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Berlinale72nd# 3.5 年度特别提及。Borghesi一直在将工人赶出取景器,“时间”的精准定义权是工业时代的话语权。在紧绷的机械滴答声和僵硬的银盐胶片机取景框之外寻找一丝真实的喘息,最后的山林之间才松弛下来。(导演是不是陈奕迅粉丝,怎么又《陀飞轮》又《沙龙》的)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对不起 真的很困
地质礼堂椅子有点不舒服,睡的不好,建议下次弄个好椅子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该片优秀于叙事手法也毁在了叙事手法。以相机拍摄为节点,以钟表制作为转合,再搭配精准的文本输出。这一看似独特的叙事手法,搞不好就有过度炫技的嫌疑。而且除了这个致命问题外,那优美的画面也救不了这一个个固定长镜头所带来的无味。 ( 趁空镜,看了下影厅其他观众,听见和看见有些人睡了一场电影的时间。 )
通过时间展示资本主义的结构暴力。不致力于叙事而致力于构建一个小型社会,人物时常精致,但机器与自然都在骚动
能平静看完却没懂主旨在说什么。
#tiff2022#
非常喜欢摄影的构图
一部通过表现时间与金钱来酝酿社会运动的电影,器件之声四通八达成为日常的容器,人们时常处于边缘,纷纷成为制造钟表的特写中的微小但关键的一环,两方拉扯形成摆动。电影不仅冷静描摹了一个延续性的历史冲突,还记录下了一个珍贵的爱情场面:彼得的视线落在约瑟芬的侧影,无产者的歌声令之熠熠生辉,照相计时器的声音在电影中唯一一次未被记录。【2022十佳No.5】
钟表装配和地理测绘,两个听起来无比有趣的过程,却被拍得如此令人昏昏欲睡。
2022.12.10 题材有趣
影片气质是沉稳厚重的,钟表时间与机械是显性的瑞士元素,指针之下暗藏着资本主义精密到秒的剥削。一个国家四个时间,展示着政治、宗教、工业、工人之间的错层感与割裂感。19世纪渴望无政府主义的普通工人,分秒不停的钟表制造厂,记录市政光辉时刻的银盐胶片相机,新闻报业逐渐形成的政权话语体系,无一不与当下的时空维度交相呼应:时间的流逝是为了证明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地相似,剥削不停,时间不止。 #12thBJIFF
山谷小镇有四个时间,电报恢复就有人丢失了时间。议会选举有人群划分,鼓声敲响就有人失去了权利。有人在打卡机拨动着指针,也有人因欠税面临刑罚。有人在平衡轮制造了摆动,也有人因涉政而被辞退。建立没有国家概念的政府,就像爱上永远都见不到的女子。重塑去中心化的世界,就像重绘山谷的全新地图。
卡洛上任柏林后把这导演从洛迦诺升级到了柏林奇遇,对这个导演本身来说是履历上非常重要的加成,毕竟有非常统一的美学风格,没准再往下拍就是主竞赛了。但是对我来说,这类片子如果不在大银幕上看是真的有点进入不了,这部的观感甚至还不如上一部,实在是太闷了。
这一周去电影院看了三场电影,合计贡献票房101元,一共打出去7颗星
有够tm没劲的
三星半。原以为是科普克鲁泡特金生平的历史片,结果发现并不是,并无中心人物。反历史片和左翼片那种激烈的时代氛围,整个片子节奏和气氛就如瑞士风光一样和谐和安静。片中对时间、媒介和人物群像的展现更像是从哲学角度表现无政府主义。
我们创造了时间,而时间创造了帝国,精密部件的隐喻因此被延展到所有的地表和枝叶中,但在双手与零件的震颤中,电影试图发出被挤压的人的声音,因此影片的设计从未是美学化的,但从中渗透出了属于人工的美。
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