调。

4. Mrs Lovett是最清醒又最不清醒的女人。

Mrs Lovett这个角色被Helena塑造的太可人了。

看到报纸上说这个角色Helena已经梦想了30年。

30年前的Helena就已经想要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了。

Mrs Lovett爱Todd爱的盲目。

但是我觉得她说得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

比如Todd第一次杀人之后同样打算杀Toby灭口时,Mrs Lovett阻止了他。

并以她的馅饼店需要帮手为由救了Toby的性命。

毕竟Mrs Lovett没必要带有任何复仇的心情去看待这个世界。

她可以站在Todd的角度为他着想并打点一切。

但是就如她之后的那段美好生活的想象一样。

总想着复仇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同样她也不希望Mr Todd一样过着带有仇恨的生活。

之后Mrs Lovett问Todd他是否还记得Lucy的样子的时候,那段话我觉得也说得很对。

她说也许Lucy早已经不是他记忆之中的样子。

也许并没有那么得好。

一句话就点明了Todd复仇之路的软肋。

在最后的时刻,Mrs Lovett还是选择保护自己的爱人。

把洞悉一切的Toby反锁住。

Mrs Lovett也同样爱Toby这个聪明的孩子。

否则她也不会在反锁Toby后流泪。

但在做选择的时刻她还是选择了这可恨又可怜的小Todd。

以至于在被推入火炉之前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做着美好的梦。

Mrs Lovett作为一个杀人狂的帮凶。

其实也并不那么可恶。

说到底,她不过是一个爱过了头的可怜女人。

Helena演绎得这个女人。

并不漂亮,但是很独特很有味道。

5. Burton’s黑色幽默?整部电影有若干个让观众笑场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哈里波特里面2人斯内普Alan和小矮星出场的镜头。

当时电影院我后座的一排学生就开始哈哈大笑。

当时我还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

后来一听见Alan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斯内普(原谅我没看过Alan其他的片子)!

他们哈里波特2人出现在这么一部片子里。

确实难以不让人联想……当然上面那条不能算是黑色幽默,只是大家YY出来的幽默罢了。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部片应该就是Todd主显节那部分(就是他杀了意大利理发师后自己YY的那部分)。

无论是Depp的表演还是唱歌都很喜欢。

看他说那句I want you bleeders的时候,觉得超帅。

之后他自己幻想这部分过去,他在他的小阁楼上双手拿剃刀完全不理会Mrs Lovett的问话那部分,觉得Todd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时大部分人也都笑了。

剩下的还有Mrs Lovett幻想未来美好生活那部分,几乎每个场景都活泼明亮。

也让大家心情都轻松了。

条纹衫,婚礼场面上的Todd先生不太像个杀人狂,倒是有点像个耍酷的小孩。

6. 杀人如同杀鸡。

不过分夸张仇恨和血腥让这部片子更有价值。

很多朋友都问我这部片子是否很血腥。

我觉得虽然有血腥镜头。

但是真正的血腥味并不浓。

所有被杀者都呆若木鸡,一幅视死如归的姿态。

没有挣扎,没有恐惧。

一切都从一而就。

在我第一遍看ST时,觉得Todd没有什么感情。

杀人,复仇似乎都像是在执行一道命令。

那时觉得他是否真的爱他的妻子,是否心中真的含有如此之多的仇恨?

看第二遍时,觉得Todd其实是个好男人。

听到有关他妻子女儿的事情时,都会有些淡淡的哀伤。

这种爱隐藏在心里虽然波澜不惊,但着实感人。

而他在杀人时表情虽然有些狰狞,但是也并不是习惯性的杀人镜头那样。

把恨,把杀人的快感宣泄的到处都是。

所以说Todd有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夸张。

我想这也是Burton想要的效果。

整个剧情就在浅淡的感情线上慢慢开展,把最强烈的波澜隐藏在表面的宁静之下。

只有当你仔细回想画面的时候,才会被深深撼动。

7. 关于众人对结局的看法以及其他揣测的个人意见。

我看到有人说Todd最后要杀了他女儿才完美。

说放过他的女儿不符合常理。

确实,不过我们可以用Todd杀完Turpin所唱的那首歌歌词来解释。

他唱my friend, rest forever.对于他来说,整个复仇已经结束,他的剃刀确实可以永远的休息了。

在影片之后他杀Mrs Lovett的时候也没有再用剃刀。

所以他没有用剃刀杀他的女儿,在这点上来看。

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误杀他的妻子。

有人说Todd是杀人杀红了眼,已经丧失了他最初复仇的目的。

有的人说是他罪有应得。

从当时的剧情来看。

Todd本身是想要听疯了的Lucy把话说完的,但Turpin在这个时候已经上楼。

Todd急于复仇,他肯定不能再穿插把Lucy送出门或者赶走这类的事情了。

Todd已经错过一次机会,无论如何这一次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也不能让Lucy成为一个目击证人,尽管她已经是个疯子。

所以在情急之下杀了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况且Todd已经坚信Lucy已死。

眼前的又肯定不是他的女儿。

他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Toby最后杀Todd这部分确实很诡异。

作为片中这么聪明的Toby,在英国当时的环境下,他就算是当自卫当为民除害也很难保持自己的清白吧?他倒是可以全身而退。

但作为如此聪明的Toby, 在自己可以先逃离的基础下,去找警察律师才是他该干的事。

影片里的Toby太聪明了。

所以让这个结局有些不明不白的。

一个12,13岁的小男孩,杀人也能如此老练?关于对Anthony和Johanna之后情节的无交待。

我觉得倒让这部片子与众不同了。

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惯例,最后肯定是要演他们的后续的。

几乎是在影片高潮之后就戛然而止。

让人的思绪还是无法从Todd与其妻子血流满地的状态回过神来。

不过这种没有尾声的电影其实更好。

给了每一个观影者更大的空间想象和讨论。

其实作为女性。

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有Happy Ending的。

Todd在最后复仇计划成型之后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相信他是希望在杀死Turpin之后,与女儿相认的。

让女儿就这样与Anthony远走高飞我想Todd先生肯定不会答应。

反正仇人以死,他们三人一起生活然后happy forever就好了。

(如果Todd发现他老婆没死再相认更好。

)当然。

以上一段只是个人花痴。

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结局。

我也就不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电影本身最后一幕画面的时候了。

也许,我也就没那个瘾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能力。

请去电影院看完这部片子。

如果你未满16岁(虽然网络可以随意下载。

但是作为建议的R16分级。

我个人还是不鼓励16岁以下的青少年去看的)。

请至少听听这部片子的原声音乐。

{Joanna, My friend还有there is no place like London都是不错的音乐作品。

}如果你很喜欢。

请购买这部片子的正版DVD. (原来这个评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公益广告?)而。

如果你从一而终看完了我写的这篇评论。

请让我谢谢你。

你在我心里是前面没有”装X”作形容词的文艺青年了。

 2 )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

Mrs.Lovett的面孔在火炉的焰火里惊恐而又伤心的眼神却是我看完整部影片后印象最深的画面。

那一刻,也是我最伤心的时刻。

比影片的结尾,Todd死去的时候还要伤心。

Mrs.Lovett是在什么时候爱上Todd的呢?

从她后来会住在Todd的房子来看,那一定是15年前,甚至超过15年的事了。

15年前,当她看到Todd与妻子一家和睦美满的样子时,一定是伤心欲绝。

但是那时的Todd应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女人,与他的妻子露西相比,Mrs.Lovett(不,那时应该是Miss.Lovett)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背景,简单的可以忽略不计。

15年后,Todd回来了。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虽然楼上楼下;他们在一起计划复仇了,虽然女人更想要的只是平心静气的生活;这是Mrs.Lovett此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虽然她从未真正的得到Todd的爱。

任凭她将她与Todd今后的生活想象得多么乌托邦多么天花乱坠,都是徒劳。

故事的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

但是看到他们在海边生活在教堂结婚在家招待亲友的画面时,看到Mrs.Lovett的笑和Todd一直严肃的表情时,我笑的也很幸福。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画面,就是Toby对Mrs.Lovett说的那一大段话。

那时Mrs.Lovett的眼中荡漾出了一个母亲的微笑。

她是所么想要幸福简单的家庭生活啊,这不,连孩子都是现成的。

可是,一个女人如此简单而又不过分的要求在此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为了爱处心积虑,最后却还是没有得到爱情。

甚至死于自己最喜欢的人手下。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为了喜欢的人付出了太多,却没有收到任何回报。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由于太需要Todd的爱而显得那么那么无助,最终却也是无助的死去。

看完电影后我问自己,在这段爱情中,Mrs.Lovett有错么?

没有。

那她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

然而我却忘了,在爱情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为什么”。

 3 ) 斯韦内·陶德:黑暗交响诗与复仇的艺术

如果你期待着一种极致的残忍,残忍到能够让你忘记生活中的一切,而只记得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忍耐着狂躁的心跳注视那被黑色、灰色和血红色染遍了的银幕;如果你需要一种极致成美丽的残忍,那么这部交响诗篇一般的哥特电影绝对是你的首选。

影片乍一开头,伯顿同志就很明智的选用了一段cg来表现魔鬼理发师杀人放血绞肉做派的全过程。

不得不提一下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所作的曲子,配着满屏鲜艳的血色实在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

倒不是说画面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桑德海姆先生擅长的、魔鬼般的不和谐音在人们心理激起的本能的厌恶,混合了音乐本身黑暗、怪异而又凝重的意境,简直犹如恶灵一般挥之不去。

你会极力想避开那些令人心神不宁的音符,却在不知不觉间已被它们占据了心灵。

于是那如影随形的音乐的阴霭自始至终回荡在观众脑海中,从德普躁郁的“No Place Like London"到卡特充满虚情假意的怜悯的“Poor Thing",从复仇的交响乐“Pretty Women"直到那个血腥而凄艳的"Final Scene",就算中间有少许"Johanna"一般热情鲜妍的华彩亮点,也被失去爱人的水手安东尼在黑暗的陋巷中唱成了一曲悲歌。

从没有一部音乐剧被如此华丽地再现在银幕上。

从没有一部电影的配乐,不只是在旋律带来的直接感受上,而且是在更加深层的乐曲意境上,激起观众对乐曲、情节和画面的双重共鸣。

那种诡异的不和谐,带着点残忍的幽默,完美地混合了爱与冷漠、凶杀与忠诚、绝望与希望,与影片本身荒诞而残忍的世界观结合在一起,让每个镜头都能成为一段独立的交响诗。

而影片结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曲终了,桑德海姆一气呵成的音乐整体性也令人叹服。

一直在用“残忍”这个词,而不是“残酷”。

因为德普饰演的这个华丽的复仇者并不是完全地冷酷无情。

他在面对带着妻女一起来理发的男人时也会手下留情,甚至会有点自嘲地背过身不看那个幸福的小家庭。

而另一方面,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忍”:忍耐自己复仇的欲望,也忍耐着内心残存的一丝温情,硬生生把自己变成割喉的野兽。

每次杀人他都念叨着那个魔咒般的名字,女儿的名字“乔安娜”,那种疯狂的温柔令人不由得不寒而栗。

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被爱情驱使而沦为失去理智的野兽,而是像斯韦内这样一个清醒隐忍的杀人狂。

于是我们看着斯韦内,这个背负着深重罪孽向往美好的复仇者,时而歇斯底里,时而阴郁漠然,在劝诱蒂莫西·斯鲍尔(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里演老鼠那个)饰演的法庭官吏时甚至还透出一点杰克船长的花哨浮夸表情来。

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复仇,不仅是向坏法官(斯内普教授= =)复仇,甚至把狂妄的目标放到“所有街上的男人们“。

这点应该是伯顿同学为自己浓墨重彩描绘杀人狂传奇故事找到的一个折衷点,而且必须承认它不可避免地落了俗套。

但是,如果没有了对这种隐忍的愤怒的一次次深化与重章复唱,我们就欣赏不到在与仇人共同轻声吟唱的"pretty woman"乐曲声中,一点点变得狂暴,一点点被疯狂的正义所主宰的斯韦内,他无比优雅的举刀动作中同时蕴含了极度欣喜与极度悲凉。

当他终于挥刀下手,鲜血喷溅出来的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看啊,这个男人为了这一刻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宁了。

最后一幕斯韦内抱着误杀的爱人死去,他的鲜血流淌在她紧闭的双眼上,沿着她带有伤痕的嘴唇一直流到地上,我几乎要相信她马上就要睁开眼睛,天使般地微笑着对他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然后说,我宽恕你。

——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希望、太希望给这个冰冷的男人一个救赎了。

至于苍白的拉维特太太,一个总是显得市侩、猥琐、狡猾、冷血的女刽子手,却总是被狂热的爱恋和不经意的温情暴露了她的女人本性。

尽管在“A LittLe Priest"伴奏下,海伦娜·邦翰·卡特这个女版德普和男德普一起,犹如两个空虚的吸血鬼一般透过玻璃窗望着芸芸大众,一面满不在乎地讨论拿谁做肉馅儿的严肃问题,但他们很快就唱着歌,手执菜刀和擀面杖共舞,险些让人确信这对冷血男女就要成为情侣了。

然而不管她怎样努力,在他面前都只能是一个剃刀反光里模糊了的可怜剪影,或是映在破碎镜子里的扭曲身形。

她不是出现在他回忆中的那个永远鲜活的金发形象。

她穿黑色和灰色的连衣裙,她用极暗淡的红色作饰物,连她的头发也是一种脏兮兮的暗红色。

这个可怜的女人用轻微到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也是您的朋友,陶德先生。

”,用嘴唇卑微而贪婪地轻触他的头发,用略微苍老的丰满手臂挽着他在草地上做一个天马行空的美梦,却逃不过被他推入烤炉化作灰烬的命运。

她在堆满尸体的地下作坊乞求着,高声唱着“我没有说谎”,声音是那么纤细无力,徒劳地想盖过他充满愤怒的指责。

她疲劳的眼睛在对他倾诉:我只是太爱你了。

而他并不想留意。

在他面前她始终是一个苍白到有点可耻的形象,总显得自卑,却又是如此地让人无法憎恨。

片子结束后再听她最初的歌曲“The Worst Pie in London",开头一句俏皮的"Ah,A CUSTOMER!!",倒觉得宁愿她一辈子都是那个做着难吃的派的肮脏女人,在蟑螂横行的店铺里默默终老。

另外一首歌,是由拉维特夫人收养的小男孩托比因为担心斯韦内加害夫人唱出的"Nothing will harm you, not while I'm around.",由于其天真的温情而感人肺腑。

然而这首歌在后来拉维特与斯韦内四处搜寻发现了他们秘密逃走了的托比时,再次被拉维特甜甜的声音唱出来,立刻形如鬼魅。

阴暗的下水道里,一个故作甜美的女声回响在石头墙壁之间,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冷酷。

也许托比就是在那时决定了要狠下心来,拿起斯韦内掉落在地的剃刀,完全没有犹豫的、坚定地向他的脖子划下去。

至于那个结局,其实也早有端倪透出。

不只是疯癫女乞丐对斯韦内一句如逢甘霖般的“先生,我认识您吗?

”,早在女乞丐在法官家门口徘徊时,就有点预料到她是一个会变成线索的人物。

只是没有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结局。

沉重的音符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在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结尾时,在还天真地期待着僵尸新娘似的更加光明的结局时,黑压压的字幕已经迫不及待地涌了上来。

一刹那,善的和恶的都已经消逝,只剩下年轻的、经历过种种不幸的、痛苦而充满梦想的孩子们。

他们正等待着生活。

正应了斯韦内开篇的一句话“You are young, you will learn"!闲话:话说今天是第一天在爱丁堡放映,以一部歌舞片的身份居然能够座无虚席,也算是证明了某金牌搭档的号召力。

每次看到斯内普教授和老鼠先生就很想笑。

很期待完全版dvd,里面那段斯韦内·陶德刀下亡魂大合唱“被斯韦内·陶德杀害的人们”

 4 ) 时世艰难

 《理发师陶德》是个很好看的电影——情节,布景,表演,特效,几乎都谈得上无可挑剔。

当然它非常黑色,非常血腥,一个接一个挥刀割喉的镜头,使这个片子不再是孩子们可以享受的圣诞大餐,但蒂姆·伯顿似乎也对《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式的曲终团圆感到厌烦,“Time is hard……Time is hard……”尖厉的女声像是从最底层升上来的诅咒,金字塔式的社会秩序不可摧毁,那么让一切回归食物链的原始规则吧。

让法官,让执事,让律师,让皇家海军,让富人与有权势的人,成为一块块鲜美的肉派,于是一个理发师与一个肉派店老板娘的联姻,谁敢说不般配?

     蒂姆·伯顿在这个电影里,放纵了一把他的“社会批判精神”,虽说他是当代歌特电影的掌门人,但如果不是在歌特电影里,掺合进了种种对中产阶级,对工业社会,对消费时代的嘲讽,他的电影不会在歌特式面具下,有一颗与当代共振的心。

也唯其如此,蒂姆·伯顿的歌特式风格不那么纯粹,《剪刀手爱德华》中颜色媚俗的中产社区,《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生冷坚硬的未来管道世界,都成为阴郁主调的一个对照。

而阴郁歌特风,与其说是一种美学风格,也不妨说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生观,一种态度。

     在《理发师陶德》中,用来调和歌特风的色调,使整体感受与节奏更加丰富的,是甜美化的复古风格。

理发师陶德与老板娘拉维特虽然是一对黄金搭档,但他们之间却还是有着不可弥合的裂痕,——这个裂痕在于,陶德心中的爱只在过去,而拉维特心中的爱还在未来,一个只靠一桢旧照片存活,一个却还想建设新生活。

如果再广义一点说,在艰难时世里,一个人已经恨透了这个世界,只等着把它和自己一起埋葬,一个却还想从金字塔的最底层上上升几格,能透透气,能体验一番,也许从未体验过的温情与美好。

     因此电影里颇为感人的一段场景,是拉维特太太那“面朝大海”的梦想,她不再是一个穿着黯败衣裙的粗俗妇人,而穿着玫瑰红的维多利亚式长裙,与丈夫漫步在碧海青天之间。

这段场景的剪切可称得上“天衣无缝”,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不将镜头切断,而用特效连接过渡两种情境,以不切断的空间来对照不切断的时间与幻想,从蒙太奇技巧上来说,也是才华横溢的。

大概正因此,看过音乐剧版《理发师陶德》的欧美影评人,还是很一致地给蒂姆·伯顿的电影版打了高分吧——它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音乐剧录像。

 5 ) 剪刀手和剃刀手

已经有两次看到强尼•德普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落寞的神情了,柯达剧院里,风光的是别人。

西恩•潘、丹尼尔•戴•刘易斯举起了奖杯,他们的表演是学院派的,其表演的精彩片段都是主角大暴走、神经质的嘶吼,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确实很考验演技,但总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花落谁家无悬念,不免让人兴味索然。

据说奥斯卡晚会的收视率下滑了,活该。

我有时抑制不住恶毒的想,如果奥斯卡的评价参数永远不变,那么请出我们台湾的咆哮大神景涛•马参与评奖,那他岂不是可以蝉联影帝到老?

德普的表演是非学院派的,从来没有在哪部电影里看到他饰演的角色会有扭曲纠结的表情、崩溃抓狂的状态。

表演的强度、力度,都不是他擅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那一套并不是他的圣经。

对一个天才型的演员来说,学院派的教条只有一个归宿:垃圾桶。

德普的表演是漫画式的、夸张的、亦庄亦谐的。

《加勒比海盗》系列里杰克船长风情万种的兰花指、逃跑时妖娇的身段,剪刀手爱德华的纯良木讷、人畜无害,《断头谷》里科学侦探的胆小怕事、乌龙龟毛,《查利与巧克力工厂》里工厂主的一片童心、鸡婆三八,这些令人激赏的另类表演,都可以让观众或捧腹或落泪,但是从来没有打动过不动如山的奥斯卡评委们。

德普最近的片子是《理发师陶德》,隐约和以前的经典《剪刀手爱德华》构成了对应关系。

《剪》是关于爱的,《理》是关于恨的。

故事发生的环境大异其趣,《剪》是阳光明媚色彩绚丽的幸福小区,《理》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肮脏混乱的伦敦,天空永是灰黑厚重的云层,雷声隐隐,电光闪闪,一副世界末日的图景。

两位主角,剪刀手爱德华和理发师陶德都是顶尖的理发师,技艺高超,不过两人刀子下的成果却是截然相反的,爱德华修剪出精致的发型、精巧的园林、精美的冰雕,而陶德的兴趣比较单一,专注于一条可以喷薄出猩红鲜血的颈大动脉。

剪刀是用来赢得好感、示爱的,剃刀是用来报仇泄恨的。

两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也是泾渭分明的,一个童话,一个哥特,不过,童话里也有黑色时刻,哥特中也有幻想的天堂。

在与《剪刀手爱德华》势成冰炭的《理发师陶德》里,德普奉献了迥然不同的表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纯良木讷一变而为邪恶暴烈。

如果剪刀手热爱的的金遭到迫害凌辱,橙红色的日子不再,童话终结,善良的剪刀手也会变得狠毒,一个学会了爱的人也会被恨俘虏,剪刀手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剃刀手。

《剪》中一个机器人由于爱的催化而成为了挚情的“人”,《理》中一个温良的绅士由于家人和自身的惨痛遭遇,在恨的腐蚀下,由一个人变成了“机器人”,成为了复仇的机器,成为了一具只有滔天恨意的行尸走肉。

天堂地狱一线间,童话哥特若比邻。

《理》采用了歌舞剧的形式,夸张的肢体,急促的唱词,理发师那张活死人般惨白的脸上,戾气缭绕。

德普的表演着落在行动的坚决、情绪的焦躁、语言的尖刻,仍然没有学院派想要的扭曲纠结。

《剪》与《理》,爱与恨,德普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不够力度,但拥有几乎完美的纯度。

两种极致叙事,饮冰浴火,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炼狱般的考验,很多演员在这种考验面前想要涅槃,却一不小心成了尸变,而德普却游刃有余、轻松过关,提剃刀四顾,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矣。

剪刀手与剃刀手,天使与魔鬼,纯良与邪恶,童话与哥特,德普的表演总是影迷们的盛宴。

在奥斯卡晚会上神情落寞的“好莱坞最性感男人”,是我们的无冕之王,是我们隐秘的狂欢。

 6 ) 转载_再多的鲜血也无法让寂寞变的热烈

转载自好友安倍小崔的空间.http://hongmudan777.spaces.live.com/blog/cns!FB8180D1CE3A6865!1252.entry 再多的鲜血也无法让寂寞变的热烈,贪婪变的满足。

理发师Todd(陶德),是一位丈夫兼老爸,住在伦敦。

他曾拥有金发的妻子、亲生的女儿,生活幸福和谐,甜美的就象麦芽糖。

但,就是这些,引起了恶德法官及其狗腿的嫉妒与叫板。

打晕后流放15年……十二生肖轮一遍还多三年之后,物是人非,他又回来了。

金发老婆吃砒霜了,亲生女儿被软禁了,还有个同船的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不断问东问西揭他的旧伤疤。

不过说就说了,说了还有助于煽动火焰,人家回来为的就是报仇。

随后,撒旦给了他第一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很会扮苦情的馅饼厨娘认出了他、爱着他帮助了他也欺骗了他。

杀戮开始了,第一场成功的意外杀害与第一场未遂的蓄意谋杀为他带来了一个小打杂,老朋友爱幻想美貌文艺小青年和因为悔怨而彻底扭曲的心灵。

另外,还有一副深红到发黑的……眼圈。

撒旦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如果一直走下去或许结局还不会那么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式上场之前练练手艺顺道创收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个又一个的顾客被剃刀抹了脖子,一份又一份的馅饼被端上了顾客的餐桌。

很伟大的双赢,伟大到厨娘开始心猿意马,伟大到陶德一次次错过了他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撒旦给了他第三次机会,事不过三。

他复仇成功了!!!

成功的那么痛快淋漓,那么爽。

却在痛快之后猛然发觉原来他什么都没做……成功?!

还搭上自己的一条命。

不过,好在,还有人来为故事收尾,当小杀手用陶德的剃刀划出幕布后,他(陶德)那不断低垂的脑袋或许在想:下辈子做人,一定要坏的彻底。

观影结束后,我的脑袋一片混乱,繁杂的组成元素无法让我快速的判断出这是一部好电影还是否,但,至少,我深深的觉得,就算导演让片中的鲜血多到溢出屏幕,里面每个人的寂寞与欲望却都不会得到满足与救赎,无论是来自上帝的还是来自撒旦的。

 7 ) 山寨版叶锦添执筒之作

波顿的电影都很“好看”,通常都会留下一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甚至这些形象的意义超过了作品本身。

本部也是继续了他驾轻就熟的哥特风格。

依然让看过片花和海报的人报以厚望。

但是看过影片就会觉得对于人性的刻画笔墨太少,唱段和情节的衔接比较生涩,德普等人的表演也略显僵紧。

如果那天叶锦添当导演,也是这个路子吧。

 8 ) 理髮師陶德——哥特式復仇,很美很恐怖

當約翰尼·德普遇上蒂姆·伯頓哥特,就那么發生了最早看他倆的合作大概是初中時的《斷頭谷》了完全不認識德普,也不認識伯頓現在的印象,只剩下海報和那種昏暗的感覺了陶德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其實想一想……這種事真實發生真夠可怕……陶德不是他的本名他曾經單純而快樂,妻子很漂亮但法官霸占了他的妻子,而他,則被流放當他回到倫敦,他已經是陶德了他所想的,只有復仇和樓下的餡餅店,組成了完美的一對樓上是陶德的理髮店,負責殺人樓下是拉維特的餡餅店,負責做人肉餡餅從沒看過“紅磨坊”,也沒看過“貝隆夫人”這大概是第一次看音樂劇形式的電影了一點都不無聊當然,這和形式無關導演的功力,演員的魅力,強大的劇情構成了理髮師陶德那種昏暗,那種陰沉,血与地道雾于倫敦完美

 9 ) 《理发师陶德》——二度创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片我是看疯了。

当时很有一种上豆瓣打五星的冲动。

当然,最后我给了四星,说不上为什么,只是一种直觉。

时隔多年,我将这片推荐给朋友,就陪他又看了一遍,于是那层模糊的感觉便清晰了一些——五星对它来说确是多了。

我的朋友看得很嗨,就像第一次观影时的我一样——为什么?

因为音乐唱段冲击性的表现力太迷人了!

我和那位朋友接触的音乐剧不多,除了上世纪译制片时代,对秀兰•邓波,海因切•西蒙斯的些许记忆;对《雨中曲》,《音乐之声》的经典印象以外,近来也只看过法国音乐剧版的《巴黎圣母院》。

而本片作曲斯蒂芬•索德海姆那独具弹性而又叙事品格极强的编曲着实能让对于音乐剧只停留在上述印象的我们受到一种如“初入大观园”般的惊喜和激动。

问题就在这儿。

我们可以鉴赏音乐,也可以探讨戏剧,可是对于音乐剧的品评,我们究竟应该更倾向于哪一边?

是“音乐”?

或是“剧”?

——后来我了解到本片导演蒂姆波顿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民间传说,而是直接在1982年版的百老汇音乐剧《理发师陶德》的基础上做了一个二度创作,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一个音乐剧版的……同样是斯蒂芬•索德海姆的音乐,只是做了一些删减,然后照搬,难道电影版真就只是拾人牙慧不成?

没看过原版我无法做出直观的比较,但至少这一点让我有了理由脱离开音乐的部分来看看这部电影本身。

如果剧情已经烂熟于心,所要表达的精神内质也不过是古典悲剧的荒诞阐述,那么剩下的重担势必落在了蒂姆波顿的二度创作中,看他有没有挖掘出新的,或者更内在的东西。

代表蒂姆波顿风格的所谓哥特式童话源自于导演擅长雕琢人性极致的一面(或几面)——极致的善或者极致的恶,这些都是带有童话色彩的,而善恶纠结在一起的明暗对比即是在童话基础上的哥特意境。

我们可以在他的各种电影中看到各种神经质的人,他们的丑恶或善良(甚至两重性)都显而易见到了表皮当中——这诚然能激发出一个个十足的渐离效果,可惜蒂姆波顿没有,或者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将这个渐离的破碎空间化零为整,仿佛我们在一味的阴霾,潮湿,苍白,烟熏里找不到一个大师级的“暮然回首”,于是无论你在渐离中得到了怎样的思考,到结尾时都将掺杂上那么一丝执拗的空虚。

比起主角陶德因为仇恨而成为恶魔,这个剧本里更值得玩味的是乐芙特夫人和图平法官因为爱而变成恶魔的对照。

可惜,法官审判小男孩的桥段,以及乐芙特夫人憧憬未来时,在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里一幕幕怪诞的色彩——这些无疑让潜在的戏剧能量都在因果报应式的结尾里被我心里油然而生的那一点“罪有因得”给——削弱了。

幸好乐芙特夫人转身的眼泪和最后在烈焰中的眼神算搬回了最一程——海伦娜是个好演员。

所以撇开音乐,它只得了,或者说还是可以得到四星的。

有人说北野武在《极恶非道》中彻头彻尾的冷暴力代表着他的江郎才尽,那么《理发师陶德》就蒂姆波顿而言我倒更觉得是一次尝试,只不过,高明的童话本该是以简化繁而归于简的,而非彻头彻尾的简繁交错。

 10 ) 歌特迷的天堂,晕血者的地狱

《理发师陶德》让强尼.戴普首夺金球奖影帝,与这个殊荣相比,他似乎更有资格拿个诸如“格莱美最具突破歌手”这样的奖项。

这个总在惊挛着表情、癫狂着动作的帅哥早就该凭其个性,在表演领域捞个“人戏合一奖”了,而最能代表其迷离演技的当属那部飘飘欲仙的《恐惧拉斯维加斯》,《理发师陶德》只是让其驾驭着老搭档蒂姆.伯顿的阴郁翅膀,飞进最黑色的歌特世界,那个世界深处却还如往常一般,雀跃着鲜活的暖色。

灰暗的雾都与明媚的幻想、清晰的窗内与模焦的窗外、剃刀的寒光与嗜血的倒影,全恰当的被剪辑打造成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乐器,容纳进这辉煌的黑色交响诗。

而强尼.戴普的初次电影献声更让人惊艳,一波波奔向清亮高峰的复仇咏叹“Pretty Woman”,让观众几度怀疑这是百老汇歌手的作品。

同样是老搭档的伯顿妻子海伦娜.卡特,以她单薄的声响哼唱起“Poor thing”,立即把浅薄的挑逗角色塑型而出。

当然,改编自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同名音乐剧的这部电影,绝对不会人见人爱,即便作曲家已经盛誉此片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的确,蒂姆.伯顿精心选择了音乐剧的2/3篇幅,电影中接二连三的唱段居然全没打乱叙事,而是自然地织入情节肌体。

但又有多少人能同步处理恐怖与悲情两种情绪呢?

恐怕更多的观众只会揪紧自己的衣领,唯恐镜头前的陶德理发刀割到自己面前,晕血者们更早该落荒而逃。

而对歌特粉丝们,这部宛如为Nick Cave杀人情歌打造的大型MV,绝对是他们心底的美景。

陶德与拉维特太太跳起华尔兹,唱着“你割喉来我切肉”这样的“男耕女织”图景时,他们会惊呼这是如《天生杀人狂》般的“革命浪漫主义”;陶德杀红了眼,随每次单簧管变奏轻刀一佻时,他们会兴奋这是“秋风扫落叶”;陶德的血最终洒在被其误杀的妻子脸颊上时,他们会遗憾这如《惊情四百年》般,“革命性不够彻底”。

复仇的火焰最终吞噬自己,涤荡城市罪恶最终也滥杀无辜,这出辉煌的黑色交响诗只能是歌特迷的天堂,晕血者的地狱。

《理发师陶德》短评

美国版人肉叉烧包。杀到最后有点让人厌恶了。演员的牌都好大,歌好听。

4分钟前
  • 子皿与舟
  • 推荐

以前看的时候感觉就挺一般的,但是有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我看了82年的老版本舞台剧,发现这个蒂姆波顿的版本居然完全照着老版本抄作业,基本上连一首原创的歌和一曲音乐都没有,所有剧情的转折设置都完全抄82年的老版……我觉得看过82年的舞台剧后,基本上这个新版本真的没什么必要看了~

7分钟前
  • 灵魂harvest
  • 还行

标准的Tim Burton式电影,但是拿捏上显得不经心,Depp依然惊艳,影片整体令人失望。

12分钟前
  • windyxp
  • 还行

灰暗的調。唱歌的説話方式。像個黑色童話。這種電影每次都看到十指留縫遮臉的。= =。那段Mrs.Lovett夢想與Todd一起的畫面很超現實主義。

14分钟前
  • 阿辰
  • 力荐

Burton的失水准之作

15分钟前
  • 戈戈
  • 较差

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后影片又加入歌舞元素,使得我看此片简直是煎熬。不否认蒂姆伯顿在这面的才华,只是实在不对我胃口。

17分钟前
  • 停止的时钟动了
  • 还行

故事上还缺了那么一点,德普的造型够“冷艳”

20分钟前
  • 睡懒觉的cc
  • 还行

当他再次拿起了剃刀,他就拿起了屠刀。。。相当黑暗血腥的片子,德普海伦娜大赞。。。

21分钟前
  • 阿错
  • 力荐

劇情上其實沒甚麼特別,就是一個復仇愛情故事,但我非常喜歡提姆波頓那詭異而充滿藝術感的拍攝手法、氣氛營造。整體來說,歌好聽、畫面好看、人物都很有個性,喜歡提姆黑色幽默風格的人,這部片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23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有点B级片的意思

24分钟前
  • 贾小宁
  • 推荐

可以理解黑色电影,但理解不了这么黑的一部

28分钟前
  • Shaofa
  • 较差

风格很另类的音乐剧,很典型的Tim Burton风格。通篇充斥着灰暗的色调和如糖浆般的鲜血。主观的讲,我不很喜欢其中的音乐

29分钟前
  • tofubo
  • 还行

喜欢depp悲伤的眼神,不喜欢似笑不笑的神态,海盗的痕迹太重了。不过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剧情--大悲剧啊!我一直都挺喜欢lovett,咋到最后事情就滑向了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了呢~toad抱着lucy死是最好的结局???他应该把johanna也顺手杀掉,不就是一秒钟的事么??

34分钟前
  • 甲🎹
  • 推荐

跳动的血液和优美的杀戮~~

38分钟前
  • ╯^╰
  • 还行

黑黑的电影,我原来以为歌剧式的电影都好看呢,看来错了

41分钟前
  • thinkcear
  • 较差

我最不喜歡的T+J搭檔的片子居然是剪刀手。要說唱得過的去就只有Helena了……Depp你還是說說話好了,和AR那段簡直笑死我,不過那個從蹲著到起身舒展剃刀的動作還是很贊。Anthony那兩個大板牙好想敲了他

42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飞溅的鲜血,看得我做噩梦。。。

44分钟前
  • 爱的儿~
  • 较差

血腥 音乐剧 儿童不宜!like or hate,just for what your choose!

45分钟前
  • Super
  • 还行

i didn&amp;#39;t know it&amp;#39;s a dancing and singing film beforei feel you ,let my blood bath youBurton always love the golden hair lorry in pale skin. And his wife in reality love the male character again伯顿唯爱金发萝莉Only dark till the end, no innocence, Not the classic Tim Button style. Someone said. Yeah, that&amp;#39;s the reason why i don&amp;#39;t like this one.

50分钟前
  • 鱼香肉丝拌饭
  • 较差

一出出因爱生恨的悲剧,罪恶和残酷,凝聚在漆黑的理发店里,女儿逃出了这座城市,男孩为爱着的女人报了仇,该死的法官们都死光了,复仇的理发师和帮手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的结局么。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继续过着他们的余生。

53分钟前
  • 子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