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国产电视剧出现了复古的潮流。
宫斗剧、权谋剧的热潮,使得皇宫成为新的竞技场,赢得权力,成为万人之上,戗伐敌对者,掌握主宰他人命运的生杀大权,是“爽感”的有力生产者。
也因此,各种宫廷大剧如雨后春笋,中国历史上帝王不管有名没名几乎都被拉出来搞创作了。
我一开始也以为《大明风华》是诸如此类的宫廷升级剧,不过也由此引发了我一个观看的好奇心:通常来说,戏剧一般都讲究一个上扬的调性的,但这剧却一直写到朱祁镇朱祁钰,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乃是奇耻大辱。
按通常处理,写到朱瞻基登基女主角当上皇后就可以了。
由朱棣到朱祁镇,这个发展调性是向下的,不符合一般的戏剧处理规律。
《大明风华》自开播以来受到许多抨击:恶意抹黑历史人物形象,胡编乱造历史。
我不通过电视剧学历史,更看编剧通过人物传达了什么。
就算是个人的发散过度,但在我看来,《大明风华》是一股清流,一阵清风,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台词俗哩接地气,不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最值得惊喜的,是整部剧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揭下皇权那层华彩的外衣。
很多人都说《大明风华》自从朱瞻基死后,就不好看了。
确实,前期剧情塑造的两个核心人物——朱棣和朱高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想象里的两个明主形象:一个霸主,一个仁主。
朱棣,是帝王也是枭雄,杀伐果决,雷霆万钧,有恢复华夏疆土,让万邦来朝的宏愿,隐隐激发着国人心理最深处的大国情怀。
朱高炽,仁政爱民,休养生息,礼贤下士。
前期剧情中,他是最让观众感到温暖与人性的形象。
只是,恢复华夏疆土的宏愿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事实是,朱棣为此拖着六十万大军在外飘摇。
皇帝有一层层将士护卫,小兵则是以血肉之躯面对刀剑。
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上也只会把这个功绩记到皇帝的身上。
但大多数宫廷电视剧,总会造成我们若回到古代也会生于帝王将相家的假相,忘了自己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是堆成史书功绩上的一根骨头。
而朱棣自己,因为夺位不正,害怕有朝一日建文突然出现抢走他的皇位,从此就生活在可能失去皇位的梦魇之中。
因此他时常若惊弓之鸟,为了让自己心安,孙子的人头都可以随时送出去。
朱高炽,做皇帝和做人,几乎都无可挑剔。
只可惜,短命,就做了十来个月的皇帝。
他的短命,未必就没有在朱棣身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二十多年的原因。
他的两个兄弟,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个被烧死,一个被幽禁一生。
朱瞻基,惊心动魄但也算有心无险地做上皇帝了,也没有兄弟来跟他争皇位。
可是呢,他还不是一样陷入了梦魇,变得狠厉阴暗,与他爱的人离心。
做了十年皇帝,在四十岁,古代也还是壮年的年纪,就死了。
到朱祁镇这儿,就更是笑话了。
朱祁镇登基之时,一个五岁小儿无来由地尖叫一声,下面一堆胡子花白的老头就下跪山呼万岁,这个场面还不够荒谬不够可笑吗?
一个五岁小儿,哪来的施政理政能力,来管理一个国家?
成年后也是昏庸无道,亲信奸佞,最后闹出皇帝被人俘虏的笑话。
热血沸腾的北京保卫战,在也先将朱祁镇绑到阵前当人肉盾牌时,直接将大明将士战争的意义消解了。
这个人是天子,多么的尊贵,可此时他却如此狼狈,连尊严都没有,比我们还不如。
而且是他将我们拖入这等狼狈的境地,我们却还不能伤着他。
“这战打着还有什么意思?
”而朱祁钰,天降皇位,犹如中彩。
尝过权力的滋味后,没有人能够割舍得下。
为了坐稳龙椅,也是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宫廷兵变如同儿戏。
上位的是徐有贞这样毫无骨气,只会用玄学糊弄人的草包。
为了兵变的合法性,于谦说杀就杀了。
好笑荒诞情节的背后,其实是在一次次拷问观众: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人,真的有那么高尚?
那么伟大的吗?
剧中一句台词形容得再恰当不过了:“你爷爷在猪圈里待得太久,出不来了。
”进入权力的斗兽场,人就回退到了原始丛林,礼义廉耻通通不存在。
皇帝做到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
而这样属于一家一姓的天下,寄望于明主的出现,就跟买彩票中大奖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或者说,其实在任何时候,将天下兴亡寄望于一人,都是可笑的。
更不应该给权力掌控者披上一层美丽的华衣,去称颂他赞美他。
大明之“风华”,其实最后落到了于谦身上,整部剧也只有于谦能担得起风华二字。
看到于谦时,我总会想起了鲁迅的那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咱不讨论那些服装道具那些外在的,就说这部剧的人物形象选择,还有剧情,台词。
如果这部剧不是标榜着历史正剧,没人会这么较真,毕竟比这改的还离谱的有的是。
但这部剧既然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就要承受得了考验懂吗?
别说里面有你们的爱豆朱亚文汤唯,就算里面有整个演艺圈的小鲜肉老明星,拍正剧结果剧情胡编乱造,该被人喷还是要被喷的,这叫不尊重历史。
服饰问题太多了,就拿下面这张图来说吧。
皮弁服搭配翼善冠,而且翼善冠上面还有帽正,可以说最最基本的明朝服饰基本功都没有做到,这部剧的服饰完全不及格。
明朝服饰科普资料现在这么多可你连抄都不会。
《女医明妃传》至少还会抄虽然错误也有但都是细节问题所以可以勉强及格,但这部剧完全是0分。
比较靠谱的明朝服饰推荐央视拍的《海龙屯》最后笔者想说,明朝离现在不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朝孤本书籍《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
你们不要随便乱发明一些不知所云的服装好吗?
你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不要自己发明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衣服还说是明朝的。
与一个女性朋友聊起男女差异的话题,说起处在同样环境下的男女,在想要谋求什么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男性更倾向于直来直往,女性则更喜欢让别人去猜。
这种对迂回路线的偏好,会让人误会女生更喜欢耍“心机”。
这种误读。
体现在许多女性为主的电视剧集里。
之所以说这是误读,是因为在“耍心机”方面,我认为,男性绝对“须眉不让巾帼”。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曹操的“梦中杀人”,诸葛亮的“空城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男性“明晃晃”的心机表现。
只是,相比女性的委婉,男性的“心机”没那么隐晦,路人皆知,却又毫无办法。
决定看《大明风华》,最初是因为卡司阵容对我来说极有吸引力。
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吴越,中生代的朱亚文、乔振宇、汤唯,《爱情公寓》的邓家佳,快男出身的俞灏明(《那年花开月正圆》后我对他路转粉),都值得期待。
与常见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后宫戏不同,这部剧,至少在前四集,是围绕在男性群戏的基础之上的。
这几集里,有对权力欲望的展现,也有皇家内部的暗流涌动。
看完前四集,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都浮出了水面——朱棣的多疑好杀,朱高炽的仁慈懦弱,朱高煦的不甘与野心,朱瞻基的狡猾与隐忍… …在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诠释和演绎下,这些男人的性格特质一目了然。
故事伊始,朱棣破城而入,建文帝失踪,满城硝烟,旧臣流离失所。
由此,便有了女主这样的“靖难遗孤”,也有了接下来的剧情。
最初,女主是带着复仇的任务出现的,但她很快发现,她与自己的伙伴也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做着毫无意义的牺牲。
但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
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靖难遗孤呢?
这些疑点,还要随着剧集的展开去逐步解密。
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如果把一切都大喇喇地摆在台面上,反而无趣。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讲,叙事高手,不会把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倒给你,而是通过对白、情节、冲突、矛盾表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前两集刚放出来,就开始有人质问为什么朱瞻基明知孙若微是个叛贼,还不立马抓了她、杀了她?
我觉得这种质问有点片面了,到三四集出来,剧情已经给了解答。
他们两个彼此接近,各怀鬼胎,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想通过靖难遗孤刺探建文帝的消息,一个想利用对方的身份优势去解救朋友。
二人一步步地接近,一层层地了解,在各自密谋的目的里,互相欺瞒、展开冲突,蛮有趣的。
王学圻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饰演这种多疑、狡诈、残忍的角色了。
无论是《天地英雄》里那个“神不神鬼不鬼的坏蛋”,还是《剑雨》里的扭曲变态的“太监”,他的演绎都令人不寒而栗。
而《大明风华》里的朱棣这个角色,赋予了王学圻更多的发挥空间——他是从侄子手里夺国的贼人,也是功勋赫赫的战将;他是严厉多疑的父亲,也是和蔼温柔的祖辈。
他是不可一世的皇帝,内心也有着对侄子的愧疚、对死去的母亲的挂念、对死去的父亲的恐惧。
关于第四集备受争议的朱棣的梦,我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们回想一下,《大明宫词》开篇就是从武则天的一场梦开始,阴森且恐怖。
萧淑妃、王皇后对武则天的斥责,武则天无力的反驳,令人脊背发凉。
而昨晚《大明风华》里播出的朱棣的梦境,也着实吓了我一跳。
这种惊吓,不只来自于“3D真人版”的朱元璋,更多的也来自朱棣内心的恐惧与害怕。
梦境,其实都是人内心情绪的投射与夸大。
朱棣对朱元璋的情绪,有恐惧、有失落、有愤怒、有愧疚… …如此一来,再结合到梦境里朱元璋的形象,是不是就更容易接受了呢?
目前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几种,而且差别非常大。
一种是电视剧表现的那张“鞋底长大麻子”脸,一种是圆润润、胖乎乎的富贵脸。
有人说,朱元璋长得没这么吓人,言之凿凿,好像他见过似的。
《明史·本记第一·太祖》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我觉得这十六个字里的“奇”字很关键,中国传统的相学认为,奇异于常人的面貌是大富大贵之相。
不知你听没听过“当年枉杀毛延寿”这个典故,既然画工能把美人画丑,自然也有本事把不好看的人画美。
暂且不论朱元璋的相貌真相如何,至少在这个场景里面,“紫皮长脸大麻子”更易于营造恐怖的氛围,也更能明显地表露朱棣对父亲的复杂心情。
这是朱棣的一个梦境,是他潜意识里的惧与怕。
平日里的嚣张跋扈是真,暗梦里的恐惧与忧虑,也是真。
这些现实与梦境的缠绕与纠结,意识的明确与潜意识的投射,才构造了角色的完整。
除了王学圻老师,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也充分地呈现了角色的多面性。
在爷爷面前,他是乖巧的长孙;在父亲面前,他是机灵多智的儿子;在叔叔面前,他又会把精明都收起来,故意让对方低估自己。
就算是面对孙若微,他也表现出许多面。
一会儿是撩妹高手,一会儿就是令人生畏的锦衣卫;上一秒还在游湖饮酒,下一秒就把孙若微丢进天牢。
这种一人多面的表演,很精彩,朱亚文不只是行走的荷尔蒙,还有柔软的一面。
我觉得这种角色的多面性是立得住的,“见人下菜碟儿”虽然不是褒义词,但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如鱼得水,就必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朱高炽与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充分表现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一个是懦弱仁慈的皇太子,一个是精明强干的二皇子。
这种性格的对比,在屠杀旧臣的时候、在面对皇位的时候、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有体现。
一个看起来是病弱的,没有野心和欲望的;一个是野心高远、欲望膨胀的。
他们同在父亲的威严、猜忌下,寻找不同的求生之路。
一个屡次想要辞去太子之位,一个为了不交兵权,准备效仿父亲去造反。
这种对比很有趣,也很真实。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慢热的、渐入佳境的剧集,至少到现在为止,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表现尚佳,角色、故事和冲突都立得住,期待接下来的表现。
看《大明风华》的时候,脑海中总响起一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黄台瓜辞》的作者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李贤,李贤写诗的时候正是太子。
之前,武后废了萧淑妃的儿子李忠,立自己儿子李弘当太子,结果李弘很快猝死,年仅23岁。
有传言,李弘是被武后毒死的……李弘死后,李贤继位,当上太子的他并没有因此位高权重,扬眉吐气,而是在母亲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面前不由自主流露出了自己的害怕与忧心,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像不像《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演的太子朱高炽?
父皇朱棣去御驾亲征,他要留下监国,责任重大,结果父亲回来之后没有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先是一通劈头盖脸骂,然后查他批阅过的奏折……父亲遇刺是他失职,国家监管不力是他失察,没有政治手腕是他失志,但有了政治野心就更是失心疯,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别人只能看到位高权重的风光,谁能看到位高权重背后的责任与压力呢?
剧集看到现在,太子唯一松快的一刻居然是被父皇将监国的权力交给了弟弟,他终于可以在家舒舒服服喂狗了。
但你以为太子弟弟们朱高煦、朱高燧过得就好吗?
用的时候要你鞍前马后为皇上卖命,不用的时候便让你去就藩了,简直连臣子都不如。
臣子做的不过是一份工,但偏偏皇子这份工并没有下朝的时候。
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在谋反,但大部分时候是不得不反。
如果不反,活得久太憋屈了,或者说既然皇上总是要怀疑我谋反的,那不如不反了。
可是皇上的怀疑有错吗?
当他成为皇上,就注定了是万人之上的孤家寡人,人人都虎视眈眈他的位子,他一眼望去没有一个人能真的和自己一心,没有一个晚辈靠得住,所有的恭顺和听从不过是因为皇上这个身份,时时有暗箭袭来,必须小心提防。
因为,有朝一日他们一旦翻身,就有可能也被踩在脚下。
《大明风华》中也有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首诗确实是明朝一首很有名的诗,原作者是明初宰相汪广洋,原诗基本上差不多:“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电视中,当朱家父子们看到这首诗,都忍不住哭了。
这首诗放在这里确实很恰当,就算是百兽之王,无人敢惹,他仍有软肋,那便是亲情。
可就因为是百兽之王了,连孩子们也不得不一入侯门深似海,先敬罗衣后敬人。
现在很多帝王的电视剧已经拍不好帝王的亲情了,后宫充斥着勾心斗角,帝王高高在上,君威难测。
很多帝王戏中的帝王与子女的对手戏都很单一疏离,父威子惧,仅此而已。
《大明风华》在拍出君威的同时,也拍出了家人之间的生活气息。
为什么相比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我更愿意看老朱家的生活日常呢?
就因为他们不仅是皇上、皇子和皇孙,更是父亲、儿子和孙子。
外人面前再仪态威严,一步不能错,家人面前也还是终于可以放肆一点点(但有时候也会格外严格一点点)。
饰演朱瞻基的朱亚文接受采访说:“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我们讲的是宫墙大院里的事情,导演和编剧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看到人和人之间真实的相处和摩擦。
所以用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家有代入感。
”
朱棣有时候看着三个都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但又都各不争气的儿子,像极了一个失望又无奈的老父亲。
爷孙之间的感情倒是很好,没办法,隔代总是会更亲一些。
三兄弟之间的感情和争端也是不断,仔细想想真的太接地气了,这和我们身边那些喝起酒来在一张桌子上能回忆到童年如何一起玩耍感情多么要好,但一提到房产就不免各有小算盘的亲兄弟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只能说王学圻、梁冠华、吴越这样的老戏骨演技是真的好哇,他们所饰演的角色虽高高在上,但又很接地气,虽有欲望和野心,但也有正常人的情绪起伏,角色丰富而多层次,能够立得住。
吴越的太子妃,所有台词都说得特别日常化,仿佛她就是生在这个府中的,每天都操心着这些个事情。
好像老版《红楼梦》中邓婕的王熙凤,台词活灵活现,特别自然,一点不突兀。
除了演员的演绎,一定也是因为台词写得好。
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
在最新更新的剧集中,朱瞻基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做皇上身边的红人,过的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日子,我有腰牌傍身的时候我可以肆无忌惮,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没了腰牌,我就是个有闲无职的废人。
爷爷在我眼前射箭,背对着我,只有十丈,我竟无法上前……”他说的很平静,但作为观众我却忍不住要红了眼眶。
明明是爷孙,隔着一个腰牌,就是隔着万丈距离了。
朱瞻基何尝又不是黄台下的瓜呢?
时时害怕着“摘绝抱蔓归”。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他,虽保有赤诚,却也不乏狡诈,虽然聪慧,也难免多疑。
他敏感孤高,却也渴望真爱。
所以他对孙若微的感情,是很喜欢她,但是又不能轻易就喜欢她。
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和破绽,可是她又总能在最后关头放下仇恨,心生良善。
这两个人的对手戏甜吗?
当然是甜的!
他手扶着手,脸贴着脸教她射箭,然后下一秒就把她抓了起来,狠心扔在了诏狱里。
她为了给朱棣挡箭而身受重伤,他不离不弃在她身边陪伴,忧心忡忡。
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和亲情一样,都与现实、身份纠缠,会有反复、有小甜蜜、也有大道义,并不是像那种偶像剧般的恋爱,而是苦里带着甜,玻璃渣子里面找糖吃。
作为一个生活在南京的人,还不得不说,看《大明风华》真的非常亲切。
毕竟我们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郑和公园,再走走又去到宝船公园……看到剧中的郑和,不免想到当年他就是从这里出发,远航海上。
还有南京城遭受的靖难之役,编撰《永乐大典》,迁都……朱家爷孙动不动就去鸡鸣寺找清净,男女主角总是去秦淮河游船……
而说到秦淮河,我不禁想到去玩耍时,那里不仅有秦淮八艳的旧居,也有夫子庙、江南贡院,科举考场和风月场所毗邻而居。
在你最紧张的关头,你需要过最放荡的生活,这便是人性。
看似两个极端,却又和谐相连,最危险的也是最安全的,最亲近的也是最疏远的,最窝囊的也是最精明的,最深爱的可能也是最痛恨的……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写出《黄台瓜辞》的太子李贤,那般惊恐示弱,小心翼翼,但终于还是被母亲武后猜忌,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
不久被逼自尽,终年仅29岁。
这个结局也是李贤的宿命。
让每个角色都能在各自的行为动机里逻辑自洽、都能经得起推敲,是影视作品很难做到的。
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大明风华》目前为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期待后续情节了……
说起明朝的电视剧,首推大明王朝1566,诚然演员阵容强大,人家起码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王朝情况。
大明风华什么玩意,洗脚的时候看了5分钟,果断弃剧,气势,气势,一点气势都没。
朱棣五次亲征,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五次亲征,可以那个皇帝是如何威严的一个皇帝,演的还不如陈宝国演的嘉靖皇帝。
太子,汉王,都演的什么玩意,太子肥,可是太子的睿智呢?
电视剧里感觉和傻子一样,朱高炽可是帮他老子守北平的人,能不能尊重点历史!
朱瞻基,历史上肤黑,像朱棣。
汉王最是勇猛不过。
简单说点吧,看了五分钟,没什么看头。
编剧什么去看看带着仓库到大明,和大官人吧。
去感受下那时的大明,感受下什么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别的还好。
就是听这些皇子们 和皇帝日常对话 老大老二老三 爹来爹去 一口一个老爷子 爷爷 的喊的那么接地气。
听着那个尴尬啊!
不是应该叫父皇或者父亲吗?
这些皇子皇孙仪态举止和台词,还有说话语气哪有一点皇亲贵族的样子啊?
总是闻到一股浓浓的渣土味儿。
怎么看着这帮人感觉像是《乡村爱情》的演员们跑到皇宫里演戏去了。
而且那个胖太子和赵本山真的也太像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姑且叫做紫禁城里的《乡村爱情》吧!
对于观众提出土木堡的起因改为明朝劫掠蒙古,导演张挺回答道:“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单方面的。
我方洁白无瑕你方完全挑衅......在这个问题上,这个戏两边各打五十大板。
”来来来,你给我说一下抗日战争呗,是不是要把日军侵华也各打五十大板?
这个导演三观扭曲,难怪会编出这么篡改历史的烂片,那些给这剧刷五星的傻缺们,如果你家爷爷奶奶不是在抗战中当了汉奸,你们是怎么昧着良心给这烂剧打五星的?
这个导演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爷爷奶奶死在了日军屠刀下,那是他们活该,因为战争不是日本挑起来的,你爷爷奶奶也有责任。
靖难是朱棣发起的“清君侧,竫国难”的战争,按理说靖难遗孤应该是朱棣一方的人们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是应该受到尊敬和保护的,而女主的父亲是建文帝阵营的人,她应该是建文遗孤或建文余孽,然后通过男主与女主的结合,才能表现出电视剧一直要表达的立意。
但是电视剧我看八集了,一直靖难遗孤,每逢看到这,就别扭,就好像我们的抗日战争和日本的侵华战争,这其实是一场战争,我们反对侵略,我们的军民留下的孤儿是抗日遗孤,是烈士遗孤,但是日本人撤离中国大陆时也留下了好多孤儿在中国长大,我们从没叫他们抗日遗孤,日本也有个神马神社,人家管自己的孤儿叫军国遗孤来祭拜爸妈,请问有中国人愿意日本人管自己叫军国遗孤吗?
孙若薇听到朱瞻基管自己叫靖难遗孤,为啥不大耳刮子扇过去?
你爷爷杀了我爸爸,你还叫我靖难遗孤?
朱棣下线以后,剧情开始崩塌,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超级后悔认真看剧了,浪费时间。
这个剧只能算实验性历史剧,对了解真实历史一点都没有帮助。
权谋笔力弱,后宫逻辑乱,宫斗昏招频出,战争戏总是差口气,历史事件被编剧魔改。
当然这个剧有它的闪光点,有兴趣看的童鞋看完朱棣部分即可下线。
张艺兴粉丝可从朱祁镇部分开始看。
编剧属于虎头蛇尾类型,据说一边拍戏下戏后再由助理打出下集剧情,(出自知乎)但又有一说为此剧由三个编剧制作。
(出自介绍)前面朱家五子为此剧精华,后面部分与前面部分对比,宛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与宫锁心玉。
说是宫锁心玉还算是抬举,这编剧可以在胡皇后身上编出汉王QB胡皇后,偷关防不被发现,往深宫里大箱运男人,太医献言皇后偷男人,怀胎十五月种种匪夷所思的剧情,可想而知多么离谱。
被开始的男女主角爱情部分吸引入坑的请注意,导演写不好感情戏,宫斗戏。
女主角人设跟男主角人设后期崩🉐️很厉害。
千万不要粉CP,你会后悔。
女主角跟男主角说完不悔陪他杀头流放走天涯,转头跟男二说海上共明月,灵魂永远陪伴他。
这样割裂的真心折磨🉐️男主一辈子不自信一辈子都在怀疑女主到底是不是爱他?
(演员评论)但是后面反转又来了!
导演说女主在男主临死的时候发现她前面都错了!
她一直以来爱的都是男🐷,这里编剧想向飘致敬,但是男女主角在每一集中同框只有几分钟,观众面对一个超高难度找不同游戏无从下手。
导演的爱情观在创业时代里是爱上一个女人的身体跟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换到这剧就是终生错过一个男人的身体和另一个男人的灵魂。
啧啧,康康,闪闪发光的异次元三观。
还有这个大明风华讨论小组肯定是片方在做管理员,说剧写得不好就被禁言被删帖,建议喜欢讨论剧情跟评论的童鞋选择直接写短评与剧评。
比如我就因为吃不下后宫剧情混乱发贴被删帖。
绝对值8分,后期在线,越发精彩。
我觉得挺好看的,喜欢演员和剧的质感。不像网上风评的那么差。老戏骨们依旧很棒,俞灏明让人惊喜。
整个片子透出一种土劲,造型 音乐 剧情 人设,感觉像是几年前拍的搁今天播出了。
朱家三代日常可以打8分
汤唯演技太尬,台词是烫嘴吗
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关系堪称是最难搞的,特别是像朱棣这种特厉害的老爹,太子当的跟孙子似的。
好坏参半,优劣部分都是那么明显,编导善写人死、写计谋、写有隔阂的爱,唯独没有写最真挚和直白的感情。采访汤唯说她理解若微一生没爱过瞻基——人心不是石头,再冷的心也会被捂化,怎可说没爱过呢?最后和徐滨君臣相惜岂不更令人快哉,何奈导演骨子里的一股执意降低了若微这个人物的完整性。前四十三集直到瞻基之死八分不嫌多,后二十几集四分不嫌少,也是有意思。
比庆余年好看多了
三星打给爷爷和太子。他们下线我就无法再继续。
王学圻下线的时候我想这剧“可能也就这样了”。俞灏明,朱亚文下线的时候,我觉得这剧“不至于就这样了吧”。看见张艺兴上线,“我去这剧还能这样!”ps 汤唯不论是气质还是长相还是更适合民国戏
还不错的
扯淡
第九集漫天喧嚣中就只见两人相携而来,白衣翩翩,不枉少年,这里,真香
很少看明朝的电视剧,这部剧是唯一一部,有搞笑,有泪水,有权谋,也有亲情,串起了一个大明风华。尤其老戏骨们的演技,太棒了。
男女主初见居然基情四射,又是约喝茶又是拉手一起跳船的,朱瞻基你还记得你来的目的是什么吗?
朱元璋是认真的?
看了《大明风华》后,感觉邓家佳这会就是胡善祥,不管是造型还是演技,都毫无违和感。
看到朱瞻基下线,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口区,你值得,这剧编剧👎,某局👎
戏说孝恭孙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