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已愈花甲之年的女哲学老师娜塔莉,此角由法国殿堂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
娜塔莉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相守多年的丈夫弃她而去——她不仅需要独立照顾高龄的老母亲,还要和突如其来的疾病斗争,生活的压力令其感到深深的忧虑。
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具有说服力,米娅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呈现出了非凡的银幕效果。
《将来的事》显然会成为米娅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力作。
学法语的人一般最初学法语总有两句绕不开,Vous voulez couchez avec moi ? 或者C’est la vie. 前者大概是老美调侃法国人的段子,不知怎么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者呢,虽然教法语的老师总会跟学生说,这句话是法国人的口头禅。
可,当真去了法国,倒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C’est la Vie,一般都翻成,这就是生活。
到了中文语境,总难免文艺矫情。
当你生活都还没有开始过的时候,说这就是生活,不免有种前面是“坑”,后面是“洞”,您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感觉。
但,如果C’est la Vie 翻成,这就是命呀。
恐怕就多了几分特殊国情的红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气。
L’avenir, 法语意思,未来。
一个55岁的中年高中哲学教师有多少未来呢?
米娅·汉森-洛夫用100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聚焦在一个中年法国女人身上。
如果联系到,当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困境,超过25岁的女人已然被社会舆论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大概是不会有任何的想象力可以放在一个人到中年,人生处处遭遇瓶颈的女人身上。
这种电影大概只有法国人才有心思在现今这种过度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拍的出来。
于佩尔饰演的Natalie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哲学教师,她有一个一生郁郁不得的母亲,有一双子女,还有一个同样也是教师的丈夫。
她的母亲就像传说中的精神衰弱的法国老太太一样,三天要跳楼,两天要自杀,还有一天得绝食,闹了一辈子,不得安宁。
却在每次女儿来的时候,都要给自己好好打扮一下。
镜头下,饰演于佩尔母亲的女演员,即便是人到老年,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风姿绰约。
Natalie跟她的丈夫呢,结婚25年了,放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力无气。
一切看似平静,一家人安稳地坐着用餐,享受家庭快乐。
而生活的暗涌怎么会放过她呢?于是,女儿发现父亲出轨。
丈夫主动承认出轨,并要搬出和情人生活。
折腾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去世了。
好像被填满的生活,一下子空了许多。
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情绪的失控,生活交给她的只是无奈。
无奈地接受人和事的变动,命运的变迁。
就这样,安安静静地送走了母亲,坐车的路上,看到前夫和情人在路上,她噗呲一笑,alors ça。
这一幕真的是,于佩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谁能想到,她用这样一个反应去演绎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前一刻,仍然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后一刻又看到前夫与情人,生活猛然地抽了你一巴掌,你却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呀。
她不是没有迷茫过,跟以前的学生走在草地上,也会抱怨社会对过了40岁的女人的不公。
25年的婚姻,抵不过一个花容月貌。
和学生之间闪烁的情愫,若有若无,这也恰好是许多典型的法式情愫,鲜少有人愿意捅破点什么。
感情就这样放着,陪同时间,一同流逝。
电影结束在一年以后,Natalie做了外婆,母亲留下的老黑猫也由学生代为收养。
生活放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可它又何曾断过呢?
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是索邦大学的哲学教授,也解释了一位年轻导演能把一个哲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对话写的细致入微,并且情节和对话里的笑点,刚刚好又不显得过多的原因。
恐怕戏中些许对白正好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吧。
而本片承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风格,任何电影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白开水电影。
不过,取材于生活,聚焦于生活,又何尝不应该如电影里这般? 平平淡淡,再大风浪,也不过是杯中的一勺水。
是惊涛骇浪或是点点水波?
大抵皆由个人心境所使然。
如何,不是生活?
命运,又何尝需要对抗?
小时候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故事已经模糊,只对其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
薇拉爱上了丈夫的朋友,于是很难过地跟丈夫坦白,我爱您,可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了,怎么办呢?
我羡慕地想,原来人和人之间可以这么诚恳而坦率呢——这也就是俄罗斯人吧。
法国人则是另一种演绎方式。
前两天朋友推荐我看《将来的事》,主演是2016年大热的伊莎贝尔·于佩尔。
一部《她》让她问鼎了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但我还是更喜欢她在《将来的事》里的演出——这也是我所看过的于佩尔的片子里,最为“正常”的一部了。
于佩尔的角色是失婚的哲学老师娜塔莉。
丈夫跟她坦白自己外遇的时候,她正毫无防备地躺在沙发上。
做丈夫的吞吞吐吐地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她只是换了一个姿势,反问道,这种事你不是应该放在心里么?
为什么要告诉我呢?
——真是非常法国,也非常知识分子。
导演也很爱这个角色,没有让她歇斯底里。
被离婚的娜塔莉只是默然地说,我还以为你会爱我一辈子呢……场景一转,她在草坪上跟朋友自嘲:像我这个年纪的女人也只有被抛弃的命运了。
她没有嚎啕,她读过的书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在公车上思念亡母,默默流泪,却无意中看到丈夫搂着情人经过,哭到一半换成了无奈的笑;仿佛一个以为到了谷底的人却又遭受迎面一击,还能如何呢?难过的时候,抱着妈妈留下的那只又老又胖的大黑猫,蜷在床上抽泣——让人想到《色戒》里那个趁着电影院的黑哭上一场的王佳芝。
大部分的时间,却是云淡风轻地活着。
于佩尔年轻的时候算不得美,可难得到了六十多岁,还有这样的气质和风韵。
我后来想,有几件事是挺重要的。
第一个是坦然。
人到了一定年纪,总要与自己和平共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
纵然我们做不到《怎么办》里的薇拉那样,但还是要尽可能的坦荡。
我常常发现,一个人苦苦压抑的情感、隐藏的秘密,总是被旁人三言两语地道破;想想是何必。
于我,认识上帝其实是跟自己熄火的重要基础。
第二个是揶揄。
其实生活里并没有这么多善良的人,人之于人,刻薄几分是难免的。
所以自我揶揄,常常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方面似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第三个是感恩。
这倒是我现在常常做的。
越是感恩,越是发现生活里有越多的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
其实每个状态都不持久,要为眼下的平衡欢喜。
就像萧肖芳芳在《女人四十》里,不论境遇如何,终究要努力地在生活里上演喜剧。
她那患了老人痴呆的公公在临终前说:“你知道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有趣的。
”我想,大概还可以养一只猫。
我是来打哲学家耳光的,你他妈知道了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导演大学时的哲学课被当掉?
剥掉你外在的身份后,你是谁?
这是我在7年前看完电影后写的短评,现在再看觉得耳光打到自己脸上了;我知道我当时是用怎样的眼光在看女主,我认为她缺乏情感体验,只知道看书,看不见身边发生的事,丈夫出轨多时,儿女都发现了,她却完全无知;懂了再多的道理也没过好这一生;7年后,我看到智识可以给到我们力量和选择的能力;可以是我们创伤后的支撑;因为,当我也开始读老子、庄子、论语、弗洛伊德、福柯、阿伦特、拉康、卡夫卡、加缪时,感受到思维的力量,语言的力量,甚至是词语的力量;语言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同样一件事,你用另一句不同的话语来描述,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一个朋友创业遇到危机,他述说着自己的痛苦,觉得自己太莽撞任性,他问我的看法,我回复说我看到一个人很勇敢地选择他想做的事,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而今几年过去,事业稳定,可能已经淡忘了当年的自责;看到了语言、思想在女主身上刻下的印迹,有点生硬,但有力量,有担当;独自一人时,手不释卷的样子,很美好;你可以感受到那些书,真的是被她吃进去的能量,支持她应对快退行为婴儿的母亲,养育自己的孩子,和他的丈夫家人一起享受生活;虽然,她的内在也好害怕也好匮乏,她在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影片到最后,给出了她母亲一生的经历,也给出了她的生世,父亲缺位,母亲如浮萍般无力,但也支持她从知识中找到力量,当然也只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因为本该父母给到孩子的温暖支撑她得不到;但你看看她的两个孩子,聪明阳光也理性,与父母关系有边界也有温暖,这一切来之不易,娜塔莉独自承受了一切,再难受的情绪她独自消化,不宣泄,不泛滥,不发疯,不撕裂,也不原谅,咬破了舌头和血吞的样子,让我敬佩又心疼;是的,你可以说她内心缺乏一些温暖和柔情,一般的电影里可能会演,经过半年时间,她与那只叫潘朵拉的黑猫已有了感情,舍不得把它送人,而留下来与自己做伴;而在圣诞夜,当前夫孤独一人前来想跟他们一起过节时,她会心中一软,留他下来;但是,不,她送走了黑猫,找不到人领养,她也心甘情愿的照顾,那是她的责任,她承担;找到去处,也没什么不舍;而丈夫圣诞夜前来,她第一反应是来拿那本叔本华,至于他内心的感受,她可能根本就没有去体验,嘲讽两句送走了事;她就是这样活着的,如果不隔离那太多的情感,她走不到今天,只能陷在母亲的情绪中,去体验承担她的情绪,找不到自已,根本无法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有,也会被她母亲破坏得支离破碎,哪里会有这么可爱的两个孩子;她女儿想要一个孩子,是从母亲的爱里生出来的欲望;靠着智识,我说智识以区别知识,修理冰箱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叫知识,但智识不同,除了知识还有思考,有想思维,有思想,在语言的海洋里,从书籍的智慧里,找到那些支持自己、自己认同的词语思想,雕琢,塑造自己;7年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原生家庭很糟糕的人,经由智识的海洋,呈现出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艺术的,有美感的,最关键的是,有主体性的女人。
前陣子看了獲得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被譽為有侯麥神采的《愛情未來》,它大概是我今年到目前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
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說,她是思想跟生活合一的人,應該說,她是這麼告訴她那位有才華的帥氣學生。
整部片可以看出她不斷去實踐、企圖貼合這兩者,從失婚、喪母、對待黑貓的轉折到迎接女兒的新生命。
當愛情進入婚姻狀態,不僅是情感的締結,也是兩人所有物的疊合,所以跟外遇的丈夫分居,兩人要均攤財產(其實大多是書)的時候,對方一聲不響地拿走她作過筆記的書(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她彷彿也連帶被奪走了部分的記憶、時間或意志。
對她來說那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吧,可能也是整部電影的思想核心。
因此去學生的農莊散心之前,她又買了一本新的,我猜想她日後也會重讀或再次寫下筆記(而且會不同以往)。
人生之路只能走過一遍,但藉由這個動作,她依稀也有了第二次的機會,再去檢視跟經歷自己的人生。
她丈夫的海邊小屋也是。
看似兩人分裂的狀態,其實只有她被分裂出來。
而觀眾最想看到的,也就是「貴為」哲學教授,遭遇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會有更深刻或更細膩的處理方式嗎?
她母親作為她的對照組,顯得更利己放縱。
年輕的帥氣學生,則是她更激進也從容許多的另一個版本。
討論道德的存在、面臨比自己不幸(或低階)的人,她又應該把自己放在哪一個位置呢?
「對激進派來說我太老了。
」「為什麼?
」「因為我曾在那裡、也經歷過。
」電影原名「L'avenir」即未來之意,英文片名是Things to Come,她經歷一些挫折、吞下過往,面對未來時才能一點一滴地吐出來。
叔本華那句名言: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一如那隻黑貓,以為從此走失了的當下,牠卻啣著什麼回來。
黑貓仿若她意志的現身,是盲目的欲求、原始的本能,之不可抗拒。
从夏多布里昂开始,以叔本华为结尾。
开始于浪漫主义的开始,终结于悲观主义的高潮。
她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卢梭。
学生罢课抗议时她读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
她的爱徒跟她推荐京特 安德斯,而她跟孩子们介绍时,说那是汉娜 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
在激进派学生乌托邦的书架上,她对雷蒙德 阿隆微微一笑,转身看到《邮包杀手宣言》,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发现有了新欢离她而去的丈夫擅自搬走了她标注过的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和马丁 布贝尔,她气得要死。
只得重新去买一本《困难的自由》迎接这一生终于到来的“真正的自由”。
而她丈夫最心心念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布莱士 帕斯卡。
阿多诺。
齐泽克。
柏拉图……在艺术方面,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但时间就不会出现谬误么?
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语不发。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无所适从。
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
与有外遇的丈夫离婚。
工作受阻。
母亲离世。
外孙诞生……面对现实现世的堪或不堪,哲学都没有丝毫用处。
特别喜欢的几个细节,比如几次搬花瓶,比如每次进家门,比如跟猫有关的所有,比如她的所有鞋子。
在镜头里,于佩尔的娜塔莉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Mia Hansen-Løve算是这几年法国影坛的新锐女导演,年仅36岁,现任丈夫是张曼玉的前夫,法国导演Olivier Assayas。
这个心思细腻,腹中有货的女人,近期的作品无一不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细致与真实。
Mia Hansen-Løve拍摄的电影,取材多少都来源于自己或周围朋友身上的故事,这部《将来的事》是她的第五部电影,同样也不例外,两个哲学老师的婚姻缩影来自于她自己同为哲学教师的父母。
这是一部德国和法国共同协作拍摄的影片。
片子里的生活背景虽然在巴黎,却显而易见融合了德国的哲学思想,德国音乐家的作品。
娜塔莉丈夫汉斯这个名字也是个非常德国的名,片子里娜塔莉的母亲说过一句“天呐,你竟然找了个叫那样可怕名字的人结婚。
” 法国和德国都是注重思想和哲学的国家,片子里将哲学接入,非常精彩,如果不懂,就只能把这部片子归类到遭遇丈夫婚外情,事业不顺的女性中年危机一类的题材,这是极其可惜的。
娜塔莉和汉斯虽然都是哲学教师,从剧中大量的对话看来,娜塔莉是笛卡尔,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派的追随者,而汉斯倾向于康德哲学派,是德国派哲学的狂热追随者。
不同的哲学观其实映射了不同的人生观,这便是导演安排在片中家庭生活的几场辩论”的由来,比如两个人对学生游行给出的不同态度,娜塔莉喜爱的学生汉斯却不喜欢,汉斯讽刺娜塔莉曾经受法国68学潮影响,曾经加入过共产党等等一系列的对话。
哲学式的讨论及辩论贯穿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通篇被哲学附体,通过思想的辩论来阐述一些哲学的观点。
如何将哲学灌入一部电影作品?
会不会枯燥烦闷?
Mia Hansen-Løve巧妙而恰到好处的把哲学同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影片并没有用哲学家用推理来得到自我满足这个套路,而是将哲学的观点赋予意义渗透到了实际的生活中,由Isabelle Hupper饰演的主角娜塔莉的生活大量场景体现。
场景一 :影片的开头,娜塔莉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我们是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这个问题,一直穿插在娜塔莉同她母亲的相处中。
她的母亲是一个有点神经质,幻想症的老太太,她年轻时候是个美丽的模特,她常在凌晨给娜塔莉电话,一个礼拜要打几次电话让消防员来抢救自己,她的老年生活消极而颓废,娜塔莉一直为了她在家,学校和母亲之间奔走。
在住家及养老院的选择上犹豫纠结,希望尽量选择一种对母亲好的方式。
当我们生活在哲学的世界里,教授哲学,沉静在人类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海洋里,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面对这些存在的,动荡的实际生活?
这其实已经把电影的本意《未来的事》的真正含义慢慢引出来了,未来的事就是生活可能带来的各种新的问题。
对娜塔莉而言,生活中的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自己的母亲,留在家里还是送到养老院?
还有同出版社的合作,以及丈夫因另一个女人要放弃与她的婚姻。
表面上,娜塔莉在面对这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来到的时候,显得冷静而坚强,但其实她并非无动于衷,这就是导演的功力所在,以一个细腻的女性视角和感受切入,将娜塔莉的情绪波动及内心的波澜用诸多细节如肢体语言 ,表情等表现了出来。
比如,当她回到家,看到丈夫放在客厅桌上的鲜花,她愤怒地取出鲜花,正反着塞了两次,试图把花塞到显然看上去就太小的垃圾桶里,然后她又把花拔了出来,拿了个环保袋将花装了进去,她将连环保袋一起扔到了室外的公共垃圾箱,扔进去以后,又回来把环保袋取了回来,把花留在了垃圾箱。
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憎恶和轻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稀罕你的花,厌恶得几乎都不能看了,拿个袋子套起来。
其实,你的花都不配我拿一个环保袋来陪葬,这种事影响不了我,不必失去理智把一个能用的环保袋白白给扔了。
这个细节我觉得真的是设计得太棒了,只有女人能够有那么细小的触觉并将之编入电影的情节。
又比如,娜塔莉母亲的葬礼上,她读了一段选自Blaise Pascal著的《思想录》场景二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 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
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有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
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
祂或明示,或无语。
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既不知道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这段话由娜塔莉的独白插入,和影片的情节结合恰到好处。
镜头切换到娜塔莉坐在公车上,哭泣,情绪不稳定,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走在街头一晃而过的时候,她又哭又笑,这一场景和上面的那段话相相得益彰。
哲学影射到生活,娜塔莉的一举一动叙述着她的情绪起伏。
再比如娜塔莉在学生的农场躺在床上,抱着潘多拉哭泣的短暂镜头,这都是她的情绪释放,再一次,她并非无动于衷,她并非为发生的事情不为所动。
场景三 :娜塔莉同他最喜爱的学生在山中农场里的一段对话,N: 我不知道你连齐泽克(继承了拉康的思想,精神分析学派。
)的书都读?
......F: 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
这不是你的教学重心。
N: 为什么你这么说?
我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
我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
F: 好,没错。
但不会超出内心的范畴。
N: 怎么说?F: 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害你的价值标准。
但却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N: 你想说什么?F: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
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生活方式。
尽管这段话,娜塔莉表面并不赞同,但实际上是戳中她的心的。
她一直在试图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思想,避免情感失控,尽量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不被变动而影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下去。
娜塔莉躺在床上哭泣,这也是导演放置的一个小细节,她懂哲学,知道用理性来控制情感,但其实也有控制不住让感情真实流露的时候。
也许是逃离及无法面对,娜塔莉编了个理由说巴黎的家漏水了要早点回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已经是心照不宣了。
这是一场哲学思辨式的对话,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变动,让所有观众也能看明白。
场景四 :娜塔莉在课堂上引用了一段话“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这段节选自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
虽然是主人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描写,但也可以影射到生活里的其它方面。
这里又同片名《未来的事》呼应。
也同娜塔莉的角色转变,从母亲升级为外婆,生活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呼应。
享受生活的过程,痛苦和不安,动荡与迷失,真实地生活着,感受着,走过了这一路,回头看,经历过的事都是可以歌颂的人生厚度。
无动于衷,没有欲望的人,从来都不曾拥有过什么。
场景五:影片里,死亡出现过好几次。
片头,在海边的作家墓穴,娜塔莉母亲的葬礼,在地铁里读一本名为《死亡》(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著)的书。
这些桥段的安排,和动荡沸腾的生活形成一个强烈反差,也是一种强调。
哲学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非行动派,它可以体现在事物本质的运动中。
电影中安排的很多不经意的场景:旅行,乘船,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之间的移动,火车,汽车,游泳,走路,生孩子,等等,这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随,生存就是一种哲学。
最后再简单说说影片中的音乐:1. 学生来火车站接娜塔莉,两人一起坐着车开往山里的农场。
Woody Guthrie的My Daddy (船舶在天空 Flies a Ship in the Sky)缓缓流出,这个Woody Guthrie是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ob Dylan的偶像。
歌曲欢快,带着小孩的童真和想象,有一种生命力。
娜塔莉同丈夫共同生活20年里只听同一类型的音乐,勃拉姆斯和舒曼。
车子里的Woody Gurthrie在流动,娜塔莉说自己重新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丈夫离开后,孩子长大成人离家,母亲去世后。
2. 舒伯特《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歌词大致描写了在湖面泛舟的美景,时光流逝,明日再好的时光也将消失如昨日一样,乘上那翅膀,消失于无穷的时光。
这首曲子出现在娜塔莉离开丈夫在布列塔尼曾经供一家度假的祖屋的时候。
这首曲子应了娜塔莉和丈夫昔日的美好时光逝去。
“逝者如斯夫,欲乘风而去。
”这何尝又不是所有人的生活始末?
3. Donova的Deep Peace (* 不要上内网乱找了,列出的都不对的,能上外网的,去外网找吧)歌曲出现在娜塔莉在送潘多拉去山里农场那次,晚上她头晕的时候响起。
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非常美妙,有使人产生安静的力量。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她从农场回到家,生活似乎也渐渐回到轨道。
4. Unchained Melody - The Fleetwoods影片的结束,生活继续,字幕滚出,放的就是这首歌,很温情,家,新生命的延续,爱,我们所有人都渴望。
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影片。
这是一部乐观主义者的影片,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找到幸福,为人师培养了优秀人才的幸福,为人子女的幸福,重新找回自由的幸福,当上祖母天伦之乐的幸福。
这不是一部讨好大众的影片,它在找属于它并且懂它的观众,音乐,书籍,哲学的引入都是导演和她的受众群之间的纽带,暗号和划分同类的记号。
Bravo!
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不能再写了,我已经控制了篇幅,但还是写了整整四页的文档。
(文/杨时旸 ) 于佩尔阿姨扮演的哲学老师与丈夫、孩子一家人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这部《将来的事》的基调就已经显露无疑,有些沉郁、一点凝重、还有挥之不去的蠢蠢欲动的微小讽刺。
对于中产阶级、对于人至中年、对于人的理性与感性生活之间微妙的界限,这部电影试图通过某个看起来有些做作的介质——哲学——加以呈现与探讨。
于佩尔扮演的娜塔莉作为一名高中哲学教师,每天面对着一群热情但无脑的青春期孩子,回到家与一个沉闷的丈夫为伴,还有一个疯癫又自私的母亲。
她从未想过改变,但突然之间,丈夫向她摊牌,说自己要搬去和情人生活。
她不得已把母亲送往了养护院,孩子们长大离家,自己撰写的哲学教材又因为市场不好而不再续约。
娜塔莉的生活从中年突然被折断。
这部获得第66届柏林银熊奖的作品充满着带有各种隐喻的对话,随手拈来的都是哲学的金句、书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辨。
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效用暧昧,一方面,这种无用的学问是娜塔莉生活的根基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她得以认识自我存在的基础和介质,不只是工作,她的日常生活也与哲学纠缠在一起,她的兴趣、交际都因此而来。
哲学塑造了她,让她得以用理性归纳和解释一切,但生活又改变了她,当面对所有琐碎的时候,当现实发生抖动的时刻,哲学也无法拯救她。
丈夫向她摊牌之后,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情感波动,那个男人叼着烟斗,看着她奋力收拾东西,有一种表演性的气愤。
她却说,“你不要摆出一副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
”面对这种最“庸俗”的时刻,即便深刻地洞悉了人性,她还是无法让自己真的以理性对待。
这抖落出一种绝妙的有些反讽又令人心酸的况味。
母亲、丈夫和工作,三位一体地成为了一个软禁的牢笼,让一个中年女人囿于其间,那些罢课的学生们问她难道支持要工作到67岁才退休吗?
她说,我喜欢我的工作,不急着退休。
她婚后所有假期都在丈夫父母家度过,精心打造了一个花园,却发现离婚之后,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与自己再无瓜葛。
她的母亲总是神经质地烦扰自己,寻死觅活,沉溺于自己年轻时的幻想,但突然离世,却让娜塔莉发现她也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说,她的生活在此之前,一切都是不断构筑的加法,找到某种赖以为生的准绳,而中年为界的某一天,突然之间就要面对不断地溃散和不得已的减法。
曾经,她处于一种被人需要的状态中,被当做女儿、当做妻子、当做老师,而之后,她几乎一点点被剥离了这些身份。
就如同她所说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却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失重感。
娜塔莉的那位得意门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设定,当年是娜塔莉启蒙了他,让他认识了哲学,从琐碎不堪的生活中解救了他,而现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成为了她的导师。
中年的生活变故,成为了一个女人重启的按钮。
荒山野地中公社一样的乌托邦生活,人们在昏黄的灯火下探讨哲学和名望。
这场景让她好奇也让人不适。
《将来的事》展现了一种双重生活,有关现实和精神世界,有时它们是同构的,有时却彼此分离,又彼此嘲讽。
它遍布那些给内行看的门道,比如娜塔莉在饭桌上随意谈及的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的书,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的卢梭,比如对自己的学生说,“真想不到你连齐泽克的书都读?
”她丈夫叼着的烟斗,微蹙的眉头和车里永远播放着的古典音乐,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意象,而一切分崩离析之后,电影呈现出了细微的转变,破车中飘荡着随性的乡村民谣,乌托邦里的大麻,还有年轻人聚在一起的笑脸。
总体而言,《将来的事》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本领,用哲学这种枯燥的东西神来之笔地描绘了安定生活之中突然降临的不知所措,一种自以为是的精神生活之外的坚硬现实,一切都很微妙,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飘荡在头顶。
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最远离生活的哲学与最琐碎狗血的中年生活互相映射,互相解构,却最终阐释了彼此。
它遍布对话和思辨,没有戏剧化的起伏,只有一个个缓坡。
很多细节由此都被当做了隐喻,比如那只跟随母亲十年的猫,一旦放归野地,马上恢复了捕猎的本能。
娜塔莉呼唤和担心那只猫,就如同呼唤和担心自己。
最终,娜塔莉又一度被纳入一个固定的角色,她做了外祖母。
抱着婴儿沉浸于圣诞节的团圆氛围里。
这故事像个圆形的闭环,经历了意外降临的一次“自由”之后,回应着某种不可避免的安定结局。
不知道这是一种安慰还是一种无奈。
昨天加班到晚上11点,原本想写的东西就延迟了一晚。
一忙起来就容易忘记了时间,在激烈的脑力劳动后,即便已经到了睡觉的点,依然是思绪纷乱而无法入睡的。
借着这部电影,来补上前两个月的生活记录。
在此时此刻,我回顾过往两月,自然觉得事情的发生有其需要遵循的规律,也总有意外之想。
比如说一个人的本性,本性是难以被改变的,养成的习惯也是很难去纠正的,而为了自己已经认知的某一个固有行为,要去改变它甚至抛弃它,总会经历几番挣扎。
但是如果人是有意识的在某些时刻按捺住自己一贯的做法,停下来思考几分钟,用理智说服几分钟,或许就可以在这样的犹豫、停留、讲道理、犹豫的过程中,慢慢的去纠正和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所以,我们所说的将来的事情,在到来的时刻,也不过就是遵循着一些规律,大致不会偏离的彼时要经历的此刻。
电影中的一切发生的非常平淡,虽然女主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阶级中年女性,她的生活几乎固定在了自己想要的框图中,但是她也不得不去接受和经历一些必然到来的事情。
母亲三番四次的自杀威胁,最后孤独的死去,她在教堂里叙述母亲经历的事情的时候,忍耐而又克制的边说边流泪。
丈夫坦诚自己出轨,要搬去和新欢生活。
她诧异的望着,自嘲一句:我以为你会一直爱我。
当母亲去世后留给她的猫pandora跑出去一直没回来的时候,虽然此前一直在抱怨这只猫的笨拙和体重,想要找人领养掉,还是会契而不舍在外边喊着名字,半夜里猫自己回来了,欣喜的抱着它。
在看似最糟糕的那一天,经历丈夫的出轨背叛,和自己写的书的下架,她甚至都没有歇斯底里的哭过。
只是在后来,在学生郊区的房子里小住,和学生谈起自己一贯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要同步的哲学讨论,学生说觉得老师因为这样的想法,把自己反而困在了其中,因为要求行为和认知要同步,要一致,反而不会去做出改变,并且对自己从前有过的一些改变定义为已经足够了。
在这样的一番对话后她抱着猫咪在床上痛哭,那是整部电影里彷佛最为情绪激烈的一个片段。
但是也是仅此而已。
所以,谁能遇见未来的事情并且提早做准备呢?
我们不过就是在经历着现在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自然有它发生的时间和必然,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接受并经历它。
而对自我的定位,对自己要求的改变,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未来,它们只有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状态。
我们对当下或从前的满足,会容易限制在认知与思维上的进步,而痛苦与变化,会造成对现状的思索,会促进某些认知的改变。
电影中,她最终抱着自己的孙女轻轻哼着童谣,她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刻是这样柔软而温情,经历过的事情依然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即将到来,而她如同每一个其他人一样,拥有的是此刻。
此刻的温暖,此刻的纯粹,此刻的自我。
而这两个月,上海经历着最炎热的温度,我也经历了一段情绪的挣扎。
是没有什么缘由的。
我处在一些对未来的忧虑中,还有一些对过去无法释怀的悲伤中,以及对现在的不确定,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颓废,孤独。
但是我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在慢慢的学会处理这样的时刻,并且了解这样的时刻并不可怕或者少见。
在情绪糟糕或者焦虑之时,我读了一些书,种了几棵小枇杷苗,做了几餐不错的食物,也给自己买花,和朋友小聚,小酌几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那么不得意的时候,更需要找寻给予安慰的事物。
书籍:《走出非洲》《月亮和六便士》《故事新编》《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劝导》《快乐的死》《茶,汤和好天气》《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我不是很想推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不想去写它。
这和这本书好看与否,或者写的好不好,都没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非常痛苦,是从文字、修辞、比喻、描绘中会直接感受到的生理性和心理上同步的痛苦。
书本里的痛苦是不是真实的,肯定是,而且非常是。
另外想开始继续看一些科幻类的书。
当我觉得有一些迷茫和失落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
因为科幻是用一种理性的想象触达未来世界的描绘,并且很多科幻类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科幻甚至可能都只是为了探讨这一主题的外衣而已。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前传。
这个和霍金给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警惕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怎么定义“人”?
人类所引以为傲的思维,也不是不可以被制造和发展,突破人类自己的掌控。
所以,我们怎么定义“人”,我们是否还是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怎么对待与自己并无二致的仿生人?
影视:《87版红楼梦》《海蒂和爷爷》《艺伎回忆录》《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分手的决心》《壮志凌云2》《雀斑公主》《神探大战》《玛戈皇后》《将来的事》日常关键词:持续的调整终于在8月底的时候,觉得自己多少走出了那种情绪的阴霾,并且开始有动力和能量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规划。
昨天加完班和一个好友聊天,她最近也是忙着赶项目天天晚上开会加班,就说到工资低但是总加班的问题,她问我有没有跳槽的打算。
很奇怪,即便我对这份工作有着一些不满,但是我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跳槽的意愿。
这也和个性有关。
因为工作本身内容、老板的相处都是让我觉得合适并且满意的,那么工资低这个问题就相当一部分上被忽略了,另外所谓的工资低,在我的低物质欲望下,基本上也比较轻松的覆盖了生活所需,除了去考虑未来养老问题,暂时我看不到太大的风险。
所以这样一来,就更降低了自己跳槽的欲望。
有的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拼一把,跳槽去一个相对比较快节奏的公司,来获得一些职业上的发展,但基本上这种想法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而且更像是一念花火,而不落地。
就像《将来的事》给我的感触一样,我能掌握和感受到的只有当下,而将来的事,是彼时的此刻,那么就调整好迎接它的姿态,去接受,去感受,去经历。
好坏都是终将会来临的。
这个标题之前写的日记似乎用过了,但确实是看电影时涌入脑海的第一句话。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教师年过百半,下有刚怀孕的女儿上有抑郁寡居的母亲。
她年轻时参加过学运,现在她的学生里也有一批活动家。
对于学生调笑她的布尔乔亚生活方式她微笑以待,“世界没有改变,也许变得更糟,但是我变了”。
时间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哲学的核心命题。
如何面对生活的百变流转似一场神降的考验,然而考验的尽头并没有奖赏。
母亲乖戾,又黏人,孤僻,又无法独处,她像对待孩子一样应对她不计其数的午夜闹剧,终于在不堪重负下把她送去了养老院。
离开养老院时她泪眼汪汪,自我安慰似的喃喃道:“这可是最顶尖的养老院,可花了我好大一笔钱呢。
”仿佛钱是她唯一失去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又说:“那里的味道太可怕了……”死亡是一条充满孤寂的只许一人独行的隧道,那尚未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在我们的挚爱之人身上显形。
去养老院之日母亲似乎放弃了反抗,没有挣扎,也没要求带上她最爱的黑猫,乖巧顺遂。
之前的无数次自杀只是戏谑而苦涩的排演,直到此时灵魂才真正接受了必死的结局。
母亲去世了,丈夫为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女人离开了她。
年过半百时成为孤儿,漫长生活中的另一半突然退场,没给予任何精神支持。
人们低估了失去母亲对于一个本身是母亲的人所具有的重量。
然而女儿也生下小孩,她成了祖母。
生活没有溃烂或变质,只是那些支持生活核心的东西,或者说对于实存之物的信念,正在消失,在变薄。
电影里很戳心的一段引用:「这是我所看到的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认为神无存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将其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言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方向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她把那只“偏执的老黑猫”当成了母亲的替身,搂着它睡觉,在半睡半醒间哭泣。
在它消失时急切地寻找它,在它消失的栅栏前从早晨站到黄昏。
母亲曾提出要搬来和她一起住,但她为了丈夫拒绝了。
也许知道这种依恋是不健康的,或者说终究有一些妄念、一些幻想和痛苦需要了断,她把黑猫送给了住在农舍的学生。
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欧洲电影愈贴近生活,是更高级的现实艺术还是艺术反而平庸了?高度发达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即使家庭破碎,也残存着独立性与人生失落抗衡,但看叔本华、听勃拉姆斯的生活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的普世独立性该如何获得?激进派老了,四代人走着循环的路,这故事就像一句佛经偈言,说的还是方法论。
在伍迪·艾伦的影片之中,人物往往对自身的犬儒主义一无所知。而在米亚·汉森·洛夫的这部”知识分子影片“之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却无时不刻面对后68的日常生活之下的自洽危机——来自现实世界的符号系统将其捕获至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而哲学著作中的篇章则形成了对这种状态的隐喻,隐喻的开始是思辨性的消亡。L'avenir是一种即将到来的事物,在它的不断推迟与收缩之后建立知识合法性,成为知识中产的阶层护盾。影片的片名指向了一种反讽,正如影片开始的激进抗议。即将到来之事已经到来,令人物从知识之中回撤,投入到不断否定自身的“行动”之中。《将来的事》没有什么乐观主义,而是以一种不情愿的姿态出演了一部福音电影。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在一个圣诞家宴的结局之中将摄影机后拉,将人物褶皱在伯格曼式的室内空镜之中。
细水长流
行动基于自己的理想,所以她才没出轨,整部片子我大概只看懂了这一点,也许还是错的orz 哲学太晦涩了。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感觉好像没演什么,但其实也演了很多。
看出来怎么法式了T恤裤子大多为纯色 没有logo 涂鸦之类的直筒连衣裙+针织外套
前夫在黑影圣诞树里坐着,预备这里是能过圣诞的一个选项吧,她毫不犹豫的还书,拿走自家钥匙送走他,粉碎了他的幻想。蛮喜欢这段,凭什么自己是其中一个选项呢?自己的生活不是还有其它部分吗?真好。赞美这流动的生活,低谷与高峰的阙值都是暂时的。81年的女导演,不错。
娜塔莉精神丰盈,依旧需要亲密关系的支撑。在遭到丈夫背叛后,她主动提出抽学生的香烟,这是试探性地亲吻,然而学生是拒绝的。后来,学生主动问他要不要抽烟,她拒绝了。男女情爱已经不再是她想要的亲密关系了,做一个慈爱的外婆才是。
知识分子一旦无能就不是知识分子。跟哲不哲学没关系,单纯一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的切片而已
剧情有点弱。。。其他OK
虽略显固执,但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活法,生老病死、不顺与无奈都来吧来吧,我自泰然处之。她踽踽独行的时候,不知道该悲或该喜,汉森-洛夫塑造的这个人物彻底击中了我。另法国人艺术电影里人物谈哲学总让人觉得自己是土包子,但也会有他们脚悬高空纸上空谈之感。[B+]
8/10。导演视点并非源于两难困境中人物所采取的主动抉择,和[她]相反于姨这次没有选择和主导生活的能力,冲下楼仍掉垃圾袋又取回、车窗外前夫外遇的亲密、小说因拒绝商业化不能出版或失去爱徒,她无力挽回局面,讨厌妨碍教学的游行去乡村,陪伴宠物猫和新生儿寻找心灵出口,避免了激烈浅白的情感宣泄。 @2017-02-03 15:13:28
整体基调好闷
年轻人都是蠢,但世界都是他们哒~但未来是人人都有,谁也动不了这个朝向 结尾用Unchained melody真是跪
没看出来好在哪里。
真的毫无办法很不喜欢于佩尔
女性只有抛弃了男性伴侣和家长之后才能获得自由——却不快乐与平静,唯一获得的方式则是寄情于后代;而哲学家面对学运或者是「互助社」虽然具有清晰的辨别意识却一无是处;黑猫「潘多拉」是全片的亮点,一个陪伴老人多年毫无生存经验的家猫却能够迅速融入野外并恢复天性才是自然第一法则。
这到底是想演个啥?但好歹还算语句通顺,那也只能给一星
找于佩尔穿穿花裙子抽抽烟谈谈哲学离离婚玩玩梗(是所有女性理想中体面的中年分手和独居(值得看看的是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还有哲学老师的生活选择
中年女性事业婚姻双重受挫的普通故事,被豆瓣一群文艺青年刷高分