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公众号 多巴胺餐厅 这部片子曾经出现在4月内地院线片单当中,但无论是名字还是海报都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
后来,在经历了4月“院线片狂潮”之后,人们并没有能够如约在电影院看到此片。
事实上,《强尼·凯克》的阵容会让任何一个稍微熟悉台湾电影的影迷雀跃:制片人侯孝贤(三三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剪辑指导廖庆松,摄影指导姚宏易,配乐林强。
此外,男主角柯宇纶是台湾导演柯一正的儿子,当然还有段钧豪、高捷和张国柱等人的加入。
在开始正文之前再次提及上个月看的《川流之岛》。
同样是台湾电影,同样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两部片子都让我哭肿了眼睛并在看完之后马上开始写字。
如果说这两部电影是当今台湾电影的代表,我则更愿意将《川流之岛》看作对杨德昌的传承;而今天的这部《强尼·凯克》自然是侯孝贤的。
独自在台北生活的徐小姐经营着一家客栈,她还兼职作瑜伽老师。
电影开头,她抱着一个纸盒子独自坐地铁回家。
在车厢里,她遇到房东的儿子,后者再三纠缠着想看看盒子里的鸟。
由于知道地铁上不能携带动物,徐小姐一直敷衍着。
在天台上,房东的患有失忆症的儿子终于见到了凯克鹦鹉。
徐小姐的男朋友要从香港到台北,他希望当他在她家的时候,她能把鹦鹉关起来,因为他“实在受不了了”。
但徐小姐很爱她的鹦鹉,她跟它们分食苹果;当她离开的时候,鹦鹉直接吃起了她碗里的面。
在男朋友长期资助下,徐小姐开了客栈并可以悠闲的兼职作瑜伽老师。
徐小姐认识了房东找来修理房屋的张以风。
几次在楼道和天台的有意无意聊天让两个人熟络起来。
徐小姐和男朋友吵架后坐上了张以风的红色吉普车。
两个人在后者家里给他的张爸爸过生日,然后在便利店门口喝酒。
他告诉她他自己的秘密,她也告诉他她的。
他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而她说,她有个七岁的女儿在香港上学,她们通电话也只会聊些表面话题,她们的生活中不再有交集。
也许那个盒子就是徐小姐的秘密,或我们每个人的情感连结点。
它只能在适当的时候被打开。
她的男朋友不喜欢它。
当盒子被打开,凯克鹦鹉便飞到屋檐雕刻的凤凰头上,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捕捉了。
徐小姐的房东是一对母子。
儿子患有失忆症,需要借助即时贴来做事,否则他就会忘记做过的以及要做的事。
据他妈妈说,他有可能忘记回家。
他在地铁上看到抱着纸盒子的徐小姐,一眼就认出那个盒子里装的是鸟。
他跟徐小姐一起回家,后者始终没有让他看到盒子里的鸟。
在天台上,房东的儿子直接叫出徐小姐鹦鹉的种类名字,他知道,那是凯克鹦鹉。
后来,凯克鹦鹉飞走了,他主动帮忙去抓。
他患有短时失忆症,但他不想借助即时贴生活了。
嘈杂的录音里,他说他童年时候行走的那段8公里的路,他没有忘记,当然还有他失去的哥哥。
对于房东母子来说,他们的秘密或情感连结点正是她的大儿子他的哥哥。
失忆少年和张以风讨论一只飞行中的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将其定格在一个时间维度中,这一刻它是静止的,那下一刻呢?
在徐小姐楼下,她遇见了来修房子的张以风。
张以风很羞涩,他开着一辆曾经抛锚在路边的红色吉普车。
他第一次抱着一扇玻璃窗胳膊卡在窗口的样子让徐小姐哭笑不得,徐小姐叫自己的男朋友来帮忙。
徐小姐家住在顶层,张以风在房顶上检查是否漏雨。
徐小姐看到他穿着雨衣却不戴帽子,头发都湿了。
两个人在便利店门口喝酒,他说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他上了高中后就没回过自己的家。
他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他的红色吉普车再次抛锚在繁忙的高架桥上。
旁边的徐小姐急躁的叫着怎么办怎么办。
后面排了很多很多的车,他们挡在路中间,进退两难。
张国柱与张爸爸张爸爸是张以风以前的老师,张以风说高中后他就没回过自己的家了,他一直在他的张爸爸家生活。
张志豪说他爸爸脾气越来越坏,跟他妈妈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吵架,吵过之后就跑去找角叔。
这天是张爸爸的生日,晚饭后他想让儿子张志豪来收拾桌子,他颐指气使的样子让小豪看不惯,父子吵了起来。
和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爸爸和儿子一样,爸爸在众人面前宣誓主权,儿子在强权之下指责其失职。
张爸爸由张国柱饰演,他是《酒徒》(黄国兆,香港,2011)里风流倜傥的作家。
段钧豪与张志豪张志豪离婚后带着儿子住在家里。
他厌倦常常吵架的父母,他又管教不好自己的儿子,每天工作很辛苦。
偶尔能跟自己聊聊天的也只有张以风。
这天张以风拿了包从工地捡来的烟给他抽。
他说,我操,真恶心。
张志豪由段钧豪饰演,他是侯孝贤《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里的小豪。
高捷与角叔张爸爸的老年“基友”角叔由高捷饰演,他是侯孝贤众多电影里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捷哥“。
莫名电话(对比《好男好女》,侯孝贤,台湾,1995)片名中的“凯克”指的是徐小姐那只飞走了的鹦鹉,而“强尼”是徐小姐一直接到的莫名其妙的电话里所有人都在找的人。
强尼是谁?
他是个儿子,他是个父亲,他是个丈夫,他也许就是徐小姐生活里缺席的那个人。
而张以风说他也想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而他认为“强尼”不错,比什么“皮特”、“汤米”甚至“劳伦斯”都要好!
开车驰骋以及天桥奔跑(对比《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徐小姐起身要走,张以风略带落寞的说:“你要走了?
”徐小姐带张以风来到一座过街天桥,他们在上面奔跑,跑到气喘吁吁,跑到房东说的那种“呼吸困难”(她曾经劝张以风不要抽烟,因为对气管危害很大)。
与徐小姐坐上张以风的红色吉普车的时候一样,两个陌生人彼此畅谈。
仿佛身陷情感纠葛的Vicky(《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在北海道与日本兄弟及其家人相处甚欢。
而这段天桥奔跑还会牵扯出另一部影史经典,即法国新浪潮电影—《祖与占》(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1962)。
林强的配乐依旧内敛而适度。
与《千禧曼波》中的A Pure Person不同又那么相似。
我想起第一次听到Múm时候的感觉:夜晚城市森林中的诡谲和释放,而心里好像有什么就这样被剥落了。
距离我抵达桃园机场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那时台北突然闯入了我的生活,为我展示了大中华区另一幅生活图景,几乎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方式,所以当时隔一年后再打开同样已下载一年之久《强尼凯克》时,文山区的街道、松山新店线的地下铁、信义区的立交桥再次真实的展现在我眼前时,所有关于台湾的人和物的记忆,一股脑儿的涌上了我心头。
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尼凯克》在景观的再现上,是真实的。
影片的开头,女主角接到了一通“寻找Johnny”的电话,这揭开了电影的序幕,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索,成为生活的细节而存在。
然而Johnny到底是谁?
nobody knows and nobody cares.纵使女主人公怎样想去向对话那头解释,纵使几次反复,也得不到任何反馈——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抓住一个线索拼命追寻,困在怪圈里一无所获,沟通了无所获言语无所作为。
影片所期望展现的生活图景,在一开头就讲了大概,正如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一瞬间也是动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缩短,动的幅度也变小而已。
脆弱且易碎。
在台北租房居住打点民宿的女主角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与男友之间关系因为一点点摩擦被极具的放大、整个搅碎。
驾驶着老爷车的男工头行驶在景兴街上抛锚,仿佛一段记忆就此沉睡而怅然若失。
房东家的儿子按照母亲纸条的指示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却因一直麻雀而唤醒了压抑的情感和记忆。
不定且无力。
当发生争吵,女主角和男友之间的对话熟练地在英语国语粤语之间来回切换着,无论是聊天还是吵架,他们到底属于谁?
他们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当工头带女主角到家中做客,意外的惊喜让饭桌活络起来,然而酒后的对话又点燃了积压在心胸里的情感。
一如房东母子之间平静生活内情感的爆发。
但在爆发之后,又是新生,虽然这份新生可能是超脱也可能是原地打转。
房东母子重新接纳了过去的记忆,重新回到了原本的生活。
女主角割断了和过去的联系,在奔跑完之后开启了“新”的生活,当工头和她一起开车上到城市的立交桥上时,“老爷车”再次抛锚,又回到了起点,每人能从这种生活里逃离,所有新生都是周而复始。
再次审视,一种距离感驱动着故事发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变量。
最开始房东儿子对鹦鹉和女主人公产生兴致,也因此收到了房东的警告,让他和女主角保持距离。
而工头也许久未回家,反而是“北漂”和以前认识的老师相处甚欢,当做了第二家庭,而这个第二家庭里也充满着内部矛盾,而作为第三者的工头和家庭里的阿公更处的来。
女主角和男友之间似乎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但这种物理的距离最终转换成了心灵的距离,对距离感的不同体验一个是渴望自由一个是渴望占有,最终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分崩离析。
对于都市里的个体而言,和周围人到底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距离,一种怎样的联系?
甚至于最终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感,导致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
我想,这里可以再去看一下本季的动画《皿三味さらざんまい》里关于欲望和联系的讨论,或许对当下的个体有更好的认识。
距离感太近会让人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太远也一样这些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这些基本的元素组成了每一个事件,这些事件和它所引发的触动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记忆。
如今,这些不同层级的概念被摆在我们面前仿佛再现了我们生活的图景,在看完《无主之作》之后,我有了一点新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是有目的的被创作出来的,它没什么(超越的内容)想要讲述的,它只是再现了某一时期的情感和生活场景,它是真实事物的再现,当你看到它感受到了深切的共鸣——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台湾电影从何时、并因何种原因开始陷入这种虚假的偶像剧制作模式中?
文艺范的色调、场景、台词、表演、配乐……几乎成为标配,却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
偶像剧使用虚假模式无可非议,虚假无非偶像剧的本质。
没人敢说年轻时不需要泡沫,让自己活在美好的假象中。
但对于有过“新电影”运动的台湾电影,是从何时开始中断了这种继承?
“新电影”运动的两位巨匠侯孝贤与杨德昌具有的透析现实的强大能力。
让他们能够将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此之后,这种表现真实的观察能力消失了。
何时?
还是说,台湾电影已经坠入了像韩国电影那般虚假做作的模式中。
以伪饰的方式掩盖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和文化上处于的劣势。
台式“小清新”似乎已经成为台湾电影的标配,每年被大量生产出来。
但“小清新”无非是偶像剧进一步的文艺范,只有即时观看的价值。
那类真正艺术片在台湾的匮乏,才是警钟。
是否因为现代社会对真实性的层层遮蔽,加大了电影人洞悉现实的难度?
还是说电影人自身的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让他们只能在现实的表层活动?
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原因,无疑是并行的。
台湾电影的困境,折射出电影本身的困境。
图为映前发布会最中间为女主:瑞玛席丹,左(一)为导演黄熙(男的)。。。
#2017SIFF亚新奖单元#典型的没有情节,只有情绪的台湾电影。
一切是淡淡的,似漫不经心的,白描般地描述日常生活的瑣碎,寻常百态,偶有惊雷闪过,心下一颤。
最后,汽车在高架抛锚追尾打电话求救,一个远景,戛然而止,毫无设防。
生活就是这样,只能匆匆往前走,不可后退,面对所有,好的,坏的,做到波澜不惊。
具有传奇色彩经历的新人女演员瑞玛席丹(手臂上的车祸遗留的疤痕印记明显)处女表演特别松弛、舒服,毫不怯场也不用力过度,状态非常好,有那种贴近生活的质感,看好她。
后几天在酒店偶遇她,真人比银幕上脸小上一圈,漂亮精致得体,非常大方亲和地和我自拍合影。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这部我一直认为是烂片的电影却时不时浮现在眼前,没有故事,没有高潮,开始和结束都是在车子坏了,不断的有人打电话过来寻找一个叫强尼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老头和家里的关系处不好,天天吵架,只能和隔壁的老头混在一起,女孩的鹦鹉丢了,所有人停下来帮她找,她的前夫却很讨厌她养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不知不觉中所有人都在给对方压力,没有人关心你为何来,未来想去何方。
#SIFF# 本是因为郭采洁第一次作为电影出品人所以去支持,和预想的一样,台湾小众电影总是得不到太多的人气和票房。
影院里只坐了二十多个人,大部分还都来自台湾。
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我对台湾的一切总是觉得很熟悉,包括台湾电影里的强调还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甚是惊喜。
总的来说,新人导演拍这样的作品很有诚意了。
就像当初的《路边野餐》。
说实话,文艺电影美在镜头,摄影真的叫好。
看不懂剧情的时候,只能寄托于每一道光影。
强尼凯克,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想逃离现实,就像没有出现的强尼,就像飞不走的凯克。
一个人一种人生,也不知道我会是强尼还是凯克?
又或者是,父母离异以车为家的阿风?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高架匝道上的塞车,黄色隧道里的风驰,他们还在淡水河边的步道上奋力奔跑。
《千禧曼波》的天桥,已经跟 VR 版的蔡明亮那样,不见了。
丝毫不认为,着力日常美感与生活水流的《强尼·凯克》,与耽溺在虚无情绪,拘于愁滋味形式的《千禧曼波》有多少相似。
即便它们写的都是台北。
相隔16年,跨越了新世纪,又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台北。
最不该的,是一个新导演的作品,被拿来与大导演的庸常之作相提并论。
要骂人,请你带上脏字啊。
《强尼·凯克》之所以跟侯大导扯上关系,确实有侯孝贤的监制背书。
导演黄熙,本来就是游走于侯孝贤的班底。
不仅于此,本片幕后也实在强大。
摄影师是拍摄了《金城小子》的姚宏易,给毕赣新片掌镜又出了状况。
配乐是林强,配角有高捷,再加上有柯宇纶主演,张国柱、黄韵玲配角,甚至连《千禧曼波》里讨人厌的小豪都冒了个泡。
这就不怪吃瓜影迷,死活要把“不太想讲故事”的《强尼·凯克》,跟侯孝贤放到了一个集合。
不过啊,坊间有流传八卦,侯孝贤曾力挺某部新锐华语电影,称其有自己影子。
私下被人问起,那影子里头,是怎么个真传。
他却讲,不晓得啊,我根本没看。
侯孝贤作品有个伤,无论是刚被修复的《尼罗河女儿》,还是野心爆棚的《千禧曼波》,进入都市的响动,均不太成功。
所以,把《强尼·凯克》跟侯孝贤扯上关系是不太恰当,一通解释,到此为止。
《强尼·凯克》的片名沾了洋气,略显奇怪。
它的出处,来自瑞玛席丹饰演的女主角徐子淇,但我更起疑。
片名也许就是“瑞玛席丹”名字本身。
更何况,徐子淇不可言说的过去,似乎跟瑞玛席丹的满身伤痕勇敢重生有关联。
独自在台北租房生活,打点民宿生意的徐子淇,她饲养了两只凯克鹦鹉(另一个台片《白蚁》也出现了鹦鹉)。
她的手机上经常收到各式各样莫名来电,无一例外都是要寻找名为“Johnny(强尼)”的男子。
徐子淇百般解释,但来电依旧,热络不绝。
有一天,徐子淇的鹦鹉飞走了。
再早之前,无法记住时间的李立分了神,开一辆老爷车的工头张以风抛了锚。
《强尼·凯克》就讲述了这么一个“飞了鸟”,“分了神”,“抛了锚”的清淡故事。
到底有什么东西不见了,是不知所踪的人,还是不再回来的鸟,观众只能自己去观察留意,摸索查找。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新人作品,《强尼·凯克》慵懒,倦怠,却少有我个人印象中的刻板台北映像。
没有轰鸣到噪音骚扰的机车,没有无来由的MV风,甚至没有太浓,太嗲的台湾腔。
《强尼·凯克》的台北,似乎只有安静闲适的街区,水泽边上的绿意,夏风或骤雨,前来旅游观光的背包客,忙碌或发呆的老街市民。
这是导演有意处理过的城市空间,也是为“无奔跑不电影”的人生打气。
开场部分,张以风call人拖了车,转搭捷运(地铁)。
捷运上的李立一脸搞怪表情,与徐子淇互动,但徐不怎么搭理他。
三人前后出了捷运,带着关系悬念,从陌生的人流中,走向了同一片住宅地。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本身的电影。
每个人都带着故事出现,带着倦意生活,夜色中,一切都被藏匿了起来。
它用散文的笔法,讲奔跑来疗伤的女人,讲无家可归与车为伴的男子。
还有雨天来袭,骑单车的年轻人,任车轮无限自在地划破地上的一洼积水,消失了风景,遗忘了时间。
片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带来怨气与伤害(例如那场会被认为过火,夹杂粗口的父子家庭风暴)。
无效也体现在徐子淇与男朋友的交流上,他们熟练变换着国语、粤语和英语,唯独找不到属于两个人的爱的语言。
徐子淇与女儿的联络,也更像是偶尔打卡。
她的交流对象,只剩下不会说人话的凯克鹦鹉。
与其说,《强尼·凯克》是讲述小人物的挣扎悲喜,不如说,它更像在掰扯百无聊赖。
说它是哀乐台北,却尽是平凡琐碎。
如果同处藩篱之笼,会引发不可避免的争吵升级,那不如选择远离。
事已至此,何须伤人伤己。
如果挨得太近,只有塞车的情绪烦躁,那不如把镜头拉远,升高,如同鸟的视角,又正像电影的结局。
黄熙用无法言说的孤独,忧伤和隐秘,包裹了三个主线人物的过去,只露出零星半点。
她轻轻掠过这座河边的城市,像鸟儿落在了小庙的檐头,由着浮草在水面漂泊流落。
纵然如此,《强尼·凯克》并不以晦暗麻木来填充电影,却大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感叹。
晴雨相间,昼夜晨暮,日复一日,生活一直在这里,它仍然有无限之美。
还有什么东西飞走了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
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
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选择这一部是选对了。
三个主角都没有做详细的背景交代,只有比较隐晦的表现,然而每个角色的过去都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当下的生活。
这就很像我们的生活,过去并不会刻意去想,却无疑是重要而无法摆脱的存在。
李妈妈家儿子说的飞行的鸟在每个瞬间都处于静止,这一个个瞬间连在一起就变成运动的了,生活中的每一天也都大同小异,但变化就这么藏在其中,即便一切过去了可能依然意识不到改变从何而来
写在最前面:First志愿者是蠢吗?
跟我们说迟15分钟放映 等我们回来却已经开场了 错过不知几分钟的片头 心底一百万句的草泥马奔腾..感触不是没有..经过前面漫长的铺垫 当导演真正开始阐述自己想讲的东西之后 我承认确实受到冲击..那种感觉 可能涉及到每个人 多少都会反思自身吧..而且隧道等等许多镜头确实很令人触动..再加上林强的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才得以构成如此质量上乘的作品..但却又觉得是不是台湾片儿的未来就局限于此了..我鸦说还是有很多台湾新导演导出不一样儿风格儿的电影 也都很棒的.. 可惜我都没看过..其实 侯孝贤一监制 是不是任sei导也都是 台湾猴学院派(我自创的名字)风格儿了..可惜杨德昌真的死的太早..就像几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我都会想到的那样儿 如果是杨德昌活着 侯孝贤挂掉 一切都会不一样儿..相信如果是杨德昌带出来的台湾羊学院派(也是我自创的)肯定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故事出现..说这些 其实是因为看的时候太难受..首先..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风格 千篇一律了..而且又特别的侯孝贤..换句话说 你没有什么新东西 非常失望..而且侯孝贤的剧情一直那么烂 你学的真好 学到了精髓..其次..你一个班底强大成这样儿的片儿也好意思投First 你要脸吗?
你们一群说好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无路可走的导演的评委你们选这样儿的片儿入围 你们要脸吗?
再次..观众蠢..一入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座满成这样儿凭什么啊..一个个看的时候打哈欠换姿势玩儿手机抖腿讲话踢凳子成那样儿..看完又开始夸真有《一一 《最好的时光 的风格儿了..你们有病吧?
贴个屁啊?
像你妹啊?
翔吃多撑坏了脑子吧?
问的都是什么鬼问题?
没技术含量你可以闭嘴啊..唯一一个有点儿技术含量的 也就是问“立交桥的戏怎么拍的 吧?
你们丢不丢人啊 还问柯宇纶什么的?
没人问张国柱高捷黄韵玲吗?
还有你们一脸痴汉相儿的跪舔侯孝贤的样子真让人发指..最后..侯孝贤除了《悲情城市 我真的都看不上.. 欢迎猴粉儿来骂..导演功力挺好 希望你拍出不一样儿的东西来..侯孝贤就一个 跟邓丽君火是差不多的道理 请做你自己的包美圣..
会心
#4thZJYFF#前面一直都很平淡无奇,直到那场家庭争吵戏把我代入,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就像未曾露面的强尼,像不小心飞走的凯克,像突然抛锚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却又发动起来。争吵、和解、失语、周旋……天空飞过一架飞机,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可是那轰鸣声会回荡很久。
省略含蓄和怪异别扭的人物关系纯熟刻意装逼,看起来拍得老实,其实一点都不老实。比言之有物的杨德昌片差到哪里去了。侯孝贤监制,林强配乐,借来的配角们
这种电影太考验人的耐性了 不适合我
喜歡黃熙在交通工具運作上的調度,結尾的車流,在一個看似「卡死」的僵局下,竟然在鏡頭移開之後又開始緩緩前行。以都會細節比喻生活狀態,能見到內化大師心法的新導演筆觸。有點可惜的是,還是有些小片段不太好看,好像要撐起一百分鍾的時間感尚嫌不足,但我會很期待黃熙繼續拍第二部長片。
7.3那些琐碎的生活镜头更像杨德昌,三线交加编制成台北群像。情绪是内里暗流涌动,表面波澜不惊直到最后一戏道破,这种编排不稀奇,只是可惜最后火候不够強煽去凑。就如男孩在郊外雨中骑车后回房对饰物落泪。不过其对于人物状态的呈现还是挺有想法,结尾高速抛锚的设计很好寓言式的道出人各有态的母题
一群功力深厚的中青年演员,被很好的调和在一起。几段故事都是冰山一角的讲述,又都能独立成文。黄韵玲扮演的母亲似乎是投射了她真实生活的影子,儿子现实中原来是个乐手,真佩他的塑造能力。如果有改编散文真的想读一读。
这是电影哦?
有几处地方真的好像千禧曼波,刻画的蛮好的,就是家庭戏没有提炼出来,有些流于表面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好像经历过,而不是“我得到了某种观念上的概述以及肯定”,如果是重温而不提炼,那不是电影,这就点出了它另一个缺陷,主题散漫。
冗长……散碎……缓慢……即使有女主的美颜也看得我睡过去……再即使有侯孝贤监制、廖庆松剪辑指导来保驾护航各处拿奖也还是喜欢不起来……故事性太弱又散,不痛不痒,每个人的过去交代不明有种若有若无感,同时又过于生活化,失去电影感……“有时候人与人的距离太近会让人不知道怎么去爱……”片子里的这句台词大概也就形容出了我对此片的感受……没有灵性。如果导演想要展现的是城市里当代青年的孤独感,那真应该去看看《你的鸟儿会唱歌》和《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那种轻与重之间的呼吸感。
自行车划过水洼哥哥的灵魂永远在那条路上,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走出这戳满洞的纸盒。慢慢快要认识打错电话寻找的强尼,渐渐快要不认识张口闭口钱的男友,一天吃四次的药按顺序放入盒中,抽着发霉的烟原来呼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与人距离太近得拥抱感受不到爱只闻到汗味,距离太远又变成远处传递来撒了一半的水桶,只得到表面的寒暄。生活就像高架上坡一半抛锚的汽车,推不上退不下;生活就像要维修的玻璃窗,拆下来装上去还是跟原来一样,最后卡在框里变笼中的自由鸟。
好像应该改变点什么,但是最后还是重复老路。好像应该发生点什么,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可以期待点什么,但是最后并没有惊喜。生活本就如此。
3.5。感覺比國產那些first系的新導演電影要好多了,有起碼的表演指導能力。
琐碎的日常在《强尼凯克》消极的心态里根本汇聚不成一条线。这位渴望自由的混血美女通过饲养动物以示证明自己的独立,然而屡屡拨错的神秘电话却揭开了她实际上无法摆脱男权的阴影。肤浅客套的交流注定渗入不到内心,拉来侯孝贤也于事无补。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归结于距离的远近,它在认知上出现了错误。
侯孝贤的模仿者和侯孝贤一样,拍都市片简直就是灾难。故事的主线与支线都没有讲好,没有分量,常常呈现出一团乱麻的感觉。
你们好 上海影城3号厅刚刚散场的各位。
可以轮支持台独 电影已被封杀 好事一桩
垃圾至极
看似漫不经心的诗意,实则充满刻意的雕琢,侯孝贤真不是那么好学的
很有余味。讲亲密关系的羁绊,讲时间在自然里的流逝。灵动的开头,三人像洄游中的鱼,距离时远时近。单车划过水洼的轨迹,昏黄甬道里沉默的飞驰,狭窄步道里的奔跑——鸟在飞行中的“动与不动”。有爆发,但不如想象中那样畅快,最后还是停在路上,抛锚,塞车,争吵,始终只有鸟叫得自在。漫不经心的反叛之后,谁也不知道逃离应该如何开始。喜欢了。(音乐是林强诶,半天也没找到原声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