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先看了第二部。
——2020-02-21小六在广美那里喝酒,纠结是否和菊池医生一起出去旅行。
广美说,这个得靠自己做选择,这样,之后才不会后悔。
小六问,尽管知道一定会后悔也要这么去做吗。
广美答,遵从内心,才不会留下遗憾。
龙之介在劝说淳之介,考上东大,进入一流的公司,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要妄想做小说家。
那个场景,应该也是龙之介想对当初的自己说的吧。
不过,相信再来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做小说家。
广美劝说龙之介回去看望病重的父亲,告诉他不要后悔。
当断绝父子关系的真相浮出水面时,想必龙之介一定很感谢当时自己听了广美的劝言,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父爱是伟大的。
林太郎借用断绝父子关系,一直支撑着龙之介坚持做小说家,是林太郎帮助龙之介创造了背水一战的环境。
家风使然,龙之介用同样的方法激励淳之介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每个人的衡量方式都不同。
一起围在电视前看奥运会,一起接生邻居的小孩。
平淡,却稀缺的幸福。
当然,我是不信的。
我不相信一个虽然是一时失足最后悔改的厨师梦小骗子会收获六子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穷困潦倒软弱无力单纯乃至愚蠢的作家会收获美女的爱情。
虽然我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充满风尘意愿加行为但还能被纯情感动的其实不是那么美的美女会收获纯情小男生虽然也不是那么小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那么懂事的小孩甘愿在作家屋檐下受苦并理解且相信两个不可能的人之间确确实实发生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走在桥上就会遇到自己初恋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一个原来冷漠无礼的富家女就会对一个小屁孩承诺下接近二十年后的爱情。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电影中,甚至就有着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生活里。
我说着不相信,但我其实都信他们是可能存在的。
但我知道善有善报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理。
只是一个巧合,概率大的巧合。
我相信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这句话没有告诉我结局。
我可以一心向善,我期待美好的结果。
但我知道,生活所遇可能没有电影中的结局。
生活中的结局更不可能如这部电影般美好。
生活可能比电影简单,也可能比电影复杂。
我无法相信我终究会等到美好的事情。
除非死亡是美好的事情。
当然,可能确实是。
上午看完的第一步,下午看的续。
虽然故事在继续,但是习惯了电影这样的结局。
不愿意去看续集,破坏电影的印象。
所以对这个续集不报很高的期望,但是这个续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甚至很多的地方都超越了第一部。
片子上半段抓人的心的戏份有下面的两个:独居的医生喂小狐狸。
一个人喝啤酒自言自语的男主角。
我不是说日本军人的好,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都是历史的玩笑。
片子的中间的地方最感动的地方:铃木的媳妇儿和以前的恋人在桥上相遇,淡淡的感慨一句:如果没有战争的话铃木的媳妇儿回到家,休憩的老公淡淡的问候一句,媳妇儿淡淡的笑了一下都安顿好之后,铃木用放映机放了一段儿子出生时候的影片。
这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可以称为经典,但是在这里放在了一起,层层递进。
导演的这个三连发,简直叫人拍案叫绝。
片子的后半段,就是爱情的大主题了,这似乎是个永恒的主题三段爱情第一个是打工的小姑娘,小姑娘如花似玉,不多不少就是最美,男孩的经历总是比较着急。
经历的坎坷不叫多,成长的也会更快一点。
但是我还是对感情的原理一无所知。
第二个是芥川奖的小文青的爱情,我甚至不知道小文青究竟是在坚持什么样的东西,非亲非故的人,却当做是孩子一样去认真的抚养。
根本就是跟自己没在一条线上的姑娘,自己却无可救药的喜欢上这个唯一了。
自己抛弃了家庭,抛弃了正常人的生活一定要在文学上干出一番天地的人,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也可能正是因为生活的失败,才给自己这么真切的感受,从而写出真挚的文字,扣人心扉。
但是我已经不相信这样的爱情是可以走在一起的。
电影的安慰,我已经不相信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多的事情比钱重要。
这个还没丧失。
第三个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小朋友的感情,这个年龄的人,可能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很感谢这些大人,能够理解孩子这样的情怀,在这样的年龄,给他们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去表达一些美。
这些东西可能成为人的一生的最美的情感珍藏。
整个的故事的背景的设定是完全延续第一部,甚至片子的架构也模仿第一部。
故事平铺,只不过这次的这两家的主线走到了一块。
故事的结局还是照应题目的夕阳,但是这次最后的总结是另外的一个小男孩:因为是我们三个一起看升华了主题。
故事比第一部丰满而厚重,整体有不小的提升。
说到小遗孤表演的时候,应该是因为吃的壮实又高大一点了,台词又太多,甚至在芥川奖闹剧结束最后的团员的时候,加了一句我们三个终于在一起了,的台词,显得有些多余。
但是小孩在第一部的演技真棒,跟刘烨一样拼,以其柔弱,展其坚韧,表现了很多的东西。
话说芥川奖的一段,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巨大的讽刺,不知道当时的导演是不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方向的追求,推进到淋漓尽致了。
小文青的干儿子的亲生父亲这个人物可能不是我的风格,土豪的世界我不懂,但是我很佩服。
老奶奶的背景没有更多的展示以便和小姑娘的故事做对比,而是简单的用一个推进另外一个,我觉得是失败的地方。
PS:看完两个片子应该可以确定的是:日本的演员平时的表演不是在夸张,本身就是这样的跩。
2015年11月12日
我害怕抓不住重点的人,比如现在的我。
所以我总是很焦虑。
看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茶川的状态的像极了现在的我。
焦虑、着急,在一件事上。
其实看茶川,抓不住重点带来总总的误解。
人在低落失落的情绪下,心志是扭曲的,比如他企图通过读者的信件数量上取胜绿治。
比如,他将自己关在屋子憋稿。
对比,广美安静守候在旁边,和客人谈笑,为小六鼓舞打气,生活气息满满。
不会生活的人,是真失败,尤其对于写作的人来说。
关住自己在一个点上,挣扎,闭塞,麻木。
于是真的什么想不出,一脸颓废,就跟茶川的乱糟糟的头发一样。
有一幕:修车老板笑茶川,为什么一脸不高兴。
哦,你一直都是这样。
其实,这是一部教人学会找到发自内心的喜欢。
有喜欢,能找到成就感,便是幸福。
无论这是在飞黄腾达的时代,还是如今经济低迷的年代,人,不过是找到内心的幸福。
小六的爱情因为在医院菊治给小六看烫伤,说:烫伤、伤疤、色斑、眼纹,都是一个人历经岁月光荣的印记。
小六喜欢上菊治,惭愧于职业悬殊:一个医生、一个汽车修理工。
小六每天按时精心打扮准点在路上假装巧遇菊治。
她找到喜欢的方式接近喜欢的人,那是幸福。
因为好心邻居打听医生的“真正面目”。
内心纠结的小六受到广美的鼓励,听从内心。
鼓起勇气听从自己的心,抛弃他人的怀疑,勇敢的听从自己内心。
看到善良的菊治,看到内心美好的人。
所以她最后没和幸福错过。
菊治的免费医疗事业在外有美国扶持,在内全国齐心发展的日本,发展迅猛,人人都向往走得更快,赶超旁人,竞争对手。
无论是买彩电这件小事上,还是在小孩考大学这件事上,最直接的是在事业成就上。
铃木的汽车修理店向往走向世界上,茶川希望成为杂志连载的小说家,铃木的儿子想弹着并不擅长的吉他想成为著名的演奏家。
淳之介想一直写小说。
有人真的爱,有人为了被人爱。
菊治选择去爱。
爱那些底层的病人,爱自己的免费的医疗事业。
所有人都飞快,只有他选择慢下来。
只是为了开心,只要做那些事,就是开心。
纵被人误解,也无悔。
内心喜欢的事,一直做。
就无所快慢成就。
这是幸福。
广美、友枝、淳之介的平凡伟大一直对广美有好感,或许是因为在最后的武士中看到的小雪。
安静、温暖、分的清什么时候鼓励茶川,什么时候默默躲在后面。
一个简单的人物,却有十分丰富、柔软。
友枝有着善良细腻的内心。
广美和友枝,却是我内心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样子。
有这样女人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淳之介,一个孤儿,他的人生除了爱自己的身边人,也只能是小说。
当倾尽所有也要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喜欢吧。
或许,不是每部电影都会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成功。
但能从每一部,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活法。
和一定没有错的坚定。
比如爱,比如学会发自内心喜欢。
所以找到让自己内心欢喜的事,比纠结在不喜欢的事时间要多。
“最近过的浑浑噩噩,昏昏沉沉。
迷茫中看到了这部电影,我感动的哭了。。。
”为何,我这自诩坚强,无视一切的家伙,不争气的眼泪却流了下来。
也许是怀旧的风格唤醒了我对儿时小镇生活的回忆,也许是落魄作家与其“家人”的人生遭遇令我同病相怜。
时代的潮流指引了一代代人,也误导了一代代人。
在高速前进的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人们始终应当保留那些使人之所以有别于一切机械的,冷漠的事物的东西。
小说中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能使人永远鼓起勇气去面对一切现实的困难痛苦的不就是那给人希望与动力的理想么?
“
可能是前一部太过精彩于是对这部期望很高......无论如何 温情依旧...
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一个满怀深情的穷小伙子耳鬓厮磨?
还是愿意忍受与一个毫无感情可言的家财万贯的富甲乡绅享受生活?
─这可能是爱情层面一个永恒的话题。
就现实而言,选择后者更多一些,而那或许只是出于被迫。
被拆散的两人能够终成眷属,或许真的只是个愿望,亦或坦白的称之为天真。
但人,真的要从于现实吗?
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生活,或许生命中真的缺少了一些什么。
再也没有温暖和睦的乡间小巷,再也没有快乐无垠的欢声笑语。
生活似乎只剩下了“牛耕田”的辛勤劳作。
而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只剩下了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的尴尬局面。
你强你欺凌我,你强你践踏我,你强你侮辱我。
再没有人情、再没有冷暖。
当眼前的世界全部变成冰冷的混凝土堆积而成的高楼大厦;当手边的物件全部变成惨白的A4纸粘合成的“金山银山”;当……。
我们周边再没有了人的样子,再没有了美好的样子,好端端的生命就这样交诸了一切与自己不相关的东西。
当生存成为一个问题,这个社会其实不是变了,他只是病了。
“比钱更重要的东西”这是这部电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话。
我们的生活到底缺少什么?
似乎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我这么不把那些一般人看重的东西放在眼里?
或许真的是我不在乎吧。
谁也不否认“有钱”的重要性,但之前,务必先明白的做个好人。
)
穷的淳之介说“我早饭和晚饭吃得很饱,所以中饭不用吃”认为死去的家人变成了狸猫,于是常喂给狸猫烤鸡肉串。
傲气的小女孩在这里也学会了朴素的平凡的生活。
作家让小孩洗衣服和做饭,这是什么生活?
“信夫君你这么有精神,我就放心了”,她看到因为战争而分手的前男友说。
作家还是没有获得芥川奖,对舞女说“我不能确定给你幸福,但是作为男人,我会好好待你”,囧。
送走小女孩的时候是有点感伤的,“节日后的哀伤感”在当时世界第一高的人工建筑物东京塔里,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自豪感吧。
片子的名字是早就听说过了,一直也没有看,这次下载过来纯粹是怕浪费宽带资源顺便下的,然后找了个最不起眼的时间看掉的没想到,居然让我如此之感动,正如我所说,开心,会心,温心其实无非是一个小破镇子的一堆小破店子里的一票小破人发生的一些小破事情,要主人公没主人公,要主线没主线,但怎么就那么感人呢。
不是那种涕泪横流的感人,也不是那种荡气回肠的感人,而是可以让人不那么嘈杂,不那么烦心,可以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慢慢的看下去,不时的跟着片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一丝充实一丝温暖在你不经意之间就慢慢荡漾上来把内心给塞满了,甚至在温暖之余又有点感伤,像片中所说“节日后的哀伤”。
没有主人公,却个个都是,想想真不可思议,短短一部电影几十分钟而已,居然塑造了如此众多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铃木车行一家(包括来寄宿的姐姐和打工的六子),作家一家(包括贝蒂和那个大富翁),小饭馆(武雄和老板娘),这些都算很主要的人物了,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几个人。
当你看完此片闭上眼睛回想的时候,就是这么一群人在你眼前晃动,你推我搡嘻嘻哈哈。
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帅哥美女,衣着很老土发型很老土,老土到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就好象这帮人就生活在你旁边一样,我看着看着的时候都突然会纳闷,怎么这帮人在讲日语呢,然后才意识到这本来就是日语片。
要说没主线,却又同时在并行着很多的线,落魄作家的冲击芥川奖,武雄对六子的追求,一本和**的冲突和友情等等,而主题也无非是老掉牙的理想现实啊、金钱女人啊、爱情亲情友情啊、误会理解沟通啊之类,但完全不妨碍故事讲的精彩,完全不需要太噱头太哗众取宠天花乱坠的情节。
买了即热贴贴在后腰上,冷气还是不断袭来,有灵力的人大概能看到我的热量正倍速消散,穿再厚却打冷战的样子。
因为必须承受的痛感而善感起来,电视上灾区的人们面对生命中最严酷的冬天渐渐就没了念想,像我们这样脆弱的人又能做什么?
战后的日本却异常朝气蓬勃,只要脱离战争的苦难还有什么不幸福的?
大步大步朝着富庶迈去。
都一样,总想起过去那些美好。
以为已经遗失了的东西竟然在意外的地方重新寻获,失而复得的喜悦盘旋在周围,那是记忆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的小镜子,晃晃悠悠地把阳光反射到心里长期晒不到太阳的发霉角落。
看到“永远”这个字眼被肆意滥用,碰到好事就死抓着不放手,不甘心不快乐便过不去。
不可能回到那些邻里相亲相爱如同一家人的岁月了,如果必须面对诈欺和虚假充斥的生活,坚硬不是唯一选择。
茶川先生把痛苦藏在鸡窝头和驼后背里,在某个午后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暂且忘记艰难处境。
“变化”才是主题,“永远”时过境迁,出生的八〇年代有小范围的温情与保守幸福,有脑袋里不断虚构着的未来,还有千丝万缕连系现在的过去。
一直都在的夕阳也会在某个阴雨天气离开我的视线,在记忆里保存了美丽也要记得丑陋嘴脸,寻找到平衡点的时候回忆起中学时候写的作文“希望能永远这样幸福”,发现想写这句话的时刻终于再次来临。
一如既往的鸡汤,不过这次的几碗有点喝不下,稍微感触一些的是父亲回忆从前战友那段,战争是件复杂的事情。Ps:感觉开篇的哥斯拉就没有第一部的纸飞机高明。
简直是催眠电影 一部片子看了5天
“三个人如同没有根的浮萍,他们都干干净净的,活在,自己梦里的湖畔;然后,又连成一片犄角的绿。”
大不如前作
第二部比第一部感觉好一些,就像没有才华的茶川,没有用的朋友,混熟了,多少会有些感情,被洗脑了...
与前作一样的精致,一部令人难忘的续集,跟第一部略有不同 电影把故事 大概完全聚焦在工作怀才不遇 爱情方面抱憾的茶川 这条线,使整部电影重心稍有偏移,即使如此落魄作家和浩美的故事依旧动人。电影加入了一些新角色,增加了整体的戏剧性,更让整部电影在情感方面有了更多的可看性。
續集是變爛的開始…
这部煽情彻底泛滥,太韩国了。
夕阳下的三丁目没有散场,唯一的分离,也许下了终身之约
剧情有点散,没有一好看,差好多
堀北真希一口东北方言讲的真好啊,你就适合演单纯的乡下女子,演什么白夜行的恶女啊。药师丸博子就适合演贤良淑德的好妈妈,演什么全开女孩里的刻薄律师呀。每个人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好角色。
前半段略显平庸,从大家读小说开始又是集中大飙泪,结尾大团圆真美好,不知第三部要怎样入手啦,已经这么圆满了不是吗。
站在東京塔的上面能眺望到很遠么?是很遠的那種,要很遠!遠到可以逃脫出所有視野中的盲點!有徐徐溫暖的度數。
这种讲不好故事写不好人物就指着用死命煽情来掩盖瑕疵的电影看着总是很不爽。
mmpp~~~其他麻麻
就是嘛!芥川奖那么好拿的吗!
依旧是前作的原班人马出演。依旧主打煽情和怀旧。而且更加泛滥。遗憾的是本作的煽情几乎都加入了浓浓的说教色彩。让人十分厌烦。连激萌小萝莉的故事也暗含说教成分。反倒是出场很少的“医生”角色的“烤肉串舞”更显感情的真挚。剧情还是很老套的那种大团圆。希望第三部能够创新
不小心先从2开始看。很煽情,也很日剧感。看起来是生活化的故事,但人物都是理想式的真善美,读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结,仔细深究其实却并无太多刻画描写。(PS:修车行家小孩的毛衣,与小津早安里那家想要电视的小孩的毛衣是同款。)
不知道有两部,看完后略失望,不知道第一部会不会更好些。
把第一部的遗憾缝补完好,还以一个大团圆。承接第一部风格,依旧温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