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一直觉得看悬疑片一直在那猜结局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说这可能是观赏该类影片时唯一能干的事情了。
其实,在小孩他爹被撞死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只有这小子才有作为凶手的可能。
但是我的假设却立刻被我自己推翻,因为从杀人的细节来看这根本不可能。
于是,编剧生猛地用了“人格分裂”这个早已被玩烂的梗来解释这一切。
这特么算是什么玩意?
一般来讲,悬疑推理的精髓之处就是在最后利用合理的逻辑来解释之前铺垫的不合理之处。
而在这些解释之中,“人格分裂”绝对是最残障的一种手法,因为它明确的告诉你,之前的那些,都!
是!
假!
的!
所以最后想怎么解释都行,完全不必去顾忌之前那些闹人心的不合理之处。
这特么是在玩我?
总的来讲,这片唯一的创意之处就是将两个万年老梗合在了一处。
一开始的暴风雪山庄杀人事件,以及之后的精神疾病破解谜题。
这两个梗在上个世纪的中期基本就已经被各路悬疑作家给玩烂了。
希区柯克60年拍的精神病逗比都比这玩的要惊悚。
但是,这可是03年的片!
难道把两个用烂的套路合在一块就能叫创意?
就能叫经典了不成?
真心令人难以理解。
精彩之至!
影片全程保持高能,整整一个半小时的片子居然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全程无尿点。
电影雨夜开篇所塑造的悬疑氛围便极佳,且全片保持不低于开篇的水准。
开头的诗歌、车里的书本、背后的血迹、位置的错乱等等,细节悬疑处显得耐人寻味,惊悚的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抓人心弦。
相当直观地展示了精神分裂合并人格的治疗方式,如此设定现在看来亦是新颖,瞬间联想到24个比利。
善与恶的人格相互搏斗,最终黑暗系的结局翻转略感意外但又合乎情理。
本篇中文译名为<<致命ID>>,起初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看到其英文原名为 Identity 之后就更不明白了.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书,才恍然大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追求的是纯粹的快乐原则.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而本我的英译就是 ID.所以,所谓 致命ID 其实就是 致命本我.同样,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分别找到代表自我,超我的角色,当然还有诠释本我的小男孩.
可以说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知道结局!
当你看到胖子其他人格被杀死时(其实我有一个疑问,人格可以被杀死吗?
算了不纠结了)。
他终于清醒,他也因为人格分裂而被免罪,可是突然又把押送的警察和医生给杀了,这医生和胖子有点农夫与蛇的味道啊!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
可是最邪恶的人格果然藏得很深啊,那个不爱说话不爱笑的小男孩杀死了最后一个善良的人格!
到这里,被憋着的一口气还没缓过来又给来了一击!
这种设定可以说是非常棒了,影片都看完了,才知道原来前面所有事都是这个胖子不同人格导演的!
感觉被玩弄了一番,但是又没办法😌片子现实和人格世界衔接得非常好,片子刚开始就是那个杀人事件,以及犯人要被押往审判的地方,还是下雨天!
紧接着人格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是雨天,大家被困在这个小店,来的警察也是押送犯人,这就彻底把观众带入了陷阱!
很巧妙了!
当观众都在为小店连续死人伤破脑筋,也在猜测怀疑时,突然转到多重人格,这个真的让人很不爽啊!
所以去学校bbs精华区翻出来5年多前自己的评论,以纪念今天。
标 题: 我也来探讨一下identity的意思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3年11月09日01:39:16 星期天), 站内信件刚刚看完,在这个寒风瑟瑟的晚上我睡不着了,感觉identity相当有意思。
发表一下看法吧。
我认为这部片子要抓住一个主旨,即是胖子对妓女母亲的痛恨,胖子费了那么大的精力想象出那么多的人,其实目的只有一个:片尾小孩(内心中自己的代表)杀死妓女(老娘的代表)。
其他人都是工具。
我们可以这么想,胖子小的时候产生的杀母情节,一开始是没有禁忌的,因为孩子没有所谓的道德观念,可以毫无顾忌的想象自己的愿望被达成。
但是随着对世事的了解,杀母的想法越来越无法通过心理在意识层面上的审查。
一般来说,人们把无法通过审查机制的愿望潜抑,使之进入潜意识,偶尔在梦中出现,当然是通过某种程度的改装。
但是,我们的主人公相当的聪明,真的,几乎所有的所谓变态者都相当的聪明。
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逃过自己的审查机制,就是自己想象出一系列的连环谋杀,这样一来,掩盖了小孩杀妓女的根本,因为似乎所有人只是在排着队被杀害,而谁被杀只是个时间问题,被杀者的身份无关痛痒。
真的无关痛痒吗?
其他人的确是的,但是无论如何小孩和妓女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这样的改装或许通过长期的斟酌,胖子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细节,使之复杂的可以骗过自己,直到最后自己终于陷入这个无可就药的复杂性中,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差别,也就是说,变态了。
片中一开始和结尾重复的:“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不该在那儿,我希望他离开”等等,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是小时候看到嫖客光顾他老妈时被他偷看到时的情景。
医生的错误是误以为胖子可以通过edward一次性的除掉杀人者,这样就低估了这种心里机制的复杂性。
我可以断语,胖子在他之前的岁月里,曾经无数次通过假想一次次的玩这个游戏,然后在让所有人复活,然后再继续杀人游戏,使这个游戏越来越复杂精巧。
听证会上的一切不说明变态的根子被克服,即使是小孩最后被edd杀掉。
毕竟找到病因是从心理分析出发,但是治愈要从现实中解决,毕竟心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出了问题。
5年后的我有了一些社会阅历,人也飘洋过海到了他乡,但是看了当年的文章,感觉自己进步不大。
通篇在讲不同的人奇奇怪怪的死去。
结果最后解释是人格分裂幻想出来的就结束电影了。
一个多小时积累下来的好奇心(人怎么死的,为什么死的这么奇怪,强调这么多的死的顺序意义是什么,是有鬼么等等等等)完全没得到合理解答和满足。
逻辑性严重不够。
虽然最后解释了多重人格,却没有给之前那么长的故事一个个合理的让人恍然大悟的解释。
一个个人死去代表了一个个人格的死去竟然需要用台词告诉观众。。。
举个例子,女演员花了好几分钟找信号最后惨死,而且第一个死。
她是怎么死的呢?
为什么第一个要搞死她?
精神病都能同时想象十一个身份了,竟然没有把杀死女演员的手法和画面想成一个360度无死角无破绽的定格画面。
我不接受这个精神病!
这不是多重人格的精神世界!
精神病的世界应该是缜密和华丽的才对!
天马行空乱想一通是神经病不是精神病!
所以,我不觉得出彩。
我一度认为在解离性人格实验小电影上它的存在可以算是一个经典,它的经典就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片段中也深具挖掘的价值啊,有些细节,重看之后心里老觉得有趣,那就挖出来扯一下吧。
【D1】那首贯穿主题的小诗的意义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它一共出现了3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第一次出现在片首Doctor与胖哥们的对话录音带中,Doctor问他“你从哪里学来的这首诗”“I made it up,When I was kid,I made it up”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哥们一句话就给出了两个颇有意味的地方:一、Doctor错了,他不是学来的,他自己made up的;二、他made up的时候,是在小的时候。
可惜中文翻过来就很难体现那一语双关的made up的意思了。
这句话在开始出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导演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是对Doctor还是对观众,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从一开始Doctor就错了,他认为胖哥们的多重人格是在小时候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点从他那句“你从哪里学来的”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才会做这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那些影响后所形成的多重人格,唤回儿时的本我,重塑胖哥们的人格,可惜他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全片的结局也证明了他的错误,所有的这些其实在胖哥们儿时的本我期间就已经开始made up的,“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这才是本我的希望,所以Doctor他的死亡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多重人格中必有一重导师性人格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在这里Doctor实际上也就是胖哥们的这种导师性人格的借代,他的结局同样是要被灭掉的。
这也和片尾本我的小朋友人格出现时,胖哥们又一次叨叨这首诗呼应了。
这首诗在片中还有一处出现的地方,是胖哥们那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前警察人格叨叨出来的,当他意识到MOTEL中的谋杀不过是一场人格消亡的实验,而他是作为刽子手的帮凶存在的,对死者的愧疚感和生存的负罪感导致他会做出与凶手同归于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一开始他出场时,不顾一切的决定下车救人时他的那句台词就说明问题了,“这是我的责任”这哥们太伟大了,他觉得对每一个人他都是有责任的,所以直接和导师人格沟通,同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也只能是他了,他是媒介者,是他提供了每一种人格的线索和细节,只是他的这种被信赖的责任感伴随着幸存者的负罪感,终因造成了其他人格的没有回应而产生了属我责任的耻辱感。
这哥们的结局,从莱维纳的“第一哲学”上来说就是“正是他人的死亡,我必须负责,以致于我自己也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死亡之中。
”【D2】父的形象及其死亡的影射片子里头关于父的形象还挺多的,有两层原因,一个就是胖哥们幼年时就过上了单亲生活,这点从片中继父哥们形容小朋友离家出走的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就是那样的,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就扔下他们母子俩失踪了,他对父的印象本就是模糊不清的,混淆与移情也是必然的。
另外一层原因来自于他作风不正的Hooker母亲(Hooker这词还真的是充分体现了他母亲的劣根啊,偷窃与那什么)。
那就来看看那些父的形象吧,一、新婚小夫妻中的那个被诈婚的小哥们,这里Hooker的妙用又一次体现了,偷窃总是伴随着欺骗的,小哥们会死是因为妻子把他关在了门外,这喻意其实很明白,作为替代母亲角色的那位妻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导致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离去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此,母亲的Hooker与Close the door的行为,最后作为父亲角色之一的小哥们会那样的死在corner也是必然的(corner的妙用一在形容父亲的困境,另一是在影射父的形象就是个corner man)。
前面提到的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的失踪事件在这里就有了一个延续,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只是没人知道而已,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点从后来出现的第二个父的形象也可以看出,就是那个从冷柜中倒出来的真正的MOTEL老板,没人知道他已经死了,除了那个假老板,就这方面来说,假老板的形象正是继承了父的子,是胖哥们作为继承而存在的一种人格,他有来自父亲的继承,也有来自母亲的继承,譬如此后出现的偷窃过气女明星钱物的Hooker行为,这种继承人格的他是深深厌恶Hooker的。
再来看第三个父的角色那位教条主义的继父,教条主义与实际无能的他的存在明显是带着一种戏剧化效果的,也正是因此导致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一方面他不相信所有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言谈,因为认识到了它们都是荒谬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仍保留着原来的那些道德判断和道德要求,并且像演戏一样假装这些道德言谈都是真的,这哥们玩的就是那种乔依斯式的道德虚构主义策略啊。
这点有假警察这一角色充分证明了,假警察是作为他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下的人格产物出现的,从头到尾就是在演一出逃犯假装警察的戏,警察的喻意太明显了,就是社会道德,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责任感强大的媒介者曾经也是个警察,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这里想表达的是即使只是胖哥们他人格的一部分,但曾经他也是个有道德的人士,只是不被认可而已。
人靠衣装,大众的判断依据还真都是这样的,披了警察的皮再怎么样的衣冠禽兽都被认为是道德代言人了,假警察他是个戏剧性人格啊。
同样都是作为反道德的存在,那位始终套囚服、戴着脚镣的真小人杀人犯哥们,他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就得宠多了,因为片中曾给了他一个很有意义的镜头,那就是逃离,MOTEL被甩在了身后,这个镜头很有意思,那就来看一下它有意思在哪里吧。
【D3】MOTEL被甩在了身后的镜头它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出现在两个不同形象的人身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代言人,一个就是代表罪恶的杀人犯哥们,MOTEL甩在身后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谁都觉得他几乎是要逃离成功了,可后来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又绕了回去,他是无法逃离MOTEL的,既然无法逃离那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有消亡,他的被杀就是紧接着发生在被逮之后的,这没什么悬念,在胖哥们的心里对他这人格形象其实是挺遗憾的,逃离也意味着解脱,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同样有这份意思的。
至于他被杀的手法,这是个亮点,为什么要用棒球棍插在嘴里这种手法而不是直接爆头呢?
一层意思可能也是因为他是个真小人,言行一致是真小人的特点,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就会严重影响到假警察这类伪君子形象的光环,他是必须得死的,那意思很明白,祸从口出之前他就已经因此而死了,封口嘛。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隐喻了胖哥们在口欲期发展阶段中“固着”了,这种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导致了此后他的人格缺陷问题,注意他是个“胖”哥们,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MOTEL甩在身后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是在那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身上的,也可以说他代表的人格特性就是善与道德的一面,而MOTEL代表的意思就能有意味了,到底是胖哥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呢,还是泛指这个社会呢?
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共存与栖息依赖的意味,而它的悲剧性就在于不可逃离,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逃离。
MOTEL,简直太赞了,怎么能不让人想到Hotel California呢?
And she said"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她说,在这里,我们都是囚徒。
of our own device". 为欲望而自我囚禁着。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在主人的卧房里。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他们为欲望的盛宴而聚在一起。
They stabbed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他们彼此间用钢刀相互挥刺。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但却杀不死心中的恶魔。
Last thing I remember. 我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就是我拼命跑向大门口。
I had to find my passage back. 我必须找到来时的路。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回到我过去的地方。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守夜人说“放轻松”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我们不过是照例在接纳一切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你想结帐任何时候都可以的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但你却永远都无法逃离前面说的杀人犯哥们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得宠也由此可见一斑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想让杀人犯哥们逃离MOTEL这个意味深长的地方的,他一共给了俩个人这样的机会,极端的善与恶的代言人,因为在他看来也只有这两人是有资格逃离的,可悲的是,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无法摆脱唯有死亡,而他们的死亡也正是现实中代表导师人格的Doctor所要的,片首出现的Doctor的那些叉叉已经明确的把他们这两种人格的存在给否认掉了,Doctor的价值观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胖哥们认可的这两种人格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存在,一种作为反道德的恶被否认掉了,另一种虽然是善与道德的但却同样的不被承认,关于这点片中也有提到的,他说他曾经是警察,但后来这代表道德的身份被取消了,他被否认是因为他生病了,Doctor的治愈是以抹杀他的存在价值为目的的,既然代表善与道德的Ego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就遵从代表欲望的Id吧。
【D4】Identity的致命ID之处Identity在心理学上有着“同一性”的意思,从主观方面来说,埃里克森哥们关于自我同一性是这么定义的,“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当然“同一性”也是有危机存在的,“自我同一感”就是解决这种危机的精神和谐状态了,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那么,那种心理上的Well-being就会出现了,埃里克森哥们认为从功能的层面来说,这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Doctor作为这哥们的门徒,很显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是多希望能和谐一下胖哥们的ID啊,让他能找到那种Well-being的感觉,问题是到底是哪里运行脱轨了呢?
躯体、自我还是社会呢?
Identity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身份的象征了,中文翻译就是根据这层意思来的,挺有意思的,胖哥们的每一重人格作为一个独立身份的存在确实是ID重重,片尾的小朋友ID也挺符合那种致命的意味,ID也是一种缩写,根据老弗的理论ID就是本我,避苦趋乐的它是不怎么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作为ID的小朋友,他也只有自我的准则,“Whores don't get a second chance”嘿,这小哥们还挺有原则性的啊!
为了凸显他的颇具ID特点的原则性,导演就给几个他的杀人片段,也算是解释了一下最后存留下的他才是真正的杀手一角,虽然这解释有点牵强,ID再怎么冲动,再如何原始兽性爆发也要考虑一下年龄和发育情况决定的力量相差悬殊的问题啊,但是考虑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心理实验,谋杀也是建立在非BODY层面上的,这点基本上也就可以忽视了。
这语言游戏玩的很有意思啊,真有一套,这片喜欢玩这种PUNS还不是一点,譬如说各种出场人格的姓氏就分别代表了美国的13个州,还有五月十四日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生日,老美的第一个空间站就是那一天升空的,空间站的名字能有意思,叫作“太空实验室”,这片子所讲述的也就是个人格实验的故事,五月十四日出生的胖哥们,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格实验室”,还有那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临终遗言对Hooker大姐说的那个“STAY”,可惜作为她儿子的形象存在的ID小朋友没有给她这个chance,小朋友还是给她发牌子了,因为是母亲,所以更无法原谅。
从一开始他想杀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的角色,母亲的车祸正是他的原因导致的,他下意识的认为他的悲剧就是母亲所造成的,始于此那便也终于此吧,所以最后杀的也是母亲。
三个代表母亲形象的角色也都深具意义,第一个母亲是家长权威型的,习惯了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的他看作是附带品,这点从她在车中的训话和再婚一事可以看得出来,她和那位继父共同孕育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她不出点状况情节还真没法发展;第二个母亲是诈婚的小妻子,欺骗型的她导致了父亲角色的死亡,所以她是得死的,她的死也处理的挺有意思,在代表道德的媒介者哥们的促使下,她和ID小朋友一起跑向了汽车想要逃离MOTEL,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是没有“道德”的促使她是绝对会不管不顾ID小朋友的,火化的连渣子都不剩就成了她的结局,看来胖哥们的怨念很深啊,确实,最后ID小朋友都追出来杀第三个Hooker型的母亲角色了,可见怨念有多深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个“the Sin of the Mother”的问题,呃...有感于老萝卜哥们那什么“the Sin of the Father”这Sin,Doctor哥们没找对,但我怎么觉得关于这片的很多评论里也让我难苟同啊—____—算我扯好了...苟有所感,故而扯呼。
印度教说,我们的世界不过是天神梵天的一个梦,每隔4万年,梵天会醒一次,他一醒,这个世界就幻灭了,直到梵天再次入睡,新的世界才从新开始这部片子你可能会不喜欢,即使我推荐它,你也可能对这部片子很失望你可能会骂它情节单薄禁不起推敲 ,故设悬念而无法自圆其说,结尾编一个骗人的结局来糊弄观众,虎头蛇尾也许类似的好莱坞悬疑电影,你已经不厌其烦的看过不下10部了: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
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
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
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那你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关上电脑,然后嘴里咒骂一句“烂片”当然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跑到到豆瓣里搜索一下电影里没有看懂的桥段,当然也就不会看到一下面这一篇精彩的评论和介绍了好,让我们先介绍一下出场人物吧:(注意出场人物的名字很重要噢)10号房:假警察Rhode罗德(罗德岛-纽约附近区名)和他的同伙越狱犯一个一出场就能被观众认出来的大反派,集残暴冷血好色于一身的标准坏蛋9号房:女明星caroline卡罗林娜(州)一位过气的女明星,爱耍大牌,自私任性,本来应该住在8号房间的莫名其妙换了房间结果害得自己白白早死了很久6号房间:小路lou和其老婆吉妮Gianny Lou Isiana路易斯安那(州)Gianny因为出嫁,也随夫姓路易斯安那,小夫妻因为一时冲动而结婚还经常闹别扭,磕磕绊绊,小路进旅馆房门时太大力把门牌6撞倒了过来变成了9结果成了顺位第2的受害者5号房:店老板larry Washington赖瑞 华盛顿(州)冒牌的旅店经理,瘦弱而猥琐,却莫名地痛恨妓女(后面会交代为什么)4号房:George Yourk乔治。
约克(纽约州)一家三口,戴眼镜的书呆子爸爸,出车祸昏迷不醒的妻子,沉默寡言的儿子貌似群众演员的一家人.....3号房:正值帅气的前警察ed Dakota 爱德华 达科塔(州)当前的工作是司机,充满正义感,枪战,搏击,医疗,侦查无一不在行更重要的是其英俊潇洒的卖相(后来还主演了世纪大片2012哦)1号房:妓女paris nevada帕丽斯 内华达(州)典型的女一号,单纯善良,因为职业到处受人歧视,唯一的愿望是回到老家种橘子过安稳的日子细心的话,你会注意到,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名字里都包含一个美国州名整部电影其实都已经暗示,这一系列看似环环紧扣的情节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犯罪”的舞台上的从一开始妓女帕丽斯开着车找打火机,结果风吹开了行李箱吹跑了她的高跟鞋,高跟鞋又扎破了约克一家的汽车轮胎,害的约克一家人停下来修车,所以约克太太又会被爱德华不小心撞伤了,接着帕丽斯又撞坏了电话线杆,motel两边被大雨形成的洪流切断,又没有电话与外界沟通,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荒岛连续杀人”场景如果这样都不够巧合的话,那么到了电影的最后,幸存者发现他们的生日居然都是5月10号同一天...越来越多不可解释的疑点喜欢推理游戏的朋友心里都会默默的喊“完了”,这样的剧情导演你要怎么善始善终的继续下去?
当然除非所有人都是疯子.....当然,是除非part2(再往下看会涉及严重剧透,对结局有期待的同学请忍住吧)片子一开头,帕丽斯和爱德华刚刚相遇的时候,帕丽斯除了看到帅气的前警察先生爱德华,还注意到他车里有一本书:“存在与虚无”--保罗萨特著,这本书大概讲了些什么呢,其实与这部电影主题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存在与虚无”与保罗萨特在中国都不算特别有名,而在西方这是一个类似我们国家鲁迅一样妇孺皆知的人物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白的的,而这种中西方文化生活中的差异,也恰好是好多观众抱怨对电影中许多情节不理解的直接原因简单来说,萨特认为(其实大多数西方唯心主义者都这样认为)一个人除了简单表面的“本我”以外,还有许多其其他他的“自我”意识存在着举个不太恰当的列子:小明我昨天买了一件衣服,今天后悔了,因为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如果这种不同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就形成了如这部电影所诉的“多重性格”(这一点在双鱼座人身上特别明显的,题外话哈)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里有10个不同的“我”又会怎么样呢?
电影里一直有一条莫名其妙的故事分线:杀人犯瑞内river的审理案件,终于在电影的最后给了所有的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原来没有虎头蛇尾,观众我们这多脑细胞没有白白浪费啊“双重人格”电影最早开始于希区柯克电影“精神病人”那个母亲儿子于一身的经典形象双重人格基本定义就是每个人格都是相对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喜好,记忆,当其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大家轮流值班,就像本作里的“胖子”杀人凶犯瑞内,他是所有10个人格的主体,即“本我”,从法律上来讲他要为他做出的一切行为负责,当然包括杀人案。
但是,这10个人格又是分别控制着“胖子”的身体的,从唯心的角度来讲,只有一个人格才是真正应当接受法律惩罚的“人格”,其他“人格”是无辜的,于是,motel上的这个精彩故事上演了,准确的说实在胖子心中上演了,10个人格(ID)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元凶呢?
part3(如果继续往下看了剧透更加严重的警告声)人格分析+ 主要疑点解析疑点一:分裂的人格为什么汇集到一起答:心理医师(片头那个)在对胖子进行药物治疗,并心理辅导因为找到真凶(人格)是拯救胖子本体的唯一方法,否则12小时候胖子将被处决疑点二:motel的人物都分别代表了胖子的那些人格答:10个id(人格)依次被杀掉的顺序,分别显示他们在胖子心中所占的地位(倒序)no.10 过气女明星,是胖子虚伪自私的部分,奢靡享受的生活和胖子际遇完全相反,最脱离现实的人格,最先被消灭掉。
no.9 年轻丈夫Lou:年轻的新婚男子,那是胖子曾经冒失率真的一面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很快也就消失了no.8越狱犯,表面凶恶,但一看就不是真正凶手,pass的也很快no.7孩子父亲,电影里的这个形象很像一个机器人,碰见困难只会唠叨书本,这也难怪,胖子是单亲家庭长大,关于自己父亲的形象自然是塑造(幻想)乏力的no.6孩子母亲,从头到尾都躺在床上,没起任何作用,同样的原因,胖子从小也没有接受过来自母亲的任何关爱,关于母亲的回忆自然少得可怜no.5年轻妻子Ginny,如果lou是年轻时代的自己,那么Ginny就是胖子心目中的妻子,这个角色在胖子心中的份量也自然会高一些no.4假老板赖瑞no.3假警察罗德no.2男主角爱德华no.1女主角帕丽斯(这四个要分别讲一下)以上的这些人物在电影中都显得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要里换一下思维方法告诉自己他们都是胖子内心世界的(塑造的)角色,就显得合理多了疑点三:他们10人之中谁在先到达这里呢?
这家motel原来的主人是谁?
答:是假老板赖瑞吗?不,大家不要忘了电影里还有一个真正的旅店老板,就是那个吃匹萨被噎死藏在冰柜内的的那具尸体(胖子一定很痛恨自己爱吃)要是重放慢动作,你会发现他倒下来那一瞬间和真正的胖子本人长的一摸一样如果说motel象征着胖子的躯壳本尊,10个被困的人分别是他的十个不同人格那么这个躯壳真正的主人也应该是motel旅馆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胖子原本的人格,但是真正的胖子人格就如情节交代的那样早就死了,锁在冰柜里而假老板赖瑞,是第一个暂居这个躯壳,也就是继续扮演旅店老板的人格而他比较其他人物,也更接近真实世界一些,他贪财、胆小、懦弱,却也从没干过什么真的坏事,他的id名也很明显的:Washington(首都嘛)最重要的一点:他非常非常厌恶妓女,因为他是胖子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非本我人格他的思维喜好也就更接近真实的胖子(但长相完全相反,矮小瘦弱)胖子心理中最大的童年阴影,就是他妈妈是一个妓女,这就是为什么女主角帕丽斯在胖子的人格中排名第1,而赖瑞十分讨厌他的原因疑点四:最具争议的关于心理医师这种让多重人格相互“消灭”的方法到底是对还是错答:不知道细心的观众留意没有,在影片的开头心理医师的办公桌上那张表格,一个圆圈内写着ID110号,并在反复听取录音时在其中一个个上面划×明显心理医师在在研究和调查究竟隐藏在胖子体内的人格才是谋杀犯的元凶而他认定(胖子人格里象征正义的爱德华也这样认定)假警察就是凶手,而片中的假警察罗德(岛)是唯一一个名字不是以州命名的人物也似乎在暗示这一点而他确定的ID数是10个,也就是说他和胖子(这里指的是胖子的本我)自己都没有发现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得更深,更可怕的人格....第11号ID疑点五:争议最多的就是那个致命ID11号答:感觉上他的最后登场有些近似于不可思议,难以解释我们先来看看电影里开有结尾都出现过的关于那首揭示主题的诗: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离开了 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很重要,是胖子?
当然胖子的本我已经死了很久了(原旅店老板)那么是谁呢?
当然是男主角爱德华,还记得他和心理医师的对话吗?
他是整个motel里唯一被心理医师找回过真实世界的人物,也是胖子的内心世界唯一可以和外界沟通的人物当影片的结尾也只有爱德华明白他和这整个故事都是一场幻觉,但是他是善良的(更主要的是他是男主角嘛)他勇敢且悲壮的给帕丽斯耳语到“stay”,这是个意味而深长的词他英雄般舍己为人的救赎给我们一种震撼的感动,哪怕他自己仅仅是以一个不真实的人格存在着....然而胖子没有料到,心理医生没有料到,甚至爱德华也没有料到当然我们观众们更不可能料到,那个真正的连环杀人人格,那个真正致命的ID,并不是英勇的爱德华与之同归于尽得假警察,而是那个....他正如爱德华诗里说“原本不在那里的人”,甚至连motel里10个人格都没有感到他的存在他潜藏得如此之深,俨然在人格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掩藏的如此这般他,这个致命的id究竟是谁呢?
保留一下悬念吧看完电影你就晓得了ps:楼主总结关于观看这类“角色颠覆”类电影时,要注意2点:1通常第一遍看完会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没关系,再看一次你会受益良多2时刻保持清醒这类影片一般会有俩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和“角色眼中的世界”注意区别影片里关于州名和人物关系很有趣比如女主角姓“内华达”是唯一和胖子出生地一样的人,活到了最后第一个到达旅馆的赖瑞姓华盛顿,毕竟别人是第一个嘛还有york家的小男孩(new york嘛美国人心中犯罪的天堂)中间那个越狱犯逃走了,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旅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杜琪峰去年那部“神探”其实有很多这部电影的影子,比如7种性格的凶手等等个人觉得杜琪峰更人性化一点,结尾那个恶女出现更加震撼,也更感人
说实在的,我们学心理学的对人格分裂的接触还是算心理各方面接触比较少的,这些大概应该放到临床医学里去分析。
不过人格分裂也的确是心理学中比较吸引人的一类案例。
因为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所谓“心理学”电影都是抱有排斥心理的,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里的心理学家,都被塑造成“神”或者“变态”,心理学被神化,或者,妖魔化。
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至少我很喜欢。
看了前面几位的评价,都是精彩又到位的,我也不多说,仅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最后,为什么只剩下妓女,(当然还不到最最后),我首先就想到了开头提到的麦肯的妈妈,如果最终真正凶手不出现,我就会以为这是个比较大团圆的结局,剩下麦肯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和期望,新的生活在等着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改头换面”的女人和真实世界里克服人格分裂的麦肯。
可惜,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我觉得我也要和片中的心理医生一样“很傻很天真”了。
我早就该知道,麦肯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童年的经历,母亲的劣迹与虐待,从小到大自己笼罩在阴影之下,矛盾根源在小时候的麦肯和母亲,冲突和高潮出现在结尾,必然应该剩下的、暴露无遗的,就是孩子和母亲,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该有个了断。
所以,剩下提米和Paris,象征着小时候的麦肯和他的母亲,最终那深深的恨意盖过了孩子对母亲的期望——那女子和橘子园,Paris死了,麦肯的人性,死了,只留一个成年人的躯壳,和一个受过伤的孩子的心灵。
司机杀假警察的时候,假警察口型说“不是我杀的”司机说“我知道”然后司机跟妓女说“我看见你在果园” 暗示叫妓女去果园加上之前小男孩自己突然想走出房间以及司机引导其他人让小男孩他们一起上车.懂得都懂——————最后一幕果园的画面滤镜真的很神奇.....我只是随便说说 个人推理8⃣️
将一出不可能罪案解释为人格分裂,心理落差太大,即使有结局反转也难以补偿 @2022-01-26 12:54:49
什么玩意儿啊 一切都是他臆想出来的 悬疑不是这么玩儿的 悬疑应当是前后都能严丝合缝 不是悬了半天疑整这么个万能结局出来
多重人格题材的片子没有什么难看的
还不如找出一个凶手好看呢,编剧也是精神分裂。这剧情中国编剧也写的出来,无限夸大剧情,再给一个无法圆谎的结局。
哇!我是那个被剧透了也觉得好看的人,我好厉害!
没看懂。也不喜欢这类型的电影。
刚看片子我就有谁是凶手的第六感,忽然觉得推理片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看电影时候没觉得惊悚,事后和老公讲述这个电影时居然后背发凉~~~
★★★★★我没有看《致命ID 》前看过很多悬疑片,但我从来没关注过“悬疑片”三个字,是《致命ID 》使我深深爱上了悬疑片。影片剧情紧凑,悬念迭起,结局一波三折,使人回味无穷,让我当年心痒痒的整天都在想着这电影。
结局很妙!很意外!
早知道是精神分裂的题材就懒得淘神去看了,鄙人最烦的就是精神分裂,这种题材就像一个免死金牌一样,怎么圆都能圆回来,没意思。
精妙绝伦的剧本。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非常耐人寻味,切换焦点时镜头的微小变动更是非常隐喻。结局倒不出乎我的意料,这种片子到最后肯定会回头给观众一枪。编剧太牛了,前后呼应的巧妙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6年前的片子,如今看来也生猛十足。
感觉被愚弄了,这叫什么事,因为编剧没能力写出色的推理,所以通过人格分裂强行弥补剧情漏洞,类似于机械降神,还装了一个很大的逼,考验观众能否看懂。一直无法理解所谓人格分裂是不是真实存在,分裂出13个人格,24个人格什么的,只有小屁孩才会觉得很cool,类似动画片里一觉醒战斗力就成指数增长,“我还能变身两次”。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我观察下来,一般都是阅读量很浅的小屁孩最热衷的装逼书籍,然而看完又讲不出什么道道。西方人热衷甩锅,连做错事挨打要立正都做不到,一定要虚构一个人格出来甩锅,很委屈的说不是我做的。怎么了,另一个人格杀人就不用枪毙了吗,哦,在美国还真不用。那就很好理解了啊,使劲嗑药搞出人格分裂,还能将自己的体验拍成电影功成名就。就好比《心灵奇旅》,有的片子按嗑药视角看就可以了。
十几个人格的人一天到晚忙死了啊。。
虽然早就知道结局,但一路看下来还是很爽。对分裂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互动整合,跟《人格裂变的姑娘》《24重人格》这类书里描述的很吻合,所以看起来格外有趣。细节帝挚爱。发福前的库萨克真是萌汉纸。
电影整体都很紧凑,结局真的是想不到,本以为剩下的是善良的人格,没想到,,,,
你可以有个很不错的开头,于是乎后来就有了个很2B的结尾,不,从人格分裂出个虚拟场景的地方被揭示起,这片就垃圾得无可救药了
心理剧、精神分裂剧似乎很受豆瓣小清新们的欢迎,但我不是很喜欢。
蓝光重刷。故事的主干是《无人生还》:十个被困汽车旅馆的人依次被杀,凶手就藏在其中,还加了恶童故事的调料。设定是医生促使精神分裂的连续杀人嫌犯的人格们相遇,希望在互杀中消灭罪恶人格,但这个计划不太靠谱,毕竟哪个人格能活到最后不是医生能控制得了的,除非设定医生能为正常的人格场外援助——那就有点《黑客帝国》的意思了。这种新设定+经典故事的组合,算是编剧的一条捷径,值得借鉴。因为死的都是分裂人格嘛,所以设定中尸体会自行消失(之前的旅馆老板并未消失,说明并不是分裂人格),这类细节给观众提供了新鲜的观看趣味与叙事悬念。比较遗憾的是,在库萨克被召唤出来和医生直接对话的前后,剧本一直是连续莫名其妙死人造成的角色们的混乱和惊恐,没有一个强推理的角色把控节奏,各个人格也挺单薄缺乏戏剧性,导致观看体验单调
就这?因为是纯脑内幻想的人格大猎杀所以一切犯罪实施都不需要逻辑,怎么奇怪怎么来。我还看各种细节推理半天,所有不合理的地方一句“一切都是梦”就打发了。果然是小男孩干的,半路就猜到了。
短片写满后删掉只留两个字:我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