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之屋
Viceroy's House,乱世伤痕:末代总督的秘密(台),总督府
导演:顾伦德·查达哈
主演:休·博纳维尔,吉莲·安德森,曼尼什·达亚尔,胡玛·库雷希,迈克尔·刚本,欧姆·普瑞,大卫·海曼,西蒙·卡洛,丹兹尔·史密斯,内拉吉·卡比,坦维尔·加尼,莉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印度,瑞典语言:英语,印地语,潘加比语年份:2017
简介:2017柏林影展主竞赛展映。1947年英国政府指派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协助二次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的独立与和平政权转移。在总督之家内外,大至民族之爱,小至男女私情,全部纠结在这动盪震撼的史诗里。 纪念印度独立七十年,集结英、美、印度三地影坛金奖团队打造钜作。本片是英国籍印度裔女导演古兰德恰达,根据其祖父母跨..详细 >
吃狗餐鸡肉的总督夫人和女儿。纠结不可决,决则得利。
太美化了。
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致力于协助印度独立与政权转移。可惜他再怎么努力,这个过程都无法和平,暴力和屠杀超出了他的掌控,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成立,沾染了数百万平民的鲜血。在这暴行的背后,是英国对自己国家安全的布局,瓜分印度实际上是为了石油,蒙巴顿也只是英国导演的这场浩劫的棋子。
印巴分治 痛苦的历史
一如历史从来都由胜利者书写,描述了二战后英国撤出印度,并协助印巴和平独立的过程。工整但不够大气,细腻但不够煽情。
“英属印度”一直是多国多族多教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地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跑了葡萄牙和法国之后,才一块块殖民地拼接形成的。那阶段的总督都是由这个私人股份公司指派的,到1857年才收归英政府。二战之后英国没钱去印度平叛起义,只能兑现任其独立的承诺,但移交南亚这部分的政权、十多亿债权和120万军权,交给谁?怎么分?这片土地原本就不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民间抢夺财产早就打破头了,连桌椅板凳书本都劈成一半来分……导演把总督府里的终极争夺拍得跟下午茶式的每个人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合理。要拍自己祖母祖父在肯尼亚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就踏踏实实到非洲拍,何必乱入权力的游戏?还说有争议证明她的电影好?
三星给片尾彩蛋
用爱情讲历史
重现了40年代的印度,和走向日落的日不落帝国。电影非常注重细节,宣布印巴分治以后,总督府内每个佣人,包括每一件东西都分别打上国籍
视角更多在时过境迁后的淡然与娱乐,大部分历史苦痛都被隐藏在轻松的氛围下,连爱人的被迫分离也更多流露浪漫的悲伤。导演立场是人民的,唏嘘的,至少是对总督个人的背书,绝不触及历史反思与殖民决策,离政治有一段安全距离。片尾揭示导演身份及真实影像的对比,还是很感动的。
秉承了BBC的精良品质,但《唐顿庄园》式的格调仍不足以尽述印巴分治的复杂局势,倒是充分抒发英国人顾影自怜的贵族气息。
“接下来30天,印度即将分裂。国土重划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被切分的地区,百分之八十归印度,百分之二十归巴基斯坦。总督府资产也将比照办理。最后,我在此沉痛宣布,各位也必须决定你们想要归属的国家……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 自由的甜美,要多少血泪浸渍,又有多少阴谋调制。
宗教信仰自由六个字的可贵。巴基斯坦和印度国家边界线的来历。
典型的印度立场,真纳完全是反面形象了,不过蒙巴顿真的是被迫同意分治方案确实令人惊讶,始作俑者还是英国人,蒙巴顿这个背锅侠真的可怜,电影还隐晦地黑了一把他夫人出轨尼赫鲁,胡玛库雷希太美了!!!
不是很真实 太美化了
小切口展示大背景的手法比较明智,阵容强大堪称巨制;不要相信政客,将命运尽量握在自己手中。
怎么记得高晓松说的是和平解放?难道记错了?
蒙巴顿洗成傻白甜
蒙巴顿为国为民,丘吉尔和真纳为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肢解印度。讲真,片子里的感情戏毫无用处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