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说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国家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这个国家将要发生的事,外国人反而知道的更清楚吧。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男姐姐不适合当兵。
去找犯人毫无意义,这样做连自己都会变成可恨的人。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
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
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在等一刻,神就是爱”等不了了
选择了中立的角度反映了战时的日本。
1、最近能给我带来感动的大多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善意。
对人家犯错之后理解的善意往往比责怪来的好。
犯错的人往往自己已经充满愧疚。
2、信仰。
坚持信仰。
即使周遭人对你充满了嘲笑。
人无非为自己而活。
当你活出自己的态度 拥有了自己的成就之后。
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都只会变得敬仰你。
而他们却还站在原地继续嘲笑那些靠着信仰从最基础往上爬的人。
3、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一个明智的父亲才会有的最民主的教育方式。
让小孩学会自己思考。
并坚定于自己的信念。
清醒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没什么不好。
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信什么神都没用,信什么机器也没用,做一个庸众,挺好的。
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转换,归属感和正义感缺失的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没必要觉得遗憾,也没必要觉得自豪,把自己意志捆绑于不需要你维护的体制,又有什么值得。
国家意志需要个人去实现,对于表现个体的一脸无辜,有些做作。
这几天看得日本的影视剧似乎都与二战那段历史有关,战争如何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又如何从废墟中重生的过程。
主题很普通,难得的是细节,就本片我想谈这么几点。
一是音乐,日本影人的音乐真的是一丝不苟,不论是宫崎骏动画中久石让那余音绕梁的回响,还是《入殓师》的那深沉低回的大提琴,抑或是《花子与安妮》中那段苏格兰风笛,以及本片中那首偷听的禁曲。。。。
这些音乐不觉之中就沁入我心,让我总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二是普通人的坚守。
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形象无疑是父亲,作为一位洋服店的老板,他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手艺,同时也默默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逃难过来的犹太人。
对于宗教,他不盲从,他理解爱人笃信基督的那份虔诚,但是也不会轻易的去否定他人信仰的自由。
对于战争,他内心非常厌恶,但是为了家庭也能够做到隐忍的活着。
对于儿子的叛逆,他深深的包容与理解,同时也会非常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就像他对他爱人说的,踏耶稣像没有关系,真正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我想他就是一个把顽强活着守护家人的信念真正内化于心的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他其实并不只是为自己和小家,无论从当消防员的选择还是不收那位旦角小生的西服钱,抑或是知道儿子经常去邻居家偷听所谓的反动唱片,他都会报以一份默默的理解,在那样的时代,一份这样看似细小的包容与同理心更显弥足珍贵。
当战争结束后,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正确,而是真诚的向不断质询自己的儿子说“对不起,其实我心里也害怕,但是我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可能就真的完了。
”这是一种凤凰磐涅般的生命力,看似和风细雨,其实力道绵长,有如余华的《活着》,看似本能,其实恰恰是生命最本源的那股韧劲。
三是这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相互守护与关爱。
无论是儿子为父亲被宪兵带走掩饰而免得妈妈妹妹伤心,还是妈妈在战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周围邻里的施舍,抑或是妹妹懂事的想把自己的那份白米饭让给哥哥,当然还是在大火中母子两相依为命奋力逃脱。。。。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一家人分外的有温度,尤其在那样冷酷的时代。
当然,其他的看似惊鸿一瞥其实蕴藏着感动的情景有,那位旦角哥哥的妩媚与惆怅,那么有美感的一个人物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来逃避无法胜任的战争,那是一种把美撕碎的时代悲剧;还有邻居那个带主人公听国外来的经典歌剧的大哥,他对美也是那样的执着,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监狱中冒着惩罚的危险放歌剧的那一幕,还是那个军官看到主人公画的马奈的裸体像后保护了他,并教他如何在战争中求生存,又或者是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法国朋友做上临行前西服的一幕,你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小的坚持与审美,正是这些深藏于我们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最后瓦解战争疯狂的最有力武器。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能忘了对于真正美的追求。
妈妈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所谓给予是比接受更加幸福的事情。
爸爸是个知道世间险恶的男人,在乱世中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像裙带菜一样摆来摆去,还好裙带菜也是有根的,战后他找回来他的缝纫机,找回了他的裁缝店,也找回了他自己。
父母的信仰最终投射在他们的儿子身上,即使有着愤怒有着冲突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勇敢平静地活下去,他在自杀最后一刻躲开,大抵是重生了。
整个电影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持到底,平凡平静地活下去。
我想这才是最大的真。
1、H家里有一张美国明信片,被同学揭发举报说他家是美国特务,爸爸被抓走虐待2、H练习棒球时说了一句英文外来语,小伙伴连忙让他改口说和词3、男姐姐被征入伍,邻居们都觉得当兵无上光荣,只有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反差感强烈4、广播里对战事只播报喜不报忧(发动战争的国家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是侵略,只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被迫性来洗脑国民)5、裁缝爸爸对H说这个国家的报纸只选择地登发想让你看到的信息6、小栗旬演的那个赤色青年不让H瞎唱红歌7、战败之后,终于摆脱了压抑和管制。
H一边画着不死鸟,一边大大方方地唱着小栗旬教他的红歌。
再也没有人管他不要乱画画,不要乱唱歌了……
我也是个弱小的人,完完全全的认输了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就没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事了吗?从今往后该怎么办才好呢?但是已经都结束了,对此耿耿于怀的话,就真的结束了.再重新来过吧!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相信的事情就去做.这个叫凤凰,就算用火烧死,也必定能浴火重生的鸟.影片其实对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让人从中受益.好的电影都有自己独特性,不盲从,不美化,不丑化,让电影到升华.我们国家现在战争片非常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美化自己,丑化敌人,都是盲从跟风,甚至忽视真相歪曲历史而且还有很多荒唐之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变成了一本本弱智电影.本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从小人物少年H一家着手,反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影响.少年H的父亲是个裁缝,衣冠楚楚,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少年H的母亲是个的宽厚人而少年H是个倔强思想独立的孩子,不盲从,不象很多人一样做裙带草,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战前不盲目参战,战后不盲目背叛.因为信基督教和为外国人做衣服,少年H一家被大家歧视,被迫害,在战争中,家庭被毁,但战后一家人重新振作起来,象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我希望我们国家也多一些有独立意识的人,大家不要做裙带草,不要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只有保持独立性,我们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这确实是现代日本社会对那场战阵的普遍认识,虽说不想带着政治立场看这部电影,但我们站在被侵略国的立场,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避重就轻。
不过说实话,中日两国之间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绝不仅仅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释的了得,能像德国那样如此敢于直面自己黑历史的国家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虽然中日两国人民的有很多不同,但这种身在历史长河中不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回过头来看,想必无论是谁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这是在《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看到的句子。
基本上,这首小诗也可以当作《少年H》的题诗。
电影里,少年H涉过时代的阴霾,但叫人欣慰的是,稚弱的生命没有被“深重的黑暗”撕裂,反倒趋向阔大。
就像歌里唱的,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
镜头里的少年H,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妹尾河童,日本数一数二的舞台设计家。
对中文世界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一系列“窥看”游记,而这部去年上映的《少年H》,正是改编自其同名自传。
据说,妹尾的这本自传在全球卖了350万册。
但我觉得,很可能,导演降旗康男看重的并不是它的畅销,而是它对日常悲喜的表述,与降旗以往的片子一脉相承。
我们很容易将少年H认作高仓健饰演的兆治的少年时——在降旗康男30年前的旧作《兆治酒馆》里,生活的跌宕都不动声色地融化在了高仓健的沉默寡言里。
《少年H》里的H,因为小伙伴的多嘴,无端地成了同学眼里的小间谍。
但在苍茫的暮色里,H对小伙伴说:“错就错在我们和美国打起来了,小一,你一点错也没有,所以我不生气。
”常常,在降旗康男的镜头里,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H们,永远不会被一个灰暗的时代败坏。
电影虽然只截取了H生命中短短的四五年,但这属于1940年代的四五年,因为日本陷入战败泥沼而显得很特别。
所以,尽管叙事的起落都仅仅围绕平凡的H一家,但这种个体言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势必成为对大时代、大历史的回应。
少年H的H,既是名字简写(妹尾河童原名妹尾肇,H即为“肇”罗马字拼音的首字),也是世相隐喻。
电影开头,H的父亲在神户的本庄町六丁目经营一家西服店,就像美国人那样,H的红毛衣上被绣上了大大的“H.SENO”(妹尾肇),搞得小家伙走在路上,总有陌生人冷不丁要问:“你是妹尾同学啊”,更多的同学也常常对此发出嘲弄:“妹尾家可真时髦啊”……经过H的抗议,毛衣上的绣字最终成了暧昧不明的“H”,而这种暧昧性恰好也指向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乌冬面店的小哥突然成了危险的赤色分子,安分守己的父亲突然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好像一切固定的都消散了,明明灭灭。
对H来说,他再也不能对着港口的军舰写生,因为那很可能被认为是在窃取军事情报。
就这样,少年H眼里原本安稳的现世被彻底打翻,而父亲对H说得最多的,就是“忍一忍啊”,爬屋顶、画速写,现在都要忍一忍啊。
“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
虽然现在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必须清楚自己在忍受什么,可不能等战争结束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可耻的人啊……”所以,电影的剧情主线也可以简化为,身处1940年末的少年H,如何忍受社会纷乱、内心惶恐的一次次冲击。
值得庆幸的是,越过苦难,H终于挥别了外部的朽坏,而他的心地,越来越节制、坚韧。
电影最后,日本宣布投降,小小的H埋头于一幅大大的招贴画,但他不知所画何物。
人家告诉他,这是浴火重生的不死鸟呐,H听了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不死鸟啊,那真好。
”可以想象,20年后,H也许就成了《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里那个不抛弃、不放弃的茶川,《少年H》播下的种子,长出了其后1960年代最温暖的一段昭和风景。
而银幕外,我们也知道,日本正努力走出金融海啸、福岛地震的冗长阴影。
(by 淹然)原载《新民周刊》,2014.6.12,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3900
一部无意中翻到的片子,却意外地打动了我们。
少年H,一个生活在二战时期的少年,父亲是个出色的洋服西装裁缝,母亲是个善良勤劳,手巧的主妇,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一家人有着基督教信仰,就这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而这一切,却很快随着战争的发展而被打破~从一个小康家庭到最后无奈搬入难民营,三餐不继却依然在信仰的指引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少年h的成长,目睹着许多人的无奈被迫出征,目睹了因为与政府有着不同观念信仰而被捕的大哥哥,目睹了父亲偷偷地而又无比坚定地帮从德国纳粹营中逃出的犹太人修补衣服,目睹了父亲因为自己收到的一张国外名信片而被用刑……他的成长是沉重的,所幸,他有着如明灯一般坚定的父亲一直给予着他力量与指引~一家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互相扶持渡过一个个的难关。
没国哪有家,而无数的家又何尝不是国的写实。
从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中去了解这个发动战争的国度他们的子民当时又是处于什么的生活中。
其实战争面前无论哪个国家的平民百姓们都是如此相同~娓娓道来的故事,没有过多煽情的点,显得更为真实,从家到国,再从国至家,唯愿,再无战争。
细水长流·······
带来痛苦的,才是错的...这种思想,也没错啦...
浴火重生。
导演在这部剧中在尝试不用他的招牌性的唯美画面以及略微尴尬的煽情手法。近乎朴实的讲了一个平淡的没有特别剧情冲突的故事。欣赏片中传达的反战态度。喜欢父亲这个角色,有自己的坚持的原则,但是也有随即应变的灵活与隐忍,有始终保持旁观者距离的生活态度,也有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感。
民众就像裙带菜。子役的脸时代感都颇为正确,受惊脸小妹可爱。水谷丰伊藤兰夫妻档。街坊里的好看哥哥们前半小时就被清理掉了。
好电影,除了有些拖沓之外。小演员演的有点过。战争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类的敌人,但人类总是免不了战争。战争不是永远的,早晚会过去,人们要做的就是忍耐,活下去。
堪称完美的父亲,也难怪战后父亲在精神上陷入迷茫停滞给少年带来加倍的打击。
(9/10)我觉得真正的反战片就像本片这样,写实地反映着二战时日本的状况,但镜头必须冷酷得不会让观众受到感染(从这点来说《大和号》等片子挺绿茶的)。主角之所以痛苦,正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看透了太多问题。
不管怎么样 一切都会过去的
H,裁缝机,衣服,照片。到最后都成了墙上那只凤凰。
原来妹尾大叔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爱画画的可爱的小孩。
有智慧,但是需要缝纫机的爸爸…
唉,战争的恶
太无聊了随便看的 结果居然不错看 只是我这学期跟战争题材要离不开了吗= =三观相当正直的反战片(大概。
失去所有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从头再来!
在文化意识的交融与分裂里踯躅,又置身于机器巨轮碾压而过的大时代。本有的百转千回尽在不言中,被反复整形的端庄正统消解于无形。半遮半掩用力过猛。
洋奴喜欢的我都讨厌
侵略者的平民生活,或许最值得探究的是:究竟是少数人胁迫还是多数人狂热?主角一家在战争的多数时间都想作为旁观者,但是你们可以做战争的旁观者,却做不了民族、国家、制度、文化的旁观者。从主角踏出房门的那一步起,就迈入了一个成体系的侵略氛围,要不是和欧美开了战,或许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也感觉过上了还可以的生活。所以多数人肯定是狂热的,起码也是潜移默化的。坚守、忍耐、观察、记录,这是普通人苟活过那个年代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唯一做法,但是就算这样做了就是无辜了的吗?不,正如苟活过战争的妹尾叔叔陷入了迷茫和自责一样,坚持了自我就可以逃避这一片焦土和饥寒交迫的报应吗?外面那些昨天还喊着天皇万岁的人何以没有受到更重的惩罚?只有将你的坚守、忍耐、观察和记录忠实地告诉世间的所有人,才是真正的赎罪。
不是H的也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老人青年,霓虹金他国人,所想所处不同,却都找得见自己。
少年H感到困惑,战争前后人们的态度竟会有如此的变化。战争不过是一场暴力的政治,每一个平民都是无辜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