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个人经验,千万不要在暖气很足的电影院里,穿一件拉链坏掉的羽绒服。
我被羽绒服热得喘不过气来,主角的尖叫,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在看完这个舞台剧半个小时之后,开始晕眩,并且想呕吐。
片子真的很长,长到中途还休息了二十分钟。
整个剧一直在铺垫,在主角无休无止的碎碎念中铺垫,在光影的交错和人声的喧闹里铺垫,最后,“BOOM!!!
”,感觉被炸掉了。
前面的忍受都是值得的,后面因为耳朵和眼睛承受了太多杂音和混乱也是值得的。
惊叹于演员的能量,就像一个小宇宙。
可能就像剧里面讲的,你看到星星在发光,可能因为很早之前它们已经爆炸了,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灰烬,却足以在宇宙中发光。
而演员们蕴藏的能量多么庞大,足够在被镜头记录下来之后,又再次让人们在屏幕前感受到这样强烈的光芒和力量。
Thanks for everthing,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呈现得如此完美已经非常了不起,这个时候会感谢艺术,感谢人们对于现代电子的掌控,感谢对剧本的理解并且可以将它以视觉化呈现出来。
本来获得票就是机缘巧合,没有办法看现场,但能够抓住光之一束,就很幸运了。
又选了其他几部片子准备看,明天本来有部莎翁的片子没法看,之前看书完全不知所云,尽量也再刷一部他的剧吧。
好吧,去睡觉了,虽然现在还是有点泛恶心,脑子也是乱哄哄。
Good night.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舞台剧《战马》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执导、西蒙·史蒂芬斯编剧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其他简称为:《小狗》)改编自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2003年出版,并于2004年圣诞前夜,超越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小狗》于2012年9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科泰斯洛剧院首演,一炮而红,随后至伦敦西区上演。
2013年,创纪录地斩获7项奥利弗奖,包括最佳新话剧、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及最佳音响设计。
2014年9月,于纽约百老汇巴利摩剧院上演,成为百老汇十多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
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把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归结到自闭症患者行列,在很多的新闻通稿中,克里斯托弗被认为是“行为问题少年”,他的诸多行为异于常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与父母最为亲密的互动是用张开的左手与他们的右手十指轻轻相触,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话,对数理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狗》确实一直被观众甚至原著读者认为是一则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患者的故事。
阿斯伯格综合症(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这一病症名称于1994年正式在医学上确立,属于自闭症系列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后来,随着原著小说的畅销和舞台剧大热,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闭症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作者哈登于2009年发表声明,否认了克里斯托弗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事实上,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阿斯伯格”或“自闭症”,唯一一处出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地方,是在该书首版的封面推荐语里。
当描写克里斯托弗的时候,我其实列举了一大堆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儿收集过来的、他们的信仰、习惯、怪癖和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西蓝花和三文鱼放在一起就不吃、或者无法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的人,我是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的。
”“这恰恰证明了克里斯托弗和我们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导致他遇到困难的怪癖的数量和组合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马克·哈登“如果有些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也许我们这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应该努力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空间,而不是为他们制造障碍。
” ——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earce)主创团队来做的只是塑造一个个体的心灵特征,而不是渲染一个被下了定义贴上标签的人物。
不管克里斯托弗是不是病患,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精神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吧,让人理解異稟真的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寻找了多方资料,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剧的呈现,以及这位可爱的孩子——克里斯托弗。
导演创作思维的多向辐射、多维联系:审美心理的定势调整与整体创作思维方式的改革,为导演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思维科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演们敏锐而勤奋地吸收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既然要赞誉这部剧,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舞台科技。
剧场不是一块自然形态的空间,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又是演员于观众交往的组织形式。
《小狗》所呈现的舞台,是一个只开了一个口面向观众的“魔方盒子”,而这个盒子便相当于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大脑,它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角色的内心视像。
据官方数据统计,整个舞台背景的墙面和地板包含五吨重的钢材,舞台地板上共有892颗光点,有2126行数据执行控制,灯光及投影吊杆上共有8部投影机,输出1160万像素的影像还包含了无数的细小机关,从墙面抽出的课桌,随时打开的柜门等等。
极简舞台没有实体布景,但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也可以巧妙地把舞台分为多个表演空间,空间和位置的变化主要通过光影效果以及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呈现,演员在舞台上与科技互动,使得这个心理空间又有具象的现实功能。
演出前一声重金属巨响伴随着灯光剧烈的闪烁,面对被园艺叉杀死的小狗抽搐的克里斯托弗出现在了观众面前,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前边的观众大幅度的一哆嗦。
邻居希尔斯太太的狗威灵顿被一支花园铁叉刺死,而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嫌疑人,还在警局被记了警告。
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并把过程创作成了一本关于这场“谋杀案”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小狗”开始的。
然后故事在雪凡老师的叙述(雪凡老师以读克里斯托弗写的书的形式来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巧妙处理,因为克里斯托弗说了自己讨厌剧场和舞台,更不可能面对大众去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和克里斯托弗的对话中展开,并不断地插入“场景还原”。
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以内在真实的艺术观为指导,通过除去覆盖在生活本质上的表面形态的外壳,剥去藏在人心底内在精神的躯壳,调动综合艺术诸多手段来直观的表达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克里斯托弗的内在精神(家庭、成长、天赋、个性),这似乎是表现型导演的特点。
演员大多时候是不下场的,没戏的时候便会散落坐在舞台四周,有戏的时候可以快速到达舞台,使演出保持连贯性,我国导演近几年似乎都偏爱这种方式,在法国纯真剧团版《安提戈涅》中也有相同处理。
很多的亮点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的深入人心,笑点设置和与观众的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和舞台越来越近,这是观众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产生了亲密感。
其实无论是在圆形剧场、还是科技感更浓的百老汇、甚至是什么设备都没有的学校,《小狗》的表演都是一模一样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剧喷薄而出的力量。
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底很深厚,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和动作都是很有考究,再绚丽的舞台科技不过是对戏剧呈现的锦上添花而已。
你们的表演,我们很爱:演员的天职是指演员创作的根本任务:创造角色形象,通过表演,在观众的面前(当众的艺术)将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假定的,创作心理是多变的,在这场特殊的演出当中,演员需要有明确的心理行动线才能保正演出最高任务的达成。
剧中很多演员是一人分饰多角,且人物性格都拿捏的很准,肢体语言的把控和状态的松弛就更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母亲”的大烟嗓,性感有魅力,虽然她没能给克里斯托弗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是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新女性。
从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来看,其实表演更是感觉的艺术,对于这项感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400多场的演出,Christopher的饰演者Joshua是如何保持热情的呢?
“······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表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照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
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要在热情的影响下和形象中去动作。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后谈环节Joshua也做了解答,不仅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强,还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灵感,演出对手的变化也会带给他新鲜感。
看评价都说他是最棒的的Christopher,我同意最后当克里斯托弗解开了小狗被杀之谜、发现了父亲口中“母亲已死”是谎言并独自一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还被改编为话剧、以及通过了数学A-lever的考试并获得A+的成绩之后。
他大声的问雪凡老师:Does i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三遍,没有得到回答,一个非常open的结尾,没有宣扬教育意义,很现实。
最后演后谈也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一轮巡演,是英国国家剧院首次来华现场演出。
我不知道第一次在现场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你们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燃爆了!
注:马克·哈登、驻团导演金·皮尔斯部分采访资料来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在香港第一次看话剧,演艺学院高台坡度很高,大概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视野吧。
舞台中间刚开始的时候3D投影的小狗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是一个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孩子成长和家庭的故事。
他是那样一个孩子,能用粉笔画出各种大小的圆形,脑子太乱就会开始背质数表,他不能理解metaphor,别人用过的toilet他不要再用,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声尖叫,无法分清复杂的交通图,身为父母真的很累吧。
看着他因为觉得爸爸杀死了小狗,那么也有可能杀了他而拒绝爸爸的接近,于是爸爸妈妈只能在他心理防线的圆圈外说话,好像可以看到重叠的父母影子和不懂事的熊孩子。
起承转合的部分惊艳到了,男孩受到了信件巨大的冲击,开始从柜子里拿出各种玩具开始摆,刚开始以为只是像sheldon一样,喜欢火车,当摆完亮灯的一刹那,大家忽然都明白了,下一站,伦敦。
故事有俗套的部分,絮絮叨叨的旁白有些许催眠,但是内核总是家庭与爱,炫酷的科技给表演多了很对意想不到的效果,轰隆隆路过的火车,查案时的每一户人家,男孩眼中轰鸣嘈杂的世界…
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整体概念的创新,用表现主义的美学手段外化了自闭症的心境,通过电子风的视效和音乐,解码和放大了焦虑感、隔阂感、不安全感与创伤感。
因此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戏剧影像比现场更能还原舞台魅力的话剧,不仅要脱离视角限制,还要多次利用视角变换,垂直俯拍的镜头便是这部剧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动人美景。
这部剧内聚焦于自闭症的天才男孩克里斯托弗,将舞台置于变形的视角中,在自闭症光谱中找到了一个真实合理的位置。
舞台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电路板”,用光的符号标注出房间编号、城市风貌、楼梯隧道、宇宙星图,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跳跃、画圈、匍匐,把它变成演绎想法的脑内空间,变成罗列现实的记忆宫殿。
同时巧妙地让人体符号充当快速叙事的道具,夹杂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时代寓言。
电子乐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到谋篇布局中,成为恰当的情绪展示,类似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勾勒出狂躁、不安与悸动,奇妙的电火花似乎正是大脑神经元碰撞出的具象。
幕后团队表示,话剧希望观众能够成为克里斯托弗,他们不定义心理疾病,不表现刻板印象,而刻画与众不同。
克里斯托弗无法理解人类社会里拐弯抹角的意图和看似无关的比喻,隐喻和说谎可以画上等号,作为一个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少年,他对描述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因此他常常陷入对事物事无巨细的穷举中,而优美地、密集地排列名词与概念,成为这部剧的文本特色。
导演形容在自闭症看来,世界犹如浴缸中溢出的水,他的社交想象力受到全方位的压迫,而创意想象力却天马行空。
他喜欢在宇宙中漫游并发出几乎是诗的描述,喜欢火车的构造和观察火车的窗外,他讲话有紧张激越的声调,他对身体接触有下意识的恐慌,他的肢体在自有频率里扭捏,他的脆弱防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触发尖叫。
但更内在的是他对自然的触觉,他说雨就像白色的火花,他喜欢雨,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内在的是人类社会架在他身上的悚惧,在陌生的伦敦开启英雄般的跋涉时,前脚才搞清状况,后脚就被推入灾难,城市充斥着他不喜欢的负离子、光污染、无孔不入的声音和人流。
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是顺理成章的一对关系。
这部剧是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新了表现手法,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故事并不支离破碎。
在科幻的、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追问人性本真的故事,谎言与冷漠或许可以成为普通人们的通行证,但是并不被一颗赤诚的心灵允许。
克里斯托弗能够生活在羡慕小心翼翼的、四面八方的爱里,多么值得羡慕,他能够在谢幕后任性地为大家讲解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是观众对谢尔顿式人物的成全与包容。
【2021.3.28 苏州放映】难以形容我对这部戏的喜爱!
散场的时候一边抹眼泪一边感叹太久没这么酣畅淋漓了,开场还会挑剔极简的道具和过于casual的质感撑不起题材,沉浸过后就无可挑剔了,剧本、表演、舞美、调度一切一切都恰到好处、再没有更优解了!
诚然文本本身的加成不可低估,但是要把已经相当成熟的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做出独属于戏剧的意义并非易事。
显然戏剧版本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文本思辨的可视化。
舞美的二维呈现与观众席的三维视角准确表达了两个异世界。
观众视角中,男主的精神形态是封闭、扁平、甚至是线性的。
然而下半场又呈现出惊人的视角转换,周遭的一切在男主眼中被压成了平地,独独他纵向宇宙星河而生,对他来说behave normally无异于扭捏的地面表演。
舞美不是唯一令人惊叹的巧思,戏剧的编排直接跨越book-play两个维度将男主带到观众身边,时而“破墙”的笑点、谢幕后的彩蛋都塑造了活生生的Christopher。
原作的自闭症患者视角也被自然呈现。
上半场我很难意识到“自闭症”这个标签,男主的逻辑链条完整清晰,一切都自然到异常理智。
直到第一个高潮、母亲的自白,此时我才真切感受到病症的不幸;紧接着便是中场高潮,我愿称之为“小狗觉醒”,当然“觉醒”的主体是我并不是“小狗”。
那一刻颠覆了我曾自以为是的逻辑链条——“爸爸杀了邻居小狗,所以他也有可能杀了我”——荒诞的因果与瞬间错愕,过后幡然醒悟:原作尝试解释的“difference”是一道真实存在的鸿沟;下半场成了集中的矛盾爆发,男主的异常行为引发了一系列混乱紧张的局面,一切似乎向着崩溃发展,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整个作品最令我感动的处理:这个“可恶”的傻子不停地干着傻事,然后……父亲自省了、母亲回家了、考试通过了、宇宙更近了……他不仅重获了一只小狗,甚至还顺便参演了一部戏??!
他带着几乎所有自闭症患者的刻板印象,努力在格格不入的外部框架中一点点搭建出容身之所。
除却讲述“不同”之外,这其实更是一个关乎“努力生存”的故事。
反观剧中的其他人物,也许健全的心智反而蚕食了专注当下的能力,越全知越迷茫,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思虑、预判、与他人的牵绊,全然无法照顾宝贵的自我意识。
当然,自我意识无法脱离环境存在,自闭症仍是病症,但是自闭症患者未曾主动放弃与这个世界的链接,健全人更要努力生存。
所以关于“这意味着我可以做任何事吗”,我愿毫无保留地回答——“是的!
小狗无所不能!
”
舞台效果很赞!
虽然坐在3楼完全看不见主角小哥哥的脸,但是演的很好!
气质和形象很明显。
这是个从一个特殊儿童视角展示的成长的故事,关于真实与谎言,关于爱与家庭。
有某些情节感觉无法忍受,比如爸爸抽了他一巴掌,有点类似家暴的倾向,可是后来知道他是特殊儿童,他妈妈都无法忍受照顾他的麻烦而离开了,他爸爸却坚持了十几年,也许从来不曾动过手。
比如他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照顾他的麻烦而出轨跟另一个男人走了,可是后来她又回来了,放弃原来的生活,回来照顾他了。
比如他爸爸杀死了小狗,可是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小罪,只要事主不追究就不会有问题,然而我也和主角一样,无法不怀疑他爸爸会将暴力范围扩大到人身上,由此产生的恐惧甚至盖过了他爸爸这十几年来对他的爱与照顾。
说到底,克里斯托弗是个智商很高,却缺乏情感认知的孩子,无法跟人身体接触,不喜欢跟陌生人交谈,无法认知生活中的“隐喻”与“谎言”。
但是他内心又有很理想的一面,喜欢大自然,喜欢宇宙的寂寥和空旷,喜欢小动物,发现妈妈还活着时产生的巨大反应。
也许每一个还没长大的我们都是克里斯托弗,但是我们可能没有他的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道理。
不喜欢跟人身体接触,不喜欢陌生人,却能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去伦敦找妈妈。
就像话剧结尾他问的,“所以他能做成任何事情了是吗?
”,哪怕他的老师没有答复他,他其实也已经有了答案,有了力量。
他也并不需要别人的答复。
关于成长,也许就是发现了生活中谎言的真相以后,依旧能有坚持梦想的勇气。
唯一觉得有点缺憾的,大概是英国人对问题儿童的形象塑造好像都略有雷同,都是高智商低情商,比如克里斯托弗,比如夏洛克。
总体而言是挺不错的剧,虽然开头和中间可能有些平淡而显得无聊(旁边的情侣都睡着了),不过看完了还是有思考的余韵,四星。
2018年5月上海文化广场原作小说看到主人公准备只身前往伦敦找母亲的情节,也恰恰是话剧上半场的结束。
5/11 晚场应该是全A卡5/12午场 B卡克里斯托弗5/11主角一登场,说实在跟我想象的自闭症小孩不太一样,原谅我先前在生活里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
原本我以为,作为一个拥有天才智商但行为古怪的小孩,虽然思维缜密逻辑,但在外在表达上应该是迟缓而带点怪异的,没想到是个语速超快的话唠少年。
不喜欢他人的触碰,对他人的咄咄逼人会因抗拒而发作,开场不久面对警察盘问时的表现,这里我更喜欢B卡一点。
有个小小吐槽的点,我发现B卡克里斯托弗在拼搭玩具火车上不是太在行,所以当母亲朱迪出场读信描述克里斯托弗拼装玩具火车的画面,读到“你还有一座小房子作为火车站”,5/11的演绎是克里斯托弗正好从道具柜里拿出一座小房子,但5/12午场的主角当时还在装铁轨,来不及拿房子,导致后来母亲不得不放慢语速等待,读信部分显得有点散乱了。
尾声克里斯托弗提出想住到老师雪凡家中,遭到拒绝,此时B卡没有A卡在情绪表达上的变化,对比之下给人一种接近尾声的兴意阑珊。
分别拍摄下了5/11晚和5/12午的最后解题部分,比较下还是可以看出A、B卡克里斯托弗的不同。
最后是对全剧的感想,暖心有爱,但比起小说,古怪的奇思妙想和天才的神来之笔少了一些。
但这部剧无疑让更多人看到了自闭症小孩的世界,愿如克里斯托弗这般的孩子的世界里永远没有尔虞我诈,永远只有简单纯粹,愿他如愿成为科学家,愿他如愿做到任何事,因你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就面对了太多艰难不易,足以配得上这个世界的温柔相待。
这个戏的剧作很牛,是侦探类型,又不是侦探类型。
说它是,因为剧作确实是主人公在寻找凶手,说它不是,是因为被害者只是一条狗,警方根本不会调查,而那位力图要破案的“侦探”,不是司法部门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什么推理小说发烧友,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只是一个自闭症少年,这个看似滑稽,又基本上不可能的任务,就构成了这部戏剧推进的动力。
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案情的能力都没有,能完成这个任务么?
于是观众的期待感就产生了,没错,他的侦破过程伴随这个各种可笑、可爱、搞笑的段落,也伴随着可怜、可悲的场面,结果少年侦破的不是杀狗真凶,而是埋藏在家庭生活内部的真相,而杀狗者也随之浮出水面,令人错愕,也令人心酸。
导演的舞台设计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导演将舞台设计成电路板的样式,它代表该戏的绝对主人公——自闭少年克里斯托弗的脑海。
虽然生活能力一塌糊涂,但他是个理科天才,对数学、天文、物理等理科门类及其擅长,戏中克里斯托弗几乎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电路板”上通过各种电子几何图形、字幕来展现,包括下雨和对外太空的幻想。
连思维活动中出现的自己,扮演克里斯托弗的演员,也会通过各种肢体行动,在电子画面的电路板上展现的情景里介入。
另外母亲留给克里斯托弗的礼物——玩具火车——也在戏剧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直根据戏剧情景的需要,有机的组装玩具火车、车站、铁轨,当他组装完整的同时,他也补全了所有未知事件,包括家庭隐藏的真相和杀狗真凶。
第一幕结尾,玩具火车启动,行驶在铁轨上,也寓意着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结尾处,带着旅途疲劳,还通过考试、并获得A+的克里斯托弗问自己的家庭老师:“我是不是什么事都能做了?
”,一直鼓励他、爱他、肯定他的女家庭教师没有回答,克里斯托弗又问了一遍,家庭教师还是没有回答。
这一笔处理意味深长。
克里斯托弗虽然在理科方面甚至比一般的正常人都要高,但他依旧是个自闭症患者,虽然克里斯托弗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家庭女教师和所有观众都希望他能达成梦想,都认为自闭症患者们不比任何人差。
但期望只是期望,理想和现实状况终究存在着巨大差距。
虽然这出戏带着对自闭症患者的巨大理解和同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是严酷的。
主人公叫克里斯托弗,一天晚上,他看到邻居家的狗被谋杀了。
起初,他还被误以为是凶手,这使他决意展开调查。
这些都克里斯托弗自己告诉我们的,主人公介绍自己,无论在怎样的作品中,似乎都是不寻常的。
不,在舞台上,这一起“凶杀案”是由与克里斯托弗亦师亦友的雪凡告诉观众的。
雪凡鼓励克里斯托弗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启幕初,她成了一名叙事者。
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
英国国家剧院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
小说虽通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却没有提及克里斯托弗患有自闭症。
作者在访谈中强调,这本书不是关于障碍人士的,而是关于“与别不同”的人的。
与《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同样少有人倾听的。
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触发了读者的同理心,仿佛两个朋友间的私密谈话一样。
不过,克里斯托弗似乎比较幸运,他的生活中处处有雪凡的提醒和倾听。
在小说叙事中,两人的对话十分讲究,开篇处,雪凡的话是由克里斯托弗转述的,而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大多使用直接引语。
克里斯托弗在小说中是无可争辩的叙事者,但这种情况在戏剧中有所不同。
尽管导演很努力地试图呈现克里斯托弗的内心世界,但在接近三小时的剧中完全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在小说里,各色人物的形象只仅停留在克里斯托弗的尖刻评论中。
而在舞台上,小狗主人希尔斯太太的冷漠、校长盖斯科因夫人的刻板,经过演员的塑造,都一一跃然“台”上了,他们成了撑起一部戏剧的基本元素。
雪凡这个人物不一样,她很多时候不承担推动情节的任务。
戏剧中,雪凡的表演是投入的,有时用力过度,她的表演甚至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克里斯托弗的理性色彩。
我并非“原著党”,但这样的处理削弱了对克里斯托弗的内心表达。
而在叙事安排上,雪凡的叙事者功能远多于小说。
事实上,在舞台上真正意义上的克里斯托弗视角在第二幕中才姗姗来迟,克里斯托弗独自从父亲的家里乘火车和地铁到达母亲在伦敦的家,全程雪凡的声音成为了画外音,和萦绕克里斯托弗耳边父亲的话一样,成为了他的回忆片段或心理暗示。
个人认为,这样的叙事处理才真正将重心放回到克里斯托弗身上。
克里斯托弗无疑是这部戏中的最重要角色,其他角色只是他叙事中的一个片段。
纵使我看到饰演其他人物的演员演技非常精湛,也不禁为他们无法演得酣畅淋漓而遗憾。
不过,要演好克里斯托弗却绝并非易事。
尽管主演成功地捕捉到了克里斯托弗的精神气质,但除了紧张时不停地数质数、手会不自觉地颤抖、甚至大叫外,人物心中的想象和推理是难以通过演员来表现的。
谢幕时,主演为舞台设备做了一次彻底的广告。
相信观众是愿意接受这种广告植入的。
基于文本的特性,演员在语言和动作上的局限需要舞台技术手段来弥补。
如果没有舞台上的视听特效,我无法想象,帕丁顿火车站信息过载为克里斯托弗带来的困扰应该如何表现;也无法想象,克里斯托弗脑海中的太空应该如何呈现。
全剧视觉盛宴同样来自第二幕的伦敦之旅,这个被剧组称为“20分钟奥德赛”的场景,向观众完美展示了演员与舞台融为一体的可能。
在剧中,当克里斯托弗正准备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雪凡提醒他,观众是不会对此感兴趣的。
全剧的“彩蛋”落在克里斯托弗讲解A-Level的数学题解题思路。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要回忆起完全平方公式和勾股定理,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戏剧观众不可能像小说读者那样掩卷思考,因此,故事中的各种推理被简化成了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画出一幅推测杀狗凶手动机的思维导图。
在小说中推理和数学思考是克里斯托弗人物特质的一部分,囿于艺术形式,戏剧不得不将小说中一些无关宏旨的推理和臆想删去,也属无奈之举。
无论如何,这部横扫奥利弗多项大奖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典范。
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戏剧展厅,观众可以亲身踏上剧中那个闪光的神奇舞台。
如果说《歌声魅影》的舞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将华丽的景观搬到了舞台,那么《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则将异想的世界呈现给了观众。
但与此同时,正是《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这个文本,让我也看到了舞台艺术相比文本而言的诸多局限。
或许,戏剧作为舞台上的艺术,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星体。
读者和观众心中是更大的宇宙。
后记:《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这个剧目也同时让我意识到NT LIVE这种形式的局限所在。
对于此类舞台技术手段和空间运用较为丰富的剧目,关注情节发展的特写镜头运用无法让观众体会整个舞台的调度。
完成这篇评论后,我也在思考,或许有些观点可能会在走进剧场后得到修正。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制造的打出深夜两个字,后面的都可以智能确定就好了。
可见最近我对小狗的推崇或者关注了。
电影时间有点长,好在中间有20来分钟的休息。
因为离着远来不及吃饭,可怜巴巴的去买的肯德基汉堡(恒隆没有肯德基 麦当劳[凋谢])。
电影很棒。
四颗星⭐ 。
8分。
扣分在不是真人版。
[坏笑]故事有点沉重,男主角自闭症,有这么一种说法,来自星星的孩子。
他们会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如剧中男主是数学和物理。
还有的孩子是画画,记忆。
有先天的,有后天因为家庭或者社会(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他们敏感害羞怕生不会交际,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
有朋友跟我说沉默不是金。
有老师说你再活泼些老师会更喜欢你。
哈哈哈,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老师还说我性格变化很大。
其实,我很怀念那个沉默的自己,有超强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随便那张纸几分钟就能写满。
现在想象已经没有力了。
也不再写东西。
好像是从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之后就没有这种这东西的欲望。
剧中的父母,是不是够格的父母,不好评论。
不能说他的妈妈不爱他,毕竟在伦敦给他写了那么多信。
只是以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来讲,能离开孩子追求自我的母亲,不该生下他来。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了责任。
物质的,精神的。
如果我朋友跟我说不想要孩子,我不会觉得诧异或者什么。
更不会劝生。
现在的现象反倒是,好多在担心自己做不好,还不敢要孩子多是中产家庭。
很容易生一胎,二胎的都是普通家庭。
有的是养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养的想法(你当养猪啊啊啊)。
有的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好处,比如大家都知道拆迁一个人多少万(他们不会算一个养孩子的责任和成本的)。。。
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想着如果有相关的公益活动,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起码,当我们遇到一些害羞孩子,不要逼他们喊叔叔啊阿姨啊等等。
来自一个过年经常不知道叫人叔叔还是大爷,姨还是婶子还是什么的我。
我也搞不清他们的孩子还叫我阿姨还是姨还是姑姑,我想统一称呼,都喊我珊珊姐姐就行。
我今年6岁。
跟你一般大。
10月14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换成了这个头像,仔细看,我戴的是我家约克夏同款耳环。
愿你也遇到一只小狗🐶 。
剧透一下,片中的是金毛[坏笑]。
故事有趣、温情,舞台设计的科幻感是一大亮点,简单的点线面组合配上灯光,视觉效果超酷炫。
是不是我艺术水平不行,我觉得就很一般
还可以吧
和Mary and Max一样,也是讲自闭症人的故事,还好没有那么虐,带点搞笑和温馨。男主Luke小腰身太可爱,第一次看裸戏(误)看得口水直流。巧的是晚上看了中文版战马,得知当年首演Cast的Albert也是他。可惜看不到了,所谓相见恨晚就是这种感觉吧啊
非常的酷,绝对是我看过的极简主义排得最棒的作品之一;非常的闷,绝对是我看过的自闭症题材写得较糟糕的剧本,就算很多人能找到共鸣那也跟文本没什么关系。如果现场看应该还是会被科技感折服吧,但隔着屏幕真是三星都嫌多。
勾股定理略萌。舞台真棒。我一个人去过伦敦啦,我也可以做成所有事情!
总算看了 舞台好美 音乐好赞 尖叫 luke演技 尖叫(这一场下来看着都累)结尾奶狗是活的 尖叫 彩蛋数学题hhhhhhhhh【感觉话剧没有小说那么压抑催泪 蛮开心的
舞台效果很炫 小孩成长史
光影和话剧的结合。演员在舞台上叠罗汉,表示进入另一时空。地面十LED大屏。 8/10-2016
过去看渣画质版本真很影响观剧体验啊,去广州大剧院看了高清,体会到情感冲击力要比一刷强很多。上半场Chris在拼火车,妈妈在一旁念信的段落,看到有点眼湿湿。下半场小男孩的伦敦大冒险永远是最爱的part,坐火车、坐地铁,有点想起那个当初在车站同样懵逼的自己哈哈。舞美极富想象力,luke演技炸了。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三星半。公司下午团建玩剧本杀导致看剧迟到了近四十分钟,坐定后自己又蒙圈了好一会,体验打折扣。舞台蛮有创意,光影效果很赞。
戏剧
全场都笑而我get不到笑点 全场都安静只有我一个人笑的尴尬印象最深的是前半场散场前以为只是积木的道具亮起来璀璨的灯
这个爸爸真是耐心沟通的典范,跟妈妈比起来天上地下。对于爸爸的防范大概就是敏感人在被无比信任的人背叛后的巨大打击的真实表现。对于自闭人的世界,无法走进,他也不敞开,没有表达很难懂得。
看的卢克崔德威版本,演技上乘,舞台实在不出色。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提到,叙述是小说的手法之一,而戏剧却从根本上排斥叙述。用日记来解释叙述更像是个合理的舞台借口,或许是桎梏于原著的必然,一部无法通过动作只能用心理描写段落交代发展的小说是不适宜改编成一出戏剧的。
看到一半实在无聊到退场.......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好看
舞台设计挺好。但对自闭症人物的诠释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相比原著稍显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