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凑巧,晚上在家看了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节选》,在可预见的将来,占国际主导地位的,必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从大的和现实的方向来说,主要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相对以往的意识形态冲突,对个人来说甚至是不可选择的,一个中国人,不可能自由地选择加入、参与或者代表西方的文明。
在看这部分内容后,想休息一下大脑,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一个2006年动画短篇《彼得与狼》,一看就放不下去,奇特的画面,处处寓意深刻的镜头,男孩令人无法忘怀的眼神,还有天衣无缝、直透心灵的音乐,让我深深地震撼。
男孩与狼从窥视、到对抗、到征服、到和解的全过程,又让我感叹不已。
其实,男孩与狼,不也是代表着一种貌似无法调和、互相均有优势和弱点的冲突双方吗?
男孩,有着智慧的头脑,有绳索,有网,还有背后的爷爷的猎枪,狼则有坚牙利齿,强壮的骨骼,双方的对抗 ,没有任何一方有着绝对的把握能够战胜对方,具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等等,为什么互相具备力量,互相处于不同的世界,就一定要面临着冲突和战斗呢?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打开那扇门,狼为什么一定要吃掉作为孩子伙伴的鹅,双方为什么一定要走上前台,做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呢?
即使是战争中的赢家,那个男孩,在胜利以后,还不是无奈的发现在他们双方争斗的背后,还有着带着猎枪的爷爷、市场上买卖动物的商人、围观着的不相干的人群、凶恶的坏小孩,当最终男孩意识到胜利根本不可能带给他任何利益的同时,只好选择将狼放走,在一轮巨大的月亮下,双方对视、告别,在以后,是相互和解共处,还是继续戒备、斗争,短片结束了,没有给出我们以答案。
将文明的冲突与这部短片联系起来,对双方的含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谢今天这样一个夜晚,很巧地与两者同时相遇。
根据Prokofiev同名交响童话改编的<彼得与狼>,是2008奥斯卡最佳动漫奖得主。
Prokofiev 的<彼得与狼>,情节其实相当简单,少先队员(中国里都译成少先队员?
)彼得被严格的祖父监管得很严,不能出去外面玩。
在一次逃出去玩的过程中,彼得的朋友鸭子被凶残的狼吃掉了,善良勇敢的彼得逮住了狼,最后猎人把狼带走了。
而英国导演这次的改编,可谓是彻底的改头换面了。
没有原著的轻松诙谐,而是充满了象征和阴暗甚至有点恐怕的色彩。
而且其结局也作了微妙有趣的改动。
原著里狼被逮住带走后故事就结束了。
但这个动漫版本,把狼逮住后祖父把它带到镇上要卖掉。
彼得看着狰狞的屠夫、贪婪的祖父,还有狼充满无奈哀怨的眼神,作出了一个惊人却合理的举动--把狼放走了。
对于这种改动的分析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扯的是什么保护动物的主张啦之类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体现影片对自由追求与渴望的主旨--无论是小鸟对飞翔的追求、彼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还是狼对自由生活的天然要求,都体现着自由之于生命是如此之珍贵如此之不可或缺。
这也许就是这部动漫的主题吧。
但闲着没事干的我却没头没脑地想到了它的另一层可能的含义。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下,原著的人物当然非常合理地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
比如,彼得当然会被解释为先进的革命阶级;祖父和猫则被认为是落后保守和贪婪愚昧的旧皇权的象征;而狼则被赋予邪恶腐败的资产阶级的缩影。
故事的结局当然就是革命阶级冲破旧政权的束缚,并最终打败资产阶级。
由生活在资产阶级的"低俗"文艺人改编的动漫呢?
彼得这位“先进的”少先队员被改得阴暗古怪,而且最后竟放走了“穷凶极恶”的狼!
(其实彼得最终变成了“狼“了,请细看宣传海报。
)这不是在宣传资产阶级的合理性么?
(狼吃鸭子只是顺应自然,而人类逮捕狼则是对自然定律的破坏)不是在鼓冲资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么?
(彼得变成了狼)也许导演的这种改动纯粹是艺术上的需要,根本没考虑任何政治暗喻。
但这些不经意为之的创作行为中,不是更能表露出隐藏于作者心中的不敢明言的思想么?
柏林墙是经已倒塌了,但铁幕曾经存在所带来的影响,真的能消失么?
唉,是我多想了,根本没这回事……
前面一点的部分着实不在我喜欢的点上,本是没打算仔细看的,可当乌鸦自顾自画地套上气球的绳索,忽然觉得有点意思了。
乌鸦本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可偏偏不知道哪根筋错位,它看上了那貌似可以轻而易举带它翱翔的蓝气球,于是积极努力把自己套牢,然后悲剧开始了:鸟儿的天性被泯灭,只似跳梁小丑般上蹿下跳,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能借助peter的力量攀上不是很高的枝桠,却再无更大作为。
可它似乎并无感觉吧,仍然迷信优美的蓝气球的神话,它被迷惑了,被蓝气球的轻盈所迷惑?
被“不劳而可飞”的前景迷惑?
反正它是信了,于是被限制,再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乌鸦,无论用尽怎样的办法终究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乱飞。
倒是凶恶的狼,这可爱的敌人,帮你乌鸦戳破华丽的伪装,你看,月空下你不是已经可以低空盘旋,无拘无束了吗?
自由就是这样,你抓住身边一切的机会奔向它,貌似渴望,实则带着重于一切的负担;殊不知,飞翔是你的天性,自由的翅膀就在你身上,你唯一需要做的只要抖掉周身不属于你的,拍拍翅膀,就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是经交响乐老师课上推荐过来看的,这部动画影片最让我惊掉下巴的有两点:一是在管弦乐器的选用上抓住了乐器的个性并巧妙地运用到对角色的性格塑造上,将乐器拟人化如木管类乐器中的长笛,通过利用长笛高音区空灵、明亮的音色来表现小鸟灵巧的舞动翅膀并发出清脆的叫声;双簧管相对于其他木管类乐器而言,对气息的要求要大于对技巧的要求,所以对技巧性要求差一些的双簧管用来描绘呆萌、憨憨的小鸭子再合适不过了,就是小鸭子最后没能跑到彼得怀里那里好难过啊,只有一片羽毛飘落到彼得身边,哈哈哈好希望大灰狼行行好把鸭子吐出来;单簧管较具技巧性,不像双簧管那样笨重,故用单簧管的低音区来塑造诙谐(一肚子坏水)、调皮(除了好事啥都干)、步伐轻快的小肥猫,最好笑的一段是猫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挂在树干上,树枝上是小鸟,树下面是随时会扑上来的大灰狼,哈哈哈我脑补猫猫的内心独白:精打细算的想要吃了小鸟垫垫肚子,失算啊差点要去大灰狼的肚子里陪鸭鸭戏水了,还好我会爬树!
再就是用大管的低音区发出低沉的音色来塑造爷爷严肃、唠叨的形象;用弦乐来奏出彼得勇敢、正直的形象,弦乐是管弦乐队中合奏音响效果最为和谐的,在这里我觉得是刻画彼得化解内心的冲突,追求内心世界秩序的和谐;大灰狼的主题音乐主要采用铜管类乐器中三只圆号的低音区来表现,我印象中的圆号一直是走温柔路线,没想到小白兔也能变大灰狼,用来表现大灰狼的残忍;最后就是用明亮的小号、打击乐器定音鼓和钹来表现猎人以及枪声,浅损一下虽然没有打中但人家装备齐全。
整部影片没有对话或者角色的独白,为音乐赋予电影台词般的作用,塑造的角色鲜活而富有力量,属实佩服。
二是能用短短的三十二分钟把故事情节交代的如此清楚,在我这里彼得的善良大于我对彼得勇敢的赞美,他敢于对这个世界说不,敢于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重点是他不会以恶报恶,而是以自己最温柔的方式与这个黑暗的社会对抗着,在威武的押送大灰狼去动物园的路上,当他看到挂满动物尸体的肉店、用动物皮毛为原材料制作衣服的服装店、马戏团团长拿着的动物表演海报,重点是彼得透过关在笼子里的大灰狼真切的看到那个被爷爷以保护为名封锁在院墙里的自己、被仗势欺人、不仅猎物还要猎死小孩单纯美好世界的猎人扔在垃圾箱里的自己,所以他动容了,决定与自己和解还他人以自由,也还自己自由和敞亮。
它在以滑稽笨拙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它憨态可掬但又一心向上,它胆小懦弱但又知恩图报,它就是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我最喜欢的人物——乌鸦。
彼得因无意撞到了猎人,而遭到猎人凶狠地暴力,与鸭子一起蜷缩在大门门口哭泣,内心委屈害怕,这时候,乌鸦出现了。
它折伤了一只翅膀,动作笨拙地从高处飞了下来栽进了土豆堆里,随后抢走了彼得手上的气球,试图通过气球飞向天空,上窜下跳,无果。
气球套在了乌鸦的身上,乌鸦想要重新飞向天空,可是,气球带给乌鸦的,却不是自由,而是束缚,束缚着乌鸦的身体,使它只能上窜下跳,同时也束缚着乌鸦想要飞向自由的愿望。
这就好像被束缚着的彼得,被爷爷禁锢在大门外,没有办法走向明亮生机的森林,更无法释放这个年纪孩子的天性。
我想到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校长禁锢孩子们的天性,施行体罚,孩子们的心灵逐渐开始封闭。
这种禁锢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可是孩子天性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在马修的帮助下,孩子们恢复了天真可爱。
《彼得与狼》中,曾经被禁锢在门外的弱小的彼得,因乌鸦的不断向上努力的奋斗而受到感染,走向了大门外面的世界。
无论是气球的绳子还是大门,都禁锢不了孩子向往美好向往自由的天性,是乌鸦给了彼得走向外界的勇气。
到达了外面的森林后,彼得与乌鸦和鸭子在森林中玩耍,乌鸦在彼得的帮助下,从树上跳下,实现了短暂地飞翔。
它在飞翔的过程中,十分享受和满足,好像陷入了美好的梦境,对自由的渴望是多么的强大。
可是这飞翔只是短暂的,美好是一瞬的,它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爷爷的责骂,以及狼的危险。
乌鸦在和彼得的合作下,战胜了狼,迎来了真正的胜利。
我们在享受美好的过程当中,总是要面临考验和危险的到来,享受固然是美好的,危险也是时刻蓄发的,只有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人才会成长,美好才能真正地实现。
乌鸦和彼得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了,一个飞向了天空,一个走向了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乌鸦与彼得的合作。
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乌鸦是被强迫的,乌鸦是在彼得的催促下,从树枝上滑下,面对狼,它运用了自己灵活的身体,帮助了彼得拖延了时间,最后成功抓住了狼。
虽然乌鸦胆怯懦弱,但它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帮助彼得,机智地限制住了狼。
它知恩图报、善良的性格,暗示了它最后走向自由,实现愿望。
乌鸦的结局是翅膀痊愈,自由翱翔。
在猎人被彼得惩罚了之后,代表着乌鸦的长笛声欢快地响起,乌鸦展开了翅膀,向彼得展示自己的飞翔技能,彼得的眼睛逐渐明亮,他为乌鸦的心愿实现而感到开心,同时,乌鸦又再一次地带给了他新的力量,他最后选择了打开牢门,放走了狼,乌鸦实现自由给了彼得坚定的力量,彼得让狼也获得了自由,而他自己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和成长。
乌鸦这个角色不断地推进了彼得的心境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它带给了全程压抑的影片一丝明亮与欢快,它既不像鸭子那么的胆怯,又不像猫那样的野蛮,而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执着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彼得。
很多人看完这部影片都认为“彼得是狼,狼是彼得”,可我认为,“乌鸦彼得,彼得也是乌鸦”。
片长:32:32对白:无动画类型:定格(逐格)动画、木偶、CG电脑动画《彼得与狼》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乐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来扮演的。
此次英国的动画人Suzie Templeton和Hugh Welchman把这个经典故事搬到了现代,并赋予了其全新的结尾。
彼得和他的爷爷生活在当代的俄罗斯,乱糟糟的街道上流氓暴徒横行,如惊弓之鸟的爷爷遂把彼得和自己都关在一个像军事堡垒的房子里离群索居,并且不许彼得到外面结了冰的湖面上玩,也不许他爬家门前的大橡树。
不过彼得还是趁机偷偷溜了出去,结果遭遇到恶狼。
凭着机智和勇敢,彼得活捉了这只恶狼。
但当他和爷爷把狼带到镇上时,发现人们对狼非常残暴,最终彼得决定把这只狼重新放回到大自然中。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非常传神生动。
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很生动,威风的老猫,搞笑的乌鸦,笨笨的鸭子,总是一头乱发却行事果断的爷爷,一脸凶相残忍的拿枪的猎人,戴彩色帽子的小女孩,当然还有拥有一双狼一样眼睛的彼得和那只真正的狼。
对自由的追寻,是任何“篱笆”都无法阻隔的天性。
最开始的彼得懦弱,不自由,被人欺负,没有朋友,只有一只同样不中用的鹅作伴。
当彼得因为狼吃掉了鹅而愤怒后,他不再懦弱,他变得像狼一样凶狠,这才有了拿网套狼的一系列过程。
当凶恶的狼在网面前变现的十分无力,彼得看到了欺负自己的人居然打了一冷枪便吓跑了,他才知道原来最凶恶的是狼,但如今狼也在他的猎枪下任凭他宰割了。
彼得很得意,尤其是在他看到把他当成小孩子送他气球的大叔和那些孩子不可置信的眼神,在他看到欺负他的猎人也被他的网套住以后,他觉得原来这一切来的很容易,只要你比别人凶,就会得到尊重。
彼得会就此变成一个比狼还凶恶的人吗?
但这时彼得看到了重新得到自由会飞的乌鸦,他为它高兴,他也相到了自己的初衷,他想要自由,想要被人尊敬,但他不会变成狼。
就算是狼也该有自由,不该成为肉,不该成为马戏团的小丑。
所以最后彼得放走了狼。
也许这就是道士下山时老道说的那句,初衷不改。
不择手段非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
为什么大家听到的是——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呢。
彼得是個吊絲。
他沒有選擇的權利。
他想要去院子外面看看,被爺爺攔住。
街上的女孩子都看不見他。
男孩子都想欺負他。
連爺爺的肥貓都懶得睬他。
他的朋友也就是一隻又髒又瘦的吊絲鴨子和一隻飛不起來的吊絲黑鳥。
狼是只loser狼。
在野外連只貓都抓不到。
只能勉強吃一隻倒霉的鴨子。
(要知道吞下那只鴨子一點也不酷,不到萬不得已,loser到不能自拔,狼類是不會去丟這個臉的。
)獵人差點都射到它。
被一個瘦弱的男孩子生擒。
你簡直不能比較,到底是彼得比較loser,還是狼比較loser。
他們根本loser在一個重量級。
可是為什麼,看得時候,我眼睛酸酸的,覺得好有共鳴?
媽的,我可不想承認,我是個吊絲,我是個loser。
媽的。
相比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彼得和狼》中艺术抽象了的少先队员形象,动画《彼得和狼》更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打作。
孱弱的小男孩,阴郁而杂乱的城市,还有在愤怒时刀子一样的眼神——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有单纯的白衣少年。
狼为了生存下去吃掉别的弱小的动物,它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是猎人选择了在欺负弱者时凶残而畏畏缩缩的爬向狼时懦弱,如此如此的憎恨着我们的同类,大概是人类的一大特点。
可惜在做狼还是做人之间我们没得选。
彼得终会长大,躲不开这个成人社会。
要么选择长大,终有一天变成你当年所讨厌的那类人,要么被社会抛弃,有什么办法呢,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能有勇气坚持说不么?
再大的志气都会被时间磨平——只剩下生活本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幸好我们还有对善的期待,不然也不会傻傻的对着一个粘土动画感动半天。
其实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都还留着那么一扇被铁皮封住但是不是那么牢固的小窗户,我们都还想看看那边那个更好的世界。
不够精致
好像淳朴童话
剧情有点无聊,小动物们还挺有趣的。
看不懂这抽象片儿。。
怪不得能得奖 真的是太赞了 音乐和剧情配合的恰到好处 对人物和小动物的刻画也非常逼真 赞
想要乌鸦!
我爱动物,但更爱自由
看了评论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么内涵、。。。
对不起奥斯卡最佳
2008-03-07 大学时音乐欣赏课里老师讲的话,突然被记起了。
看了介绍以后再看要好的多。
鸭子、折翅鸟、狼都可以算是孩子内心的外化,从鸭子被吞食、鸟的高飞、狼的解脱,是孩子从懦弱、受禁锢到独立、强大的过程。
不如交响组曲感觉好。。。宁愿光听交响组曲
我猜他就是得到蓝色气球。
狼把鹅给吃了
好吧~我没懂
我看到你的脆弱和孤独
男孩的神情可圈可点
墙倒了之后,童话故事的结尾也变了。
彼得眼睛很酷,发型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