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敢死队2,以下感慨:恐怖分子怎么知道铀原料的地图在美国政府手上,怎么知道是这架飞机运送的?
他们的军备哪儿来的?
敢死队打赢以后,那些原料跑哪儿去了?
那个神秘的买家是谁?
这买家有这么大的购买能力,在那么个小国家竟然不能保护下珍贵的原料......作为一个胡思乱想人士,以下是我的结论:美国获取原料地图后,碍于美国人工成本太高和不过于张扬的原则,泄露并扶持当地黑社会利用当地劳动资源进行开采,同时在开采即将完成时假装交易,并消灭奴隶包工头,堂而皇之拿走原料。
所以说,操纵市场,发挥智商才是硬道理,敢死队这几个人,为了500万就去敢死了...要知道一斤原料就得多少钱啊...
短评一直超字数我只好来这里写有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为的是场面或音效或3D、IMAX的视觉效果 而我不管在哪看都是为了看电影里的情 所以敢死队2这种爷们片根本不是我的菜 那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我认为对每个年龄层的观众而言都应该是限制级 快到影片最后史泰龙施瓦辛格跟威利斯一起出现的时候连我也激动了一下 要不是有人送电影票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在家一直快进一直快进看完全片值得看的部分也不会超过40分钟 余南那一成不变的表情不只是导演对东方女性认识的模式化还是这姑娘就长那样 不过中国女演员的打酱油造型都是一顶油头不知道是个什么既定认识
如果你看过80年代这些老明星的任何一部电影,在当年肯定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如果这些大明星都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该是多么的开心。
那么这部敢死队2是你最好的选择。
老布与诺爷互换台词、各种电影桥断的卖萌会满足你对童年时对于电影大明星们在一起聊些什么的种种疑惑。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调侃龙格尔那段,“大块头有高学历”是的不用怀疑,当你去查一下这位大叔的背景你就会发现他不仅有高学历,而且还真是化学硕士。
当然除去这些温情与怀旧不说,这部电影还是满足了一大批观众的各种对于枪械的好奇心。
电影硬伤也不必详说,剧本情节单一,剧情有些拖沓,甚至有点莫名奇妙。
李连杰的打酱油,老将们莫名的出现,有时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编剧要这么干。
安静的怀旧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施瓦辛格, 你丫是灰太狼啊,动不动就I will be back 不过看着州长,觉得好欢乐啊,我是剁么的想成为你的子民呀 只有something big 才配得上你啊@史泰龙, 大叔果然是大叔, 看起来好疲惫的样子,大叔只会拿枪打架果然不是擅长, 果真是个team leader,办事不含糊如果你能在最后亲我们家余男一下该多好啊@杰森斯坦森: 乃还是爱着大波性感妹, 大爷们的砰砰砰就好啦,谈什么恋爱嘛,你不知道5个里面就你最帅呀@李连杰: 小李子看来你上集里面就管说个子太矮了,要多分钱神马的,汉纸们都不带你玩了,而且英文就会那么几句,以后都是要混international的人,英语要学好啊 你看人家余男,就比你台词多@余男: 余男可以整个好看点的发型吗?
人家Maggie Q混好莱坞的时候可是一尤物啊, 最后居然还想勾搭一下史泰龙,人家果然没理你哎哟,脚的嘛,小李子跟余男能跟这么多骨灰级的前辈演戏就已经非常非常荣幸啦,就冲着这几个老爷们, 剧情神马的都不重要了,果断给起全五星啊
当这些肌肉男最终淡出画面之时,我竟然有一丝惆怅。
是的,《敢死队2》非常过瘾,但是这么多脸熟的肌肉男都集中在一部电影里的狂欢,还有多少次?
当尚格云顿摘下墨镜的时候,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这个成名于B级片,成长于B级片的前B级片“巨星”,想让我不重拾那录像带的感动都难;当阿诺州长一个简简单单的“I am back”淡定吐出,想让我不淡定都难;当查克•诺瑞斯斯条慢理地走出来,让我不唏嘘都难……《敢死队2》更像是对肌肉电影的一次集体怀念,或者是对那种拳拳到肉的硬汉片的挽歌——当然希望这不是最后。
真的,这种看起来有点矫情以及莫名其妙的感慨,在娘炮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无法理解的。
在这个越来越崇尚男性阴柔美的世界里,这种最传统的审美倾向竟然显得有点另类,好在,有《敢死队2》这样的电影,让我们重拾对硬汉的欣赏,这是一种打心眼的欣赏,是一种秒杀一干厚刘海小身板娘炮的欣赏。
这就是这部处处充满bug,逻辑上有着明显破绽电影依然魅力绽放的缘故。
你们可以尽情嘲笑他们台词说的不利索,你们可以尽情批评他们的电影不入流甚至无脑,但是当你们渐渐发现,演员们开始动不动地就站在绿幕面前花拳绣腿之后拍出的片子,都堂而皇之称之为“动作片”后,你们才会感受到《敢死队2》这样的电影可贵之处。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娘炮们被威压吊着飞来飞去的时候,这群年过50甚至年过60的老男人的拳拳到肉,也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看看影片里最当打之年的杰森斯坦森到,现在依然无法挤入好莱坞一线男星的队伍,再想想我们的越来越多的功夫片吧,你们就更会理解这群老男人为何如此拼命了——别让“硬汉片”三字真正成为老古董。
当然,依靠一部《敢死队2》,或者《敢死队》系列,来成就起硬汉片新的辉煌,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被潮流逐渐遗忘已是一种趋势,我所希望的是,这类电影会依然在荧幕上有着方寸生存之地。
若有《敢死队》系列,成为老硬汉的养老所也罢,挖掘新硬汉也罢,总归为这种特殊的类型片留下了火种。
我更希望,在接下来的续集中,我可以看到哈里森•福特、梅尔吉布森……哦对了,要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来露下脸更好,当然,若是史蒂文•席格未来也会出演,我必然一样激动到屁滚尿流。
或许,你一眨眼,就可能无法在荧幕上看到他们了。
所以,面对《敢死队2》这样的电影。
你想去分析这部电影的剪辑吗?
你要去评价演员的表演吗?
你要去揣测剧情的合理性吗?
你要去里面搞点人生感悟心灵鸡汤之类的吗?
你想从里面嗅出什么反战爱好和平的宏大思想观吗?
答案明显不需要!
简单评价《敢死队2》。
那就是一个字:爽!
两个字:好爽!
三个字:非常爽!
四个字:极其之爽!
N个字:比他妈的《敢死队》还要爽!
可是,爽完之后,一地惆怅。
1、开场的丛林大战!
这简直是所有硬汉片的标配型开场!
五分钟之内打得满腿泥一脸血,各种爆炸!
丛林背景也是必备!
然后开几句硬汉玩笑,接着片名爆出在屏幕!
其实还是拍得比以前文明,没有满腿泥了。
2、大刀!
就真的高科技充斥屏幕以后很少看到这么大的刀了啊!
3、完事之后一群糙汉子去真正的老式酒吧喝酒!
不是夜店!
酒吧名还叫old point!
4、实打实的爆头和血肉横飞!
5、主角就是打不中!
特棒!
6、慢动作的扛枪出场!
7、孤狼这样老土的浑名!
8、残忍的反派!
那时候的反派是没有那么多纠结内心戏的!
就是纯坏蛋!
9、大boss一对一决一死战!
而且是靠肉搏和冷兵器!
10、螺旋桨削脑袋!
11、一个打一百个!
等等!
反正是特靠谱特怀旧的真正的硬汉动作片!
搁现在看是很傻!
但是我喜欢!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泰龙、阿诺、威利斯、诺瑞斯四个人的年纪加起来足有260岁了,如今这群大爷们又扛着机枪来横扫大荧幕了,那些八九十年代里最闪耀的古铜色肌肤如今早已松弛,但是老爷子们的壮士不老之心却足以让人感动,《敢死队2》的画面依然火爆,剧情依然简单直接,老爷子们的表演也余威犹在,但是潜在之下,这片子却也弥漫着一股伤感,岁月不饶人,八九十年代那股火药味十足的破坏与暴力卖弄到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了,观众群体也在更新,唯一还在的是那群已然老去的荧幕硬汉,当年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英雄到如今也只能落得以自嘲来换取影片卖点的境地了,但是也算是一种对过往光荣的致敬吧。
各种味道融合,慢慢嚼起来还是那股再熟悉不过的老味道,怀旧之味。
影片也基本上没什么剧情可言,属于那种千篇一律的硬汉拯救世界的故事模式,可以说是高龄版的复仇者联盟,电影入题很快很直接,进电影院连爆米花都来不及吃第一颗,硬汉们就开着装甲车冲过来了,一点都不含糊的送上大把爆炸和火力,肾上腺素迅速攀升,实打实的火药,实打实的不死硬汉,简单粗暴的就把观众就送上高潮,不玩任何技术也不搞任何含蓄,八九十年代动作片的精髓里的那股暴戾之气在此刻灵魂附体,久违的那种原始破坏欲以及对暴力、肌肉、虐菜这些纯爷们必需品的向往铺展的淋漓尽致,一股浓厚的老动作片味道铺天盖地。
可能是时代变了吧,人们对男性的审美趣向逐渐在朝阴柔的女性化靠拢,对硬汉的要求在不断的扭曲变形,《敢死队2》这种片子就完全扇了这种趋势一巴掌,并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硬汉,什么是真正的纯爷们,什么是真正的血性。
《敢死队》系列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爷们的纯度和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说说影片中的几个爷们,个个都是当年在荧幕叱咤风云的硬汉,史泰龙的《第一滴血》、《洛奇》,阿诺的《终结者》,布鲁斯的《虎胆龙威》,诺里斯的《越南归来》还有李连杰的各类功夫片,各种硬汉片都是那个年代我们回忆的创造者,是他们构建了那个时代我们对大荧幕的回忆,是他们告诉我们硬汉应该富有怎样的责任感,是他们影响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男人的审美取向,对这老一辈人民艺术家我们当抱有敬意,没有这些老头,或许我们的童年会失去不少的光彩。
片中对阿诺州长当年口头禅的戏谑让人不得不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是听着他标志性的口头禅长大的,可是这其中滋味也是杂陈啊,当年那么严肃那么酷的名言现在成了笑点了,时间和时代的伟力就在此刻沉积了下来。
来看《敢死队2》应该怀有良好的心态,各自寻找自己的观影诉求,对于那些经历了老一代动作片狂轰乱撞时代并乐此不疲的影迷们来说,看着自己年幼时的偶像仍然在荧幕上活蹦乱跳,拯救世界,心里就已经小小诉求就应该得到满足了,这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念想吧。
本身作为动作片来说,《敢死队2》在当今动作片的标准之中也只能算是泛泛之辈,画面和制作上都不那么精致,新意也不够,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经典的那些格斗术,大佬们的腿脚还挺利索,整部片子都有那么一股糙味,就是这一股糙味,让人嗅到十几二十年前的老片气息,火爆热血,简单直接。
虽说如此但其中也显出点那么凄凉,另外电影中后辈们的不时插科打诨也算是告慰大家经典动作片后继有人吧,经典就是经典啊。
这种老辈英雄们的全家福式演出也算是对受他们“润泽”而成长影迷群体最大的一种安慰吧,不论他们还能不能抡起铁拳,不论他们是否还能扛起重机,有那么一小撮影迷们一点都不会在乎,他们是来怀旧的。
老头们的诚意可以看的出来,片子没有选择与时俱进,而是保持着一股经典动作片的原汁原味,这也算《敢死队2》的一种求生之道吧,按杰森•斯坦森的话来说:经典就是经典。
最后送上《龟虽寿》,真的是太贴切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动作效果:3星半(好莱坞的老套路——机枪+肌肉男。
依旧是真人版的CS。
亮点:李连杰的平底锅制敌,老男人的动作戏。
暗点:死人镜头过于血腥,群众演员不会动。
)。
情节设计:2星(从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甚至谁什么时间死都能算出来。
这两星是给反派的:苏联和越南,哈哈,腹黑啊)。
演员阵容:4星半(喜欢老男人+old fashion的,值了。
如果你还是吐槽的重度上瘾者,就完美了。
去掉半星的原因是:李连杰出来的太短了。
)。
画面:4星(轻兵器和炸药的宣传片。
画面真实到位。
去掉一星的原因是:观众想看霉菌的新weapon,这里全木有,伤不起啊。。。
)。
剧本:5星++(这个剧本不拿奥斯卡,就没天理了——如此难看的剧情,居然让观众笑两个小时,可见台词是三俗到什么份上了。。。
作为三俗的重度上瘾者,我只能在5星基础上又给了两个加号。
喜欢三俗的朋友们,别犹豫了,这么好的机会,难得啊。
幸好美国没有光电。。。
)。
去看电影之前,扫了一眼豆瓣电影里这部电影底下的评论。
有人说,与其是去看电影,倒不如说是去怀旧。
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虽然动作电影向来不是心头好,尤其这种无非在执行某种任务发生意外,结果为了兄弟 or女人 or 面子 or 自尊 or 钱财而走上复仇之路,召集一群刚好也都闲得无聊的大牛弟兄们,特别拉风的向这个世界开炮,最后一帮人手刃了仇人,救回了妹子,抢到了钱财,挽回了面子之后,各回各家歌找各妈的套路,抱歉我实在有点疲劳了。
这样一系列的电影在看到后期,除了让我感叹交到真朋友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那种有各种神奇能力专长的朋友)之外,基本毫无所获。
当然这一点有些古代人已经知道了,比如食客三千的孟尝君。
但周日的下午实在有点不知道做什么,最后逛了一圈,还是拐进了电影院。
电影里老中青三代动作明星齐集,同堂演绎,电影本身更像一场华丽的星光大道。
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小李子的那句Clear逗的笑了足足一分钟,后来他一说话我就要笑。
他在电影里的名字是Ying Yang,(虽然是延续上一部的角色和姓名,可是每每想到在21世纪中国,威,胁,论处处横行的今天,老外们对于泱泱大国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阴阳八卦,*子(包括孔子老子孟子孙子等等),功夫,六※四,One Child Policy的印象上,这一点仍然让我感到十分忧虑。
)电影的情节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还是可以归类到上文中提到的句式。
Billy出场不久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出事,又帅又懂事又懂规矩,个人能力强(神枪手啊有木有)也就算了,还有过苦情的兵役经历,最要命的他还专情,K。。。
完美成这样,你不挂谁挂。
所谓天妒英才如是也。
而余男小姐,我总是忍不住把注意力集中到她的嘴上。
嗯,表骂我,可是我真的是觉得她老嘟着个嘴干嘛呢?
她跟史泰龙第一次见面,明明导演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她突突突的驾着摩托车如女神一般降临,可是她骑上七歪八晃的,看的我实在替她捏把汗,真怕她摔倒。
估计是真人出演,没用替身。
这种关键性的出场,嗯,个人觉得专业的替身还是很有必要的。
多贵也得请一个。
这叫气场。
斯坦森的表现较之第一部中规中矩了很多,我很喜欢他在教堂里的那场大戏,有点意思,最后一个镜头小李飞刀附身有木有?
这星光熠熠的红地毯秀,他既不是最出彩的,也不是最黯淡的。
最出彩的是谁呢?
是谁呢?
是谁,是谁,是谁?
(P.S.我写这一篇的调调有点奇怪,嘴太贫了,似乎。
>*<)当然是,是,是,是,是,是,是,我们已经年过半百余十六岁的史大爷。
(本来想说大叔的,可是打完这个年龄之后,我退缩了。
)多牛叉的动作演员在他面前都得低头三分,所以他一如既往得过了一把Capatain瘾。
让卸枪就卸枪,让趴下就趴下,让打就打,让停就停。
说回到Billy被俘获的那段,斯坦森同学过去扔那个小盒子,扔到了那个人的脚底下,我当时真心是以为这是一个trick,对方俨然已经中计,他很快就会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坏人打趴下然后救出Billy。
可是我失望了。
唉。
虽然明知道电影就是得这样才能继续,可是我是多么舍不得这样一个光环少年死去啊。
不知道Runner同学如果也来插一腿,会不会有更多的碰撞。
不过如果他要是真的有出演的话,那可真是老中青幼四世同堂了。
在我们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四世同堂,可是一个人莫于比拟的福气。
电影里有些台词还是很有调侃味道的,听着虽然也跟着其他观众一起乐个几声,心里慢慢涌上来的却是一种沧桑感。
史大爷虽然身材保持的很好,跑起步来还是疲态尽现。
小李子在离开的时候也说 也许应该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了。
电影结尾的时候,直升机缓缓飞上天空,史大爷一个人默默的站在底下向上仰望,微笑着,眼神温柔而平静,不像是在跟一群朋友告别,更像是跟自己过去的电影岁月说一个阶段性的再见。
这个镜头让我有几分感动。
我记得看过鲤的系列中的一本,也是说偶像的。
里面有人写了她的偶像MJ,有人写了偶像是爸爸,有人说自己从来没有偶像,也有人探讨了偶像的意义。
读书时候,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或者在填同学录的时候,常常遇到“偶像”这一栏。
我总是很迷惑,不知道要写谁。
所以常常是空的。
有时候别人坚持要问,我只好写上流川枫。
后来也换成过周迅。
五月天。
但空的时候还是比较多。
我没有什么偶像。
我也知道很多人会说自己的偶像是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每次听到别人真心的这样讲的时候,我只是会很羡慕而已。
也有时候我会假装的跟着附和,自己的偶像是爸爸,或者妈妈。
然后也随口说上点台面上的崇拜他们的理由,但是我心里知道,他们都不是。
小时候也的确崇拜过圣斗士星矢里的不死鸟一辉,有把大刀没事就乱叫“请赐予我力量吧”的希瑞,迷恋身上有七个伤疤的男人每次打架打的利落而且总是在转身离开时,身后的坏人脑浆身体崩裂;初中时喜欢《灌篮高手》,安西教练对三井寿说:“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可以放弃希望,一旦死心的话,比赛就结束了”。
那时候大家都流行往桌上刻字,很多人都学鲁老头刻个“早”,我是个死脑筋,喜欢安西教练的这句话,就算字数多了点,还是不嫌麻烦的用小刀一字字刻上了,刻了无数个早自习和晚自习,课桌险些被我刻穿。
高中爱读书,余秋雨的散文,张小娴的爱情,三毛的撒哈拉和她的荷西,还有一本本萌芽,新概念作文。
听周杰伦的歌,发誓以后有天有钱了要买所有他的正版卡带。
后来有一天真的有钱了,满大街都流行MP3了,没有人再买随身听或是卡带了。
五月天,陈绮贞,陈奕迅,游鸿明,蔡依林,SHE, TWINS,梁静茹,潘玮柏,艾薇儿,后街男孩,布兰妮,披头士,Frente,等等等等,纷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你说他们都是偶像么?
他们是。
好像又不是。
我觉得偶像是一种力量。
一种象征。
一种存在于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标杆。
他们用文字,音乐,影像,参与进我们青春里的大小事件,无论荣辱,始终共进退。
这种陪伴的重要性,要远超过那些扯谈的意义。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
曾经崇拜过的偶像们也都逐渐老了,结婚,生子,发福,没落,最后不知所踪。
曾经因为他们努力学习,练习歌技,把歌词背的比文言文还要熟,因为她们而减肥,为了要买同样款式的裙子跟老妈大吵一架的事情,似乎再也做不出来了。
慢慢的,我们也过了追星的年龄,早不再有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去相信一个世界的天真,我们也不再谈论偶像了,好像谁谈谁傻似的。
这个速食的年代,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人人都可以一夜之间站上山顶,也可能跌下地狱。
偶像这个词听起来愈发的有调侃意味。
人们都活得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了,曾经跟一个人聊过,这个是越来越自我的时代,大家在满足了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之外,都开始以追求点形而上的东西为荣,比如自我,比如梦想,比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旅行背包客环游世界越来越多,没上路的羡慕在路上的,在路上的纠结怎么走回去,原地踏步的羡慕勇敢出走的,而勇敢出走的,走的久了,停停不下来,飞飞不起来。
某种程度上,偶像跟信仰一样,在不断的变换着定义,又在不断的被推翻,被赋予新的含义,然后慢慢被遗忘。
可是当太阳还是太阳,即使今日所见已经不是昨日之象,那又怎样呢?
尼采哥哥还说过我是太阳呢。
我对他的话总是似懂非懂。
可是我会永远感激并珍藏,那些太阳,曾经在我的青春里闪耀过的光。
----致史大爷。
用王小波的话说,人虽然老了,但是也清清楚楚的向人证明着,是认真对待自己热爱的事情的,绝非苟活在世上。
《敢死队2》比《敢死队》要好得多。
作为导演,西蒙韦斯特比史泰龙在节奏把握、气氛渲染和桥段设计上都显得更为纯熟,从而让影片具有了一部常规商业片最基本的素质,开场的大战尤其震撼,剩下的就是枯木逢春的老朽们锦上添花了。
最重要的,这里面有了更多的老家伙们的自嘲和卖萌,影片结尾,史泰龙说布鲁斯威利斯新送给他们的那架飞机“老得可以进博物馆了”,施瓦辛格接了一句:“难道我们不是吗?
”这种姿态比上一集中一味地表现大叔们的老而弥坚显得更加从容,文戏也更有趣味性了。
大约20年前,施瓦辛格还正值当打之年的时候,曾主演了一部名为《最后的动作英雄》的奇幻动作片,那不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但也因为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对动作电影的自嘲而具有了自己的价值,而《Last Action Hero》这个片名现在看来更是具有了一语成谶的意味。
《敢死队2》中代表中生代动作明星的是杰森斯坦森,他也是目前好莱坞最有号召力的走肌肉路线的动作演员,而且他在这部影片中的动作场面也很有水准,特别是假扮神父击杀桑族战士的一段戏。
但以他目前在好莱坞演员中的地位,也只能是个二线演员,已经不可能具有当年施瓦辛格、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梅尔吉布森等人的巨星地位,这些老一代铁血硬汉的衣钵和影响力并没有在新生代演员中得到传承,也就是说实际上他们是没有接班人的。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观众口味的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表现手法上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加诸观众的趣味更新。
现在大行其道的是以电影技术为背景和支撑的超级英雄电影,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对演员自身相关素质的要求降低,文艺明星照样可以在技术手段辅助之下完成动作场面,而且他们在诠释人物性格方面又具有着单纯的动作明星所不具备的优势,单靠肌肉打天下的动作演员走向式微也具有其必然性。
尽管如此,当年那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动作英雄们也永远不会也不应该被淡忘,那代表着一种最原始也最真实的审美体验,这种B级片风格也是目前充斥市场的PG级别的所谓动作大片所无法替代的血性召唤。
也许等到这些大叔真的淡出银幕之后,所有的金戈铁马也只能是在梦中再去体验了,所以像《敢死队2》所具有的实际上的挽歌意味,是很多90后观众所体会不到的。
影片中有几处真正触到我G点的地方,如在《荒野大镖客》的音乐中健步走来的罗礼士,施瓦辛格那句标志性的“I will be back!
”,尚格云顿招牌式的飞腿,还有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施瓦辛格并肩扫射的场面,等等。
只是当这些画面出现的时候,黑暗的影院中显得很平静,我一个人的欢呼和笑声被淹没在轰鸣的音效中,还是显得有点寂寥。
不过我更期待的让尚格云顿和李连杰做终极对决的场面没有出现。
也许这个《敢死队》系列会一直拍下去,会不断地有人加入,有人淡出,去印证着动作电影的前世今生和潮涨潮落。
ps:谁给捎个话,我希望下一集中看到Steven Seagal。。。
这些熟脸堆一起的确是不需要剧情的
比第一部好点
快餐电影,看后就忘。我超级喜欢余男,嘿嘿~
Cliche到极致的爆米花电影,当chuck norris都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要玩完了~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度过,名为动作片,其实电影拍得是一部小型战争片,动作片影迷的情怀,是这群老家伙无尽的弹药,虽然不得不承认此片是绝对优秀的复古动作片,可我不得不考虑一下,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的人,这种怀旧情怀还可以消费多久呢
轰轰轰,鲜血,轰轰轰,鲜血,玩笑。
多热血啊! 就是余男那嘴。。那表情。。。
一群牛逼哄哄的老不死吊爆了
好重的山寨风。还致敬了下镖客三部曲。。。
俨然就是复古版”复仇者联盟”,余男不出所料的成为槽点-_-///
从头到尾不知道在干嘛就这么看完了还好我没正眼。
本来是 布鲁塞威利斯 施瓦辛克一个人排烂片 后来变成了 大家一起拍一个烂片 足见市场不景气 竞争激烈啊 哈哈!!!! 还好没去电影院看
这个剧情,简直是神一样的剧情啊。毫无逻辑,不可理喻。我就不吐槽了,反正是为了看那几个纯爷们儿。也正是因为壮汉太多,终极斗士里面那个猛男只能当酱油使。
跟1 一样 拍的非常无聊 可惜了这么强大的怀旧阵容 就不能搞个好点的剧本吗? 看的瞌睡都来了 只好拖了
美国式老年pa
想起了1的那篇砰砰砰影评,第2部依然是砰砰砰……好吧,就是为了看这群爷们站一排扫射。现在才发现史泰龙演技连国内的小模特都不如,从头到尾那张脸,这里面也算杰森和黑块头演技好些。
阿史和阿诺毫无节操地搅基时,老斯证明了他是个直男,嗯。
第一回让我觉得余男在电影里挺年轻的。
硬汉又增加了,吐糟对话很多啊
动作界的建国大业,观影乐趣就是数星星。烂大街的剧情,酸掉大牙的台词,动作片偏还要加段琼瑶式的爱情故事让人做呕,平庸的动作、爆炸场面使你想HIGH都HIGH不起来,女主解余男更是毫无存在感。互相调侃是为数不多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