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我的疑问以及大家的疑问。
看完《怒》之后,出乎预料的,我想起《挪威的森林》,村上说写这本小说是想告诉大家,他也会写现实主义。
我当时看到村上自述这段话时的感觉是:卧槽,这是现实主义?!!!
后来阅历渐长,开始理解了,这的确是日本的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加深了我对《挪威的森林》的理解,它涉及了人性,人性被扭曲的原因,以及人性扭曲后的表现。
人性扭曲在每种文化下都是不同的,例如《菊豆》这种电影,外国人可能就比较难以理解,就连同根同源的日本,估计也不好理解。
同样我看到很多人不理解《怒》里明明女主人端了杯冻饮给他,还请她进屋凉快,为啥他会动了杀机,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只能试着理解,看了《挪威的森林》里更多匪夷所思的不理解之后,这个就好理解了。
就像导演/编剧借助剧中人口说:我们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同情我们,你就死定了,果然,他杀了她,然后悔恨交加。
他的怒并不是对女主人的怒,是对自己的怒,人的痛苦源自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可是这种解释太苍白了,在大部分人,包括我看来,这就是个神经病,病发时杀了人。
至于美军驻冲绳大兵强奸这一出戏,丰富了本片的视角,当时瑟瑟发抖的小孩儿,除了担心打不过之外,也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冲绳被美国占领的天然恐惧。
这个表达不是重点,我看过更丰富的是在金基德的《收信人不明》里,在这部电影里,美国大兵(强奸,通奸)本地女子,生了个混血孩子(还是个黑黄混血),这孩子被当地人嘲笑又不能跟着他未知的爹回美国。
最后愤恨之下弑母后自杀--他杀了自己的母亲,自己骑着摩托车一头栽进冰面自杀了。
背景故事还有美军以肉体做交换带一个眼睛有问题的女孩儿到军营做手术;美军和韩国不良青少年交换花花公子和大麻,以及韩国无处不在的杀狗吃肉狂欢。
符号非常多,隐喻纷繁交错。
我更愿意从普世的角度理解《怒》里那出强奸戏。
大家可能还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对着镜子YY的戏,那段简直是这部电影里拍的最好的一段。
马小军等一帮小混混,不知天高地厚,但比带到警局后,差点吓尿了裤子,才知道自己的脆弱与胆怯,回到家越想越觉得屈辱,对着镜子YY了一把,希望自己在现场时非常神勇的--这可能是很多青少年内心的秘密吧。
因为这部戏,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关键时刻哲也没有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他还是个少年,上街游行反对美军扩建基地时是和众人一起的,这时,是他一个人。
他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勇敢,因为他未曾有这样的经验。
后来他杀了山神,那时候他就长大了。
人都是这样,在自己的屈辱中反省学习尝试,慢慢的长大了。
那种十几岁就勇气大过天的人,往往当场就被拍死了,因此我们记得他们,记得他们的勇气。
大部分人是害怕的,屈辱的,然后知道自己勇气有限,于是学会了谋略。
当然,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妻夫木聪和凌野刚的Gay戏。
通过这些看似并不关联的故事,描绘出一个更加立体的社会。
但它的尴尬也在于此,导演似乎并不是想拍一部社会画卷式的写实主义电影(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看他很少在生活场景上着墨,细节也非常少。
他更像是想把故事从环境里抽离出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哲学上的,心理学上的(例如最近的《三块广告牌》)。
摇摆的结果是两样都失败了。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表达的挺丰富的,但不是尽善尽美之作。
尤其我看到很多人说宫崎葵演的渡边谦女儿在剧中是个智障,你们怎么看出来的?
我觉得她正常的很。
我以为某些桥段不会发生在我的生命中,但可笑自己还是太年轻。
我以为自己可以担负起某些责任,但其实会无助、颤抖、想要转身。
我以为我的信仰可以庇护我,但也许我会违背她,走上一条未知的道路。
我想给你力量,愿你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我会护你周全,不让你再被黑暗所侵蚀。
如果真的有凶手,我不会原谅,一点也不会!
我是上周五看的这部电影,这几天一直都在琢磨这部片子 因为在豆瓣上广受好评,所以不敢上来就谈自己的看法,认真看完了豆瓣和知乎所有的影评才确定,我真的觉得这部片子作为一部电影,我真的不觉得很棒。
以下是自己的一点观点1、从本质上来看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片头血腥、暴力的场面非常抓人眼球,让观众有一种“真的非常想知道凶手是谁”的感觉,或者“非常想知道这家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凶手如此愤怒”,接下来的故事一直到整部电影的中间都没有回答这个这个问题的意思,我觉得影片的主题可以深邃、隐喻,但是不能被淡化。
尽管结构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签,但是故事开头抛给观众的这么大的疑问,也应该慢慢被解决,然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不是作者一点点带着读者去看家、去发现的感觉,而是中间讲了三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最后突然告诉你答案的感觉,你不想就不能发现这三个故事与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怒”和“信任”的关系。
我个人觉得这很不好,说的难听一点有一些对读者和观影人不尊重吧。
2、明显影片的开端是一个非常血腥的凶杀案,影片的情绪基调,也是被定的高高的,但是后来的故事无论是从股市本身还是从故事的人物传递给观众的情感来说,感觉都是弱弱的。
因为不是真正的悬疑,所以影片最后也不是非常有力量,给人的情绪始终没有达到影片开场的时候那么强烈。
3、如果说,作者、编剧或是导演希望通过三个平行的故事来描述一种共同的精神的话,实话说,我觉得也是蛮难的,因为毕竟三个故事没有联系放在一起写很容易冲淡很多本来可以描述得很强烈的东西,比如,是不是可以凶嫌作案前的生活暴露的更多一些,这样可以更多得让读者多异性同情心,对人同情了,转而就可以真的反思社会和命运的问题了,但是这个影片并没有这么处理。
而是好像就为告诉人们:善良的信任有可能超级倒霉的哦!
反而让人没有理解这“怒”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积累而成的,这里有多少社会、成长还有人格的因素可以去加以描述,但作者都没有,影片没有展现,那又凭什么指望观众看到那些发疯的场面会有一样的同情心的,多半也就是觉得:恩,是挺惨的而已。
说了半天感觉自己挺啰嗦的,如果说就一句话:三个故事冲淡了影片讲述的东西,反而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描述,让外人觉得挺莫名其妙的。
另外,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我本来是个很容易被情节所感染的人,但这部影片我觉得全程都是看着电影里面演的很high,我反而没那么强烈的感觉。
在电影开始出现几个不同主人公时,我还故作聪明地认为三个主人公是杀人犯不同时期的样子。
每当一出现他们的脸,我就在看他们脸上有没有三颗痣。
被导演欺骗自然不好受,可也正是它的迷惑性升华了影片本身所要讨论的主题——信任。
作者吉田修一本人也曾说过这一问题,他无意探究真凶到底是谁。
“我并没有预设谁才是凶手。
这个故事的主题也并非‘寻找真凶’。
执笔时一直存在于我脑中的想法是‘能否信任对你来说重要的人’。
无法完全相信重要的人,这样的自己令自己愤怒。
这便是书名的奥义所在。
” 观影中,第一次想到信任一词是在广濑铃饰演的高中生泉对田中这名奇怪的背包客的态度。
田中突然出现的身影吓得她摔倒在地,她爬起来后仍与其进行对话。
若我孤零一人,碰到这样奇怪的男子,又被他吓到,早已逃之夭夭。
而泉却能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断地与之对话。
她对陌生人这么没有防备心,让我想到“信任”一词。
接下来是妻夫木聪饰演的优马对一夜情的直人(绫野刚饰)的信任。
优马对直人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却可以仅凭一夜情的快感邀请他一块儿入住进家中,甚至问起直人的一些情况他不愿说也并不追究下去。
优马似乎对直人有天生的信任感。
而导演也不忘误导观众,屏幕上方播报着“嫌疑犯真的隐身于日本最大的同性恋聚集地吗”这样的消息。
再后来是宫崎葵饰演的爱子遇上田代(松山研一饰)。
两个人第一次对话,爱子看见田代的午饭就提出以后要为他做便当。
“可以吗?
”“可以啊。
”连续两个这样的问答,本是很甜蜜的对话。
但就第一次观影无所知的情况,始终无法摆脱掉田代是真凶的想法,还会替爱子担忧起来。
在我怀疑他们是凶手时,电影中的他们也在逐渐丢失原来建立的信任。
优马见到直人在咖啡厅和一女子有说有笑,回到家中并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东扯西扯。
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猜测,却又装作无所谓,实际上心里头怀疑得要死。
装出的信任,没法让直子说”谢谢你信任我“。
到后来,警局一通电话,信任崩塌。
他以为自己一直在和杀人犯生活,把直子所有的物品通通收拾扔掉。
爱子父亲一直认为不洁身自爱的女儿再也难以受到疼爱和珍视,所以田代的出现让他一开始就不抱信任。
爱子与田代二人的信任本是无坚不摧的,却也奈不住自己父亲在身边“说三道四”,还有嫌疑犯的信息与之吻合。
她信他,爱他,却也开始慢慢去怀疑。
喜欢泉的辰哉,见到泉被性侵,什么都没有做,只在原地发抖、恐惧。
他相信田中,让田中在自己家里打工。
和泉约好不告诉任何人,却依然忍不住和田中商量要怎么办。
后来田中病态地扔掉房客的行李,说出辰哉藏了好久的秘密,让辰哉误以为他一样处于痛苦之中。
他像一个戏子一样在演给辰哉看,病态地看着辰哉在这场悔恨中痛苦纠结。
之后,田中也觉无趣,主动告知内心想法。
辰哉这才发现田中的“变态”,一怒之下,刺死了田中。
信任崩塌,怒到极点。
看到里头的人物,一个个曾经那么深信,之后却还是去怀疑。
而选择深信的人却又被遭受背叛。
内心无法不起疑惧:信任一个人,真的那么难吗?
作者吉田修一显然并不局限于揭露信任的难存,还给我们留了点希望——爱子挽回了田代,重新信任,重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泉,她身上更多的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反映了驻扎在日本冲绳的美军对当地少女的性侵问题。
在网上一搜此类消息,跳出的新闻跨越年份惊人,17年、16年、15年、12年、11年、10年......无关政治正确,性侵在哪里都不应该被允许。
泉无法发怒,我们一样无动于衷吗?
“无论我怎么哭,怎么发怒,也不会有任何人理解我。
”请试着去理解泉这样的人,让泉“发怒”。
正如书的作者吉田修一所赞赏的,并非“不怒”,而是“善怒”。
他接受访谈时曾说过:“有些人可以更多地发怒。
‘怒’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能妥善处理与表达“愤怒”的人,也是一个能妥善处理与表达“关系”的人。
“怒”存在生活方方面面,无法逃避,我们应该好好处理自己的“怒”,以免造成更大的悲剧。
最近豆瓣上口碑最佳的影视是哪部,不是国产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不是《嫌疑人X》《骷髅岛》《绑架者》,连新上映的《攻壳机动队》也无法匹敌。
热度和口碑高居榜首的,竟然是一部2016年的日本电影《怒》。
非常值得推荐和多看几遍的犯罪+悬疑+同性+爱情的佳作。
温馨提示:本舅在B站看的;此外,该片4月中旬在北京电影节上有放映哦。
1、神级原著导演李相日在《恶人》之后,又翻拍了吉田修一的小说《怒》。
一部好的原著,显然是整个故事的主题、架构与人设的基石。
《恶人》的原著虽然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大奖,但我觉得《怒》的悬疑剧情与人物细腻度比《恶人》纯熟得多,揭露的人性更加深入与透彻。
在B站看过电影版《怒》的,都发弹幕纷纷表示:必须要入手原著小说。
在电影版的配乐上,《恶人》的原声带,与其他全部久石让大师的神配乐一样,简直就是我心水,一直下载在手机里听。
而相对来说,《怒》都配乐就弱了一些,来自坂本龙一。
如此复杂的主线与悬疑的《怒》,完全可以在配乐上更佳细腻与起伏。
2、高配卡司我就知道,你们是来看聪哥和刚哥两个大帅比的全裸肉身的。
妻夫木聪和绫野刚在本片的CP搭配,演技上又将断背和龙阳之好发挥到了新高度。
那深爱的小眼神与直接“拔枪”的肉欲,简直是日版《蓝宇》。
尤其是那段,聪哥在得知刚哥去世后的真相,那撕心裂肺的痛苦,扎心啊老铁,不管是腐女还是直男都能看哭。
值得一提的是,影帝聪哥主演的《恶人》也深受好评,当时和深津绘里也算神配。
此外,宫崎葵和松山研一也是来圈粉儿的。
据说,你们的小葵为了演好乡下妹纸,一个月增肥7公斤,结果都特么增到脸上了。
你们的老公松山君又是冷冷的、酷酷的出场,侧脸和不动声色倒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
这对CP也不觉让人想起他们十几年前共同参演过《NANA:世上的另外一个我》。
刚获得新人奖的丝丝(广濑铃)也是该片的看点。
丝丝在是枝裕和《海街日记》出演过,是最近的大热门。
演绎狂躁哥、背包客的森山未来,舞台剧出身,也是很多粉丝喜欢的胡须大叔款。
最后,老戏骨渡边谦在该片中撑起了父爱纠结的人设,扎心的老头子,神配角。
要说这部电影里最美的女演员,很明显,不是小葵或者丝丝,竟然是打得一手好酱油的高畑充希。
3、三条悬疑线虽然包含了同性、二战遗留、风景等元素,但这部电影主要还是悬疑要素。
一开场就是杀人案的尸体重口,接着三条故事线错中复杂,在前面部分一直缓慢铺垫和交叉着演进。
三条线共同连接处:警察公布灭门案的嫌疑人的照片,以及右脸上有三颗痣。
第一条,东京线:聪哥饰演的优马在同性恋俱乐部里“霸王强功”了刚哥饰演的直人。
两人展开了恩爱的同居生活。
直人来路不明的身份很值得怀疑,但是优马还是以信任的男友角度。
扎心的对话,死后愿不愿意埋在一起。
优马这个角色是人性极其复杂的,事实上他很纠结要不要相信这个陌生炮友,但还是带后者去见了病重的家长。
高潮部分是优马亲眼看见直人竟然约会美女,已经嫌疑人照片公布。
其实,直人是最像犯罪嫌疑人的,至少从照片上看。
优马接到警察电话时,竟然否认了认识这个人,没想到却是一场无法挽回的误会,也再也见不到了恋人。
第二条,千叶线:宫崎葵饰演的爱子,一开场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由于脑子有点毛病(原著中有说),被骗去歌舞伎町。
心疼的父亲找回了爱子,后来爱子与田代(松山研一饰演)相爱,像是两个可怜人的相互信任了。
这位父亲从心底认为可能认为,被强迫卖淫后的闺女再也得不到外人的真爱。
然而爱子得到了,包括在警察公布杀人案嫌疑人照片后,也信任了男友田代不是坏人。
最可悲的是,她竟然最后还是没忍住报警。
人心,很难预测,信任与怀疑正是这部电影探讨的。
结果田代还真特么不是凶手。
不过,这一条线最终还是美好结局,戳心啊。
第三条,冲绳线:小情侣泉和辰哉,以及小岛上的背包客田中。
三人的情谊在打铁的缓慢剧情中,掺杂着各种风景画,情谊逐渐结实。
没想到,当泉被美军强奸时,两个男人竟然袖手旁观,展现着懦弱与身不由己。
这条线的高潮部分也是非常扎心。
4、要“怒”的到底是什么?
相信不该相信的人,而去猜疑最值得信耐的亲人或恋人。
东京线里,优马在得知直人约会的妹纸只是后者在福利院的妹妹,而且警察打来电话时是直人生命垂危。
优马愤怒了,对自己的不信任,后悔莫及。
聪哥将这一角色可谓演绎得炉火纯青。
很大程度上,怒是对自己的阴暗心理的怒。
千叶线里,父亲对女儿的信任,已经女孩对男友的信任,都破值得深思。
在“难处”来临时,他们的不信任,差点毁掉了幸福的奠基石。
愤怒的依然是自己内心的阴暗。
冲绳线里,女主对小男友和大叔的信任,在关键时刻,依然是然并卵了。
这里,灭门案的凶手,有着狂躁的性格,杀人的理由特别简单,仅仅是因为人家好心给他水喝,他不喜欢被同情。
这个时代,人性的阴暗面撕裂开来,其实是非常恐怖的。
它会将最信任的恋人、朋友的关系打得粉碎。
这部电影撕裂得很残酷、很彻底。
这个口子一旦撕开,甚至都没法再弥补。
我还想讲一下这部电影里的冲绳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很多人都好奇,两个男人,干嘛眼睁睁看着泉被侮辱与被损害,除了人性上的懦弱,也有历史遗留原因。
而且背景画面中,民居里的日本人还特么把窗户拉拢,当没看见?
美军驻扎在冲绳,是惹不起的,也很难断案,上个世纪90年代真实发生过,冲绳人民大规模游行,反抗美国大兵强奸冲绳的女童。
然而美军依然没撤出冲绳。
根据“日美冲绳协议”,1972年美国已将主权移交给了日本,但是中国认为日本没有琉球岛主权。
5、冲绳之歌冲绳,也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看到的琉球岛,如今风景之美确实令人向往,我早就想去玩了。
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琉球离台湾很近,1872年日本不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侵占了该岛。
冲绳远离日本本土,有自己的方言,而“岛”有“故土”之意。
二战中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最后的残兵败将都集中在了冲绳岛1945年4月初美军登陆冲绳,红艳的刺桐花开,冲绳当地人民唱起了民谣。
3个月后战争结束,日军全军覆没,当地居民也锐减了四分之一。
刺桐花也败落犹如败绩和鲜血,鸟儿帮着运输死者的魂魄,首里城——琉球王朝的首都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后来,刺桐花在当地成了一种不详的花,它盛开的年份必是多灾多难。
关于冲绳民谣,《岛唄》是非常经典的,比如冲绳籍的日本歌手夏川里美、普天间薰都唱过,也最为著名。
此外英格兰古典女声易希(Lzzy)也有一版,华人艾敬、周华健还唱过。
我还推荐一个朋友汤旭改编的中文版《岛歌》,当时我在《音乐时空》杂志上也写过。
刚来北京工作那会儿,我去她家吃饭,她说,这张小清新专辑在台湾卖得特别好(金牌大风发行),几万张售罄。
大家可以感受下,汤旭是如何用原声吉他与美喉诠释这段历史和刺桐花意象的。
——————————作者:二舅小涛,曾用笔名“五朵云”,哲学系科班出身,摄影与多肉植物依赖者,写诗和小说,前乐评人,前人物报道记者。
个人微信公号:孤独镇(lonely-town)。
- 我,我28岁,还在找工作。
- 如果还没有住的地方,要不来我家吧。
- 那个,你要不要和我合葬啊?
- 我随便。
- 哈哈,我开玩笑的啦。
- 我知道。
- 之前你不是问过我吗,死后要不要埋在一起。
- 是问过,你说埋在哪里都可以。
- 即便我不能和你一辈子在一起,死了能埋在你身边就好。
“我找不到直人了。
”一个游戏人间,一个生性孤僻,两人相识于声色场所,却意外渗透彼此生活,如爱人,如亲人。
经常关注同影的朋友应该会有相同感觉,妻夫木聪和绫野刚这条线单独从电影中剪出来,是可以独立成片的,而且似乎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LGBT短片。
作为电影悬疑中的一个环节,他们与主线的关系没有那么大,所以单独摘出来也完全说得通。
套路是旧的:炮友转真爱,却爱而不可得。
但经不住这两人太耐看。
优马(妻夫木聪饰)表面总是无所谓。
好像和谁都可以,和谁都没关系,浪得没有边儿。
可实际上他心中有许多焦虑,首当其冲就是病重的母亲。
他需要有人陪,需要有人能够倾诉,需要有人能给他一个不会离开的承诺。
这时直人(绫野刚饰)出现了。
直人很安静,甚至木讷。
他总是不笑,可一想到喜欢的人,眼睛却还是会微微弯起来。
当优马问他:“你要不要和我合葬啊?
”他想也没想地就回答:“我随便。
”脸上分明是在笑的。
可还是分开了。
(不剧透,原因虽然老套,但还是好看。
)最后,优马一个人走上街头,想起直人曾经对他说:“埋在哪里都没关系,只要和你在一起。
即便我不能和你一辈子。
”他哭着说不出一个字。
他再也找不到直人了。
※ 电影整体有点散,冲淡了原作中的悬疑性,改编得一般,但这条BL线还是不错的。
盼了妻夫木聪这么多年演gay,没想到一上来就是个强攻,还后入,十分为自己的白菜感到骄傲了。
第一次当原作党。
有生以来。
【自称原作党的话,大概是无条件喜欢原作及作者吧。
由于已经看过原作失去了悬念这个最大的看点,看点就只剩“挠心”了吧。
当时看书的时候,全程最心痛的是爱子这条线。
电影里看到最后居然是因为知念辰哉划掉墙上那片字迹的举动而泪奔(?
)。
明明书里最无感的就是泉这条线了。
电影在整体保留原作内容的情况下,对原作的细节进行了相当大的删减和改动。
也有一小部分的新增。
泉和母亲来到冲绳岛之前的事情,泉在冲绳学校的状况,优马的哥嫂组,优马和直人的新年参拜,爱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及田代的讨债人上门作恶,警官组北见警官的个人线,等等,这些或许由于电影篇幅限制等原因,被全部删除。
另外,故事的时间跨度由一年多(夏-冬-夏?
)改为了一个夏天。
删除的部分,大体上并不影响叙事,不过爱子线被删那一处,如果稍微简要的交待一下,可能会更流畅。
由于并不知道爱子的过去和田代给爱子一家带来的麻烦,所以最后得知田代并不是凶手时,并不能体会爱子那里哭得山崩地裂的心情。
宫崎葵演技全程都很自然,但越是自然越是突显出情绪爆发的莫名其妙。
其实原作里对这条线的描写是相当详尽且周全的,当时看得非常沉重,直至最后一刻才敢真正放下悬起的心。
泉的强奸戏,处理成动态画面配上声效后,视听效果就比纸上几行字要远来得震撼。
较大的改动,一是,原作中知念并未对泉视若无睹,恰好相反,正是他前来救下了被强奸中的泉(虽然为时已晚)。
电影里则改成知念明明看到泉被强,却因害怕不敢上前施救。
这一改动,当然也并不是不合逻辑,而是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知念这个人物的矛盾性,以及弱化了后续的杀人动机。
二是,原作中知念是在星岛田中住处的墙角看到了田中写在墙上的几行字,知道了田中不仅全程看到泉被强无动于衷,甚至落井下石的希望美国佬没有被人吓跑。
由于知道了这样的状况,且在自身正义的情况下,回到家中捅死在自家民宿打工的田中。
电影里则是知念直接在星岛捅了田中,捅之前是由田中本人自行交待对泉见死不救的罪状。
个人的观感上认为,由于此处的改动加上前面对知念的改动,进而导致此处知念的杀人动机,显得有些磕巴(?
)。
哪来的自信去捅别人呢?
你不也没上前救吗?
而且田中自己解释什么?
类似这样的质疑出现。
而原作中,少年杀人的动机显得更强悍:自己救而未成的愧憾自责,对见死不救之人的愤怒和信任落空的背叛感。
三,则是对凶手山神,即田中这个人物。
在片中新增了不少对这个人物的关于“怒”的描写。
如在知念家两场泄愤,甚至还算得上基本交待了八王子事件的杀人动机:泄愤。
原作里可是并没有这样的动机。
不仅没有,甚至还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凶手都死了,我们还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杀人。
原作里的凶手只是无差别杀人魔。
这个改动算是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故事的悬疑度吧。
否则,没有杀人动机的杀人影片,在大量删减细节的处境下,可能会遭到比原作更尖锐的抨击。
优马这条线,也有几处比较大的改动。
一是,当优马质问直人那天和他在一起的女人是谁时,影片里直人没有回话。
而原作,直人是向优马坦白了那个女人是自己的妹妹。
且在接下来的此处,出现了“葬在一起”的对话。
影片中则是改到优马母亲去世后在墓场谈话。
二是,直人的消失点。
原作里是优马看到电视上的八王子杀人事件新闻,当面对直人说:你该不会是凶手吧?
这场对话后不久,直人失去联系。
影片里则是在直人不想向优马交待和自己在一起的女人是谁后出走。
个人认为,向优马坦白女人身份的直人,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直人对优马的信任。
这两处关联的改动,虽无伤大雅,多少还是抵消了一部分情感。
三是,得知全部真相的优马哭泣的场景。
原作是默默靠在电线杆后忍住声音抽泣,后面还走到公园哭倒在直人倒下的那片草丛里。
片中则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自由的号啕。
嘛。
这个只是因为没有看到原作里优马对着公园草地哭着说对不起而感到遗憾。
影片新增的部分应该是,优马在接到警署询问直人的电话后,因害怕而处理房间里有关直人的东西准备扔掉这一系列镜头。
这个镜头加的还是蛮震撼的。
【当然我也并不知道是被什么震到不过片中删去了原作里,优马后来打电话向警署询问直人事情的部分。
另外删减的关于优马兄嫂部分。
尤其是优马与哥哥的对话,这一部分表现的优马对自己身分的不安与无奈,对比往日在外人面前的泰然自若,看着也很是心痛。
只不过兄嫂的段落实在也不算短,电影里是无论如何都塞不下的。
删去也不算意外。
关于演技,每位演员都算是贡献了影帝级演技,不过看下来最自然的是森山未来。
另外妻夫木的表演方式,有些不大习惯。
之前看拥抱黄金飞翔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个演员是不是对gay有什么误解,一演gay就有些拧着。
当然我也没看过他演的异性恋作品,也不敢多加妄语。
不过他在暗室里强暴绫野刚的时候,倒是意外的好身手。
原作里毕竟只有一句“整个过程就像强暴”,以及“把套子取下来射在对方身上”。
妻夫木因为绫野的反抗而兽性大发时邪媚狷狂的一笑,完全超乎当初看书的想象,颇为惊艳。
【怎么也没想到他会笑啊,果然强奸令人愉悦?
至于射在身上,这大概是超了pg12的底线?
【映伦大概曰:都全裸都吸乳都后入了你们还想怎样】以及松山健一,这个演员真的是好奇特,难道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他英俊潇洒睫毛弯弯的神姿了吗?
以及岩永洋昭,身材真是好到哪怕出镜就一秒看完片子的gay们惦记最多的还是他。
坂本龙一的配乐结合影片超级催泪。
当然这可能也许只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原作粉在观影过程中过于激动而已。
但配乐确实非常贴合情节,且不会跳脱出来喧宾夺主。
前60分钟只要有配乐的地方眼睛就是湿的。
配乐在极大程度上加深渲染了影片的情感。
是应该要拿奖的配乐啊。
李相日的恶人当年之所以叫好叫座揽奖无数,很可能是由于该片的脚本是与原作的吉田修一共同编剧,这也导致吉田修一因为这场共同编剧的痛苦产生后怕(吉田称东宝那间讨论脚本的会议室至今都有阴影),不敢再参与编剧。
怒的脚本由导演本人改编,某种程度上无法达到恶人的高度,也算情理之中吧。
影片虽然原创了凶手的杀人动机,硬化了凶手本人的怒。
但整体上由于对原作三条线的还原,也大致表现出三位主角的怒,所谓愤怒,也不过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而已了。
因为没能相信你,所以失去了你。
因为没那么相信你,所以差点失去了你。
因为曾经那么相信你,所以毁了你。
无力感—仿佛反复出现在日本电影里的特质—达也看到被强奸的小泉时的无力感,爱子意识到怀疑错了爱人时的无力感,有马知道自己逃避时的无力感。
怒,即无力感。
但又不光如此。
达也选择了软弱因此才会自责,爱子因为怀疑所以错怪了爱她的人,有马因为逃避错过了直人的死。
怒,是对自己做过的选择而表达的情感,是对自己的无力感。
结尾,导演仍然在努力表达某种正面的情绪,一如《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那样。
我们当然会做出软弱,选择逃避,这是人性。
然而那一份无力感是可以挽回的:达也插入田中的那一把刀,爱子和父亲迎接田代也迎接好了艰难的一生,有马想到的三浦海岸的墓地。
最可怜的反而是杀人犯田中。
把对社会的怒气撒到了善良的家人身上,虽然悔恨莫及,却无法弥补,只好写下怒字。
在冲绳毅然,他没有搭救小泉,再次留下悔恨,写下又一份“怒”字之时,也死在刀下。
两个怒字,实则都指自己。
他对达也说:我们是相似的人。
达也举起刀,没有写下怒字,而是捅死田中,以此证明两人不同。
成就了学会直面悔恨而加以弥补的少年,或许是田中唯一留下的财产。
片中不存在绝对的主角,但是跟之前看过的《恶人》以及《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相同,所有配角都展现了极好的演技,把几条线都演绎的齐头并进。
若是一定选择最出色的演员,妻夫木聪扮演的同性恋应该当选。
读完整本小说,对于山神——田中这个人,他的动机和心理活动其实还是完全无法解释和清楚,书中对于山神的描写和塑造也非常少。
这点上,电影做得算是唯一不多的比小说要好的地方之一。
电影中多了几件事,和小说组合起来还是可以对山神是什么样一个人窥知一二。
电影和小说对山神塑造的共同点,就是他对周围人和生活中上看到的人的蔑视和厌恶。
他在生活中处处都会看到各种各种确实愚蠢的和他自己认为那些人愚蠢的人。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这种想法一般不会过于愤怒,因为ta们很多人都学会了无视那些ta们觉得愚蠢的人。
房间里的文字即是此心理的最明显体现。
小说中还多了一个经历:山神打工时曾和一酒吧女服务员同居,期间邻居聚会,玩闹,甚至生活中发出的声响都会让山神怒不可竭,并会用可笑,匪夷所思的方式发泄不满。
电影里被审问的人透露八王子凶杀案细节的陈述有一段话最为准确地表达了山神此种心理的发展:他这种靠鄙视他人维持自尊的人,一旦别人对他表示同情,他便会觉得别人在看不起他,便会怒气上头。
因为他本身就是靠着蔑视他人来维护自身的世界和价值感,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一般来说即是如果ta开始觉得周围的人触发了他的防御机制——即如果他觉得周围的人表现出虚伪,不真诚——ta就极其厌恶接受他人的帮助,ta们会以绝对自给自足的方式活着。
这种想法的极端发展便是肉体上伤害他人——因为我破坏了周围的人和世界,我便救了自己,免得被它压碎。
所以我便不再需要与世界和人产生什么关联。
工地误报信息,还没有道歉反而讥笑他,下一刻他又觉得自己被别人“同情”,是可怜的人,他就怒了。
电影里关于现场还有个细节,就是他杀害房主妻子后在浴室现待了整一个小时,“因为他真的是想让她复活,”但是,又如何解释山神像个人似的以看似“正常”的方式和辰哉,泉等人相处呢?
对此,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是个人。
因为人类存在本质中的必然,凡是个人都会有和他的同类——人类——产生关联的希望。
凡是个人都会想要和别人以正常的方式相处。
如果别人的接触和行为让他感到其中真正的善意,那么他所有的那些怒和厌恶的板机就不会被触动,这也是为什么小说里泉在台风过后给田中送食物没有让他产生“反应”。
但是,山神为什么会在废墟里写下那种恶魔的话?
我也不清楚,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对于自己写下的这种反人类话语,他一定会感到不适,想法再极端的人,他也无法无视连自己都开始接受不了的行为,因为他的本性想让他是一个人。
电影中还有一段小说没有的人物塑造,就是田中疯狂破坏厨房,这是他内心的冲突,泉对他友善但自己却写下那种话,他一直以来想“正常地”和人相处却不断失败,这种人是很痛苦的,所以废墟里的“怒”何尝没有可能是朝向自己的?
这也是山神想让那个妻子“复活”的心理。
电影里辰哉到废墟里找田中,田中一半被光照亮,一半坐在阴影里,开始了自爆。
“你究竟对我有什么了解,就相信我?
” 他想质疑,想要弄清楚别人的“相信”中究竟有多少分量,有多少真诚。
他想质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极端想法和做过的行为,觉得自己这样的人怎么会被人善待,被人相信?
但同时又想正常地和人相处。
他想要被人相信,就像优马坦言怀疑直人但直人却可以察觉到优马本身想要相信,爱子报警也是一样。
田中知道自己只会做两种选择,要么蔑视,厌恶,伤害别人——那些他觉得愚蠢的人,或是感到被别人同情,但同情中带着“看不起”的人、“善意”和“相信”中带着虚伪,不真诚的人。
要么就开始好好正常地和人相处——他的人性本质想让他这么做。
但是他做不到,他清楚自己的破坏行为已经毁掉了和岛上所有人的关系,此种处境下的他开始伤害别人——那个觉得自己相信他的辰哉——那个他刚刚开始得以让自己好好和人相处的人。
他自爆自己也不想说出口的话,亲手毁掉辰哉残存的感情。
他自知自己已经没希望再和岛上的人像以前一样相处。
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那就是伤害,只剩下伤害可以让他感到一点存在感,无法复原的关系干脆破坏掉——因为我破坏了周围的人和世界,我便救了自己,免得被它压碎。
因为周围的人都消失了所以我便不再需要与世界和人产生什么关联我的痛苦也就消失了。
说实话吉田修一笔下的这个人物并不饱满,也不够深刻,他自己也在访谈中说在写作时都没有确定凡人究竟是三人中的哪个。
在那种条件下就能动手杀人即使在对心理分析过后依然过于显得“不是人”。
为什么一个夜店咖上了(不如说是强奸)一个底细不明的羞涩的小鸭子就敢把他带回家来爱(包养),考虑到对方被上的时候根本不愿意,不怕被报复?
原谅我不懂日本钙圈的爱好?
为什么羞涩的小鸭子不直接说他去咖啡店只是见了一个朋友而要故意隐瞒(我当然懂导演故意设计成这样就为了迷惑你们这群观众怀疑他可能是凶手但是可否考虑一下是不是完全没必要),尤其是他们显然已经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没必要隐瞒这种事情的情况下?
为什么一个智障少女遇到她未来的夫君之后某段时间表现的一点都不智障?
为什么她电话里威胁的内容是“如果你杀了人就不要回来” 然后对方真的没回来然后观众就不能怀疑他也许杀过别人然后最后还要被她嚎啕大哭而感动?
为什么小岛少年家里的店都被砸成稀巴烂不报警或者说哪怕带着警察一起上船竟然单独一人跑到一个明显有anger management issue的人所在的地方跟他单独对峙?
对峙的时候还有无数个超过5秒的呆滞镜头毫无任何行动?
就因为把对方当朋友?
他他妈的把你家店都砸了,你父母辛苦开的店不顾及一下他们的损失?
为什么少年发现田中显然是个精神病还拿把剪刀的时候不赶紧跑?
为什么剪刀竟然有机会掉在地上被他捡起来?
为什么一个前面剧情里显然有anger management issue的人被捅了之后竟然不反击反而跑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部电影里最正常最符合常人的大概就是那个叫小泉的小女孩了,结果她硬是因为混在她这个故事线的不正常的人里有了一个相当悲惨的结局,我真为她感到冤枉!
还有最关键的,为什么一个很明显就是精神有问题并且有anger management issue的需要去医院治疗的人因为病发杀了人就能牵扯出跟他这条线有关系的信任问题?
他自己是精神病人不管人家给他杯水也好赶他走也好只要trigger了他就一定会把对方做成便当这关信任几毛钱的事?
还是说导演要表达的就是日本社会都是一群精神病:捡了小鸭子来爱的同性恋?
智障但是关键时候“智商上线”举报亲丈夫的少女?
还有喝多了就变成聋哑人硬是害朋友被强奸结果最后还能让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唯美地被插刀死在大海边的痴呆少年?
信任在哪里?
如果这些变态在我身边我一个都不会信。。。。。。
看完这部电影,我怒了,怒在导演竟然有这种自信拍出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有深度”的电影。
想来集中解释一下楼里有些人回复的论调:1. 我看电影不在意逻辑,我昨天刚看了速度与激情8,我觉得它是部值得看一次的好电影,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定位,并且做足了自己的定位。
2. 我完全知道导演想表达的内容,我受不了的是他的讲故事方式。
3. 人性当然是复杂的,很多人都会在一时冲动下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在一部电影中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前后矛盾就无法再用这种借口了。
4. 我真正觉得这片子烂的原因是它不真诚,它以为它用纯感性的手法就可以表现人性的复杂进而把自己刻画成一部所谓“高级”的电影,所以我说愿意买帐的人都是不喜欢思考的人,但是不是说他们不聪明或者傻,只是他们习惯性地全盘接受导演的方式,就像电影院里习惯性地跟着别人哭或者笑的人一样。
5. 我完全接受有些人观点与我不同甚至在楼里讽刺谩骂我的行为,因为我不是第一天上网,网络本来就是用屁股思考而说话的地方,但是请不要尝试“教育”我或者“建议”我怎么看电影,这种行为很蠢。
当然我无法阻挡别人的意见,只是如果看到我的回复不是您内心所期待的“接受教育”的结果时不要太惊讶。
6. 所有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意见,我从来都没想让任何人接受我的观点,我这篇影评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真心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和我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类人,而既然他们可以来我的影评批评我,为什么我没有权利批评他们?
这才是逻辑问题......谢谢。
写影评N天以后的心得:楼里有一位朋友用精准的定义告诉了我这个片子的受众群,即真心喜欢这类电影的主要人群(并不是全部,但可以理解为4-5星好评中的多数)。
也就解决了我题目的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的G点被踩中了?
今天决定把它引用在楼里,不怕被攻击,乍一看似乎是负面地说辞,实际上细细品味这就是人与人之差别。
这些人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同情心强,善良,包容等等,但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观点同上且不会变)这段时间观察下来,收获很多,感谢每一位留言的人,包括那些low hanging fruits:“我身边可是有那种一点点小事大半夜要跑去黄浦江投江的,我们半夜三点钟拿着手电叫醒了所有的朋友去搜寻的“女主角”;我身边还有,因为她自己作,男朋友不要她,然后和我们在一起,她怀着5个月的身孕,去买火车票回老家,突然下雨了,她冲到雨里想要“感受悲伤的气氛”的“女主角”, 我们当时大骂她“你以为你是依萍啊???
””我甚至可以断言,喜欢这部片子的人应该也很喜欢一部叫《超脱》的美国电影,非常相似的路数,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本人给那部电影的评价是一颗星,有兴趣八卦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短评。
有趣的是《超脱》这部片子在西方主流影评网上几乎是被影评人同时扔板砖的不及格待遇(在非专业影评人的普通人群中得分和现在的《怒》不相上下),但是在豆瓣却是Top 250里的超高分片(特别强调豆瓣上也有很多专业影评人)。
在此无意说明孰是孰非,只是想表明一个很明显的文化差异。
另,如果你特别喜欢《怒》但是觉得《超脱》特别不好看请一定要留言给我告诉我理由,请不要为了反对我而编造,我从写影评开始到后来的回复一直都是真诚的,包括骂人也是真诚的,请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没理解导演为啥选演技颜值双差的Ayano直到看到疑犯的照片。三条故事线由通缉令串联但是合理性除了松山部分外非常牵强——为赋新词强说怒,不如专注冲绳篇。最后全员哭戏真是硬穿地心
看完我也很鸡巴怒..两星给妻夫木聪
何以为“怒”,自卑是怒,懦弱是怒,背叛是怒。没看过原作,不知道原版小说达到了什么高度,但我更爱那一张张愤怒到扭曲的脸在屏幕前所呈现出来的、带给我的冲击力,再说,能看到妻木夫聪演gay,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真正重要的的东西,不会增加,而是越来越少”
(4.0)要不是有原著党在,我真不清楚这电影在拍什么。“信任”这个命题的铺陈是需要时间的,看似挺长的电影实际是三部短片而已。每一部分分到的胶片那里够安安心心地讲“信任”呢。
演员个个都这么拼,还是抵不过李相日这货的硬煽情啊。新市镇杀人,妻夫木无声之哭都更为震撼,因为这两个段落,都是消声的——这才是“怒”(情绪)的力量,而不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配乐,还有原地爆炸的咆哮嘶吼。
和《恶人》一样糟糕,人物都是在给定主题下所做的计划行为。
震惊
一个简单的“怒”字,把三个平行故事拧作一团;这个字,也把人们惯用的假面层层撕裂,直到人性最黑暗脆弱的一面被赤条条的暴露出来。导演残酷,把懦弱,失信,自私,欺骗全部抛给观众;导演又温柔,因为他最后还是留了一条“回家”的故事做结。夕阳下的列车里,回家的,是人性里最后的一丝温暖和希望。
【北京电影节展映】港版字幕很影响观感。三段叙事平行剪辑。被怀疑的其实是感人的真爱,被信任的却反而无耻卑劣。情绪激烈,非常致郁。老戏骨小鲜肉都奉献了出众的演技。尤其是宫崎葵、妻夫木聪和广濑丝丝的各自几场情绪激烈的戏让人震撼、难忘。悬疑部分失败,疑似刻意误导观众。结尾高潮剪辑有些混乱
群体投入,但三组故事本身普通(凶手之外那两组都是可以不要事情办得这么drama的),李相日我也一直觉得...普通。人妻刚哥very nice。
结尾用力有点过猛啊
导演的自我沉溺以及对演员过犹不及的滥用已经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
整个电影就是三星掉到一星的过程。开始被摄影惊艳,非常有质感的Digital Cinematography。但故事实在拿不出手,太狗血,充满在同类“严肃鸡汤”电影里看过的刻板印象角色,情节也都老掉牙,不真实,也不诚实。尤其是结尾不能忍,角色们轮番哭天抢地,我的白眼简直要翻爆了…
关于信任与懦弱,自尊与自卑,一个怒字将三个不相干的人连接了起来。想来是这几年看得觉得拍得很工整的日本电影了。后半段煽情过猛,剪辑得有点碎,爆点太用力,这些都是明显的问题。但是还是挺好看的,特别是妻夫木聪最后的一哭,简直是他演员生涯最好的演出。当然出氛围主要看坂本龙一的琴。
若即若离的同性情侣、互相取暖的边缘夫妻、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是主角。三地同时发生的信任危机、爱与背叛,对自己对他人的愤怒……到最后,所有人的情绪仿佛随着坂本龙一的音乐一同喷薄而出。演员们都呈现了最好的演技,妻夫木聪太适合演gay了。
烂片,
宫崎葵无论演的多么涕泪横流 都无法挽救角色本身的单薄虚弱 情节的能量未到 硬刷神经兮兮的表演 越是用力越叫人尴尬 然后所谓“信任”主题 未免太“小学生”。不然呢?萍水相逢 一见钟情 就不许保留那一丝死怀疑了吗。ps:配乐不错。
妻夫木聪这条线在整部片中就像一个被从车上甩下来,腿瘸了还试图努力跟上的人。后来车给撞飞了,他就成了该庆幸的那个。
比期待中的差很多,这剧本改编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近2个半小时导演还是没抓住怒的主题,除了妻夫木聪的颜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和“恋人们”一样是带同志情节的三条故事线,但李相日的掌控能力明显不如桥口亮辅,导致故事割裂硬煽情不说,人物形象还没立起来就垮掉了。要是妻夫木聪问我要不要合葬的问题,我会立刻杀了他再自杀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