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要启程去往一个朋友所在的国家,她多年前去了那里,我们偶有邮件联系。
临行前我想给她发封邮件,却发现她用的邮箱早已被强,而这居然是我所拥有的她的唯一联系方式,于是,我跟她彻底断线。
两个月前,我戒了朋友圈。
在点赞之交淡如水的年代,人们放弃了定期联络互道近况的习惯,改为在网上展示家长里短并默认其他人会自动阅读。
于是很快,两个礼拜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与全世界失联。
这就是我们信任依赖的科技,无比强大而又无比脆弱的互联网。
今天,我一边腹诽着互联网,一边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叫《断线》的电影,它讲了三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
一个中产家庭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因为识破了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而被盯上,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少年不堪其辱走上绝路。
这一切让深爱却从未了解过儿子的两个父亲迎来了激烈交锋……一个虚妄度日的裸聊少年,被野心勃勃的女记者相中成为劲爆新闻点,在对方的关怀下渐生天真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最终领悟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nobody。
而女记者纵内心煎熬,也无法阻止汹涌而来的一切……一对痛失爱子的夫妻,在伤痛中渐行渐远。
丈夫工作赌博浑噩逃避,妻子寄情于在线互助小组寻求慰藉,大量信息的自我暴露招致信用卡被盗刷,两人于是开始千里缉凶,也在相处和对往事的回忆中逐渐找回彼此……三个故事,两对父子、一对陌生男女、一对夫妻,全是关系,有的看似稳固其实早已烂透,有的机缘巧合之下偶生羁绊,有的曾经紧紧联结却一击即溃。
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无关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身份亲密的人们却离得越来越远。
到处都是论坛聊天室,到处都是交友APP;没空管孩子?
给他一个手机吧;才不用担心他寂寞,他有手机呢。
网络时代,关系是如此唾手可得;网络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网络时代,总会有ID替我爱你。
于是我们那么那么得想要在网上寻求所有,“在前Facebook时代,你必须成为某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信息,然而如今,你只有在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后,才能成为某人(by数字思想家Jaron Lanier)。
” 然后,我们努力地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却懒得管一臂之内的某某某是哭是笑;我们忙碌且慷慨地在朋友圈点着赞,却吝啬于给身边人一个拥抱;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和身边人无言以对;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科技本身并无原罪,科技只不过让那些麻木之后原本可以做的努力找到了放弃的借口,让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人人低头的疏离下一推再推地逃避。
影片的最后,夫妻俩终于久违地拥抱在一起,两个父亲终于愤怒地扭打在一起,男孩终于冷漠地离开、女记者终于悲哀地哭泣,他们好歹都做了点什么,给予了他们的遭遇以一个向前的结局,这样总好过在黑暗之中冰冷游走的文字最终归于死寂。
最后po一组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remove》,他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于是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3><图片4><图片5>
<图片7><图片8>
“科技让人们更陌生。
”不怎么有新意的主题。
影片企图使用微缩式的手法用三个故事向观众说明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已经全面侵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并为其危险性敲响警钟。
糟糕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2012年的影片。
十年前,如果出现这样一部影片或许还会被称赞有前瞻性,但放在当下,观赏过《黑镜》系列的观众显然不能对这样一部绝对算不上深刻的影片满意,尤其是在大多数观众已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时。
简单地说,源于生活,但却没能太怎么高于生活。
还是说,影片是拍给那些网络尚未普及地区的观众看的呢?
这样的话,科普一下网络安全倒是很有意义。
严格说来,这三个故事都不是控诉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好故事。
研究这点我们只需要看看如果让一切网络都“Disconnect”这些人物命运将会将会如何变化即可。
首先第一个故事里那个靠网络聊天室赚钱的小伙子(和他的同行们)恐怕就要真枪实弹干一场才能拿到钱了(毕竟是几千年来赚钱最方便的传统行业),假设女记者光顾了他还是有机会做这个未成年人非法卖淫报道,窝点被FBI盯上后一伙人逃亡,女记者不管有没有救到小伙子两人都不会在一起,穷得叮当响的小伙子还是得重操旧业,那和现在的结局有啥区别?
第二个故事里自闭小哥的遭遇惹人同情,但在学校里经历过“霸凌”的同学们都清楚,无论换哪个班,被排挤的总是那几位,小哥回到六十年代就不会被欺侮了吗?
还是回到一百年前就不会被欺侮?
脆弱的心灵并不需要被一张裸照来逼死,这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已经被证明过了。
小孩子是很残酷的,总有各种方法弄死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想想《告白》就知道了。
第三个故事里的木马盗密码的确是常见的互联网犯罪,但失独家庭貌合神离夫妻的悲惨生活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没有互联网,憋屈的心灵难道就不找别的出口了?
类似的例子好像很适合上东方110和案件聚焦,事实上,不单单是钱,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可能人都没了。
平心而论,导演拍了几场相当精彩的戏,比如片头视频窝点一镜到底把整个环境一下子交代清楚了,再通过电脑屏幕的视角给观众看到Karl,相当有时空感,两个不良少年调戏自闭小哥的戏也拍出互联网不可知性带来的惊悚的感觉了,可前面铺了那么多路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互联网之罪的戏,最后互联网却啥错没有,要么就是导演选题有误,要么就是执行能力不佳。
从结构上讲,三个故事平行推进,如果能在结尾汇聚到一点,像《撞车》那样迸发高潮就会是精彩的设计,而在本片中这样只是为了寻求共性而把故事凑到一起,不免让人觉得是勉强在用单元剧凑电影了。
放了三个故事,一个新闻编辑想搞点大新闻,然后就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裸聊少年,少年为了多赚点钱,就同意视频,然后女主提出采访他,开始不愿意,后来想通了就愿意了,采访完之后,女主得到了肯定,但是男主幻想着女主能带他过新的生活,但是没有,反而被FBI盯上了,男主把地址给他之后,他们的窝点就被人查了,男主很失望,最后女主去找他,也没有结果 第二个是两兄弟,调皮捣蛋,然后申请了一个女的账号,调戏学校一个自闭的男孩还发了网上的裸照,让男主也发,然后男主发了,但是两兄弟,把照片发到学校网站上了,然后自闭男孩上吊了,虽然被救下,但是可能永远信不过来了,然后两兄弟很害怕,一个男孩还去医院看自闭症男孩,还遇见了他爸,然后聊了一段时间,回家之后自闭症他爸发现不对,男孩没有这个朋友,两兄弟准备用他爸的电脑把记录清空,最后被他爸发现了,但是他爸还是帮他清空了,最后男孩的爸爸还是查到了这个人,然后去男孩家里找他,然后两个男的打起来了,最后也没说怎么样 第三个是一对夫妻,一个在网上赌博,女主在网上和人聊天,一天男主的信用卡被人盗刷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追查凶手,侦探把女主的聊天记录全都拿出来了,还给男主看了,男主很生气,最后找到一个嫌疑人,但是说这个人也是被害者,而且后来发现这个嫌疑人,还是女主在网上聊天的人,然后男主非常伤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互联网时代中三个各自独立的故事。
有记者揭发未成年色情表演网站,有年轻的妻子因为在论坛上跟人聊天被盗窃了钱财,还有一个孤僻少年被同学在社交软件上戏耍最终自杀。
这些都是在互联网上时常发生的事件,左右着我们现实中的生活,我们已然无法将网络与现实进行切割。
导演的叙事方法干脆利落,三个不相干的故事交替进行,却毫无违和感,一点不会让你觉着镜头的切换很突兀,那是因为其内部都有网络这根线隐在后面牵着,与之对应的是很多电影各个独立篇章之间的彻底决裂。
当然,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的是那种各个故事相对独立,却又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故事。
我们国家很多电影在国际上得奖,是因为揭露了某些社会阴暗面,而这样一部揭露美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片子,却让我萌生一种,这似乎也是我们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的感觉。
或许,老外在看我们的很多现实影片的时候,他们是完全无法理解,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在他看来完全是荒诞不经的事情的吧。
不过,在豆瓣上这部电影高达8.1分的评分,个人是觉得有些高了,我给三星。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有现实意义的好片了。
短短的1小时50分钟影片竟巧妙地串起裸聊男、记者、班一家、私人侦探父子、失独夫妻,三条线最后交集在一起,讲述了家人交流沟通相互关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手机、笔电、电脑上的QQ、微信、微博等各种聊天软件虽然拉近了与外人的距离,却疏远了与家人的感情。
有没有感觉到,网络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方便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也让你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大量无用的信息浏览上,你好像被关在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的藏宝洞里,刚开始很享受地看着琳琅满目的珠宝,然后发现再好的珠宝也不能当饭吃。
网络占用了你人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可能让你无法专心去做一件事情,可能让你“人在家中心在网”。
学会上网吧,让网为你所用,而不为网所困。
适时断开网络吧,不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多与最亲近的家人谈谈心,或者全家来一次远行,享受家庭带给你的幸福感觉。
[0274] Disconnect 断线 2013-10-18一部本没有太多期待的电影,如果非常出色,会给人带来莫名的愉快。
这部[Disconnect 断线]就是如此。
论坛上的介绍,说电影是描述“断线 disconnect”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本来以为是带一点科幻或者灾难片色彩,讲述失去网络以后的生活。
但结果大相径庭,网络在电影中从没有断过,一如现实生活,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以后,再也不可能消失。
而断裂的东西,是无时无刻不在的online之下,人与人之间、四目相投、言语交错的联系。
我刚刚参加完一场华丽的婚礼,毫不夸张地说,玩微信是整场婚礼中所有参与者最重要的活动,即使同一个朋友圈的人就在身边,即使500万像素真的和800万像素的照片没有太大的区别。
毋庸讳言,世界在科技的变化之下有了变化,大家都沉溺其中不愿自拔。
演员都很到位,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在褪去故意搞笑的表情,可以做一个非常严肃的演员;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Andrea Riseborough 和宝拉•巴顿 Paula Patton都是大美女,前者在[遗落战境Oblivion]中,在玻璃泳池一展身姿,美艳不已,英国妹子的味道浓郁;演Kyle的小孩,在片尾跟Nina的对峙中,演技能称得上超一流,再长高一点,以后应该不可限量。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彻底改变结尾:Derek即使是已经收到了Mike的电话,但是他对生活已经绝望,他和Cindy在跟无辜的受害者对峙中,狂暴之下连发数枪干掉对方;酷得一塌糊涂的Kyle的老大在看到Nina和Kyle的纠缠以后,毫不犹豫地干掉他们两个;而Rich Boyd在Mike家的前院,那挥舞出去的冰球棍,刚好挥中了小Jason的太阳穴….. 两个老爸在海扁对方以后的执手不会出现,这是整部电影中最温情的场景。
好吧,我承认,我看问题有时候真的很灰暗。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作为片名恰恰很难翻。
目前该片主流的片名“断线”容易让人联想到“掉线”和“断片”,前者指涉网络的断开联结,这跟片子还有点关系,而后者无疑只是一种失常、意识停止的身体状态,过犹不及。
而且,线作为名词在表示connect的意思上略弱。
或者翻译为“失联”,若从抽象的角度理解,很对。
但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表示物理上的失去俩系。
片子有并进的四条故事线,但联系得非常自然。
《云图》故事线更多,但那是一种科幻的格式。
本片更像《巴别塔》式的联系,只不过少了几分戏剧化,多了几分写实,当然,也是在无巧不成书的框架内。
四个故事缘起的人物,都是单向度的人。
他们好像应了乱纪元中的呼喊——“脱水”,又好似践行奥卡姆的的“如无必要,无增实体”,在经济社会中抛开很多角色,褪去许多感情,几乎成为一个职业的符号。
无论是律师、侦探。
记者还是职员,这些标签,足有生活那么大。
人非机器,与其关系最紧密的家庭慢慢出现了问题,有亲子关系,也有夫妻关系,还有工作关系,总之这些情感上的裂隙越来越难以弥合,越来越撕扯、疼痛,他/她们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寄托作止疼药,哪怕是短暂的欢愉,或是片刻的麻醉。
但错位并不会自然回正,矛盾爆发,四条故事或明或暗地纠缠在一起。
他/她们在无所依凭中挣扎,在不明所以中浮浮沉沉,在夜色迷离中追寻那水中稻草般的原因,幡然悔悟交叠着减轻罪责。
渐渐地,这些导致事件发生的人物们,在身不由己和别无他法中疏离了职业符号,重拾他/她们原有的其他身份,重新从物变成了人。
然而这远未圆满,伤痛还在,伤痕长存,但被血与泪浸湿的他/她们,更柔软了一些。
碎过之后,我们一同期待着,破而后立。
P.S.其实,单拎出来任意一个故事,都算不上新颖,但那种交叠营造了一种丰富感,一种现实生活处处皆存误解与无力的为之奈何,这让本片有了一种意味深长。
好比片尾平行的几个慢镜头。
一帧一帧,全都是无可避免。
(劇透) 互聯網把全世界連繫在一起,其壞影響似乎也遍及全球。
《斷了線》(Disconnect)也是從青少年一代在網絡世界的行為切入,卻不僅把青少年當「問題」來治理,藉此鞏固成年人的既有權力。
「下一代」總是在「上一代」的主導下被塑造出來的。
《斷》指出的其實是社會裡的信任問題,而牽涉互聯網的問題只是表徵。
《斷》裡有一家人同枱用膳,兒子只顧盯著智能電話的場面。
《斷》的兒子詰問:「爸爸也在做一樣的事情啊!
」父親辯說那是工作需要。
可憐兒子在網上交的唯一「朋友」卻是惡作劇,使他萬念俱灰而自殺。
比「網癮」更深一層的是面對面的人倫早已分崩離析。
按社會規範而「應份」的人際關係裡──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同學之間,以及記者和資料來源之間的信任一一瓦解。
那些人(不只青少年)渴求跟他人互相了解、互相關心、互相信任,最後卻被出賣和遺棄,對信任和認同的需求只能在互聯網上尋求,那怕那會冒更大的風險:洩漏私隱、受騙、成為別人洩慾的商品,或成為出賣別人的另一個騙子──讓人際創傷延續下去。
《斷》對社會最強力的諷刺,是它所描寫的幾個失信於人成年人角色,分別是律師、記者和警探/偵探這些在其他電影中通常是英雄的人物,是社會規範的標記;這些職業讓他們比其他人掌握到更多別人的私隱和信任,但電影卻把這些形象摧毁,最後只能訴諸暴力,意味著其所代表的社會規範也在瓦解之中。
(原載於am730,2013年07月18日)
多线叙事一直是比较喜欢的风格,若干年前看的撞车也历历在目。
但这一部与之相比,还是稍微差了一层。
一共三个故事组成,分别有一些浅浅的交汇。
记者开始为了新闻后来发展出一丝丝真心来帮助堕落少年,两个小孩的恶作剧导致了另一个小孩的悲剧,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妇在追寻骗子的过程中又慢慢向彼此靠拢。
这部的名字叫断线。
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好像充斥着世间的一切,却显得真实又虚无。
都不知那一头的人是谁,寥寥只言片语就仿佛引为知己,甚至胜过于家人。
但那是谁的错呢?
里面悲剧男孩的姐姐哭喊了一句话:你现在去追究别人又怎样,不过是想显得你自己好过一点,没那么有负罪感而已。
往往在身边的视而不见,偏偏要到失去了的临界点才恍然大悟。
何其可惜。
冰冷的网络并不比身边的人更有温度啊。
1. 非常真实,真实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导演想展示的“荒诞”之处我都觉得好日常好常见毫无违和感【果然网络中毒2.结局!
虽然黑镜风格的充满神脑洞和神展开的戏剧化和冲突看得人更爽更震撼,但是我还挺喜欢导演选择了归于平淡的结局。
归于平淡,归于真实。
不过有点暗暗地希望如果3条线都能在结局也保持disconnect就好了(像女记者的case一样,该找的人并没有找到,该修复的关系也没有完全修复。
没有大悲剧,但是也没有大圆满,之类的…但是那样大概太dark?
)3. somehow三条线能串得更紧密一点或者在结局高潮突然全部交叉就好了,现在的串法感觉和没串一样…4. 虽然有夸半天其真实,但是观影感受还是觉得超慢热。
没办法我就喜欢黑镜那种调调,不喜欢写实但是平淡的>< my bad...
非常一般 每段故事都似曾相识
还不错
互联网和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生活
沟通,即是误解;信任,既是欺骗;爱,即是伤害;人多可悲。
三个网络隐患所相关的家庭和事业的故事,Jason Bateman难得演了一个很不错的严肃角色
看完电影真的觉得一般般,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且在互联网时代很常见。但越是简单的故事越难拍好啊,所以我是真不知道这电影好在哪里,故事穿插讲述一般般,拍摄手法一般般,而且每个角色都会有很多很靠近镜头的“大头镜头”,干嘛,突出人物内心啊?
虽然认识到了一些以前被忽略的东西, 但是依然都没有改变现状好吧.
回家的时候Daisy说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拍出一部电影,只要把中间压抑冗长的空白删掉。但可悲之处就在于,生活没有快进键。
在这个结构下人物相关性太差了,不是单单指人物之间的社交关联,而且包括人物整体设定和侧重方面
没想到里面有四哥,还有好多熟脸。意外的觉得不错,个人认为要是结局再壮烈一点就好了。
貌似祸起互联网,但该发生总是会发生
不喜欢把几个不相干的故事参在一起
导演: 亨利·亚历克斯·鲁宾编剧: 安德鲁·斯特恩主演: 杰森·贝特曼 / 霍普·戴维斯 / 弗兰克·格里罗 / 宝拉·巴顿 /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年度最被忽视好片!
三线交叉很有意思也不枯燥,早就收藏了,但是一直都没看,直到这周教授要求看这个电影写观后感。最大的感受是不要试图去拯救在泥沼中的人。我不觉得产生的一切都是由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产生而造成的结果。这三个故事其实本质上都是由于现实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发酵,加速了问题的扩大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引诱未成年人进行性交易、网络诈骗、通过网络进行匿名的校园暴力等事件的问题不是在于网络的产生,而是问题本身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引诱未成年性交易在网络还没产生时就已存在和发展。同样,网络诈骗之前也有电话诈骗等诈骗形式。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更是常见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这些事件的原因发展是网络加速了事件的发酵程度和结果,与网络有关但绝不是根本的原因。看完之后有哭,是那种安静的淡淡的疼,不是撕心裂肺。
比凯歌的搜索深刻。
网络时代下脆弱的人际关系,真实、信任、情感、被混淆的真实世界。
平庸
神特么惊悚标签…还有短评里说x版黑镜的对得起黑镜吗!简介也完全骗人…这几条线算哪门子纠缠交错,你和隔壁小区张三住同一个街区光顾同家包子铺的纠缠交错吗!
无字幕看了一遍,应该说还行,音乐也不错
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聊天,逼迫着每一个人,直到所有人都疯了。如果是十年前看会觉得很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