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我们的故事,我们可能也写过这样的日记不再是儿童,却又不算青年我们以为自己懂的很多,只是别人不懂自己的世界罢了我们以为自己着装得当甚至完美我们以为自己说话得体符合身份我们以为自己风趣幽默我们以为自己才华横溢我们以为自己会万众瞩目广受欢迎我们以为自己和那些黏在自己身边的朋友在一起是对他们的施舍和帮助太多太多的以为却不知道事情往往不是以为的这样就是这些以为让自己越推越远...只有当事情变糟,只有当朋友远去只有当一个人孤单的时候才有时间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错了都能够被接受被纠正于是我们等待一个机会好在真正的朋友是善良的是"健忘"的那就这样吧,不为出位而假装,就让我们做最真实的自己吧小屁孩就该有小屁孩的样子而那些出名出风头的事情就等到长大了再去做去烦恼吧!!
第二次看这部片了,还是写一下感想不然又忘了。
格雷本来是个小自私鬼,他经常跟憨厚的罗利一起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欺负他。
他以为自己会很受欢迎,经常指导罗利应该怎样变得COOL一点。
但是他发现罗利竟然比他更受欢迎,他羡慕妒忌恨,在一次出外巡逻的时候他犯下了错误然后把责任推给了罗利。
发现真相之后罗利就决定不跟这个自私的人混了,纯真善良的罗利很受其他同学的欢迎,相反格雷就经常孤独一人,他越想证明自己过得好,反而使自己的人气降得越来越低。
最后当那几个坏男孩来报复他们俩个时,男孩强迫罗利吃掉被诅咒的芝士,大家都害怕接触被诅咒的人。
此时,格雷挺身而出,解救了罗利,虽然最后没有人站在他那边,但是他重新赢回了罗利的友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格雷也不是一个本性坏的孩子。
他努力做事想引起格雷的注意都是因为其实他很重视这个朋友的。
他比童年的小孩都要成熟,思想好像更社会风气化。
和朋友相处得时候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忽略了别人,最后他应该也学会了要换位思考,照顾对方感受了吧。
同样是根据畅销儿童故事书改编的电影,《小屁孩日记》堪称美国版的《小淘气尼古拉》。
不过从中我也发现了美国小孩和法国小孩的区别,或者说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区别。
同样是一个个短篇故事串起来的故事书和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童心未泯和充满灵感的想象力,故事里充满了纯洁的童真和美好的时光,Nicolas、Clotaire、Geoffroy等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和屏幕上,令人不能忘怀。
而《小屁孩日记》同样是学校里孩子的故事,尽管引用了原著漫画生动的画风穿插其间,却处处充满了美国式的自大和乖戾,不知道原著故事书是怎样,反正电影里无处不在的便是功利心十分强大的孩子们的争夺和冲突,而主角Greg可谓是虚荣、自私、乖戾、自大、自我为中心、挑剔等等恶劣性格的集大成者,尽管饰演主角的演员Zachary Gordon长的也不错,但是我完全对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
话说如果我生在美国,估计童年时光就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度过吧...我想这种文化差异也是美国有那么多“小帅哥小美女”却没有多少“萌正太萌萝莉”的原因。
也许你要说本片最后Greg还是悔过归正了,大家重归于好团圆结局了,我正想说本片编剧的问题也是人物形象失衡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从一大堆短篇故事组成的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尽管也能明显地看到一个一个段子,但是全片有尼古拉害怕未降生的弟弟夺走属于自己的宠爱这一线索串联包装,使得整体的连贯性还是非常好;而《小屁孩日记》就完全没做到这点,单纯的短篇故事堆砌,不仅没有线索,甚至连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是突兀的,胖子Rowley一直是倒霉蛋,摔断了手就骤然成为母性大发的女同学(初一学生啊)的关心焦点,从此蒸蒸日上、星途坦荡了;而Greg从头到尾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在最后的绝境突然觉醒归正,让人有在逆境中被迫和Rowley结盟的感觉;Greg的哥哥在前半部分表现如此强劲,把Greg打击的体无完肤,却突然在Greg的一次反击之后销声匿迹;在《和莎莫的500天》和《海扁王》中有闪亮表现的萝莉 Chloë Moretz,在本片中饰演的高年级女生,似乎是一个先知类型的人物,我总以为她要对主角产生显著的影响,没想直到最后她也是出来点评一番就走了,彻彻底底的打了酱油。
这些都是编剧没有好好的组织改编故事书的责任。
说了这么多,貌似已经批得一无是处。
其实整个电影质量还是可以的,让我们看看不宁静的美国孩子的童年,身处完全不一样的环境,担心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度过完全不一样的时光。
总之一是美国文化的问题,二是编剧的责任,尽管一些故事挺有意思,那段假唱的高音挺好听,但本片讲的还是十分自大的美国式价值观早熟友情故事。
可以当做质量合格的校园电影看,但缺少了童真,缺少了感动。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科学家说群居动物通常比独居动物聪明。
这样说来,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了。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群体”意识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意识成了一种负担,当在曲意逢迎、自私妥协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当想改变时又发现错过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可能这就是一种悲哀。
“中学以后还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
电影的开头,想起了刚上初中时的我,一切都跟小学不一样了。
甚至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自己的标签由“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
后来上大学时却能泰然自若的接受“大学生”这个标签。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初被称为小屁孩儿。
其实上了大学也依然被人叫过“小屁孩”只是意义不同了吧。
也许看着电影里的小屁孩会觉得他们的思维逻辑很奇怪,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幼稚可笑,但是不要忘了,当年,我们都是小屁孩。
总的来说这不是个给力的片子,远有《两小无猜》,近有《怦然心动》。
好在编剧另辟了蹊径:真正的主角,是躺在地上的那片奶酪。
而“+一个小胖子”这种模式司空见惯了。
不管是在哪里,都有这样的童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去模仿别人;找一个伙伴,却不停的教唆着他去和自己的想法一起改变。
现实中,电影中,一直都是这样的画面。
身边就有郝夫利,我就是郝夫利。
相比傻里傻气的儿童片,本片确实提升了一层,至少它能勾起些许回忆。
卖萌的花招从海扁女出现的一刹那就露了怯。
你丫喜欢这片不就为了她?
关于屁孩这个屁我还想说,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屁都不是。
我买过《小屁孩子日记》的书,看过以后我甚至还画了《小贱贱日记本》,孩子的世界都是太残酷和奇怪了,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大人的世界。
小孩子会为一点点小事非常上心,在乎自己帅不帅,体重、身高、力量、长相,只要哪点弱一点就会很自卑。
小孩子们非常在乎自已在同龄人中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完全不同于长辈们排的位置,为了这个位置他们甚至使出绝招和损招,因为孩子们的世界非常残酷,一但排到了最后,他会没有朋友,被人耻笑和排斥,生活在恐怖和孤独之中。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个小主角,他非常在乎自己在学校的影响力,可又事事不称心,这个心机多多的小个子,总是被人排斥,他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却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连他唯一的笨得象猪一样的朋友都比他受人欢迎,一部好笑又心酸的电影,让你认识了孩子们的世界。
感觉这样的生活就在不久以前,或者说是几个月前,在我的初中生活时,我们也曾面临过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这样的事,当我们生气时我们都会抱怨对方是错的,心里觉得尴尬,想和好却又为了面子不愿去说,但是你知道在和好的那一刻是多么令人感动愉悦,我们的心都放开了,我们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彼此的错误,我们懂得要互相承担,一起面对,共同面对。
在你拥有一个很棒的朋友的时候,不要埋怨他抢了你的风头,你应该觉得,嘿,拥有如此棒的朋友,这是一件对我多么幸运的事。
我们可以一起坐在餐厅地板上吃饭,可以一起玩扭曲的巫师,可以一起逃过大孩子的追逐,一起在万圣节的晚上去要糖果。
一个人多孤单,两个人多心安。
在罗利大声地说出 这是我吃的cheese时,我们知道他已懂得朋友的意义,不是你抢走了我所应有的,而是我去主动地承担你的。
这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我们也曾有想要在众人面前显得优秀,让他们对我们有赞许的眼光,我们也想做宠儿,成为班级的焦点,我们钟爱每一次可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或许会为了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懊悔难过,可是至少还有一个朋友在自己身边呀。
他教会自己要尊重别人,对别人做了错的事一定要抱有歉意,最重要的是,学会道歉,这是这个世界的守则。
整部片子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来看的,在罗利表演的时候禁不住小小感动,那些爱自己的人在重要的时候还是给了自己鼓励,他们不像平时那样捉弄自己了,他们还是爱自己的。
始终相信这一点,自己也会去爱他们。
就像罗利的哥哥,他肯定是很爱自己的弟弟的。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到自己学生生活的影子,是我们的缩影,我们的小小羡慕、嫉妒、生气、发怒,与朋友一起的画面,所有,都让我们为之感动。
因为,真的回不去了。
当你开始成熟了,人生的杯具就开始了,大部分时间你都在装,看到不喜欢的人,你装着微笑,讨厌的上司,你装着顺从。
潮流的东西,明明心里不是很喜欢,但怕人说土便跟着掺和。
想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怕被排挤被当成另类。
不高兴时你敢站在大街上大吼一声吗?
你不敢,因为你知道这样会被当成疯子。
除了不懂事的小孩,谁还敢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闹就闹。
人长大了,只有羡慕在不懂事的份了。
没看过原著,也不关心,我觉得认真看的话导演拍的很好(也许是原著写的好的原因)幽默搞笑意义也表现出来。
很多让人动容的细节,,一路飞奔着欢快雀跃的跑进自己房间,拿起电话一秒后电话里传来Rowley的声音,突然想起自己还处在和好朋友冷淡的阶段,小Grey赶紧把电话按了。
落寞的神情让人看着心疼。
高兴地事和朋友第一时间跟好朋友分享,都成了习惯了屁孩有点早熟,也许是美国的社会环境就是那样,中国初中的大部分孩子还是和Rowley一样,Grey说Rowley不适合做初中生,其实他自己呢,Rowley叫他放学后一起玩,声音很大然后旁边的人听着开始嘲笑,好像全校只有这两个SB幼稚的在做小孩子做的事情。
Grey觉得丢脸,但是单独在一起时他玩的比谁都带劲。
不难看出Rowley也是有原因的,他有个特别可爱的妈妈,送给他可爱的衣服,教他万圣节时因为便于夜视让他穿的亮闪闪的衣服,舞会上高兴的跳舞“中学以后有高中,高中以后你将面对真实的生活,很多你现在很看重的东西,将来将狗屁不是。
”最后出来的这句话也很有道理。
现在你一心一意追求的,甚至牺牲了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转过头来想想也许狗屁都不值一个 笑着笑着就哭了,回头想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发现最真的时候才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有没有和朋友吵架很不习惯没有她只是碍于面子才没有去和好?
不知不觉我们都把真实的自我弄丢了,带着虚伪的面具悲哀的活着,小屁孩,最深的心底记得自己还是那个曾经的小屁孩吧,然后偷偷地心疼自己。
当有一天他突然来和你谈论如何背书包更酷,告诉你该如何穿衣搭配的时候。
小皮孩长大了。
可他真的好丧啊,越是在乎自己的形象越杯具。
反而死党小胖却因为一个小孩才会喜欢的漫画成了全校的大红人。
小胖子也太蔫了,居然骑那种粉色自行车还带花边。
可这电影就是要告诉你即使你是个蔫娃,只要你做自己就能成为大家喜欢的角色。
还有就是要讲卫生,就像那个喜欢玩鼻涕的娃,即使很朴实也没人愿意搭理他。
小皮孩的哥哥虽然老欺负他但感觉也没那么坏,虽然哥哥用各种手段折磨弟弟,我觉得最有威力的还是那个闻闻我的胳肢窝。
最有想象力的是把鞋子放在弟弟房间门口告诉小屁孩他出来就杀了他。
小屁孩又憋着尿。
哎。
电影应该是在讲小屁孩和小胖子哥俩从归于好的一个故事,真正的友谊是敢承担坦诚的而不是嫌弃对方。
不过我到觉得小胖子有时候确实很过分,那大肥衣服,那粉自行车。
地洞!
给他个地洞。。。
sometimes u just need to relax and let things go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没劲的电影,思想上纯粹的儿童片。推荐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下载了。小女主角会火。
原以为是一部充满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儿童电影,但一切都处理的太做作了,反而失去了儿童片应有的味道。同时故事也缺乏新意
小帅哥,,讲话太快听不大懂
在电影院看到过两次trailer,好喜欢的但是电影本身...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杰夫·金尼(Jeff Kinney)的同名畅销儿童系列读物改编。不怎么有趣的儿童片,比前一阵子看过的法国儿童片《小淘气尼古拉》差多了。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最最愚蠢且幼稚的年紀裡那個就算再糟糕再不堪也不會輕易放手的傢伙
其实不管是在哪里,都有过这样的童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去模仿别人。找一个伙伴,却不停的教唆着他去和自己的想法一起改变,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现实中,电影中,一直都是这样的画面,其实童年就是这样的天真烂漫。另外就是heffley在歌剧面试的时候唱的那首歌太打动我了。★★★★
一个小小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就是世界末日,这就是讲述了一帮孩子去拯救自己眼里世界的故事。
拍得活泼紧凑,故事挺不错。美国小孩的成长历程,年鉴式。每发生一个事件就学会些人生道理,以后会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滴。总捉弄他的帅哥鼓手大哥和讲哲理的美女校报记者。
从开头10分钟起我就知道这个电影要完蛋了……果然不出所料……
儿童片,一般。。。Chloe Moretz打酱油为主,看来看去还是海扁王里面比较萌。。。外国萝莉长得也太快了。。
Who has the Cheese Touch !?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我们都曾孩子过,都曾有过Greg那样的经历,犯过那样的小错误,但又怎么样呢?这不妨碍我们长大,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长大.是的,我们需要这些,就像Greg需要那个喊着"Zoo-wee Mama"的胖子朋友.
完全就是在看小盆友各种耍 最后来个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呃啊= =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小胖子,男主角的塑造太糟糕了,看到后面都反感了。唯一的亮点是漫画与现实的结合有点新意
作为一部儿童题材,剧情饱满,视听语言生动,轻松愉快又不失意义。这种题材的片子跟大片比不了,拍成这样,该给五星。
现在的小孩可不好骗啦,整那玩意儿糊弄谁呢。。。
本想当作幽默小品来周末放松一下,却发现,成长其实远非那么轻松和快乐,即使是在电影里。。。不错的片子。。。
The cartoon book will be more funny.
这小孩确实让人讨厌 一点也不真诚。有时候 有的人值得你这么做你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 片尾曲词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