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最让我震惊的地方在于进度条快要拉满了我还没有看到高潮。
全片基本上都在讲女主角悲惨的童年,想看崛起的请把进度条拉到最后15分钟看。
有很多人推荐这部电影,说因为给自己带来了力量。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部电影能带来什么力量,女主角为什么逆袭?
首先她非常幸运,她说自己真的很想上学,真的很需要改变人生的机会,于是学校就随随便便的录取她了,即便地址和电话都是错的也没人发现。
然后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天才,没怎么上过学,但是一口气学10门课完全不是问题,两年学完四年的课程一笔带过,轻轻松松拿了奖学金上了哈佛走向人生巅峰。
恕我直言说带来了力量的都是天才吧,才能对这种故事深有感触。
对普通人,不是天才的人来说这种电影怎么感到共鸣,怎么让人感动?
即使她真的是个天才,多拍拍她努力奋斗的时候好不好?
让普通人知道,天才也是需要勤奋才能变成真的天才的。
导演不知道为什么拍的都是她凄凄惨惨的童年,原来励志电影已经等同于卖惨了吗?
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部励志电影是《当幸福来敲门》,为什么能用伟大来形容一个凡人?
因为凡人知道自己是凡人,却依旧选择追求哪怕一点点的不同。
不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让人想起自己生命的某一刻,都让人感到战栗和感同身受。
这才是这类影片带来的最深的意义,它让你知道你平凡又不平凡,只要你愿意做,一定会有更好的在等你。
可是《风雨哈佛路》的虚构让人一眼就能看穿,这绝对不是生活,这是一本格林童话。
我甚至怀疑之所以描写这么多篇幅的女主角的悲惨,就是为了让她影片后半段的崛起显得不怎么突兀,让观众觉得“她都那么惨了终于苦尽甘来”,而不去深究这个女主角到底有没有开挂。
这个哈佛路上一点风雨都没有,没有愚笨的脑子,没有笨拙的口才,没有差劲的能力,甚至没有学费的困扰。
女主角哪里都很优秀,甚至遇到的都是贵人,被她感动的校长,被她感动的纽约时报一行人。
风雨跟哈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哈佛的路上顺风顺水。
片名应该是割裂开的《风雨/哈佛路》,前百分之80时间写风雨,风雨写完了写哈佛。
槽点太多,纯属吐槽之作,意见不合请点叉退出。
她让人唤她作LIZ,因为她妈妈只有发狂的时候才会唤她全名——ELIZABATH。
她的背景令人苦恼。
那是一个如垃圾般的地方。
过期的食物,过期的浴室,过期的针头,过期的宁静,过期的童年,过期的母亲,过期的家庭……也许只有一样不会过期——她说:”I love you, mum.”"I love you, dad."生活在最底层的悲哀中,已不是忧愁可以解决的,那是自我了断的绝望。
如同人,抛弃一切,剩下的只是求生的本能。
当生命被剥的如此赤裸裸,索性,无畏面对一切。
那些让我们每天费劲唇舌,绞尽脑汁的烦恼,在生命这个大课题里,什么也不是。
除了爱和死亡,没有什么是深刻的。
LIZ一头蓬发,有成人般深省镇定的表情。
生活把她逼的太紧,她的成长不由自己。
她说"She is my baby.” 这样的成长往往异常疼痛也异常牢固。
她抱着一种"Nothing is worse.”的信念,在混沌中勇往直前。
因为她知道上帝给她的,从来只有向前这一条路。
没有退路的人生。
久违的感动。
她对生活的不放弃,她总说"I just need a chance.” 这样决心和信心,来自于一个随时可以绝望到谷底的灵魂。
人性如此相通。
我总不明白世上何来坏人,他们不懂切肤之痛和感同身么?
对于这个一个伟大的灵魂,我只能说:You deserve Harvard.
90分钟的剧情 直到前50分钟还都是在叙述一个扯淡的人生 直到那个该死的 令女主牵肠挂肚的亲爱的母亲 离开了这个世界 挽救了女主 她的女儿!
女主 在后40分钟故事里 只要自己敢想敢做 完全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她的学业上的开挂了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当然 一个学习上的天才可以来自任何家庭 女主恶劣的家庭没有击垮她完全在于她的幸运之神眷顾没有让她在恶劣环境中堕落 反而锤炼出来大风大浪见过世面而不畏惧任何可以阻挡她想追求的学业上的障碍!
是的 天才加上努力 成绩还有最重要的影响么?
联想到这一点 那么哈佛录取她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因为她的成长来自于一个天才的不甘堕落的挣扎直至奋斗不息,高分数不是她的唯一,那分数就可以不是那么高了!
这样公平么 一言难尽 生硬的分数说明不了一个全面的人 但哪里有一个全面的人?
人生命的本质在选拔教育这个方面 必定是愿意选出一个充满着卓越梦想并行动起来去追寻的人来获取教育资源更加重要!
但是 这只是个理想主义的故事 现实世界充满了恶意 令人类更加珍贵那原始的美好智慧 或许是天真的笑容!
就像是女主在影片里 从开始到结束 一直期待着母亲那满怀爱意的笑容!
妈妈,爸爸都酗酒吸毒,但是却没有暴力倾向,这是一个孩子成长时心理最重要的保护,妈妈喝完酒酒之后就会嚎啕大哭,那个悲凉的表现决不是发酒疯,是真情流露,爸爸也不过多干涉姐妹俩的自由,而是自言自语,仿佛就像个孩子仿佛在说我就这个样子了,我也知道不对,但是我是爱你们的,我不会伤害你们我只是在作践自己。
为什么会爱爸爸爱妈妈,而不是恨,因为父母的确是爱他们的他们能感受的到,只是后来他选对了自己该走的道路,记得天国的阶梯里的有利也是学习不错但是价值观扭曲睚眦必报,为什么?
父亲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说一些刻薄伤害的话,有时感觉liz的父母更像是落魄的知识分子
我的评分都是感性评分,我看电影不看节奏不看引申义,只看它带给你心灵的感动或者收获有多大,对于我来说有意义的电影就是评分高的电影,让我从其中有所得,有所感动改变或者意识的电影。
昨天下午一直断断续续看到了晚上,因为其间穿插着一节课和一个让人蛋疼的校园网,所以有些情节可能记得不是那么细化了。
很多人说liz演的太冷,但其实是坚定。
liz的生活显然一团糟,我们儿时面临的绝望与痛苦显然在她的生活中都放大了很多倍。
亦或者看这部片子的你并没有过类似的童年经历,但是我想告诉你显然liz的表演更加真实,当苦难轮番袭来时,你要做的没有夸张的表情,亦或者是根本没有时间去痛苦,因为she is my baby。
面对双亲都是瘾君子。
数次在选择时显现理所当然的自私将liz抛弃不顾的的局面时,一个小女孩,她每次最初的时候必定是不知如何去面对的,可渐渐的面对的多了,也就没有必要去有表演的夸张了,是不是麻木无表情坚定眼神更为合适?
尽管新的困境不断出现,但liz选择了坚强,她没有像姐姐一样妥协,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在期末考试时坚持在老师与同学的鄙视中完成试卷。
换句话说,她有一个信念:不放弃自己。
在于她遭遇相同的同伴劝她别做梦的时候,在她被接连抛弃的时候,在她失去母亲无家可归去学校申请时做出努力和老师谈话的时候。
看似迷茫,但都决定了就没有做出改变,这也许是liz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一切的对生活的不如意,都是自找的。
这句话没有偏激,没有绝情,而是自己渐渐在大学之后领悟出来的。
以后不用去抱怨生活不好,不好就去改变,一切由你。
我想也许这个道理是这部电影的最核心思想。
如果liz没有改变,也许她就和那个用烟烫自己的小女孩一样了,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流连失所迷茫到最后。
其实真的是这样,成功和改变未必难,只是都需要很大的努力与坚持,有些时候你准备得充分了,自然水到渠成,舍我其谁。
那天看一个同传说自己学英语奋斗历程的帖子,相信他没有liz的天生聪颖。
不过他很努力,也许他自己不知道,尽管在当天考试的时候出了一些小插曲,可他还是通过了考试,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准备得太充分了,我看了他的学法,觉得那批考试中再没像他那么学的了。
所以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他被录取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但这位牛人在经历时也许就像liz 说的,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结果,但我别无选择,我只能尽力去做,看它能否给我带来改变。
我没有退路。
所以没成功,是你努力地不够。
有个和我很好的小妞,也蛮优秀,但和对象久了对方渐渐的很不在乎她,接二连三做出寝室女生都表示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开始还劝合。
后来都太气愤,直接劝分。
可她还是放不下,接下来的就是在寝室每次吵架,然后哭,我看她每天都活的很不快乐。
我只觉得这样都是自找的,没有谁离不开谁,你不去对自己狠心点那就继续不快乐下去吧。
坚强点,去改变。
看前面的评论有人说liz'的处境简直让人绝望甚至自杀。
是的,但是她活下来了,而且后来还因为她的坚强而过上很好的生活,不再颠沛流离,不再担心公寓租金,一切自食其力。
前阵子看一个帖子,lz遭遇了入室抢劫和强JIAN,但她现在过得很好。
因为在遭遇罪犯时她心里想的就是只要不死。
所以她在自己分外紧张的情况下也智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前提是那个罪犯在她之前作案也都经常杀人。
可见不是善类。
你也许说楼主那么怕死一定也不在乎强暴这件事,是的帖子里她只是不断的在向我们传递正能量告诉我们要乐观坚强。
但是帖子是事发两年后她才发的。
可见她用了两年去平复与接受的事情一定是她很在乎并且很阴影的事情。
有时候哪有那么多的怨天尤人,想想你的梦想,低头去努力好吗?
没有什么难是走不过的,坚强点。
你也有与liz一样的明天的。
至少这部影片给了我感动与力量,对我来说是个成功的励志片!
世界在转动, 你只是一粒尘埃, 就算你消失了, 地球仍然转动。
风雨哈佛路,是美国一部催人警醒的电影,通过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表达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可以用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人生的主题。
丽丝的生活是一个与每一个同龄儿童所没有经历过的特殊生活。
电影的开场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乱糟糟的家庭,充满绝望挣扎的孩子与父母的眼神,家人间渐远渐离的亲情。
可是这便是女主丽丝从小生活的家庭。
父母吸毒、8岁乞讨、15岁面临母亲得艾滋死亡、父亲进入收容所,我想这些在那些与之相同年龄得儿童来说,无疑是致命得打击,可是在坚强得丽丝面前变的那样得淡然,甚至成为了她以后奋斗努力学习的动力。
正因为丽丝有种超出常人的乐观精神,使得她最后的成功,这不禁让我联系到现实,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放弃生命,他们看生活太消极,很多时候,生活和我们开了玩笑。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
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因为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让自己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接受。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
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
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站在哈佛学府的她,眼神坚定。
此刻的她,似乎觉得以前所有的风雨只是为了让她进入这的一些考验。
当她通过一切的努力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时,她似乎不是那样的欣喜若狂,因为这是她种下的勤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这是自然而然的。
她坚定地说:“一切从此改变,我的生活将不再一样。
”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很少有过这样强烈的震撼。
她强烈的求知欲,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都令世人为之折服。
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她永远记住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日子,这也使得她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母亲吸毒,又是“酒鬼”,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最后还患上了“艾滋病”。
她没得到过多少母爱,却要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去照顾她的母亲。
她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我拼命奋斗,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致于沦陷入生活的最底层。
”是的,她做到了。
她睡地铁,捡垃圾中的吃的,这样苟且地生活。
但她却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了一家慈善学校,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1996年,上帝会让一个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女孩收获喜悦;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
10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
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
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又借助《纽约时报》的助学基金考入了哈佛大学。
她的生命充满了奇迹。
一个浓郁的秋季中,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
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仰望。
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
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同样一个金色的季节,作为哈佛大学――世界最高的学府的一员,她安**在了校园的教室中。
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用她的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她自己,改变了她的人生。
她还能进哈佛么?
显然不。
励志片如果建立在“天才”的基础上,难免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
如果她只是哪儿哪儿都普通,除了精神强大,那她后来努力考上一所学校,当当类似老师,类似医生,类似反艾人士 之类,或者就是普通的餐馆员工,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平静和美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励志人心的成功么?
好吧,上述乃lz的yy,只是觉得励志片这样拍可能会更容易引起我等普通人的共鸣。
当然影片卖点也许就不那么吸引眼球了。
她智商很超群还是占了很大的因素。。
比如lz这个智商拼死老命也不太可能上哈佛。。。
加上从小国内的教育,好像上了名校就100%等于成功,导致lz比较反感这类建立在“天才”基础上的所谓“考上好大学”的“励志作品”。。。
多少觉得励志效果有限。。
好吧。。
lz不和谐了!
"I didn't ask why, why is this; I knew why. I accepted it. I just put all my energy to get out." ---Liz曾经一度的茫然,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如何的生活。
心里渴望成功和幸福,可是长路漫漫,却不知如何到达。
把对生活的种种不满都化为满心的不在乎,笑对一切风雨,看轻挫折与不顺。
然而,在这不恭的心态里,忘记了去反抗,忘记了努力去争取,以及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只是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内心纠结与找寻一切的真相。
渐渐中了生活的圈套。
而今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错了。
挫折和逆境不是用来看轻的。
不要因为自己可以承受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有多么悲壮,有多么伟大。
其实,它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接受它们,然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走向更好的生活。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better waiting for me.Focus on what I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延期了一个月的2020年高考正式结束。
无数对未来怀抱梦想的莘莘学子,将通过高考走向理想的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但是,现实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并不。
最近,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新闻,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行为,令大多数人都感到出离愤怒。
原因在于,高考本应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持阶层流动的基本途径。
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考试是撇去一切外在条件,完全靠自身实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无数寒门学子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跻身名校,从此改变人生境况。
如果连这唯一的机会都被剥夺,那么很多人生将只剩绝望。
所以维护高考的公平,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如今,很多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出身底层的孩子,读书考试本就比家境优越的人更艰难。
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很多人还要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在这种条件下奋发图强,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总是有人能突破重围一飞冲天。
每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励志故事。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以上这段独白,来自电影《风雨哈佛路》——风雨哈佛路导演: 彼得·勒文编剧: Ronni Kern主演: 索拉·伯奇 / Makyla Smith / 凯莉·林奇上映日期: 2003-04-07(美国)片长: 104分钟
《风雨哈佛路》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贫民窟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考上最高学府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堪称最励志电影top10,豆瓣评分8.1。
很多身陷低谷的人,都曾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影片改编自美国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畅销全球的自传《Breaking Night》。
书中描写的就是她本人的真实经历,莉丝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无业还吸毒,15岁的她曾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之后,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后来,她还多次获奖,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
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风雨哈佛路》,一度引起轰动。
莉丝·默里 Liz Murray回忆起童年,莉丝说父母把她们的福利金,花在可卡因和海洛因上,而她和姐姐却在一旁挨饿——“我们那时吃冰块因为这样我们会有”吃到食物“的感觉。
我们把一条牙膏分成一人一半,当作晚饭吃。
”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莉丝不幸的童年。
她不仅出身贫寒,还有完全不称职、只会制造麻烦的父母,这无疑是双重打击。
像莉丝这样出身背景的女孩有很多,她们很可能成为流落街头的不良少女,重蹈父母吸毒的老路,甚至沦落风尘。
但莉丝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对命运说不的故事。
莉丝·默里和母亲姬恩影片中饰演女主莉丝·默里的是索拉·伯奇(Thora Birch),她6岁时就曾经获得过表演奖,曾凭借主演《幽灵世界》获得了西雅图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她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高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莉丝·默里。
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硬糖》中的小红帽艾伦·佩吉(Ellen Page)饰演女主小时候的姐姐 。
电影在莉丝平静的娓娓道来中展开,她的第一句话是她非常爱她的妈妈,她决不会忘记她的爱。
尽管她不仅吸毒、酗酒还患有精神分裂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姬恩为了抢家里的存款买毒品,和两个女儿扭打成一团。
父亲每天只是沉迷电视智力答题节目,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当姬恩从女儿手上拿到钱,她便疯了般地冲出门买毒品。
而饥饿的莉丝只能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填饱肚子,此时她只有8岁。
莉丝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地在校园中玩耍学习。
但她浑身散发难闻的味道,头发里还有虱子,遭到同学的排挤。
莉丝不愿意去学校。
尽管聪慧、热爱阅读的莉丝,即便长期不去学校上课,依然能在考试中拿到100分。
莉丝的确有着学霸的潜质,但是当她兴高采烈拿着成绩单给母亲看时,等待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母亲得了艾滋病。
糟糕的家庭环境加上莉丝长期不去学校,她终于被社工强制送去了收容所。
收容所里全是不良少女,每天就是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而莉丝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呆就是7年。
直到15岁,她终于从收容所出来。
此时的母亲依然没有戒掉毒瘾,且因身患艾滋病已经时日无多。
莉丝的父亲更是不知所踪,曾经的公寓因为拖欠房租被政府强制收回,她和母亲、姐姐只能寄住在外公家。
此时,莉丝母亲小时候曾遭遇过外公性侵的可怕事实也被发现。
仿佛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发生在了莉丝身上,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像幽灵般挥之不去。
这次回来后,莉丝只能乖乖去上学。
回归校园的她,不再是曾经那个浑身发臭、头发里有虱子的小女孩了。
她在收容所里学会了洗澡,衣服虽是二手的也算合身。
莉丝不再被同学嘲笑歧视,但她依旧需要克服内心对学校的阴影。
莉丝在学校中结识了女孩克里斯,两人因身世相似很快成了朋友。
一次因将好友克里斯留宿在家,被外公赶出门后,15岁的莉丝离家出走,与克里斯开始了流浪街头的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莉丝依然手不释卷。
当身边的伙伴都在抽烟喝酒打闹时,莉丝总是在一旁默默捧着书阅读。
莉丝身上这种不甘堕落的精神,仿佛与生俱来。
正是这种精神,在逆境中悄悄牵引着她。
而母亲的去世,成了莉丝人生的转折点。
没有棺材没有墓碑,母亲的遗体,被草草地装进一个木箱埋掉。
母亲死了,父亲进了收容所,对莉丝来说人生再无牵挂。
看着身边的伙伴,整日混迹街头无家可归。
被毒瘾和艾滋病折磨而死的母亲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结局。
莉丝明白这种生活没有未来,她决定回学校,这是她唯一的出路。
她需要一个机会推自己一把,让生活变好。
重回学校念高中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莉丝已经辍学多年。
但她的聪慧使她在临时参加的升学考试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莉丝申请了一所不错的高中,她没有回过去的贫民窟学校。
在面试时,她坦白了自己的身世。
她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爬出她出生的那个环境,她渴望一个更好的世界。
莉丝的坦诚和聪慧,打动了老师。
原本要几天后才能接到录取通知,破例在当下就录取了她。
入学时需要监护人出席,莉丝来到收容所找到了疯疯癫癫的父亲。
莉丝的父亲,更像是徘徊在天才和疯子之间的那种人。
沉迷电视智力问答的他其实知识渊博,莉丝的聪慧好学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可惜他终究不是个好父亲,不曾真正照顾过这个小女儿。
而且他也患上了艾滋病,分别时他对莉丝说:“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好好上学。
”
莉丝没有辜负这番鼓励,她的刻苦和聪明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功课。
随后凭借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免费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在哈佛校园里,莉丝看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令她心生向往。
同时也给了她未来的方向——她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想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仅需要优异的成绩还需要一大笔钱,上哪儿弄这笔钱呢?
奖学金让莉丝看到一线希望,于是她尝试申请各类奖学金,但金额远远不够。
只有《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才能让她念完大学。
她再次抓住机会,用四个月的时间写出文章,并得到申请奖学金的面试机会。
她甚至没有一件面试可以穿的像样的衣服,只能借姐姐的外套。
当对方问她对过去的流浪生活感到遗憾吗?
她回答——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为此感到幸运。
正因为那些无家可归的经历,让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没有后退的路。
我要尽我所能地努力,看会发生什么 。
最终,莉丝成功了。
如愿以偿进入了哈佛大学,还在纽约时报得到了一份工作。
她有了自己的公寓,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据说,现实中的莉丝·默里在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
但在2003年,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她离开哈佛,选择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专业。
在父亲死于艾滋病后,于2008重返哈佛,并在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如果《风雨哈佛路》仅仅只是一个电影,人们可能会嗤之以鼻,感叹电影就是电影,现实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然而这确实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以至于它是如此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可能。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莉丝就属于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
生于贫民窟,母亲酗酒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
莉丝在收容所生活了7年,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
莉丝辍学乞讨度日,无家可归……然而,贫困以及原生家庭的阴影没有令她堕落,莉丝拒绝顺从命运的安排,凭借顽强的拼搏和聪慧的学习能力成功逆袭。
也许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下次自怨自艾时,请想想莉丝·默里吧。
也许你拿到的这副“牌”,不会比她更糟了。
*本文作者:RAMA
“世界不是真实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本来写好了长长的一篇,可是丢了,现在不想再写了,利兹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代表所有想说的话。
一个天才说:”我不想上学“,所有人都逼她上学,最后她去上学,轻松来到哈佛,说来说去还是天才的原因。她还不停喊:”谁比我更惨,我这么惨都成功了你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整部电影矫揉造作故意煽情,狗血得一逼。失望透顶。
其实不错
整片感觉她姐姐一直在努力生活/上学。结果……也没说咋结果了
重点不对,装的一手好逼
前面铺垫太多后面奋斗太少,真没觉得怎么励志的。本来打算明天课上给同学们课上放着看打打鸡血,现在我觉得他们应该会睡着。不知怎么来的这么高的分,可能因为是87分钟的剪辑版?
没这么高的智商一切都白搭
幼年时的姐姐是EllenPage。cctv8配音版,恶(吐舌状)。
感动。。。
ellen page就出来了好一会儿啊
内容极其贫乏空洞的电影,可惜了小姑娘这么好的演技了~
够励志~~
一点也不励志,纯粹是天才的故事
一个性格坚毅的女孩
片子总体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佩吉妹子只有两分钟戏份,还把自己大额头的短处暴露无遗啊。女主是《美国丽人》的小女儿。
就是所有悲苦低下阶层的人励志的故事。正如很多人说的,这种事就只有在美国有可能发生。女主角两个阶段都选得很好,那个眼神一直是红红的,好委屈的感觉。里面的内容很琐碎,讲liz和他爸他妈他姐他朋友,一直在发生问题。
前60分鐘和後20分鐘完全是兩個故事,哈佛路不風雨,風雨的是苦難的歲月
部分背景台词不错,电影感觉一般般
I want to see different worlds.
评价很高,感动不多
励志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